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霖为什么能镇住杨宇霆?
张学良晚年接受采访时说,当年接班后,他们(奉系元老)都不怕我,觉得我是个年轻小孩儿,等我把杨宇霆杀了,他们一看这个孩子这么凶,就都老实了。
意思就是,张学良刚接手奉军时,应该是弹压不住给张作霖长时间当参谋长的杨宇霆的。如果能威慑得住,何必要杀掉呢,用起来岂不更好?
杨宇霆也就能在少帅面前摆摆老资格,对老帅张作霖,他绝对不敢,也没这个实力。
冯麟阁、汤玉麟、李景林等奉系老军头都偶尔也能对张作霖呲呲牙,但长期担当参谋角色的杨宇霆只能对老张赔笑脸,同时还要时不时忍受一下老张的臭脸,这是因为:
张作霖剧照
没有张作霖,杨宇霆不可能在东北“一人之下,众人之上”老张当27师师长时,杨宇霆在东三省总督赵尔巽麾下担任军械科长兼军械厂厂长。
有一次,张作霖在街上遇到一队军容齐整的士兵,误以为是日军,一问才知道是杨宇霆带出来的军械厂卫队连,这让他认为后者有几把刷子。
为此,他把杨宇霆找到师部,双方言谈甚欢。张作霖正想把自己的“胡子”部队正规化,于是就把杨宇霆挖来当了27师参谋长。
在杨宇霆的整顿和训练下,27师果然看上去像一支正规部队了。随着张作霖升任奉天督军、东三省巡阅使,杨宇霆也水涨船高地成为了奉军的“二号人物”——奉军总参议。
张、杨的关系,就像大树与藤蔓的关系,这就决定了杨宇霆在张作霖面前的弱势地位。
张作霖与杨宇霆
张作霖对杨宇霆的“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与皖系军阀徐树铮联手整出“劫械案”,把直系冯国璋从日本订购的能装备三个混成旅的军械劫到了奉天,让奉军内部给杨宇霆送上了了“小诸葛”的称号。这是他与徐树铮的第一次合作。
1918年春,张作霖委任徐树铮为“援湘军”代总司令,和杨宇霆一道出关,对南方用兵。经人提醒,张作霖担心徐树铮拿奉军当枪使来赚取自己的声望与功劳,就下令将奉军调回了前线。
不甘心的徐树铮勾连杨宇霆,以奉军的名义从陆军部冒领了数百万元军饷,然后偷偷地招募了四个旅的兵力,隐有与张作霖分庭抗礼的架势。
徐树铮
事情泄露后,张作霖下令免去了徐树铮的军职,并把“吃里扒外”的杨宇霆关押了起来,算是弃用了杨宇霆。
杨宇霆的“二进宫”与“独当一面”能力的缺失杨宇霆出事后,张作相、秦华等都一度出任过奉军参谋长,可与杨宇霆一比,又都有各自的不足。以致张作霖又念起了杨宇霆的好,他经常说一句话:你们办事都比不了邻葛。
就这样,在第一次直奉大战前,杨宇霆充新被张作霖启用,就任奉军总参议。
到在第二次直奉大战中取得完胜,张作霖开始与手下的大佬们“分猪肉”,杨宇霆也成为了地方军政大员:江苏督办。
这个时候的一省督办可是实权要职,同样在第二次直奉大战中立下重要战功的郭松龄,就因为没捞到一个省的督办,而一怒之下起兵反奉了。
郭松龄
结果,杨宇霆在江苏被孙传芳击败,灰溜溜地回到了奉天,奉系好不容易才覆盖到江南的势力,也因为杨宇霆的失败而土崩瓦解了。
因为惨败,虽然依旧被张作霖任命为了总参议兼奉天兵工厂督办,但杨宇霆的尾巴已经夹起来了,不再有以往狂妄的资本。
但即使这样,郭松龄起兵反奉打的其中一个旗号,就是“清君侧”——清除杨宇霆,又再次把杨宇霆推到了极其尴尬的位置。
总体来说,作为那个时代不可多得的人才,杨宇霆具备相当的特长与水平,但事实也证明了他缺乏独当一面的能力,甘心成为张作霖的附庸才能发挥其最大价值。总有人说,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后,杨宇霆接班的话就会怎样怎样,其实都是毫无根据的意淫了。以杨宇霆的综合能力,他未必就能比张学良干的更好。
再者,以他和日本的渊源及日本人的关系,他上位的话,可能东三省就会以另一种形式被日本人更早的实际控制了。
我是@司马砸光,欢迎关注交流张作霖为什么能镇住杨宇霆?
要说奉军中能驾驭杨宇霆的,也只有老帅张作霖。杨宇霆曾恃才傲物,瞧不上同僚,也不听命令。但是张作霖很快就把他给制服了。那么,张作霖是采用什么办法制服杨宇霆的呢?
