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罗霄不死,那么他能当大将吗?
先说一下十位大将,粟裕、陈赓、徐海东、许光达、谭政、肖劲光、王树声、张云逸、黄克诚、罗瑞卿。
评选大将包括其他军衔,一般有三个标准,即资历、战功、军兵种系统。按照资历和战功,大将级一般是在30年代前就加入人民军队,历任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中高级军事指挥员,立有赫赫功勋。十位大将大多能达到这两个标准,相比之下,粟裕、陈赓、肖劲光在红军时期职务较低,属于中基层,相比之下战功也就略低于其他人。但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乃至抗美援朝战争中战功显著,弥补了红军时期的缺憾。还有就是特殊功勋,如徐海东,在红军时期因为保卫了陕甘苏区,为三大主力红军结束长征创造了一个落脚点,这恐怕是十位大将中无人可比的。解放战争期间因病休养,建树不多,但却丝毫不能抹杀红军时期的大功。
讲完大将的评判标准,我们说说罗霄的原型——罗炳辉。这位出身云南的将领生得虎背熊腰,尤其以枪法称之为红军中的传奇。不仅百发百中无从无失手,甚至还有一手听着子弹呼啸的声音就能判断出射击距离远近和方向的绝活!
1929年加入加入人民军队,称得上军中的老资格。长征时期担任红一方面军第9军团军团长,成为一名中层军事指挥员。在长征途中,特别是在毛泽东重新开始指挥红军后,红9军团一直作为方面军4个军团中的一支战略机动力量(1、3军团担负攻坚、开路任务,5军团殿后)。
在四渡赤水战役中,罗炳辉指挥红九军团担负吸引和牵制敌人主力任务,一直游离于主力部队之外。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取道云南渡过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正是红九军团在贵州以北佯动、死死吸引住敌军创下的良机。当红军主力全部南渡乌江后,因为敌军重兵杀到,红九军团与主力被隔开,只好单独在乌江以北与敌军继续周旋。在罗炳辉的指挥下,红九军团打垮了跟的最紧的黔军,硬生生从敌军包围圈中撕开一个口子,满载着缴获的90000大洋顺着主力转移的方向径直向西追赶。几乎和其他三个军团同时抢渡金沙江,一个在皎平渡,一个在盐井坪,最后在川西南莽莽苍苍的大凉山中会合。值得一提的是,红九军团带来的90000大洋在几个月后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采购物资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全面抗战爆发后,罗炳辉赶赴华东,和陈毅、项英一道参与新四军的组建工作。先后担任支队副司令员、司令员,皖南事变后一度出任副军长。在抗战出,罗炳辉靠着在红军时期就摸索出来的一整套游击战术在华东、华中战场机动灵活的打击日军,时常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令鬼子和顽军胆寒。
就是这样一位虎虎有生气的人民军队骁将,只可惜天不假年,于1946年6月21日在枣庄战役中因为突发脑溢血不幸逝世。他逝世后,孙留职务由粟裕接替。
所以,从罗炳辉将军传奇一生的角度来看,完全具备晋升大将军衔的资格。建国后,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也对这位战功赫赫的云南籍战将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位列36位著名的军事家之一!
如果罗霄不死,那么他能当大将吗?
