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在二战中日军不敢和苏军拼刺刀?

为何二战中日军不敢和苏军拼刺刀? 要是能获得与苏军拼刺刀的机会,他们做梦都会笑醒。

真相永远只有一个,要知道在拼刺刀方面,日军可是首屈一指的专家,在这方面美苏都自愧不如,根本不存在什么害怕,相反日军反而十分乐衷于拼刺刀。

为什么呢?整个二战期间,日军生产了680万把刺刀,光看这刺刀数量就该明白,日本对刺刀的热衷在世界上绝对都排得上号。

日本的三八大盖,枪身全长127.6厘米,再加上30式单刃刺刀后就可达166.3厘米,比日军士兵平均高度还要高上一大截。这种长枪管的设计思路,除了谋求子弹射程远,另外就是可以在刺刀战中弥补日军身高缺陷。

日本男子从小就要接受各种拼刺训练,把它当做重要考核目标。日军如此热衷拼刺刀,根本的原因还是穷,舍不得用子弹解决问题。

你可能会在各种电视剧看到日军和我国八路军,新四军拼刺刀。可是为什么没听到过苏军和他们拼刺刀的新闻呢?

既然日军有这么强大的白刃战能力为何不与苏军拼刺刀呢?

他们也想啊,可关键是对方不给机会啊。苏联军队大部分时间内,可不存在缺子弹的问题。

自古以来日军就有崇尚武士道精神的习惯,觉得近身搏斗才是士兵英勇的体现,并且宣称,不会拼刺刀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因为武士道精神的支撑,日军近距离拼杀完全视死如归,试想一下,你有一个分分钟敢给你切腹自尽的经过充分拼刺训练的对手端着166厘米的刺刀冲上来,你不害怕?

对自己狠,对敌人更狠就是日军的作战态度。 苏军也不是没和日军小规模尝试过拼过刺刀,他们想着自己人高马大还怕那平均身高不足160的日本兵?

可是拼完后,他们就后悔了,本来与生俱来的身高优势,在日军刺刀面前都不值一提,没办法,谁让人家接受过系统化的训练呢。

日苏曾在张鼓峰干过一场,战争结束后双方统计了各方伤亡人数。

被枪弹杀伤:苏军869人,日军323人,交换率2.7:1。

被弹片杀伤:苏军1498人,日军572人,交换率2.6:1。

到这儿,你可能会说还好啊,伤亡比率还没拉开,毕竟当时苏联的武器准备还没跟上来,可以表示理解。但是,接下来的数据就会让你吃惊。

被冷兵器杀伤:苏军110人,日军4人,交换率28:1,看看这数字,就知道日军刺刀的厉害,管你人高马大,照样一枪挑翻你。

到后来获得美国援助,苏军武器装备鸟枪换炮之后,远远看见日军就一顿枪林弹雨的招呼过去,根本不给日军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实在是被他们那种刺刀捅怕了。

拼刺刀的前提就是你要冲到对方的面前,且对方没有合适的作战武器,只能选择和你白刃相接。 在二战的后期,因为知晓了日军刺刀的厉害,在1945年德军投降后,苏军直接出动坦克群在东北平原一路高歌猛进,一点机会都不给关东军。

任你武功再高,我照样一枪撂倒。都是热武器时代了,谁还跟你玩十八般兵器啊。

所以,板载冲锋对阵乌拉冲锋,直接单挑,乌拉是吃亏的。

苏军配备的冲锋枪在日军中仿佛就是割草机般的存在,大片大片的日军被收割被压制。况且日军和苏军交手又主要是在北方平原地区,来再多的日军也不怕,无非也就是多几轮扫射,日本人基本上没有和苏军拼刺刀的机会。

日本人拼刺刀技术,也就只有在稍微比他弱小的中国面前,才能发挥出白刃战的厉害,要是在抗日战争中,我们中国军队也有美苏的装备,谁又愿意和日军拼刺刀呢?

中国军队对日军都是采取以多换少的打法,每一场战争后,不知埋藏了多少铮铮铁骨。在此,向那些不惧生死、保家卫国的抗战英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为何在二战中日军不敢和苏军拼刺刀?

