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时期的军阀为何都紧紧抓着师长的职务不放?
北洋陆军的“师”是由清末新军的“镇”改称而来,到辛亥革命爆发前,大清朝有多少新式陆军呢?不过14个镇以及18个混成协(混成旅),平均每个行省都摊不上一个师级建制。民国建立袁世凯1912年正式上台后,为了体现新旧军制的不同,才特别将镇、协、标三级军队编制改称为“师、旅、团”。
(张作霖剧照)
那么北洋军在鼎盛时期有又多少部队呢?大约有120万人马,编有陆军师33个、混成旅97个和其它杂七杂八的混成团等部队,其中有半数为北洋嫡系。你会发现两个重要问题,其一是并没有师级以上的建制,陆军师已经是最大编成;其二是陆军正规师的数量也不很多,远不像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军动不动就180个、200多个甚至到最后345个师的状态。
按照清朝所谓十八行省的行政区划,每个省民初其实还是摊不到两个陆军师的番号,既然暂时没有师以上的军、路军等建制,那么在有兵就有地盘的年代,师级部队就是最大的编制,师长职务当然性命攸关。袁世凯是依靠“北洋六镇”起家的,非常清楚军权的重要性,麾下几个后来的北洋军阀段祺瑞、冯国璋、曹锟也都是“统制”(师长)出身,也自然了解师长职务是为要害岗位。
(袁世凯)
同时有一点尤应注意,北洋早期虽然存在军阀混战,但全国却只有一个政权:即袁世凯任大总统的“中华民国”,因此至少在表面上看来,那属于“和平时期”。而袁世凯是个毫无争议的政治与军事强人,至少在他倒行逆施决定称帝之前,国内没有一个省的势力敢公开跟袁大头叫板,否则一准被团灭。既然是非战争状态下,为了防止各省督军拥兵自重,袁世凯规定师级番号为最大军队编制,那也就无人敢公然违抗。
根据北洋政府1912年公布的《陆军平时编制条例》,师一级为基本战略单位,陆军师下辖两个步兵旅,另附骑兵、炮兵各一团,工程兵、辎重兵各一营。其中步兵旅每旅下辖两个团,每团辖3个步兵营和1个机枪连,每营辖4个步兵连。可以发现,民国早期的军制是模仿日本军队的,平时只有“师团”建制,战争时期才有军、方面军甚至总军(总方面军)的编成。
(曹锟)
比如奉系军阀张作霖最重要的一个职务,就是袁世凯1912年任命其为陆军第27师中将师长,东三省另外一支师级部队,则是张作霖盟兄冯德麟统率的陆军第28师,在袁世凯死前只有这两个师,并且互相没有节制关系,张作霖怎么可能轻易放下师长一职?那是军事实权所在。偷偷摸摸扩军的事情虽然有,比如私建几个混成旅,但是公开建立新师完全没有可能,北洋政府的“陆军部”根本不给你番号。
《少帅》里其实有个不太引人注意的桥段,张作霖正跟日本顾问谈话间,副官来报段祺瑞政府“婉拒”了奉军新增混成旅的申请,那已经是袁世凯死后的20年代,北洋政府对各地军阀扩充部队仍然保持着足够的警惕。张作霖真正奠定“东北王”的地位已是1917年,因冯德麟参与张勋复辟失败,遂夺其第28师兵权,统一奉省军政。
(冯德麟)
看见了吧?张大帅仅仅拥有两个师的陆军部队番号,就足可成为雄踞关外的霸主,足见北洋早期师长职务的重要性。奉军开始有“军”级建制已经是1922年,是年第一次直奉大战爆发,张作霖将所部编成“镇威军”共六个军的番号,入关争夺北洋政府控制权,既然刀兵相见了,那么北洋政府的规矩和限制也就无所谓了。这一年其实也是个分水岭,各地区军阀纷纷大肆扩军,实乃中央政权衰弱所致。
