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斯拉夫的一些二战电影很精彩,为何实战中130万军队不堪一击?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简单,南斯拉夫王国军队本来就没战斗力。
其实南斯拉夫王国根本就是拼凑起来的一个国家。
在巴尔干历史上,根本就没有南斯拉夫的概念,分为七八个小国,各有各的统治者。
这些小国大部分是斯拉夫人,但之间有不小的区别,文化也有不同。
这个南斯拉夫是一战结束后的1918年,首先是战胜国的塞尔维亚王国和黑山合并建立的,随后又兼并了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小国。
这主要是英法的布局,因为巴尔干地区本来是奥匈帝国的地盘。
英法肢解了奥匈帝国,再成立南斯拉夫这种新的国家,目的是让德国彻底减少一个盟友。
所以,南斯拉夫王国自从1918年12月成立,就有严重的内部问题。
他的国王为原本塞尔维亚王国国王彼得一世,其他民族则采用国会的方式维护自己利益。
这样勉强到了1929年,各民族都开始要求独立,尤其克罗地亚人闹得最厉害。
为此,国王亚历山大一世以镇压对付,直接搞了独裁。1929年1月,他解散议会、废除宪法,开始独裁统治。
这样一来,国家更是混乱。各民族独立者因被亚历山大一世打压,将他当做最大敌人。
1934年亚历山大一世在法国遇刺,刺客是马其顿民族主义者弗拉多·切尔诺泽姆斯基。然而,幕后策划者是克罗地亚极右组织乌斯塔沙。
看看,乱成这样,连国王都被刺杀了,南斯拉夫内部混乱可见一斑。
这样一个国家是拼凑起来的乌合之众,一旦遭遇强大外敌就很容易解体。
1939年欧战爆发后,南斯拉夫王国怕被德意入侵,开始妥协。
1941年南斯拉夫签署三国公约,答应与轴心国合作。
为此,南斯拉夫高层发生政变,新政府开始倾向英美。
然而,巴尔干地区是德奥传统的势力范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政府也不敢彻底同德意决裂。
这样做了墙头草的结果就是,两面挨打。
1941年4月,德军借口南斯拉夫是英法的盟友,大举入侵。
当时南斯拉夫皇家军队,表面上很强大,共有28个步兵师、3个骑兵师及32个独立旅,六七十万之众。
然而,这些部队都是虚的。
他们民族成分复杂,分属不同民族,塞尔维亚人占据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到三十,并不是多数民族。
很多军官和士兵不想打仗,不愿意这个塞尔维亚人统治的王国卖命。
另外,他们的武器装备也非常差,大体是一战水平,根本不是德国的对手。
话说回来,南斯拉夫主要地区都是复杂山区,如果坚决抵抗还是可以阻挡德军的。
南斯拉夫王国军队并没有誓死战斗的决心。
德军几乎没有遭遇什么强烈抵抗,就占领了首都贝尔格莱德,推翻了亡国政府。
德军前后进军12天,轻伤轻微,仅有500多人。
而南斯拉夫王国军队没有像样抵抗,就有30多万人投降,其中主要是克罗地亚等其他民族。
说来说去就是一句话,其他民族不愿意为了塞尔维亚人去作战。
诸如克罗地亚的乌斯塔沙组织,还希望德军尽快打垮南斯拉夫王国,这样克罗地亚就能够独立。
南斯拉夫的一些二战电影很精彩,为何实战中130万军队不堪一击?