日军并没有不敢跟苏军拼刺刀,事实上日军不仅敢,而且很愿意,只不过是苏联人(以及美国人)不给他们机会而已。

日本由于长期徘徊于东亚战场,面对的都是朝鲜、中国这种战五渣的对手,装备一个比一个差,导致日本陆军装备相比于世界主流整整落后了一个时代,战术思想就更落后。

日本人崇尚武士道,认为肉搏是士兵勇敢的体现,不拼刺刀的士兵不是合格的士兵。而中国战场上,由于中国军队的弹药和火器比日本还短缺,所以也经常有拼刺刀的机会。

客观来说,二战中的日军士兵,作为一个士兵来说,素质是相当高的。日军对士兵的训练注重三点——射击、拼刺、不怕死。而日本士兵大多数都能做到这三点,日本兵枪法很准,拼刺刀也都是高手,至于不怕死嘛,武士道思想加成之下搞自杀式袭击眼睛都不眨一下。

那日本为啥还是败了呢?

因为士兵的素质,挽救不了战术思想的落后和装备的落后。

在中国战场上,由于中国军队参差不齐的战术素养,导致中日之间拼刺刀往往是中国吃亏,平均伤亡率甚至高达五比一。

但相比于苏联人来说,中国人拼刺刀的能力已经很强了,因为中国人至少还进行过拼刺刀的训练。

1938年,张鼓峰战斗进入肉搏阶段时,膀大腰圆的苏军士兵被日本一米四一米五的小矮个们拿着刺刀捅的哭爹喊娘,时候统计,此战肉搏阶段,苏联阵亡110人,日本仅阵亡4人!阵亡率达到了惊人的27比1!

第二年的诺门坎战役中,日本也依然有机会与苏军拼刺刀,他们埋伏在草丛中,突然袭击苏军,打的苏军措手不及。在此战的肉搏战中,日本依然伤亡率远低于苏军。

诺门坎之战后,日军与苏联的交手就暂停了,直到1945年苏联发起“八月风暴”行动,进攻日本关东军。

可是在这场上百万人的大战役中,却几乎没有日军与苏联拼刺刀的记录。

为啥呢?

因为苏联人鸟枪换炮了。

前面我说了,日本陆军落后于欧美军队整整一个时代,日军的装备和战术也就是一战水平。

二战过程中,波波沙冲锋枪普遍装备了苏军,苏军认可了这种枪支的实用性,生产了几百万支,装备到了苏军的基层部队。

拼刺刀这种肉搏战的前提就是——你要能冲到对方面前,且对方没有合适的武器,只能跟你冷兵器肉搏。

二战前(比如诺门坎战役的时期),全自动武器还没有发明出来,各国军队装备的都是打一枪上一次膛的栓动步枪。这种步枪虽然打的远,但是火力很差,基本谈不上火力持续性,如果两个人面对面交手的话,对方拿刀,你拿步枪,第一发打不中的话,就没有机会再开第二枪了——对方刺刀已经上来了。

但是,在我共产主义の冲锋枪面前,七十发的大弹鼓,不存在打不中的问题。小日本端着刺刀冲过来,一梭子放到一大片,让关东军体会到了苏军の惩戒。

在太平洋战场,美国人也发现了日本这个缺心眼的战术,于是美国人干脆给士兵装备手枪。日本人刺刀练的再好,挡不住一枪放倒,更有甚者,面对着“万岁冲锋”的日军步兵,美国人会直接用火焰喷射器……

所以,随着自动火器的诞生,拼刺刀这种战术迅速退出了历史舞台,到六十年代珍宝岛之战时,苏军和解放军冷兵器交手时,双方压根没有装备刺刀,直接用砖头和铁铲交手了~

为何在二战中日军不敢和苏军拼刺刀?

