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妃省亲把有凤来仪改名潇湘馆,后来林黛玉选了潇湘馆,曹雪芹写这个有什么深意吗?
《红楼梦》中的宝黛爱情悲剧,是有命运的成分在内的。“绛珠还泪”就是命中注定的情节。现在,是个性主义的时代,人们不再相信命运了,而是坚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一个女人可以凭着自己的手段,把所有敌人打败,最后成就无上的荣耀。这种凭着心计打败一切敌人的故事,就是宫斗。也正因此,现在不少红迷研究《红楼梦》的时候,也引入了宫斗的精神。在这种方法的解读下,荣国府里针对宝黛爱情的态度,便形成两派,一是拥护派,二是反对派。两派之间围绕着宝黛爱情,进行了激烈的斗争。这种解读,无疑把《红楼梦》的思想性大大降低了。
元妃把有凤来仪改为潇湘馆,大约就是在上述解读方式之下得出的结论。他们大约把元妃看成是宝黛爱情的反对者和破坏者了。我承认在宝玉婚姻的问题上,元妃大约是支持宝钗的。如果说到反对黛玉,恐怕说不上。这里要说的是,《红楼梦》里不存在“有凤来仪”改为“潇湘馆”的问题。“有凤来仪”从来不是潇湘馆的名字,而只是贾宝玉根据建筑的特征而题的扁额。
在元妃省亲之前,大观园中所有的建筑中都只有楹对和扁额,而都没有取名字。原因很简单,是这些建筑的名字都要等元妃来取,其它人不敢擅起。但是咏联和题额却可以对建筑的特点和寓意做出提示,这样起名字的时候,就方便多了。因此,根本不存在元妃把“有凤来仪”改为“潇湘馆”的说法。曲径通幽的潇湘馆
多情才女 林黛玉
因为元妃与贾宝玉的感情很深,所以大观园各处的对额,都是贾宝玉题的。元妃在看过宝玉所题之后,也有几处修改,把“蓼汀花溆”改为“花溆”,把正殿的“天仙宝境”改为“省亲别墅”,当然最有有名的是把“红香绿玉”改为“怡红快绿”。这一改,“怡红院”的名字也就出来了,同时,宝钗帮宝玉改诗“绿蜡春犹倦”的情节也出来了。
元妃省亲把“有凤来仪”改名“潇湘馆”,后来林黛玉选了潇湘馆,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深意?这个问题是含有元妃是反林派的诱导之意的。既然“潇湘馆”没有被改名字,它不过与“蘅芫苑”一样,都是元妃取得名字罢了。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潇湘馆和蘅芜苑林黛玉与薛宝钗放在一起分析一下了。
当众人入住大观园的时候,林黛玉选中的是潇湘馆,薛宝钗选中的是蘅芫苑。潇湘馆的主要意象是竹子、幽静,而且是进大观园之后的第一个处所,贾政来到这里的感叹是:“若能月下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幽静之处,可以读书,也是一个重要意象,这些意象,都是林黛玉的命运相关。竹子是湘妃竹,相传舜帝南巡,死于苍梧之野,他的二位妃子娥皇、女英前去寻找,泪染斑竹,投江而死。被泪所染的竹子就成为湘妃竹。
潇湘馆的命名,很明显的来娥皇、女英的传说。后来,大观园里办诗社,林黛玉的名号,也称做“潇湘妃子”。潇湘妃子寻夫未果而死,预示着林黛玉与贾宝玉之间的情感最后没有结果。
幽静的环境,显示出林黛玉高洁的情操不为世俗所容。而读书在今天看似正常,但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也暗示林黛玉的行为,不符合世俗评价女人的标准。所有的这一切,都与人物最后悲剧的结局,相符合相适应。
还有一点,潇湘馆是入园第一处,也与林黛玉是贾宝玉平生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精神上的知己,灵魂上的伴侣相对应。
蘅芜苑的主要意象,是来自楚辞屈原的《离骚》中以杜蘅、芷兰等香草比喻君子做法。这里是暗喻薛宝钗的君子人品。在大观园众诗人里,薛宝钗的名号是“蘅芜君”,如果我们不是抱着宫斗的眼光去看薛宝钗的话,就会发现她的为人处世上,确实是有君子之风的。堂皇正大的蘅芜苑
君子之风的薛宝钗
苑,是大园子。以此来命名薛宝钗的住处,也是暗示薛宝钗此人格局很大。这一点,与林黛玉的小性子相比,薛宝钗的大格局是当之无愧的。
另外,与潇湘馆比起来,蘅芜苑在大观园诸处中,是与正殿“省亲别墅”最近的。这样又体现出一种中正、正大的意象,这与薛宝钗的性格相合。
以上所述,大约是薛林二人住处与他们性格命运的内在联系。
做为皇妃省亲的元春,以及住在大观园里的薛林二人,都是“太虚幻境”薄命司中人,她们在情的世界里,最终都是以悲剧结局的。曹雪芹所谓的“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她们都是千红万艳中的一个。她们的悲剧与毁灭,所应的决不是简单的个人之间的争斗,而是社会的悲剧。
以上是个人对此问题的粗浅理解。欢迎朋友们一起讨论。
元妃省亲把有凤来仪改名潇湘馆,后来林黛玉选了潇湘馆,曹雪芹写这个有什么深意吗?