电影从奴隶到将军的原型就是罗炳辉。罗炳辉是滇军出身,后来随滇军将领朱培德在江西驻扎,在围剿井冈山红军时被红军俘虏,当了红军,成为解放战士。
罗炳辉参加红军后,成长速度是非常快的,这和他当时军事经验比较丰富有关系,也是因为当时红军各级指挥员在频繁的战争中牺牲比较大,所以到红一军团成立的时候,他就已经是一军团下属的三个军中,第十二军的代理军长了。
1933年,为了应对当时反围剿战争规模不断扩大的局面,中央把地方部队集中起来,升格为红九军团,罗炳辉任九军团军团长。当时红一方面军下属四个军团,一军团,三军团,五军团和九军团,但九军团相对来说人数比较少,战斗力差一些。
长征出发前,红一方面军又把扩红招来的新兵编为八军团,另外,抽调大约七千人的红军部队,组建了七军团。七军团的军团长为寻淮洲,参谋长为粟裕,罗炳辉的资历和当时的价格和寻淮洲差不多,比粟裕要搞一些。
长征中,一军团和三军团是红一方面军主力,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这都是一三军团的事,五军团和九军团就比较辛苦一些,主要担任整个一方面军的后卫部队,战斗往往比较艰苦,损失是非常大的。
到遵义会议后,五军团和九军团因为伤亡过大,严重减员,所以被从军团降格为军,董振堂和罗炳辉仍任军长。不过罗炳辉比董振堂命好的地方在于,后来董振堂被裹挟参加了西征,在河西走廊牺牲了,而罗炳辉并没有被裹挟走。
抗战开始后,罗炳辉又被中央从陕北调往新四军,一直担任陈老总的副手。在皖南事变之后新四军重建军部的时候,罗炳辉升任新四军第二副军长,第一副军长是德高望重的张云逸,粟裕当时接手一支队司令员,地位在罗炳辉之下。
抗战结束后,罗帅的山东军区被调往东北战场,华东新四军军部调往山东,留下的新四军余部成立华中军区,司令员张云逸,副司令员粟裕,罗炳辉则随陈毅调往山东,担任山东军区的副司令员,实际上是担任陈老总军事上的主要副手。
在罗炳辉病逝前,山东军区独立作战的能力其实也是不错的,在抗战结束后第一年的反顽作战中,山东军区的战绩还可以,并不算很差,枣庄战役歼敌数量也不少。但他很不幸在解放战争刚开始的时候就病逝了,这也是陈老总之后连电催促粟裕尽快率华中野战军北上,与山东部队合并的原因之一。
从资历来说,罗炳辉的资历高于所有上将,在大将中也是中等偏上的水平。除了粟裕是例外情况之外,其他人中,罗炳辉的资历与战绩与肖劲光,陈赓,黄克诚差不多,资历虽不如张云逸,但是战绩要更大。尤其是考虑到去世早,如果他能坚持到解放战争结束,当到兵团司令应该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不过大将这个级别中有很多因素影响,比如王树声,徐海东,在解放战争中基本上没有太多贡献,但是王树声有山头的因素,徐海东又有特殊贡献,所以也评了大将。许光达也是考虑了山头因素才评上大将。谭政其实也算是特殊情况,虽然他是四野总部首长之一,但一直是政工干部,刘亚楼就不服。
就资历和贡献而言,罗炳辉其实也在罗瑞卿之上。罗瑞卿并没有担任过红军军以上级别的军事主官,抗战和解放战争中也没有这样的经历,但罗瑞卿同样也是个特殊情况,特别受信任,所以才评上了大将。
综合来看,罗炳辉如果坚持到解放战争结束,战绩会更大,从大将中挤掉别人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他唯一的短板就是他在红军时期没有明显的山头,既不是方面军级别的代表性人物,也不属于一军团或者三军团,所以代表性也差一些,而这是评衔时候特别重要的一个考量因素。
如果罗霄不死,那么他能当大将吗?
答:罗霄是谁?谁是罗霄?
这个问题,问得有点无厘头哈。
老实说,没看过老电影《从奴隶到将军》的人,根本就不知道罗霄是何许人也。
罗霄是《从奴隶到将军》的主角,原型人物是曾任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兼山东军区第二副司令员的罗炳辉。
1955年评衔是新中国开国第一次评衔,颇有开国功臣论功行赏的意味,所以,历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而在该次评衔中得授衔者,无论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少将,都是身经百战、战功卓著、万中挑一的凤毛麟角式的帅才、将才。
罗炳辉病逝于1946年,没有等到这一天,可惜了。
如果不病逝,要我说,以罗炳辉的资历和战绩论,绝对可以当上大将。
为什么说得这么绝对呢?