直系军阀的重要一派曹锟和吴佩孚,起家部队就是北洋陆军第3师,吴佩孚直到第一次直奉大战前还兼着第3师师长职务。而西北军的冯玉祥,发家部队则为北洋陆军第16混成旅,到巅峰时期该旅已有兵力10000余人,但仍然顶着“混成旅”的番号,其一是皖系军阀掌握的“陆军部”严格控制着其他派系的师级番号,其二是小军阀们懂得隐藏实力,树大招风啊。
(段祺瑞)
补充一下,北洋军确实曾经组建过“军级”部队,但只发生在镇压武昌起义的大规模作战时期,比如段祺瑞就曾任第一军“统领”,南北议和之后最大编制又恢复成师。
北洋军1913年新建第7、8两个师(规模13个师)、1914年仅建了一个第10师(达到14个师)、1915年又裁撤了第23师(规模减至13个师)、1916年新建第11、第12、第13师(规模增至16个师),足见在袁世凯挂掉(1916年6月16日)之前,对师级编制看管之严,也说明师长职务的抢手不足为奇。
(吴佩孚)
北洋时期的军阀为何都紧紧抓着师长的职务不放?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抓这师长的职务不放?当然了,在民初的时候军阀的眼里,这帽子死都不能撒手。
其实这事有很多的小伙伴很明白:“军阀吗?手上有军队,这才叫军阀,没兵有钱那叫财阀,既没有钱又没有兵,还嚷嚷那叫土匪,所以军阀当然的把手里头的帽子给抓紧了。”
可您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为嘛是师长,而不是军长,或者是司令呢?咋说呢?北洋陆军里头他能够控制军队的官,那就是师长,再高一级,就袁世凯那样的,就这位置能有几个?
这么说吧!这北洋陆军里头的师,其实是来自于清末的新式陆军摆弄出来的镇,当时全国清朝准备整三十六镇。
这不没钱吗?到了武昌起义的时候,也就成立了二十六镇,您听明白吗?是成立,有了招牌还没东西的。
到了清朝覆灭之后,真正弄出来的也就十六个镇和十六个混成协,当然也有说是十四个镇,十八个混成协。
这协其实就是旅。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这咋还有混成协呢?不是弄镇的吗?”
毛病还是出在钱上了,清朝自己没有钱,扣扣索索弄了个北洋六镇出来,作为嫡系养在紫禁城周围,其他三十镇这不就分给地方,让他们自己花钱,自己筹建。
有钱的省,没问题呀!你给多少名额,他就能整出多少东西来。
可到了穷一点地方,他朝你吐舌头,没钱,那就弄的小一点,总之给你弄出来不就完事了吗?这不混成协就这样出炉了。
那么到了袁世凯当了总统之后,这要体现一下和旧时代的不同,这就把镇,协,标改成了师,旅,团。
这师长,旅长,团长就出来,所以那个军队里头掌握实权最大的官其实就是师长。
后来的事除非像袁世凯这样自己一个人训练六镇,管理六个师长,所以当时咱大华夏地头上,实力最大的就是袁世凯的六镇官兵,一个镇就有一万两千五百一十二人。
那么后来这都知道了手中有军队,干啥都好使,所以这部队就扩编了,弄出三十三个师,混成旅就有九十七个,这里头有一半以上都是北洋出身。
瞅见没就三十三个师,多抓俩,这就代表着实力的暴增啊!
