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赵政委工作能力突出,先于李云龙评上军级,为何仅是少将?
两个因素,一个是入党较晚,缺乏红军时期的资历,另一个是抗日相持阶段被李云龙给“耽误”了。
《亮剑》中,赵刚的工作能力异常突出,最终授予了一个少将,大家都认为赵刚作为“三八式干部”,资历上比起李云龙这种红军时期的军事干部要浅得多,所以评个少将不低了。
的确一个少将对于普通的“三八式干部”而言,衔级真的不算低了,甚至偏高了。
然而赵刚不但是一个军事政治都过硬的政工干部外,他还是一个加强版的“三八式干部”。
和普通的38年抗大毕业的“三八式干部”不一样的地方,赵刚此前就有一个被刻意隐藏的过硬的资历。
虽然缺乏红军资历,但是赵刚是“一二·九”运动的组织者。“一二·九”运动又称为“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是1935年12月9日,中共领导的反对“华北自治”的抗日爱国学生运动。
所以作为运动的组织者,赵刚实际上应该是至少在1935年以前就入党了,甚至在我党内部已经是地下组织领导层的一员了。
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三八式干部”从抗大毕业后,进入的是连营一级的指导员、教导员职位。而赵刚可以一下子就直接进入129师386旅独立团当政委,不但进来就直接是团级政委,而且还是386旅的下辖团。
更关键的是,赵刚到总部报到的时候,提出下战斗部队,副总指挥觉得很为难,觉得有些屈才了,后来是因为觉得李云龙需要有人给套套笼头了,才让赵刚到独立团当政委的。
所以很显然赵刚原本如果不来独立团,是要直接留在总参谋部的。
赵刚在独立团有苦有甜,和李云龙互相学习,最终配合得当,成了生死之交。但是连续多年独立团一直立功、犯错,然后功过相抵。李云龙和赵刚也就一直停在原地踏步。
说白了虽然独立团打了很多胜仗,但是很多胜仗本质上仍然是李云龙“犯错误犯出来的”。独立团“我行我素”的性格,并没有因为赵刚在独立团而改变。赵刚这样的政工对独立团是非常有利的,但是独立团对赵刚的“政绩”帮助不大。
这就导致了赵刚没有足够的资格,参加最关键的1943年中央党校学习,更“错过了”1945年4月的党的第7次全国代表大会。
而如果当初赵刚留在总参谋部,那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1943年参加党校学习,1945年再选一个候补委员。加上这个资历,赵刚的仕途走向就又会不一样,至少不可能只是个少将。129师385旅769团参谋长范朝利就是一个中将,所不同的是范朝利有红军和长征资历。
但是到了淮海战役的时候,李云龙当了华野11纵2师师长,就申请把赵刚从中野调到华野,给他当政委。
也就是从这个阶段,赵刚的仕途开始正式起飞了。很快被调往2纵当政治部主任,就已经副军级了,然后又在围歼黄维兵团的时候,联络廖运周部起义,立了大功。到了解放战争结束后,升到了总参谋部政委。
但是赵刚虽然后来在解放战争中进步迅猛,然而绕了一个很大的圈子,才又进了总参谋部。而这中间恰恰就是被李云龙给“耽误”的。
不过比起赵刚,李云龙真是愤愤不平,自己要资历有资历,要战绩有战绩,自己曾经的顶头上司是大将,772团的“程瞎子”(陈康)是个中将,自己却只混了个少将。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亮剑》赵政委工作能力突出,先于李云龙评上军级,为何仅是少将?