恰恰相反,在诺门坎战役中不敢拼刺刀的是苏联人,因为那等于以己之短击人之所长,而前线的日军巴不得苏联人跟他们近战拼刺,那总比趴在那被苏军的重炮轰击和空中轰炸要“自在”多了,可惜的是,苏军不太愿意给他们这样的机会。

二战时期的日本陆军,受战术思想落后的影响极度迷信“白兵主义”,认为刺刀配合所谓“武士道精神”、“猪突冲锋”才是致胜法宝。别看日本兵身材矮小,但拼刺技术娴熟并且“三八大盖”刺刀和枪身修长,近身肉搏的时候,传说中的“小鼻子”根本不怵“大鼻子”。

在诺门坎冲突的早期阶段,由于苏军的机械化大部队还没有赶到,日本人用刺刀冲锋的战术很是占了几天便宜的,因为苏蒙军在拼刺方面的训练薄弱,冷不丁非常不适应日本人的打法。蒙军骑兵第6师师长沙日布就是在日军的突袭下阵亡的,摔下马来又被捅了好几刀。

但是随着朱可夫率领的第57特别军增援部队抵达,苏军在坦克、飞机和火炮几方面全部占优,密集的火力根本不给日军近身白刃战的机会,关东军高参、第六军和第23师团的将佐们一合计:若想发挥拼刺优势,就得使用“夜袭”。

1939年7月9日晚上10点,第23师团长小松原太郎集中所有火炮进行炮火准备,等到炮火延伸后,第23师团步兵、第8“国境守备队”、第7师团一个联队等部共20000名鬼子爬出战壕,闷声冲向苏军阵地。小松原的设想很直接:利用夜幕冲进苏军阵营中,再用刺刀打垮苏联人。如此的战术设计,你还说日本人不敢跟苏军拼刺刀?

可惜的是,鉴于之前日军多次小规模夜袭的教训,朱可夫早有准备,他给前线部队配发了大量的曳光弹、燃烧弹和照明弹,新调来了大功率探照灯车12辆,同时又给坦克和装甲车加装了大功率远射车灯。所以当日本人冲到阵地前沿时,突然发现好像回到了白昼,当然是人工白昼。

上万名日军步兵瞬间暴露在毫无隐蔽点的原野之上,苏军集中机枪和冲锋枪猛烈扫射,鬼子一片一片倒下。眼见偷袭不成,日本士兵索性开始了“猪突冲锋”,端着刺刀高喊万岁不顾死活的向前冲,也被称为“板载冲锋”。

如果能进入近距离的贴身肉搏,以刺刀对刺刀解决战斗,关东军的老兵们绝不会落于下风,这也是他们长期训练的结果,但问题是,苏军怎么可能给他们接近的机会?在自动火器的扫射下,日军尸横遍野,上半夜是如潮而去,下半夜是稀稀拉拉撤回来。

第三天日军动用炮兵专打探照灯车,当战场光线暗下来后再次集团冲锋,苏军不敢恋战,明智地放弃了一线阵地,因为知道拼刺刀不是强项。冲上阵地的日军还未及欢呼,劈头盖脸的炮弹就砸了下来,朱可夫储存有60万发大口径炮弹,改由炮兵发言后,日军再次抱头鼠窜。

到战役后期,苏军已经把诺门坎当成了武器试验场,所有类型的坦克全部登场,甚至包括还在完善阶段的T35重坦,这是分上下两层五个独立炮塔的怪物,拥有三门火炮和五挺机枪,许多日军在30到50米的距离上就已经被打成了筛子,根本没有拼刺刀的机会。

诺门坎战役后根据苏军统计,所有15251名伤兵中,被枪弹杀伤的占42.2%,被弹片杀伤的(包括炮弹、手雷、地雷)占48.4%,被空中攻击杀伤的有6.5%,而被刺刀捅伤的仅占0.9%。换句话说,苏军就没有留给日本人多少近身拼刺的机会,既然有绝对的火力优势,那么“能动手的尽量少吵吵”。

为何在二战中日军不敢和苏军拼刺刀?