(杨宇霆剧照)
说起来,杨宇霆这个人非常聪明,早年他考中过科举秀才,后来又被清廷选派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
毕业归来后,杨宇霆先后在军中担任过排长、营长等职务,很快就升任为东三省军械厂厂长。
1916年,张作霖在赶走奉天督军段芝贵后,在“奉人治奉”的舆论下,袁世凯不得不任命他为奉天督军。
袁世凯去世,新总统黎元洪再次任命他为奉天督军兼省长。
说打仗,张作霖还颇为骁勇有谋,但要论管理地方事务的话,出身草莽,识字不多的张作霖,就颇有些犯难了。
当时,张作霖除了过命的8个拜把兄弟之外,剩下的武将也对政治一窍不通,所以他急需一个能辅佐他的谋略之士。
知人善用的张作霖很快就注意到了杨宇霆这个文武全才。
一方面,杨宇霆受过现代军事训练,懂得治军;另一方面杨宇霆肚子里的墨水多,善谋略。除此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杨宇霆与北京政府里的秘书长徐树铮是同学,且交情深厚,这自然有利于张作霖与北京政府搭上关系了。
所以,杨宇霆得到了张作霖的重用,做了他的参谋长。
杨宇霆果然不负张作霖所望,不久后,就给张作霖送上了一份大礼包。
原来,黎元洪辞去总统职务后,副总统冯国璋便代理了总统职务。由于总理段祺瑞与冯国璋素来不和,在他的运作下,段祺瑞被迫辞去了总理职务。
作为段祺瑞的心腹,徐树铮自然心有不甘,四处游说各地督军,准备东山再起。
(中为徐树铮)
徐树铮来到奉天后,杨宇霆从他那里打听到段祺瑞曾以“北京政府”的名义向日本贷款购买了4千万的武器装备,准备用来组建军队。并且这批武器装备不久就会抵达秦皇岛,冯国璋已经派人前往接洽了。
杨宇霆听说后,便怂恿徐树铮想办法搞到这批武器装备,然后将其献给张作霖,必定能成大事。
徐树铮本就不愿意这批武器装备落到死对头冯国璋的手中,所以经他运作,得到了日本人开出的军械提货单,并将其献给了张作霖,于是张作霖顺利地“劫”走了这批军械。
在得到这批武器装备后,杨宇霆又趁热打铁,帮助张作霖扩编了7个混成旅,军队人数也从2万余人迅速扩充到了20多万人。
队伍扩充后,也暴露了不少问题,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旧军满满的土匪习气,已经明显不适合军队的发展了。
杨宇霆以现代化的军事理念建立新军的同时,也对旧军进行了彻头彻尾的整顿,使奉军的整个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同时,在杨宇霆的建议下,张作霖也渐渐摒弃了用江湖义气管理队伍的模式,转而提拔了一大批从正规军事学校毕业,有着丰富军事能力的年轻军官。
除此外,杨宇霆还帮助张作霖组建东北海军,建立兵工厂,修建战备公路等,让奉军成为一支防卫能力极强的现代代军队。
杨宇霆不仅在军事上干得漂亮,他在管理东北事务方面,也都有不俗的表现。
比如他制定了田赋制度,把一些开垦的土地,从军阀及地主的手中清理出来,鼓励百姓耕种。
同时他还对地方实业及商业等给予了惠商惠民的政策,因此整个东北在张作霖的管理下,治安稳定,经济和实业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张作霖剧照)
杨宇霆能干,张作霖就放手让他去干。在很多时候,张作霖出于对杨宇霆的信任,让他不用汇报,直接自行处理。这让杨宇霆俨然成了仅次于张作霖之下的二把手。
久而久之,杨宇霆就膨胀了。
居功自傲的杨宇霆,不仅和奉军将领关系都相处得并融洽,而且他还在张作霖与段祺瑞合作的时候,与时任副司令的徐树铮合谋,挪用军款私自编了6个旅,想扩充私人实力。
张作霖知道后,非常生气,马上就解除了杨宇霆总参谋长的职务,让他回家洗了睡。
后来,张作霖本着爱惜人才的心理,又把赋闲在家的杨宇霆官复原职。谁知杨宇霆居然在战场上再一次抗命。张作霖一怒之下,又罢了他的官。
经过两次罢官,让心高气傲的杨宇霆认识到没有张作霖,他杨宇霆也就没有了用武之地。
倒是张作霖气量大,不久便原谅了杨宇霆,再次恢复了他的官职。
张作霖的举动让杨宇霆大为感动,毕竟张作霖对他有知遇之恩,现在又不计前嫌,依旧对他委以重任。这样的领导,可真是打着灯笼都找不到。
从那以后,被张作霖的人格魅力折服的杨宇霆,和张作霖那些结拜兄弟们一样,对张作霖忠心耿耿,再无二心。
(参考史料:《张作霖传》等)
张作霖为什么能镇住杨宇霆?
张作霖要是连个杨宇霆都镇不住了,他还当什么“东北王”?
