二战时期,东线战场德军北方集群为何会浪费大量兵力在列宁格勒,对德军有多大的意义?
攻占列宁格勒对于德军来说,战略意义重大,不能说是在浪费大量兵力。
其原因如下:
一,列宁格勒是苏联的第二大城市,位于涅瓦河岸边。这座气势雄伟,规模宏大的世界名城,建成于18世纪初彼得大帝时代,过去一直叫圣彼得堡。在1713——1918年期间,圣彼得堡是俄罗斯的首都。1924年,俄罗斯人民为了纪念他们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的逝世,才将这这座名城改名为列宁格勒。这座城市政治影响巨大。希特勒曾经不止一次地叫嚣,我要把这座城市从地球上抹掉,一旦攻占列宁格勒,这个革命的象征必将遭到毁灭。
二,列宁格勒是苏联西北的门户,是波罗的海交通枢纽,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正是这些原因,攻占列宁格勒是希特勒“巴巴罗萨计划”中的重要一环。德军统帅部的目标是,占领列宁格勒,控制苏兰湾和波罗的海沿岸,切断苏联内地与北方各港口的联系,然后集中兵力南下进攻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
结局:
希特勒为了一举攻占列宁格勒——无产阶级革命的摇篮,集中了北方集团军所属的第18集团军,第4坦克集群,第16集团军的部分兵力,共23个师又3个旅,同时配备了6000门大炮,,4500门迫击炮和1000多架飞机,可谓兵力庞大。从1941年7月至9月间,德军企图占领列宁格勒的梦想落空了,损失兵员17万人,坦克500辆,大炮500门。这意味着,希特勒对苏战争中的一项重要计划落空了。由于德军北方集团军损失惨重,迫使德军不得不在列宁格勒城外掘壕自守,只能将第4坦克集群中的4个坦克师和2个摩托化师拨入中央集团军群,去参加对莫斯科的秋季攻势。
所以说,攻占列宁格勒对德军来说,战略意义重大,没有浪费兵力一说,只是他们的计划落空了。
二战时期,东线战场德军北方集群为何会浪费大量兵力在列宁格勒,对德军有多大的意义?
陆军元帅勒布的北方集团军群是由西欧战役的“C集团军群”改编而来,在“巴巴罗萨”计划的实施要点中要求:该集团军群应从东普鲁士的集结地域出发,穿越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等三国,沿波罗的海海岸向北进攻目标直指列宁格勒,同时可以掩护中央集团军群的侧翼。苏德战争爆发时,该集团军群拥有两个野战集团军和一个装甲集群,总兵力共31个野战师约80万人。
(陆军元帅勒布)
军事爱好者的普遍认知,是德军在进攻苏联时出动了550万大军,其实这个数字是不准确和笼统的,它包括了德国海空军和后备部队,陆军真正第一期投入作战的是120个野战师约320万人,也就是说,“北方集团军群”作为三大重兵集团之一,兵力占比恰为四分之一,是三路大军中最弱的一支。
我们可以质疑希特勒的军事能力,但绝不可以低估德国陆军总参谋部的专业水准,在巴巴罗萨计划中一定要把攻取列宁格勒作为一路主要突击方向,是德军上下的共识,因为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几方面重要原因。在这些要素的叠加下,列宁格勒成为德国北方集团军群的必取之地,当然也是苏军拼死守备之城,于是才有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持续时间最长的围城战役。
(勒布)
攻陷列宁格勒才能使芬兰军队顺利参战1939年冬季开始的苏芬战争,90万苏军损兵折将,一度不能奈何仅有300万人口的小国芬兰,这场战争使希特勒产生了严重的战略误判:一方面是认为苏军的战斗力低下,所以才有了轻视之心;另外一方面就是感觉芬军作战能力较强,是一个可以利用的军事盟友。因此,尽快让芬兰军队在苏联北方领土上投人作战,对德国来说,政治和军事意义都很重大。