刺刀诞生于17世纪的法国,在那些枪械还非常落后、只能依靠燧发杀敌的年代,刺刀对于军队来说简直就是一一件绝顶的神器。

没有刺刀之前,发射效率非常慢的枪械很难单独抵挡敌人的进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一般会在作战部队中组成轮流的队形。

前面的人射击完了,后面的人就会替补到前面,然后替补下来的人在装好弹药后,继续轮流替补射击。

除此之外,他们很多时候也会部署一些持着长矛或者刀剑的士兵守卫在这些火枪手身边,以防止敌人接近身边后,火枪手会被敌人冲垮没有还手之力。

这种状况的发生是非常尴尬的,一直使得火枪手迟迟无法在战场中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

直到法国在17世纪把刺刀装到了火枪上,这才解决了这个一直困扰着人们的问题。

而在法国人之后,世界上很多使用火枪作战的国家也效仿了这个方法,开始大规模使用起了刺刀。

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射速惊人的冲锋枪大规模普及到各国军队中时,这些刺刀才渐渐消失在了历史中。

只不过有些地区是单独的例外,这些地区说的就是我国和日本。

日本二战中一直使用刺刀的原因

以日本的技术他们实际上是有能力制造出大量冲锋枪的,只不过他们的资源实在太过于缺乏了,如果制造那么多冲锋枪出来的话,他们的资源根本无法支撑这么多弹药的使用。

于是为了节俭资源,他们就只能放弃了大规模普及冲锋枪的想法,从而全面使用起了三八大盖这种被他们设计得射程很长但只能一枪一枪射击的步枪。

为了更进一步地节省他们储量不多的子弹,他们继续使用起了刺刀,每当他们展开军事训练的时候,他们都会花费许多时间训练士兵们使用刺刀作战。

在二战爆发过程中,在其他列强国家大规模放弃刺刀的情况下,对刺刀展开了大规模训练的日本成为了世界上使用刺刀最为高明的国家。

在侵略我们早期,他们凭借着他们精良的刺刀作战战术给我国的军队带来了很大的苦头,如果没有后期做出的改变,我们在战争中根本就无法抵挡他们的刺刀进攻。

当然,这些刺刀也并不是什么时候都能使用的,比如在战斗刚开始爆发的时候,他们就很少会使用刺刀。

他们一般会在远程作战将我们军队的弹药消耗得差不多时,才会装上他们的刺刀,带着他们那不怕死的武士道精神杀向我们的军队。

日本之所以能发挥出刺刀作用的原因

在战争爆发的时候,日本是因为资源缺少而不得不使用刺刀这种节俭方法的。

而我们的土地下虽然埋藏着很多的资源,但是因为开采不足、制造技术又非常落后的原因,所以我们当时的情况其实比日本还要尴尬。

明明有着丰富的资源,但是却无法合理地转化这种资源为优势,当时, 无论是在武器还是弹药方面,我们均远远不如日本。

正因为这种尴尬的情况,才使得日本的刺刀作战方法有了可用之地,要是当时我们人手配备一支冲锋枪,他们的刺刀又怎么可能派得上用场?

日本不敢向苏联使用刺刀的原因

接下来我们来说一下日本之所以不敢向苏联使用刺刀的原因。

在曾经的战争爆发期间,日本和苏联爆发的冲突很少,大的冲突只有三次。

第一次是1938年日本和苏联在东北张鼓峰爆发的张鼓峰战役,第二次是1939年爆发的诺门罕战役,第三次则是日本军国即将灭亡之时苏联150万浩然大军碾压70万关东军的战役。

前两次冲突爆发的时候,日本并没有出现不敢向苏联使用刺刀的情况,在第一次冲突战役的时候,他们甚至凭借着刺刀战术给装备精良的苏联军队带来了很大的损伤。

在诺门罕战役的时候,苏联动用了远超日本数倍的武器弹药迎击了日本,那个时候日本人的拼刺刀战术就在这些猛烈的火力下,受到了极大的阻碍。

在诺门罕战役结束后,日本见识到了苏联的实力,觉得进攻苏联是很不明智的选择,于是他们接下来就全盘进入了南进策略中。

虽然一直把大军驻扎在东北,但是却没有和苏联军队爆发冲突。

而随着苏德战争的轰轰烈烈爆发,苏联的武器开始全面升级了起来。

在二战后期,苏联军队中已经装备起了大量的冲锋枪,因此在1945年苏联进攻东北的时候,面对着苏联狂暴的火力洪流,日本是根本不敢拿着自己的刺刀去和苏联对拼的。

拿着刺刀和冲锋枪对抗,其实无异于自寻死路。

所以说这就是日本不敢和苏联拼刺刀的原因,在二战准备结束的时候,苏联的武器已经变得十分发达,在这种情况下,日本的刺刀自然就派不上用场了,他们之所以能在面对我们的时候拿刺刀逞凶威,主要还是当时我们实在太过于落后了,并不是他们强大,而是我们太弱了。

为何在二战中日军不敢和苏军拼刺刀?