一条理由就足够了:罗炳辉是“中国当代三十三军事家”之一(后来又增补了黄公略、方志敏、刘志丹三人,又称“中国当代三十六军事家”)。
当时,主持评定活动的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明确表示,评定“当代军事家”就是以“大将资格”为基线的。
如果不相信,不妨来细数这三十六人。
这三十六人是以十大元帅和十大大将为主体的,剩下的十六人中,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三位,是具有元帅资格的;李先念、杨尚昆两位,是具有大将资格的;其他的叶挺、许继慎、蔡申熙、段德昌、曾中生、左权、彭雪枫、黄公略、方志敏、刘志丹和这里要谈的主角罗炳辉这十一人,都是英年早逝的。
1955年评衔时,毛泽东是全国人民武装力量最高统帅,他本人又在革命战争中居功至伟,是大元帅衔的唯一人选,但根据他本人的意见,最终没有授大元帅衔。
周恩来在战争时期曾任南昌起义前委书记、红军总政委兼第一方面军总政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邓小平是百色起义领导人,曾任刘邓大军政委、淮海战役总前委书记。他们在对敌作战、参与战略决策等方面功勋彪炳,授予元帅军衔当之无愧。但毛泽东提出已到地方工作的就不评衔了,周恩来、邓小平既已在政府工作,就退出了元帅评衔。
同样,李先念原本是1955年评衔时的大将人选,但他也已在政府工作,也退出了评衔。
杨尚昆在革命战争时期曾任红三军团政委、总政治部副主任、中央军委秘书长,这样的资历,授大将衔也是没有问题的,但他解放后他已不担任军职,也没有参加评衔。
所以,评定“当代军事家”就是以“大将资格”为基线的,其中上将、中将、少将提都不用提。
罗炳辉能入选三十六军事家,如果不病逝,那么,到1955年评衔,当然可以当上大将。
罗炳辉一生的传奇经历很多,特别要值得一提的是,他是让日寇胆战心惊的抗日名将,曾制订有一套足以媲美戚继光“鸳鸯阵”的战法的“梅花桩战术”,常常打得日寇晕头转向、找不着北。
毛泽东一个劲地称赞他“战争经验丰富,有军事才能,很会打仗”。
1946年6月21 日,罗炳辉因脑溢血猝然去世,被认定为“立功尤著”的红军高级将领和抗日名将。
再说一句题外话:罗炳辉葬于临沂。1947年3月底,蒋军发动了对山东的重点进攻,我军放弃鲁南作战略转移。蒋军占领鲁南后,为了泄愤解气,竟然发掘罗墓,对罗炳辉的遗体进行肆意凌辱,最后丢到沂河沙滩上。
不用说,蒋军这种做法,实在是丧尽天良,人神共愤。
如果罗霄不死,那么他能当大将吗?
电影《从奴隶到将军》的罗霄,原型是罗炳辉。1946年6月罗炳辉病逝,时任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兼山东军区第二副司令员。
如果罗炳辉不病逝,只要在解放战争中正常发挥水平,当大将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我爷爷曾经给罗炳辉当过卫队长,他说过:只要罗炳辉不死,一定是大将。
1,罗炳辉病逝时,当时的十大将的军事职务对比。十大大将排名: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
如果罗炳辉活到大将授衔时,应该紧排在张云逸之后。
罗炳辉病逝时,当时张云逸担任新四军第一副军长兼山东军区第一副司令员,王树声任中原军区副司令员兼第一纵队司令员。
当时的山东军区实力远超中原(河南)军区,新四军的副军长的职务也高于中原军区第一纵队司令(相当于师长。当时的纵队人数差异很大)。