杨宇霆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八期。回国之后,他先是在吉林新军中担任排长,后调任东三省陆军讲武堂担任副官。
在杨宇霆还没有才华外露时,张作霖早已经是个风云人物了。辛亥革命前,他麾下拥有七个巡防营的兵力,三千多人枪,相当于旅长。辛亥革命爆发后,清帝退位,东北一片混乱。张作霖当时通过火拼、兼并,把队伍规模又翻了一倍,达到15个营。
袁世凯上台后,北洋系控制东北。张作霖原本不是北洋系,但面见袁世凯时,他通过装傻充愣,表决心,博得了袁世凯的好感。再加上他坚定反对革命党,所以袁世凯并没有剥夺他的兵权,仍然让他在奉天带兵,担任中将师长。
在张作霖升官的同时,杨宇霆也升官了,由军校的教官转任奉天军械所中校所长。不过他跟张作霖比起来,仍然还只是个小角色。
袁世凯称帝前后,杨所长通过关系搭线,跟张师长攀上了关系。再加上张作霖也听说了杨宇霆有一套钻营手段,聪明能干、计谋过人的本领,知道他在日本的同学徐树铮是段祺瑞的手下健将,通过他可以跟北京的大人物搭上线。
于是,张作霖就招揽杨,将他提拔为自己的参谋长。就这样,所长杨宇霆摇身一变,就变成了参谋长杨宇霆。
1916年,在全国反袁的声浪中,袁世凯的皇帝梦破灭,不久死去。
张作霖在杨宇霆的参与策划下,会同他的拜把子兄弟,陆军第二十八师师长冯德麟,用武力赶走了袁世凯的亲信——东三省的彰武上将军段芝贵,夺取了奉天政权。
从这个时候开始,张作霖就已经不单单是个军人了,他是军政一把抓,爬上了奉天省督军宝座,成了名副其实的军阀。
由于杨宇霆在这个过程中,确实有功。所以事后,他也从师参谋长晋升为奉天省督军署参谋长,开始在军政两方面都能一展身手。
1917年冬,由于在第二次府院之争中没有争过冯国璋,总理段祺瑞主动辞职(第一次府院之争是黎元洪和段祺瑞,第二次是冯国璋和段祺瑞)。代总统冯国璋知道段祺瑞肯定不会善罢甘休,便积极扩充军力,为筹谋当选正式总统,彻底压倒段祺瑞做准备。
他当时以代总统身份,利用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借口,把参战借款中的一部分,用来购买了一批甲种步兵师用的军械,准备成立四个总统警卫师。
段祺瑞知道后,对此很不满意,但他又无力阻止,于是他便采纳徐树铮的建议,派徐树铮到奉天,找张作霖联盟。
前面说了,徐树铮和杨宇霆是同学,所以徐树铮到了奉天后,具体的事宜,他都是找杨宇霆谋划的。后来在他们两人的谋划下,张作霖成功的把冯国璋购买的军火给黑了。
后来靠着这批军火,张作霖新编了一个军的部队,把部队从几万人扩充到十几万,并在天津成立奉军总司令部,自任总司令,以徐树铮为副总司令,杨宇霆为参谋长。用一个军的兵力威胁冯国璋的两个师。
冯国璋感觉硬钢不过,就决定撒丫子。他原本想先到南京找李纯商量,然后集结直系的力量反扑段、张。但让他没想到是,他的火车路过安徽时,被安徽督军倪嗣冲强行拦了下来。倪威胁冯,要么回北京,要么被他就地扣押。冯感觉强龙不压地头蛇,硬刚肯定刚不过倪,就灰溜溜的又回北京了。
这里插一句。冯国璋与段祺瑞的矛盾,一是总统和总理的权力分割问题。冯国璋主张大权在总统,段祺瑞主张大权在总理;二是对要不要镇压滇桂军阀有分歧。段主张武力统一,冯主张和平相处。段祺瑞用大义(统一全国)压冯国璋,使得冯很被动。张作霖在这中间只是作为打手而存在。北洋高层的派系斗争,他还插不上话。
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冯国璋下台后,段祺瑞觉得张作霖没用了,就卸磨杀驴,想把他撵回东北。搞得张作霖很恼火。这为后来第一次直皖战争,张作霖转而又支持直系的曹锟埋下了伏笔。
当然这是后话,这里暂且不提。
段、张联合压制冯国璋后,杨宇霆在张作霖心中的地位有了明显提升。在这之前,他在张作霖心里,可能还只是个人才。而在这之后,就已经是绝对心腹了。张对他可谓是言听计从。
然而,随着张作霖对杨宇霆的宠信加深,杨宇霆居然有了野心。他和徐树铮谋划利用奉军势力,培植和发展自家实力,以便自成体系。具体的说,就是他们背着张作霖,又另编了四个旅。其中的军官由二人各安插进一半人。后来此事被张作霖的拜把子兄弟张景惠察觉,密告张作霖,张听后大为恼火。
为了杀一儆百,张作霖以徐树铮假借自己的军权,擅自杀掉曾任陕西督军的陆军上将陆建章,败坏奉军名声为由,撤掉了徐树铮的副总司令和杨宇霆的参谋长职务。
徐树铮是段祺瑞的人,他被撤职,回皖系就好了。而杨宇霆就惨了,他被扫地出门,被迫离开了奉军。
不过事后,张作霖冷静了下来。他深知自己的拜把兄弟,张景惠、张作相、孙烈臣、吴俊升等人都是草莽出身,他自己也是草莽出身。自己对军队近代化建设一窍不通,以前管万把来人,他管的了。现在管十几,几十万人,他实在管不来。缺了杨宇霆替他出谋划策,他还真就玩不转。
再加上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日本在东北有大的影响力。比如当时的关东军垄断了东北诸如铁矿、煤矿等重要资源,只要是值钱的玩意,都是日本人的。还有铁路资源,也是日本的。张作霖当时要想用铁路运兵,他还得经过日本人同意才行。若是关东军不肯借给他用,他也只能私下里骂娘。毫无办法。
