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不断倒戈叛变的将领?

运气最好的倒戈王――吴化文。

吴化文,1904年生,山东莱州人。人生名言:跟谁不是吃饭。这哥们的人生就是一个叛变―消停―再叛变的循环。

吴化文17岁从军,第一个老板是冯玉祥,他跟着冯做到师参谋长,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韩复榘被蒋介石收买反冯,他就跟着二老板韩复榘攻打冯大老板,这次投机成功,让他做到了济南警备司令;

1938年初,韩复榘因为“违抗命令,擅自撤退”被蒋介石枪毙,吴化文部队改编为新编第四师,他任师长,抗战初期,吴化文部与日寇作战甚力,但随着新老板沈鸿烈执行蒋介石反共政策,吴军遂与八路军在山东地区摩擦不断。到1943年,吴化文干脆曲线救国投降了日寇,到南京“晋见”汪精卫,被封为汪伪“第三方面军”司令。

吴化文替鬼子卖命之后,在山东疯狂杀戮老百姓,制造了多个“无人区”,以至于在山东臭名远扬,被八路军列为重点打击对象。

吴化文与汪精卫

1945年,吴化文眼见日本鬼子就要完蛋,仗着手里有几万人枪,又和国民党特务头子戴笠搭上了线,摇身一变,成了国民党第五路军总指挥,山东省接收大员。这已经是吴化文第四次换老板了。

然而,杂牌军的日子并不好过,1946年开始,吴化文部多次与解放军作战,人马损失过半,加之国民党山东省主席王耀武对吴化文并不信任,曾经打算在吴到济南开会时扣留他,吴化文遂感到疑惧,并与解放军秘密联系。1947年中,蒋介石组织对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吴化文部改编为第84师,吴升任第96军军长,便又改变主意,继续和解放军作战。

到1948年中,国民党在山东的地盘不断缩小,吴化文部受王耀武指挥,困守济南。9月16日,解放军开始进攻济南,9月19日晚上,不想给蒋介石陪葬的吴化文召集96军全军军官,提出阵前起义,他说:

“为了保全我们96军弟兄们的生命, 我们不能再为蒋介石卖命了,不能再做中华民族的罪人。我决定起义,投靠共产党。 愿意跟我走的军官们,做好一切准备,听我指挥。”

96军起义以后,全军两万多人连夜撤出阵地,济南南郊大门洞开,这给了王耀武致命一击。9月23日,济南解放。若干年后,王耀武在功德林里写思想汇报,说济南战役本来还可以再守,但是怕给人民带来无谓的损失,就决定不打了,一切设施俺也没下令破坏,可恨那个吴化文,起义也不提前给我通个气,要不我也起义了,何必当俘虏。

神奇的是,1948年10月,吴化文所部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第35军,参加了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1949年4月23日,第35军103师和104师攻入南京,占领了“总统府”,扯下了青天白日旗,成了蒋家王朝的掘墓人。

这次吴化文终于不用再倒戈了,解放后他退出了军界,出任浙江省政协副主席,浙江省交通厅长,还被授予一级解放勋章,他在西湖边购置了一间大房子,和妻小悠哉悠哉,逝世于1962年,他去世后,周恩来,陈毅等人还送了花圈。

历史上有哪些不断倒戈叛变的将领?

中国历史上不断倒戈叛变的将领为数不少,这些人因为反复无常而为人所不齿,民国年间就有这么一位,一生多次反戈,但结局却是不错,解放后还担任过新中国的高级职务——此人就是赫赫有名的吴化文。

吴化文(右)

吴化文是张宗昌的同乡,山东掖县(今莱州市)人,他起初投军到西北军冯玉祥部当兵,逐渐发迹,后来跟随老上司韩复榘到山东,担任了韩部手枪旅长兼济南警备司令。手枪旅官兵都是韩复榘从其老三路军中选拔的青壮年,装备精良,战斗力很强,这支队伍因是韩复榘的亲兵,没有正式编制,所以军费由山东省财政支付。韩复榘被国民政府枪毙后,吴化文马上投奔了新任山东省主席沈鸿烈,他的手枪旅被沈鸿烈改编为新四师,作为保卫省政府的主要部队,隶属鲁苏战区,师长仍由吴化文担任。