曹公这样写大有深意……
“有凤来仪”暗指林黛玉就是凤凰,身份高贵的凤凰,非梧桐不栖,非醴泉不饮,非宝玉不嫁。
“潇湘馆”一写出幽静的环境,这里青竹多,喻指林黛玉的节操,质本洁来还洁去;二暗示林黛玉的结局,为爱的人,泪尽而逝。
据说舜帝至南方巡视,死于苍梧。帝妃娥皇、女英往寻,得知舜帝已死,埋在九嶷山下,抱竹痛哭,泪染青竹,泪尽而死,被泪染的青竹因称“潇湘竹”或“湘妃竹”。
而且林黛玉的诗社的名号为“潇湘妃子”,实际上也是在隐喻,在暗示她的人生与结局。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小说的每一处情节都是作者的精心构思,细细品味,总能品出深意。
元妃省亲把有凤来仪改名潇湘馆,后来林黛玉选了潇湘馆,曹雪芹写这个有什么深意吗?
在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节描述,"忽抬头看见前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宝玉说,"这是第一处行幸之处,必须颂圣方可。″因此题名"有凤来仪″。因为传说凤是食竹实的,恰好这里满院置竹,正是凤凰栖息之地。古时多以凤凰比后妃,题为"有凤来仪″正合。凤又是孤高不凡的仙鸟,借以比喻后来居住在这里的林黛玉,也相合。因为林黛玉聪明灵秀,孤高自诩,具有凤的气质。
.在贾宝玉眼中,林黛玉"兩弯似蹙非蹙(juan)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如弱柳扶风。″。也曾有前人形容林黛玉,"看到竹影参差,苔痕浓淡,发出红颜薄命,孀母弱弟俱无的哀叹。见秋风疏雨,叶落花谢,又产生寄人篱下,孤寂无依之感,发出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的感伤。″。作者把林黛玉安排在千百竿翠竹遮映的潇湘舘中,正是为了以景映情,更好地展现林黛玉多才多艺,但身体多病,疑虑过甚,压抑郁闷的特殊心理,特殊性格。至于有人偏要猜测日后林黛玉嫁给北静王,甚或入宫为妃,本人不敢苟同,就不多作议论了。
元妃省亲把有凤来仪改名潇湘馆,后来林黛玉选了潇湘馆,曹雪芹写这个有什么深意吗?