所以罗炳辉排在张云逸之后是一点问题没有的。
2,罗炳辉病逝前的最后一次大战役1946年1月,罗炳辉指挥山东野战军第二纵队(相当于1个军),在友军配合下,进行枣庄反击战,歼灭国民党军2.8万余人。
1945年10月-12月,华中军区副司令员粟裕指挥高邮战役和陇海线徐海段战役,歼灭拒降日伪军2万余人。
1945年9月-10月,陈赓指挥太岳纵队参加上党战役,共歼敌1万4千余人。
此时,罗炳辉和粟裕、陈赓的战绩相比,毫不逊色。
3,罗炳辉在红军时期的职务是红九军团军团长1930年6月,红四军在长汀整编,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路军,不久改称红一军团。红一军团总指挥朱德、政治委员毛泽东。红一军团下辖三个军:
红四军,军长林彪;
红三军,军长黄公略;
红十二军,代军长罗炳辉。(这时的罗炳辉职务仅比林彪稍低一点。)
1932年3月,林彪任红1军团总指挥(后称军团长)。
1933年10月28日,罗炳辉任红9军团军团长。
当时十大将的军事职务:
1934年11月,粟裕任红十军团参谋长。
1934年10月,张云逸任红8军团参谋长。
1935年9月,徐海东任红二十五军军长。
1935年12月,陈赓任红军第一师师长。
因为罗炳辉的红9军团编入了张国焘的左路军,所以有一段时间,罗炳辉的升迁速度慢了一点。
4,抗日战争时期的罗炳辉1937年12月,罗炳辉任八路军副参谋长。
1938年9月,罗炳辉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副司令(第一支队司令是陈毅)。
1939年,罗炳辉任新四军第五支队司令(相当于旅长)。
5,早年的罗炳辉罗炳辉于1897年12月22日,出生于云南彝良县大河乡偏坡寨的一家汉族农民家庭。他祖上在清朝湖广填四川时移民到四川,后搬迁到彝良。
罗炳辉出生时,因为父母勤劳,从贫农变成了中农,有一点自己田地,还做小生意。罗炳辉小时候还读过3年私塾。后来因为被土豪敲诈,罗家又家道中落。11岁的罗炳辉胆量过人,敢跟土豪们论理。
辛亥革命后,罗炳辉去昆明当兵,正好参加了蔡锷领导的护国军。
罗炳辉当兵期间,云南彝良县的恶霸欺压他的家人,母亲被毒打气疯惨死,父亲被诬告入狱,家产被炒,兄弟们被通缉逃亡。
后来,罗炳辉不满唐继尧的腐败,参加了孙中山的北伐军。
1926年,罗炳辉成为北伐军第三军军长朱培德的警卫营营长。
1928年,罗炳辉被遣散回家,坐的船触礁沉没,300个滇军遣散士兵全被淹死。所幸罗炳辉被友人相约耽误了乘船而躲过一劫。
1929年,罗炳辉到江西吉安但任靖卫剿匪队长,后参加红军。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本文为原创,如果觉得有点意思,敬请点一下关注并点赞。如果罗霄不死,那么他能当大将吗?
《从奴隶到将军》中罗霄的原型人物是红军九军团军团长罗炳辉。
红军长征前后的几位军团长的成就如下:
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开国元帅
红二军团军团长贺龙:开国元帅
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开国元帅
红五军团军团长董振堂:阵亡
红六军团军团长萧克:开国上将
红七军团军团长寻淮洲:阵亡
红八军团军团长周昆:失踪
红九军团军团长罗炳辉:病逝
红十军团军团长刘畴西:被俘遇害
红十五军团军团长徐海东:开国大将
因此,罗炳辉如果不死,开国时的军衔应该在上将和大将之间,极有可能是上将。
如果罗霄不死,那么他能当大将吗?
