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浒传》中演的是武松活捉的方腊,怎么书上说是鲁智深抓的?

电视剧《水浒传》,是由施耐庵先生的原著《水浒传》改编而来。

请注意“改编”两个字。

即然是改编,剧中的内容肯定就与原著有差别。

而把原著中的鲁智深捉方腊改为武松单臂擒方腊,就是其中的差别之一。

这样改动肯定有他的意图,这个意图只有编导能说得清,观众只能根据蛛丝马迹去猜测。

细究起来,无非有以下两种原因:

一、引发轰动效应,提高收视率

武松在原著中素有武十回之说,仅他一个人就占有十章篇幅。可见武松是多么受重视。

武松赤手空拳打死吊睛斑斓猛虎,惊天地泣鬼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接着又怒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每一出戏都精彩万分。

这天神下凡一般的人物,如果让他像原著中断臂成了残疾,最后在杭州六合寺悄悄的离去,难免让人有些沮丧。

于是,电视剧便把原著中鲁智深捉方腊,换到了武松头上,让武松单臂擒方腊。使这个神人一般的人物来个轰轰烈烈的收场。岂不是一件众望所归的大快人心之事。

、与鲁智深形成鲜明的对比,产生连锁效应

鲁智深与武松在书中是铁哥们儿,俩人从二龙山到水泊梁山,志趣相近,情投意和。鲁智深一生行侠仗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惩恶扬善除暴安良。武松是铁骨錚錚的刚烈汉子,疾恶如仇睚眦必报,眼里揉不进一粒沙子。

正因为两人意气相投,在梁山形成了以他们二人为首的二龙山,桃花山,少华山,白虎山的强大派系。

当宋江在排座次后的酒宴上提出“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时,武松第一个跳出来反对:今也招安,明也招安,冷了弟兄们的心。

鲁智深立刻帮腔:如今满朝文武俱是奸邪,蒙蔽圣聪,洗杀怎得干净,招安不济事!

这俩个人一唱一合,公然和宋江这个大寨主唱反调。可见俩人在梁山有着强大的势力和影响力。

在这种形势下,南征结束回朝之前,鲁智深按照师傅智真长老的偈言,坐化升天而去,在佛门里等于是善终。

而武松则被方腊军中包道乙的玄天混元剑砍断左臂。成了残疾。与鲁智深两相对照,实在有些不相称。

于是,为了平衡二者的份量,干脆就让武松单臂擒方腊,让他再轰轰烈烈一回。

在《水浒传》中演的是武松活捉的方腊,怎么书上说是鲁智深抓的?

《水浒传》是元末明初人施耐庵写的,《水浒传》在前,影视剧《水浒传》在后。影视剧《水浒传》是在《水浒传》原著的基础上改编的。将原著上鲁智深活捉方腊,改成武松单臂擒方腊,这是严重的篡改原著行为。好在施耐庵早已去世近六百年,编导们不管如何改编,也没人追究他们的肆意篡改版权行为,改就改吧,就是不知如此篡改,编导们究竟出于什么心态,想要突出表达什么,想突出武松?难道不怕鲁智深冲开棺材板,要来找编导们寻仇?鲁智深三拳能打死镇关西,编导们能受得上他几拳?

在梁山众好汉接受朝廷招安后,便开始替朝廷南征北战,四处平乱。宋江等破辽班师,路过五台山,众人将人马扎在山下,着便服上山拜见鲁智深的师父智真长老。鲁智深让师父指示一下自己以后的前途,智真长老就给了四句偈语:“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等鲁智深随梁山众军南征方腊,智真长老给他的偈语方一一应验:“逢夏而擒”,是指鲁智深在乌龙岭追杀敌将夏侯成,夏侯成便往山林中逃去。鲁智深紧追不舍,一直赶入深山,最终追上夏侯成,并将他杀死。但鲁智深也因此迷路,在深山中幸得一老和尚指点,在返回的路上,正碰到战败逃命的方腊,到山凹一茅庵中寻食。鲁智深躲在一颗大松树后,看看方腊来近,猛地跳出来,一禅杖就将方腊打翻在地,取条绳绑了方腊,押着回到了宋江营寨。方腊叛乱被平,宋江班师,于八月十五日在杭州六和寺驻军。鲁智深和武松一起在一僧房歇息,看到景色秀丽,月白风清,水天共碧,很是欢喜。睡到半夜,直听得战雷动,以为贼人来袭,就跳起来,拿了禅杖,大喝着抢出来。六和寺众僧吃了一惊,忙问何事?鲁智深道:“洒家听得战鼓声声,待要杀出去。”众僧听了都笑将起来,说:“师父听错了,那不是战鼓,乃是钱塘江潮信在响。”鲁智深问明缘故,犹如醍醐灌顶,拍掌笑道:“俺师父智真长老曾赠我四句偈语,到是逢夏而擒,俺在万松林擒杀了夏侯成;遇腊而执,俺生擒了方腊;今日正应了听潮而圆,见信而寂。俺想既逢潮信,洒家今已必当圆寂。”于是沐浴更衣,焚香一炉,盘腿端坐禅床而寂。武松的断臂是被方腊手下灵应天师包道乙用玄天混元剑砍断的,现在已成独臂残人,不愿再随宋江入京,就留住六和寺出家,后至八十寿终。林冲风瘫,也不能随军入京,就在六和寺住下,由武松看视,不到半年而亡。