你好,我认为曹雪芹在书中写到元妃省亲时把有凤来仪改名为潇湘馆,而后林黛玉选了潇湘馆居住,其主要的意思有三:
01红楼梦第023回提到,到了贾母屋里,贾宝玉一见到林黛玉,就问她选哪个房子。黛玉本身其实也在盘算,因见宝玉问便笑道:「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幽静。」而宝玉这时候的反应是:听了拍手笑道,正和我的主意一样,我也要叫你住这里呢。我就住怡红院,咱们两个又近,又都清幽。
在这里透露出了两人的小心思,林黛玉其实心里是想离宝玉住的近些,而且潇湘馆里曲径通幽、清凈优雅,也是大观园里最清静优雅的地方,所以黛玉选了潇湘馆居住,也符合林黛玉纤弱的诗人气质。
02潇湘馆原本宝玉题词为『有凤来仪』,后元妃省亲时把有凤来仪改名为潇湘馆,在红楼梦第四十回之中写到:贾母等人先到了潇湘馆。一进门,只见两边翠竹夹路,土地下苍苔布满,中间羊肠一条石子漫的甬路。
而对潇湘馆建筑、布局之“曲”、之“小”的描写,则又从另一个侧面暗喻了宝黛之间爱情之路的坎坷与曲折。若非置身于这样声情并茂的优美环境中,林黛玉怎么能触景生情,写出诸如“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撒窗纱湿”的人生感慨呢?
另外尽管林黛玉在大观园中过的是锦衣玉食的生活,还是时时感受到一种寄人篱下的压力。正因如此,她虽然博览群书、冰雪聪明,却因为身体和心理的原因,铸成了压抑而敏感的性格。
她之所以选择在潇湘馆居住,按她自己的说法是:“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得幽静”——其实作者不过想借用竹子高洁、脱俗,坚韧无比的品格与林黛玉清高孤傲的气质与个性作比喻。
03在红楼梦第五回中写到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见到金陵十二钗正册中提到: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另外,小说中提到:刘姥姥因见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放着满满的书。 刘姥姥道:「这一定是那一位哥儿的书房了?」
潇湘馆之中堆着满满的书,连刘姥姥也忍不住赞叹,也无愧乎金陵十二金钗正册称她有『咏絮才』了。
「咏絮才」出自《世说新语》中,谢安有一次和他的侄子们讨论该如何比喻飞雪, 而谢安的侄子谢朗说:「撒盐空中差可拟」,而侄女谢道韫则说:「未若柳絮因风 起」,因其比喻精妙而受到众人的称许。而后来人将「咏絮之才」称许有文才的女性。
黛玉如此聪明有才华,自然堪比谢道韫了,但她的才华却没有为她带来相映美好的命运,她父母早逝,又无人了解心事,在加上性格总是容易自怨自艾。
在金陵十二金钗正册中画的两稞枯木是析字双关,双 『木』为『林』,而枯木则 代表待遇最终泪尽而亡的结局,「玉带林」倒读即其名,但木上又悬着一围玉带的画面,暗示着宝玉仍然挂念着死去的林妹妹。
另外在第三十七回中,探春曾玩笑的指称黛玉「当日娥皇,女瑛洒泪在竹上成斑……如今她住的是潇湘馆,她又爱哭,将来她那些竹子想来也是要变成斑竹的。」
娥皇女英为了丈夫而哭,而黛玉亦为了爱情而哭,也因此黛玉在小说中的种种哭泣都是与宝玉有关,也因此林黛玉的称号即为『潇湘妃子』,这潇湘馆密生的竹子也暗示了黛玉爱哭、最终为宝玉泪尽而死的结局。
元妃省亲把有凤来仪改名潇湘馆,后来林黛玉选了潇湘馆,曹雪芹写这个有什么深意吗?