罗霄原型罗炳辉,如果没有提前病逝,以他的资历和战绩,被授予大将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出身云南彝良贫苦家庭的他,早在1929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之后又参加了长征和抗日战争,可惜在解放战争开始后不久便病逝了,虽然没能参加之后的解放战争,但在建国后仍然被认定为解放军36个军事家之一,在2009年又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足见他的能力和影响力。
△罗霄原型罗炳辉
出身贫苦家庭,后参军作战罗炳辉于1897年12月生于云南彝良一个汉族贫苦家庭,父亲以做佃农与买卖为生,从小生活艰苦,长期受地主剥削,这也使得罗炳辉从小就养成了倔强的性格。12岁时因地主诬陷,罗炳辉孤身到县城告状,虽因地主用金钱贿赂官员没能成功,但却让大家意识到罗炳辉并不好惹,而罗炳辉也从此树立了打倒土豪恶霸的目标。
△罗炳辉(右二)
民国二年(1913年),罗炳辉见土豪恶霸谢介臣被军队整治的敢怒不敢言,于是便想要参军。之后步行至昆明参军,因无关系未能成功,于是只好在昆明以木匠、伙夫、马夫为生,直到民国四年(1915年)才加入唐继尧的部队,因吃苦耐劳和作战勇敢,很快就被提拔为了三等中士,到1920年时,便当上了唐继尧的随行军士。
1921年,在滇军顾品珍、叶荃的攻击下,唐继尧被迫下野,罗炳辉逐随唐继尧、唐继虞远赴香港,不过在见识了二唐糜烂的生活后,罗炳辉不愿再跟随二人,在请假而不能后,最终留下一封书信,悄悄离开了香港。
△唐继尧
1922年,罗炳辉投奔滇军,先后参加了讨袁护国战争、东征战争和孙中山领导的北伐战争。之后由于陈炯明在广州叛变革命,北伐军回师讨伐,结果被陈炯明击败。罗炳辉奉总指挥朱培德之命外出考察,得知战况后疾行190余里将消息报告朱培德,避免了滇军的全军覆没。
1926年,北伐中路军进兵南昌,罗炳辉奉命率二营首攻牛行车站,一番血战下来,虽然成功夺下,为主力部队进入南昌打开了重要门户,但全营此时也就剩下了80多人。
加入中共后,多次参与重大行动1927年3月,罗炳辉在南昌参加赣州总工会领导人赞坚的追悼会时,听到了中共党人朱德的讲话。罗炳辉大受启发,此后多次聆听朱德讲课。
△朱德
1929年4月,罗炳辉任江西吉安县警卫大队大队长,中共派滇籍党员赵醒吾对其进行教育争取。同年7月,罗炳辉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按照指示,指挥以吉安为中心的赣西数县武装起义,之后被任命为中国工农红军江西独立第五团团长。后又与红军一起打下万安,歼灭了国民党唐云山部,之后转战湘赣,对赣西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大立下大功。
1930年长汀会议后,罗炳辉被任命为红十二军的代理军长、军长,后被任命为红九军团军团长。
△与孩子们在一起的罗炳辉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开始长征,罗炳辉率红九军团突出重围,抢渡湘江,进入西南地区。次年渡过金沙江,从南昌进入梁山彝区,彻底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之后在彝族同胞的带领下,罗炳辉率领的红九军团顺利通过凉山彝族地区,与中央红军主力在将台堡、会宁城会师。
抗日战争爆发后,罗炳辉离开延安,奔赴华中抗日前线,于1938年被任命为皖南新四军第一支队副司令,与司令员陈毅并肩战斗。次年5月,罗炳辉随叶挺北渡长江,同年7月被任命为新四军第五支队司令员,江北指挥部副指挥。皖南事变后,面对日军对根据地的扫荡,罗炳辉制定出了“梅花桩战术”对日军进行打击。
△罗炳辉
罗炳辉由于多年的艰苦战争,患上了严重的高血压病,当抗战胜利的消息传遍全国之时,罗炳辉却因高血压而处于昏迷之中,直到第二天醒来后才得知这一喜讯。之后他坚决要求重返前线,参加受降工作。
1946年4月,解放战争爆发,罗炳辉被任命为山东军区第二副司令兼新四军第二副军长。6月9日,指挥发动枣庄战役,解放枣庄。6月21日,罗炳辉终因脑溢血去世,终年49岁。
对于罗炳辉,毛主席评价他是“正派耿直”,“在滇军中是革命的”,“战争经验丰富,有军事才能,很会打仗”的战士,周恩来、江泽民也先后赞誉他是“人民功臣”。如果他没有因病去世,以他的能力必将在解放战争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再配以他的资历,建国后被授予大将,我认为是没有一点问题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