这是个知识点,因为赵刚属于抗日战争时期特殊的“三八式干部”群体,注意跟鬼子的三八大盖没毛关系,而是指1938年起,分批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毕业的知识分子干部,他们当中的大部分毕业后直接奔赴了抗日前线,而《亮剑》中的赵刚是这批干部的代表,十年之后的淮海战役期间,已升至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政治部主任。
抗战爆发后,八路军东渡黄河开赴华北敌后打击日本侵略者,在战斗中队伍迅速扩大,缺乏干部的短板逐渐暴露出来,老红军们政治军事过硬但普遍文化水平较低,像李云龙孔捷这号的大老粗大有人在,这个短板不仅制约了部队的不断发展,也使八路军的整体素质难以有根本的提升,道理很简单,在老红军中选拔军事干部相对容易,政工干部则可选范围太小了,而我军当时实行的是军政双首长制度。
随着大批沦陷区的有志青年涌入延安,使我党我军吸收和培养知识分子干部成为可能,毛主席曾经专门发出指示:“军队一定要收纳大批革命知识分子,要说服工农干部吃得下,不怕他们,工农没有知识分子帮忙,不会提高自己,;工作中没有知识分子,不能治国、治党、治军”。于是,延安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艺等学校纷纷开始招收青年学生。
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第一期学员基本还全是红军干部,与其前身红军大学没什么区别。然而从第二期起就有609名知识青年入学,而到了1938年4月开办第四期时(注意《亮剑》赵刚的人设就是这一期),来自全国各省市的知识青年学员已占到了83%的比例!这些学员不仅学习理论知识,还进行了一定的军事训练,比如赵刚在军训中被演绎成“具备狙击手潜质”的优秀学员,李云龙因此大赞:“咱们的政委那是孔夫子挂腰刀——文武双全”。
看看赵刚的履历吧,一二九师独立团政委、团长兼政委、华东野战军二师政委、第二纵队政治部主任、军政委、总政治部二级部长。一般而言,抗大毕业生初到部队也就当个连指导员、营教导员而已,赵刚直接被任命为团政委,应该说起点很高,毕竟人家是从事过地下工作的老党员,与到延安以后再入党的青年有所区别。
这批“三八式干部”文化底子厚,理论水平高,在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下,能够准确理解和贯彻延安的各种指示精神,成为八路军政工战线的主力,因而晋升确实较快,李云龙当师长的时候,赵刚擢升纵队政治部主任,这基本就是副军职了;李云龙代理A军军长时,赵刚已经实授C军政委,进步速度明显高于李云龙同志。
但是在1955年全军大授衔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就比较多了,“三八式干部”虽然提拔很快,但是有两个先天不足,制约着他们肩章上的豆豆,其一是红军时期的资历,其二是战争年代的战功。从元帅到大将、上将和中将,绝大多数都是参加过“十年土地革命战争”的老红军,比如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或者黄麻暴动等等,大部分也经历了长征。
有人统计过,长征到达陕北后的红军干部战士,解放后最小的是县委书记一级,而显然,三八式干部的履历中不具备这一元素。
《亮剑》剧中李云龙、丁伟和孔捷都是红四方面军老兵出身,参加了1928年的湖北黄麻起义,这是四方面军建军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农民暴动,李云龙喝酒时怎么说来着:“要不是赶上黄麻暴动,娃都生一炕了”。而赵刚只在北平参加了“一二九运动”,那已经是1935年发生的事情了,资历差别还是很大的。
战功则更容易理解了,三八式干部毕竟主要从事政工工作,各级军事主官仍然是由老红军和战争中脱颖而出的军事干部担任,如果三八式干部授衔普遍过高,对于那些出生入死的战将们肯定是不公平的,事实上,类似于赵刚这样文武双全的毕竟只占少数,大多数三八式干部被军事主官们讥为“卖狗皮膏药的”,虽然进步较快,授衔过高总是不妥的。
尽管一肚子牢骚,最终李云龙、丁伟和孔捷这样的老红军也只授予了少将军衔,那作为“三八式干部”的赵刚获授少将其实已经不低了,实事求是的说,授大校也没什么问题,只因《亮剑》把赵刚塑造成这批干部当中的佼佼者,才使少将军衔成为可能。
《亮剑》赵政委工作能力突出,先于李云龙评上军级,为何仅是少将?