当时山东省境内国民党有两大力量,一是沈鸿烈的山东省政府;二是于学忠的苏鲁战区总部。沈鸿烈和于学忠不和,吴化文新四师是山东省政府的警卫部队,驻地应该在省府附近,但于学忠却把吴化文部安排到靠近益临公路的蒋峪以西,对付益都方面的日军,离东里店(山东省政府驻地)60多公里。沈鸿烈对此很不满意,却又不好说什么,只是极力笼络吴化文,有时从大后方带回的茅台酒、银耳、火腿等贵重稀罕物品,沈鸿烈都舍不得吃,吩咐手下“留给吴师长用”。吴化文对沈十分感激,自然而然站到沈鸿烈一边,有时于学忠给吴部安排任务,吴化文大都婉言谢绝,不听于学忠的调遣。这样一来,于和沈、吴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

国民党山东省省主席沈鸿烈(左)

后来沈鸿烈调离山东,吴化文索性反水,率新四师2万余人投日,被改编为“和平建国军山东方面军“,吴任总司令。吴化文对于学忠恨之入骨,有一次配合日军将于的总部包围,于学忠差点被活捉。后来于学忠在山东也呆不下去了,撤到了安徽阜阳,当然这是后话了。

抗战胜利后,吴化文又重新回到国民党怀抱,后来担任了第96军军长,归山东省主席兼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指挥。但在济南战役中,吴化文故伎重演,阵前倒戈,投奔了共产党。吴化文被任命为解放军第35军军长,吴部后来随军南下,打入了南京,最先占领总统府的部队即为吴化文部。

今日东里店(沂源县),当年沈鸿烈山东省政府驻地,素有”小济南“之称

吴化文当汉奸期间曾在山东临朐、沂水北部一带制造无人区,名声很坏。全国解放后,山东受其祸害的百姓和一些山东籍知名人士上书有关部门,要求吴化文回鲁接受审查。中央和华东局考虑他是起义将领,没有让其回山东,只是将其部改编为海军,吴本人退出现役,到地方任职。我的邻居是一位离休老干部,曾是吴化文的手下,他向我透露此事,应该不假。

吴化文后来担任过浙江省人民政府委员兼省交通厅长、省政协副主席和全国政协委员等职,1962年病逝,算是善终。

历史上有哪些不断倒戈叛变的将领?

《沙家浜》中胡司令胡传魁的原型人物胡肇汉,就是一个反复无常,见风使舵,不断倒戈叛变的墙头草,而且倒戈后对人民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过,最后被抓住正法,结束了他善变的一生。

胡肇汉出生于贫苦人家,从小给人放牛,当长工,长大后当兵,开小差,还担任过水上警察的中队长,长期混迹社会使他养成了处世圆滑、心狠手辣的性格,抗战后他又投奔太湖伪军程万里部作副官。

不久胡肇汉瞅准机会组织兵变,把阳澄湖的一支地方游击队的队长给杀了,自己取而代之,并打出了抗日旗号,自封为阳澄湖游击队司令,和日伪军也打了几仗,由此成为阳澄湖地区的地头蛇,开始称霸一方。他胆大精明,工于心计,远不是《沙家浜》中“草包司令”的样子。

因为他打着抗日的旗号,所以我军有关部门对他进行了争取,他也配合新四军打了几次土匪武装。叶飞率领新四军进驻当地后,曾亲自找他谈话,晓以大义,将胡肇汉部收编为独立一支队,胡肇汉仍然为司令。但当叶飞率部撤离时,胡肇汉却在半路带着他的人又跑回了阳澄湖,你继续称霸一方。

新四军撤离当地后,在阳澄湖地区留下了36名不便行动的伤员,其中包括《沙家浜》中郭建光的原型、新四军团参谋长夏光。根据组织安排,他们与当地地方武装组建了“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夏光任司令员。

夏光知道胡肇汉仍留在阳澄湖地区,便继续对他进行争取,胡肇汉担心新四军主力再打回来,不敢推辞,就含含糊糊的答应,只接受了“江抗东路司令部”副司令的委任,但对新四军若即若离,队伍并不随新四军行动,而是独立发展自已的势力。

半年后,国军势头渐强,见风使舵的胡肇汉立即变脸,公开接受了国军委任的团长一职后,又率部充当“忠义救国军”的先遣队,在本地区不断制造摩擦,甚至配合日伪军与新四军对抗,捕杀抗日干部和爱国群众,手段极为残酷。

虽然夏光等新四军部队对他进行多次打击,但却屡屡让他逃脱,最终没有受到制裁。

1949年,胡肇汉随国军逃往孤岛,被任命为“江苏救国军二纵队”副司令,不久,又胆大妄为的潜回了上海地区,妄图作乱,结果被逮捕归案。1950年12月被正法,结来了他反复无常的“精明”一生。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历史上有哪些不断倒戈叛变的将领?

