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在作战时为啥也要背着行军背包,难道不能先放下,打完仗后再背上吗?

谢谢邀请!我们总是从一些影视作品和二战时期的视频资料中看到日本士兵每人都背着一个背包,行军时背着,作战时也是如此。兔哥首先解释一下日军的这个背包,其实这是二战时期日军的单兵装具,根据年代不同有数种式样,其中的1930年定型的“昭五式”,和1939年的“九九式”为主流。昭五式背包的面料为牛皮,做工考究,用木质框架支撑,携带比较舒服,后来也有猪皮面料的,不过随着战争继续日本经济开始吃紧,于是就采用了帆布包,“九九式”是其中一种。日军背包上有很多的固定物品用的带子,所以九九式背包又被称为“章鱼包”,这些带子用来捆束各种装备和工具。日军的背包主要就是存放单兵生活用品器具,包括衣服、袜子、牙膏等等乱七八糟的东西,如果是行军打仗时还要放置罐头、口粮等东西。背包外面也要捆绑上如军毯、携行帐篷、雨衣、饭盒和步兵锹等等东西,这个包属于个人用品和单兵装备合用的。日军喜欢收集食物,能带的都带上,抓个鸡挂枪上并不是杜撰的,他们喜欢这么干。日军个子矮小,小胳膊小腿的,但他们单兵负重可不低,骡马部队、步兵部队单兵负重约30公斤,机械化部队负重23公斤以上,机枪手和弹药手负重达成31~34公斤以上,对于小日本士兵来说已经相当重了。

二战时期日本士兵为什么打仗时总是背着背包,这个问题要区别看待,日本二战时期基本都是两种作战模式,一个是守备部队,占领一个地方要留下一些兵力驻守,包括驻守炮楼的,这样日军以防守为主,因此不需要打仗时背上背包。另外一个就是作战部队,这些日军需要不断的进攻,行军,需要携带个人用品,因此他们都会背上背包。二战时期日本虽然装备不错,但大多数都是靠两条腿走路,日军又是进攻者,所以需要长距离行军,背包里有他们的口粮。进攻作战中日军通常都是有进攻距离的,占领后就必须要驻守,防止被反击,需要携带单兵装具随行。日军总是在行军中被伏击,这些个人的背包也一直陪在他们身边,日军是不允许抛弃这些背包的,主要是里面不但有个人物品,还有单兵装具在上面。

二战时期日军没有专门的后勤部队帮助日军携带个人物品,这个背包就是一个日本士兵全部的家当,覆盖了一个日本士兵日常生活的全部功能,毛毯、衣袜、个人洗漱用品、口粮、雨衣、睡袋等等,都需要自己携带。日军作战也都是一直往前走,不会回头再取东西,并且居无定处,走哪就睡哪,没有这个背包无法生活。二战时期日军的后勤供给并不充足,和美军比不了,日军采取的是以战养战的策略,走一路抢一路,除了罐头可以随时吃,日军口粮由个人携带,按照作战中队、小队统一埋锅造饭,每个士兵都从个人携带的口粮中拿出一些粮食,然后会把抢来的粮食放入背包中。正是二战时期日本军队没有专门的物资保障措施,以及特殊的进攻作战模式,让日本士兵需要随身携带这个集个人用品和装备携一体的背包,所以日本士兵总是背着背包背行军作战。

以上是兔哥个人观点,欢迎关注兔哥,欢迎探讨指正,图片来源网络。

日军在作战时为啥也要背着行军背包,难道不能先放下,打完仗后再背上吗?