李云龙确实比赵刚“进步慢”。
在参加淮海战役时,李云龙是华野11纵队2师师长。当时,粟裕建议提升为2师副师长,李云龙坚决不干。于是,李云龙才成了2师师长。李云龙当了师长以后,就申请把赵刚从中野调到华野,给他当政委。可是,没过多久,赵刚就被调往2纵队当政治部主任。
当时,李云龙对于赵刚被调去2纵队当政治部主任很有意见,不想和老搭档分开。不过,这个政治部主任相当于纵队的“副政委”,在当时算是副军级,比李云龙的高一级。等到建国以后,赵刚直接升任总参谋部政委,这就相当于正军级干部。
再看李云龙,因为中间伤病了几年,在建国以后才是福州军区C军副军长(代理军长职务)。一直到1955年,李云龙从南京国防大学毕业以后,才正式被任命为军长。李云龙当上正军级干部的时间,比赵刚晚了五六年。
在军级干部中,赵刚的军衔不算低。1955年我军在授衔的时候,在《关于评定军衔工作中若干具体问题的补充规定》中提出了这次授衔的原则:“授予军官军衔时,一般不得高于编制军衔,但可低于编制军衔一级至两级”,“一般以不低至其编制军衔三级为原则”。
也就是说,所有人的军衔大都是低于现在的职位的。也是因此,64位在职军长、政委中,只有2位上将(55军军长陈明仁、69军军长董其武,他们是起义过来的,有政治因素);6位被授予中将军衔(抗战时期主力团的团长或者参谋长)。
6位中将在抗战时的职位:陈康是八路军第129师386旅772团团长;范朝利是129师385旅769团参谋长,跟陈锡联团长一起夜袭阳明堡战斗;张天云任115师344旅687团团长;刘金轩任129师385旅769团参谋长。剩下的56人中,53人被授予少将,3人为大校。军级干部中,83%被授予了少将!这些少将都是八路军时的团长和政委级别,李云龙和赵刚能给个少将真是不低了。
而且,虽然政委一职很重要,但是,军事主官们都很“排挤"政委。四大野战军中,有两个野战军的政委是被司令兼任的:
一野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三野陈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二野的政委是邓小平,因为离开部队,没有评元帅;
四野的政委是罗荣桓,也是十大元帅中唯一以政委身份被授予元帅军衔的!
这么看,赵刚政委能授予少将,不算是受了委屈!
而且,从赵刚的履历看,他已经算是进步很快了。他是1935年以后才参加革命的。资历比李云龙等人差很多。当时,因为他的学历高,还曾领导学生运动。所以,从抗大毕业后,一上来就被分到独立团当政委了。要知道,抗大四期招收了5500多人,为军队培养干部907人!这些人大都只分了连级职位,赵刚算是“高就”了。
虽然资历不行,但是赵刚在解放战争时期表现亮眼。在围歼黄维兵团的时候,曾联络廖运周部起义,是立了大功的。所以,解放战争结束后,升到了总参谋部政委。不过,1955年军衔授予时还要考虑资历,“山头”等问题。他被降级评,也是情理之中。
政委一职跟我国古代的“监军”有些类似。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以文制武的传统。古人认为,把军权交给文人,比交给武将手里更安全。这就是所谓的“秀才造反,十年不成。”也是因此,历朝历代行军打仗的时候,基本都会派文官(或者太监)去前线监军!
“政委”是我军实行双主官制的表现,也算是对古代“文官监军”传统的进一步发展。政委是从党的角度(政治思想角度),来管理军队的。他和部队的军事主官的工作简单说,就是分别负责生活和打仗。但是,政委有权在军事主官犯错误时,制止他犯错。所以,这就等于给了政委监管同级别军事长官的权利。也是因此,各级军事主官很难避免要跟政委有一些摩擦。可能也是因此,在评军衔的时候,政委比军事主官不受待见。
(文|勇战王聊历史)
《亮剑》赵政委工作能力突出,先于李云龙评上军级,为何仅是少将?