“龙吟细细,凤尾森森”,这是大观园里林妹妹居住的潇湘馆才有的景致。元春省亲之后,林妹妹因为独爱这片竹林的静谧与清幽,选择了搬进潇湘馆。而在元春省亲之前,潇湘馆被宝玉拟名为“有凤来仪”,也可谓是用心良苦。
要想理解曹公为什么对林妹妹居住的地方如此谋篇布局,必须先要明白两个问题:一则,最初宝玉为什么将其拟名为“有凤来仪”;二则,元妃省亲之后,为什么要改“有凤来仪”为潇湘馆。理解这两个问题,才能更好地把握黛玉入住潇湘馆的选择。
首先,宝玉题名为“有凤来仪”,是为了欢迎贵妃姐姐到来的应景之作。
为了迎接元妃的到来,贾府不惜重金打造了这座省亲别墅。竣工之后,贾政与一众清客为园内各处匾额题名。为了检验宝玉的才学,贾政也让宝玉参与其中。当众人来到日后潇湘馆前时,“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竽翠竹遮映”。
面对如此雅致之景,或提议为“淇水遗风”,或题名为“睢园雅迹”,贾政都认为太过俗气。而宝玉的一句“有风来仪”,引得众人交口称赞。宝玉的灵感,来自于《尚书·益樱》有“箫韶九成,凤凰来仪”之句。箫韶的音乐,就连凤凰听了都能随之翩翩起舞。
此外,《庄子·秋水篇》有云:“夫鹓雏(凤凰)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所谓的练实,正是此馆里的竹子。这正好歌颂了凤凰志存高远,秉性高洁。有“千百竿翠”,联想到圣洁的凤凰,再为恰当不过。
正如宝玉所言,“这是第一处行幸之所,必须颂圣方可。”宝玉题名为“有风来仪”,可谓是一箭双雕:一则歌颂了元春的身份高贵与品行高洁;二则赞美了馆内环境的清幽雅致与贾府的礼乐传家。宝玉此举,既应景,又含情,使得一切恰到好处。
其次,元妃改“有风来仪”为“潇湘馆”,是为了提醒家人切莫奢华靡费。
元妃省亲,看到贾府专门为自己建造的这座省亲别墅之后,心里一直在暗叹“奢华过费”。在元妃看来,不只是建筑陈设太过奢侈豪华,就连匾额题名也太过张扬高调。大观园石牌坊上的“天仙宝镜”,元妃看后也立即命人换上了“省亲别墅”。
一入宫门深似海的元妃,深知“登高必跌重”的深刻道理。面对这张“有风来仪”的匾额,元妃为了明哲保身,将其改名为潇湘馆。元妃此举,多是想到了舜死后娥皇、女英二妃泪洒青竹而竹叶生斑的凄美爱情故事。二妃死后,世人常以“潇湘”代指斑竹。
元妃将“有风来仪”改名为“潇湘馆”,与她温柔敦厚而又才华横溢的品质相暗合,同时又显示出她对贾府“水满则溢出,月满则亏”的提醒与警惕。正如元妃隔帘含泪对父亲贾政诉说的那样,“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
对于贾府来说,“有风来仪”是泼天的喜事与富贵;而对于元春来说,骨肉分离才是最戳人心的苦痛。元妃省亲之后,临行之前再三叮嘱贾母,“倘明岁天恩仍许归省,万不可如此奢华糜费了。”元妃将“有风来仪”改名为“潇湘馆”,也正有此意。
理解了上述两个问题,曹公让林妹妹入住潇湘馆的深意就很容易理清了:
其一,潇湘馆与黛玉“娴静似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的容貌气质相契合
潇湘馆不仅有千百竽翠竹掩映,还有一派清泉,“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如此幽雅静谧的居住环境,与黛玉的容貌气质颇为契合。当清风吹过竹林,“龙吟细细,凤尾森森”,恰似黛玉在院内闲庭信步,是如此婀娜多姿和顾盼生姿。
而当月色温柔,看着竹影摇曳,听着泉水叮咚,黛玉临窗作诗,又恰似娇花照水惹人怜。此番场景,正如贾政第一次看到潇湘馆感叹的那般,“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潇湘馆的整体居住环境,与黛玉柔美纤细的容貌气质相互映衬,赏心悦目。
其二,潇湘馆与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的性格品质相吻合
黛玉选择潇湘馆作为自己的居住之地时,曾对宝玉说道,“我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幽静些。”潇湘馆之所以幽静雅致,就在于有竹林掩映和泉水流通。这种对清幽环境的追寻,与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的精神特质相吻合。