当年东北王张作霖坐镇东北那会,这嘎达就俩师,一个是张作霖的27师,另一个就是他的把兄弟冯德麟的28师,俩人属于平级。
袁世凯给东北弄这么俩师长,其实也有那么个搞平衡的意思。
张作霖自己私下搞几个混成旅,这属于黑户,在北洋政府那档案里头压根是没有的。
后来张作霖借着冯德麟跟着张勋搞复辟这事,才拿到了28师的兵权,这才成为了真正的东北王。
举个例子,大家伙体会一下,冯玉祥知道吧?他的根基是第16混成旅,当他实力暴增,手底下有一万多人,这比一个师的兵力还多,还顶着一个第16混成旅的番号。
所以那个时候,所谓的军级单位,那都是要打仗了,临时把几个师弄一块,再弄一个领导机构,这就有军了。没事的时候,这就各回各家了,还是师长说了算。
咋说呢?当地方上的军力足够和北洋政府进行抗衡,甚至出兵,所谓的抓着师长不放也就不灵光了,毕竟他都不听你的了,北洋政府弄的那套规矩和制度也就没啥用处了。
当第一次直奉大战的时候,啥师长不师长的,只要手里有兵,您给自己整个元帅都没人说了,那个时候张作霖自己手里就有六个军的番号,当然是他自己搞的。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北洋时期的军阀为何都紧紧抓着师长的职务不放?
北洋陆军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个题材,也曾写过几篇短文。因为题主问的是“北洋时期的军阀为何都紧紧抓着师长的职务不放”,没问其他的,所以我也就只针对主题作答如下:
说北洋时期的军阀都紧紧抓着师长的职务不放,的确如此。那时的军阀,可以不当省长,可以不当督军,甚至可以不当总长,却不能不当师长。在北洋军阀控制的省区,各省的军政长官(不同时期称都督、将军、督军、督理、督办等,特别区称都统)几乎毫无例外地都要兼任一个师长。还别说一个省的军政长官了,许多军阀即使当上了相当于战区司令一级的巡阅使,官居上将了,也依然紧紧抓住师长的权柄不放。比如直鲁豫巡阅使吴佩孚,兼第3师师长;苏皖赣巡阅使齐燮元,兼第6师师长;热察绥巡阅使王怀庆,兼第13师师长;闽浙巡阅使孙传芳,兼第2师师长;两湖巡阅使萧耀南,兼第25师师长;陆军检阅使冯玉祥,兼第11师师长。除了东三省巡阅使张作霖外,全部的巡阅使都兼了某一个师的师长。
北洋时期的大军阀,为啥都紧紧抓着师长的权柄不放?因为那时的一个陆军师实在是太牛逼了。咋一个牛逼呢?
第一、 北洋时期的陆军师是当时最高编制单位这个没道理可讲,当年它就是这么个体制,即以师为最高编制单位。那时也有军或路的编成,但都是战时编组,不是一级编制单位。
第二、 北洋时期的陆军师少而精和四十年代国军的步兵师曾达到两三百的数量不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央陆军师为数很少,真正走的是一条精兵之路。
那时的军队,分中央陆军和各省陆军。中央陆军历年在编数罗列如下:
1912年,随着部队名称的改变,北洋第1至第6镇、第20、第23镇等8个镇改成了8个师,番号不变。又增建第19、第27、第28师,北洋陆军实力为11个师。
1913年, 建第7、第8两个师,达13个师。
1914年, 建第10师,达14个师。
1915年, 裁第23师,又减至13个师。
1916年, 建第11、第12、第13师,又增至16个师。
1917年, 建第15、第16、第18、第29师,达20个师。
1918年, 建第9师、参战军第1、第2、第3师,达24个师。
1920年直皖战争后,建第23、第24、第25、第26师,裁第11、第15师、边防军第1、第2、第3师,总数减至23个师。
1921年, 建第11师,总数又增至24个师。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后,裁第16师,第27、第28、第29等3个师独立于北京政府之外,又建第15师,北洋实际控制的陆军师减至21个。
1923年, 建第14师,又增至22个师。
上列统计中,虽使用中央陆军番号,但隶属关系归地方长官而与北洋少有渊源的如川军等师未列入。
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北洋军阀分崩离析,疾速走向灭亡。这之后的中央陆军各师,已是破败不堪,提不起来了,因之未再统计。
兵少有什么好处呢?第一,可以集中人、钱、物于重点,形成拳头,练成精兵。
北洋陆军师的精,体现在哪儿呢?