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之前,面对敌汤恩伯兵团的疯狂进攻,鲁南军区机关和后期人员奉命转移。在渡过小清河时突然遭到敌机轰炸,被军区保卫部押解的国军中将郝鹏举认为这是逃跑的大好时机,遂不顾一切跃起窜逃,被军区保卫部干部战士当场击毙,结束了可耻的一生。

(郝鹏举)

郝鹏举是个反复无常的家伙,军旅生涯中多次倒戈或者叛变,倒是深得西北军这方面的“真传”。1920年毕业于河南第四师范学校,随即投奔冯玉祥的部队,成为冯的传令兵,因其具备一定文化,1925年还被冯玉祥选送苏联学习军事,回国后升任第二集团军独立炮兵团长、第2军参谋长等职务。

1930年中原大战期间,郝鹏举叛冯投蒋,被任命为第25路军少将独立旅长,逐渐升为路军参谋处长、副师长等职务,为了表示效忠还特地加入了“蓝衣社”。抗战爆发后担任胡宗南第一军少将参议和干训团长,胡宗南其实并不喜欢他,始终不予军权,不久因为跟某团长夫人的桃色事件搞得满城风雨,胡宗南奉蒋命令将其羁押。

(大汉奸缪斌)

1940年买通看守越狱成功,投奔傅作义不受待见,遂叛蒋投日,主动致信两大汉奸汪精卫和缪斌,出任汪伪“中央陆军将校训练团教育长”,也成为一名可耻的汉歼。1944年出任汪伪“第八方面军司令兼淮海省长”,配合日寇驻防徐州,手下发展到四个军70000多人的武装。

1944年底汪精卫伪政权大势已去后,郝鹏举再给重庆政府频送秋波,表示愿意“反正效忠”,遂于日本投降后被国民政府任命为第23集团军总司令及新编第六路军总司令,奉命“光复”徐州。然而等到国军接收部队和大员到达后,郝部立即被缩编成为四个师,并被赶出徐州市区,驻防台儿庄一线。

(陈毅接见郝鹏举)

此处已是国军与新四军防区的接壤地带,等于说郝鹏举的部队被中央军和新四军夹在了中间,由第三战区司令长官改任“徐州绥署主任”的顾祝同逼迫郝鹏举在前面搞摩擦打进攻,借我军之手解决伪军的意图比较明显。一向善于保存实力的郝鹏举深知形势不妙,产生了投奔新四军的念头。

经过接触和谈判,1946年1月初,新四军军长陈毅亲自接见了郝鹏举,答应了他有关起义的一些条件,1月9日郝鹏举的部队四师一团20000余人正式起义,改编为“民主同盟军”,同时发表起义通电。但是由于战事紧张和情况特殊,新四军并未对这支部队进行彻底改造,只派了少量政工干部,留下了这个家伙再次反水的隐患。

(朱克靖烈士)

到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后,面对国军大兵团对山东解放区的进犯,郝鹏举错误估计了形势,认为新四军难以抵挡,立场又开始动摇。不仅联系冯治安吴化文等西北军旧友,还给陈诚写信请求“归队”,甚至直接接受保密局的暗中指导,企图借举办“起义一周年大会”时机,诱捕陈毅等军政首长,所幸并未得逞。

1947年1月16日,郝鹏举实施了人生中最后一次叛变,接受南京方面的“鲁南绥靖区兼第42集团军”番号,并且扣押了新四军代表、他在苏联的同学朱克靖,最终朱克靖烈士牺牲在南京保密局监狱中。

(郝鹏举)

而我华东野战军为稳定解放区形势,出动第二纵队迅速消灭了这支叛军,仅仅20天后的2月7日,就生俘郝鹏举本人。

陈毅最后一次接见了郝鹏举,痛斥他的反复无常,并作诗一首:教尔做人不做人,教尔不苟竟狗苟,而今俯首而就擒,仍自教尔分人狗。但当时并未立即枪毙这个叛将 ,而是关押起来等待审判,结果郝鹏举最终却自寻死路。

(汪精卫缪斌与东条英机)

历史上有哪些不断倒戈叛变的将领?

