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时候,遇到猪一样的队友是很无奈的事情,历史上哪一个将军是被猪队友害死的?

《特赦1959》里的战犯陈瑞章是谁?军史上没这个人物啊?其实是黄埔三期的陈颐鼎和宋瑞珂之合体,他们都是在鲁西南战役中被俘的。时间回到1947年7月4日黄昏,晋冀鲁豫野战军四个主力纵队共13个旅全部渡过黄河,向鲁西南国统区发起猛烈进攻,开始逐鹿中原。

(宋瑞珂)

刘邓首长向军委汇报:野战军主力渡河的部队番号为:第1纵队、第2纵队、第3纵队、第6纵队以及晋冀鲁豫军区独立第1旅,全部兵力为123518人。为堵住黄河防线被打开的缺口,驻跸徐州的国军“陆军总司令”顾祝同,紧急调动豫北的整编第32师、整编第66师,皖西北的整编第58师、整编第63师,以及原驻鲁西南的整编第70师等部,统归第二兵团司令王敬久指挥,向我刘邓大军迎面扑来。

鉴于敌第二兵团各部是分批到来且阵型混乱,刘邓主力立即对其发起攻击,以1纵和6纵歼击整32师,2纵和3纵围攻整66师,其它各部负责割裂敌人之间的联系并进行阻援。至7月15日黎明,唐永良整32师和陈颐鼎整70师被基本打垮,唐永良窜逃,陈颐鼎被俘,解放军俘敌15000余人。

(陈颐鼎)

然而攻击羊山集整66师的部队却遇到了麻烦,这支部队是由“土木系”第66军整编而来,一色的日式装备,老兵较多,战斗力强,中将师长宋瑞珂是陈诚的“十三太保”之一。该师依托羊山集有利地势负隅顽抗,从15日到22日整整打了七天,我军仍然不能吃掉整66师且伤亡惨重,同时因连续大雨造成攻击非常困难。

蒋介石亲临开封督战,除命令宋瑞珂死守待援外,严令王敬久第二兵团所余的两个整编师北上增援,同时从西安和洛阳方向、鲁中地区调集七个整编师,以及青年军206师和骑兵第1旅共10多万兵力组成第四兵团,由王仲廉统一指挥驰援羊山集,企图聚歼我军主力于鲁西南地区,至少迫使我军撤回黄河北岸。

(王仲廉)

晋冀鲁豫野战军的形势一下子危急起来,如不能在短时间内解决整66师,就有全军被敌反包围陷于被动的可能。22日刘司令员亲自上前沿观察,对攻击纵队忽略地形的打法非常生气:“歼敌三千,自损八百,仗打得太蠢”,要求重新部署兵力火力,再行进攻。

然而国军虽然援兵众多,却如蜗牛一般,或被阻击、或在途中、或在观望,完全是一群猪队友,尤其是两位黄埔一期的兵团司令官,根本没有积极行动。曾任陆军总司令部参谋长的郭汝瑰回忆说:“王敬久以两整编师距宋10公里而不能救,王仲廉22日主力已集中完毕,却徘徊于冉固集数日不前,如二王均于24日以后真面目攻击,则局面必大异”。

蒋介石于7月25日急电王仲廉:限一日内到达羊山,然而这些猪队友们继续逤巡不前。晋冀鲁豫野战军经过调整后,以十比三的兵力优势于27日发起总攻,迅速攻上山头,宋瑞珂率警卫营抵抗到次日凌晨,最终不得不缴械投降,整编第66师被彻底全歼,与陈颐鼎后来一起去了功德林相会。

羊山集战斗,与两个月前的孟良崮战役非常相似,我军都是在敌人重兵环伺下坚决打掉其一部,从而取得了鲁西南战役的大捷。除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之外,国军各部之间配合与救援不力、互相之间经常被猪队友坑杀也是重要因素,战场兵力虽多,却始终形不成合力。

(顾祝同)

宋瑞珂几乎创造了国军一个军在野战防守中坚持时间最长的记录,死守了整整14天,但仍然在猪队友们的不作为下全军覆灭。

南京方面气急败坏,黄埔一期的“徐州二王”同时被撤职查办,从此脱离军界,整32师师长唐永良送交军事法庭。而刘邓大军进行半个月休整后,开始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鲁西南战役纪念碑)

战争的时候,遇到猪一样的队友是很无奈的事情,历史上哪一个将军是被猪队友害死的?

