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中独立团打山崎大队,用3600颗手雷全歼日军,军事实战中是否可行?
《亮剑》中独立团打山崎大队,用3600颗手雷全歼日军,军事实战中是否可行?
这里面要分开来讨论,在电视剧中,小说中,和现实历史中,是完全不同的情形。我们分开来说。
1,电视剧中,用3600颗手雷全歼日军,可能性比较大。在李幼斌版的《亮剑》中,详细介绍了日军阵地的特点。这个阵地构建在李家坡的一个山顶平台上,是一个环形阵地。因为环形阵地在山顶平台中央,八路军不管从哪个方向往上冲,一旦上了山顶平台,就需要冲锋80米的距离,这么长的距离,无论如何都会被日军击杀,这就是剧中八路军主力772团程瞎子伤亡很大却没能拿下日军的根本原因。
这里面的关键就是如何减少冲锋距离,减少冲锋中的伤亡,一举拿下山顶平台。李云龙的方式是,用土工掘进的方式前进50米,剩下的30米交给手榴弹投射。通过手榴弹投射,让日军一下子失去抵抗力,一个冲锋就能全歼残余日军。
电视剧是奶头乐文化,只要让你爽,不需要让你考虑更多问题。所以,电视剧最大限度简化了战场形势,一方面让观众看得懂,一方面也表现出李云龙在军事指挥战术安排上的接触才能。
2,在小说中,用3600颗手雷全歼日军,十拿九稳。在小说中,日军的阵地设置是这样的:
毕业于帝国陆军大学的山崎是个出色的战术家,他指挥构筑的野战工事很是别出心裁。李家坡高地顶端是平面圆台,按常规,守备一方的工事位置。应构筑在山坡平台的棱线部,这样可以对进攻一方的动态一览无余,也便于居高临下发扬火力。可山崎偏偏把环形工事构筑在高地的平面圆台中心位置,攻击部队在坡下看不见守军,直射火力便失去作用,而迫击炮之类的曲射火力又极少。攻击部队刚刚冲上陡坡,只要一露头,马上就被日军的狙击手打倒。战斗打了整整一天,山坡下躺满了八路军士兵的尸体,最先参加攻击的几个主力团都伤亡过半失去攻击能力。很明显,日军的杀伤距离就是80米,土工掘进50米,手榴弹扔出去30米,足以把环形工事里面的日军全部炸懵逼,然后一个冲锋解决战斗。
如果日军的环形阵地真的这样简单,李云龙的战术真的会奏效。一个营360人每人10颗手榴弹,一次360颗扔出去就是一场大轰炸,这些掷弹兵继续往前冲,边冲边扔,日军防御工事被炸塌,日军也被炸懵逼,然后就剩下机枪手、短枪和刺刀上去收割战果了。
可以想象,这是一种完全不要命的打法,真正的短兵相接。李云龙直接把全团的轻机枪集中起来使用,把轻机枪当冲锋枪,手榴弹一停,机枪就上去,然后全团上刺刀与日军进行肉搏战。这样日军根本没有生还的可能。
3,在真实战场中,这种战术运用十几次,改进十几次,也许有可能消灭日军。真实的战场上,可能李云龙的战术用处不大。
首先,日军有掷弹筒和迫击炮,而且虽然只有一个大队的装备,却相当于八路军至少一个旅。日军的大队1000人,往往可以直接对阵国军一个师10000人,李家坡的山崎大队,绝不是简单的500人半个大队那么简单。日军强大的火力优势面前,再加上空军支援,李云龙的土工掘进速度会很慢很慢。
其次,日军的阵地面积有多大,是立体型的吗?这些小说和电视剧都没有介绍。我们按照解放军的战术条例,每两个战士的距离应该保持在10米到20米中间,这样可以确保敌人一发炮弹最多只能炸死一个人。这样即便是给山崎大队的兵员减半,战术分散减半,5米一个日军,100名日军也能摆满直径50米的圆形阵地。独立团扔的手榴弹,只能打入日军阵地边缘,纵深上完全没有办法。
最后,按照孤军不守的战术原则,日军必然在环形工事之外还有火力支撑点,这个支撑点,可以随时用掷弹筒迫击炮和机关枪支援主阵地。独立团想在炮火支援下进行土工掘进,想在土工掘进结束后投掷手榴弹,必然会遭到日军交叉火力的打击。
