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可夫二战期间评价日军,士兵很勇敢,将军很垃圾,越高级将军越垃圾,这评价靠谱吗?

朱可夫的这种评价是基本靠谱的,因为这是他在亲自指挥完诺门坎战役之后,于1940年5月奉召晋见斯大林时所汇报的。这也是朱可夫第一次被斯大林召见,毕竟之前连个军区司令员还都不是,尚不够级别谒见最高统帅,所以紧张激动的不行。在这样的情况下,当斯大林询问起日本军队的真实水平时,朱可夫的回答必然是战战兢兢而不敢信口开河的,也算人之常情。

(朱可夫)

朱可夫被选派到远东地区指挥对日作战时,不过是白俄罗斯特别军区的副司令员,1939年9月那会苏军“大肃反”还没有完全结束,许多高级将领接到命令前往莫斯科之后就莫名其妙失踪了,朱可夫当然也怕的不行,跟家里把后事都安排好了。结果是被任命为驻蒙苏军第1集团军司令员,指挥反击日本关东军,最终胜利凯旋,扬名全国,荣膺“苏联英雄”称号。

斯大林是在克里姆林宫公开召见的朱可夫,作为诺门坎战役的有功之臣,之前他刚刚被提前授予大将军衔,斯大林的接见一方面是奖赏,一方面也是当面考察以便重用,陪同接见的还有莫洛托夫、加里宁等政治局委员,规格还是蛮高的,简单的寒喧后斯大林直奔主题:“你认为日军怎么样”?

(朱可夫在战场上)

朱可夫立正回答:“与我们在哈拉哈河(诺门坎地区)作战的日军士兵训练不错,特别是近战,他们守纪律,执行命令坚决,作战顽强,特别是防御战时。下级军官也受过很好的训练,作战异常顽强,一般不会投降,剖腹自杀时毫不迟疑”。

这个回答是比较有技巧的,如果苏军击破的敌人是不堪一击的菜鸟队伍,那么朱可夫的能力和战功也就无从谈起了,只有打败顽强的敌人,才能证明我军的牛掰,这个道理每个将军都明白。同时朱可夫的评价也是中肯的,中国的抗日战争也证明了这一点,日本士兵的单兵素质、狂热精神、白刃格斗和悍不畏死,确实在二战各国中名列前矛。

(苏蒙军人)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在台儿庄曾经大破日军,然他在回忆录中也写道:“日本陆军训练之精,和战斗力之强,可说举世罕有其匹。用兵行阵时,上至将官,下至士卒,俱按战术战斗原则作战,一丝不乱,令敌人不易有隙可乘。日本高级将领之中虽乏出色战略家,但是在基本原则上,绝少发生重大错误”,基本佐证了朱可夫的评价。

军史学家们也普遍承认,二战日军的小队长和中队长是基层部队的主要支撑力量,他们对士兵的统率能力和战场上的战术指挥,基本是靠谱的。日军在抗战初期投入的第101、第106等特设师团之所以战斗力不如老牌常设师团,正是因为只有大队长以上才是现役军官,中小队长都是预备役人员,实战中掌握部队和指挥能力较差。

(诺门坎战役中的日本将官)

朱可夫继续回答斯大林的提问:“日本军官,特别是中高级军官,训练差、主动性差,习惯于墨守成规”,对这段总结笔者个人认同一部分,日军的中高级军官进攻主动性是可圈可点的,但确实在战术上不会变通,很有股二杆子精神。诺门坎战役期间,德国军事观察团也随同进行了战场考察,深感日军的步兵战术仍然停留在一战时期,对其用步兵保护宝贵的坦克、动不动就板载冲锋的战法实在无法理解。

对日军的武器装备,朱可夫认为整体上是落后的,尤其是坦克和火炮这两个方面,这也是实情。关东军累死累活拼凑出86门大口径火炮,甚至还有一战时期的重炮,由于运输能力不足造成炮弹也必须限量发射。而苏军一次反击就动用了200多门重炮,炮弹随便造不限量,朝日本人头上甩了31000吨各类炮弹炸弹,大约是日军的16倍。坦克更不必说了,在欧洲人眼里,日军的装甲车辆几乎就是钢铁玩具。

