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里,楚云飞写的分析报告很有用,为何却没有得到重视?

《亮剑》里楚云飞并没有写什么分析报告,而是躺在后方病床上对战局作出了自己的判断,也代表了国民党部分高级将领确实颇具战略眼光,对解放军在大陆实施的“大迂回、大纵深”最后一战有某种预感,只可惜大势已去无力回天,即便行文最高当局,也一定石沉大海,因为蒋介石根本不信。

楚云飞和李云龙是在1948年底淮海战役期间双双重伤的,终于完成了两个朋友从惺惺相惜到相爱相杀的过程。次年4月渡江战役之后,国民党在长江以南还有近200万人马,其中黄埔一期的军事集团首脑只剩两个人,一是“川陕绥靖公署主任”胡宗南,一是“湘鄂川黔绥靖公署主任”宋希濂,后者其实作战经验和战略眼光要高于前者。

正如楚云飞部下在战报中读的那样,华中白崇禧集团确实在青树坪取得小胜,然后便忘乎所以准备集中精锐与四野在衡宝地区进行决战,他们根本不懂伟人的战略格局,别说一个第146师,就是损失一个军、一个兵团(楚云飞语)也不能影响大局,因为解放军要的结果是将对手全歼在大陆境内。

以当时的两军战力比,四野打败桂系军事集团没有丝毫问题,所担心的不是白崇禧拉开架式决战,而是怕他一味南逃。我军没有海空力量,在没有截断敌人退路之前,只是简单的用平推战法击败它并无益处,反而会加速白崇禧集团从两广地区出海逃往海南岛。

大西南地区亦是如此,在没有夺取云贵之前,过早攻击川北的胡宗南集团和川东的宋希濂集团,都会迫使敌人通过云贵逃往边陲甚至海外。而秘密担负大迂回任务的第二野战军还没有就位,已推进至华中的四野主力和川北的一野第18兵团必须放慢脚步,以造成敌人的错觉。

跟楚云飞一样,宋希濂也较早预感到了这一危险,说服同学胡宗南联袂面见蒋介石,要求允许他们两人放弃四川迅速将部队撤往西康,再不行便退至滇西地区,万不得已可以逃出国境。因为宋希濂在抗战期间曾在滇西作战,对这一地区的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有深刻的了解。

然而宋胡两人同时遭到蒋介石痛斥,断然否决了宋希濂的提案,命令他们必须确保四川,以便成为将来反攻的“大西南堡垒”,胡宗南首先就怂了,宋希濂也只好作罢。两位黄埔一期的嫡系尚且如此下场,《亮剑》里的楚云飞不过是个黄埔五期的军长,更加人微言轻,他的作战思想怎么可能被重视和采用?

事实上,从淮海战役打响开始,蒋介石已经是心力交瘁方寸大乱,包括顾祝同等人都私下里认为他“已不适合指挥作战”,然而以蒋介石的性格又怎会放弃兵权?于是残余的200万军队只能在蒋介石的瞎指挥下,犹如黑夜里没有车灯的一辆破车,闭着眼睛开下去。况且民心军心尽失,已成兵败如山倒的崩溃之势,绝非一二个名将就可以扭转战局的。

1949年11月初,第二野战军主力突然出现在川东,五兵团抢占贵州封闭四川之敌的退路,在云南起义之后,胡宗南和宋希濂的部队已插翅难逃,最终大部起义一部被歼。

而二野四兵团则长距离迂回两广,司令员正是李云龙孔捷的老旅长,该兵团切断了白崇禧集团的海上退路,四野此时开始大举正面进攻,纵横民国舞台几十年的桂系军事力量也灰飞烟灭,完成了“将敌人干净、彻底消灭在中国境内”的战略目标。

楚云飞的第25军隶属于退到福建沿海的汤恩伯集团,他总算还能够捧起一把大陆的泥土,从海上撤往台澎,这也是国民党军队从大陆逃出的最大一股力量。

《亮剑》里,楚云飞写的分析报告很有用,为何却没有得到重视?