4,真实历史中,3600枚手雷战术基本没什么用。真实历史中,李家坡之战的原型就是关家垴战斗。这场战斗,日军被歼灭200多人,而八路军则伤亡2000多人,敌我交换比一比十,这是百团大战中战术效能最差的战斗。
事后,彭老总、刘老总等八路军高级将领回到关家垴,参观日军阵地,发现日军的临时工事、暗堡掩体、火力配置很有章法。尤其是“猫耳洞”等单兵掩体,对八路军启发很大,后来的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中,这些战术得到很好的贯彻和使用。
关家垴战斗中,日军防守很顽强,很重要的原因是还占据了比关家垴更高的柳树垴作为活力支撑点,居高临下对关家垴进行火力支援,效果相当显著。
关家垴战斗中,日军阵地也不是所谓的圆形台地中央的环形工事,而是关家垴一层一层的地形中,有一排一排的窑洞,每一个窑洞都是一个独立战斗单元。这些窑洞,简直就是单面向外的地堡群,日军用机关枪和步枪设置的火力网,让八路军根本无法冲过去,只能一个窑洞一个窑洞争夺,一排窑洞一排窑洞进行占领。至于李云龙一蹴而就的战术,根本不可能实现。
我住在晋西北,我家就在一个山顶台地上,每天出去,就能看见山坡上一排一排的错落有致的窑洞。如果顺着某一道沟往山顶上冲,必然遭到两边窑洞交叉火力打击打击,根本没有冲上去的可能。
当然,《亮剑》作者都梁虽然是江苏人,却写过很多有关黄土高原的故事。在另一本小说《血色浪漫》中,就讲到了主角走了一天才到邻村找女主角的事情,所以都梁不可能不知道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把李家坡之战,写的如此轻松,只是为了让小说更加好看。
真实的战争,往往不是如小说和电视那么好看,反而是非常的血腥、非常的可怕、非常的无聊、非常的令人崩溃。
《亮剑》中独立团打山崎大队,用3600颗手雷全歼日军,军事实战中是否可行?
按照原著小说中的,好像是没什么问题。倒是电视剧中拍的不是那么合理的了。
先看原著,原著中的山崎大队开到了李家坡,八路军一个师和一个纵队包围了山崎大队。前期七七二团的进攻受挫,但同时山崎大队也伤亡过半了。这场仗八路打的很惨,这其实不是八路战斗力不行,是山崎太聪明了。
李家坡的地形差不多是个梯形,而山崎把阵地并没有设在棱线上,他把阵地放在就反斜的位置上。这样做是很有优势的,他的阵地距离棱线有80米,八路在下面根本看不到山崎的阵地,开炮根本不知道怎么瞄准,而山崎的阵地前边是一片开阔地,八路只要一露头,立马挨枪子。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么多次进攻全失利,下面躺了一堆尸体的原因。
而李云龙的掘进,将自己的视野直接就摆在了和山崎同一个平面。这个时候,李云龙开始让翻译用日语吸引注意,而等掘进了一段距离后,山崎发现了企图,直接开炮,立马炸死了几十个八路。而李云龙手下是有个炮兵营的,是他从师里借来的,直接听他的指挥,根据他的指挥,炮击立马砸到了山崎的阵地。而山崎的炮兵开始压制八路炮兵,双方开始对射,日军炮兵的注意力不在掘土的八路那里了。而等李云龙进一步掘进,山崎已经发现,自己的迫击炮已经没有办法打掘进的八路了,距离太近,四五十米,迫击炮垂直发射,惊慌失措的日军十有八九会打到自己,这个时候,他自己还不能反冲锋,第一,人不够,第二,你站起来,八路就开火。而且他也没有想到李云龙会扔手榴弹,他以为的是八路会跳起来冲锋。一大堆原因下来,直接导致,山崎眼睁睁看着自己眼前的开阔地被八路蚕食了。