一是编制先进。下表是诞生于1904年9月12日的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也是贯穿整个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陆军师的编制:
上表中,镇、协、标、营、队、排、棚,对应民国后改称的师、旅、团、营、连、排、班。
对应地看,将炮兵团、骑兵团编到师,这是后来包括最牛逼的美械师也没能达到的,可北洋师达到了。
二是实力充足。和后来抗战时骑兵团没马或少马、炮兵营没炮或少炮的情况不同,北洋陆军师的步、骑、炮、工、辎等兵种都是齐装满员。来看看辛亥革命前北洋陆军六镇的实力:
先说炮。
第1镇:日造75毫米野炮18门,德造格鲁森57毫米野炮18门,德造格鲁森57毫米山炮18门。全镇共计54门。
第2镇:日造29倍径75毫米野炮36门,日造13倍径75毫米山炮18门。全镇共计54门。
第3镇:德造克虏伯75毫米野炮36门,75毫米山炮18门。全镇共计54门。
第4镇:日造75毫米野炮36门,75毫米山炮18门。全镇共计54门。
第5镇:德造克虏伯75毫米野炮36门,75毫米山炮18门。全镇共计54门。
第6镇:法造克鲁苏75毫米野炮36门,75毫米山炮18门。全镇共计54门。
您看清了,这可不是纸面上的编制数,这是实力数。
1906年,清新军在彰德举行秋操(即于秋季组织的红蓝实兵对抗演习),组成南军与北军。南军由第8镇与第29混成协组成,共装备野炮36门,山炮54门。北军由第5镇和第1混成协组成,共装备野炮54门,山炮36门。显而易见,参加秋操的两个镇是按编制编满了54门炮,两个混成协没有法定编制,却都实有炮36门,这恰恰是两个炮兵营的满编数。
说完了炮再说枪。
还以北洋六镇为例。1905年,北洋常备军第1、第2、第3镇建成,其中第1镇(后改番号为陆军第2镇)的步骑枪于1903年购自日本,为三零式,口径6.5毫米。
第2镇(后改番号为陆军第4镇)的步枪于1903年购自德国,为毛瑟式,口径7.9毫米,骑枪系于同年购自日本,为三零式,口径6.5毫米。
第3镇(改称陆军后仍为第3镇)的步枪也是于1903年购自德国,骑枪则既有德国造,也有汉阳造,惟口径则均为7.9毫米。
1906年,北洋陆军(此时已改称陆军不再称常备军)第1、第5、第6镇次第建成,其中第1镇、第6镇所用步骑枪均购自日本,为三零式,口径6.5毫米。第5镇初建时所用步骑枪较差,“系旧式,且极凌杂”,但仅仅一年以后,到了1907年,便已经全部换成德国造毛瑟系列,口径7.9毫米。
从以上不难看出,北洋六镇建军之初,所装备的步枪只有两大类,即德制7.9毫米毛瑟系列步骑枪和日本以毛瑟为母本仿制并改进的6.5毫米三零系列步骑枪。毋庸置疑,这都是当年最先进的步枪。
民国建成后,到1920年直皖战争前,北洋陆军装备的步枪除德毛瑟系列依旧外,日三零系列换装为三八系列,又增加了俄莫辛纳甘系列。机枪则以德马克沁、法哈其开斯、日三八式为主要装备。
查阅北洋陆军在清末民初时的装备,往往是该编多少就有多少,一挺机枪、一门火炮也不少,而且枪炮都是世界最先进的。
说完了枪再说人。
看一看截止到1910年,全国新军各镇的实力:
北洋陆军:第1镇,12524人。第2镇,12468人。第3镇,12636人。第4镇,12504人。第5镇,12504人。第6镇,12599人。
其他省陆军:第8镇,11204人。第9镇,9044人。第10镇,7233人。第17镇,未详。第19镇,4486人。第20镇,5357人。第21镇,2542人。第23镇,8231人。
