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龙上万人攻打平安城,日军仅八百个人,为何打了两天才拿下来?

李云龙打平安县城的兵力不止一万,算上外围帮他打援的兄弟部队,起码有十万。这个兵力是抗战中前期打县城的最低标准,低于这个兵力配置,是打不下县城的。而两天就能打下县城,这也是很夸张的了。不是夸张的慢,而是夸张的快!

我举一个具体的战例——1939年的浙江省桐乡县城收复战。就能知道当时收复一座县城是有多困难。

1939年初,日军收缩兵力,一般的小县城只会留一个小队驻守。当时的桐乡县城就是只留了一个小队的兵力。

那么,一个小队的兵力是多少人呢?正常来说是50个人,即8人一分队,每小队配备6个分队(其中只有3个分队会配置机枪),加上正副队长,合计50人。当时驻守桐乡的日军小队还没有50人,只有47个人,有三人因伤没有归队。

这是日军的配置,再说国军的兵力。当时国军的兵力有一个师,大约七八千人,兵力是日军的160倍。并且这个师还不是杂牌,是湘军的第62师,在淞沪战场和日军血战过七天七夜,后来退了下来,也没有撤到后方休整,而是在浙江北部坚持打游击,根本就不怂日军。

但就是这样的精锐国军,这么大的优势兵力,打一个只有区区47人驻守的县城,硬是吃不掉这区区几十人。

为什么吃不掉呢?

原因一:缺少重武器。

国军当时的兵力安排没有任何问题,即以一个团的兵力攻县城,两个团的兵力阻援。当时县城内的百姓也主动提供帮助,协助国军侦查员提前进城,里应外合夹击,攻破了县城的主城门。(这个兵力安排跟李云龙打平安县城一摸一样,而且日军的人数更少)

但是谁也没料到,战斗一打响,日军的反应出乎意料的快!

日军在遭到袭击损失了八个人后,余下的三十九个鬼子立即向后收缩,利用地形在防御死角用掷弹筒和重机枪,硬是顶住了国军一个营的攻击。国军因为没有火炮,无法直接摧毁日军工事,便只能使用轻武器对射,并派敢死队冲锋。然而不管国军怎么突,就是攻不进日军的工事。

随着攻坚部队的不利,第二个问题又暴露出来了——阻援部队不够,日军援军到了。

日军跟国军的兵力对比貌似是47vs8000,但实际上不是。日军机动能力强,周围的日军都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参战。所以这么算下来,日军的兵力比国军还要多。

所以当,外线的杭州、嘉兴日军增援部队纷纷赶到时,阻援的国军在坚持了三天后,便不得不后撤,放开了大路。

负责攻击县城日军小队的国军见援军至,且无法围歼日军小队,便只能撤退。一场看似没有悬念的县城收复战,就这么窝囊的打输了。

综上所述,在抗战那个年代,要打县城,必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要有重武器,二是阻援部队必须要足够的多。

说回《亮剑》电视剧。在电视剧里面,编剧帮李云龙把这两个问题都解决了。

首先,他不仅给李云龙配置了五千多人的正规军,三千多民兵。还很“贴心”的给李云龙部队专门装备了一门攻坚用的意大利炮。如果没有这门炮,能不能打下县城,那就不一定了。(最后也是因为有这门炮,才轰开了城门楼子)

其次,针对李云龙兵力不够的问题,作者还给李云龙找了很多“援军”。

按照李云龙的部署,六千人主攻,三千多人阻援。这个阻援的兵力是绝对不够的,跟找死没区别。他没打下县城,日军的增援部队必然就到了。所以李云龙只用一万人打县城肯定没戏,他必须还要有帮手才行——比如丁伟、孔捷和“不管谁打县城都要帮帮场子”的楚云飞等。

把这些帮场子的部队全部加在一起,才是李云龙攻打平安县城的所有兵力。用《亮剑》小说里面的原话说:如果没有十几万的总兵力,能打下县城?

