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军时炊事班怎么跟上大部队?
《亮剑》中曾有所交代,红四方面军红25师第171团团长李云龙在长征路上“纵兵抢粮”,结果因为严重违反纪律被降为伙夫,下放到炊事班背大锅。抗战时期老李回忆此事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尤其是回忆起过草地遭遇冰雹的故事,更是乐得不行。
茫茫千里大草地那是无遮无挡,红军战士们只好硬挺着挨浇埃砸,唯独李云龙急中生智把行军锅扣在脑袋上,风停雨歇,李云龙探出头来再看其它战士们:“兄弟们个个鼻青脸肿”。这虽然是个故事,却能基本反映我军艰苦时期的行军状态。
一般而言,在全国解放前的三大战争中,我军多在连级部队设炊事班,并且在没有正规后勤补给的情况下,炊事班编制也没有定式,三五个人、六七个人都有可能。炊事班行军时基本不携带武器弹药,主要职责就是背着行军锅、粮食、盐巴等器具物资,在长距离行军和转移过程中,完全凭体力跟上队伍。
因为当时的我军还只是“轻步兵”状态,骡马数量亦不充足,所有辎重只能肩负人扛,最多有个“伙食挑子”。这一点《亮剑》中也有真实体现,李家坡战斗打响前,连炊事班的铡刀都被借走了,而李云龙一旦下达了全团发起攻击的命令,炊事班举着菜刀扁担就上去了,确实没有或者很少配备武器。
我军的机动方式在历史上经过了徒步、骡马化、摩托化和机械化的四次变革,而直至解放战争后期才有条件基本实现骡马化。 在此之前炊事班的战士们完全要依靠两条腿负重跟上部队,否则干粮耗尽后,到了时间不能让部队吃上饭,如何继续行军作战?甚至到1949年追击桂系敌人的衡宝战役期间,许多部队24小时只能吃上一顿热饭。
(背行军锅的战士们)
第四野战军还算是情况稍好的部队,炮兵、辎重部队和各级炊事班都配备了军马或者骡子,根据1949年2月野司后勤部门的估算,大军南下需要的物资情况是:“四野按100万人、14万匹牲口一个月时间约需计:米5000万斤 ,(马)料3000万斤,草4500万斤”,可见四野每个军至少配有10000匹以上的骡马,保证每个炊事班能有一匹骡马驮载还是可能的。
这种情况大约持续到80年代后期,由于汽车工业的落后,我军在建国后的30多年里仍然没有完全实现摩托化,从日常拉练到两次自卫反击战的行军,炊事班还是用徒步和骡马驮载的方式跟上部队,所以“背大锅”继续成为训练的一环。至于实现了摩托化以后就简单了,一个炊事班的所有家伙什,直接用一辆汽车就装载完毕了。
(背大锅训练)
说到“野战炊事车”,实际上早在二战爆发前的1937年,美国人已经研制出半拖挂炊事车,,德国人不久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辆单轴四轮炊事挂车,所以在二战期间,这些工业化较强的国家已经在战场上开始使用野战炊事车,尽管数量并不很多,这就保证了炊事单位可以快速跟上部队的开进。现代战争更是如此,比如海湾战争期间,美军曾向德国的卡邱公司一次性购买了近400辆TFK250型野战炊事车。
我军炊事车的研制起步较晚,80年代初开始装备了83型炊事车,它成为我军第一代机动野战炊事装备,炊事班的装备和行军开始向车载化方向迈进。1997年又研制定型了XCT97A型炊事拖车,一个炊事班只需要四个炊事员,利用拖车上的设备一个小时就可以做150人标准定量的热食(基本是一个步兵连的编制人数)。
(炊事班进攻)
炊事拖车既可以牵引也可以空运,从而使炊事班实现了与部队的无缝连接,标志着我军“埋锅造饭”历史的结束。
但是炊事车辆毕竟受到战场条件的多方限制,比如丧失制空权的时候,比如山地作战的时候,因此在特定情况下炊事班仍然要使用最原始的办法,人扛马驮带着炊具和物资跟上部队的行军节奏,从而保证部队能够吃上饭吃热饭。所以“背大锅”这个传统科目还真是不能全部丢掉,它对于炊事兵的体力和耐力还是构成严峻的挑战。
(东风炊事车)
行军时炊事班怎么跟上大部队?