以上正是《水浒传》原著所述,也许是鲁智深擒方腊很不激烈吧,编导就想增强生擒方腊的激烈打斗效果,以便更吸引人,就探究该如何更改一下,正好《宋史演义》的作者蔡东藩先生在《宋史演义》中,写北宋镇压方腊起义时,写到了“武松独臂擒方七佛”的故事,其情节大概是这样的:方腊手下大将方七佛守城,被宋军攻破。方七佛眼看城池难保,就开南门而逃。武松见七佛窜出,飞步追赶,也不及招乎同党,只是大胆驰行。七佛随骑尚有数十人,回顾背后有人追来,欺他孑身孤影,便回马与战。武松虽然力大,究竟双手不敌四拳,斗了片刻,左臂忽被砍断,险些晕倒地上。七佛跳下马,招乎从贼,来取武松性命,忽劈面一阵阴风,吹得头晕目眩,竟致倒地。可巧张横等也已赶到,你刀我斧,杀死七佛从骑。武松见有帮手,精神陡振,即将七佛擒住,张横忙替他反缚,牵押而归。《宋史演义》基本上是按正史记实写的,结合杂史和民间传说,根据可信性,略有增减,但擒方腊还是依正史所记,为韩世忠所擒。但民间却有《武松独臂擒方腊》的戏曲,大致情节是:武松断臂后被方腊追杀,鲁智深生擒方腊后归隐山林,将功劳让与武松。武松带回方腊,李逵争功,质问说:“想你一只手怎么擒得方腊来?”武松无言以对,戏剧也只以武松“哎呀”一声结尾。后来田连元老先生在说平书《水浒传》“武松独臂擒方腊”一节,可能是在尊重施耐庵《水浒传》的基础上,结合《宋史演义》和民间戏剧,进行了改编。其大致情节是:武松在追击方腊的过程中,遇到了鲁智深,在鲁智深的帮助下,单臂的武松和方腊一起滚落山坡并将方腊捉住。这样安排既不失智真长老给鲁智深“遇腊而执”偈语,也照顾了民间戏剧传说。这让近年来拍《水浒传》电影电视剧的编导们顿时脑洞大开,于是无论是在邵氏电影《荡寇志》、央视版《水浒传》,还是在新版《水浒传》、长影版《武松》等,大多都加入了“武松独臂擒方腊”的情节,本来应属鲁智深的功劳,却让给了武松。

因此,“武松独臂擒方腊”并非出自施耐庵的《水浒传》原著,但由于受民间戏剧和各版本影视剧的影响,让不少没有熟读《水浒传》原著的人误认为方腊是被武松所擒。诚然,武松独臂擒方腊,确实增强了影视剧的故事情节,把武松英雄无畏的形象突出得淋漓尽致,但却抹杀了鲁智深的功劳,智真长老送给鲁智深的偈语也只能删掉。也许影视剧都在极力避免《水浒传》原著的有关迷信色彩,但有些改编却让不少人物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如入云龙公孙胜,在原著中那确实可是个能呼风唤雨、飞砂走石的人物,但经过影视剧的随意删改,却竟成了一个只会搞障眼法的江湖术士,可有可无,能力形象大减;而且有关公孙胜施法斗法的生动情节,拍到影视剧里,让观者观看后,回思起来,竟成了画蛇添足的笑话。我国四大名著之所以能成为四大名著,让人久久回味,历久弥新,正在于它们有众多吸睛的故事情节,让人们在欣赏玩味之余,更能体会出人生百味。因此,奉劝那些编导们,在将四大名著搬上影视时,没有特别得体成熟的改编,尽量还是充分尊重原著为好。

在《水浒传》中演的是武松活捉的方腊,怎么书上说是鲁智深抓的?