双方投入的总兵力也达到30多万。平安县一千多守军全部阵亡,山本特工队全部被击毙,各路增援部队也都伤亡过半,北同蒲铁路被破坏成数截,整个晋西北地区日军的有线通讯网被全部破坏。——《亮剑》第八章

所以说,不要低估了当年日军的战斗力,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只要日军协同正常。即便是打一座小县城,上万人都是不够的。而李云龙无意识的,稀里糊涂的调动了整个晋西北抗日力量配合他打平安县城,并且两天拿下县城这件事,从历史角度说,纯属瞎编;但从军事角度来说,是符合当时抗战的真实情况的。

李云龙上万人攻打平安城,日军仅八百个人,为何打了两天才拿下来?

李云龙上万人攻打800日军的县城,2天能打下来就已经是奇迹了。在真实的历史中,多半是无法成功的。

《亮剑》的小说和电视剧中,李云龙的独立团全面开花,总兵力接近一万。在老婆秀琴被抓后,李云龙发动了对山本一木小队的追杀,山本一木逃到平安县城,李云龙就打平安县。

按照小说和电视剧的设定,李云龙的平安格勒战役,参战部队实际上不仅仅是李云龙独立团,还有丁伟新一团和孔杰新二团的参与,就连楚云飞的358团也参加了战斗,仅仅电视剧中出现的这些兵力,就远远超过了3万兵力,而日军的增援部队,恐怕也要远远超过800兵力,保守估计是4000人以上的3四个大队。

这样的兵力对比下,平安格勒战役的形势大概率是打成平手。李云龙在最后关头攻克平安县城,已经是神剧的设定了。

如果你不信,我给你讲讲真实的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后期,中国军队收复县城的代表性战役有三个:沁源围困战、腾冲收复战和高邮战役。今天单给你介绍沁源围困战。

1942年,我八路军太岳军区1分区的控制下的沁源县城被日军攻占,随后日军又占领了南北和东西走向的交通线,在主要据点建立起一系列的据点和炮楼。这些据点和炮楼不断向根据地深处延申,太岳根据地面临着被蚕食的危险。对此,太岳军区果断决定,实施沁源围困战,消灭盘踞在沁源县的日军。

沁源围困战中,日军有多少?主流观点认为,日军在完成大扫荡后,大部分兵力已经撤回,留下了的三个大队和伪军大部作为守备。通常来说,一个齐装满员的日军大队是1100人,三个大队是3300人。但是据陈赓将军的回忆,日军在沁源的兵力是2350 人。再加上伪军,总兵力超过了5000人。

而太岳军区第一军分区,也就是决死纵队第一旅,下辖了38 团、 25 团、59 团三个团,每个团兵力都超过了2000人,总兵力在六七千人以上,再加上县大队等游击队,不超过8000人。

8000缺枪少炮的八路军,围困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还有空军助阵的5000日伪军?怎么看都像是天方夜谭。但是,这就是真实的历史。单从沁源县主战场来看,38团的6个连1200人围困日军一个大队700多人,也没有绝对优势。

缺枪少炮的八路军,唯一能够依靠的,就是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了。

经过八路军的耐心细致的工作,沁源县大部分的百姓从日战区撤离出来,到山区过苦日子。资料显示,一个庄子有3 座房子共不到10 间, 但要住100多人。这样艰苦的条件,老百姓们都咬牙挺住,还时常偷偷回去抢粮食。而日军控制的区域,老百姓很决绝地柴草烧掉,水井填死,磨心拔掉。

在老百姓和八路军的共同努力下,日军的占领区形成了空舍清野,大量粮食抢夺回来,群众们自觉进行“反维持”斗争,要求村村没汉奸。那些铁杆汉奸被处决,动摇分子也被严密看管,到了后来,“全沁源 八万人,没有几个当汉奸的,没有一个村组织 起 ‘维持 会’ 来”。