斯大林最后的问题是我们的部队打的怎么样,用脚丫子都可以想出来朱可夫的应对语言:“我们的正规部队打的很好,我的坦克部队打得很出色,我们的炮兵在各个方面都比日军优越,我认为我们必须大大扩充装甲部队和机械化部队”。说明一下,朱可夫特地加重语气的所谓“正规部队”,隐指配合作战的蒙古军队战斗力比较糟糕。

斯大林对朱可夫同志的回答基本满意,当场宣布任命,朱可夫大将即刻出任苏联最大的军区:基辅特别军区司令员,从此,朱可夫步入苏联红军核心领导层。诺门坎战役的历史影响是深远的,斯大林有理由高兴和重赏朱可夫,因为不到一年之后日本主动提出缔结了《苏日中立条约》,其核心内容是如果苏德开战,日本将保持中立,而如果日美开战,苏联亦将保持中立。

在纳粹德国的巨大军事压力下,斯大林终于可以不用担心腹背受敌的局面出现了。

(苏日中立条约签署)

朱可夫二战期间评价日军,士兵很勇敢,将军很垃圾,越高级将军越垃圾,这评价靠谱吗?

评价别人的话之前,应该先去考证一下,别人有没有说过,是在什么时间、环境下说的,然后再去评价的。

1940年5月,斯大林召见朱可夫的时候,询问朱可夫日本军队的实力如何。

当时朱可夫说:“同我们在哈拉哈河(应该是指诺门坎事件)作战的日军士兵训练不错,特别是近战。他们守纪律,执行命令坚决,作战顽强,特别是防御战。下级指挥人员受过很好的训练,作战异常顽强,一般不会投降,剖腹自杀时毫不迟疑。军官,特别是中高级军官训练差,主动性差,习惯于墨守成规”。

在这个评价中,我们看到,朱可夫对日军的印象是,士兵很厉害,而越高级的军官能力越差。

以我们对日本的神之藐视,日本不但军官垃圾,士兵垃圾,整个日本军队都是垃圾,我们只要派出燕双鹰,还有什么解决不了的事情。

其实,如果我们能够放下成见,深入地去了解曾经的敌人,应该会有不同的看法。

以前我写过日本二战时期士兵是世界上最勇敢的军人,这一点,与朱可夫的评价相差不多,而关于军官方面,朱可夫的评价有一定的客观性,但是也不见的全对。

日本军官的培养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几乎每一个军官都是接受过军事教育的,中国近代以来的军事思想大多出自日本。

在日本,一个人想要当军官,最好的出路就是读军校,先上三年的陆军幼年学校,然后通过考试升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对于日本陆士,我相信知道一点中国近代史的同学都是“如雷贯耳”,在二战爆发前,中国从日本陆士毕业的留学生多达1600人,这些人对我国近代军政产生了重大影响。

当然,并非所有的中国留学生都能考上陆士,很多人其实上的是陆士的预科军事学校,也就是东京振武学院,在此毕业后,才有机会正式到日本陆士读书,老蒋同志其实也只读完振武学校。

虽然在陆士毕业的学生回国后,都混上了将领,但是从本质上讲,陆士主要是为了培养军队中的基层军事指挥官而设立的,在日本,真正想要在军队中混成中高级将领,必须要报考陆军大学。

想要报考陆军大学,必须是陆士的优秀毕业生,在部队有两年以上经历,且未满三十岁的中、大尉的军官,而在陆军大学的学业时间尤其长,通常情况下,至少要八年才能完成毕业。

日本军事教育体系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普鲁士的经验,是以培养专业化的军官为目的,注重理论,也有实践。

如果这样的军事体系下培养出来的日本中高级军官都能被称为垃圾的话,那我真的无话可说。

当然,很多人会认为这种军事教育体制下,产生的军官没有士兵的经验,高级军官都是书呆子,因此,打仗过于死板。

实际上陆士毕业后基本都是从准尉做起,这其实可以算作是基层作战经验了,比如我们熟知的日军名将冈村宁次,1904年陆士毕业后,参加日俄战争,从小队副到小队长,后来又到陆军大学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成为日本陆军新星。

陆军大学的门槛其实很高,要求士兵必须有两年以上部队经历,而且还要中尉以上资质,没有实战的人压根就不可能担任中尉!