关于方腊究竟是被谁生擒活捉的问题,历来主要有三种说法:

其一是“武松断臂擒方腊”;其二是“鲁智深生擒方腊”(应了智真长老的偈语);第三是“韩世忠生擒活捉方腊”(韩世忠是南宋中兴四大名将之一)。然后,

第一种观点后来分别被央视版以及香港版的《水浒传》电视剧所采用,被搬上了荧幕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其中,稍稍有点小区别的是---央视丁海峰(饰演武松)版的电视剧,武松的右臂是直接被方腊一刀砍断的;而香港陈龙版的电视剧则是武松的右臂被方腊重创之后,武松急怒之下自己把右臂给砍断了。

阅读过《水浒传》小说的朋友们都熟知第二种说法,即正在落荒而逃的方腊,被突然间从暗处冲出来的花和尚鲁智深一禅杖打翻……

据说第三种说法是“正史”上记载的。经过大致是这样的:……北宋朝廷派童贯率领大军前去镇压方腊起义……由于众寡悬殊,方腊起军义很快就被打败了。方腊本人也被童贯部猛将韩世忠生擒活捉了……

在《水浒传》中演的是武松活捉的方腊,怎么书上说是鲁智深抓的?

这个问题稍微下一点考证的功夫就会很清楚了。在《水浒传》原著中是鲁智深擒获的方腊,影视剧里演的则是武松擒方腊。有人说是电视剧擅自改编,为的是突出武松刑象。实则不然,电视剧这点也是有所本的,那就是在戏曲中有“武松独臂擒方”的剧目。比如京剧中有一出戏叫做《擒方腊》,就讲道是武松捉住了方腊。

下面具体比较一下两个版本的擒方腊。

先来看原著,在《水浒传》中讲道,鲁智深的师父智真长老早就给过鲁智深一首预言诗:

“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其中的“遇腊而执”就是预言他将擒获方腊。果然,后来梁山与方腊血拼取得最后胜利之时,方腊逃跑至一个小庵找吃的,恰好被鲁智深遇到,一禅杖将他打翻后生擒。原来鲁智深也是迷路才来到这座小庵庙,有个神秘僧人指点他在此守株待兔,等着擒获敌军首领。鲁智深在立完这次大功后不久便听潮声而圆寂(去世)了,应验了智真长老的预言。

再来看戏曲,以较多资料的京剧为例。

据资料记载,京剧中有《武松单臂擒方腊》又叫《平江南》。此外,《戏考》网站录入有来自《国剧大成》的剧本《擒方腊》有详尽完整的对白和唱词。演的是梁山剿灭杭州方腊老巢的故事。

有意思的是,在“武松擒获方腊”的戏文中,真正抓住方腊的还是鲁智深。交战中,方腊一直在追武松(说明武松武力值逊色于方腊),没想到忽然从一株松树后转出鲁智深来,将他擒获。武松仗着和鲁智深关系好,竟然厚着面皮要得这份功劳。鲁智深心想眼前的事已完全应验了智真长老的预言,便看破红尘,加上本来也跟武松铁得很,当即爽快答应,入山修行去了。

可见,小说原著和戏曲在擒方腊的故事上虽有出入,但基本内核一样,都是鲁智深擒获了方腊。

总结一下,鲁智深武松都是佛门子弟,大开杀戒之后而幡然悔悟,擒获方腊也为梁山的征战画上了完美的句号。根据史料记载,方腊本是异端邪教的追随者(摩尼教),身为佛门子弟擒获方腊,大有以正教(佛教)殄灭邪魔外教的意味,特别是原著中此事发生于一座庵庙中更强化了有关宗教的隐喻。

在《水浒传》中演的是武松活捉的方腊,怎么书上说是鲁智深抓的?

在《水浒传》成书之前,已经有了民间戏曲《武松独臂擒方腊》。电视剧基于小说改编,但并不拘泥与小说,“擒方腊”一段显然是根据民间戏曲创作的。

之所以这样创作,我认为是从两个角度考虑,一是武松在前面塑造得用力过猛,给观众印象太深,但后面显然戏份不足,这个问题也是原著单元结构式造成的。为了防止武松这个精心塑造的人物形象虎头蛇尾,必须给他增加添彩的戏份,既然独臂擒方腊也有依据,就以此改编了。

二是电视剧艺术形式的需要,原著是方腊逃跑时,鲁智深突然从树后出来一禅杖将其打翻,没有什么悬念。而武松独臂擒方腊则能够把全剧短打见长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让全剧最后一个战斗情节更具有视觉冲击力,也使武松的形象圆满。

武松形象塑造圆满了,另一个主角鲁智深怎么办?这的确是个两难的选择。于是,央视版导演干脆让鲁智深提前圆寂,没有参加打方腊。这当然也是不符合原著的,但是没有办法,只能让鲁大师让给武二郎。

其实,在电视剧中,还做了其他改编,如时迁在原著中是病死的,剧里改成战死,这是因为在地煞星中,时迁是很重要的人物。原著阮小二、阮小五在不同地方战死,阮小七不知道他们死去,剧里改成阮氏三雄共同参加一个战斗,两个哥哥死了,只有阮小七活了下来。这些改编虽然不符合原著描写,但让这些人物归宿清晰,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在《水浒传》中演的是武松活捉的方腊,怎么书上说是鲁智深抓的?

问问方腊就知道是谁抓的他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