日军放下背包是不可能的,这是他们的命根子。

具有工匠精神的日本人,天生就喜欢把细节做到极致。日军的背包带末端大开叉,分出两条辅助带来连接物品和背包,这能使受力更加均衡。日军背包上还广泛使用了圣洁作为次要的翻盖,盖布等零件的关闭方式。材质以皮质和帆布为主。

日军的背包里几乎涵盖了所有满足作战需求的物品。包括生活必需品水壶。饭盒,护腿,军毯,帐篷布,雨衣,军粮。作战方面的弹药盒,地图,防毒面具,防蚊头罩,护目镜,蚊帐。野外生存所需的步兵锹,镰刀,手斧,军镐。可以说,日军的背包就是他在战场上的护身符,没了它就相当于裸奔。

二战期间,日军的足迹从寒冷的东北雪原,到东南亚炎热多雨的热带雨林,从陆地到海洋。日军在复杂的作战环境,时时刻刻都要严防对方的突然袭击,而日军的背包就是让其能够时刻处于战备状态,一旦放下背包,伤亡率就会有所增加。

《东史郎日记》中曾经记载过这样的情境,日本士兵东史郎为了减轻背包重量,曾经想把羊毛衫和羊毛裤扔掉,而因为没有舍得扔掉而一直携带在背包里。夏天的炎热天气,即使日军扔掉一页纸都会感到轻松。一旦到了冬天,背包里的御寒物就派上了用场。而那些在夏天里抱怨背包沉重的日本士兵,在冬天里都冻成了狗。日军曾经提出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想,在淞沪会战后这种痴心妄想彻底破灭,侵华战争也进入到了持久战。作战时间的拉长,让日军在行军中,必须准备好一年四季的战争物资,以避免出现德国在寒冷的莫斯科缺乏棉衣被冻死的前车之鉴。

而且由于日军的战线过长,军备物资无法在第一时间里运到前线,也只能随身携带所有作战物品。比起正面战场,日军更害怕的是游击战。日军即使在占领区内,也不是高枕无忧,也需要面临武装部队的游击袭扰,让日军不敢放松警惕。

日军陆军学校曾提过补给就是士气的信条。当然也有某些日军将领为了减少背包的负重,而用牛羊当行军军粮的。在英帕尔之战中,日军狂妄的将领牟田口廉,曾经制定了一个成吉思汗式的补给法,征用大批水牛,山羊和猴子,再从泰国调来大象,将日军的背包让这些牲畜背负。计划先让日军先吃动物背负的粮食,然后再吃牛羊。这样一来,这些随行的牲畜既是食物,也是劳动力。如意算盘虽然打得好,但是只有经过训练的牲畜才能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然而日军并不是马戏团出身,这些牲畜在炮火轰炸声中由于受惊而四处逃窜。最后日军在弹尽粮绝,又缺乏医疗物品下被击溃。牟田口廉也成为二战中的笑话。

日军的背包还有一个用途,就是在战争中搜刮财物。为了彻底打击抗日士气,日军所到之处奉行的是三光政策,即抢光,杀光,烧光。日军攻城略地之时,一路烧杀抢掠,但凡打过胜仗的日军士兵也都肥得流油。这些日军身上的背包里,装满了从百姓抢来的民脂民膏,有些甚至还装有名贵的历史文物。日军的背包有时就是用来掠夺战利品的负载工具,这也是很多日军上战场的动力之一,不是每个日军士兵都被武士道精神冲昏头。

日军在作战时为啥也要背着行军背包,难道不能先放下,打完仗后再背上吗?

日军行军背包里,有人居然搜出三根金条!

在菲律宾,有一支小小的日本巡逻队,向伊富高省的水稻梯田前进。

一支抗日队伍一路跟踪他们!

马科斯机警地注视着日本巡逻队的动向,想借此弄清他们的主力究竟部署在哪里,正在这时,他发现一个日本士兵因为背包太重而远远地掉了队,这是个好机会。

他本想留一个活口的,但是,他的一个队员却用飞刀将那个日本士兵一下撂倒了,那士兵滚下了山崖。

他只好下去检查日本士兵背包里的东西,看是否装有什么绝密文件。

可是,那土兵根本没有死,只不过伤着了一点皮毛,士兵的两只手紧紧地抓着那个背包。这更让他怀疑包里装有重要文件。

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是:他没有发现文件,倒是发现了金条!