朱可夫是世界公认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将领之一,在苏德战场上有着卓越的功勋,如果我们看了朱可夫受的军事教育,我们自然相信他所说的日军军官垃圾是有资本的。

朱可夫早年并非直接从军校毕业后才参军,而是从1915年应征入伍,打了几年的仗,到1923年被晋升为骑兵团长,次年考入列宁格勒高等骑兵学校,随后又到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是士兵出身,然后再接受军事教育的军官,这样的军官的确比完完全全的军校生要强的多。

但是即使是这样一位优秀的将领,在1939年诺门坎战役中,也未能占到便宜,最后的伤亡结果显示,苏军阵亡失踪9703人,受伤15251人,日军阵亡失踪8440人,受伤8766人。

在这场战役中,由于日本害怕事态扩大,没有扩大战争规模,投入兵力有限,朱可夫领导下的苏军是占据全面优势而惨胜。

朱可夫因为这场战役而扬名苏联,1940年5月,斯大林召见他的时候,也是预感到苏德战争即将爆发,必须解决日本问题,所以才会对朱可夫提出这个问题。

从结果上来看,苏联和日本是各退了一步,1940年6月9日,双方正式缔结协议,1941年4月13日,日苏签订《日苏中立条约》,对日本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妥协。

如果苏联真的没把日本放在眼里,又何须签订这个条约?

朱可夫二战期间评价日军,士兵很勇敢,将军很垃圾,越高级将军越垃圾,这评价靠谱吗?

一流的日军士兵,二流的军官,三流的统帅,朱可夫说的没错日军越到高层越垃圾。

下克上的传统伴随日军直至二战结束。日本关东军在1931年9月18日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参谋出身的板垣征四郎竟然不顾日本政府意见的执意扩大战争。像日本这种政府指挥不了军队,纵观二战以来独此一家。

日本军队的最高指挥权不是掌握在政府和军队高级将领手里,而是掌握在一群没上过战场的陆军参谋手中。可想而知,一群整天只知道勾心斗角耍阴谋诡计时,做出战略与战术有多么愚蠢。碰到比日本弱的农业国,例如中国日本尚且可以凭借这士兵的单兵勇猛、武器装备的先进,碾压中国军队。碰到了苏联这样的工业国,尽然还想凭借血肉之躯战胜苏联强大的机械化军队。虽然日军拥有空中优势,但在诺门罕战役中,还是被战神朱可夫一战消灭了6万日军主力,此役之后日军不敢北上。

类似的列子还有太平洋战争后期,面对美国海军的碾压式优势,日本军队最高指挥竟然想出了愚蠢的守岛战术,在东南亚的主要岛屿都布置重兵阻拦美军的进攻,结果美军一个跳岛战术让日军的所有的努力化为乌有,攻击防守薄弱的岛屿,日军重兵防守的岛屿受到美军的封锁毫无用武之地。

朱可夫二战期间评价日军,士兵很勇敢,将军很垃圾,越高级将军越垃圾,这评价靠谱吗?

一语中的,非常中肯,非常靠谱。二战中的日军确实是一流的士兵,二流的军官,三流的统帅。我以前就写过篇介绍二战日军的日志,题目就叫《二战日军:一流的士兵,二流的军官,三流的统帅》。

说句实在话,二战时的日军,无论是单兵素质还是部队战术素质都堪称世界一流,无论是哪个国家,想要在单兵素质及战术素质上挑他们的毛病,比在鸡蛋里面挑骨头还要难。但要是我们从战略的高度审视二战的日军,说他们像猪一样蠢也并不为过。日军之蠢,并非蠢在士兵,而是蠢在军官。官越大,智力就越不够用。例如二战时的日本首相东条英机,就被石原莞尔轻蔑的称为东条上等兵,说他能管理好仓库里的10挺机枪就不错了,多了一两挺能不能管得了还是个问题。