而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恰好卡住了苏芬接壤地带的卡累利阿地峡这个咽喉要道,尽管芬兰出动了所谓的“卡累利阿集团军”猛攻当面的苏军第23集团军,但是很显然,芬兰军队在自己国土上利用地形和气候打打游击战还可以,如此大规模的正规进攻战役明显力不从心。所以为了完成与芬兰军队的会师,进而让芬兰全面参战,德军必须出动有力部队对列宁格勒进行夹击。
(德芬两国首脑会面)
德军攻陷列宁格勒可以从北方侧击莫斯科看看地图就知道,列宁格勒与莫斯科的直线距离要近于基辅和斯大林格勒,一旦德军歼灭此地苏军并且完成与芬军会师后,北方集团军群即可转向,调头南下直扑莫斯科,从而与中央集团军群联手攻击苏联首都。反之,如果不能消灭伏罗希洛夫元帅的西北战区主力,驻于列宁格勒以及周边地区的苏军两个方面军(北方面军、西北方面军)大约40个师57万人的部队,则可以不停攻击中央集团军群的侧翼,在战略上是相当危险的。
勒布的部队在战争初期进展非常顺利,苏军向列宁格勒城区一路败退,斯大林曾经气急败坏地打电话给伏罗希洛夫元帅:“你们打算撤到哪里?撤到北冰洋去吗?”。而希特勒则要求1941年7月21日之前必须攻占列宁格勒,他在之前的作战会议上强调:“列宁格勒第一、顿涅茨克平原第二、莫斯科第三”!双方最高统帅的如此关注,充分说明列宁格勒战役的重要性。
(第4装甲集群司令霍普纳)
列宁格勒是战争双方争夺海上运输线的焦点对德国来说,只有占领了列宁格勒,才能完全取得对波罗的海的控制权,保证瑞典的铁矿砂经海路安全地运往德国本土,希特勒曾对德军将领们兜售他的理论:“彼得堡(列宁格勒)自然应该先占领,而且要毁灭它,占领和毁灭这个城市,不仅可以取得巨大的战略利益,让德国严严钉死彼得大帝打开的“欧洲之窗”,把波罗的海变成德国的内海,而且通过占领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摇篮,还能瓦解敌人的反抗意志,摧毁他们的士气。”
对苏联来说,列宁格勒是国土北方最重要的港口之一,也是苏联的红旗波罗的海舰队的重要基地,失去它将意味着丢掉重要的出海口,也将极大影响美英等国对苏联进行物资援助的运输。并且1924年更名的列宁格勒,素有苏联第二首都之称,是苏联最大的工业中心和第二大交通枢纽,可以生产大批的武器装备,对苏联坚持卫国战争具有重要意义。
(芬兰军队)
正因为如此,列宁格勒成为苏德两军的必争之地,但是勒布的集团军群尽管初期攻击顺利,在兵力上却不具备绝对优势,麾下也只有霍普纳第4装甲集群的两个装甲军(曼施坦因的第56和莱茵哈特的第41)。当苏军全部退至城市防守以及朱可夫临危受命赶来后,德军的技术和素质优势不复存在,未能一举攻克这座城市,某种意义上,与斯大林格勒的城市攻防战非常相似。
至1941年10月攻击莫斯科的“台风战役”发起后,北方集团军群的第41装甲军也被调走加强给中央集团军群,德军更无可能依靠攻坚的方式破城,于是从9月8日算起,德军对列宁格勒实施了长达872天的围困,连同前面的攻击时间在内,合计起来多达900天,成为二战期间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列宁格勒保卫战期间,苏联军民因饥饿和营养不良造成的死亡人数超过150万,可谓代价惨重,但终于坚持了下来。
直到1944年初苏军才腾出兵力举行全面反攻,方使列宁格勒从德军的长期围困中彻底解脱出来,至当年夏季,芬队军队也被全部逐退并在不久后宣布退出战争。应该说,在列宁格勒围城期间,被牵制的德军兵力总数并不很大,但毕竟北方集团军群的主力无法投入其他战场,对于依靠质量对抗数量的德军而言,仍然极具影响,可有什么办法呢?希特勒等于被列宁格勒卡住了嗓子,吞不得又吐不出来。
二战时期,东线战场德军北方集群为何会浪费大量兵力在列宁格勒,对德军有多大的意义?