淮海战役的黄百韬,最近有历史史料证明,粟裕当初只想在淮海战役中歼灭黄百韬一个兵团,也就是小淮海战役,后来事情出乎国共双方的预料,小淮海打成了大淮海。

在当初察觉到解放军要攻击黄伯韬兵团后,蒋介石命令黄向徐州方向靠拢,本来黄部行动迅速马上就要到运河边上了。过了运河解放军的战略任务就等于没有达到,可这个时候,刘峙给黄伯韬下了一个命令,等待落单的四十四军和第九绥靖区一起回徐州。

起初黄伯韬死活不同意,他认为100军是孤军,让他们给兵团断后以牺牲一个军为代价给黄兵团大部争取回徐州的时间。可刘峙就是不同意,因为100军是他的嫡系他不能放任不管。他让黄等100军两天,可黄也是不同意,最后黄发现四十四军和第九绥靖区总共需要四天才能和他汇合,所以他在第二天就自己赶路了。他的部队到达碾庄时,第三绥靖区何基沣张克侠战场起义,所以解放军长驱直入包围了黄兵团刘峙派邱清泉、李弥去救黄伯韬,结果邱李又被包围了,再派孙元良、欧寿年增援结果他们又被包围最后派黄维去结果全报销了,这就是大淮海的成因,所以刘峙就是一个标准的猪队友,他拿第二没人敢拿第一。

喜欢的继续多多关注

战争的时候,遇到猪一样的队友是很无奈的事情,历史上哪一个将军是被猪队友害死的?

1950年12月23日,汉城北郊,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尔顿·沃克中将正坐在他的吉普车中南撤,同车的除了司机外,还有沃克的助手、贴身警卫。

在志愿军出其不意的锐利进攻下,此时的美军正全线溃退,夹杂着冰雪、破烂不堪的狭窄道路上挤满了埋头南逃的军人、难民和形形色色车辆。

突然间,一辆满载着武器装备的韩国军车突然从斜方向插进来,吉普车被撞翻、滚进路边的沟渠。巧的是,吉普车中的司机、助手、贴身警卫都活了下来,只有这辆车的正主——沃克中将当场毙命。

沃克是朝鲜战争中美军阵亡的首个、也是级别最高的将领。更让美军大为光火的是,这位将军并没有马革裹尸、血染沙场,而是死于自己的猪队友之手。这个“猪队友”,除了撞死他的韩军,还有他的上级——美军远东司令官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如果不论立场、仅以客观的视角来看,沃克称得上是一个标准的美军高级将领。

沃克出生于民风彪悍的德州,家境清苦,为了出人头地,只好像其他年轻人那样选择军旅。他在15岁时进入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学习,1911年22岁时进入西点军校。接下来,沃克就像绝大多数西点毕业生一样,步上了按部就班、顺理成章的中高级军官之路。

1914年,沃克参加了美军入侵墨西哥的战争,1916年升为陆军中尉,下一年晋升为上尉。一战中,沃克被派往法国作战,在多次战役中表现出色。

1920年起的20多年内,沃克进入了学习——任教——提拔的良性循环中,到了1942年美军参与二战时,他已经被提升为陆军少将。值得一提的是,期间的1930-1933年,沃克曾被派往我国天津驻扎,与马歇尔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在欧洲战场,沃克屡立战功,并以作战凶猛闻名,由此获得了“虎头狗”的别名。欧洲战事结束后,他被提升为中将,美军还以“沃克虎头狗”来命名M-41轻型坦克。

1948年9月,沃克奉命指挥驻日本的美军第八集团军,成了麦克阿瑟的部下;然而,沃克在这里过得相当糟心,原因大致有两方面:

首先,他被视为马歇尔的人,不属于麦克阿瑟的山头;

其次,他的性格不招人待见。沃克是一个典型的军人:性格直爽、风风火火,做人低调却行事勇敢。据说他面对那些作战磨蹭、犹犹豫豫的部下时,甚至会把手指戳到对方眼前大声呵斥,由此让一些中级军官心生怨气。

