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中有哪些奇特的计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奇特的计谋,恐怕就是陈明仁在四平撒豆对付林彪了。
四平这个地方,在东北内战中连续打了四次。
在四平四次作战中,国共双方累计投入兵力达94万余人次,总计作战时间长达63天。
夏季攻势三战四平的时候,战役已经对国军极为不利。
当时守军将领陈明仁麾下只有71军2个师的残部,54师1个团是正规部队。
然而,71军在之前战斗中伤亡很大,部队残缺不全,战斗力大减。
另外,陈明仁还有辽北2个保安团及3个铁警大队。这些部队都是非正规军,战斗力虚弱,理论上不能打硬仗,一打就跨。
就算上非正规军,陈明仁一共只有2万多人。
战前,又有一些被林彪打散的各路残兵败将,已经躲避解放军大军的地方民兵自卫队,纷纷溃逃到四平。
这样,国军守军一共才3.4万人,其中主力最多一半。
这些部队大部分装备都很低劣,地方保安团尚且有几挺轻机枪,自卫队连机枪都没见过。
相反,当时林彪对四平志在必得。
此次,林彪围攻四平的部队有5个纵队10多万,同时还有上百门大炮。
无论兵力,武器装备,林彪都强于陈明仁三倍以上。
陈明仁当时急红了眼,没有别的办法,只得发挥抗战时候的本事,修建防御工事。
四平本来就是战略要地,有着不少现成的防御工事。
城墙一丈多高,护城河五米之宽,城墙下有钢板式碉堡群,护城河里布有梅花桩、绊马索、地雷、铁丝网等。
陈明仁又下令修筑了很多碉堡,很多是暗堡,里面不开枪,外面根本看不出。
同时,陈明仁又做好巷战的准备,城内修建大量防御工事,将民房打穿,墙壁开了枪眼,一街一巷都派兵固守。
开始解放军有些轻敌,毕竟敌人都是残兵败将,只有这点人,很容易对付。
结果,炮兵开始猛烈攻击,掩护解放军步兵冲击。
谁知道,炮兵数量是不少,也发射了很多炮弹,但效果很差。
当时解放军炮兵组建时间不长,训练水平低,实战经验太少。炮兵对准一个碉堡稀里哗啦打了半天,没有一发炮弹打中。
甚至,打不中敌人,有的炮弹还打中了准备攻击的自己人。
一些解放军军官被打急了,破口大骂:妈的,炮兵里面肯定有特务。不然为什么不打反动派,光打老子!
这样一来,炮兵的作用不明显,步兵就倒霉了。
二战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缺乏炮兵火力掩护,步兵攻打坚固城镇往往会伤亡惨重。
就比如苏军占绝对优势的柏林战役,最终苏联人也死伤了30多万,非常惨重。
此次也是一样。
敌人拼死防御。
很多保安团、自卫军如果打野战,一个团都打不过解放军一个营。但现在既然是在碉堡、战壕里面向外放枪,就都还能打一打。
结果双方就是苦战,解放军进展缓慢,伤亡还大。
1947年6月21日,解放军西满纵队突破国军外围防线,从天桥北侧杀向康德火磨方向。
冲锋期间,解放军战士眼见就要攻到碉堡群下,突然纷纷摔倒。
国军趁机扫射,解放军官兵死伤惨重,被迫撤退。
由此,连续攻打了几次,就是上不去,每次到这里就走不了路,稍有不慎就摔倒,暴露在敌人火网下。
后来解放军发现,这里地下都被撒了黄豆。
原来,东北盛产大豆,籽粒饱满。
陈明仁见碉堡难以挡住解放军攻击,灵机一动就命令将数百公斤的黄豆都撒在大路上。
解放军战士在高速运动中踩中黄豆,立即就会失去平衡摔倒,攻击就这样一次次失败了。
四平攻坚战,历时15天,我军付出伤亡1.3万余人的代价,仅歼1.7万余人,未能攻克四平城。
不过,夏季攻势中,国军损失惨重,东北局势由此不可扭转。
在第四次四平战役,国军惨败,四平被解放军占领。
战争中有哪些奇特的计谋?
毛主席唱空城计!