中国历史上最精锐的五支部队,其中之一就是东晋的北府兵,而北府兵的将领刘牢之就是一个不断倒戈叛变的将领。因为北府兵的强大,所以尽管东晋末年风云变幻,各方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台,但只要得到了北府兵的支持,就会立刻掌握局势,而失去北府兵的支持,则很快就会兵败身死。

北府兵的由来

五胡十六国时期,前秦在基本统一了北方之后,皇帝苻坚决定率兵南下,攻打东晋,双方在淝水两岸对峙,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前,东晋为了弥补兵力不足的问题,于是谢安就派自己的侄子谢玄镇守广陵,并在广陵募兵。

由于北方战乱,所以大量汉人南迁,由此形成了“流民”,这些流民的家园被毁,所以对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极度仇恨,而且谢玄在募兵时,不问出身和地位,只看其能不能打仗,所以这只军队虽然没有经过长期的正规训练,但自成立之初,就有着极为强悍的战斗力。

由于这些流民大多来自广陵、京口地区,而京口又被称作“北府”,所以这支军队通常被称为“北府兵”。在淝水之战中,谢玄、刘牢之率领北府兵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大败前秦军队,此后,北府兵乘胜北伐,先后收复黄河以南大片土地,刘牢之率领的前锋,一度打到黄河以北的邺城。

然而,在淝水之战中功劳最大的谢安和谢氏家族,在随后的政治斗争中却处于不利位置,谢安急流勇退,交出兵权,离开了朝廷中枢。而谢玄被也解除了北府兵的兵权,移镇东阳城,不久之后病逝。

谢玄死后,北府兵的领导权先是落入司马恬手中,后来又落到了王恭手中,此时我们的主角刘牢之,因为在一次和前燕的战斗中,救援不及,被以“怯弱畏敌”的罪名免去了官职。

刘牢之的第一次背叛

东晋自从建立以来,其朝政就为各大门阀家族把控,最早的是琅琊王氏,号称“王与马,共天下。”王导几乎可以与皇帝平起平坐,王敦起兵直接逼死了晋元帝。之后,王家后人兴趣转向了政治之外,出了很多人才,比如书圣王羲之。

琅琊王氏之后,就是颍川庾氏,代表人物是庾亮。庾亮之后,又是桓温,桓温之后便是谢安。所以,谢安执掌朝政时期,司马家族出来一个叫司马道子的人,他天天撺掇孝武帝疏远谢安。在他看来,这些门阀家族没有一个好东西,他们都是觊觎司马家族的皇位和权力。

谢安有一个女婿,叫做王国宝,因为谢安没有用手中的权力给他安排足够高的职位,所以便怀恨在心,投靠了司马道子。正是在司马道子和王国宝等人的逼迫下,谢安才被迫退出了政治中心。

后来,孝武帝被张贵人所杀,儿子司马德宗继位。司马道子成了皇叔,便以此身份把持朝政,重用王国宝这类的小人,搞得整个朝廷乌烟瘴气。

这个时候,镇守京口的王恭坐不住了,他手里掌握着最精锐的部队北府兵,当然不肯眼睁睁看着司马道子如此胡闹,于是出兵讨伐。司马道子准备不足,于是选择了息事宁人,下令处死了王国宝等人,王恭也就率领北府兵回到了京口。

但司马道子心里并不服气,他命王愉为江州刺史,作外藩以作屏卫,于是王恭二次起兵讨伐。这一次,司马道子没有屈服,而是派儿子司马元显出兵抵挡。

第一次起兵讨伐时,王恭就起用刘牢之为司马,后来又兼任晋陵太守。然而,王恭出身高贵,从心底里是看不起刘牢之这类从底层升上来的军官的,所以只是利用刘牢之为他打仗,其实并不如何尊敬他。

对于这一点,刘牢之心里很清楚,所以十分怨恨。而还有一个人也看到了这个问题,那就是王恭此时的对手,司马元显。

司马元显知道刘牢之对王恭不满,于是派人去策反刘牢之,并许诺事成之后,让他取代王恭的地位,成为北府兵的首领,刘牢之左右权衡之后,答应了下来。

而就在此时,王恭也得到了刘牢之要背叛的消息,但因为告密之人素来和刘牢之有仇隙,所以王恭不信。不仅不信,而且还设下酒宴招待刘牢之,并任命他为前锋,把全军最好的士兵和装备分配给他。这就是王恭的一厢情愿了,这一点小恩小惠是不可能改变刘牢之造反的想法的,所以当刘牢之离开之后,立刻背叛王恭,归顺朝廷。

刘牢之的背叛,导致了王恭的迅速失败,最终王恭兵败被捕,押到了建康。临刑前,王恭吟诵佛经,理顺胡须鬓发,毫无惧色。死后家无钱财布帛,惟有书籍而已。

刘牢之的第二次背叛

王恭死后,刘牢之果然代替王恭,接管了兖、青、冀、幽、并、徐、扬七州及晋陵的军务。但刘牢之原本只是一个小小的军中司马,属于低级将领,靠着出卖主子,一下子成了北府兵的首领,手下诸将当然不服。