南斯拉夫二战电影很少有德军入侵时的电影,大多数都是铁托起义之后,率领的南斯拉夫人民军在和德军对抗,铁托并不是代表之前那个南斯拉夫政府在和德国人打。实际上,南斯拉夫在二战中,仅仅用了12天就被德军灭了,南斯拉夫皇上都跑了。
我们看下德国入侵南斯拉夫的兵力对比,德军方面,有33万人参加,意大利派出22个师的兵力,也有30万人,匈牙利派出9个旅,外加三个预备队,加一起,轴心国这一边有七八十万人的兵力,配备不到2000架战机。而南斯拉夫方面,战前33个师的兵力,进行战争动员之后扩军,达到120万人。但是这120万人里面,至少有40万人没有做好战争准备。只有一百多辆坦克,四五百架老式飞机,而对面德军装备了875辆坦克。这些决定战争的重武器方面,南斯拉夫是绝对落后的,他们唯一的优势就是人数。
从4月6号开始,德军开始对贝尔格莱德进行全方位的轰炸,大轰炸中,南斯拉夫的防空火力根本无力对抗德军飞机,上万平民被炸死,在南斯拉夫内部造成巨大恐慌,这也就导致后来贝尔格莱德轻松被德军占领。
德军三路突进到贝尔格莱德,南斯拉夫的军队根本就没法对抗德军。德军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战斗力,都远强于装备不足的南斯拉夫军队。德军在质量上,远胜于南斯拉夫的数量。
除了装备不够,动员不足之外,南斯拉夫还有一个败因,内部不稳定。南斯拉夫这个国家,他包含了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而南斯拉夫的主导则是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并不愿意为塞尔维亚拼命,南斯拉夫内部并不是团结一致的。
德军入侵之前,南斯拉夫军队就受到了国家分裂的影响,南斯拉夫军队内部是非常动荡的,内部的分裂,甚至克罗地亚人还抵制塞尔维亚的军队。而克罗地亚的第四军和第七军还发生了造反,新成立的克罗地亚政府,直接向德军投降了,在萨格勒布,克罗地亚人开城欢迎德军。
南斯拉夫的局面就是,军队装备不足,准备不够,仓促应战,而内部又极其不稳定,南斯拉夫只能一触即溃。而后来和德军作战的是铁托,也是后来的南斯拉夫领导人,当时率领南斯拉夫游击队,后来又变成了南斯拉夫人民军。
南斯拉夫的一些二战电影很精彩,为何实战中130万军队不堪一击?
正如萨沙所言,不堪一击的是国王的军队,原因不再赘述。而铁托领导下的共产党游击队,带领南斯拉夫人民,展开了对德国法西斯及其仆从军旷日持久的、波澜壮阔的、史诗般的扺抗,在内部环境恶劣,又极少外援的情况下,几乎仅凭一己之力,就把德军死死钉在了斯拉夫人的国土上,打乱了希特勒在中南欧的战略设想,可以说,南斯拉夫是法西斯在欧洲极少从真正意义上被征服的国家,切记,它只是一个小国家啊。所以,电影确实很精彩,而这样的精彩都不足以全面地反映史实,影片《苏捷斯卡战役》就很能说明问题!
南斯拉夫的一些二战电影很精彩,为何实战中130万军队不堪一击?
提到南斯拉夫,那就绕不过一个人的名字铁托。作为南斯拉夫最伟大的领袖,铁托的存在完全承载了南斯拉夫当年所有人的希望。而这里所提到的130万不堪一击的军队,其实并不是铁托领导的,而是在铁托上台之前联合王国的军队。
南斯拉夫是一战的产物,由三个王国组成。南斯拉夫过去其实并不是一个整体,所以现在在霸权主义的掺和下,再次沦为一盘散沙。一战以后的南斯拉夫是由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诺文尼亚三者组建而成,所以国家内部压根就没有达到一个团结的地步,更加不会有平衡存在。
各路诸侯都想着自身的利益,虽然组建了所谓的联合政府,但是该联合政府的号召力明显不够,这就直接导致了南斯拉夫面临一个严重的困境,没有发展能力。
从一战到二战这么多年的时间给南斯拉夫,可是他们楞是没能发展起来。而这个时候德国已经从战败的阴影中走了出来,逐渐开始吞噬周边国家。在英国放弃了波兰以后,其实南斯拉夫也应该已经预感到自己的命运了。