二战时的日军之蠢,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把战争和战斗混为一谈。在日本人眼里,战争就是战斗,战斗就是战争。其实,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战争和战斗是两码事。战斗打赢了并不等于战争就打赢了;反过来,战斗打输了并不等于战争就打输了。打赢了战斗却输掉了战争的例子并不鲜见,如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以及现在的反恐战争。美军或苏军几乎打赢了每一场战斗,却因战事久拖不决,经不起消耗,最后都以失败告终。一个高明的战略家在发动战争的时候就根据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战争潜力对比和可能出现的国内国际形势变化,提出自己的战争目标。只要战争目标不达到,马上收手,并想方设法的结束战争,巩固胜利果实。纵观从1931年“9.18”事变到1945年8月15日日军宣布投降的14年战争期间,日军最高统帅部从来没有制定过明确的战争目标,从普通士兵到总司令,从普通国民到天皇,谁都不知道打这场仗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既然没有战争目标,也就没有判断战争胜负的标准,日军所取得的胜利也仅仅局限在战役战术级别上。

其次,对后勤保障不够重视。后勤兵,在日语中称为辎重兵。当时日军有句话:“辎重兵也算兵?蜻蜓也能当老鹰。”在日军眼里,干后勤是件很不光彩的事,没什么地位可言。当然,日军不重视后勤保障并不代表日军不管士兵的死活。毕竟连傻子都知道,打起仗来人要吞的,枪炮要吐的,没有吞吐的东西还打个屁仗,趁早化剑为犁、回家种地是正经。日军解决吃喝问题的方法永远只有一个:就地调达。说白了就是抢。纵观整个二战期间,各参战国军队或多或少都有过抢粮的行为,但像日军那样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大范围的抢粮还真是不多见。你看人家美军,不但不抢粮,还能均出一部分军粮来救济沿途的难民,大搞军民鱼水情。不是美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执行得好,而是人家根本没有抢的必要。可日军就不一样了,走到哪抢到哪。可要打劫也得有可打劫的对象才行呀。在中国大陆可以抢,在东南亚可以抢,在印支半岛可以抢,在南洋诸岛也可以抢,但在太平洋诸岛上抢个毛呀!当时太平洋诸岛上,大部分是荒无人烟——纵使有人也绝大部分是土著人。他们不事生产,以打猎、捕鱼、采摘野果、挖植物根茎为食,往往还不留隔夜粮。一贯抢惯了的日军到这些岛上可傻眼了:这还怎么活呀?一开始国内还能运来些补给物资,但自盟军反攻后,可就一点也运不来了。因为美军见着船就炸,白天不敢行动,只能晚上偷偷摸摸的送。但后来晚上也不行了。因为美军财大气粗,根本不节省弹药,他们一听说哪片海域有敌舰,大批飞机马上赶过去,对该片海域狂轰滥炸一通。岛上日军的日子更不好过,美国人的打仗方式完全与日本人想像的不同。在美国人看来,打仗就是为了占地方。怎么占呢?把敌人赶跑就行了。为了把敌人赶跑,美军几乎不在乎成本。一发现或听说哪有日军,马上对该区域进行炮火覆盖。这样一来日军就只好钻山洞了。可山洞里有啥吃的呀?战后有日本人统计说,在太平洋战场,饿死的皇军比被打死的还要多。日军饿到什么地步呢?最严重的时候居然连司令官的便当都偷了,要司令官颁发“严禁食用战友尸体”的地步。现在,有些人说日军在太平洋的失败主要原因是物资匮乏,“要什么没什么”。其实,这话只说对了一半。日军占了亚太那么多的地方,什么物资都不缺,要什么有什么,但这些物资都没有出现在需要的地方。例如太平洋岛上的日军和本土的国民需要粮食,日军在中国和东南亚就抢了很多粮食,但却没办法运回国内以及运到太平洋诸岛上;日军需要石油,日军占领荷属东印度(现印尼)的巨港油田。荷兰军队在逃跑时几乎没有破坏油田,日军接过来就能生产。巨港油田月产上百万吨原油,足够日军需求了。但原油得经过提炼才能用,可炼油厂却在本土和中国东北……。反正日军拥有他需要的一切物资,但却没有能力把这些物资送到他需要的地方。这就是轻视后勤保障的结果。