众所周知,铁路在近代是重中之重。那是能掐死人的玩意。东北的铁路干线被日本和苏联掐的死死的,张作霖的兵力调动被日本人掐的死死的。他想要打关东军,连门儿都摸不到。而关东军想要打他,只要沿着南满铁路就可以从大连一路畅通无阻的打到沈阳。
张作霖对如何应付日本,可谓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杨宇霆恰恰在这方面很有经验。
因而在1920年,当张作霖擢升东三省巡阅使,拥有整个东北地盘后,他就让拜把兄弟孙烈臣亲自把杨宇霆又请了回来。
杨宇霆回到奉军后,张作霖除了不让他直接带兵外,一切如旧。杨的职务是东三省巡阅使署总参议,代拆代行,参与戎机,处理全署一切事宜。
在他的处理下,此前烦扰张作霖的很多事情都得到了解决。
比如交通线问题。杨宇霆虽然无法收回铁路的控制权,但他绕开了日本的势力范围,单独修筑了奉军自己的战备公路,使奉军的交通不受日本的挟制。假如奉军一旦跟日军闹掰,奉军可以利用公路与日军周旋。不用再像以前那样一点办法也没有。
还比如军工产业。杨宇霆督办,创建了奉天兵工厂,自制武器弹药装备军队,使奉军的后勤不再受制于日本关东军。奉军也是当时少有的能在武器方面做到自给自足的派系。
另外,杨宇霆还建立了东北海军,使奉军自成体系,增强了张作霖部队的实力,降低了奉军对关东军的依赖。
由于立此大功,于是一时之间,张作霖又开始宠信杨宇霆了。
当然,杨宇霆也有不足的地方。比如他就不擅长练兵。
1922年5月,张作霖和直系曹锟因为组阁矛盾而交恶,随即爆发了第一次直奉战争。
奉军大举入关,结果在张景惠的指挥下,全线溃退,溃逃回关外。从这次失败中,张作霖深感他手下的旧派军官学术粗疏,指挥无能,军队缺乏训练,非严加整顿不可。于是张作霖设立了东三省陆军整理处,重用留学东西洋的新派军官。韩麟春、姜登选、郭松龄和李景林等人就是在这之后,开始扶摇直上,成为奉军中的新晋红人。
杨宇霆因为早就得宠了,所以他自然的就成了留学东洋的奉系军官的老大。他的这一派有常荫槐、姜登选、韩麟春等人。被当时的人称之为“士官派”。
郭松龄和李景林因为毕业于中国陆军大学和河北保定军官学校,是本土军官的领袖。所以他们这一派被称为“陆大派”。
“士官派”和“陆大派”因为权力问题,私下里矛盾很大。
1922~1924年期间,经过这些人职业军官为期两年的经营整顿,奉军的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战斗力比起改革前,强出了几个段位。而有了实力,张作霖自然要报仇了。
1924年冬,十二万奉军入关,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由于奉军实力增强,再加上直军第三路将领冯玉祥回师北京发动政变。最终直军大溃败。直军总指挥吴佩孚逃往武汉,总帅曹锟做了俘虏。
听说直系溃散后,张作霖亲自入关,指挥奉军各路人马抢地盘。其中张宗昌在山东,李景林在河北,都抢到了地盘。
后来,奉系乘势夺得中国的半壁江山。将北起黑龙江、南抵淞沪,全都收入囊中。张作霖也成为当时中国实力最强的军阀。
这次入关胜利后,张作霖大封功臣。张宗昌和李景林的地盘是人家自己抢的,他便做了个顺水推舟,封二人为山东、直隶督军。郭松龄和姜登选有大功,也应该封督军。安徽和江苏督军原本来是给他留的。但杨宇霆从中作梗,想要个地盘,自己带兵。再加之张作霖想把郭松龄留给儿子张学良,不想现在就给他恩惠,导致小张到时候无恩可施。于是张作霖便有意的冷落郭,导致郭在战后什么奖励也没捞到,大丢面子。
1925年初,杨宇霆就任江苏督军。这是他自五年前被迫离开奉军后,距离触碰到了梦寐以求的兵权最近的一次。
不过大家都知道,杨宇霆这个人当军师,做二把手,都没得说,他很称职。但是让他当军队主官,做一把手,他就不行了。
1925年9月,正当杨宇霆得意自负,自以为可以在江苏大展拳脚时,直系孙传芳和陈调元突然对他下了手。
他没见过这种阵仗,当即便手足无措,完全没了当初做参谋长时春风得意的样子。后来为了保命,他干脆丢下部队,坐火车偷偷逃离了南京。兵权在他手里还没捂热乎,就稀里糊涂的又丢了。而江苏省和一个师的奉军精锐,他则拱手送给了孙传芳。
事后,杨宇霆颜面尽失。一时间,他在奉军中积累的声望为之大挫。张作霖就此捏住了他的命门,而他在张作霖面前,也再也不敢随便跳脚了。老张让他往东,他不敢往西。
不久后,又发生了一件事。郭松龄以诛杀杨宇霆,驱逐王永江,消弭战祸的名义,举起了反奉的旗帜。当时有不少人认为是杨宇霆妒能抑功,把郭松龄逼反的。张学良对此也是深信不疑。所以事后,尽管郭松龄战败被杀,陆大派在奉军中的影响力大减。但杨宇霆的势力也被削的很惨。
一方面,张作霖看穿了他。另一方面,张学良恨透了他。
在这种情况下,杨宇霆为了翻身,就又一次怂恿张作霖入关。这次奉军入关,先是击溃了冯玉祥。接着又重挫阎锡山。后来趁吴佩孚和孙传芳与北伐军交战时,趁势又拿下了直隶、安徽。一扫两年前大溃败的阴霾。