当时一个镇的编制员额为12512人,由上列各镇实有官兵人数,可以清楚地看出北洋六镇的满员情况,看出与其他各镇的对比情况。
在1920年直皖战争之前,因为饷项有保证,内战消耗也不大,兵员的征招条件也定得比较高。要求新兵年龄需在20至25岁之间,身高在当时官裁尺4尺8寸以上,力大能平举100斤以上,步行每小时能行20里以外者。这样的招兵标准,是民国后来任何一支军队都不曾有过的。
那时国力不强,但以有限的军费,集中装备一二十个师,就能够保证它的齐装满员和兵强马壮。试想一下,若是同样的钱,用来养二三百个师,它还能不能保证每师编配54门75火炮的一个炮团?还能不能保证军饷不拖欠?还能不能保证经常性地搞数万人的实兵对抗演习?肯定不能了。所以,虽然军费总量可能并不高,但因为部队数量少,落实到每个师里,它的单位数量就足够多了。有了钱,装备上去了,训练上去了,战斗力自然也就上去了,一个师举足轻重炙手可热也就好理解了。
俗语说,物以稀为贵。在北洋军阀分裂混战以前,属于中央的陆军师最多时也仅有二十几个,平均每个省不足一个,自然就占秤。相反,如果一个地区都有数十个上百个师了,每个师在人们心目中的份量当然要掉价。这就好比八十年代,一个数千人的大厂,大学生往往就那么屈指可数的几个,自然就让人刮目相看。而如今失业求职的大军中,大学生多得一块砖头掉下来都能砸中好几个,也就没有谁再把他当回事儿了。一样的理儿。
上图系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中国远征军在胜利阅兵式上。可见此时的北洋陆海军官兵身材高大,气势威猛,与旁边的法国兵相比,还略胜一筹。
第三、军队合成,唯此一级北洋陆军是跨越清末到民初的一个武装集团。1912年9月镇改师后,编制上又做了一些微改,比如骑兵团的编制缩小,在各团增设机关枪连等。此时的编制如下表:
还有几处微改,没有在上表中体现出来,补充以文字如下:
一是增编了师属电信队。电信队为连级,下辖2个无线电通信排,2个建筑排,1个输送排。共计官弁兵夫163员名。
二是增编了师属气球队。气球队也是连级,下辖1个制气排,1个司球排,1个吊笼排,1个输送排,另有系留班、通信班各1个。共计官弁兵夫221员名。
可以这么说,整个旧中国,没有哪一个时期哪一支军队的师具备如此完整的战斗体系。不仅如此,它的兵种单位配备得够大、够用。单说这师属炮兵,能在每个师编一个54门制炮兵团的,在旧中国几十年间,也只有北洋陆军。后来的国民党军,有过多种类型的师,但从无将一个54门制75口径的野炮、山炮混编炮兵团编到师的。四十年代后期的美械部队,不过是每师一个12门制75口径的山炮营而已,那就牛逼得不要不要的了,可以想象北洋陆军的师当年有多牛逼了。
更让它牛逼的是,与今天诸兵种合成在营以上每一级都有体现不同,北洋时期的合成只体现在师这一级。就拿火炮这一项来说,后来的军队,统帅部有预备炮兵,军有军属炮兵,团有团属炮兵,营有营属炮兵。但北洋时期不一样,除了师这一级,其他任何一级什么也没有。师以上的军是战时编组,只有指挥权,而无行政权,军长手中基本不掌握战斗支援、勤务支援和战斗保障单位,它必须通过临时归其指挥的师才能达成指挥意志。师以下的旅、团、营等都是单一的步兵,战斗支援、勤务支援和战斗保障单位也是什么都没有。
有人可能要问了,每次战斗都要一个师出动吗?若是小规模的战斗,只需一个团,或一个营,没有战斗支援和勤务支援,战斗如何实施呢?