再看武器火力上的问题,这场战斗,也是典型的围点打援,八路调来129师和决死一纵合围,而日军,也在外围开始针对八路进军,总共调动了一个师团和三个旅团,准备和八路决战。一旦,山崎拖住了八路,那么就可以里应外合,消灭这个地区所有八路。小说中,这场战斗关注度特别高,板垣征四郎外加四个派遣军司令官都在关注,这场仗,意义重大。八路这边也一样,只是总部直接下达的命令。所以对于李云龙的支援是非常大的,他前边从军需那里弄来二十箱手榴弹,又借调一个炮营,火力完全够用。能把炮营给他,这就说明总部是非常重视的。虽说八路穷,但是对付山崎大队的炮弹还是有的,师里的炮营炮弹不够,完全可以再从别的地方借调。而八路前期吃亏,就是吃亏在迫击炮根本看不到山崎的阵地,想打,不知道打哪,这是最主要的原因。而李云龙把阵地挪了上去,这就容易了,可以直接炸压住山崎的反扑。
所以说,原著上,是没什么太大问题的,有问题的是电视剧的这个拍摄上,这是硬伤了。
电视剧中,对李家坡的进攻,八路就是在一个平面上发动突击,伤亡大,归结于山崎火力猛,压根没提什么阵地位置之类。李云龙掘进过程中,日军也发现了,山崎组织了炮击和反冲锋,最大的败笔就在这个反冲锋。李云龙掘进的距离是五十米,掘进终点距离山崎的阵地是30米。也就是说,日军准备反冲锋的时候,距离差不多有六十米。
六十米的距离,士兵冲锋是很快的,也就顶多十秒钟吧。电视剧中,这个时候旅长开炮支援,把日军压住。这就是败笔,从旅长下达命令到开炮,起码半分钟,这个时间足够山崎冲到坑道里了。这个时候,坑道里的八路拿的是铁锹,枪背着呢,而鬼子在上面,有枪有刺刀,这会儿就是单方面屠杀了。旅长怎么开炮?一起炸?消灭了山崎,捎带着干掉了李云龙?这好像得毙了,而不是撤职了。
其实,不管是原著还是电视剧,都是有问题的,原著在于他圆的不错,而电视剧根据各方面原因,根本包不住了。原著中的灵感来源于关家垴战役,这场仗,集结了八路所有的精英指挥官,并没有任何章法去打,没办法,士兵就是拿命去填的。
《亮剑》中独立团打山崎大队,用3600颗手雷全歼日军,军事实战中是否可行?
《亮剑》作为一部经典抗战剧,反复重播,甚至重拍,可谓耳熟能详,不过万幸的是,由于抗战神剧太多,绝大部分观众不会把剧中的剧情当做是真实历史。
不过,作为都梁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而言,其情节在原著文本上,是有非常浓重的“军迷”味道的,一方面关注一些之前抗战剧中忽略的军事常识,另一方面,大部分的人物和事件也都是由历史原型改编的。
比如李云龙围攻山崎大队这一战,其实就是作者对于“关家垴战斗”的一个自行推演,有点类似于《我的团长我的团》结尾对“血战松山”的一个推演,也就是“假设”。
“关家垴战斗”的规模,在抗战中并不显眼,但是,面对“冈崎支队”(二字之差的原型),一支混成部队,只能算是大队规模,但并不是“大队”编制。指挥官冈崎谦受中佐也并不是大队长,而是第37师团226联队副联队长。
部队组成为:步兵3个中队(基本部队是第226联队第12中队,外加第41师团1个中队和独立步兵第12大队1个中队),1个山炮分队、1个工兵小队、1个辎重兵小队、1个无线电分队和1个战斗救护班,总兵力535人,其中军官19人。
冈崎支队从武乡县东村出发,裹胁了300多名民夫,携行的弹药量是每支步枪120发子弹,每挺轻机枪870发子弹,每挺重机枪7200发子弹,每门掷弹筒16发榴弹,每门山炮100发炮弹。山炮分队的2门山炮和足够支队使用7天的辎重粮秣则由243匹骡马驮运。
对他们进行围歼的,是八路军的9个主力团(129师386旅772团、16团,385旅769团、13团,新10旅28、29团,决死一纵25、38团,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外加总部炮兵团,总兵力近2万人。
这次战斗,之所以让众多军迷扼腕的核心原因也就是这个兵力对比,500:20000!