赵刚,《亮剑》中八路军第129师第386旅独立团政治委员,与独立团团长李云龙是工作搭档,俩人经一段时间磨合后,就配合得非常默契,在战斗中将独立团锤炼成为一支顶呱呱的八路军在晋西北的抗日主力。
作为燕京大学的高材生,赵刚曾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属于军内少有的能文能武的军官,特别擅长狙击作战,用三八式步枪击毙深入抗日根据地的日军山崎大队数个机枪手;在辛庄防御战中,还是用三八式步枪在500米开外,击毙一名正装迫击炮炮弹的日军装弹手。
解放战争时,当李云龙还在华野担任某师师长时,赵刚已经是华野某纵队副政治委员了,相当于副军级干部,比李云龙的师级干部级别高;全国解决以后,调任总参谋部某部政治委员,此时已是正军级干部,1955年9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军衔。
尽管在授衔时,确实有解决军的部分军级干部被授予中将军衔的,但那都是资历深特别是战功卓越的军政主官,以赵刚在军内的资历,不可能被授予中将军衔,事实上全国大都数军级干部所授的都是少将军衔。
赵刚被授少将军衔,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军中的资历尚浅,1935年时,还只是北平燕京大学的一名学生,而李云龙1927年就参与了黄麻暴动,当时都已经是红军主力团的团长了,以李云龙的资历和战功,也仅授予陆军少将军衔,作为八路军独立团的老搭档,赵刚不可能被授予中将军衔。
1955年,全军第一次授予军衔时,中央军委以级别为基础按照德、才、资条件评定干部军衔,在同等资历条件下,一般都是部队军事主官优先考虑,其次是军队政工主官,再则是军事参谋长,最后才是军队后勤主官。
在李云龙负伤住院时,赵刚被提拔为纵队副政治委员,后比李云龙早一年成了军级干部,李云龙出院后,才当然代理军长,所以在军衔评估时,也就是妥妥的少将军衔,不可能往中将军衔靠。
本文由“国平军史”发布。
《亮剑》赵政委工作能力突出,先于李云龙评上军级,为何仅是少将?
其实不止是赵刚比李云龙先评定上军级,就连丁伟也比李云龙先评上军级,不一样也是少将,所以评定军衔是有硬性规定的。
电视剧开场的时候,李云龙在苍云岭之战中虽然击毙了坂田联队长,成功的从坂田联队的正面突出重围,但是由于李云龙没有按照上级的指示从薄弱的地方突围,属于战场抗命,直接被副总指挥派到被服厂当厂长。
但是没过多久,独立团在杨村吃了败仗,李云龙官复原职,又到了独立团当团长,并且还给孔捷求情,孔捷任独立团副团长。
旅长要李云龙到独立团上任的时候,李云龙就提过一个条件,那就是不要给独立团派政委了,团长和政委他一个人干,旅长直接就没有同意,原因很简单,没有政委李云龙还不反了天了。
所以没过多久,赵刚就出场了,在电视剧中赵刚一出场就是团政委,直接搭档李云龙。电视剧对于赵刚的介绍也比较简单,燕京大学毕业,一二九运动的组织者。
很多人都觉得赵刚虽然学历高,但是一出场任团政委是不是有点高了。
而实际上,赵刚属于典型的“三八式”干部,也就是说在抗日战争初期加入革命队伍的干部。
我军的干部按照参加革命的先后顺序可以分为四批:第一批是1921年至1923年的建党干部,第二批是1924年至1927年国共合作时期的大革命干部,第三批是1927年“四一二事变”至1937年“七七事变”的红军干部,第四批抗日干部,最有名的称号就是“三八式”。
而赵刚就属于第四批干部,从赵刚的履历我们知道,他是搞学生运动的,在抗日战争统一战线形成后,很多的有志之士都对革命的圣地延安很向往,所以抗日战争初期很多大学生都涌向延安,延安当时有抗日大学,赵刚就是第四期毕业生。
延安抗大四期学生是在1938年下半年毕业的,大多数分到部队当政工干部,由于这部分干部文化水平高,所以在部队升的很快。
根据赵刚到独立团不久就发生了李家坡之战,历史上李家坡之战的原型就是关家脑之战,时间是1940年年底,也就是说赵刚到独立团的时间是1940年。
赵刚从1938年毕业,直到1940年才到129师报到,这中间的两年时间他干什么了,肯定也在部队工作,只是电视剧没有说明,但是他刚毕业绝对不是团级干部,只是因为经过两年的历练,赵刚才升级为团级干部。
所以赵刚找旅长报到时,旅长知道赵刚的能力和级别,直接安排了独立团的政委。因此,赵刚刚出场任独立团政委,没有什么奇怪的。