1948年10月,在辽沈战役进入尾声的时候,傅作义突然集结10万大军。这十万人肯定不是北上的,因为辽沈战役已经快完了,现在去就是送死。也不是南下支援淮海地区的,因为兵力太少,对淮海战役没有影响,可能到不了淮海地区就被消灭了。我总部机关也不知道傅作义的目的是什么。
幸好,傅作义身边有很多我党情报人员。潜伏在华北“剿总”参谋处这些情报人员根据和同事们聊天,发现傅作义的目标是石门(石家庄旧称)。联想到近日我总部机关刚进入西柏坡地区,马上明白傅作义想偷袭我总部机关驻地西柏坡和石家庄!于是,赶紧派出联络员,通知我总部机关。
我党地下情报人员送来的情报全文如下:
“任命94军军长郑挺锋为总指挥,骑四师师长刘春芳、新二军暂32师师长刘化南为副总指挥,率3个军、10个师、1个旅共10万兵力,并配属爆破队及汽车500辆,携带100吨炸药,分偷袭、策应两个梯队,从北平、涿州地区沿平汉线及两侧,兵分三路秘密向南开进;24日开始集结。占领石家庄后,由竹生任市长、刘化南任守备司令。”此时,在我总部机关周围,只有千余人的卫戍部队,主力都在东北和西北(太原)地区。可是,傅作义的偷袭之敌有10万之众,相比之下敌我兵力十分悬殊。我军调兵过来也要至少4天时间。而傅作义部队,只要两天就能到达石门地区。
毛主席决定唱“空城计”,在10月25日一早,通过新华广播电台播发了一则新华社消息《蒋傅军妄图偷袭石家庄》。在文章中,毛主席点明了傅作义的军队部署情况,和作战计划。在结尾处说明了我军战略是:“诱敌深入,聚而歼之,不让敌人有一兵一卒逃回老巢。”
傅作义见“偷袭”变成了强攻,解放军已经挖好了坑等他,他怕部队遭到埋伏,在遇到我军阻击后,赶紧让部队撤回北平地区。
傅作义跟解放军打,完全处于劣势。他身边“都是”地下党,他女儿就是地下党。
最后,讲个笑话:傅作义在司令部开会,一位国军先发言:“我们中间有一位是国民党!”傅作义说:“是我吗?”
(文|勇战王聊历史)
战争中有哪些奇特的计谋?
1943年10月,日寇第11军新任司令官横山勇出动10万人马杀向常德,其战役目的在于摧毁这座有着“鱼米之乡”之称的湘西重镇,从而破坏中国军队坚持抗战的后勤补给和粮秣能力。狡猾的日军采用声西击南的战法,迅速击破长江南岸第六战区的王敬久第10集团军和王瓒绪第29集团军,骤然兵临常德城下,而正在常德、桃源地区待机的王耀武二线兵团一下子成为了前沿部队。
(第六战区代理司令长官孙连仲)
王耀武第74军属于军事委员会直辖部队,当日军佯攻鄂西时,重庆方面惟恐江防有失,乃将第74军和第100军临时拨归第六战区指挥,王耀武所属的三个师中,第57师余程万部正在常德整训,第51师和58师在桃源地区刚刚完成集结准备北上,结果鬼子突然就到了。军委会遂急令余程万的“虎贲师”死守常德,同时调周边各部队前往增援。
然而此战日军兵力空前,不仅出动了第3、第13、第39、第40、第68和第116共五个师团的全部(或大部),还有第34、第32、第58师团各一部以及独立混成第17旅团参战。横山勇以第68和第116师团负责攻取常德,第40师团监视长沙方向的第九战区部队,第3和第13师团阻击王耀武兵团(第74军的两个师和第100军)靠近,其他各部则分别牵制和拦阻第六战区的援军,于是常德顿成孤城。
(李玉堂副总司令)