为了建立威信,刘牢之一边在军中安插亲信,一边发动了讨伐孙恩的战役。孙恩本是五斗米道的教主,趁着王恭起兵时造反,刘牢之统率大军东征,果然北府兵战斗力强悍,很快就打得孙恩全军覆没,不得不逃到了海上,成了海岛。而刘牢之凭此一战,声威大震,也在军中树立起了威望。

而司马元显在打败了王恭之后,声望已经超过了父亲司马道子,于是从此之后渐渐取代了父亲,掌握了朝政大权,郁闷的司马道子只好天天借酒消愁。

公元403年,司马元显出兵讨伐荆州太守桓玄,并任命刘牢之为前锋都督。桓玄是在王恭起兵时,趁乱夺据了荆州,渐渐地不受朝廷节制。司马元显对桓玄非常忌惮,此次讨伐,也意在一举解决这个最大的麻烦。

但是,对这场战役刘牢之很没有信心,他觉得桓玄从小就享有英名,如今又凭仗江南之众,自己根本打不赢。而且,就算万一打赢了桓玄,到时候功劳太大,反而会受到司马元显的猜忌,于是犹豫不决。

刘牢之的这点小心思,被桓玄看了出来。他派人去劝说刘牢之,“如今足下与桓公为敌,战败了将会遭到灭族之灾,战胜了同样会遭到灭族之灾,出路在哪里呢?与其头足异地,身败名裂,为天下人所耻笑,不如调转戈矛,保住自己的富贵,这样就可以使自身高位固若金石,英雄美名如天长地久。”

刘牢之深以为然,于是下定决心投降了桓玄。

刘牢之的背叛,导致了司马元显的战败,很快桓玄的部队就攻破了建康,活捉了司马元显。司马元显及其六个儿子,以及众多部下,都被桓玄斩首,司马道子也被毒死。

刘牢之的第三次背叛

刘牢之第一次背叛王恭,还算能说得过去,毕竟那个时候司马道子代表的是东晋朝廷,王恭属于叛乱。但是,第二次背叛司马元显,那就实在说不过去了,因为此时的桓玄属于叛军。

因此,在刘牢之第二次背叛的时候,北府兵中已经有很多人不满了。而与此同时,他的新主子桓玄也不待见他。一是因为桓玄同样瞧不起出身低贱的刘牢之,二是因为桓玄对战斗力强悍的北府兵心有忌惮。

于是,在司马元显被杀之后,桓玄立即任命刘牢之为征东将军、会稽太守,将其调离京口。这就是明摆着就夺走刘牢之的兵权啊。可是,刘牢之在这乱世中能够生存下来,靠的就是这支北府兵,如果失去了对北府兵的领导权,那他就是一块任人宰割的砧板上的肉而已。

所以,当刘牢之得到这个任命的时候,非常愤怒,长叹道:“才刚刚开始而已,便削夺我的兵权,不久以后,大祸将会降临了!”于是召集部将,准备背叛桓玄。

然而,这一次部将们不肯再跟随他背叛了,他们说,“事不可者莫大于反,而将军往年反王兖州,近日反司马郎君,今复欲反桓公。一人而三反,岂得立也。”于是,众将一哄而散,这其中有一个当时还不起眼的将领,叫做刘裕,后来成了北府兵的首领,并最终篡位称帝,建立了刘宋政权。

而刘牢之则心灰意冷,尤其是误以为儿子刘敬宣之后,选择了上吊自杀。

综上所述,处在历史演变关头的刘牢之,心中并没有自己的理想。他一生戎马,但都是为当权者驱驰,目光是非常短浅的。他不能综观时局,也就无法合理地运用强大的北府兵。刘牢之先后屈服于司马氏皇权的名分和士族桓玄的社会影响,是带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的,相比较于他的晚辈刘裕,刘牢之的表现实在太差了。

历史上有哪些不断倒戈叛变的将领?

要说历史上不断倒戈叛变的将领,孙殿英当仁不让。孙殿英不仅因盗窃东陵出名,倒戈同样出名。

孙殿英起初是投靠"庙道会",后成为会首,后拉一些道徒投入河南陆军第一混成团丁香玲部,从副官升到营长。然后独立山头,亦匪亦兵扩充力量。后投奔憨玉昆任旅长。又在张宗昌手下当了师长,军长。1928年投靠国民党,任第六军团十二军军长。1930年又叛蒋投靠冯玉祥,后被张学良改编任四十师师长。

抗战暴发后,其开始在抗日战场上还算英勇,但被日军包围后又投降日军,任伪二十四集团军副司令。日本投降后,摇身一变,又变成新编第四路军,在解放战争中于河南汤阴被俘,后病死于战犯管理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