第三,思想僵化。应该说日本还是个喜欢接受新事物的国家,国际上有什么,日本很快就有了。但接受新事物并不等于接受新思想新思维。例如在二战中,几乎所有的参战国都大量装备有冲锋枪,可日本却是个例外。并不是说冲锋枪是什么高技术的东西,日本造不出来。日本是造出过冲锋枪的,他们叫100式手提轻机枪。但日军高层认为,百发一中的冲锋枪不如百发百中的步枪。打仗的时候,远了就用大炮轰,用步枪“点名”;近了就拿机枪扫,就扔手榴弹;再近点就拼刺刀。这一套打法对付小国弱国倒也管用,但要对付美苏等强国就不灵了。美苏等强国打起仗来那是天上飞机炸,地上大炮轰,坦克、装甲车、步兵高度协同,排山倒海的压过来,冲锋枪的怒吼织成一道道弹幕,让日军想拼刺刀都找不着机会。这时日军才知道冲锋枪的厉害,于是急急忙忙的把100式手提轻机枪从垃圾堆里捡起来,视若宝贝。但很可惜,此时战争都快接近尾了。100式手提轻机枪仅仅生产了200来支就停产了。当然,冲锋枪惊人的耗弹量也令日军望而怯步,因为资源匮乏的日本根本承担不起如此奢侈的打法。除了冲锋枪,还有航母。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发展航母的国家之一。二战时日本先后拥有差不多30艘航母。日军偷袭珍珠港,英军奇袭塔兰托,证明了用空中力量可以将一支沉睡的舰队送入海底;英军航母猎杀“俾斯麦”战列舰,日军在南海关丹海域用飞机炸沉英军“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反击”号重巡洋舰,证明了空中力量可以将一支醍着的舰队送入海底。这些战例都预示着航母称霸海洋,空中力量主宰战场的时代的到来。可日军的思想却还停留在坚船利炮、舰队决战的年代,花了很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建造了“大和”“武藏”等等一系列战列舰和巡洋舰,把它们视为联合舰队的主力,轻易不值得用。而航母则属于从属地位。当然,日军中也有能人,知道日军的战略思想错误,如浊泽治三郎和大西泷治郎。特别是大西泷治郎听说日军要建“大和”级战列舰的时候,跑到海军省去大闹:“造‘大和’是个时代的错误。一艘‘大和’的造价顶得上3000架飞机。给我3000架飞机,我可以炸沉200艘‘大和’。”结果海军省的高官们根本听不进去,“八格牙路,你个小屁孩懂什么?”结果不幸被大西言中,日军辛辛苦苦建造的战列舰和巡洋舰在太平洋战争中几乎没有施展什么拳脚就全被美军炸沉到海底了。说日军思想僵化还有个例子。这得从甲午战争前说起。在甲午战争爆发之前,有一次,北洋水师的“镇远”“威远”组成编队访问日本长崎。东乡平八郎随大家上“镇远”号参观,看见大炮上晾着衣服,甲板上乱七八糟的,于是他认定北洋水师虚有其表。在他看来,武器是神圣的。一支连武器都不爱护的军队根本没有战斗力。后来的甲午战争也证实了东乡平八郎的预见正确。可到了二战时,日军却把东西方文化差异视而不见,把东乡平八郎的观点生搬硬套到美国人身上。当时,一大群所谓的“美国通”极力鼓吹对美开战,认为美国不堪一击。为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他们把美军士兵在大炮管里爬进爬出,在大炮管上嘻笑玩耍,摆Pose照相,在飞机背上尿尿的图片给大家看,“武器是神圣的。一支连武器都不爱护的军队是没有战斗力的”。除此以外,他们还告诉大家,“美国人、美国军队不爱国。他们骂政府,骂官员,连总统都骂”,“美军纪律松散,连一二一都走不整齐,超过500米都要坐车”……,这样一支无组织无纪律,既娇生惯养又贪生怕死的军队有什么好怕的呢?“只要皇军朝天放三枪,他们就吓得缴械投降!”可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美国通”的观点是多么的荒诞。美国人拼起命来一点也不比日本人差。为了报珍珠港被偷袭之仇,美国人愣是把B25轰炸机搬到了航母上,把常规起降需要的2000多米跑道压缩到一百多米起飞,以有去无回的决心轰炸东京。在珊瑚海战斗中受重伤的“约克城”号航母,仅仅回珍珠港修了三天,几乎就是贴了张“创可贴”就赶去参加中途岛之战……