熟读抗战史的必然了解,第3和第13师团那是日军最精锐的两个甲种师团,在这批鬼子的阻击下,王耀武兵团虽拼死攻击仍然寸步难行,而第六战区从江北调动援军又需耗费相当时间,最近最快能够解围的只有薛岳第九战区的部队。鲜为人知的是,尽管薛岳时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兼“湖南省主席”,然而位于湖南西部的常德却不是他的辖区,因为这里恰恰是第九和第六战区的分界线,常德则被划入第六战区的作战范围。
常德会战爆发的时间点也比较糟糕,此刻那位委员长去了埃及参加同盟国首脑的“开罗会议”,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陈诚又远赴云南组建第二期中国远征军,也就是说,薛岳还能有所顾忌的两个人物都不在岗。在重庆军委会主事的是参谋总长何应钦以及负责作战指挥的军令部长徐永昌,代理第六战区司令长官职的则是西北军将领孙连仲。
(第57师师长余程万)
何应钦在西安事变后变得小心翼翼,蒋某人不在决计不会出头,更何况薛岳还是陈诚系统的人,所以徐永昌硬着头皮代表军委会协调指导两个战区作战。果然,第三次长沙战后声望如日中天的薛岳,根本不鸟徐永昌发布的各种军令,勉强派出来的李玉堂(副总司令代)第27集团军走得慢慢腾腾,而那边余程万已经在“喋血孤城”了。
横山勇部署的几路日军中,以第40师团的压力最重,这伙鬼子要牵制第九战区的几十万大军,如果薛岳坚决出援,一个师团的日军是无论如何挡不住的,不消一周援军就可以到达常德城下。然而国军将领各扫门前雪和保存实力的顽疾,让薛岳的行动就是不急不躁,11月18日常德外围战斗已经打响,徐永昌和孙连仲急得都快疯了,可硬是催促不动这个“老虎仔”。
(军令部长徐永昌)
万般无奈之下,军委会的高参们给徐永昌想出来一个奇特的计谋:重新划定战区分界线,把常德划入第九战区作战范围,这个权力军令部确实是有的,走投无路的徐永昌立即接受和办理。11月24日军委会正式发布训令:更改第六战区与第九战区的分界线,北推至沅江为界,沅江以南成为第九战区之责任区。最高军令机关无能到这个份上,也是醉了。
守土有责那是抗战的大原则,如果薛岳再不积极救援坐视常德沦陷,那就是他的防区出了问题,必然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薛伯陵一边大骂徐永昌无耻一边电令第27集团军加快进攻速度,战况遂稍有起色。至11月29日两战区司令长官部也接到了蒋某人的亲电,李玉堂和第10军军长方先觉才这才大惊失色,手忙脚乱认真组织攻击前进。
(常德会战俘虏日军)
然而战机已经延误,横山勇利用王耀武兵团攻击受挫的时间差,迅速抽调第3师团主力赶至常德以南截击李玉堂所部,激战中最先接近常德的第10军遭到惨重损失,预备第10师少将师长孙明谨阵亡,李玉堂的部队被迫后撤。随着第10军的解围失败,常德城内的第51师到了最后关头,12月4日余程万率残部弃城突围,常德保卫战凄然落幕。
虽然常德已经失陷,但是第九战区李玉堂集团军以及王耀武兵团拖住了全部日军打援部队,而第六战区组织的援兵第18军等精锐正兼程赶来,横山勇已无机动兵力可用,只好匆匆撤出常德向北撤退,如此12月7日中国军队光复常德。重庆方面于是宣称取得了常德会战的“胜利”,其实真相如何上下皆知,说起来徐永昌那条“奇特的计谋”还起了点作用,如果第九战区增援部队继续徘徊不前,常德会战的结局恐怕更加难看。
许多军史爱好者总是纳闷,余程万死守常德长达两周之久,四面八方几十万国军的增援部队哪里去了?喏,就是这个样子。徐永昌这一计,充分暴露出抗战时期国军各部的协同之差以及派系的混乱,优势兵力下反而经常大败,莫不与此有关。战争中有哪些奇特的计谋?