这个行军背包里的金条一共有三根,大概有2.5公斤重。

对马科斯而言,发现金条带给他的惊喜,远甚于发现了什么绝密文件。

美国威廉·罗宾在《指向死亡的宝藏》中认真的描述着日军行军背包里的金条,难道行军背包就是装贵重物品的吗?

日军在作战时为啥要背着行军背包,能否打完战在背上呢?咱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看看背包到底为啥成为日军的随身携带品?

♦♦♦♦♦♦ ♦ ♦♦♦♦♦♦♦

日军打战确实要背着行军背包,从甲午战争到日俄战争,再到抗日战争,日军行军背包就一直是士兵的随身物品

据说,日本的帝国卫队是最精锐的陆军部队。包括来复枪和刺刀在内,一个普通步兵的装备总重量为50磅。

其中就包括:背包、干粮袋、弹药袋各1个、靴子1双、毯子1条、厚大衣1件、水壶1个,以及两天的给养。

当帝国卫队离开东京前往前线时,每个人还带了一个可用于搜寻的双筒望远镜,为士兵个人提供这种装备并不常见。这说明,日军管理层考虑到了所有的细节。

甲午战争时期,日军的士兵们就全副武装,他们甚至还带上了双筒望远镜。他们身上的一切物品似乎都是最新的式样,就像英国军队那样人人都穿着靴子,还带有一双备用的靴子。

他们身上背着普鲁士士兵使用的那种带毛的牛皮旧式背包,还装备了有弹夹的步枪。

这些士兵的体格比较矮小,但长得很结实。

他们看上去似乎并不精神抖擞,这也许是因为海上航行的疲惫所造成的,其中包括天皇的近卫军,他们是跟随身为骑兵少佐的皇太子而来的。

可见日军的行军背包,从甲午战争到日俄战争,再到抗日战争,日军行军背包就一直是士兵的随身物品。

  • 日军打战确实要背着行军背包

钱荣珠是靖江抗日组织的战士。

钱荣珠走到炳盛圩时,路遇一名下乡侮辱妇女的日军。

该日军见到钱荣珠,要他举起双手站住。

钱荣珠举起双手,从容地向日军走去。当他走近日军时,突然猛扑了上去,将日军推落河中,他随即跳下河去,与日军展开搏斗。

日军虽会游泳,但身上有背包和枪支,难以抵挡钱荣珠的猛烈攻击。

搏斗了一个多小时,日军筋疲力尽,钱荣珠便将其揿入水中,使其窒息,而后又拖上岸痛打,直至日军死亡。

日军死后,钱荣珠将其身上的枪支、刺刀、背包、子弹解下,将尸体沉入河底,而后返回了自卫队驻地。

看来小鬼子干缺德事的时候,都背着背包,好像是他们的命根子似的。

还有一个例子!

据说,日军先头部队上茅坪坳时,有人组织几十人,有时密射,有时点射,杀伤了—些敌人。

日军不知底细,只能疏散隐蔽。

就在这时,几个乡警从树林中冲出,活捉日军一名。这个日军带有步枪一支,刺刀一把,一件铁锹,背包一个,里面还有牛肉粉、饼干等。

抓住后,两名乡警,将所俘获的人、物送往资丘县政府。

♦♦♦♦♦♦ ♦ ♦♦♦♦♦♦♦

平型关大捷后,鬼子兵的黄呢军服、大头鞋子、牛皮行军背包、水壶和饭盒不可尽数,都成为一了八路军的战利品,此外日本士兵的日记也经常提到行军背包
  • 一个日本士兵的阵中日记

晴天!我们于午后去澡堂洗澡,隔壁有“皇军慰安所”。价钱是下士官兵一元五角。

“洗澡只是名目,好像隔壁才是好地方,大家都不知去“洗”过多少回“澡”!我也去了两回。嘻嘻!”