仅仅靠孤立日伪军,远远打不到战役效果,最终还要靠武装斗争。除了主战的38团,民兵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 300多个日伪军由城关至交口据点约 40 里的路走了 8 个钟头, 沿途程璧、定 湖、杭 村、雾 头 等 8 村民兵 以 “麻雀战”的方式一路阻击,击毙敌伪 28 人。

整个沁源围困战从1942年11月开始到 1945年4月结束,共持续了30 个月。在两年半 的围困中,沁源军民共歼灭日伪军 4200 余人, 解救被捕群众 1700 余人,夺回牲口 2000 多头, 终于将日军赶出沁源,其 “山岳剿共实验区” 计划彻底破产。

沁源围困战持续了2年半,这是真实的抗日战争,而平安格勒战役,两天拿下县城,当然是抗战神剧了。

李云龙上万人攻打平安城,日军仅八百个人,为何打了两天才拿下来?

在《亮剑》中,李云龙部上万人,能在两天内打下只有八百日军防守的平安县城,已经是一个十分神奇的战绩了。而这样辉煌的战果也就只能出现在影视作品中,在真实的抗战中,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

虽然,我们八路军战士的战斗意志都很顽强,但以当时八路军的装备和训练水平,别说一万人,就是两万人,也无法在两天内拿不下一座拥有八百日军防守的县城。

举个简单的例子,腾冲战役!

此战中,中国远征军为了歼灭死守于腾冲城内的3000日军守备队(腾越守备队),便爆发了极为惨烈的巷战。当时,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整整投入了4个师共计达5万的兵力,从腾冲的南城墙发起强攻,敌我兵力比达到了1:17。而且,远征军还获得了盟军空军的有力支援。

然而,即便在如此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城内日本守军仍然依托腾冲城内街巷稠密,房屋相连的特点,利用民房构建起“家家设防,巷巷筑堡”的防御网,顽强阻击远征军将士的进攻。

在随后的42天焦土战斗中,攻城的远征军每前进一尺,都需要付出惨烈的代价,每天的战斗进程仅以米计。最终在付出了9000余名士兵阵亡的沉重代价后,才收复腾冲城。

回归《亮剑》剧中,李云龙部所面对的可不仅是平安县城中的日军,因为当时整个晋西北都乱成了一锅粥!

在剧中,李云龙集结上万人的部队,浩浩荡荡的围攻平安城,一下子就将整个晋西北都全打乱了。当时,山本一木已经紧急向上级长官求救。于是,山西各地的日军都纷纷往平安县快速靠拢,所以就连太原的鬼子都来了。

这么一来,李云龙部附近防区的八路军孔捷、丁伟等部、晋绥军的楚云飞部,甚至部分中央军的部队也都投入作战,在各自的防区阻击从四面八方前去驰援平安县的日军。

此外,李云龙部作为此战的主力,也需要将部队中的很大一部分兵力部署在平安城周围的阻击阵地上,挡住其他地方来援的日军。所以,真正能够围攻平安县的其实就是只有独立团主力的那几千人而已。

然而,虽然李云龙部人数还是会占优势,但山本的守城部队中,还有小部分精锐的特战兵压阵,在依城而守的情况下,李云龙其实有不能轻易将之拿下......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作者:小贱贱

李云龙上万人攻打平安城,日军仅八百个人,为何打了两天才拿下来?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李云龙的战役是不存在的,但亮剑小说的战斗基本都是有原型的,只是将最终胜负改写了而已。

李云龙上万人攻打平安城,日军仅八百个人的原型,是1场较为隐蔽的战役。

如果不是像萨沙这样写抗战史的,一般不可能听说。

这就是1945年山西沁县战役。

当时是8月下旬,日军已经投降,数百人盘踞沁县等待国军受降。

沁县的位置非常重要,是做为分割和摧毁太行、太岳两大根据地的屯兵基地。

当时八路军要求沁县日军立即投降。但根据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的命令,日军不得向八路军投降。

