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团长我的团》虞啸卿的原型是谁?虞啸卿的父亲钧座原型又是谁?

首先说明一下,钧座并不是人名,也不是职位,而是一种叫法,这是民国时期国民党的内部文化。在军中,下级为表示对上级的尊敬,称上级为"座",委员长叫"委座"、总司令叫"总座"、军长叫"军座"、师长叫"师座"、参谋长叫"参座"等,高级将领之间则以“公”互称,如蒋介石称"介公"、李宗仁称"德公"(字德邻)、白崇禧称"健公"(字健生)、顾祝同称"墨公"(字墨三)等。钧座这个词同样是下级军官对上级军官的尊称,一般适用于两种情况,一是不明白上级的具体职务,可直接称钧座、上峰等,二是上级军官无明确官职,不是直接领导职务,但官阶很高,所以尊称钧座。所以,能被称为钧座的人,其地位,官职都是不低的。

好,回到题目,《我的团长我的团中》虞啸卿的原型是谁?我们先来看看虞啸卿的背景。

虞啸卿,生卒年月不祥,不过可以看得出来正值壮年。剧中唐基和虞啸卿有过一段对话,唐基问虞啸卿今年贵庚,虞啸卿没有回答,唐基说道35岁,并说岳爷爷26岁就当了军长(唐基曾问虞啸卿岳飞26岁时做的统制是多大的官,虞啸卿回答说大概相当于军长),以此来刺激虞啸卿。远征军是在1944年大反攻,《团长》中也可以看出来中国军队已经在筹备大反攻了,因此时间应该是在1944年,所以虞啸卿应该是生于1909年。

唐基曾多次提到虞啸卿的父亲,是身居高位的大官,因此虞啸卿可以说是权贵之子,家门显赫,年纪轻轻就当了主力师的师长。在剧中,虞啸卿是非常傲气的,上头派了陈大员来调查龙文章一事,可是,对于这位钦差大臣,虞啸卿是一点面子也不给,全程也没有给他个好脸色,全靠唐副师座在打点,这除了性格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虞啸卿背景够硬。

南天门、禅达都是小说虚构出来的地方,实际中并无这两个地名。但是南天门战役的原型就是松山战役。竹内联山将南天门都挖空了,整座山就像一个做大的蚁穴一样,山体内部有大量地下室,存放物质和枪支弹药,各地下室以汽油桶做成的坑道相连,山体正面、反斜面都配置了火力,各种明堡、暗堡相连,这与日军在松山的布置十分相同。此外,龙文章做过沙盘推演,结论是尽管虞师装备大量美式装备,但是如果强攻南天门,那虞师一样会损失殆尽。而实际上,松山战役时,我军和日军的伤亡比达到6.2:1,这与龙文章的沙盘推演结果也十分相似。只不过真实历史上,国军参战部队远不止一个师,而且人数远多于日军,这才能顶住如此大的战损率。

纵观虞啸卿的履历背景,国军中有没有人和他能对的上呢?还真有,这个人就是何绍周。

何绍周出生于1902年,是何应钦二哥何应禄之子,何应钦的侄子,人称"侄帅"。何应钦在国民党内的地位可谓是非常显赫,而且他对这个侄子也是爱护有加,因此何绍周的起点要比别人高出一大截。何绍周本人是黄埔军校第1期、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15期炮兵科)、陆军大学正则班第10期毕业,北伐军时就在李宗仁手下任团长,不过后来蒋介石和李宗仁、何应钦关系一度恶化,何绍周作为何系将领也收到排挤。

1943年1月,何绍周调任中国远征军新编第8军军长,1944年5月任第9集团军副总司令,兼中国远征军总预备队新编第8军军长。随后松山战役就爆发,何绍周为战役总指挥。在松山战役中,国军虽然使用了大量的美式装备,包括美军的新式武器"巴祖卡"火箭筒、M2火焰喷射器等,但面对日军严密的防御工事,依然进展缓慢,伤亡巨大。从6月到9月,国军对松山共发动了10次进攻,经过惨烈的战斗,终于将松山的日军全数歼灭,拉开了大反攻序幕。

(何绍周)

《我的团长我的团》虞啸卿的原型是谁?虞啸卿的父亲钧座原型又是谁?