130万大军不堪一击,12天时间南斯拉夫便被征服。德国跟南斯拉夫本身关系还可以,但是南斯拉夫内部的政局十分不稳定,反对德国的派系逐渐走上领导舞台,这就让德国比较慌了。慌乱中希特勒自然是要对南斯拉夫发起进攻了。这一次希特勒没有掉以轻心,他组建了一支多达70万的军队,直奔南斯拉夫而来。
于是说是消灭一个国家,倒不如说是在同时应付三个国家。南斯拉夫的军备力量虽然很差,但是从来不缺少人口。匆忙组织之下,火速拉起了一支多打130万的大军。
不过南斯拉夫的飞机落后,坦克陈旧,跟现代化装备的德国是完全没法比的。所以仅仅12天的时间,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就被德军给征服了。
南斯拉夫的领导人选择跑路,抛弃了他的子民,南斯拉夫的子民遭到了前所未有的伤害,死亡人数直线上升,多数是被飞机轰炸而死。而且德国纳粹还在南斯拉夫各地建立不同的临时政府,以此想要彻底分裂这个被凑拢起来的国家。
英雄铁托的问世,彻底改变了南斯拉夫的命运。要么说一个民族在危亡的时刻,一定会有一位盖世英雄的出现。铁托显然就是这样的人,他早先是在苏联留学,从斯大林那边学来了一整套共产主义的模式,回到国内后,国内发生动乱。政府军被德国纳粹顷刻间击败,铁托成立了南斯拉夫人民解放游击队,铁托担任该军队的总司令。
在铁托的带领下,游击队逐渐击败了在国内的傀儡政府,粉碎了德军占领南斯拉夫的梦想。不久之后铁托甚至成立了一支多达80万人的人民武装。经历了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铁托总算是击败了所有入侵者,在1945年完成了全国解放,成立了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
可以说没有铁托,那那斯拉夫的人民将会一直成为战争下的牺牲品。甚至会遭受到同犹太人一样的悲惨命运,所以完全可以说南斯拉夫最伟大的英雄就是铁托。
苏联解体以后,南斯拉夫也遭受了解体。苏联过去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可是在1991年宣布解体,从此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成了我们国家。当时南斯拉夫其实也是社会主义国家,所奉行的一套制度跟苏联是非常类似的。
铁托作为南斯拉夫的领导人,一直以来都努力推动南斯拉夫的经济发展。可是在1980年的时候,铁托在88岁的时候去世了。随后南斯拉夫便一蹶不振,一直到了苏联解体以后,欧美力量逐渐插足南斯拉夫内政。
欧美的介入,导致南斯拉夫内部内乱不断,最终南斯拉夫联盟在1992年彻底解体。一个人的力量对一个国家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可能整个国家上千万人,真正能够带领大家走向光明的,就那么一两个。
南斯拉夫的一些二战电影很精彩,为何实战中130万军队不堪一击?
希特勒装甲部队正面打击的是南斯拉夫王国“皇家军队”,也就是当时这个国家的政府军,跟电影里的铁托游击队(南斯拉夫人民军)不是一码事。如果不是南斯拉夫政府军迅速崩溃,恐怕也没有铁托崛起的机会,世界就是这么奇妙。
上个世纪30年代的南斯拉夫政府原本是亲德的,是纳粹德国的盟友,本来两国之间不会发生战争。不过在南斯拉夫政府和军队内部,确实有一批亲英的少壮派。1941年3月,受英国出兵援助希腊(抵抗意大利人)的刺激,亲英的军官们发动政变,空军司令西莫维奇组织新的政府。
虽然南斯拉夫新政府声称在英德两个阵营间保持中立,但其亲英的态度是显而易见的,希特勒为了在打击苏联之前确保侧后方的稳定,遂下定决心对东南欧用兵,打垮南斯拉夫和希腊两个国家,彻底赶走英国在这一地区的军事存在,于是“巴尔干战役”爆发。
南斯拉夫“皇家军队”拥有28个步兵师、3个骑兵师和32个独立旅,纸面兵力大约有120万人。但是装备低劣训练不精,只拥有110辆法国造的雷诺轻型坦克和400来架陈旧的飞机,其部队数量和质量甚至远逊于法国,“欧洲第一陆军”在纳粹坦克进攻下都稀里哗啦,何况南斯拉夫?