8月15日睛!午前四时起床,收拾完毕!

六时向上海北站出发,背包沉重,受不了!

《一个日本士兵的阵中日记》也曾经记录着:日军不认识路,不知已往返多少回,真是傻瓜!哪有部队这样行军呢?

每天有工夫喝酒,也应该拿一点时间去把路调查清楚,我真不愿意了:8月17日晴午前三时起床,到五时由宿舍出发,向驻地秣陵关行军。

沉重的背包压进肩里,热起来了,真吃不消,水一点也没有了,糟透了!真是要命,尝到了午后行军的苦楚。

《日军官兵日记》东史郎日记:一般士兵手里都有征缴来的东西。我手头也有七件古董。

他们还要往自己沉甸甸的背包里塞进征缴来的东西,自己背着走!

冲绳战役的时候,日本陆军的一式,于1941年首次定型生产的行军背包。

这种背包,只能收纳最少限度的换洗衣物和个人用品,双人帐篷的半幅,只能以绑带固定在背包外面。

日本士兵的亲朋好友会在这些国旗上题词,向前者祝福好运和胜利

日本士兵通常会将这些国旗围在腰间,或者收纳在背包里。

在瓜岛,这种国旗是很受美军欢迎的战利品。

  • 战争期间,日军的军医也曾经配备背包

在黑龙江的勃利驻地,设有5名日本妇女的日本人慰安所。那已是战争后期的1944年,星期天时,慰安妇一天要接待20名左右的士兵。慰安妇的检查由军医负责。

检查时,军医背着军医的背包,在外面等候。

  • 日军不败神话的破灭:平型关大捷

八路军的战利品还满载着弹药、装具、被服、粮食、饼干、香烟遍地都扔着枪支弹药!

鬼子兵的黄呢军服、大头鞋子、牛皮背包、水壶和饭盒不可尽数!

那大大小小的太阳旗,布的、绸的、写满字的、画了符号的,都像垃圾一样扔在地上;那一份份作战计划、命令、情报等机密文件如同给日军送葬的纸钱飘飞起落。

据,说附近山沟里的老百姓,听说八路军把鬼子打败了,都欢天喜地地跑来帮助部队收拢和搬运战利品,运不走的汽车也点上把火烧了。

日本1973年出版的《滨田联队史》是这样描述平型关战斗的:“汽车一过关沟村即与敌遭遇,当即火速下车”,结果就被彻底消灭了!

♦♦♦♦♦♦ ♦ 叁 ♦♦♦♦♦♦♦

日军的行军背包确实很重,但是只有睡觉或战败时,才抛下背包,日军如果战败,那么他们会抛弃背包,以便快速逃跑
  • 山东军民抗日斗争,夜袭界首日军

一个八路军战士捅破窗户纸,用一只眼朝里看,屋子里靠北墙的炕上,靠在东墙的地铺上,睡得都是日军,盖着草绿色的军用毛毯,光秃秃的脑袋。一式仰卧在那里。

一个个鼾声如雷,睡得像死狗一样。

墙角里,还有带烟筒的大铁炉子。炉子旁边,小凳上竖着一支燃着的洋蜡。

南墙上挂着枪支、背包。看来日军的背包和枪支一样重要呀!

  • 神秘之军,麦利尔中美混合支队曾经打败日军,缴获很多被抛弃的日军行军背包

国军发现有鬼子的伏兵。

蒋元命部下对十字路两旁仔细搜索,提防鬼子使诈。国军官兵在搜索前进时,发现草丛似有摇动迹象,搜索班长当机立断,持冲锋枪便朝草丛扫射,打得鬼子伏兵措手不及!