我是董狐笔,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作者兰小龙先生创作《我的团长我的团》,是阅读大量远征军史料,并实地堪察,采访过许多当时尚健在的远征军老兵。所以团剧中所有的人物,都是有原型的。但是原型人物不等于艺术人物,有时候一个艺术人物身上会集中好多原型人物的特点,有时候一个原型人物的故事又分配到好几位艺术人物身上,看官们注意区别,可以做出自己的判断,但切莫混淆历史与故事之间的区别。

南天门之战的原型,是松山战役,但十战松山,比南天门战役更加惨烈,规模给级别也都高很多,当时的远征军最高指挥官是宋希濂,辖一个集团军约65000余人,兵力约为日军守山部队的30倍之多。

但虞啸卿和宋希濂,不在一个级别,而更像是李弥和何绍周,二者相比,还是何绍周更接近人物原型。何绍周是国军大佬,上将何应钦的侄子,人称“侄帅”。何应钦没有儿子,所以对这个侄子视同己出,十分偏爱,这与虞啸卿的家世非常符合。

何绍周并非纨绔子弟,确实有两把刷子,时任中国远征军总预备队新编第8军军长,在松山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并选定爆破子高地方案,最终取得全胜。

然而在实际指挥中,何绍周其实有诸多失误。

这样的何绍周,与虞啸卿个性经历都非常类似。

而据本人观察,《我的团长我的团》,其实是一部浓缩的抗日史诗大剧,我们可以从那些人身上看到70多年前,中国所有的历史人物。有根正苗红的国军精锐,也有各地层次不齐的杂牌部队,同样在抗战,精锐未必能赢,杂牌未必会输,大家都摒弃前嫌,一致对外,连怒江对岸的我党游击队,也在更加艰苦的斗争中不惧困难,勇于牺牲,书写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英雄壮歌。

这样一看,你就明白了,一个个炮灰,就是那些有缺点的各地军阀,对岸的游击队,就是八路军新四军,精锐就是老蒋的嫡系部队,而虞啸卿的很多特质----爱国,热血,志大,才疏,多么像老蒋本人。而唐基代表的,是南京和重庆的既得利益阶层,他们能够左右一切,老蒋事实上只是他们的权力代言人。

一家之言,说的不一定对,请方家拍砖。

《我的团长我的团》虞啸卿的原型是谁?虞啸卿的父亲钧座原型又是谁?

黄埔一期“有背景的妖怪”不在少数,在秘密招生的情况下,部分学员确实是国民党元老或军界名宿推荐的子侄及亲戚朋友,其中比较著名的“叔侄将军”有两对,一是孙元良和他叔父孙震,一是何绍周及其叔叔何应钦,《我的团长我的团》实际上在虞啸卿身上对这两对关系都有借鉴,但是要偏多何绍周一些。

孙震祖籍浙江绍兴,却出生于四川成都,保定一期毕业后即回川军服役,双重籍贯使其具备蒋介石联络四川军阀的天然优势,因此特别加以笼络,孙震由此成为川中军阀最贴近黄埔系的将领,加之与刘存厚、田颂尧、邓锡候等均有交集和交情,在国民党军界如鱼得水,侄子孙元良大受其惠。

1937年底的南京保卫战,第72军军长兼88师师长孙元良放弃部队只身逃回武汉,所部旅长廖龄奇(后来的58师师长,被冤杀)坚决请求蒋介石军法处置,孙元良因此被扣押审查长达40天。关键时刻,乃叔叠电蒋介石疏通,最终不了了之,无罪开释,此时孙震已是陆军上将、第22集团军总司令。

(孙震)

到解放战争期间,在抗战中表现平平的孙元良原本并无兵权,正在重庆警备司令的任上逍遥,却得以接手孙震的基本部队整编第41军(川军底子),进而扩编成为第十六兵团司令,结果淮海战役又被打回原形,化妆脱逃。《我的团长我的团》中虞啸卿和参谋长老唐的人设都来自川中,有所意指。

黄埔系大佬何应钦一生没有子女,便将侄子何绍周视同己出,安排侄儿先后就读于黄埔军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陆军大学,这是国民党军队将领中罕见的全套学历。

(孙元良)

同时,何绍周也成为何应钦将子弟兵“黔军”中央化的重要抓手,原本何绍周在第一军第1师、税警总团等中央系军队历练,而从淞沪会战开始便被何应钦安排就职于来自家乡贵州的第103师,历任旅长、副师长等职务,并终于在武汉会战期间成为第103师师长。