正如苏轼所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黛玉选择与竹林为伴,正是对竹子傲雪凌霜高洁品格的追寻。天上掉下来的林妹妹,如竹林不染尘埃,不食人间烟火,永葆自己的清新质朴之风。面对日后的“风刀霜剑严相逼”,黛玉如绿竹坚贞不屈。
其三,潇湘馆与黛玉“人中龙凤”的金陵十二钗之首的地位相匹配
庄子云,凤凰“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宝玉曾把潇湘馆题名为“有风来仪”,能入住竹林掩映与泉水叮咚之人,非“人中龙凤”不可。黛玉能入住其中,是对其金陵十二钗之冠的肯定与赞美。西施貌,咏絮才,世外仙姝寂寞林,只有黛玉才配得上这样的荣耀。
如竹之清雅,似泉之清澈,黛玉的高贵如凤,不仅在容貌气质,更在秉性风骨。黛玉对纯洁爱情的追寻,对封建礼教的抗衡,以遗世独立的姿态,演绎了与宝玉木石前盟的纯真绝恋。潇湘馆是黛玉诗魂的栖息之地,充满了都属于黛玉的浪漫气质。
其四,潇湘馆与黛玉“还泪而来,泪尽而亡”的悲剧命运相暗合
娥皇、女英为了追寻死去的夫君舜帝,泪洒青竹,致使竹上生斑。从此,潇湘竹成为竹子的代称。而黛玉因为木石前盟前来,为了报答宝玉的前世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要用这一生的眼泪偿还于他,才算了尽了心中的缠绵之意。
正如探春所言,“如今她住的是潇湘馆,她又爱哭,将来她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因而人如其名,黛玉无愧于“潇湘妃子”的称号。居住在潇湘馆,黛玉为了宝玉流尽了一生的眼泪,这可不就是黛玉“泪尽而亡”的悲剧写照。
总之,有了黛玉的潇湘馆,才有了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独特气质与生命。对于黛玉来说,潇湘馆是她在尘世最后的寄托之地,里面承载了她对诗意的追寻与爱情的追随。潇湘馆与黛玉的气质与生命,是水乳交融的依存关系。
所以,当天上掉了的林妹妹,终成世外仙姝寂寞林,大观园里的潇湘馆也就成为枯槁死木,毫无生机可言。只有黛玉在的时候,潇湘馆才能发出“龙吟细细,凤尾森森”的天籁之音;也只有黛玉居住的潇湘馆,也才能称得上真正的“有凤来仪”。
元妃省亲把有凤来仪改名潇湘馆,后来林黛玉选了潇湘馆,曹雪芹写这个有什么深意吗?
这里先说明“潇湘”两字的出处,尧帝将女儿娥皇和女英许配给了舜,舜因为治水身亡,两位女子知道夫君离世的噩耗后去湘水边寻找舜,在湘水边她们为夫君离开而恸哭,泪水撒在竹子上,竹子也有了泪痕,最后两位女子跳进了湘江。
据说斑竹就是由此而来,斑竹又名“潇湘竹”,因有凤来仪那里有几处竹子,故黛玉的居处又名潇湘馆。但是,曹公给黛玉居处如此起名绝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意思上,潇湘二字本就带走悲剧色彩,所以,潇湘馆更暗示了红楼人物的命运。
一、元春的后宫悲剧潇湘馆是为元妃省亲而建的,所以与元妃有着必然的联系,元春的悲剧便在于十几岁时,她被贾府作为政治筹码送去了那不见得人的地方,而她的大好青春,也葬送进了深宫之中。
在元春省亲之前,元春在宫中受到极大的宠幸,贾府的地位也是极高,但此后元春的地位却越来越低,元春在宫中受到了怎样的痛苦原文没有提及,但从元春的话语以及贾府的败落便可以看出,而元春最后的结局也应该和娥瑛、女皇二人极为类似,这里间接暗示了元春的薄命。
二、黛玉的泪尽而亡潇湘馆的主人便是黛玉,这也极为切合黛玉的身份,从黛玉住进潇湘馆到后来众姑娘们提诗给黛玉取名为潇湘妃子曹公都埋下了一定的伏笔。
黛玉面临过双亲离开的悲痛,寄人篱下的生活也没有真正开心过,所以黛玉在众姑娘中流泪最多。黛玉的前世是降珠仙草,因得到神瑛侍者的浇灌的得以生长,所以降珠仙草便愿意以自己一身的泪水来报答神瑛侍者,在黛玉流尽了最后的泪水以后便含恨离开人世。
所以,曹公早已埋下了伏笔,从开始有“潇湘馆”之时,就注定了黛玉和元春两个人的结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