基于以上原因,沃克在美军远东司令部沦为了局外人。也许,他的命运就此注定。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南方节节败退,沃克于7月中旬将司令部迁往釜山,负责指挥驻朝美军及韩国陆军。7-9月,沃克率领美韩军队在釜山防御圈顽强抵抗,成功挡住了北方的进攻,为美军后续部队的大规模支援及登陆作战争取了战略空档。

不过,在釜山防御战期间,美国国防部曾对于驻韩美军的战斗力深表失望,并在8月派人调查麦克阿瑟及沃克。其中,负责视察沃克及其第八集团军的,正是大名鼎鼎的李奇微。

经过实地调研后,李奇微推翻了之前形成的“沃克能力不佳”的传言,在他看来,沃克是被美军高层、尤其是麦克阿瑟拖累了:美军队伍中被派往亚洲的优秀军官,首先被麦克阿瑟筛选一遍,随后调到东京总部;而被塞给沃克、扔到半岛的,基本上是一些趁浑水摸鱼、消极被动、指望混个战功等退休的兵油子。

实际上,沃克的处境远比李奇微看到的要糟糕。在美军远东指挥部,麦克阿瑟在制定任何重大战略时,都会把沃克排除在外,那些亲信们甚至还在背后嘲笑身形矮胖的沃克土气、傻帽;沃克身在半岛,一方面要与北方作战,另一方面应对来自东京的掣肘。对于这种状况,他虽然愤怒、但却无能为力,毕竟当时的麦克阿瑟,可是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

基于以上情况,调查组得出了“应该将沃克调走”的结论,改由李奇微替代。但鉴于麦克阿瑟如日中天的声望,此事不了了之。

仁川登陆后,美军乘胜往北追击,志得意满、信心爆棚的麦克阿瑟甚至扬言要在圣诞节前打到鸭绿江,全然不顾我国发出的警告。在他看来,当时的新中国一穷二白,不可能有实力、勇气直面强大的美国。

不过,当时的美国内部,一些情报人员对此持不同意见,军队中也不乏清醒者,比如沃克。在越过三八线后,沃克曾建议就此止步,在平壤——元山之间修建起规模浩大的防御地带,但这种观点在麦克阿瑟那里几乎形同笑谈。最终,作为部下,沃克只能跟随麦克阿瑟北上,第八集团军位于西线,第十军处于东线,中间是韩军。

行军途中,为了避免过于冒进,沃克多次放慢脚步,由此招致东京的训斥;云山之战爆发后,他向东京报告:“我方遭到一股有组织、高素质队伍的伏击与突袭”。但对于这种直言不讳、跟自己唱反调的行为,麦克阿瑟极为不满,甚至以严厉的措辞催促其加快行军速度。

于是乎,沃克在一边担心自己即将被撤职、一边忧虑将掉进在中国军队伏击圈中的心态,硬着头皮继续北上。

1950年11月25日,面对志愿军的迅猛突袭,中线的韩国第二军团一触即溃,侧翼暴露的东西美军急忙撤退;随着恐慌情绪的蔓延,“联合国军”一时间一泻千里,12月5日放弃平壤,并向三八线逃窜,随后就发生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虽然是敌军将领,但看到沃克被麦克阿瑟、韩国友军联手坑死的过程,不禁让人感叹:神一样的对手固然可怕,猪一样的队友则更要命。

战争的时候,遇到猪一样的队友是很无奈的事情,历史上哪一个将军是被猪队友害死的?

幽灵名将

沃尔顿·沃克出生于1889年12月3日,德克萨斯州贝尔顿著名的诺兰温泉没能泡软他的意志,自幼就跟着父亲骑马打猎,活得像个真正的牛仔。到了少年时代,狂奔的烈马和呼啸的子弹已经无法满足他的渴望,沃克决定当一名将军。

西点军校对他来说毫无难度,1908年入学,1912年就以少尉军衔毕业。毕业后他加入了最危险的军队,整日在美墨边境巡逻,和墨西哥人玩刀头舔血的勾当,在那里他与德怀特·艾森豪威尔结下深厚的友谊,为后来的平步青云打下基础。

一战爆发后,沃克又去了最危险的法国,担任机枪连长,他骁勇诡异的作战风格很快就使自己晋升为营长,还获得了一枚勇敢勋章。战后沃克被派遣到中国秦皇岛,在海边渡过足足一年,他不会想到30年后这里善良贫穷的人们会成为自己的劲敌。当然,更重要的是他认识了另外一个贵人——乔治·马歇尔。

