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民国时期的粤军那么厉害?
这要从粤军的历史开始说起了,粤军前身是广东省省长朱庆澜的省长卫队。朱庆澜被桂系赶下台后 将自己的卫队20营送给孙中山做护卫。孙中山即以这只军队为基础 在陈炯明带领下攻打福建的北洋势力,队伍逐渐发展壮大。
1920年爆发了粤桂战争,在前后两次粤桂战争中陈炯明率粤军英勇奋战,将桂军打的落花流水,粤军迅速壮大,成为雄踞一方的新兴势力。 后来陈炯明叛变,粤军分裂,许崇智率领的军队继续效忠孙中山,许崇智下台后,这只军队被蒋介石收编参加以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的番号参加北伐,逐渐形成陈铭枢、张发奎、陈济棠、李济深几大势力。
陈铭枢、陈济棠、张发奎先后因反蒋下台,粤军一部分被中央军收编,一部分由余汉谋率领参加抗战,在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中都有出色表现。 可以看到,粤军是孙中山嫡系部队,他们始终坚持三民主义,是一只有信仰的军队,这就是他比其他军阀部队强的原因。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为什么民国时期的粤军那么厉害?
粤军,是广东省一个地方军事集团的统称。早期的粤军,是在孙中山亲自领导下建立
的,并在支持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发展过程中成长壮大。粤军在国民党早期军事战略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也造就了后来国共军队的重要军事将领班底。
粤军在战场上的所向披靡有着他自己独特的个性,尤其是军内中高级将领的才能、魅力以及全军政治思想教育都是整个近代地域军阀之中的佼佼者。因此,探究粤军的厉害之道,就必须深入剖析他的人员构成和军队思想教育等方面。
一、鲜明的地域特点,促成乡党之间相互提携。这是近代军阀崛起的基本要素,也是粤军战斗力爆表的基本要素。粤军,其广义为广东籍将领统率的本省军队,统辖所属各级部队的重要将校也由广东籍人士担当,更有甚之,一些粤军骨干部队的初级军官及其兵员补充,皆源自广东本土人;其狭义区别于民国初期广东军阀掌握的粤系军队。如1920年“援闽粤军”(孙中三命令陈炯明等人率领军队驱逐盘踞广东的桂系军阀)就有陈炯明、李济深、邓演达、薛岳、张发奎、余汉谋、陈铭枢、蒋光鼎、蔡廷楷、叶挺、陈济棠、邓龙光、钱大钧、陈诚、罗卓英等,都曾先后在第1师中任过职(除李济深广西籍、戴戟安徽籍、钱大钧江苏籍、陈诚浙江籍外,其余均为粤籍)。
二、优秀的军校毕业生奠定粤军强劲战斗力。粤军之所以在二十世纪初至二十年代末横扫两广、福建,甚至铁军“第四军”北伐攻占两湖、河南等地,一方面是军事将领的战场指挥才能,另一方面是第四军参战士兵较高的军事素养。尤其是粤军与云南讲武堂、黄埔军校、西江讲武堂有着密切关联。黄埔军校建立之前,曾任云南陆军讲武堂教官以及早期毕业学员,服务于粤军的初创期间,无疑发挥了重要作用和影响。例如云流桥、林振雄、赵锦雯、涂思宗、张浩、王应榆、邓志才、陈得平、邹敏夫、张荣光等,以及以叶剑英元帅为首,黄国梁、文朝籍、文鸿恩、洪世扬、刘绍武、陈隐冀、欧鸿等人为代表的云南陆军讲武堂第十二期生,均在粤军初期成长阶段,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与影响。黄埔军校生随后补充道粤军之中,更是大大提高了军队的作战素养;也为国共双方造就了一大批高级将领。