古代行军作战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说,说明吃饭问题对于军队作战的重要性,其实古代的后勤保障比现在容易的多,本身行军作战速度就慢,而是有专门押运粮草运输保障部队,做饭时征召很多地方人员,那时的饭菜也简单。
炊事班配置最基层单位是连级,一个连一个炊事班,在营房或者驻地就不说了,并不是大问题,说说行军作战吧。步兵化军队行军时,炊事班最辛苦,所要携带的东西很多,不过,炊事班主要携带的是炊具。以正规步兵单位为例,炊事班有专门用于行军作战的野外炊事工具,包括行军锅、做饭用的一套工具,炊事班不需要携带全连的口粮,否则一个班徒步行军会累死,累死也抱不动。炊事班只负责携带炊事工具、油盐酱醋、调料,这些东西要背在身上,长时间行军会得到上级不给。当然,我是以正规步兵化部队为例,红军的大铁锅就不说了。
粮食谁带呢?每一个士兵、军官都各自携带口粮,一人一个粮食袋子,10公斤的口粮(早期可以装20公斤),斜挎在身上,这种干粮袋我军八九十年代还有呢。到预订休息地点后,炊事班开始埋锅造饭,这是一个技术活,有要求的。首先,要选择一个能够挖成锅灶的简易灶坑,要挖散烟灶,不能让烟集中爬高,要散开。然后从士兵们的粮食袋中取出多少米,士兵携带的粮食是有定量的,几天的口粮,一天多少口粮是计算好的,不能随便吃。
行军中对炊事班的要求,部队从停止行军开始,到连队吃完饭继续上路共90分钟,部队停止行军炊事班开始埋锅造饭,必须要在一小时左右把饭做完,两菜一汤。哎呀,炊事班的弟兄们那叫一个忙活呀,等做好饭菜,炊事班吃饭基本就是囫囵吞枣式的吃口饭,赶紧收拾锅灶,因为炊事班必须要和部队同时开拔。炊事班会利用点滴时间准备下一顿饭菜,例如,把菜洗好、切好,炊事班要跟上节凑要把活分配好,如果比较急,会安排有帮厨的士兵。炊事班不携带士兵的餐具,每名士兵各自携带自己的饭碗,一个班携带两三个小行军锅(盆),用来打饭打菜。
现在炊事班的装备先进了,野战炊事车,而且单兵野战口粮也更加丰富,后勤保障更加有利。军队吃饭问题一路走来是有一个过程的,从挖简易散烟灶,到简易锅灶、吹灯,再到野战制式保障车,单兵野战口粮,见证了一个发展过程。不过,传统的野炊作业依然是炊事的保留项目,在先进的炊事工具在战场上都不如传统的埋锅造饭把握。
(以上是兔哥哨位个人观点,欢迎关注兔哥哨位,欢迎探讨评论,图片来源网络)
行军时炊事班怎么跟上大部队?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大家都知道红军曾经爬雪山过草地。
那么,大家猜猜拍雪山过草地,死亡最多的是什么士兵?