第四,狂妄自大,一厢情愿。无论是一个人也好,一个团队也好,一个国家也好,如果做事太顺利,就容易产生“我什么都能”的错觉。日本自从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以来,几乎是一帆风顺,抢了不少地盘。于是日本人也变得狂妄自大起来。狂妄自大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如果把事情搞砸了,他们也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怪老天爷不帮忙。借用一句电影台词就是:“不是我们无能,而是敌人太狡猾。”联合舰队司令官山本五十六被美军猎杀后,就有人怀疑日军密码是不是被美军破译了。但日军密码专家却拍着胸脯保证,日军的密码是最复杂、最完美的,敌人是无法破译的。为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他们还用同样的手法拍了封电报,是有关联合舰队参谋长草鹿龙之介视察前线的时间和线路的。这电报当然被美国截获并破译了。但美军很快就知道这是日军的计谋,于是不理会,让草鹿龙之介平平安安的完成了视察。结果以后,日本军队的密电就成了美国人面前的“皇帝的新装”。纵观整个二战,日军制定的作战计划,往往都是一厢情愿式的,从来不考虑对方的国情。例如日本侵略中国,以为只要攻占了中国的大城市,控制了主要交通线,切断中国获得外援的通道,中国就会投降,战争就会结束。可惜这都是不切实际的一厢情愿式的想法。日军的战略思想更是蠢到家了,本来陷入中国的战争泥潭就已经受糟糕的了,可日本居然还要扩大战争,袭击珍珠港,与美英等西方强国为敌,这不是寿星公上吊——找死吗?

第五,论资排辈、教条主义思想严重。应该说这毛病在哪个国家、哪支军队都有,但却没有一支军队像日本这么严重。日军是非常讲究论资排辈的,晚辈在先辈面前只能点头哈腰称是。要是大家是平辈的,军衔一个样,那就看谁在学校里的成绩好了。日本海军兵学校有一个不知道该说好还是不好的制度,每次考试,都把学生的分数、名次排出来,贴在最显眼的位置。谁多少分,排第几,一目了然。但辈分高,成绩好,并不代表能力强。例如日军的大本营参谋,在当时他们被誉为精英中的精英。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是在陆军大学校、海军兵学校考试成绩前十名的毕业生中挑选出来的,属于顶尖级人才。但现在在日本,“大本营参谋”却是愚蠢和无能的代名词。在日本,骂一个人不请示、不汇报、擅做主张,就说他是关东军;骂一个人狂妄自大、自以为是却又昏招百出,就说他是大本营参谋。在论资排辈的日军,长官的任命往往不是按照能力而是按照辈分来的。例如联合舰队刚组建航空战队时,应该说让对航母和航空比较了解的小泽治三郎、大西泷治郎出任主官才对。但由于他们的资历浅,辈分低,只好屈居次位,主官让给了南云忠一等人。但南云忠一却是个对航母一窍不通的家伙。在偷袭珍珠港中,日军只把美军的军舰、飞机和军营炸了,却没有炸船坞和修理厂、油库。以至于尼米兹到珍珠港上任太平洋舰队司令时,都不忘“感谢”日军,说他们为太平洋舰队的快速恢复提供了保障。在中途岛之战中,又是这个南云忠一,一会换炸弹,一会换鱼雷,搞得日军手忙脚乱,结果被美军钻了空子,短短5分钟炸沉了三艘航母。要是当时南云忠一开窍点,“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说不定中途岛之战的结局还要改写呢。别以为像南云忠一的人是少数,其实日军高层比比皆是。直到现在,日本人对安排给自己的任务都会不折不扣,完成得很好,但对于额外的工作就变得马马虎虎、应付了事,有一种“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的做派。所以,一个日本人能把事情做得很好,但一群日本人在一起工作,反而就不好了。