抗日战争时期,很多的三八式干部在战争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因为八路军发展很快,需要大量有文化的优秀指挥员和政工干部,三八式干部和老红军的结合,正好组成了八路军的团营级指挥员。
等到解放战争时,“三八式”干部很多已经升任师一级的政治主官了,电视剧中赵刚也是这样,李云龙到华野二师当师长的时候,强烈要求赵刚到二师当政委,但是赵刚这样的高材生在师政委没待多久,又升任纵队政治部主任。
李云龙知道赵刚调走还不乐意,毕竟赵刚来二师屁股都没坐热,李云龙和赵刚感情深,并且刚来新的野战军,就把两个老战友分开,难怪李云龙恼火。
并且李云龙还看不上纵队政治部主任,说政治部主任没什么当头,还说不是耽误赵刚的前途,如果当纵队政委他绝对不拦着。这个确实是李云龙目光短浅了,赵刚的工作能力强,去纵队担任政治部主任,下一步就纵队政委,因为很少有师政委直接提纵队政委的,必须在政治部主任过渡一下。
事实也是如此,赵刚在纵队政治部主任没干多久,就因为在策反敌人的时候立了大功,没多久就提拔为副政委,李云龙住院的期间赵刚又当了纵队政委。
赵刚当纵队政委时,李云龙还写信调侃你小子还得给我当政委,反正你又不在乎官大官小。李云龙这时候完全就是说的玩笑话,实际上这时赵刚已经比李云龙级别高了,那么赵刚比李云龙先提拔为正军级,为什么建国后依然是少将?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赵刚的原型是少将。
电视剧中没有说明赵刚是少将,不过原著中确实说了,赵刚确实是少将,赵刚授予少将还得从历史的原型上找原因。
赵刚的原型是李震将军,不过李震是清华大学毕业的,抗日战争时期到了延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李震担任八路军第129师新编11旅32团政委,人生轨迹和赵刚很吻合,解放战争时期,最高任2野第12军副政委。
建国后,李震任12军政委,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赵刚的原型是少将,当然他也是少将。
第二,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干部最高是少将。
我军授衔时有“红不下校,抗不上将”的说法,虽然这种说法不一定完全正确,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首先,1955年授衔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军队里,有3000多名老红军,由于文化低和诸多原因无法参加授衔,评定军衔的同志拿不准,就把这件事报告上去了。
毛主席和周总理一致同意特批:“红军不下校。”意思很简单,只要是老红军,他们的最低授衔,也应该是少校,即使不在部队的,也按照少校的级别对待。
“抗不上将”,意思就是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同志,原则上不授予将级军衔,而实际上一部分功劳比较大的“三八式”干部还是被评为了少将,所以抗不上将的说法还是不准的。
虽然“三八式”干部有授予少将的,但是最高也是少将了,其实少将以上的军衔,肯定不会是抗日战争之后参加革命的。
比如开国中将及以上军衔,要么是早年参加革命的老红军,要么就是国民党投诚或者起义过来的将领,在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是不可能授予中将往上军衔的。
原因很简单,就以李震将军为例,八路军时团级,解放战争后期副军级,建国后军级,这样在授衔的时候是不可能授予中将的,因为资历太低,没有红军时期的经历。
电视剧中的赵刚也一样,八路军时期独立团政委,解放战争时期先是二师政委,后来历任纵队政治部主任、纵队副政委、纵队政委,建国后是军政委。
本来开国中将里有正军级,可是赵刚参加革命时间太晚了,就连李云龙参加革命比较早的正军级都授予了少将,赵刚资历低,是不可能授予中将的。正军级被授予中将的,都是红军时期的战将,打过很多硬仗,立有比较大的战功,当然也为了平衡各个“山头”的意思。