杨宇霆觉得自己又行了,再加上当时奉军第四军团司令韩麟春因病请辞,于是他就又一次找张作霖要兵权,想自己带兵。张作霖早就看穿了他,知道他掀不起什么风浪。便同意了,让与张学良同为军团长,平起平坐。
张学良当时对此很不满。但碍于老张,不得不虚与委蛇。但小张对杨是时刻提防,不跟他有任何合作。
1928年5月,奉军被国民革命军击败,张作霖宣布下野,退回东北。6月,他在回沈阳的路上被日本人炸死。张学良子继父业,掌握了东北的军政大权。
当时杨宇霆负责与北伐军谈判,跟白崇禧坐在一起谈笑风生。他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便时不时的以“老臣”自居,轻视张学良。有时候还直呼张学良的字“汉卿”,露出一副长辈教训晚辈的口吻。
比如黑龙江督军兼省长吴俊升死后,张学良决定让万福麟兼任省长,但杨不同意,他极力推荐常荫槐。张学良气死了,但又无可奈何,不得不改任常荫槐为黑龙江省长。后来常荫槐到了黑龙江,飞扬跋扈、丝毫不把万福麟放在眼里。他自行组建军队,添购大批新式枪械,作为自己掌握的武装。把奉系元老万福麟气的经常到张学良面前哭诉。
对于这些事,一开始,张学良虽不满,但他还勉强隐忍。但时间长了,一个不会当一把手的人,碰上一个不会当二把手的人,终究是要出事。
所以在1929年1月10日,杨宇霆和常荫槐就被张学良给杀了。这个事就是后来让张学良每次提起,都会很后悔的“杨常事件”。
回顾杨宇霆在奉系的十几年,其实我们可以发现,他确实是个很有能力的人,无论是处理内政,还是对外与日本周旋,他都是张作霖父子不可或缺的人才。正因为如此,张作霖才一直对他是委以重任。
不过,他当不了一把手,就连当二把手都够呛的。他跟很多人都有矛盾,如果不是有张作霖罩着,他可能早就被人打黑枪了。所以张作霖对杨宇霆,是既用又防,有时候还拿他当挡箭牌用,当背锅的用。把他拿捏的死死的。杨宇霆对此是无可奈何,他在老帅面前跳不起来。
后来老张死了,小张继任。杨宇霆觉得自己又行了,春天来了。结果没想到,小张是个不按套路出牌的人。
张作霖为什么能镇住杨宇霆?
杨宇霆为人诡计多端,这一点连张作霖都佩服,他曾说:
“这个鳖犊子(杨宇霆),一肚子弯弯肠子,不是好对付的主。”
杨宇霆,辽宁法库人1885出生,1929年被张学良杀害,当时被杀的还有常萌槐。当时广泛流传这样一个说法:杂乱无章,扬长而去(炸烂吴张,杨常而去)。吴指的是吴俊生,张是张作霖,杨常则是杨宇霆和常萌槐。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在皇姑屯事件中丧命的吴俊生和张作霖,还有在1929年被杀的杨宇霆和常萌槐。
东北军四个灵魂人物先后离开,杨宇霆死后世人这样评价张作霖父子:
自王永江死而作霖之业衰,自宇霆被杀而奉事乃不为也。
杨宇霆对奉系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他在被杀后,家中资产仅十万元,在当时是很难想象的。
在1929年那个关键的时刻,如果杨宇霆没有被杀,那么之后东北军的命运或许会是另外一个结局。至少是不会变得那么不堪,几年间就被分化、分食殆尽,可怜大帅一生的心血!
总体来说,杨宇霆是一个对自己、对别人都很严格的人,他不抽烟不喝酒,勤于公事,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物。今天著名的沈阳北方重工集团和沈阳黎明航空集团都跟杨宇霆有关系,这两家企业的前身分别是杨宇霆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建立的大亨铁工厂和东三省兵工厂。
杨宇霆的功绩咱们就不在多说了,那么这样一个厉害的人物,凭什么甘愿屈居张作霖之下呢?
张作霖能够压住杨宇霆,个人感觉更多的是两人性格所决定的。张作霖性格豁达,粗中有细且足智多谋是适合做老大的。
杨宇霆相比就不具备这些能力,他更适合当一个二把手。事实上杨宇霆本人也常以宰相自诩,尽心尽力的辅佐“皇帝”张作霖。他对张学良的态度也是以保护人的身份来管理,他劝张学良要多关心政事,不要去XD。所谓忠言逆耳,有一个天天在你耳旁教训你,可见年少的张学良对杨宇霆有多么的厌烦。
实际上,张作霖和杨宇霆更是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两人只有互相配合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事实上杨宇霆也曾离开过张作霖两次,想要独自去创业,但最终都已失败而告终)。
张作霖不仅能压住杨宇霆,在东北不服张大帅的人还真不多,当然除了另外一个猛人郭松龄外。郭松龄在1925年倒戈,确实让张作霖喝了一大壶。郭松龄失败后,张作霖大摆庆功宴,这时部下抬来一个大箱子,是当年军政要员们给郭鬼子的机密文件。
很多人都倒吸一凉气,这下可真要完蛋了。谁知张作霖却说道:
“郭鬼子死了,可就算完了,其余人等一概不追究,快把这些信件拿出烧了,我们该吃吃该喝喝,再不要叫这件事败了我们的兴!来呀,我再敬大家一杯!”
