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中,李云龙在战场上捡到子弹,说整个晋西北都没人用过,那怎么知道是美国的冲锋枪?
挺有意思的问题,对于李云龙的判断是否正确,我们可以先不作結论,把《亮剑》中山本特工队可能使用的冲锋枪型号来个排除法梳理,则这个问题迎刃而解,也顺便简单科普一下民国初期到抗战时期的几款常见冲锋枪,一并欢迎枪械和军史达人指正。
符合《亮剑》剧情需要的枪械需要同时满足四个条件:A,侵华日军第一军可以在1939年左右得到;B,晋西北地区没有其它武装部队批量装备过;C,李云龙必须在从前的战斗中有见识过;D,还得是美国制造的武器。
忽略苏制波波沙(中央军四个攻击军少量得到过),日军当时可以批量装备的应该有六种冲锋枪,分别是德制MP18、美制汤姆逊、德制MP38、日本百式、美制M3和英制司登。
1,德制MP18,即“伯格曼冲锋枪”,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定型的武器,虽然欧美限制对华出口,但是在中德蜜月时期国民政府仍然得到了图纸,在上海兵工厂批量生产,是国民党中央军的重要近战火力,红军也曾经缴获不少,俗称“花机关枪”,飞夺泸定桥的22勇士就人手一把。
抗战爆发后日军肯定也有缴获,李云龙自然门清,但抗战期间八路军也有装备,而并非晋西北日军独有,身经百战的孔捷一样能够判断,所以不符合B和D两个条件。
2,汤姆逊冲锋枪早在孙中山1921年组建卫队就有在中国使用,尤其是阎锡山的太原兵工厂大力仿造,高峰时月产900支,晋造汤姆逊曾经卖给过马步芳、马鸿逵和冯玉祥的部队,四川军阀也有7000多支的自造,红军战斗缴获很是不少,侵占太原的日军获得更是轻松,参加过长征和西路军的李云龙当然熟悉,但该枪在晋西北估计都得臭大街了,所以也不符合B和D两个条件。
3,MP38是《亮剑》原著中山本特工队的用枪,定型于1938年,考虑到德日两国于1939年結盟,日军获得少量该型号冲锋枪是可能的,也是日军特工队最靠谱的装备。但问题在于国民党军队和红军都没有获得过,李云龙更无从知晓,不可能根据弹壳判断出敌人的枪械型号,不符合条件C和D。
4,日军的百式冲锋枪虽然定型于1940年(日本旧历神武2600年),但列装是1941年的事情了,这个时间点已在百团大战之后,日寇第一军司令筱冢义男都调回本土当士官学校校长了。而山本特工队首次亮相杨村是在百团大战之前,自然也没的用,不符合A、C、D三个条件。
5,美式M3冲锋枪定型于1941年,俗称“注油枪”或“黄油枪”,美军列装于1942年12月,时间还要晚于日本人自己的百式,山本一木根本来不及看见什么模样就已经挂了,况且此时日美已经处于战争状态,不可能有武器输出。但是老版亮剑偏偏就让鬼子兵用上了,很有穿越感,应该还是道具枪比较容易找到的原因,但确实不符合ABC三个条件。
6、英制司登是最便宜的冲锋枪,司登冲锋枪有六个型号,最初型号MkI是在1941年6月投产的,当年只有少量英军部队列装,因此《亮剑》中楚云飞在抗战后期、李云龙在解放战争时期都有使用说得过去,但这款枪其实很烂,还容易走火,日军的特种部队在39年既看不到也看不上,不符合A、B、D三个条件。
于是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几乎没有一款冲锋枪能满足《亮剑》这段剧情的需要,编剧为了突出李云龙的细心和军事素养,给出了一个自相矛盾的说法,也不太符合枪械历史。
另外日寇第一军派出的两个所谓“挺身队”使用的仅仅是三八大盖,并没有特别装备冲锋枪,因为他们要在根据地伪装成八路军行军和宿营,那么一水的冲锋枪早就露馅了。
正是因为特工队装备冲锋枪这个情节是杜撰的,所以电视剧里关于美国造、老兵孔捷浑然不知、晋西北没见过等等,怎么描述都有些牵强;如果侵华日军在自己的百式列装之前使用冲锋枪的话,那么司登、仿制的汤姆逊、伯格曼和MP38都有条件获得,若想成为“土八路”没有见识过的精良装备,德制MP38是唯一的可能,也因此才被《亮剑》原著作者所采用。
度度狼军史原创,欢迎关注查看更多,搬运和抄袭必究。《亮剑》中,李云龙在战场上捡到子弹,说整个晋西北都没人用过,那怎么知道是美国的冲锋枪?