整个战斗的结果是,从1940年10月29日20时30分左右,日军抵达关家垴构筑阵地,当夜, 就对决死一纵25团2营(也是八路军所属部队)关家垴南面的峰垴(又叫柳树垴),一个比关家垴还高的制高点,用一个中队发动夜袭,打响了战斗的第一枪。
此后,在八路军2万人的围攻下,冈崎支队困守至10月31日仍在顽抗,当日16时,八路军主帅彭德怀因敌援军迫近,部队伤亡太重,下令撤出战斗。11月1日,冈崎支队残部在铃木支队接应下,回到洪水镇。
此战,八路军并未完成10月29日21时下达的全歼冈崎支队的作战命令,此战,官方战史一直说是毙伤日军400余人,我方伤亡600多人,但陈赓大将后来回忆说部队伤亡应该在2000人左右(史学界普遍认可此数字,其中阵亡约1000人),日军战报确认冈崎支队在关家垴战斗中阵亡52人,受伤97人,失踪2人,合计151人。
这次战斗的过程中,八路军各部的战术上确实存在种种问题,比如往往是死打硬拼,在不利地形上只能展开波次攻击,而日军重武器占优,且居高临下,给我军造成极大伤亡。
所以,在《亮剑》中,原作者都梁拿出了被军迷们反复讨论的进攻方案,即李云龙所采用的土工掘进,环形壕同时手榴弹压制,然后白刃冲锋,发挥人数优势击败日军。
然而,这个方案在现实的地形和战场态势下是无用的。
关家垴山顶为几百平方米大小的台地,其北面是断崖陡壁,下面是一条深沟,东西两侧坡度较陡(上下20米左右),只有南坡比较平缓,可作进攻路线,但是,南坡的对面是一个比关家垴更高的峰垴(柳树垴)山岗,与关家垴互为掎角,从柳树垴上可以用火力控制通往关家垴的小路。
冈崎支队在关家垴山顶台地(几百平方米)挖掘了八卦形的核心阵地,再由交通壕连接到台地边沿的一圈阵地。所有战壕都挖得很深,战壕壁上还有很多能藏人的猫耳洞。所有机枪、火炮都至少有两个掩体。山腰原来50多户人家的窑洞全部打通,每个窑洞都构筑有射击孔,窑洞前挖了防弹壕,在通往山上的唯一道路两旁,各有四个窑洞被改造成配置机枪的暗堡。在关家垴山脚还挖了300多个散兵坑,围绕山头形成外围阵地。整个防线以山脚外围、山腰窑洞、山顶核心呈三线配置。
30日天亮后,决死一纵25团、38团负责进攻峰垴(柳树垴),38团数次强攻,一线战斗兵几乎拼光,团长蔡爱卿组织干部突击队,伤亡数十名营连干部依然毫无进展。25团连续组织7次冲锋,直到黄昏时分,才冲上峰垴山顶阵地,但随即被日军以白刃战压下来。
在其他进攻线路上,情况类似,386旅722团由东北方向攻击,其能接近敌人阵地的只有一条约0.3米宽的小道,只能一点点逐步争夺,至下午14时,该团1营被替换下来,只剩下6个人。
385旅769团由西北方向攻击,此处是一个20米高的陡崖,快到崖顶的地方,有一个凸出来的壕坎,上面是30多米长的一个斜坡,一直通到关家垴山顶日军的前沿阵地,该部1营从侧面土坎上隐蔽挖出一条小路,乘日军被正面进攻吸引之时,冲上去3个连,但日军立即在北坡坟包上架起机枪进行火力压制,部队被压制在壕坎处无法动弹。