德军在巴尔干战役中投入了两个集团军和一个装甲集群,差不多是一个“集团军群”的力量,刚刚历经波兰战役和西欧战役的德军配合娴熟经验丰富,根本不是南斯拉夫军队可以抗衡的。同时,德军还有意大利和匈牙利军队的助战,总兵力超过80个师,“联军”拥有2000辆坦克和2000架飞机,对南斯拉夫军队有压倒性优势。
更要命的是,南斯拉夫是个“捏在一起”的国家,其境内的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两个地区具有强烈的分裂主义倾向,这是复杂的民族矛盾造成的。所以战争爆发后,德国人的进攻给这俩地区提供了“揭竿而起”的良机,由上述地区兵员组成的南斯拉夫皇家军队第一集团军(辖第4、第7两个军团),迅速倒戈成为德国盟军。
看过《苏捷斯卡战役》《内雷拉瓦河战役》等电影的军事爱好者,都应该记得配合德军作战的克罗地亚部队,那些原来都是南斯拉夫的政府军,他们是欢迎德国人的。因此,德国人需要主要打击的,根本没有120万军队,南斯拉夫野战部队只编有三个集团军六个军团,等于倒戈了三分之一。
说句题外话,哎,就跟90年代北约打击南联盟的情况差不多,铁托用强力手腕组成的南联盟,再次四分五裂,堡垒往往是从内部被攻破的。南斯拉夫政府军的最大贡献,是在政府宣布投降后,部分爱国者加入了铁托游击队,同时给游击队留下了相当多的武器。
至于说到前南电影里铁托游击队有多么厉害,也是夸大宣传的结果,真有那个本事也不用被德军围剿了。南斯拉夫人民军得以生存和壮大,与苏德战争爆发有直接关系,整个巴尔干战役是在1941年5月全部结束的,而不到两个月后希特勒就实施了“巴巴罗萨计划”,主力全部东调。
所以当发现铁托游击队有所壮大后,希特勒早已深陷东方战场,无力抽出太多精锐进行打击,动用的都是番号在100甚至300以外的后建步兵师和党卫军外籍部队,比如“欧根亲王师”就算绝对主力了,以及克罗地亚、意大利等杂七杂八的混合部队,战斗力只能算三流,
到战争末期,南斯拉夫人民军已经发展到百万之众,而德军在南斯拉夫境内只留驻20万兵力。即便如此,在苏联红军到来之前,铁托游击队也只解放了三分之二的领土。如果德国人不是受苏德战场的牵绊,哪怕调动两个精锐集团军进剿铁托,那南斯拉夫人民军在1943年之前也不是对手,逃往苏联是不二选择。
南斯拉夫的一些二战电影很精彩,为何实战中130万军队不堪一击?
南斯拉夫的二战电影很精彩,影片中唱主角儿的都是铁托的游击队,且突出了游击队的神勇。为颂扬民族精神提高士气,理所当然。
1941年4月德军突击,不堪一击的南斯拉夫皇家军队,没多久就向德军投降。而后,南斯拉夫共产党揭竿而起发动了全国起义,不久就汇聚了32万人,到了1944年铁托游击队就达40万之众。这三年里,铁托几次跳出德军重围,使德国人始终没有达到剿灭铁托的目的。南共游击队英勇善战,在苏捷斯卡战役等战役中可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欧洲战场,铁托的游击队规模最大(除白俄罗斯外)组织最好抵抗力度最强。四年的惨烈战斗,以至南斯拉夫每十人中就有一人死亡,
所以,南斯拉夫在电影中彰显自己的神勇,是有本钱的。
然而,胜利突围和局部的胜利,并不能改变游击队的整体劣势。若说消灭了德军有生力量那只是鼓舞士气的宣传。在整个战争期间游击队并没有重创德军。实际上,德军在整个巴尔干地区,1943年11月1日至1944年8月共阵亡6927人。这段期间,战事频繁杀伤有限,铁托部队击毙德国人最多时每月数百人左右。
面对德军重兵集团,游击队显然无能为力。南斯拉夫解放军虽然解放了大片国土,但是,直至1944年9月前,南斯拉夫所有重要城市、主要铁路和公路仍被德军牢牢控制着。
在解放南斯拉夫城市时,铁托请求苏军帮助。1944年10月,苏军和铁托军队发动贝尔格莱德战役,当月,德军在巴尔干战区的阵亡人数第一次超过1000人,为1247人,3348人失踪、4939人负伤。11月,德军在巴尔干阵亡2102人、负伤7419人、失踪2223人。
战后德国的统计资料揭示,只有当苏军参战后,在巴尔干战区德军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毁灭性损失,个人认为,此说法比较客观。
1944年9月苏军攻入南斯拉夫,铁托曾派人前去联络苏军,商讨贝尔格莱德战役协同作战事宜,没想到苏军不理睬,并且傲慢拒绝:没有你们的事。
显然,俄国人看不上铁托游击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的,一支没有集群战经验的游击队去迎战57万的德军“F”集团军群及坦克第2集团军,仅凭借游击队的战力和装备,无异于以卵击石。
即使当年达百万之众的白俄罗斯游击队,也同样无力单独对战成建制的德军集群,明斯克战役还得苏军强大的方面军扛鼎,游击队只是协同作战。
后来南民族解放军协同苏军解放了贝尔格莱德,对铁托而言,实则是荣誉之战。
在1942年战事严峻时刻,铁托游击队斩木揭竿,自然为盟军十分乐见,并给予了军事援助。
几十万德军被铁托牵制于巴尔干半岛,正是盟军的战略目标。
铁托部队抵抗侵略者的历史功绩不可磨灭。
2019.8.4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