李云龙原话是“这是美国造的冲锋枪,整个晋西北的小鬼子,就没有使用过这种火器”!(如下图)“晋西北”是个形容词,后面还有“小鬼子”三个字。这就意味着我军装备过这种武器。
所以,李云龙只是说了两点:第一,这是美国造的冲锋枪;第二,整个晋西北的小鬼子就没有使用过这种火器!并不是题主说的“整个晋西北”而是专门指的晋西北的“日军|”!也就是说,我军装备过这种枪!
为什么李云龙能认出是美国枪?看弹壳就行了。抗战时,在中国战场上能出现的冲锋枪,主要是以下几种:德制MP18、MP-28Ⅱ冲锋枪、德制MP38、美制汤姆逊、日本百式、美制M3和英制司登。
其中,德制MP18和MP28使用的子弹是是:9×19mm、7.65×21mm派拉贝鲁姆手枪弹,9×23mm伯格曼-贝亚德手枪弹,7.63×25mm毛瑟手枪弹。
(左数第一个,就是0.45口径使用的11.43mm子弹)
德制MP38使用的子弹是:9×19mm帕拉贝鲁姆手枪弹。
日本百式冲锋枪使用的子弹是:8mm南部子弹。
司登冲锋枪使用的子弹是:9×19mm子弹。
(我军使用的汤普森冲锋枪,11.43毫米弹药)
只有美军冲锋枪使用的是:11.43毫米X2ACP手枪弹。
也就是说,在抗战时期,只有美国人的冲锋枪是11.43口径!而美国最初的汤普森冲锋枪(俗称,芝加哥打字机),在广东国民政府北伐时,就被革命军的大元帅府铁甲车队配装过。抗战时,中国也因为租案法案而得到很多汤普森冲锋枪。
所以,李云龙是见过这种美制冲锋枪的。一看子弹,就知道是美国货。所以,李云龙说的这句话没毛病。
为什么李云龙断定晋西北的小鬼子都没有用过这种火器。孔捷的独立团被袭击的时候,已经是1940年以后,李云龙在晋西北已经摸爬滚打了两三年了!见得鬼子比见的畜生都多。鬼子有什么武器,他能不知道?
而且,对于李云龙这样的老兵,听枪响都能知道是什么武器。通过武器,就能判断出大概是谁的部队。更别说把弹壳给他看了,肯定能猜出来是什么武器。
魏和尚和打摆子的李云龙被鬼子堵在一个小院里的时候,和尚听枪响知道是汉阳造和老套筒,马上明白自己人来了。也是一个道理。作为合格的指战员,必须了解自己和敌人都有什么武器。
电视剧中使用的道具是美制M3。原著中,山本特种队使用的是德制MP38。拍电视剧的时候,道具不好找,就临时换成了美制M3(俗称:黄油枪)。
这款枪在1942年才开始研制,1943年开始装备美军。按照这个时间线,美军已经和日本打的如火如荼,日军肯定是不可能装备这种枪的。这也算是电视剧的漏洞吧。不过,在台词上,导演已经改的很符合逻辑了。
(文|勇战王聊历史)
《亮剑》中,李云龙在战场上捡到子弹,说整个晋西北都没人用过,那怎么知道是美国的冲锋枪?
实际上,那只是导演的一种艺术上的表现方式。而且,电视剧里日军使用的是美国M3冲锋枪,这种枪是42年才装备的,39年日本哪里去找?