是这样,那时若需要旅、团、营等独立执行某个作战任务,则由师根据需要加强骑、炮、工、辎等兵种组成混成旅、混成团、混成营等,战后兵种单位归建。比如1913年北洋军征赣时的第6师张敬尧团,便是临时配属炮兵第6团1个连、骑兵第6团1个连、机关枪2个连、卫生队、电话队各一部组成的混成团。同年在反击外蒙侵略战争中的第1师李奎元支队,也是以步兵、骑兵各2个营,炮兵、机关枪兵各1个连组成的混成支队。护国战争时的北洋陆军第3师第5旅、第6师第11旅等,也都是临时组成的混成旅。
这么说吧,甭管你上级的军(路)也好,下级的旅、团也好,没有我师长给予兵种单位的支援,你就无法编组合成的战斗单元,也就谈不上遂行合同作战。
所以说那时的陆军师牛逼,它没办法不牛逼。这就好比你有锅灶却没有柴火,他有柴火却没有米,唯独我有锅有柴也有米,能不牛逼吗?这也就难怪北洋时期的军阀都紧紧抓着师长的职务不放了。
北洋时期的军阀为何都紧紧抓着师长的职务不放?
“死抓着师长的职务不放?”题主所问好像有些内涵啊,话中有话的意思便是北洋军阀时期,70多个军阀头子都将自身的长远目光放在了“师长”这一职位之上了。但是师长以上还有军长或者司令呢,北洋军阀头子为何只将毕生心血付诸于谋求师长呢?但其实,这个问题还是比较容易回答上来了,看过民国时期(北洋军阀时期)的影视剧作品的读者都几乎对这么一个镜头似曾相识吧?那就是北洋军阀当中,级别职位最高的就是师长了,当然,北洋军阀政府的总统和副总统除外。其实,题主发问还应该完善一下,那就是“北洋时期的军阀除了紧紧抓着师长一职,还有就是北洋政府总统的职位了”。
我们来举几个例子,张作霖是名副其实的“东北王”不假,但是他依旧是名副其实的第27师师长,直系首领吴佩孚则是名副其实的第3师师长,只不过后来张作霖坐到了大元帅、吴佩孚坐到了总司令的职位上。
在北洋军阀时期,师级是军队最大的编制单位,也是一个政府最为基本也是必须要有的作战单位。因为北洋军阀时期,在其本质上虽然说政府只有一个,但是地方政权却数不胜数。再加上,混战时期,武力资本才是立足于世的首要因素。另外,北洋军阀时期,浮现出一个尤为明显的现象,那就是“重武轻文”,因为民国同宋朝不一样,宋朝的中央集权很紧缩,而民国前期军阀遍地都是,权力十分分散。故“重武轻文”现象比较严重,而“师长”一职又是当时军队中的最高编制单位,所以说,诸位军阀头子才死死地抓着师长的职位不放。有些官职较低、势力较小的地方军阀甚至将“升至师长”当做毕生梦想。(毕竟当时全国的师长也没几个,而北洋政府的最高军队编制也只有师长)
不知道大家可曾知道北洋官制是清朝新军官制的后来继承者,也就是之前新军官制的原封不动地继承。1912年8月,北洋政府根据南京临时政府军衔制又重新编定了北洋政府军衔制,在此基础之上紧接着又颁布了《陆军官佐士兵等级表》,因为当时主要以陆军为主,所以说陆军军官仍然分为三等九级,有上、中、下三等官衔之说,在其之内,还有更为细分的“九级”。当时陆军虽然也设有比较系统完善的军衔制,但是主要有所侧重的便只是师长一职。当时的师部军官编制军衔:①师长-中将;②参谋长-上校;③副官、军法、军需、军医处长等官职,皆为中校。
综上所述,北洋时期的各地军阀头子之所以都紧紧抓着师长一职而不放,究其根本,还是当时在师长这一职务之上最有实权。因为处于当时军阀混战的情况之下,一方面各地军阀要接受北洋政府的军队编制,另一方面还要暗地里培养自己的实力,这样“两不耽误”才是生存的王道。
北洋时期的军阀为何都紧紧抓着师长的职务不放?