二战开始后,沃克亲自游说马歇尔多次,最终加入了心仪的指挥官麾下,那个人叫乔治·巴顿。在巴顿的麾下,沃克把自己诡异的战斗风格融合进巴顿的狂暴作风中,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打法,比闪电战更快,比钢铁洪流更狂,人们称之为“幽灵军”。

诺曼底登陆战沃克一马当先,穿越法国沃克同样成为箭头,转战阿登战区后沃克还是风头不减,他轻易攻陷著名的布痕瓦尔德集中营,一路狂飙突进到奥地利林茨地区,等于打到了希特勒的老家。这样显赫的功绩,为他赢得了中将军衔。

二战结束后,沃克短暂回美国任职后,加入了另一位名将麾下,就是著名逼王麦克阿瑟先生。老麦需要他快速恢复第八军的战斗力,在日本沃克没费太多力气就做到了,随后他就走进了另外一场战争。

血战半岛

半岛战争爆发后很多人记住了麦克阿瑟经典的仁川登陆,但并没有太多人知道是沃克给他创造了条件,当时沃克的第八军死死把太阳一号顶在了釜山一线。如果没有沃克,仁川登陆基本没太大意义。

登陆成功后沃克又开始了如二战一般的狂飙突进,咬着太阳一号向北猛追,但是到了10月沃克开始意识到情况不对,几次请求麦克阿瑟谨慎前进被拒后,他一头撞进了志愿军的伏击圈。

一支他从未见过的军队,一种他从未想过的打法,缺乏重武器的轻步兵反复设伏,反复穿插,反复对侧翼进行攻击,子弹似乎从四面八方袭来。第二步兵师被彻底打崩了,光被俘人员就超过了2千,靠着重武器弹幕才勉强走过了那条死亡之路。

无语退场

在无比恶劣的情况下,沃克展示了一个名将的素质,他依靠自己的机械化优势和灵活走位,让第八军脱离了和志愿军的接触,又果断放弃平壤,退回三八线以南,总算保住了第八军大部分有生力量。

种种迹象表明,清川江的失败并未让沃克丧失信心,他积极的在首尔北部构筑防线,准备和志愿军来一次攻守易位的较量。为了让防御阵地万无一失,他本人经常亲自去巡查,甚至亲自指挥很多细节。

1950年12月23日,沃克中将再次登上了他的大吉普,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吉普车行驶到首尔市道峰区道峰洞附近,某个急转弯处突然杀出一辆装满武器的大卡车,而且毫不犹豫的迎头怼了上来。沃克中将卒,整死他的是前线溃退下来的韩国陆军,顺便说一下,连志愿军都没杀死过美军中将......

战争的时候,遇到猪一样的队友是很无奈的事情,历史上哪一个将军是被猪队友害死的?

电视剧《特赦1959》中的蔡守元很大程度上就是张轸,但剧中张轸和宋希濂的关系还不错,其实两人有很深的过节,不可能关系太好。

1942年4月,先期入缅作战的第五军二零零师和军属摩托化骑兵团已经到达同古,马上开始构筑工事,准备坚固设防,等待后续部队到达之后,敌军攻势顿挫,后续部队再从两翼出击,将日军反包围在远征军的阵地上歼灭之。这个作战计划是杜聿明提出的,史迪威同意,名义上的盟军印缅总司令英国的亚历山大也同意,重庆也同意。所以,戴安澜率领二零零师到达同古之后,是下了决心要在这里死守的,并要求全师所有主官都指定继任人,也就是自己一旦战死,由谁替代指挥。

但二零零师在同古顽强抵抗日军五十五师团近半个月,日军在远征军的阵地上遗尸累累,不得已甚至从二零零师侧翼迂回,攻击师部指挥所,也被二零零师堵回去了。应该说,二零零师的任务完成得很好,日军攻势已经顿挫,后续增援部队尚未到达,如果此时远征军的后续部队如果能够按原定计划到达同古,那么就完全可以按照杜聿明的计划,将日军反包围在同古城下歼灭之。但最终却不是日军被围歼,而是二零零师在付出惨重代价之后,不得不奉命撤离了同古,戴安澜本人在撤退途中被日军扫射击中,重伤不治身亡。原因何在呢?