德军进攻苏联时总共动用了550万人,其中地面主要突击力量320万人。勒布元帅指挥的北方集群下辖两个集团军和一个装甲集团军,地面兵力为80万人。虽然是三个集群中兵力最弱的一方,但我依然认为他的兵力分配的太多了,应该至少再拿出20万人支援中央集群。列宁格勒的意义,对德军并没有那么重要。
希特勒虽然强调过:“列宁格勒第一、顿涅茨克平原第二、莫斯科第三”!但是希特勒说着话的依据是什么?老希制定的战略就一定正确吗?我的观点是:顿涅茨克平原第一、莫斯科第二,列宁格勒第三。德军在列宁格勒围困了三年都没能攻下来,浪费了大量的兵力和时间。如果把主力装甲部队支援给中央集群,那么莫斯科应该很快就被拿下了。
北方集群的作用,应该是以牵制苏军北线兵力为主,在中线和南线进行大规模的围歼,消灭苏联有生力量。希特勒应该一方面一德军为主力击溃苏联正面防御,另一方面要扶持波罗的海三国的武装力量,弥补德军的兵力紧张。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三个国家,跟苏联(俄罗斯)有着世代的仇恨,德军的到来,对他们来讲是以解放者的身份出现。希特勒应该扶持建立三个国家的临时政府,动员十万人的力量对抗苏联应该没有太大的困难。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力量可以利用,就是芬兰。因为卡累利阿地区的归属,芬兰跟苏联狠狠的干了一架,虽然打输了但是很不甘心。德军的到来,给芬兰收复失地提供了契机,芬兰至少可以提供二十万人部队出来。正是因为北线德军的力量很强大,导致这些小国家都想跟在后面捡现成的,出工不出力,否则一个列宁格勒怎么可能久攻不下。就是因为芬兰没有切断水上的运输线,导致列宁格勒可以一直通过拉多加湖输血。
假如把北方集群的几个军和几个装甲师加强给中央集群,配合古德里安的装甲集群,肯定能拿下莫斯科。这么一来,中央集群的百万大军就能在城市里面度过严酷的寒冬,不会出现惨重的损失,哪怕北线有一定的失利都是值得的。其实勒布元帅是一个优秀的统帅,由他指挥也不会出现大的失利。等到42年开春,中央集群只要分出一部分主力北上就可以了,列宁格勒就已经是囊中之物。
德军三个主要方向都是重点,结果就是没有重点,最终三个方向的战略目的都没有达成。列宁格勒真的对德军没有那么重要,完全可以分出一大部分兵力给中央集群先搞定莫斯科,拿下莫斯科整盘棋才能活。
二战时期,东线战场德军北方集群为何会浪费大量兵力在列宁格勒,对德军有多大的意义?
1,沙俄有莫斯科,圣彼得堡两个工业中心,占据全国70%工业产值。虽然苏联在全国建立很多工厂,但是列宁格勒还是科研中心,文化中心。
2,列宁格勒后面是摩尔曼斯克,是美国援助在北冰洋航线的终点港口。
3,名字叫列宁。
二战时期,东线战场德军北方集群为何会浪费大量兵力在列宁格勒,对德军有多大的意义?
