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军第6集团军总兵力超过20万,为何才只有8万人投入到斯大林格勒巷战中?
德军是在1942年的9月3日正式对斯大林格勒发起进攻的,负责该方向作战的是德军B集团军群,总兵力达90万人,辖有4个集团军,从北到南依次是德军第2集团军(18万人)、匈牙利第2集团军(12万人)、意大利第8集团军(12万人)、德军第6集团军(20万人)、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15万人)以及集团军群预备队(13个师约10万人)。其中只有德军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投入到了斯大林格勒的进攻作战中,其他集团军都在执行北翼漫长顿河防线的掩护防御任务。
虽然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投入了两个野战集团军近35万人的强大兵力,但是由于要对斯大林格勒进行严密的包围以切断其和外界地面联系,德军不得不将相当数量的兵力就在斯大林格勒城的北面和南面建立对内对外防线,以阻止外围苏军发起救援进攻。尤其是北面的防线,德军第6集团军三分之二的兵力都投入到这里,总计4个德国军(包括1个装甲军)抗击着苏军顿河方面军的5个野战集团军,他们无法投入到关键的斯大林格勒城内作战。第6集团军只有一个步兵军投入到斯大林格勒城内的突击,即第51步兵军,该军辖有3个步兵师,拥有作战士兵30000人。第4装甲集团军投入的兵力较多,分别是第48装甲军和第4步兵军一部,总计4个德国师和1个罗马尼亚师,50000万人。这样算下来,总共只有8万德军士兵参加了对斯大林格勒城的最初突击,他们的对手的崔可夫的第62集团军,约54000人,德军占据2:1的优势。
德军一开始的进攻计划并非实际那样,鉴于正面进攻工业城市会遭受巨大的损失,德军意图发起一场迅猛的合围战,从两翼迂回这座城市,也就是说,德军想在展开大规模巷战前先切断城内苏军和外界的最后联系(地面联系早已经被切断,但是通过东面的伏尔加河仍旧能得到补给和增援)。德军计划投入三个军而不是实际那样的2个(第4步兵军只投入1个步兵师就暂时不算在内),由第14装甲军从北面发起突击,第48装甲军从西南面发起突击,第51步兵军则从正面(西面)压上,这样德军投入兵力将达到10万人。不过由于外围苏军从北面发起了强大的反攻,最终导致第14装甲军被牵制,无法投入到对斯大林格勒城的突击中,这样只剩下两个军的兵力发起进攻,德军不得不将两翼合围战术更改为正面的强攻,第6集团军的第51军负责进攻北部城区,而第4装甲集团军的第48装甲军和第4军(第94步兵师)负责进攻南部城区。
此后德军陆军又陆续向斯大林格勒城内调入了2个步兵师外加2个步兵团以作增援,兵力应该超过25000人,但是这些增援是在两个月的时间内先后到达的,由于斯大林格勒巷战的残酷性,德军的这点援兵充其量只能补充先前作战部队的损失,在斯大林格勒城内作战的德军士兵从来没有超过10万人。
德军第6集团军总兵力超过20万,为何才只有8万人投入到斯大林格勒巷战中?