1938年,22岁的崔兰仙当选冀鲁边区妇女救国总会主任。负责指挥盐山、庆云、乐陵、沧县、南皮、宁津等地的抗日武装。
在平原作战,崔兰仙利用有利地形伏击鬼子,她指挥战士们在公路上挖出许多深浅不一的坑,深坑埋有地雷,鬼子跳进去就炸,鬼子把浅坑做掩体,大半个身子露在外面,成为八路军射击的活靶子。
崔兰仙派人掐鬼子的电话线,把其中一小段铜线切除,然后用绝缘胶带捆好,不爬上电线杆是绝对看不出来。没个三五天找不到毛病出在哪,鬼子电话兵爬到电线杆上修理电线,八路军的不用瞄准就能把他打下来。打不死也摔死他。
鬼子吃了亏,派骑兵来追打伏击的八路,八路军就往树林里跑,事先把偷来的电话线绑在树上,一人多高,勒紧。
八路军从下边跑过去,鬼子骑兵刚好就被挂住脖子,挺快的速度撞上一条细细的电话线,当场就挂掉了几个鬼子的脑袋,还有几个重伤未死,八路军转回来补刺刀,让鬼子少受点罪,再顺手牵走鬼子的马,拿走鬼子的枪,剥掉他们的衣服。
几天后,六个八路军战士冒充鬼子骑兵,缴了一个中队伪军的械,没费一枪一弹,就缴获了四挺歪把子机枪,100多条三八大盖,还有子弹、掷弹筒,手榴弹什么的。
战争中有哪些奇特的计谋?
春秋时期《假道伐虢》,历史里著名的奇特计谋,晋国假意借道虞朝,在灭虢国之后,回头就将借道的虞朝一并歼灭,为何需要这么麻烦呢,源于虞朝和虢国是一对关系不错的小国,如若攻打其中任意一方,都会被双方联动互援。
而作为中型偏上的大国之晋国想要吞并这两小国于是就想出了“假道伐虢”的计谋,因为同时征战两国难度肯定会加大,但如果能征战其中一个,让另一个袖手旁观,岂不快哉。
晋国,作为春秋时期为数不多的大国,在军事力量上与侵略上都有些想法,最初为了扩张势力打算清算周围小国时,屡次频繁的在虢国边境制造事端,而虢国自知实力较之晋国差距悬殊,与虞朝结盟,达成相互出兵协议。
如果晋国想稳灭虢国那么必须有一打二的实力,如若达不到,也只是劳力伤财,得不偿失而已。
贪得无厌中《假道伐虢》计谋晋国面对这两结盟的小国当时也有心无力,最终才由大臣荀息献上良策,方破困局,良策就是《假道伐虢》,虞朝的国君在众国中皆有耳闻是一位贪得无厌的君主,荀息的假道伐虢就是投其所好,提议晋献公拿出心爱的两件宝物作为美谈,送给虞公,事后只要灭了虢国在灭虞国,这些宝物都能如数归还。
虞虢两国作为唇亡齿寒的小国,输就输在虞公贪了晋公的那两件“屈产良马、垂棘之壁”,而当时虞公却好言对那些劝解自己的大臣讲到:“怎么可以为了一个弱朋友而去得罪一个有实力的朋友”。
晋国大军在借道虞国成功后,仅历经四月就将虢国灭了,而这四月虞国不仅不帮衬虢国,还稳坐钓鱼台,最终在虢国被灭后,晋国再次假意相送虢国掠夺财产之礼,将大军驻扎在虞国附近。
虞公贪婪蒙蔽双眼,在一次晋献公约虞公打猎之际,里应外合,将虞公困于城外,占领虞公京城后将虞国轻而易举的灭亡了。
这个典故也告诉大家,切不可做一个贪婪之辈,轻则重伤他人信任,重则灭亡自己朝纲,后续因为这《假道伐虢》历史也出现过类似的计谋,也都颇有奇效,从这点可以看出,人性的贪婪,也是永无止境,而不是有前车之鉴就能约束人性。
文/探索历史奇闻
战争中有哪些奇特的计谋?
战争是敌对双方生死存亡的较量。人性的弱点在战争中可能被放大,任何疏忽都可以成为被攻击点,这些攻击点对应着就是战争各种各样的计谋。比如,孙子兵法《九变》篇云:“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意思就是,拼命三郎,有勇无谋,就可以诱杀;贪生怕死,临阵退缩,就可以想法俘虏;脾气暴躁,容易动怒,就可以引诱他急躁冒进;注重自己的名声羽毛,那就可以败坏他的名声,让他气急败坏,失去理智和分寸;只懂得妇人之仁,没有大局观,就可以扰乱他的思路,让他陷入被动。等等,这些都是针对人性的弱点而进行攻击的计谋。俗话说,水无常形,兵无常势,战胜不复,战争的计谋因人而异、视情而定。孙子兵法中的奇正思想,就是为战争计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推荐大家学习领会孙子兵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