楚云飞在病床上给来探望的国民党军官分析当下的战争局势,指出解放军可能会重走700年前忽必烈灭南宋的大迂回战略将大陆上的国军一口鲸吞。

其实楚云飞的观点无论是在国共双方哪一边都不是很新鲜。早在10年前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国共双方统帅部面对气势汹汹的日军,就已经想到过日军里的中国通很可能重启忽必烈的大迂回战略——取道山西,进入陕西,沿着秦岭南下从西南大后方包抄过来,配合华北的日军沿着津浦路、平汉路长驱南下将国民党军压迫在华东、华南予以消灭。要知道,地势平坦的华北平原根本挡不住占尽武器优势的日军。

于是,国民党方面不惜以牺牲十年来建立起来的那点微薄的国民经济基础,开辟华东战场,将日军主力吸引过来。共产党方面则坚持既定战略,把仅有的军事力量大部分投入到华北,与日军打游击战,目的则是为了把日军死死吸引在华北。

在《论持久战》出版前,国共双方在对日作战的国家战略和军事战略上可谓不谋而合,一正一后,相得益彰。国民党军在华东上海、南京、徐州集结重兵集团,与几十万日军殊死相拼。八路军则在华北战场上趁着日军主力南下之际迅速开辟抗日根据地、发动群众,为持久抗战积累本钱。等到日军付出数以十万计的巨大伤亡代价打到华中时,北方的抗日烽火已经燃遍了华北大地。中国大地上的日军基本被分割为东北、华北、华中三个互不统属的区域。最后让日军陷入了无法进行以战养战的死循环,直到崩溃。

而1949年初三大战役后的国民党军正规军仅有100万左右,加上地方部队和其他非战斗的军事人员也不过200万,分布在北起西北、中至华中、南到华东华南沿海的广阔地域上,并且多数部队是被解放军打怕了的部队,很难建立起有效的防御体系。更重要的是人心彻底丧失,人民群众完全抛弃国民党不说,就连国民党军内部也被大量的中共地下党渗透,整个国民党系统完全成为一座地震中剧烈晃动的建筑物,随时有垮塌的可能。

作为蒋介石和多数国民党高级将领不可能对眼下的战局没有了解,凭借自己的力量根本难以挡住解放军的进攻步伐,唯一能做的就是尽一切可能迟滞解放军的前进速度,然后争取外国列强的干涉。

因此,对于楚云飞写的分析报告,国民党高层根本不会去执行,因为那样等于是集中兵力与解放军决战,是不是对手先不说,兵力也很难集中。西北的胡宗南集团、华中的宋希濂集团、华东的汤恩伯集团是蒋介石的嫡系,算是精锐部队,三股力量加起来有七八十万,但是根本无法统一行动。四川、云南的刘文辉、邓锡侯、卢汉集团这是和蒋介石貌合神离,投共是迟早的,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因为他们起义导致蒋介石企图以云南、四川作为根据地背靠国境线与解放军周旋的计划落空,胡宗南部的30万大军几乎是在枪管都没打热的情况下就被解放军强大的政治攻势给瓦解掉了。盘踞两广的白崇禧、余汉谋集团30万人和西北二马集团15万余人倒是和解放军顽强作战了一阵,无奈也挡不住解放军泰山压顶般的攻势,很快灰飞烟灭。

所以,总而言之,1949年的国民党集团整个就是一盘散沙、大厦将倾的状态,根本难以抵挡解放军大迂回战略、政治军事手段双管齐下的进攻。楚云飞的分析报告不被重视也就很正常了,因为根本行不通。

《亮剑》里,楚云飞写的分析报告很有用,为何却没有得到重视?

楚云飞是亮剑里面很少的几个富有民族气节的国军军官,但谈不上民族大义。其从军简历很单纯,黄埔军校毕业,在国军里面混了一段时间,然后到晋绥战区得到阎锡山的赏识,低职重用,任358团团长,满员人数5000人上下,相当于一个旅的建制。一个未从事过大的战役洗礼的指挥官是很难拿出一个出彩的建议的,中规中矩的意见我相信国军里面比比皆是,仅靠图纸作业是难以引起长官的关注的,在当时,黄埔军校2.3.4.5期在任团职军官也很多,因此,楚云飞得不到关注是有这一方面的原因的

《亮剑》里,楚云飞写的分析报告很有用,为何却没有得到重视?

他是反动派国民党

《亮剑》里,楚云飞写的分析报告很有用,为何却没有得到重视?

有用,但是不重视,这正是当时国民党的腐竹之处。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国民党,一流的士兵,二流的军官,三流的将领”。当然极个别的抗日英雄除外。

楚云飞写的分析报告,在我们眼中很有用,但是在他的上司眼中不一定有用。而且当时国共的关系还那么的紧张。

楚云飞这个人做事一般都是从大局考虑,而他的上司是个什么样的人就不一定了,万一上司是一个视我党为死敌的人呢?

所以有用归有用,但是采用不采用是上司决定的,而不是楚云飞能决定的。就像现在的职场一样,你可能自认为这个方案有用,同事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是领导不同意。你就算能用也得搁弃,用不了。

《亮剑》里,楚云飞写的分析报告很有用,为何却没有得到重视?

自信过头,还有种情况就是职场上也会遇到的问题,直属管理害怕你跑到他们前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