1940年6月,何绍周率103师自第二军调入新编第十一军序列,升任该军副军长兼师长(军长郑洞国),不久该军改番号为第八军,隶属于长江上游江防军作战序列;1943年1月郑洞国调任在印度成立的新一军军长,何绍周顺理成章接任第八军军长,不久开往老家贵州遵义、安顺一带整训和换装美械。

(何绍周)

1944年6月,何绍周升任霍揆彰的第20集团军副总司令,仍兼第八军长,转隶中国远征军总司令指挥,参加滇西反攻作战,《我的团长我的团》虞啸卿率领的部队尽是“家兵”,当然就是何绍周统领黔军作战的展现。

虽然孙元良与何绍周都到过西南地区作战,但孙元良只参加了黔南会战,阻击由广西侵入的日寇第11军部队,并没有到过滇缅战场。何绍周却是指挥了滇西反攻的“松山战役”,以7000人的伤亡和十次进攻拿下了工事坚固的松山阵地,亦即《我的团长我的团》龙文章一直琢磨的“南天门”阵地。

(何绍周)

不过由于战役耗时太长,引起蒋介石和卫立煌的不满,卫总司令稍微在电话里发发牢骚,何绍周就撩挑子回昆明“养病”去了,松山战役的后期战场指挥官是第八军副军长李弥。

何绍周的公子脾气自然是有来头有靠山的,这个时候何应钦已出任陆军总司令,统一指挥西南各战区、各方面军部队的作战、指挥、训练及美械分配,兼指导贵州全省军政事宜,也是中国远征军总司令卫立煌的直属上级。《我的团长我的团》里虞啸卿的父亲被称为“钧座”,自然应该是何应钦这一级别的军界大佬,恐怕孙元良他叔都不太够格,有何应钦罩着,连蒋介石都得另眼相看何绍周。

(何应钦)

《我的团长我的团》毕竟是文学作品,在描述历史时一般会影射和浓缩,但不会直接套用,包括虞啸卿的家世和从军经历。比如千里驰援怒江的其实是第11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亲率的第36师,绝对的中央军嫡系,与黔军川军都无关系。

再比如虞啸卿刚刚到达战场时不过是个上校师长,而何绍周1939年便已授陆军少将,调入中国远征军时正式身份为陆军中将、第20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八军军长,这些历史与作品的出入,无需特别较真。

《我的团长我的团》虞啸卿的原型是谁?虞啸卿的父亲钧座原型又是谁?

找虞啸卿唐基的原型提问是可笑的,正儿八经地找出何绍周等当原型是迂腐的。

电视剧《团长》在南天门战役结束之后没有完成所有人物的结局便戛然而止,导演于此的处理是聪明的但也是遗憾的。其聪明之处在于片子基于浓墨重笔刻画全民抗战惨胜的基调顺理成章地结束了,国军之于抗日正面战场的光辉形象也立起来了。而遗憾之处是国民党在抗战中的猥琐以至于抗战胜利之后速败的因果陈述,也因之封存了。

国粉们总是分不清或故意浑淆“国军”和“国民党”之间的区别。“国军”的全称是“国民革命军”,是军队的性质,在抗战中“八路军”和“新四军”同属“国军”序列,是属于人民的一部份。

即便是在论调比较严的以前,主流也没有否定过“国军”在抗战时期的贡献,毕竟否定“国军的抗战功绩”就相当于否定己方,道理是很简单的。

国内主流批判的是“国民党”这一反人民的政治群体,不过当年最严厉时期的论调也只是如《人民公敌蒋介石》(当年最黑蒋公的连环画)一书的“假抗日”,总之任何时期的国内主流从来没有过“国民党不抗日”的说法,“假抗日”和“不抗日”在性质上还是有区别的,无限上纲立靶子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们的居心叵测。

还是回到问答的主题吧,《团长》一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千千万万在抗战时期的国人群体写照。

烦了和阿译以及精锐中张立宪何书光代表的是当年参加抗战的知识青年一代,热血有文化有爱国理想。烦了如果不是一败再败消糜了战斗意志,其实他应该是和张立宪们一体同属精锐的,当然在结尾中烦了和张立宪还是殊途同归,先给虞啸卿当了精锐团长,后又劝降了张立宪一起投诚了解放军。陈明仁宋希濂这样的年轻国军将领是他们写照。