至当日16时,八路军发起总攻,772团、16团、38团、25团各拼凑出1个营,再加769团2个营对关家垴发动全线猛攻,接连18次冲锋,各部伤亡极大,直到入夜,才冲上关家垴主阵地,冈崎中佐此时已被击毙,但结果各自为战的日军仍顽强抵抗,以白刃战击退了多次进攻,一直撑到了天亮。
所以,现实的情况是,李云龙的战术,只有到12月30日黄昏,各部总攻18次冲锋进入日军主阵地之后,即真正将日军完全堵在山顶台地的情况下,才能实施,在这之前,日军的三线阵地还在发挥作用,你的环形战壕也没法挖。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在山顶台地的日军阵地,本身是设有“防雷壕”的,也就是在阵地前挖有壕沟,如果手榴弹投掷到壕沟内,就不会有任何杀伤,而这一阵地距离山顶台地棱线,一般有十几米,白天日军会据守该阵地等待我军暴露在火力下,晚上则会推进到棱线上居高临下防止夜袭。
就这个工事设计来说,哪怕李云龙的环形壕修好了,起码在陡崖的方向是很难扔上去的,在主要进攻方向上,这堆手榴弹,真实历史位面的八路军前辈们肯定也是扔过的, 甚至还有总部炮兵团的山炮、迫击炮的支援,但也并没有把鬼子打懵,而且,退一万步讲, 就算扔上去了,最后的白刃战,人数绝对优势的八路军还是未必能打过鬼子……这也是历史的事实。
所以,就算我们把电视剧“当真事儿”来说,也只能遗憾地说,不好使。
《亮剑》中独立团打山崎大队,用3600颗手雷全歼日军,军事实战中是否可行?
先说答案。我认为这种战术在实战中绝对不行,而且愚蠢至极!
《亮剑》中最经典的剧情莫过于此,李云龙让战士挖地壕慢慢接近日军,然后士兵人手十个手榴弹扔日军战壕里,全歼了日军。
《亮剑》本人看过很多遍,每次看都感觉很痛快,被李云龙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看到扔手榴弹这段剧情时,仿佛恍然大悟,对啊!这招好啊!前面失败的八路军怎么没想到这招呢!
但理性下来分析后,你会发现,这剧情仅仅会出现在电视里,实战中根本不可能会出现!原因有下面几点:
- 李云龙的军队挖战壕至手榴弹能扔进日本军队战壕的距离后,日本士兵也同样可以扔手雷到李云龙士兵的战壕里面。不要说李云龙的士兵扔的远扔的准这种话,在战争年代,日本士兵的身体条件肯定是优于我们的。而且手雷的威力也要比我们大。
- 敌人不可能!不可能!不可能让我们挖战壕前进到他们面前100米左右的距离的。真前进到敌人面前100米的话,有无数种比扔手榴弹好的方法去消灭敌人了。
- 比如说李云龙的士兵平均能扔100米,士兵不可能一瞬间把所有手榴弹都扔出去,只能一个个的扔,扔第二个的时候,敌人倒退20米,跑到相距120米的战壕里,就会平安无事了。
4. 你有没有想过一件事,如果李云龙这种战术可行的话,那直接全部推广开来,所有士兵都用这种战术,那赢起来不就方便多了。
5. 3600颗手榴弹啊,在真实的战争中是什么概念,李云龙要3600颗手榴弹上级给不给,那个年代的一个团怎么可能要到3600颗手榴弹!