在抗战时期,华北日军无论是益子挺进队,还是特警性质的北特警大队,都不配备冲锋枪。并不是装备冲锋枪,就是特种部队,那种有效杀伤距离才几十米的武器。在正规作战,很难对抗步机枪。苏军装备冲锋枪多,那是,苏军坦克和火炮多,冲锋枪手主要是打德军火箭筒手,保护坦克的。
日军如果组织100多人,一人一把冲锋枪,真在野外打起来,都挡不住1个装备好一些的民兵大队,连抬枪都压制不住。日军华北特别警备队,也就是北特警,更注重的是特种战术。比如他们每一个大队,都有调查班,侦察班,情报队和特种侦察队。主要武器特点是通信器材比较多,而且长期备有八路军的军装,方便易容。武器特点是,携带信号弹和发射筒比普通步兵多。
其他主要也是步机枪,掷弹筒这些武器,但是配备的骡马多,弹药携带量比较大。这主要是有利于渗透到根据地深处,进行长时间作战的需要。另外主要特点是战术,日军北特警达到不训练正规攻防战,比如步炮协同这些。
主要训练村落战斗,单兵射击,巡逻和侦察。另外,还有汉语,盘查,跟踪,监视,甄别人员,以及分析情报,小部队战斗等等。
在1943年9月,一直到1944年6月,大约9个月时间,日军北特警5个大队,就参加战斗4214次。可见其战斗频率非常高,主要是进行反游击战。比如,夜间在日伪据点附近设伏,这种诡计多端的行动。
《亮剑》中,李云龙在战场上捡到子弹,说整个晋西北都没人用过,那怎么知道是美国的冲锋枪?
分享专业知识,奉献原创精品,我是兵说,欢迎关注!
李云龙在抗战时期遇到的最强对手,非山本及其特工队莫属了。山本特工队本想突袭八路军总部,不料独立团刚好调防杨村并与山本的特工队相遇,经过一番激战后,独立团损失惨重,山本特工队却全身而退。上级大怒,当场就撤了孔捷的职务,然后抽调背着处分的李云龙去独立团任职。李云龙到任后,发现了战场上的子弹,然后分析出这是美国造的冲锋枪,还说整个晋西北都没人用过。
其实在小说《亮剑》中,山本特工队使用的并不是美制冲锋枪,而是德国造的冲锋枪,其特工队队员每人装备一支德制MP38冲锋枪,外加一支20发装的德国驳壳枪,每十人为一个战斗小组,配两挺轻机枪。所以在这一点上电视剧还是做了很大的改动,但这一改动,却让电视剧穿帮了。
众所周知,二战时期美军有两款冲锋枪非常出名,一款是汤姆逊冲锋枪,另一款是M3冲锋枪,汤姆逊冲锋枪定型于19世纪20年代,经过20多年的发展,衍生出了很多型号,中国也仿造过此枪,而M3冲锋枪虽然有造价低,性能好等优势,但它1942年才研制出来,并于1944年大规模装备美军,而此时二战已经快结束了。在电视剧《亮剑》中,山本特工队使用的就是M3冲锋枪,明显就是玩“穿越”了,就算当时M3冲锋枪已经生产出了,日美都处于对战状态,美军还会给日军输送武器吗?说白了,这完全就是剧组道具缺乏,拿M3冲锋枪凑数罢了。所以说,剧中山本的M3冲锋枪应该换成汤姆逊冲锋枪才对,“整个晋西北都没人用过”这句话又是假的了,毕竟太原兵工厂就仿制过汤姆逊冲锋枪。
在人们眼中,八路军大部分都是像李云龙这样大字不识的“大老粗”,其实不然,早在红军时期,我军就非常重视工业与科技,抗战时期八路军更是在后方建立了纺织厂、兵工厂等,此外,八路军还非常重视干部及士兵教育,经常发放一些武器装备的图纸给士兵,让士兵了解各式武器。李云龙作为身经百战的老干部,自然也知道汤姆逊冲锋枪的存在。
《亮剑》中,李云龙在战场上捡到子弹,说整个晋西北都没人用过,那怎么知道是美国的冲锋枪?