日军不是不敢,相反日军将拼刺刀作为打败对手的杀手锏。

只不过当陆军冲锋枪和手枪装备发展之后,肉搏战越来越难奏效罢了。

在日俄战争期间,日军的刺刀就让沙俄军队崩溃。

一个奉天战役,居然让17万日军包围了21万沙俄军队,且打死打伤7万人。

而创造这一战果的就是日军疯狂的打法,由乃木希典创立的刺刀冲锋战术。

日俄战争结束之后,日军更加重视拼刺,认为这是武士道的传承,这是杀手锏。

因为一旦陷入肉搏,手中的步枪几乎就是就只能用于突刺,根本就反应不及,毕竟当时的步枪还不是自动化武器。

事实上当时世界各国也还没有意识到步枪威力过大,所以在肉搏中,其实笨重的步枪不占优势。

而三八大盖加上刺刀,比一般国家的步枪要长一大截,这是日军为了拼刺刀而特意设计。可想而知日军对于突刺的重视,这也是日军迷信突刺的体现。

不过日军的万岁冲锋也受到了打击,而且这还是在太平洋战争之前,也就是在诺门坎战役中,其实就已经体现出日军战术的落伍。

但就是这样,苏军在坦克的配合之下,依旧是被日军疯狂的万岁冲锋造成了不小的伤亡,不过当时苏军还没有大规模装备手枪和冲锋枪。

到了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的刺刀就开始难以奏效了,不差钱的美军人人装备了手枪,这种手枪就是为了应对日军的冲锋。

在太平洋战场上,尤其是瓜岛战役中,日军罕见的主动撤退,因为日军高层认识到了美军不是其他国家的军队。

瓜岛战役中,美军特意准备好强火力,就等着日军发起进攻,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日军几乎是冲锋一次就报销一个营。

此后太平洋战场上,就出现日军疯狂构建防线的情况,日军开始渐渐放弃万岁冲锋,改为了肉弹冲锋,也就是绑着炸药同美军同归于尽。

然而这一战术也被财大气粗的美军给终结了,美军开始见到尸体先补枪,甚至是无论日军阵地还有没有人活着,都得用飞机或者舰炮轰击一遍,在进入日军阵地。

而苏军闪击关东军的时候,日军更是彻底断送了刺刀冲锋的念头,因为苏军的重火力轰击之下,甚至可以造成局部缺氧。

加上苏军步兵都是在坦克的掩护之下,而且人手一把冲锋枪,这对于还用三八大盖的日军来说,差距不是一点点,所以最后日军也不得不放弃刺刀冲锋。

不过日军虽然放弃了刺刀,但是却让士兵背起了炸药包,所以二战末期,日军一个个士兵都在“蠢蛋攻击”中,被炸的粉身碎骨。

原创不易,喜欢历史的朋友拜托关注一波再走!

为何在二战中日军不敢和苏军拼刺刀?

日俄战争中,日军与俄军就已经在刺刀上较量过了,日军当时对刺刀训练极为重视,加之战术合适,两三个矮小的日本士兵靠在一起,就能对付一个班的俄军,给了俄军深刻印象。

二战中,日军与苏军主要是在张鼓峰、诺门罕和苏军出兵东北的时候交过手,那时候的苏军已经跟当年的俄军完全不一样了,苏军已经实现了机械化,除了大量装备坦克和火炮外,步兵更是大量装备各类自动武器,在西线与德军对抗都能部落下风,何况是日军?

位于东北的日军,在二战末期的主要步兵武器是99式步枪和99式轻机枪,几乎没有任何冲锋枪,相反,苏军在二战中装备了大量冲锋枪,仅波波沙就生产了500万支,苏日两军步兵遭遇,日军士兵还不等冲到身前展开刺刀战,就被苏军冲锋枪扫倒。因此,苏日两军当时不存在敢不敢拼刺刀的问题,而是能不能拼刺刀的问题,日军根本没机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