首先是英军不肯配合,原定计划是英军固守西线,远征军固守中路和东线,二零零师所在的就是中路。但英军在西线完全没有任何抵抗的意思,也根本不管远征军的死活,就直接向北撤退,往印度逃跑了。如果只是英军跑了,问题其实倒还不大,只要国军后续部队能够迅速按计划到达指定位置,仍然是有机会完成之前的预定计划,稳定战线,击退日军的。但问题就出在,不但英军跑了,控制的缅甸铁路的英国人也直接跑了,整个运输陷入瘫痪,所以,第五军除了二零零师已经先期到达同古之外,新编二十二师和九十六师迟迟未能按原定计划入缅作战。

杜聿明只能下令二零零师撤离同古,又准备后退到平满纳再与日军进行决战,因为这时候虽然九十六师尚未到达,然而新编二十二师和新编三十八师都已经入缅,新编二十二师并且已经到达了同古外围,在二零零师撤退时就是由新编三十八师掩护。因此,杜聿明又决心九十六师到达平满纳之后坚固设防,抵抗日军,二零零师和新编二十二师补充整顿之后再反攻,同样可以击败日军。就在这时候,东线远征军第六军甘丽初部和六十六军张轸部都被日军轻松击溃,一路沿滇缅边境北上,切断了远征军和国内的联系,让远征军成了孤军。所以,平满纳会战计划也已经没有可行性了,只能放弃。

也就是说,远征军溃败、丧师辱国的关键除了英国人习惯性的掉链子之外,其实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出在了东线。即便是英军在西线不战而逃,只要中路和东路的远征军能够坚守阵地,西线日军孤军深入,其实也难有所作为。而且,这时候在滇缅边境驻扎的七十一军宋希濂部、五十二军关麟征部、第二军王凌云部,都是战斗力比较强的部队,日军如果孤军深入到缅北,这些部队同时出动入缅,孤立的西线日军就有可能被围歼。所以,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出在了东线远征军自己先掉了链子,让远征军主力第五军的后路被切断了。

东线的重要性如此明显,为什么要派战斗力较差的第六军和六十六军两个军去防守,而不派宋希濂、关麟征和王凌云的部队去呢?张轸的回忆说,他一开始看到命令,还以为是统帅部有意栽培他,很高兴,但后来他才明白,重庆的用意完全不是这样。重庆的本意是不愿意出兵缅甸的,只是为了应付英美,争取美援,才决心派部队到缅甸。而原计划中的远征军实际上主要就是第六军和六十六军,之所以把第五军加入,是因为杜聿明参加了缅印马军事考察团,给英美盟友的印象很好,所以英美坚持指名要第五军入缅作战,重庆不得已才派了第五军、第六军和六十六军。

而留在滇缅边境的部队,也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真正的用意是用来胁迫龙云离开云南,从而将云南完全彻底的纳入重庆的直接控制范围。所以,五十二军、第二军和七十一军虽然是以日军有进犯缅甸、威胁云南的名义进入云南布防的,但实际上是一箭双雕,真正的用意不在这里,而是为了加强对云南的控制。龙云当然也不傻,所以马上坚持将滇军主力六十军调回云南,留在第九战区继续参战的只剩下了滇军的一个军,也就是五十八军。因此,重庆宁可让新编成的六十六军入缅,也不让战斗力更强的五十二军、七十一军和第二军入缅。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政治是没有硝烟的战争。但远征军出征缅甸并不是单纯的军事行动,也不仅仅是中国与英国在缅甸控制权问题上的博弈,同时也牵扯到重庆与云南龙云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也就是说,远征军出征缅甸之前、之后,都是有着复杂的国际和国内矛盾和斗争背景的,而且交织在一起,这也是远征军指挥体系叠床架屋,混乱不堪的根本原因。从而导致日军轻松击溃第六军和六十六军,第五军后路被切断,损失惨重,主力二零零师出国时总兵力超过一万人,而回国时仅有四千人。