这个其实简单,老李见多识广,认识个美国冲锋枪子弹,应该不难。
我们先看老李这个人
老李是个什么人,打了十来年仗的老兵油子,作战经验丰富,武器认知上一点问题没有。认识个冲锋枪,这个应该没问题。打了十来年仗,一个冲锋枪的子弹再认不出来,老李这十来年仗也就白打了。
李云龙的话其实很谨慎,李云龙并没有说是什么型号,只说美国冲锋枪了。这就很明确了,美国冲锋枪多了,最典型的汤姆逊冲锋枪和M3冲锋枪。山本的特工队在电视剧里使用的是M3冲锋枪,这个老李没见过很正常,但是,他的地盘上还有另外一把美国冲锋枪,大名鼎鼎的汤姆逊冲锋枪。
汤姆逊冲锋枪并不是美国参战之后才进入中国的,抗战时,汤姆逊冲锋枪在中国待了十来年了,有原版的,有山寨版的。山寨版的就是晋绥军的晋造汤姆逊了,按照阎锡山的能力,弄来点原版的汤姆逊冲锋枪并不是什么难事。都在晋西北,和晋绥军是邻居,老李见过汤姆逊冲锋枪应该不是啥奇怪的事,认识个子弹应该也不难。
M3冲锋枪和汤姆逊冲锋枪在口径上是一致的,别看老李大字不认识几个,作为一个老兵,对子弹的判断能力应该还是有的,至于究竟是哪一把,这个老李也不敢断言。
话说回来,其实小说里山本用的是MP38冲锋枪,只不过,这个道具在国内真的比较难弄。多年以前拍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德军用的也是M3冲锋枪,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找不来道具。那个年代,拍戏成本低,为了几把冲锋枪,跑一趟不划算。
至于那会儿有没有M3冲锋枪,这个不需要纠结了。这是抗战临近结束才进入中国的,没有就没有吧。
M3冲锋枪和司登冲锋枪在各类抗日剧中都是比较泛滥的,很多导演根本不看时间,直接把那些冲锋枪穿越了拿出来,很多在1937年以前的电视剧中就出现了,然而,那个时候,这枪根本就没有,美军英军没装备不说,压根就没生产出来。
而亮剑其实不同,只不过,是为MP38找一个替代品,也就M3冲锋枪长得稍微像点,而且,道具容易找。
《亮剑》中,李云龙在战场上捡到子弹,说整个晋西北都没人用过,那怎么知道是美国的冲锋枪?
你问一句李云龙没说过的话,这问题该怎么回答?李云龙说的是晋西北的小鬼子没用过,可没说晋西北没人用过。如电视剧里面,李云龙一眼就可以认出来的美国冲锋枪,那么必需是汤姆森芝加哥打字机,只有这款因芝加哥匪帮而名扬天下的家伙,用的是11公厘口径枪弹,可以一眼区分,别的从德国伯格曼、到英国司登都是9公厘枪弹,都可以和盒子炮混用,再老的老鸟也没法区分。李云龙是黄麻起义出身的老红军,跟国军出身的人比,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伯格曼和司登接触机会反倒最少,而芝加哥打字机,这款在当时国内知名度仅次于花机关枪伯格曼的枪,孙中山卫队就装备过,红区第一次反围剿被捉的张辉瓒,其卫队据说也是装备的汤姆森冲锋枪,总体感觉,国军方面中央军装备伯格曼比较多,而国军系地方军阀部队,装备芝加哥打字机的比较多,只是大多不是美国原产,而是国内仿制山寨产品。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走上长征道路,所遇到的围追堵截的军阀部队,湘军装备着这种枪,桂军装备着这种枪,川军装备着这种枪,西北的三马也装备着这种枪,红军部队的补给那里来的呢?不都是靠缴获?那么李云龙最熟悉的冲锋枪当然是芝加哥打字机,等他过黄河,进山西,开始了抗日战争时,那山西原太原兵工厂,就是国内山寨芝加哥打字机的大本营,阎老西甚至为了通用弹药,还把仿制山寨的另一款明星产品盒子炮,由9公厘口径创造性的改成11公厘口径,这就是有名的“大眼匣子”!所以算半个山西人的李云龙,一捡到这种子弹壳,就认出是汤姆森,是美国冲锋枪,因为山本一木小队用的当然是美国原产,美国货里可没有大眼匣子,日本人的部队就算装备匣枪,也不能装备阎锡山产的大眼匣子啊。问题出在电视剧里山本一木部队官兵手里拿的却不是汤姆森,而是当时还没出现的M3黄油枪,据说是拍摄时道具组的问题,这东西军迷看着觉得刺眼睛,大多数观众则不会敏感这种问题,看个意思就行。这部戏很受好评,但有一说一,看的出剧组资金非常紧张,哪怕拍的够良心了,真要较真的话,捉襟见肘的地方还是随处可见的,没必要纠结这把黄油枪了,总比拿着卡拉什尼科夫突突突,或者拿着三八大盖扫射像样多了。黄油枪因为后来解放战争国军有大量装备,而这一时期的大制作影视作品很多,用到过的道具好找,波波莎大概都比芝加哥打字机和德国MP系列好找。看在这剧已经拍的很良心的份上,我是在此类问题上原谅这个落魄剧组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