就是炊事班的士兵。
为啥?因为他们比普通士兵要辛苦的多。
长征中的普通步兵其实就非常辛苦了,他们带着自己大约三四十斤的辎重,经常一天要走四五十公里,还都是山路。
基本上一天要行军接近20个小时,睡觉和休息时间很短。
然而,炊事班比普通士兵要累的多。
每天普通步兵睡觉的时候,炊事班就得起床对米面和蔬菜进行简单的处理,随后挑着担子跟随前卫部队出发。
炊事班的负重比步兵大得多,一口行军铁锅就有十几二十斤的份量,米面也都是很重的。
所以他们行军速度较慢,必须提前走才行。
红军同当时中国农民一样,一天只吃早晚两顿,没有午饭。
所以,炊事班出发几个小时以后,必须立即埋锅做饭。
一般饭刚刚烧好,自己的步兵们就急行军赶到了。
步兵们蜂拥盛饭,吃饭就继续赶路,一刻不停。
而炊事班的人等部队吃完后,才刷锅洗餐具,收拾好家伙,然后草草吃上几口,随后必须再次加速行军。一般部队每天行军都会有几次长短不同的休息,然而炊事班不能休息,必须赶上走在队伍前面,到晚饭时候重复上午做的事情。
好在吃完晚饭,炊事班就不需要再赶路,可以跟着战士们一起行军,直到第二天早上提前起来。
所以,炊事班虽不要作战,但非常辛苦。长征的爬雪山过草地,炊事班牺牲率最高,因为他们负重太大,而且花费体力更多。况且,炊事班的官兵在那个年代要么年龄偏大,要么年龄偏小,总之是不适合打仗的士兵,体力本来就不是很好,所以更容易累死。
中央红军走到陕北吴起镇,只剩下7000多人,其实炊事班寥寥无几。
即便能够走到陕北苏区的炊事班,通常身体也累垮了,又多种慢性疾病。
当然,今天就完全不同了。
解放军野战部队,各连依托野战给养单元、自行炊事车等装备实施伴随保障,每个连队自带3日的携行量。
炊事班很少步行,基本都是用车辆机动,甚至可以在车内进行食品加工,负担小多了。
行军时炊事班怎么跟上大部队?
我们连有一辆马车,三匹马拉的,上面有连首长的背包和炊事班的饮具。
行军时炊事班怎么跟上大部队?
你好,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我是02年兵已经复原十几年了,现在坑能变化大跟以前不一样了,关于这个问题我下面只说一下我知道的。
俗话说得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在部队每个连队都有一辆专用的炊事车,负责炊事班的炊具和给养的转运。如果外出驻训,炊事班一般会和打前站的部队一起提前一天到达,在我们团每个连一般有指挥排和炊事班打前站,指挥排负责整理场地打扫卫生,帮助炊事班装卸炊具和给养,以保证大部队到达时能按时吃上饭。
演习时,在演习的时候如果是模拟实战环境的就比较简单了,一般就是单兵干粮或者水、火腿肠加面包。但炊事班也跟随部队,并且携带有锅碗瓢盆柴米油盐,只要条件允许随时都可以做出热乎饭来,但大多数时候比较单一就是面条,不过比啃干面包强。
在部队每年冬季都会进行徒步拉练,目的是锻炼官兵的体质、磨练官兵的意志。徒步拉练就是按预订的时间预订的路线预订的里程徒步行军。拉练时炊事班一般都是乘车提前到达宿营点做饭,在部队到达指定地点就能马上开饭。我当兵是在北方冬天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炊事班哪帮兄弟是真辛苦了,手上皴裂再加上寒冷油污,洗手的时候都是用刷子刷的,看着都疼。
我们那时年终考核,炊事班的还要带着锅、柴、米袋跑五公里越野哪!在部队吃饱吃好是头等大事,丝毫马虎不得,历来炊事班都是藏龙卧虎的地方,不但要会做饭还要做的好吃,不但能跑还得能带着炊具跑带着可口的饭菜跑。
行军时炊事班怎么跟上大部队?