于是,八路军集中了包括769团、31团、决死9团等7个团的部队,总兵力接近1万,准备吃掉沁县的几百日军。

正常来说,这还是有把握的。一来日军数量只有几百人,二来日军已经投降,士气低落,三来沁县本来就有不少八路军的底下人员潜伏。

然而进攻之前1天,也就是8月25日,从沁县南部长治撤退的1000多日军,突然进入沁县。

当时潜伏在沁县的八路军特工回忆:日军是黄昏进城,随后关上城门,我们试图进行情报传送已不可能。这致使次日攻入沁县城内的八路军太行部队遭受重创。战况形势急转直下,军区首长当即命令,在合庄村北岭上和亚亚沟村的交界处架起一门火炮,由一名白胡子老炮手操纵,两炮就将南石堠哨棚炸毁,有效地压制了敌人的火力,为掩护攻城部队迅速撤离减少了大量伤亡。

伤亡数字目前还是秘密,但一般认为战死的就有近千人,进攻完全失利,差点就没退下来。

这也就是,上万八路军攻打几百日军战例的原型,只是结果和电视剧相反而已。

李云龙上万人攻打平安城,日军仅八百个人,为何打了两天才拿下来?

要是在抗战中一个团能攻下鬼子八百人防守的县城,那算得上一场大捷了。

平型关大捷也才消灭鬼子一千多名,还是辎重部队,还是没有城墙工事倚托的。

在著名的关家垴战斗中,八路军集合3个旅2个团,在彭德怀的亲自督战下,与日军冈崎大队500多人进血战2昼夜,仍未能达成全歼。

(剧照)

要知道这支日本部队只是就地修筑了简易工事。此战据陈赓回忆,我军伤亡2000余人,其中阵亡1000多人。我军合计伤亡3000人。

日军阵亡50人,受伤为99人,日军合计伤亡149人。

不知道大家看了这组数据有什么想法。

平安城是日军经营多年的堡垒,有高大坚固的城墙,有坚固的火力点,除了守卫的日军外,日本第一军的精华特攻队也参与防守,更不要说敌我双方火力配置上的巨大差距。

热兵器时代打仗,不是简单的比人数多少,李云龙的独立团虽然有近万人,但大多数都是入伍不久的新兵,根本没有实战经验,会不会打枪都不一定,如果一味猛冲,就是日军的活靶子。

(战斗中)

关键是独立团缺少攻坚武器,没有炮火覆盖时,对敌方的冲锋是没有用的,只能加大自己的伤亡。

《亮剑》中也提到日军的增援部队源源不断的从各处涌向平安县城,只不过被新一团,新二团和258团等兄弟部队阻击了,同时李云龙的一个连队也阻击了日军八小时。

这是不可能的。

在著名的万家岭战役中,为了拦截日军一个步兵联队,国民党第一主力74军的58师几乎全部拼光了。

要知道58师有一万余人,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武器装备高于八路军不是三点两点,就是这样也很难拦住日军的一个联队。

日军一个步兵联队,最少2800,最多将近4000人。独立团六连一百多人,在县大队和区小队的配合下,在实力悬殊得无法想象的情况下阻止八个小时,这不是打仗,这是神话。

如果真的出现这一幕,日军半小时内就可以解决战斗。或许还用不了半小时。

在台儿庄战役中,日军濑谷支队以一个步兵大队、1000余人编成的“台儿庄先遣队”,攻入国民党军一个师防守的台儿庄城,并攻占了近3/4的城池,数度造成整个战局陷于危地。后来,国军调集4个师对日军的这个支队重兵围攻,日军濑谷支队仍然能退到峄县据守。在峄县城下,国军忌惮日军的火力杀伤,最终放弃了追歼的行动。

1944年,为了歼灭腾冲城的3000日军腾越守备队,国军在兵力、火力都占绝对优势和盟军空军支援的情况下。20集团军5万人对腾冲发动攻坚战,最后虽然消灭了日军,但国军牺牲了9000名士兵。

《亮剑》在抗日剧中应该算是良心剧,比某些开了挂的抗日剧要高明多了,但攻打平安县仍是全剧的“神操作”,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作者:冯生

李云龙上万人攻打平安城,日军仅八百个人,为何打了两天才拿下来?