其实,对于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同志,能够授衔少将已经是属于进步比较快的了,要知道很多参加革命的老红军最后也是少将,比如李云龙等人,所以赵刚被授予少将很满足,不像李云龙等人会发牢骚。
所以赵刚即使比李云龙早上正军级,可是建国后还是正军级,并且赵刚资历比较低,亮剑的作者都梁就出身于军旅,他对开国将军研究的很透,他知道赵刚的经历是不可能授予中将的,因此只能安排赵刚少将。
第三,赵刚是政工干部。
我军授衔时,基本上军事主官肯定会比政治主官军衔高,比如二野的第13军(周希汉任军长、刘有光任政治委员),军长周希汉授衔时是中将,政委刘有光是少将。又比如,第15军(秦基伟任军长、谷景生任政治委员),秦基伟是中将,谷景生是少将。
所以在战争时期,军事主官的资历要高于政治主官,赵刚一直担任政治主官,授衔时只是正军级,当然只能是少将。
综合来看,以赵刚的经历少将就是最高军衔了,无论是从电视剧中分析,还是从历史上分析,抗日战争初期参加革命的同志就没有高于少将的。其实这也很正常,毕竟在军队提升是要靠战功和时间的,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建国后正军级已经属于进步比较快的,而授衔时大多数正军级都是少将,赵刚当然也不例外。
《亮剑》赵政委工作能力突出,先于李云龙评上军级,为何仅是少将?
赵刚授少将,很正常。
因为历史上与赵刚履历类似的我军干部,建国后授衔,都是授少将或大校。
关于赵刚的资历,剧中说的很清楚。
他是1935年,我党领导的一二九抗日运动的组织者之一。
也是老革命,但没有红军时期的经历。
像这样的开国将军,也就是曾参与过一二九运动,没有红军经历,建国后获得将衔的人,总共有54位。
其中,1955年授衔少将的有20人。
1960年晋升少将的有1人。
1961年晋升少将的有15人。
1963年晋升少将的有1人。
1964年晋升少将的有17人。
这54位开国将军,最高军衔都是少将。
这里说几个。
吴涛,一二九运动参与者之一。
抗战期间,担任冀热察挺进军抗联支队政治部副主任,晋察冀军区第十团政委,平北军分区副政委,冀察热辽军区热西支队政治委员等职务。
解放战争期间,历任东野炮兵纵队政治部副主任,四野特种兵政治部副主任等职。
建国后,历任四野炮兵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政治部主任,解放军总参谋部政治部主任等职务。
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
谢云晖,一二九运动参与者之一。
抗日期间,担任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青年科科长,苏北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教育长,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分校训练部副部长,抗大苏中大队政治委员,新四军第一师三旅八团政委等职。
解放战争期间,历任华野第一师政治部副主任,四纵政治部主任,三野二十三军政治部主任等职。
建国后,历任南京军区装甲兵政委、成都军区副政委等职。
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
刘居英,一二九运动参与者之一。
抗战期间,担任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第一团政委,山东根据地政府秘书长兼山东根据地公安总局局长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东北民主联军吉黑支队政委,任哈尔滨铁路局局长,东北铁路总局第一副局长等职。
建国后,历任中朝联合铁道运输司令部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副院长等职务。
1955年授于少将军衔。
王振乾,一二九运动参与者之一。
抗战期间,担任八路军山东纵队政治部某科科长,山东军区滨海支队政委等职务。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七纵队政治部主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政治部副主任,辽吉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四野第五十军政治部主任等职。