要计谋有计谋,要手段有手段,谁敢不服张大帅!当年的“东北王”张作霖可真不是吹出来的。
张作霖为什么能镇住杨宇霆?
杨宇霆,号称奉军的“小诸葛”,这从他的字号“邻葛”二字就可以看出来,他常常将自己标榜三国时期的“诸葛亮”。
不错,他能力很强,在他的辅佐下,张作霖在东北做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但是,他脾气很大,在张作霖死后,他常常对后辈张学良以父辈自居,甚至,当众喊张学良为“阿斗”。
就是这么一位狠角色,为什么张作霖就能镇住他,而张学良就不能呢?
下面,三悟从慧眼识才、重拳打击、重新启用、大度包容共4个方面分析张作霖对杨宇霆耍过的“手段”。
1.慧眼识才,张作霖是杨宇霆的“伯乐”,杨宇霆用“一石二鸟”之计回报张作霖;1904年,杨宇霆参加了科举考试,一考即中,成为了清朝最后一期秀才;说到这里,不禁想起了考了7次才中秀才的曾国藩。
第二年春天,他又考入奉天学堂,学习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等课程,并以优异成绩考入奉天陆军学校。
1906年,他又被选送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成为了一名“海归”,在日本学习期间,他经常和于珍、邢士廉等谈论国事,也经常与孙中山、蒋介石、傅作义等人有书信来往。
可见,年轻的杨宇霆还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人才。
但是,此时的他与张作霖还没有什么来往,他第一次见张作霖是6年后的一个春天,那时的张作霖为虎作伥,帮着东三省总督除掉了很多进步人士和留洋学生。
1912年4月,此时的张作霖还只是第27师的师长,他听说参加南北军界统一会议的成员刘德权途经天津,便专门跑去参见。
那一天,刘德权的同学杨宇霆刚好也在,他听说专杀留洋学生的张作霖来了,便起身要走,谁知,刚走到门口,就与要进门的张作霖碰面了。
张作霖看了杨宇霆一眼,没有做声,只是对刘德权说:“别让你的同学走,我们马上开办奉天讲武堂,都要用他们。”
平日里,刘德权看不起土匪出身的张作霖,但是,今天,听张作霖这么一说,不禁心中感叹“其人能有此大志”。
而杨宇霆就不同了,在这次的“轻鸿一瞥”中,杨宇霆和张作霖两个人并没有给彼此留下太深的印象。
让张作霖重新认识杨宇霆,还是3年后的一天。
3年后,有一天,张作霖在街上看见一支部队,衣着整齐,纪律严明,训练有素,他还以为是日本人,一打听才知道是奉天军械局局长兼军械厂厂长杨宇霆的卫队,心中未免惊讶,想不到杨宇霆竟是个人才。
于是,他下令召见并说服杨宇霆加入了自己的麾下,这给杨宇霆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从此,杨宇霆在这个平台上大展身手。
在这一年,杨宇霆帮助张作霖做了一件大事,这件大事让张作霖挤走了段芝贵,并挤掉了比自己实力强劲的冯德麟,这也算是杨宇霆给自己的。
1915年8月,袁世凯提拔段芝贵为镇安上将军、督办奉天军务,同时,还负责为袁世凯监督张作霖和冯德麟。
此举,让张作霖和冯德麟颇为烦感,就在两人唉声叹气、束手无策之际,“小诸葛”杨宇霆为张作霖献上了一计。
他向张作霖提议:赶走段芝贵的事情,应该让冯德麟完成。
张作霖听后,如醍醐灌顶、恍然大悟,瞬间明白了其中的奥妙,巧合的是,接下来冯德麟所办的事情与杨宇霆的“预谋”如出一辙。
1916年,冯德麟主动宴请张作霖,席间,冯德麟率先提出将段芝贵赶走,并主动提出由他来唱“黑脸”,做得罪人的活儿;由张作霖唱“白脸”,只是在一旁吓一吓段芝贵。
可以说,冯德麟的这个提议,正合杨宇霆和张作霖之前所议。
张作霖听后,满心欢喜,当即答应下来。
过了一段日子,张作霖并没有“吓一吓”段芝贵,反而是告诉段芝贵‘冯德麟及其27师准备合伙做不利上将军的事情’。
这让段芝贵担心不已,没多长时间,他就带着对冯德麟的仇恨辞职逃回京城去了,刚到京城,段芝贵就向袁世凯汇报:“张作霖适合接替自己”,从而,让张作霖做上了奉天省长,成功挤掉了“老大哥”冯德麟。