谁说的保卢斯只投入了80000人进攻斯大林格勒城区?站出来我保证不打死他!在最激烈的巷战阶段打响前,苏军已有城防部队是“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第62和第64共两个集团军90000余人,如果德军仅仅使用不超过这一数字的80000人攻城,早就被撵出城区了,还能够占领市中心?事实上,由于双方不断向这座城市增兵,投入的兵力总数完全超乎你的想像。
首先要注意,斯大林格勒战役绝不单纯是一座城市的攻防战,而是在广袤战场上进行的一次大会战,到1942年9月,德军在南方战场的战线是从库尔斯克和沃罗涅日算起,通过斯大林格勒到莫兹多克,长达2000公里以上。而从斯大林格勒沿顿河上溯至沃罗涅日的近700公里战线上,全部属于德军“集团军群”的作战区域,包括第2集团军、第6集团军、第4坦克集团军以及两个仆从国集团军(意大利和罗马尼亚各一个)。
德军在这一地段的攻势分为左右两翼,其中魏克斯第2集团军作为左翼兵团,主要攻击沃罗涅日附近的苏军布良斯克方面军,保卢斯第6集团军和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为右翼兵团,向斯大林格勒方向攻击前进。因此当三个德国集团军完全展开后,左右翼两个兵团已经沿顿河河曲拉开很长距离,德军自身根本腾不出兵力来进行侧翼掩护,只得在这条线上只得部署了仆从国的三个集团军(调来个匈牙利集团军)。
具体到斯大林格勒周边地区,从1942年8月5日改组作战序列开始,苏军参战部队是东南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两个方面军统由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统一指挥。其中叶廖缅科上将的东南方面军编成内有第64、第57、第51集团军、坦克第1集团军空军第8集团军;戈尔多夫中将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编成内有第21、第62、第63集团军、坦克第4集团军和空军第16集团军。
也就是说,在斯大林格勒周边以及城市本身沿伏尔加河河曲实施防御的苏军部队多达两个方面军共8个集团军,不仅如此,当斯大林发现苏军防线有崩溃的危险时,又紧急任命朱可夫为“最高副统帅”赶赴战场。同时调来第24、第66集团军和近卫第1集团军进行反突击,整个斯大林格勒战区的苏军兵力达到11个集团军120个师,只是由于苏军的作战师编制和缺员问题,总兵力只有50余万人。
对斯大林格勒地区进行围攻的是德军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期间主力调走一段时间),其中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经过加强后拥有五个军(含一个装甲军)270000余人,主要负责在斯大林格勒以北地区实施进攻,而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负责在城市以南的作战。德军若想攻克城市,必须首先割裂城区守军与外围苏军主力的联系,因此,两个德国集团军必须以相当部队遂行割裂任务。
其中在城北的第6集团军就需要先突至伏尔加河河岸,将苏军东南方面军的战线连接彻底断开,然后以一部兵力返身阻击外围苏军的接近和增援,再以精锐力量进行攻城,南边的霍特差不多也得这么干,对手是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因此,在斯大林格勒周边地区的两个德国集团军尽管拥兵50多个师,但能够投入巷战的仅仅是13个师170000余人,大部分军队要应付外围苏军的压迫和增援。
而城南的第4装甲集团军真正投入巷战的只有第48装甲军,那么第6集团军至少动用了10个师15万人以上。相对于斯大林格勒城区的苏军两个集团军90000余人,德军实际拥有2:1的兵力优势,再加上单兵素质和技术兵器的优势,可想而知苏军的压力和战斗的激烈。至1942年9月2日,保卢斯第6集团军右翼与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左翼已经在旧罗加奇克地区取得了联系,这就意味着城市里的苏军被彻底割裂。
唯一的增援渠道就是从对岸渡河而来,而德军的航空兵和炮兵又对水面进行了严密的火力封锁。即便如此,苏军仍然想方设法用船只送过来六个师(比如近卫步兵第13师)和一个坦克旅的援兵,以及大批的弹药和物资,否则城市守军早就坚持不住了,因此第62和第64集团军经过多次补充后,前后参战兵力不低于130000人,基本上从河对岸来的苏军士兵能活24小时,军官能活上三天。
德国人当然也要“添油”,战役期间累计向两个集团军的攻城部队补充了近20万兵力,包括90个炮兵营和40个经过攻城训练的战斗工兵营,其中的绝大部分补给了第6集团军,因为霍特所属的第48装甲军兵力有限。即便大部分炮兵留在二线担负火力压制的任务,德军前后也得有不低于30万人投入了斯大林格勒巷战,其中80%隶属于保卢斯指挥,也一度占领了80%的城区,怎么可能只有80000人参战?