所以,剧情归剧情,大家伙看个痛快就行了,抗日神剧比这还要离谱,本人很喜欢《亮剑》,但喜欢之余能希望你也能保持理性的思考,不要被带偏了。哈哈!
《亮剑》中独立团打山崎大队,用3600颗手雷全歼日军,军事实战中是否可行?
这段剧情有点神了,感觉夸张,理由如下。
当时的情况是,山崎大队看错了地图,走错了路,深入到根据地,被我重兵包围。
但是山崎反而幻想着,坚固防守,等待援军,里应外合,来个中心开花。
我军几个团先后发起攻击,由于地形特殊,没有完成作战目标。旅长想起了李云龙的独立团。
实际上,李云龙的独立团,采用了4招。
第一招,土工近迫作业。既然地形不利,那就缩短冲锋距离,利用土工作业,挖掘战壕,交通壕,减小敌人直射火器的威力。
这一点,其实电视上没拍出来的的是,距离近到150米左右的战壕对峙,敌方的直射武器统统失效,迫击炮由于射角太高,也不敢用。因为这样很可能刮阵风,炮弹就落日军自己头上了。所以日军还能用的就是掷弹筒。
但是,要把掷弹筒弹,准确扔到战壕里,也是个运气活。所以,日军更可能的战术,会集中多门掷弹筒,朝某段战壕集中攻击。
如果这样,会造成一定伤亡。但是可以采取在夜间挖掘战壕,以及战壕表面用门板之类覆盖,然后再覆盖一层土的办法解决。
剧中表现的是土工掘进到我们的手榴弹投掷范围能扔到敌人一线阵地,这个情节导演有点神话了。因为距离对等,敌人不用等独立团挖好战壕,就可以投手榴弹过来破坏挖战壕了。
而且,当年我军战士的普遍水平,是能把手榴弹扔30米外!不否认,有的战士能扔50米,个别战士甚至能扔70米开外,号称人肉掷弹筒。那是少数。
在实战中,很少有战壕挖这么近的距离。100米到150米距离还有可能。百米距离,集团冲锋的话,一冲就上去了。
第二招,集中全团3600个手榴弹,交给一个营,集中甩出去!
第三招,集中全团轻机枪,交给一个营,集中跟进,突突!
第四招,集中全团其余所有人,包括炊事员,马夫,没有马的骑兵连孙德胜部,统统上去拼刺刀!
可以想见,牺牲会很大,但是,李云龙就是这样拿下了山崎大队。
这样做的前提是,只有一个山崎大队深入根据地范围,被我大军重重包围(事实上,亮剑里面也说了,上去好几个团,都打不下来)。
但是,前几个团也消耗了山崎部队的精力,弹药,总有点贡献,对不?
然后,还有一个重要的假设,是日军的援兵被远远阻击在外线,根本无法跟山崎部队会合。
只有这样,李云龙才能从容挖战壕,做好战斗动员,战斗部署。
只要这两个条件有一个不能满足,李云龙根本没机会表现。
因为二战的二战日军是一支现代化的军队。武器全部自产,各种轻重火力可以做到火力衔接。各种射程武器,最近是刺刀,然后是王八盒子,三八大盖,歪把子,鸡脖子。
炮兵火力依次是掷弹筒,迫击炮,92步兵炮,山炮野炮。
装甲装备有装甲车,坦克。运载工具有卡车,有三轮摩托车。
更不用说还能召唤空军扔炸弹了。
对比一下,我们的装备水平,以步枪轻机枪手榴弹为主,缴获一挺重机枪都是大胜利!至于搞到一门92步兵炮,根据地几十里内的乡亲们都会赶来看鬼子的大炮,能轰动一整年!