《亮剑》里,李云龙老婆秀芹被俘后,李云龙集结部队,围攻平安县城,八路军一万多人围攻,日军守城部队只有八百人,但李云龙却用了两天。

其实这很正常。攻城战向来都是很困难,很难打的。自古到今,一般伤亡比都在十比一左右。也就是说,攻城方伤亡十个人,才能使守城方伤亡一个人。战损率是非常高的。

而且,攻城战需要重武器,而这恰恰是抗战期间八路军最为缺乏的。尤其是刚结束了分散游击时期,集结起来连运动战和阵地战都还没打过,就直接打攻城战,肯定是更加困难的。

从游击战到伏击战、运动战、阵地战和攻城战,这是一个难度依次递增的阶梯。尤其是在现代战争中,重武器非常重要。没有重武器的时候,只能用炸药包硬上,伤亡率更加高。

更重要的是,对八路军和解放军来说,分散游击时期作战形式比较自由,部队的纪律性和相互之间的协同配合要求也比较低,而集中起来打运动战和阵地战、攻城战的时候,要求就高得多了。

比如红军时期,中央苏区曾经三次围攻赣州,但却都铩羽而归,就是因为红军的装备比较糟糕,虽然士气高昂,但是当敌人困兽犹斗、凭城坚守的时候,红军其实办法也不多。

比较意外的是三军团在彭德怀的指挥之下进攻长沙得手,这是红军时期唯一一次攻占的盛会级别的大城市。但这是因为当时长沙城内并没有重兵集团守卫,三军团刚好捕捉到了这个战机。

也是因此,红军时期即便能够通过运动战攻占一些城市,也很少据守,而是会在进行补给之后,在敌人救援部队到来之前,就尽快撤离,以免被敌人包围。三军团攻占长沙后,也是很快就撤离了。

不仅是抗战期间,实际上,就是在解放战争初期,解放军缺乏重武器的时候,一般也只能围城打援,如果是正面强攻,围攻城市,伤亡也是很大的。这是从红军时期就一直存在的问题。

而且,不仅是攻城战比较困难,就是守城也是比较困难的。比如四平保卫战,就是典型。因为刚到东北的解放军各部还没有经过统一整编,相互之间协同比较差,在国军优势火力压迫下,最后只能选择放弃。

相比之下,华中野战军在粟裕指挥下,在苏中地区主要是打运动战,战绩就更好一些,原因就是刚结束游击状态的部队,需要先通过运动战来锻炼,逐步提升战斗力。如果当时粟裕也率军直接围攻大城市,同样会很困难。

所以,解放军在解放战争前期围攻城市,一般都是为了吸引敌人来救援,在半路上伏击打援,歼灭敌人的机动部队。因为能够出动救援城市的,一般都是战斗力相对较强的机动部队。

不过,抗战到后期,尤其是1944年下半年以后,由于日军战线拉得太长,在东南亚和太平洋战争中损失比较大,在中国战区兵力严重不足,华北地区的县城守备部队也严重下降,有些县城实际上只有伪军守备。

所以八路军从这个时期开始,就已经开始围攻县城。这也就是《亮剑》中李云龙围攻平安县城时的大背景。但很显然,刚从游击状态集结起来的部队,战斗力是不足的,所以上网比较大。

也是因此,在剧中李云龙最后得手的关键就在于二营长的意大利炮。当时解放军像这样的重武器是非常稀缺的,如果没有这个炮,李云龙恐怕也是很难攻破平安县城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