三、注重政治思想教育。1920年10月底,将桂系军阀逐出广东。孙中山回粤重组军政府,并将援闽粤军及原在广东的部队进行整编,下辖两军,孙中山尤其注重邓铿为师长的粤军第1师的整训,致力提高官兵的思想觉悟和军事技术知识,多方罗致军官学校毕业的青年军官。孙中山十分重视军队的政治思想教育,尤其是目睹陈炯明叛变、许崇智部队在广东等地的“旧军队恶习”后,逐渐向新组建的粤军灌输国家观念和党派观念;强调军人要有自己的理想信念;主张军人为了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富强不惜牺牲。这些战场中得出的理念后来成为黄埔军校入校生必须接受的政治思想。这支接受现代军队政治思想洗礼的军队逐渐被当时中国其他军阀称之为“党军”。虽然“党军”字面含义内包含着对于南方粤军的贬低之意,但是无可否认的是其他军阀对于党军化的粤军创造的无可匹敌的战斗力“叹为观止”。
当然,粤军的厉害之道还与后来国共精诚合作密切相关。尤其是广大民众看到这支不同于其他旧时军阀的“独到之处”。后来粤军不断被江浙等籍贯的军人融合,是国民党组建的北伐军重要力量,也在推翻阻碍国家统一的军阀政治奠定了基础。抗日战争爆发后,蔡廷楷、蒋光鼐等将军就曾率领含有粤军的十九路军(十九路军是由粤军第一师改编而来)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捍卫了军人为国家独立、主权完整的尊严。
参考文献:
1、佟义东:《粤军虎将——邓本殷》,《文史春秋》,2007年,第2期;
2、张光宇:《评述北伐中的第四军》,《武汉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
3、王怀洲:《黄埔军校与粤军》,《改革与开放》,2013年,1月刊
4、陈玉环:《云南陆军讲武堂与粤军》,《讲武堂与近代中国》。
朱言论史问答团队·赵士见撰稿为什么民国时期的粤军那么厉害?
抗战期间粤军“三剑客”的职务已经分别是: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和新编第四军军长叶挺,恐怕后面还得加个第七战区司令长官余汉谋,以及军事参议院院长李济深、中国远征军副司令长官黄琪翔、江防军司令吴奇伟,还有在淞沪抗战时奋起抵抗的第十九路军蔡廷锴蒋光鼐等等,这样一个占据民国军界小半壁江山的名单拉出来,你说粤军厉害不厉害?
(黄琪翔)
(一)民国粤军的起源
许多人搞不太清楚民国粤军的由来,早在辛亥革命时期的1911年11月,广东宣布脱离清政府的统治而独立时,同盟会元老胡汉民即出任军政府大都督,他与陈炯明、邓铿等人率先组建了广东地方部队“建国粤军”,兵力大约有8000人左右。不过袁世凯窃取民国大总统的权力后,立即下令免掉了胡汉民的都督职务,同时拉拢旧桂军的龙济光进兵广东,建国粤军被击败遣散,所以这一时期,广东是被旧桂系和龙济光的“济军”所盘踞。
直到1917年护法战争期间,广东省长朱庆澜被旧桂系逼迫排挤得无法正常行使权力,乃愤而辞职,下台前将手头的亲军20个营5000人枪交予孙中山,后者再托付给陈炯明、邓铿,以此为基干组建“援闽粤军”,打着这个旗号先在闽粤交界地带发展壮大,占领了20多个县作为根据地,才有了近代民国粤军的雏型。1920年初,由陈炯明任司令、邓铿任参谋长的这支粤军发展到20000余人,具备了反攻广州赶走旧桂系的实力。
(陈炯明)
1920年秋天,粤军终于回师广州成功,将旧桂系势力逐出广东,得以迎回孙中山建立广州革命政府和大元帅府,而陈炯明也被任命为粤军总司令兼广东省长,邓铿任粤军总参谋长,民国粤军此时正式有了名号。经过整顿补充的粤军,到1920年11月共编为两个军三个师15个旅约60000余人,陈炯明兼第一军军长,许崇智任第二军军长,其中邓铿是孙中山的最坚决支持者,与陈炯明渐行渐远,也因此遇刺身亡。
也就是说,在黄埔军校没有建立之前、在北伐战争之前,孙中山赖以同北洋军阀政府形成“南北对峙”的基本力量,就是以粤军为主的(以及少量滇桂杂牌军队)。在北洋政府连续对湖南、四川用兵进逼两广的状态下,广州政府(包括大元帅府)能够存续下来最终演变成为“国民政府”,粤军的力量功不可没,战斗力也是相当可以的。
(许崇智)
(二)民国粤军的分裂