只不过,德军精锐步兵陷于巷战是非常愚昧的,德军优势在于诸兵种联合作战,需要步兵、坦克、炮兵和空军的有效协调,而苏军采取了贴身紧逼的策略,尽量将己方的前线与德军贴近,这样导致了德军的空地火力无法发挥,陷于“老鼠战争”的结果就是伤亡极其惨重。当然,由于德军第14坦克军完成了中央突破,将城区防御体系一分为二,崔可夫的第62集团军等于孤军奋战,伤亡也是非常惨重。
其实从第6集团军的兵力变化就可以清晰地读懂战役过程,保卢斯在对斯大林格勒发起进攻时,麾下有18个满员师270000余人,那么带入补充进来的200000兵员,其总兵力累计应该有接近47万人。
经过三个月残酷的外围作战和巷战后,被反攻的苏军包围时第6集团军却有339009人,另有50000余人在包围圈之外,合计兵力为38万余人,显而易见,第6集团军在巷战中的损失就高达90000余人,换句话说,仅伤亡人数都已经高于题目中的巷战参战人数了。
德军第6集团军总兵力超过20万,为何才只有8万人投入到斯大林格勒巷战中?
都进去不就被人包了饺子了……
需要兵力确保侧翼安全,需要人保卫后勤线,需要有生力量组成预备队……18万人不少了。
另外90万人不全是战斗部队,还有保障部队后勤部队,卫生部队等等。一只军队里,一线战斗部队在精不在多
德军第6集团军总兵力超过20万,为何才只有8万人投入到斯大林格勒巷战中?
德军第6集团军总兵力超过20万,为何才只有8万人投入到斯大林格勒巷战中?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个是斯大林格勒战役并非城内巷战的争夺就能决定胜负;一个是双方都在不断增补兵力,第6集团军都占领了90%的斯大林格勒战区,总体兵力肯定超过了8万人。
首先,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最大意义,是苏军拿到了战场主动权。如果说莫斯科战役最大的成功是苏军打破了闪击战不可战胜神话,使苏军树立了打赢信心的话,那么,斯大林格勒战役就是苏军自苏德战争打响以来,首次扭转了战场被动局面,从德军手中拿到了战场主动权。
据不完全统计,在整个苏德战争史上,苏联共损失了2700万人,其中光苏联红军就损失了900多万人,而德军在整个东线作战也损失了差不多1200万人,其中死亡320多万人、被俘160万人(不含1945年5月9日后投降或受降者的120多万德军)、伤病累计约700万人次。
而发生在1942年夏季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总共损失了150万人,这其中包括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30万人马,其它120万为这场战役延伸作战带来的损失。从双方损失数字就能看出,斯大林格勒战役并非城内打巷战一场攻坚战,更多的是以斯大林格勒为中心的围困和突围之间的作战。
那么,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保卢斯在9月份就占领了斯大林格勒90%以上的城区,苏军也只有崔可夫指挥的第62、64两个集团军与之打巷战,其它部队都在做什么呢?
实际上,1942年7月3日保卢斯对斯大林格勒展开进攻之后,7月17日苏军才决定在斯大林格勒打一场保卫战,刚开始斯大林指派华西列夫斯基到战区指挥作战,9月份又命令朱可夫以最高副统帅的名义前来指挥,之所以保卢斯能突进城中大部分地区,也与朱可夫提出的诱敌深入策略有关。
当时,由于德军进攻力度空前,战场形势对苏军非常不利,朱可夫命令崔可夫指挥两个集团军在城内与德军背靠背打巷战,也就是资料上经常讲的“老鼠战”“近地战”,使德军发挥不了装甲快速机动和空袭的优势,而将大量的苏军预备队放在外围,展开了对第6集团军的反包围,尤其是11月19日展开的“天王星行动”完成了对保卢斯包围圈的合拢。
从这个层面讲,围歼保卢斯第6集团军是苏军提前布置好的一盘棋局,目的就是用斯大林格勒战役牵制德军进攻高加索,完全打破了德军占领南线资源和向中东拓展战场的战略。
其次,一场城市攻坚战为何打成了东线战场最大的大决战?仔细分析斯大林格勒战场形势,其实苏军是依靠伏尔加河干扰了保卢斯钳形攻势,打来打去也是抢占伏尔加河和顿河登陆场成了战役的重点,至于城内巷战的意义就在于使保卢斯打不进走不了,即使保卢斯占领了整座城市又如何?苏军已把外围围得像铁桶一般,11月20日曼施坦组建顿河集团军群救援,也是为了打通伏尔加河通道的问题。