2.一句“能办大事”,显示了张作霖对杨宇霆的认同;一句“撤职”,让杨宇霆明白了“你大帅还是你大帅”1918年,直系军阀冯国璋向日本借了4000万元,用于购买军械,这一情报不小心被心细如发的杨宇霆和其同学徐树峥知道了,这两位便向张作霖提议:劫持这些军械,而且是明抢。
同时,这两位还向张作霖夸下了“海口”:如果事后,段祺瑞能统一,张作霖可以当上“副总统”,兼顾东北最高长官。
此时的张作霖实力还不够强劲,他内心不想得罪冯国璋,更不想得罪整个直系军阀;但是,他又禁不住“诱惑”,于是,他小心翼翼的拍板决定了。
杨宇霆和徐树峥见状,马上行动。
2月25日,他们两人带领部分奉军在秦皇岛成功将这批军械劫持,并顺利转运到关外。这批“不义之财”可以装备6--7个混成旅,极大提高了张作霖及其奉军的军事力量,给直系军阀带来重创。
事后,张作霖夸赞杨宇霆“能办大事”,而冯国璋和段祺瑞却大吃一惊。
从这件事上,杨宇霆得到了张作霖的高度认同,对杨宇霆来说,应该是心里热乎乎、暖洋洋的,可是,他没有想到一场危机正在等待着他,当然,也是他咎由自取。
1918年3月,张作霖成立了关内奉军司令部,自任总司令,徐树峥为副司令,杨宇霆为参谋长。
在这期间,杨宇霆受同学徐树峥的鼓吹,妄图发展个人势力,他们两个借用奉军的名义,冒领军部370万元的拨款,招兵买马,扩编4个旅。
他们两个自以为做得天衣无缝,哪知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件事还是让张作霖知道了。
张作霖非常恼怒,他当即下令免去徐树峥的副司令职务,同时,将杨宇霆撤职。
一句“撤职”让杨宇霆明白了个头不高、外表柔弱、出身不好的张作霖绝不是好惹的,他有他的底气,也有他的霸气,自己还是收敛一些好。
3.重新启用,张作霖再次给杨宇霆施展抱负的机会,杨宇霆用“一座兵工厂”报答了张作霖打一巴掌,给一个枣吃,是领导惯用的管理方法,这在张作霖身上也有所体现。
张作霖非常爱慕杨宇霆的才华,虽然将他撤职,但是,还是重新启用了他。
1921年,张作霖重新启用了杨宇霆,任命他为东三省巡阅使署总参议兼任东三省兵工厂督办。
在担任东三省兵工厂督办期间,杨宇霆兢兢业业、日夜操劳,将东三省兵工厂打造成了当时全国最大的兵工厂,在鼎盛时期,这座兵工厂非常高产,可以做到日产子弹达40万发,月产4000支步枪、40挺轻机枪、100挺重机枪、80门迫击炮,年产150门野炮、山炮等各式火炮和20余万发炮弹,在民国时期,就有如此全面且疯狂的制造速度,实在是让人出乎意料。
重新崛起的杨宇霆凭借自己的卓越贡献,再次证明了自己,也重新得到了张作霖的认同,可惜,“好铁要靠三回炉”,一次江南失陷,让杨宇霆再次认清了自己,明白了自己的缺陷,安心将自己的“卖给了”张作霖。
4.江南失陷,杨宇霆认清了自己的缺陷,不得不说,杨宇霆还是跟着老张好有些时候,胜利会让人失去理智,失败才会让人认清自己,杨宇霆就是这样。
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张作霖原本打算让姜登选担任江苏省督办,郭松龄担任安徽督办,谁知,杨宇霆也想弄个地盘,过一把“封疆大吏”的瘾,所以,他就请求张作霖,给自己封赏一个督办当一当。
张作霖便改变了自己的初衷,让杨宇霆去担任江苏省督办,姜登选担任安徽省督办,郭松龄暂时晾在一边。
可是,杨宇霆担任江苏省督办后,辜负了张作霖的一片良苦用心。
他来到江苏后,目空一切、骄横自恃,还没站住脚跟,就被孙传芳的5省联军给击垮了,杨宇霆只身逃回奉天。
其实,这个时候,张作霖可以问杨宇霆的罪,但是,并没有。
他重新接纳了杨宇霆,委任杨宇霆为总参议兼兵工厂督办,算是用自己的宽宏大量给杨宇霆安排了一个好去处。
这也是张作霖能镇住杨宇霆的一个原因。
总结:张作霖能镇住杨宇霆,主要是因为张作霖有手腕、有魄力,他能给杨宇霆提供大展身手的平台;也能在杨宇霆自私贪婪时,重拳打击他的嚣张气焰;还能重新起用、委以重任;更能在杨宇霆失败时,用自己的包容之心接纳他。
可以说,这些恩威并施的方法,是张作霖镇住杨宇霆的不二法宝。
朋友们,您认为张作霖为什么能镇住杨宇霆呢?
张作霖为什么能镇住杨宇霆?