第六,“信息”“情报”两不分。直到现在,在日语里,“信息”“情报”:都是同一个词:情報。所以,你到日本学习或者旅游,你就会发现日本几乎所有的中高级学校都开设有情報专业。不知道的人以为那是培养特务的,其实,人家绝大多数是培养IT人才的。正因为信息和情报两不分,所以日本人也就经常把信息和情报混为一谈。其实,信息和情报那是两码事。那信息和情报有什么不一样呢?我们看抗战剧,经常看到这样的镜头:日本鬼子要出去扫荡了。胖翻译出来买烟,一边交钱一边说“到李庄”。那这算不算是情报呢?不算。这只能算是一个信息。因为鬼子可能去赵庄、去马庄或者别的什么地方也说不定。得要通过不同的渠道,把这消息核实了,才能算是一个情报。二战中的日军并不缺乏信息的收集能力,但却没有把这些信息变成有用的情报。

朱可夫二战期间评价日军,士兵很勇敢,将军很垃圾,越高级将军越垃圾,这评价靠谱吗?

朱可夫作为二战名将,其评价的份量肯定很重,肯定有一定的靠谱性,但是又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是在苏日的诺门坎战役中,朱可夫只和日本陆军和空军交过手,而日本陆军在三军中是差的,日军陆军的武器装备差,但是讲究武士道精神,但是武士道终究敌不过钢铁,日军战败。

二是日军中最强的是海军,但是朱可夫没有同日本海军交过手,海军的情况和陆军不一样,比如山本五十六,其对海军的指挥能力还是比较强的。

三是从常理上来说,越高的将军指挥能力越强,因为将军都是从士兵过来的,没有一定的指挥能力也不可能当上将军,朱可夫的话在逻辑上存在问题。

朱可夫二战期间评价日军,士兵很勇敢,将军很垃圾,越高级将军越垃圾,这评价靠谱吗?

以当时苏联、德国、美国等强国的标准来看,朱可夫这个评价并不算错。不过日本将军的垃圾,一定程度上也是日本本国国力决定的。

朱可夫在诺门坎战役后,曾经评价日本士兵训练不错,执行命令坚决,战斗意志也很顽强,不肯投降战斗到死,甚至在绝境下会自杀。不过朱可夫对于日本中高级军官评价很低,认为他们战术落后,不懂得运用火炮和坦克。

朱可夫这个评价并没有错,实际上美国、德国等国对日本军队的评价也是差不多。认为日本士兵很勇敢,但是高级军官经常让士兵进行无意义的决死冲锋,白白损耗士兵,其指挥水平还停留在一战时期。由此可见朱可夫的评价并非是无中生有。

不过日本高级军官战术这么原始,也有自己的无奈。

日本在二战时虽然也是强国之一,不过它的总体国力和美苏德英等老牌强国还是要差着不少,钢铁产量、重工业产值等指标都远远落后。而且自1937年起,日本就因为侵华战争而长期处于战争状态,耗费了大量资源。这就使得日本的军工产能远不如其他强国。

所以日军装备的坦克、火炮等技术兵器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无法和强国相比,甚至炮弹、子弹产能都严重不足。加上日本汽车产量低,战斗时日军的子弹、炮弹补给困难,导致很多战斗日军根本无法组织起足够的火力。

以诺门坎战役为例,在7月攻势中日军为82门师属火炮准备了3万发炮弹。这对于日军来说已经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了。然而苏军准备的炮弹是60万发,战役期间又补充了18000吨炮弹。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军队不得不鼓吹精准射击,以便士兵节约子弹。在战斗时,则减少炮火准备时间,以人命去填。这根本不是指挥官的认知改变就能改变或者解决的。

实际上日本也有高级军官明白使用火炮的重要性。在巴丹半岛和科雷吉多尔攻坚战中,日军第一次攻击失败以后,后续投入的第4师团就根据友军失败的教训,采取了以炮火逐步摧毁美军工事,然后再进攻占领的战术。然而此战第4师团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巨大的炮弹消耗量还是让日本军部为之愕然,不允许以后各部队效法。

所以与其说日军高级指挥官无能,不如说他们无从选择,毕竟几分钱邮票就可以征召的士兵比炮弹廉价的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