建国后,历任四野第五十五军政委,中南军区公安部队政治部主任,国防科委第六研究院政委,第三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等职。
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
李伟,一二九运动参与者之一。
抗战期间,担任八路军总部炮兵团政治处宣传股股长兼数理总教员等职。
解放战争期间,历任东北民主联军炮兵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宣传部副部长,东北炮兵纵队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第四野战军特种兵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等职。
建国后,历任炮兵政治部宣传部部长、总政文化部文艺处处长、总政文化部副部长、总政宣传部部长等职。
1955年授予大校军衔。
1964年晋升少将军衔。
李东野,一二九运动参与者之一。
抗战期间,担任东北抗日救亡总会延安分会主任,中央党校附设训练班队长等职。
解放战争期间,历任辽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兼保安总队政治部副主任,辽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辽东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安东海军学校政治部主任等职。
建国后,历任大连海军学校政治部主任,海军指挥学校政治委员,海军东海舰队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等职。
1955年授予大校军衔。
1964年晋升少将军衔。
从以上列举的开国将军可以看出,这一批参加革命的元老,最高也就是少将。
既然历史结果已经限定了创作,给赵刚这么一个虚构人物授中将,不合适吧?
但是以赵刚的资历——曾“组织”一二九运动来看。
授他大校,也不合适。
他虽然参军晚,可他参加革命早。
他最晚在1935年时,就已经参加革命了。
当时肯定是党员。而且肯定还是当时华北地下党的领导人之一。
否则他不可能“组织”一二九运动。
而且按剧中的介绍,解放前,赵刚就已经是某军政委来看了。
他在不犯错情况下,他的职务,最低也该是授少将。
所以说,赵刚评少将,正合适。
不高,也不存在低授的情况。刚刚好。
至于说,赵刚资历不如李云龙,却比李云龙先评上军级,这也很正常。
李云龙虽然1927年就参加革命了,可他是大老粗。
部队规模扩大,以及扩大后,往正规化方向发展,只靠李云龙式的干部就不行了。必须要重用赵刚这类受过高等教育的“三八式”干部。
关于这一点,毛主席曾做过批示:军队一定要收纳大批革命知识分子,要说服工农干部吃得下,不怕他们,工农没有知识分子的帮忙,不会提高自己。我党在工作中没有知识分子,不能治国、治党、治军。
事实证明,毛主席的的指示是很正确的。
抗战开始后,八路军规模扩大得很快,急缺干部,尤其是政治素质比较好的政工干部。
老话说,蛇无头不行,兵无主自乱。
这一时期,正是大量具有革命精神的知识分子的加入,才让八路军的扩编,没有出现兵无主自乱的情况。
其实不单单是在军队内,在我们的党组织和政府部门内,当年参与过一二九运动的华北地下党学生干部,升迁速度也比很多缺乏文化的老红军要快。
具体人物有很多,这里就不举例了。
总体来看,三八式干部在革命期间的晋升速度比资历更老的红军干部要快。这是事实。
并非是《亮剑》作者故意胡编乱造。
另外,从李云龙的倒霉履历来看:革命前期艰苦的战役一个没落下,后期大扫除式的几大追击战役一个没赶上。
他只授少将,确实委屈了。
运气差到没朋友。连孔捷都是军长了,他还只是个师长。
但这也没办法。谁让他老犯错误呢?在团长位置上,五上五下,以致解放后,才只是一个副军长兼代理军长。
他以副军级参加评衔,获授少将,也是很正常的结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