张立宪与何书光代表了抗战国军群体中纯粹的军人形象,勇猛好战爱护军人荣誉,何书光牺牲的早,如果要假设他活到解放战争中,个人更觉得他会像碾庄那一群不顾生死的国军青年敢死队,被人民战争的炮火扫进历史的尘埃之中,所以何书光在南天山是带着荣誉牺牲的,这对他的个人而言是固有所幸的。

阿译似乎加入了国军中的特务团队,书中虽然没有明写是中统还是军统,不过以阿译因抗战战功又身属军人行伍来看,多半应该是入了既抗日又反G的军统。阿译代表了国军将领中对领袖对党群无限愚忠的那一部份,战斗勇猛但又战术刻板,阿译与解放军大杀一场在弹尽粮绝之后选择自杀成其忠义,他的结局与张灵甫如出一辙。

炮灰团其余人物,是中国各地域各阶层乃至各军阀队伍的形象,迷龙李乌拉是东北军,代表东北人;蛇屁股马大志代表粤军,阿译代表杭沪地区,烦了和书虫子代表北京河北的抗战残拿力量,这些都是在抗战初期就被打的七零八落的省份和地区的抗战群体人物形象。

而邓宝和虞啸卿一样代表饱受战创但尚有余力的湖南地区抗日力量,山西人康丫也是这部分的;而四川人要麻和云南人董刀,则代表了中国人在抗战之中的最后地区的主要抗战力量。

兽医和孟老先生代表了抗战时期老一辈的文化人的人物形象。孟父学富五车对国人抗战语言严刻,严于律人却宽于待己,《团长》没怎么写抗战之中传统意义上那些穷凶极恶的汉奸团队,但却给孟父隐隐贴上了“小汉奸”这一标签。所谓“小汉奸”是指那种因心有欲求而选择了替日本侵略者卖命,但又对人民对抗日力量无甚大恶的人群。孟父因寻子误入敌占区被迫当了小保长,按书中所言,孟父不单给日军刷标语,他的居所还容留的一位残疾女子供日军发泄兽欲。所以从严格意义上的定性,孟父已是汉奸所为。虽然寻子保护书本知识求生怕死等事出有因,但在烦了的心目中,是很不忿其父所为的,只是龙文章大度说了句“没有儿子把父亲当汉奸的”这才作罢了。

兽医的形象比较猥琐,但却是妥妥的华厦老一辈文化人在抗战中典范。他是医生,能看的懂医学典籍,有一定的西医的训练。烦了用笑林广记挖苦他,是因为兽医能明白。龙文章怕兽医,但同时也倚重兽医,所以即便是潜入敌后也必须把兽医带上并认为万一自己牺牲了,兽医是接任者。

小汉奸们虽无大恶,但总是性格和行为上的有亏。实际上汉奸这个团体在抗战中多是出于高端人群,《二号联络站》中的贾队长们虽然表演精彩脍炙人口,但却并不太符合汉奸这团体的身份特征。汪伪一众的政治团体自不必说,下层的伪军和小保长们也是掌握一定知识和财富乃至一定的地方号召力的,从小恶到大恶的大汉奸,有环境的影响但更多的是从于意志上扭曲和反转,孟父的代表人群是抗战中的高知阶层如周作人等。

父子两人一同身赴国难捐躯的兽医是孟父的反面,即便是儿子死后兽医脑子不甚清爽,但面对烦了的求生欲求认同,兽医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要战,兽医是中国知识阶层中大义所在。烦了与兽医之间的关系则更像是儿子向父亲撒娇,或者说烦了在内心深处更愿意把正义的兽医视作己父吧。

虽然在南天山战役当中借团长的口有过“虞啸卿终成唐基”一说,但电视剧中《团长》虞啸卿这一角色其实并没能完全立住,原因是导演选择了把《团长》的豹尾给掐了。

很多人认为《团长》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反派,但在兰晓龙的原著是有相对明确的划分的。在“堂审龙文章”一幕中,陈大员、唐基包括虞啸卿在内,这三位高高在上又各怀鬼胎的大人物,便是《团长》一剧中的大反派。

应该说陈、唐、虞这三位都是国民党和国军在抗战中主战的那一部分。陈大员应该是监督虞师的角色,他克扣军饷、任人为亲、打压虞师,因一己之私残害抗日英雄迷龙,包括他那个临阵脱逃被迷龙枪毙的侄儿在内,陈大员们代表了国民党党群当中最腐朽势力的存在。