那个时候的中国真是乱得热闹,大的层面上,各个军阀割据一方,中国摊开来分为奉系、直系、皖系还有粤系、滇系等等,都各拥有一股势力占据着一块地盘。在这些各派军阀内部,也是小山头林立,像当时实力最雄厚的奉系,就是如此。
奉系内部主要分为元老派、士官派和陆大派,元老派自然就是和张作霖最早打天下的那批,多是土匪出身,也是张作霖的五虎将,吴俊升、张景惠、张作相、孙烈臣和汤玉麟。士官派和陆大派都属于新派,这两派都是掌握了新知识、新思想,个人素养都很高,军事素质不错。士官派都是留学日本的士官学校回来的,领头人就是杨宇霆,而保定陆大系的领头人则是郭松龄。
良佐之才,头号智囊杨宇霆,原名杨玉亭,号邻阁,1885年出生,辽宁法库县红五月乡蛇山沟村人,是秀才出身,素以善智谋而闻名。张作霖还未统治东北,还是27师师长时,张作霖就慕其名把他招至麾下,担任师参谋长,杨宇霆也就一直成为张作霖的智囊军师。他虽不比元老派资格老,但也算是较早追随张作霖的人了。在张作霖任奉天督军兼省长时,杨宇霆也成为奉天督军署参谋长,
1918年,直系向日本政府贷款4千万元购买了大批军火,这批军火途经秦皇岛时,杨宇霆获知消息后,便力主张作霖劫持这批军火。在他的同学徐树铮的配合下,张作霖顺利的劫持到这批军火,并用这批军火装备了七个混成旅。也由此,张作霖的实力得到了大步增强。杨宇霆也因为立下如此大功,而成为了奉系的核心层人物。
杨宇震在辅佐张作霖期间,积极帮助张作霖发展东北的实力,主要体现在:帮助张作霖整训军队,提高作战能力,建立东北海军,提高军事实力;重新制定田赋制度,从盘踞东北的权贵、乡绅、地主手里释放出大量未开垦荒地让农民耕种,大力发展生产,增强东北经济实力;由于东北的铁路要么被日本人拥有,要么是苏联人占据,张作霖手里根本没有交通运输权力,杨宇霆便建议修筑战备公路,以便在交通运输上不被人卡死脖子;发展东北工业,特别是军工业,在他管理下,东北建立了中国最大的兵工厂,能够自制武器弹药装备军队。在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的最大损失就是军工厂被日本人占有,反而源源不断的成为补给日军武器的最大后勤来源。
闯荡失败,重识自我,重树忠心随着地位的升高,杨宇霆对继续依附于张作霖,只作个军师感到了厌倦,便有了想另立山头发展自己的个人势力的打算。他利用军部的拨款贪污了370万元,用来招编4个旅的军队。但这事如何能瞒得过张作霖的耳目,杨宇霆被撤了职,只得出走奉系。
离开张作霖的杨宇霆到了北京闯荡了几年,也是不怎么如意,先后任总统府侍从武官、西北边防司令部参谋长等职。最后,还是张作霖不计前嫌,在1921年时,又把他召了回去,委以东三省巡阅使署总参议兼三省兵工厂督办的重任。在杨宇霆的治理下,东三省的兵工厂发展迅猛,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兵工厂。
张作霖对于杨宇霆来说,可以说既是伯乐又是恩主,经过上次预谋自立事件后,杨宇霆也已明白,离开张作霖他也是难有大的作为,便定下心来尽心尽力的辅佐张作霖。张作霖在取得了第二次直奉战争的胜利后,杨宇霆也得到了出任江苏省督办的机会,独掌一方大权。
原本,杨宇霆是想带一支奉系新军去江苏上任的,但是,新军掌控在张学良和郭松龄这些陆大少壮派手里,而士官派与陆大派之间本就一直有矛盾,于是,新军自然就不能去为杨宇霆保驾护航,不但如此,张学良还撤走了驻扎在浦口的奉系的新军一旅,这造成的后果就是,杨宇霆就只有一个卫队在江苏,于是,杨宇霆在江苏的督军位置还没有坐热乎,就被孙传芳和陈调元联手给做了。也幸好他见机得快,在约好与陈调元开会的途中用了个金蝉脱壳之计中途跑了路,不然,他连东北都回不去。
张作霖个人魅力震服群豪虽然主政江苏失败这事里面有张学良和郭松龄背后拆台的因素在内,但这也再一次证明,杨宇霆离开张作霖其实是玩不转的,他只适合当谋臣,当丞相,不适合另立山头当老大,当领路人。
张作霖能从一个土匪成长为统治东北的土皇帝,没有极高的手腕那是不可能实现的,特别是这里还混杂着日本、苏联还有来自内部各方势力,内忧外患的形势关系极其复杂,张作霖能在其中从容周旋,没有极高的手腕那是不可能办到的。
想当初,张作霖还没有成势时,而实力远比他大的张景惠就把自己的兵马全交付给张作霖,而自己甘愿做张作霖的一名部属,就可见张作霖的人格魅力。
杨宇霆是很有才,但是良佐之才,只能出谋为臣为相,并不具备领袖气质,他曾两次离开张作霖去创业都没有取得成功就可见一斑。而在他的辅佐下,张作霖统治下的东北也成为了国内当时最强的势力,所以,这两人是相互成就,杨宇霆自然也是很服气张作霖。
杨宇霆是个优点和缺点都很突出的人,杨宇霆有治政之才,但心胸狭隘,也易骄横不识礼,这也让他在奉系里人缘很差,团结不了人。有张作霖在时,张作霖可以凭自己领导权威和个人魅力压制他,当张作霖被日军暗杀后,杨宇霆对于接班的张学良是看不上的,这倒不是他要篡权夺位,而是他认为张学良是个纨绔子弟,不堪大用,也日常以托孤大臣自居,对张学良也不是太尊重,对张学良的执政政策也是日常持以反对态度,他的存在已经成为张学良最大的掣肘,于是,在1929年1月10日,张学良在大帅府的老虎厅,让警务处长高纪毅枪杀了他。
张学良杀了杨宇霆其实是个很大损失,应该算是自毁长城的行为,如果有杨宇霆在,东北后面不会到如此不堪的地步。张学良在后来的回忆录里,也是直陈甚是后悔当时杀了杨宇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