也就是说,虽然六十六军张轸在指挥上存在一些问题,但根本性的原因并不在他,他只是棋子而已。而他所属的三个师在入缅之后,新编三十八师马上就转归杜聿明指挥,实际上是罗卓英和史迪威直接指挥,第二个入缅的新编二十八师刘伯龙部也被罗卓英要求驻防曼德勒,准备进行曼德勒会战,新编二十九师马维骥是在远征军已经兵败的时候才入缅,所以张轸一度除了军部的机关参谋和勤杂人员,身边只有一个警卫连。但战后宋希濂却在重庆参了一本,要将张轸和马维骥交军法审判,实际上是要让他为远征军溃败背锅。只是在重庆开会时,白崇禧、罗卓英和林蔚说明情况,张轸才免于惩处,而马维骥则被撤职查办了。

战争的时候,遇到猪一样的队友是很无奈的事情,历史上哪一个将军是被猪队友害死的?

大清江南提督陈化成。

1842年6月16日,侵华英军以主力战舰12艘,辅助船只和运输船50多艘,组织了2个团的兵力,向陈化成驻守的吴淞炮台发起进攻。

当时,陈化成已经67岁,本是可以退休在家颐养天年,含饴弄孙的年纪,却碰到了天朝上国两百年来前所未有的危机。于是老将军披挂上阵,誓与入侵英军决一死战。

不久之前,陈化成还鼓励一心求和的上司两江总督牛鉴说:只要我们凭险据守,一定能打败敌人,你别犯怂!《清史稿.陈化成传》载:

牛鉴方驻宝山,虑敌锋不可当。化成曰:“吾经历海洋四十馀年,在炮弹中入死出生,难以数计。今见敌勿击,是畏敌也。奉命讨贼,有进无退。扼险可胜,公勿怖!”

说起牛鉴,其实也不是什么贪官污吏,这哥们之前在河南做官治水有功,在当地声誉不错,道光皇帝病急乱投医,任命他做两江总督抵抗英国人,但却忽视了牛总督有个最大的缺点:

不懂军事。

好了,有这个缺点,就注定了牛总督见谁坑谁,不管你多能打,有牛领导做master,幸运值直接降到E!

我们回到6月16日那天,双方战斗开始后,陈化成指挥吴淞炮台守军奋勇抵抗,击沉英军火轮船3艘、三桅船1艘,击断英军“布朗底”号战舰桅杆,打死打伤敌军近百人,双方激战了整整三个小时,英军在陈老虎这里没有占到丝毫便宜,原先的登陆计划更是难以实现。

如果陈化成照这样打下去,至少6月16日英国侵略军是不会得逞的,但是这个时候猪队友出现了。

两江总督牛鉴在府里听说陈化成打得不错,心头不禁痒痒的,原来想跑路的心也打消了,想到自己已经是从一品的两江总督,如果这一仗打赢了,那入阁拜相(授大学士)肯定没跑了!说不定还能加个宫衔(太子太保),那可是文臣一生仕途的顶点。

心花怒放的牛大人传令,命手下摆开两江总督的全套仪仗,浩浩荡荡向吴淞炮台进发,他要赢一个亲冒矢石,督师破敌的美名!

读史至此,我真TM希望牛大人就是个爱躲在后方冒功的怂货!

英军久攻不下,已经打算撤退,忽见吴淞炮台山头上一顶八抬绿呢大轿在众人簇拥下缓缓而来,什么回避、肃静牌,飞虎旗、杏黄伞、青扇、金黄棍,两边鸣锣开道的,还有护卫亲兵,尼玛这目标可太大啦!

这是什么鬼!英国人正没地方撒气,集中火力向牛大人的仪仗队开了几炮。结果牛鉴的仪仗队当时就乱了,大伙儿四下乱窜,牛大人也吓得滚出了八抬大轿,什么总督的官威都不要了,屁滚尿流地逃回了宝山!

牛大人这一跑,直接扰乱了军心,吴淞炮台的清军见总督的队伍崩溃,纷纷做鸟兽散,这就是演义小说里常常写的:主将一死,全军崩溃的场景。四千清军,眨眼跑得只剩下百人。

英军看到清军大炮哑火,乘机攻上岸来,陈化成眼见大势已去,选择坚守阵地而战死,百余士卒无一逃跑,全部阵亡,吴淞口失陷。老将军死时身被七创。

就在殉国前不久,陈化成对部下说:“能死于沙场,是军人的荣耀,大家要好好干!”

“武臣死於疆场,幸也。汝曹勉之!”

死得其所,陈公千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