在德国发动对苏联的进攻之前,希特勒曾经将列宁格勒列为了第一攻击目标,希特勒认为列宁格勒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德军应该在开战一个月内攻占列宁格勒。
希特勒的想法非常的好,但是德国北方集团军群的表现却不给力,列宁格勒围城战打了两年多,德军始终没能攻占列宁格勒。最后苏联军队发动反攻,德军被迫撤走包围圈,这场二战中最长的围城战最终以德军的失败告终。
由于在列宁格勒围城战中,德军前后投入了上百万兵力,消耗了大量的军需物资,最终还是没能攻占列宁格勒。一些“事后诸葛亮”便开始质疑德军的部署,他们认为如果德军将这些兵力派遣到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肯定能够取得不错的效果。实际上无论是从列宁格勒的战略意义,还是从列宁格勒围城战牵制苏军的意义来看,德军发动列宁格勒围城战,都是一次正确的战略部署。假如德军放弃了攻击列宁格勒,只会加快德军的失败。
列宁格勒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列宁格勒是苏联的第二大城市,苏联重要的陆地和海上交通枢纽。除此之外,列宁格勒还是苏联波罗的海舰队的重要基地,如果德军能够攻占列宁格勒,德国就能够控制波罗的海地区,波罗的海国家的物资就能够直接运送到战场上支援德国,波罗的海国家的军队也能够直接进入苏联北方,帮助德军进行作战。如果德国不去进攻列宁格勒,那么波罗的海国家就会收到苏联的威胁,德国从波罗的海国家运送的物资也会受到苏联海军的攻击。
除了地理位置的意义外,列宁格勒还是苏联的重要象征性城市。列宁格勒是以苏联领导人列宁命名的城市,一旦列宁格勒被德国军队攻克,那么苏联军队的士气肯定会受到极大的影响。而且德国北方集团军群一旦攻占列宁格勒,就能够腾出手来帮助其他两个集团军群作战,到时候苏联在战场上的压力将会更大。假如德军放弃对列宁格勒的包围,那么苏联就能够释放出来大量的军队,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的压力都会增大。
当然希特勒在列宁格勒围城战中确实也存在错误,按照希特勒最初的设想,德国北方集团军群只需要一个月就能够攻占列宁格勒。希特勒的这一设想非常骄傲自大,他太过于低估苏联军队的战斗力,同时也高估了德军的战斗力。希特勒产生骄傲自大的心态,主要是由于苏联军队在苏芬战争中表现的非常弱小,德军在法国战役又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战果。
在分配军队的问题上,希特勒将绝大部分的军队交给了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北方集团军群最初只分到了80万人,后来还有一部分人被调到了莫斯科作战。因为希特勒过于低估苏联军队的作战能力,北方集团军群对列宁格勒的围城战最终以失败告终。不过北方集团军群在列宁格勒围城战中,也拖住了上百万的苏联军队,消耗了苏联数十万军队,减少了其他两个集团军群的压力。
二战时期,东线战场德军北方集群为何会浪费大量兵力在列宁格勒,对德军有多大的意义?
在德军执行“巴巴罗萨计划”的三支军队中,进攻列宁格勒的北方军团不是兵力最多的。
希特勒在1940年12月指定的“巴巴罗萨计划”中,将进攻苏联的部队分成南、北、中三路。
南方集团军共有63个师,1400架飞机。中央集团军有51个师,1600架飞机。而进攻列宁格勒的北方集团军,只有29个师,1000架飞机。
但是,对于这三路军任务的轻重,希特勒在1941年中旬是这么说的:“列宁格勒第一、顿涅茨克平原第二、莫斯科第三。”
因为,进攻列宁格勒的意义非常大。1,在希特勒看来,拿下列宁格勒,就掐断了苏联和波罗的海的联系。原本计划和苏联结盟的波罗的海各国,就该成为德国的附庸了。同时,苏联也将失去他在波罗的海的舰队。
2,列宁格勒(以列宁命名)是俄国人心目中的第二首都,十月革命发源地,全国最大的工业中心和第二大交通枢纽。列宁格勒就好比苏联的“分矿”,你不打他,他就会不断地生产物资,支援前线。
如果,任由波罗的海各国和苏联结盟。那么,美国参战后再给苏联运输物资,就有了更合适的港口了。
3,占领列宁格勒,对苏联来说,不仅是精神上受到打击。另外,苏联在保卫莫斯科时,还要单独抽出兵力防守列宁格勒方向。同时,美国也将不能通过北冰洋航线,就近向苏联输送物资。
总之,打列宁格勒是没问题的。问题在于,勒布太高估自己实力,低估苏联人抵抗的决心了。希特勒在进攻受挫后,收走了勒布的一些精锐部队,投入到进攻莫斯科的战役中。而德军对于列宁格勒战役的目标,也从“占领”改为“包围”。
不过,“任何战略上的围而不攻,都是因为打不进去”!德国的北方集团军,失败了。
(文|勇战王聊历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