而唐基为人圆滑世故,上保虞师之势力膨胀,下察炮灰团中的异己力量,称得上是个手眼通天的人物。作为虞啸卿的引路人,在关键时刻架空虞师长,及时抛弃炮灰团和美国盟军于战场不顾,把虞师的利益最大化,绝对是个超级狠人。唐基在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是丰满的,唐基是抗战时期之中各军阀个人势力保护主义者的形象代表。

虞啸卿的人物形象在电视剧中是没有完全立起来,作为国民党军之中坚决抗战的力量代表,虞啸卿一出场在禅达驿站中招兵买马时光辉四射,将星耀目。可随着剧情发展,虞师座日渐黑化,先是抛弃炮灰团,最终在杀迷龙,杀龙文章之时,虞啸卿像《星球大战》中的达斯维达一样完全堕入了黑暗。所以虞啸卿的人物形象是在《团长》一书的结尾之时才完全确立的。

有人认为虞啸卿的黑化是唐基带歪之果,但无非就是在国民党利己集团这一酱缸浸泡日久之果罢了。虞啸卿其实是有他选的,团长自杀前提醒过他“不要北上”、“年老的打不过年轻的”,只是虞啸卿看不破蒋公一众更看不破,最终只能远遁海外,军统天津站吴站长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陈、唐、虞一众的国民党势力代表的共性是“逆天而行,与人民为敌”。

南天门之战的原型是松山战役,虞啸卿在解放战争中战败之后,是很可能如李弥一样,带队杀入中缅边境作为反G海外孤旅而存。李弥孤旅的结局是消靡反G意志,以种罂粟贩毒求生存,一代抗战强兵竟黑化成贩毒祸害人类之伍。所以虞啸卿并不能怪唐基带坏,一切只是个人的选择罢了。国民党重私利好内斗这一党群特性至今并无任何改变,两岸关系至今日之局面,完全是国民党群重个人小利,轻民族大义之果。

某些国粉自称逢团必顶,但如果真的把原著拍完的话,那些国民党粉恐怕就未必愿意了。

《我的团长我的团》虞啸卿的原型是谁?虞啸卿的父亲钧座原型又是谁?

《我的团长我的团》,作者是在阅读大量远征军史料,并实地堪察,采访过许多当时尚健在的远征军老兵以后的著作。所以团剧中所有的人物,都是有原型的。但是原型人物不等于艺术人物,有时候一个艺术人物身上会集中好多原型人物的特点,所以我们所说的原型,也不是说就是某人,而是说剧中角色有他的性格特点。

我们先看看虞孝卿的大致情况,他年纪35到40岁之间。官位是师长。很多人认为虞啸卿原型是何绍周,但经过观察,个人认为宋希濂更像虞啸卿,因为何绍周是蒋介石嫡系,有事何应钦的侄子,当年打松山战役何绍周所辖部队全是王牌,没有杂牌,个人认为虞啸卿原型更像国军鹰犬将军宋希濂,年龄上宋希濂打龙陵战役的时候是37岁和虞啸卿年龄差不多,只不过官位比虞啸卿高得多,而且宋希濂虽然是黄埔系,但蒋介石并不十分信任宋希濂。

钧座,其实是一种尊称,不是指带的官位。不同于师座,团座。

我的团长我的团整部剧都没有出现虞孝卿父亲的影子,但能看得出这位钧座应该是军长,军长以上的军官。再看南天门之战的原型很可能就是松山战役。那这位钧座很可能就是71军军长钟彬。

《我的团长我的团》虞啸卿的原型是谁?虞啸卿的父亲钧座原型又是谁?

统统没有,没有原型!这部剧的魅力正在于此,这部剧系统的再现了抗日战争中基层官兵的思想生活情绪战斗以及爱情,也巧妙再现了国军指挥系统的低效腐败内耗和倾轧,活灵活现,非常生动。人物原型是没有的,戏剧性的历史剧送给观众的是对大时代的感悟和代入感,仔细研究剧情非常真实,找不到原型但又感觉处处真实。戏剧的浓缩性和现实的无限性都只能把拓展用于启发观众思维的发散,他不是严肃的再现型历史剧,没有原型,原型是有限的,赋予一个原型的太多的素材反而会影响代入感!这部剧的构思不用原型是非常巧妙的,恰到好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