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失利的关键,还是因为分兵的问题。6月28日B集团军群开始向沃罗涅日展开进攻的时候,苏军还没意识到斯大林格勒会成为两个南线作战的焦点,到7月17日德军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即将占领斯大林格勒时,德军突然将4装调往高加索方向,苏军才意识到德军醉翁之意不在酒,高加索才是德军的首选目标,苏军也是从这一刻才决定升格斯大林格勒防御战规格,从而把战场主动权握在了手中。
由于4装的南下,使苏军有了围歼保卢斯的想法,也由于伏尔加和顿河两条河流阻止了德军发挥钳形进攻的优势,任凭第6集团军突进了城中,苏军并不慌张,原因就在于苏军已经发现了德军兵力分散和实施闪击战有限制的客观不利因素。
此时,对德军来说,1942年东线作战的胃口太大了。中线有莫德尔在勒热夫方向与苏军中央方面军展开拉锯战持续不断难分胜负,南线德军又将南方集团军群一分为二,B集团军群不仅承担着中线和南线北部的防御任务,还要与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展开大决战,其兵力早就空虚,即使曼施坦因组建顿河集团军群,也只是把锅里的一盘菜另外换了一个碗罢了,还是那些兵力换个打法而已。
所以,从这个层面看,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并不在乎城内巷战打得多么激烈,充其量是将第6集团军牢牢牵制在城内出不来,而主力却在外围不断地消耗德军的有生力量,150万与30万相比,苏军当然是赚多赔少了。
第三,7个方面军打一个集团军群,苏军就是人多武器多。人们一直惋惜如果保卢斯补给充足就可能突围成功,曼施坦因只要再增补两到三个装甲师,冬季风暴行动也会成功。可是,有没有想过,当时苏军在战场投入了多少方面军,提前部署的“双星计划”(天王星和火星行动)是如何设计的?
现在分析斯大林格勒战场环境,任凭德军怎么排兵布阵,苏军都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这个优势从德军分兵进攻高加索就开始了。
一方面,1941年德军闪击战所向披靡,集中装甲优势是成功关键。在莫斯科战役之前,德军只要集中装甲进攻优势,苏军就没有招架之力。但1941年年底,苏军掌握了对付闪击战的办法,不再使用步兵集团与德军装甲部队硬拼,采取了多个方向分解德军进攻优势的办法,尤其在1942年大量组建了坦克部队,极大的抵消了德军装甲进攻优势。所以,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军分兵是一大失误,没有集中装甲进攻优势又是一大败笔。
另一方面,苏军7个方面军打一个集团军群,德军肯定没有胜算。从斯大林格勒战役地图能看出,虽然德军将南方集团军群一分为二,但总体仍然是一个战场,不管是分散的A、B集团军群还是后来增加的顿河集团军群,打到最后都落实到了斯大林格勒战场上,A集团军群不得不回防,B集团军群又和顿河集团军群合在了一起。
而苏军却不一样,从刚开始组建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到后来参与布良斯克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南方方面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东南方面军、北高加索方面军、外高加索方面军,包括中央方面军都在围绕斯大林格勒战场打牵制作战。反正苏军是打没了再建,伤亡一批再增补一批,而德军却是打一个少一个,德军的闪击战优势发挥不了,兵力不足和补给不足的劣势却暴露无遗。
通过上面分析看出,斯大林格勒战役,巷战的惨烈只是反映了这场战役的艰辛,却说明不了保卢斯占领该城就算打赢了,因为第6集团军占领了全城和占领90%以上城区意义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苏军早就布置好了陷阱,“天王星行动”就是为围歼保卢斯量身定做的,曼施坦因实施冬季风暴行动只是延缓了这个计划向后推迟了一个月罢了。
德军第6集团军总兵力超过20万,为何才只有8万人投入到斯大林格勒巷战中?
斯大林格勒,其实并不是兵家必争之地,但希特勒下令必须征服这座以“斯大林”命名的城市,而斯大林也严令,这座以“我”命名的城市绝对不能落入元首手里……于是,小胡子和大胡子,硬扛上了,,只是苦了数百万军命为这二个疯子陪葬……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