虽然炊事班是一个始终存在的编制,但和平时期和战争时期(或者其他特殊时期,例如自然灾害),炊事班面临的情况和应对还是大不一样的。
要是和平年代,这个问题不用做太多的考虑,炊事班的外出任务一般应对于演习或远程拉练,因此能够得到足够的机械化运输保障。必要情况下,甚至还会被提前送到指定区域安排先期饮食准备,无论是物资食材的调配还是运输工作的流程,都可以得到足够的保障和支持。基本与平常做饭无异,只是增加了外出和运输,而这一期间部队的饮食可以得到正常保障。
所以在各部队日常的外出拉练或者军事演习当中,很难出现哪支部队因物资短缺出现了断伙。
尤其是现代军事时期,机械化运输,炊事班可以随同战斗部队一同行动,除了运输上的优势之外,技术能力的提高甚至让炊事班拥有专门的野外炊事车,而在现代的军事体系下,无论是机械化运输,还是空中保障运输,相关军需品也会随着后方不断转入一线。参战官兵的饮食工作可以得到有效的保证。
但到了战争时代和早年时期,这就是另外的话题了。
在1984年著名的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中,有过这样一段情节:
1979年,南疆战役爆发,某连连长梁三喜率连队参加前线作战,作为所在军著名的尖刀部队,梁三喜接到上级指令,要以最快的时间占领某阵地,但上级给出的时间完全超出了连队正常的行军速度。尽管为了完成上级的任务,梁三喜率领官兵以急行军的速度前进,但仍然远远达不到时间上的要求。
由于尖刀连既有战斗部队也有炊事班保障小组,对比战斗兵只携带战斗武器。连队所属的炊事班不但要携带一定数量的武器,还要携带多个沉重的行军锅等炊事设备,连队各单位无法保证同速度行进,梁三喜便下令炊事班抛弃一切炊事设备。可随后攻占高地,后续部队尚未赶到,炊事班也扔掉了做饭工具。梁三喜连队只能依靠单兵口粮充饥,险些因缺少给养而全军覆灭。
梁三喜所在的连队由于是纯步兵连队,又受到越南复杂地形的影响,部队无法机械化行进,而后方的友军也遭遇了同样的情况,因此在梁三喜超常规行军的情况下,后续部队无法跟上梁三喜的部队,造成双方一度断绝联系,也同样因为联络渠道的切断,军需物资无法及时补充前线,直接造成了尖刀部队的给养困难。而这个问题不止出现在以前,即便在现在也屡有发生。尤其是突发的地震、洪水、泥石流等灾害中,这一类的影响时有发生。因事发突然,救灾部队需要第一时间进入现场。但物资调配由于事发突然,各项流程和运输无法提前准备,只能在后续进行,也造成了前期救灾部队补给困难。例如一些救灾活动中,炊事班虽然跟随大部队行进,但缺乏物资补充,救援前期出现过救灾部队只能吃用随身携带的干粮,甚至依靠并不干净的河水去煮方便面。
而放到更早的古代时期,在那个更加缺乏机械化的时期,炊事保障的隐患则更为严重。例如连续剧《隋唐英雄传》当中,投奔刘武周的尉迟恭向唐军发起进攻,尉迟恭凭借着个人勇武在三天的时间纵深唐军境内数百里。但正当他气势如虹准备继续深入的时候,却接到了后方停止进攻的命令,而原因很是尴尬,尉迟恭的先锋部队的进展速度实在是太快,把负责军队饮食和补给的辎重部队远远的甩在后边,造成先锋部队缺乏补给,进攻只能暂时停止。
而熟悉历史的人,更知道明朝曾发生的一起灾难——土木堡之变,明英宗率领50万明军从山西大同返回京城,在瓦刺骑兵追击的情况下,明军主力部队行至到土木堡的位置时,明英宗和太监王振却下令停军。而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担任后勤补给的数百辆大车组成的运输队伍由于负载量太大,行军速度过慢,早已被大军甩在后面。由于自身缺乏补给,叉过度自信瓦剌骑兵不会继续追击,明英宗才冒险停止行军,最终酿成大祸!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