伏兵一下子被国军打死四人,众多鬼子一看大事不妙,撒腿便跑。

国军在现场掳获日军背包六十余个,我方无人伤亡。

美国人安布罗斯著《血战太平洋》也有日军背包的记载:

海军处于胶着状态的时候,迫击炮班的士兵们继续搜寻鸡蛋和面粉做煎饼,作为对自己每天从食堂里领到的两大勺米饭的补充。

不久,上面的军官给每个人发了张明信片,给他们写信寄回家。

1团2营官兵们的许多个人物品都随着埃利奥特号沉到了海底,因此每人都配发了一个缴获的日军背包。

迫击炮4班的弟兄们,在他们的新背包上写上“勿忘地狱之点”!

总而言之,历史上,日军行军背包就一直是士兵的随身物品,背包的用途非常广泛,能收纳最少限度的换洗衣物和个人用品!

当然,日军的行军背包也可以用来装抢劫来的东西,什么黄金、古董之类的也有,但是实属罕见,一般都是作为一种野外生存的辅助工具箱!

我是@龚柳辉 朋友们!请关注我,和我一起走近历史与现实,欢迎热心评论和分享!

日军在作战时为啥也要背着行军背包,难道不能先放下,打完仗后再背上吗?

抗日神剧导演们的共性,是对日军单兵装备的用途“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就尽可能地给“假鬼子们”披挂满身以显示专业,其实恰好露怯,也让不少观众误读了抗战历史。比如最近那个《河山》看了几眼就弃了,鬼子兵拉屎撒尿都得背着“野战背包”,攻击城门居然原始到用原木撞,不是神剧是什么?

既然单兵装备的名称为“野战背包”,顾名思义,是日军士兵在远离驻地、宿营地的行军中才使用的,一旦停留下来准备进攻或者防御作战,是一定会解下来的集中安置的。尤其是1941年之前日军普遍使用的“昭五式”背包,如果背着它冲锋或者拼刺,那跟送死没什么区别。

为什么呢?因为昭五式背包是用一个木框来固定的,材质为防水帆布,等于每个鬼子兵都背着一扇“小窗户”。上面捆着军用毛毯、雨衣、水靴、工兵锹、镰刀、饭盒、备用鞋等等,既笨重又兜风,闭上眼睛想像一下,如果背着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爬山、冲锋、肉搏以及射击,那得有多么的累赘和别扭?

更有甚者,个别抗日神剧为了证明自己在军事上的专业,连在监狱里站岗的日本兵都背着野战背包,这种值勤的哨位与营房最多几百米距离,日本人吃饱了撑的啊?心疼横店群演三分钟。真实的战争场景是,鬼子兵长途行军确实需要背着,一旦准备投入作战时会全部放下来,以便轻装上阵。

另外在遂行作战任务时,只有动作稍微剧烈些,野战背包上面的固定物肯定会发出撞击声,工兵锹、镰刀或者饭盒撞上任何东西都会有声响,部队如何隐蔽行动?实际上,只有一种情况之下鬼子兵才会背包作战,那就是战斗在猝然间打响,比如在行军中遭到伏击、突然发现敌情等等,来不及集体放下背包。

昭五式背包非常浪费材质,并且木框容易变形,所以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开始装备“九九式”背包,取消木框而全部采用防水帆布,上面有许多条用来捆束装备的带子,所以又称“章鱼包”。但是要注意,日本士兵的野战背包都是军绿色帆布制,绝对没有褐色皮革部分的,那是军官专用背包,几乎所有的抗日剧都忽略了这一点。

比如《太行山上》演绎的平型关伏击战,呈四列纵队行进的日军确实都背着野战背包,当遭遇骤然火力打击后,会立刻散开寻找位置还击,当然没有时间再放下背包,这个桥段还是禁得住推敲的。