所以,我们选择的战争形势,是以游击战为主,辅以运动战,很少打攻坚战这种不划算的仗。1942年以后,由于日军的扫荡战术,囚笼政策,我们做出的应对是主力部队地方化,把主力部队减小为更小的兵群,灵活机动,不跟日军拼消耗,就是纯以游击战为主了。
所以亮剑中的这一段,看看就行了。真打起来,战场形势千变万化,要根据实际情况出牌。
作为电视剧的编剧导演制片,为了保证电视剧的水平,会在剧本创作的时候加入一些传奇性的剧情。我们可以欣赏,但是不必当真。 看了亮剑这部电视剧,真正应该感悟到的是,先辈们在那样艰苦的情况下,克服一切困难,为了民族解放,为了独立自由,不屈不挠的那种奋斗精神。这才是重要的!
希望大家铭记历史,同时也能明白,如今幸福和平的日子是怎样来的。喝水不忘打井人,乘凉不忘栽树人,我们要感谢先辈们的舍命付出。
同时也应该珍惜如今的和平安宁岁月,努力发挥自己的微薄力量,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让我们的国力更上层楼!加油吧,各位骚年们!
文字原创,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亮剑》中独立团打山崎大队,用3600颗手雷全歼日军,军事实战中是否可行?
李云龙带着独立团攻打日军山崎大队发生在经典抗战剧《亮剑》的第四集,在连续进攻受阻以后,李云龙创造性的利用土工战壕的方式往前推进了50米,在距离日军30米距离用3600颗手榴弹把日军阵地炸的遍地开花,最终全歼日本山崎大队。
首先要说,这个情节是虚构的,历史上并无类似成功战例。与之较为相似的情节发生在“百团大战”中的关家恼战役,此战我军集合3个旅2个团,参战兵力超过20000人,在彭德怀元帅亲自指挥下围歼日本冈崎支队500人,经过两昼夜血战,最终冈琦支队在援兵的帮助下突围成功,据日军统计,冈崎支队在关家垴战斗中阵亡52人,受伤97人,失踪2人,合计151人,而我军阵亡将士超过2000。由此可见日军战斗力之强悍。以八路军当时的装备和训练水平想围歼日军联队级编制,依然是力不从心。
抛开真实历史,按照当时的军事实力和作战方式,独立团是否有能力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取胜利呢?答案依旧是否定的。
从装备上来看,1939年以后边区装备制造能力大幅提升,尤其是手榴弹产品大幅增长,据统计,彼时太行山区共计有兵工厂七座,其中四座步枪制造所和三座弹药厂,在一些留学生的帮助下,手榴弹爆炸力也大幅提升,一线作战部队一次投放3600颗手榴弹是可以实现的,这点无争议。
关键是在实际战斗中是否有机会把工事修筑到日本阵地前30米,并用手榴弹一举干掉对手。这点可行性很低,以日军当时装备的九二重机枪为例,在30米距离可以击穿58厘米的混凝土层,不仅如此,日军还装备有大量的迫击炮掷弹筒,在这个距离做土工几乎不可能,更不提集合部队扔手榴弹。
即便是手榴弹顺利扔出去,想凭借这些手榴弹击溃日军工事也不可能。二战时期的战壕看似是个掩护士兵的土沟子,实则有很强的技术含量,不仅纵横交错,而且层层布局,战壕中还可以再挖“猫耳洞”,方便单兵躲藏,即便是手榴弹对第一层战壕形成打击,还有第二层第三层,不仅如此,战壕的布置还讲究火力交叉,想通过一轮手榴弹攻击就短兵相接,几乎不可能。
关家恼战役后,彭德怀、左权、刘伯承等人曾亲自到日本阵地视察,对日军的战壕布置做了深入研究,大开眼界,可见日本当时的工事水平是很高的。
当然,笔者不否认《亮剑》是一部优秀的抗战电视作品,尤其是八路军在面对强大对手不胆怯不服输的英雄气概,鼓舞了许多观众,但就一些具体情节来说,依旧存在不尽不实等问题,作为电视看看可以,做历史就算了。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