因为北洋有传统,将官不杀。
到了师长这一级别,北洋在战场上都有优待,哪怕打得一塌糊涂,战场上也不针对师长进行狙杀,哪怕战败被俘的师长,最多也是拿钱赎人,礼送出境的待遇。
整个北洋军阀时代,只有少数几个将官被杀的反例,并且还有几段故事。例如徐树铮杀陆建章,段祺瑞手下心腹大将徐树铮飞扬跋扈,积极筹划武力统一中国,为了杀鸡儆猴,徐树铮打破潜规则诱杀了陆建章,之后陆建章的侄女婿冯玉祥找机会公报私仇,也杀了徐树铮。还有一个例外是施从滨,孙传芳和施从滨有旧怨,孙传芳坐大的时候,施从滨战败被俘,本来孙传芳的部下还挺守规矩地把施从滨礼送到孙传芳处,结果飘起来的孙传芳翻脸将施从滨处斩……十年后,孙传芳兵败下野,跑到天津租界当寓公,施从滨的女儿施剑翘为父报仇,枪杀了孙传芳。这两样举动都被当时舆论所认可,所以冯玉祥虽然反复横跳倒戈,但对他抱有好感的军阀也不少,施剑翘更是被官方特赦,活到了79年。
北洋时期的军阀为何都紧紧抓着师长的职务不放?
这个问题严格的说是军阀为什么抓着军权不放,倒不一定是师长的职务。
第一次直奉大战以后,曹锟为首的直系击败了奉系,控制了北洋政府的大权,一时如日中天。然而直系的二号人物、曹锟的心腹吴佩孚却意识到此时的直系有一个很大的隐患,就是随着直系势力的扩张,原来隶属于曹锟或者依附曹锟的一些军头也有了自己的地盘,隐隐成为一个个独立的新势力。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简单,在北洋时期由于中央政府收入有限,各省的军队大多是自筹军饷,谁地盘大,能筹到钱,就能自己养更多的部队,对于北洋政府的依赖性不大。所以一旦那些军头有了自己的地盘,就可以慢慢培养自己的势力,从而脱离曹锟的掌控。
所以吴佩孚提出了一个方案,将军权上收,也就是各省的巡阅使、督军不再兼任军职,专心管理地方事务,并由北洋政府重新任命他们兼任的部队长官。然而谁都知道,军阀混战时期没有军权的督军和巡阅使就是个笑话,所以自然引起了一片反对之声。
不过吴佩孚不为所动,先后解除了两湖巡阅使、湖北督军兼省长萧耀南、直鲁豫巡阅副使、直隶督军兼省长王承斌、直鲁豫巡阅使署参谋长陆锦、河南督军张福来、安徽督军兼署省长马联甲、山东督军郑士琦所兼任的军职。
这几人中除马联甲兼任的是旅长外,其他兼任的都是师长。他们得知消息以后表示宁可保留军职,但是却遭到了吴佩孚的拒绝,并重新任命人员出任了他们所兼任的师长和旅长职务。
从表面来说,这些人确实是死抓着师长或是旅长的职位不放,但是其实质双方争夺的是对军队的控制权。吴佩孚不仅免去了他们兼任的军职,更重要的是不给他们重新任命部队长官的权力,而是由自己来任命。在这种情况下,萧耀南等于失去了对自己基本部队的控制权。
而曹锟、吴佩孚虽然也表面上辞去了兼任的军职,但是他们可以继续任命自己信的过的人来管理部队,这样他们不兼任师长职务,一样可以控制部队,所以就无所谓了。
所以吴佩孚和萧耀南等人争夺的,其实是部队的控制权,而不光光是一个师长的职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