《长沙保卫战》里日寇则是离开新墙河北岸防区长距离南突,远离后方作战也不知道下一个宿营地在哪,背着背包也没毛病,其实中央军德械部队也装备有野战背包,双方用法相同。

如果是在驻地附近作战和值勤,日军士兵普遍装备有斜背的“挎包”,完全可以携带随身物品,电视剧《雪豹》则走了另外一个极端,所有鬼子不论何时何地,只有“挎包”没有“背包”,其实也不准确。二战日军的军装和单兵装备根据时期、季节和作战区域的不同,具有相当的复杂性,绝非前篇一律,尤要注意。

有个特例,之前解答过日军士兵在敢死冲锋时,会有将野战背包反转置于胸前的做法,在《中国兄弟连》剧中曾经出现过,笔者没有查到相关准确的资料,不过既然在早期的抗战剧中有所反映,必有素材来源而不是导演们的心血来潮。

因为背包在全副武装的情况下,有木框、有铁器、有橡胶制品,所以尽管帆布没有防弹作用,上述这些东西确实能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是具备可信度的,这就跟有些老革命被兜里装的银元、怀表救过性命一样,属于概率问题。

日军在作战时为啥也要背着行军背包,难道不能先放下,打完仗后再背上吗?

因为这是在进行野外行军作战,需要不停的机动作战,一天至少要跑几公里。所以东西都得自己带着,而行军包里装有换洗的军靴、饭盒、工兵锹、雨衣、镰刀、衬衫、袜子、鞋油、手套、毛巾等杂物,有的也有防毒面具,但后来发现在中国战场上基本上不上,长途行军时还要装入应急口粮(罐头)等等,在背包边缘固定的一般是军用毛毯和帐篷布,并有固定钢盔的位置。这些东西都是生活的必须品,而在战场上除非是阵地战,不然都会自己携带。

不过背着这些东西增加重量,对于运动战肯定是有影响的,但是由于日军的野战部队通常都是带够几天的作战物资,保证己方部队至少4天的单独作战的物资,而像电视上八路军游击队和背着行军包的鬼子拼刺刀基本是不可能的,因为抗战时期除了正规军外是不可能出现电视那样的场景,要知道这样的装备一般只有野战部队在进行战术穿插的时候才会这样背着包,所以和这样的鬼子相遇不是阻击战就是遭遇战,而通常都是中国军队吃亏。至于说为什么打仗的时候还要背个包,因为打完仗之后基本都是不回头的,因为都是在不停的网前面赶路。而这种背包无论是中国和美国甚至德国的步兵当中也能看到,所以这并不是什么特殊的情况。

日军在作战时为啥也要背着行军背包,难道不能先放下,打完仗后再背上吗?

这就要看打什么仗了,如果日军是依托据点打防御战,你见影视剧中作战的日军那个背着背包打仗?

背着背包作战都是野战状态,部队都处于运动之中,或者击溃对方部队进行追击,或抵挡不住对方的进攻而撤退,你卸掉背包打仗,突然间一声令下,部队马上转入冲锋或撤退之中,有你寻找背包的时间吗?如果此时有卸掉背包的士兵,此时也只能放弃背包了。

别说日军在野战中背着背包打仗,就连我们八路军、解放军也有背着背包打野战的习惯。

我写战争小说,也爱找战争幸存老兵聊天,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二十岁的小伙子交的朋友都是五六十岁的退伍老兵。

一个老兵告诉我,他能活下来全凭了他背上的背包。

那是他们部队突然于日军遭遇,双方一轮射击、互投一排手榴弹后,便纠缠在一起,开始了残忍的肉搏战,他在端着刺刀冲向一个鬼子的时候,另一个鬼子的刺刀从他背后向他刺来,却正刺中了他背后的背包,他昏死了过去,当他苏醒过来时,他已经躺在了八路军野战医院的病床上,医生告诉他,如果鬼子刺刀再往深刺一公分,他就没命了,而鬼子恰恰刺中了他的背包,刺刀刺穿背包的一条棉被刺入他的后背,才没能使刺刀伤及他的心脏,也就是他背上的背包救了他一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