世事难料,粤军总司令陈炯明与孙中山的政治抱负和关于北伐的理念不同,最终决裂,在孙中山一方看来那当然就是“叛变”,只剩下许崇智的第二军继续效忠孙中山,回师广州“靖难”打跑陈炯明的部队,这个时候老蒋、顾祝同、钱大均、卫立煌等均属许崇智的部下。陈炯明率残部撤出广州逃往曾经的根据地粤东闽西地区,许崇智成为新的粤军总司令,也是孙中山1925年逝世后四位“顾命大臣”里面唯一的军事领导者。
邓铿身亡和陈炯明出局,标志着粤军经历了第一次分裂,随后重新进行了整编并恢复了“建国粤军”的番号,此时粤军的指挥序列是:粤军总司令许崇智,总参谋长老蒋,第一军军长梁鸿楷,第二军军长许崇智兼。说明一下,邓铿兼师长的第1师(原属陈炯明第一军,支持孙中山),是粵军最精锐的一个师,李济深、邓演达、叶挺、陈铭枢、陈济棠、蒋光鼐、蔡廷锴、张发奎、薛岳等皆为第1师军官出身。
(李济深)
邓铿遇刺后,接手第1师的是孙中山曾经非常倚重的粤军将领梁鸿楷,陈炯明第一军的其他部队既然叛变,这个师就继承番号扩编为建国粤军第一军。所以黄埔党军成立后,老蒋是以黄埔校长和粤军总参谋长的身份出任“东征军总指挥”,以黄埔学生军外加许崇智、梁鸿楷的粤军,通过两次东征彻底打垮了陈炯明的叛军部队,再通过整合与收编,粤军也终于再次完成统一。
因此,黄埔系的高级将领其实很多人在粵军混过,比如老蒋曾任粤军的支队司令和总司令部参谋长,所谓的“五虎上将”顾祝同、刘峙、蒋鼎文、陈诚、卫立煌皆出自粤军,因为当时还没有黄埔党军。不过这批非广东籍的将领由于多受排挤,逐渐都投靠到黄埔系统和老蒋的门下,比如卫立煌就是因此成为老蒋嫡系的。
(三)粤军被老蒋分化瓦解
作为广州革命政府的基干武装力量,以及民国初期实力强劲的地方部队,粤军最终被老蒋瓦解而没有形成气候,主要存在两大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群龙无首”,陈炯明叛离后,孙中山决定建立自己的军校和党军时,老蒋以黄埔教官、黄埔前三期学生、黄埔教导团为班底,逐渐形成在了广州政府内部的第二支重要武装:黄埔系军队,一山不容二虎,在孙中山逝世的情况下,粤军就成为他吞并的目标。
为了攫取整个广州政府的军权,老蒋利用廖仲闿被刺案首先逼走了盟兄许崇智,再加上之前遇刺的邓铿、叛变的陈炯明,建国粤军三大元老从此不在。而许崇智第二军的部队,大部分也因此被老蒋所掌握,后来编入“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的第3师、第14师、第20师皆为粤系部队,随着大批黄埔生毕业成为这些部队的中下级军官,这几个师逐渐就成为了中央军嫡系部队了。
(薛岳)
值得注意的是,被老蒋利用“廖案”逼走的不仅是胡汉民、许崇智,还有一个重要人物就是第一军军长梁鸿楷(兼第1师师长),所以粤军领导层再次被团灭,只剩下一个总参谋长蒋某人,顺理成章接管了全部粤军的兵权。不过粤军第1师训练有素、装备精良,是粤军的精华所在,梁鸿楷被逐后由李济深接掌,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后来扩为北伐第四军,遂被成为“粤军之母”。
到北伐誓师之前,广州国民政府所辖军队统一整编为“国民革命军”,此时粤军的分布情况是:原许崇智的粤军部队大部分被编入何应钦第一军,少部分与粤军第1师整合扩编为李济深第四军,另外一股是绿林出身李福林的粤系第五军,所以在北伐军最初的八个军中,粤系的力量还是很强的。
(张发奎)
但是粤军存在第二个严重问题,内部的地域矛盾和派系矛盾太多,在群龙无首的状态下,互相不服互相拆台,最终未能形成一个整体。比如李济深的第四军是由陈铭枢第10师、陈济棠第11师、张发奎第12师、徐景唐第13师、叶挺独立团编成的,北伐成功后各部纷纷壮大,最终也发生了分裂。
据说当年方言也是划分粤军派别的一个标致,薛岳的部队说客家话,蔡廷锴的部队说粤语罗广片为主,陈济棠的部队会讲湛江雷州话的的人很吃香,而潮汕人在陆军系统中受排挤,大多只能投奔海军。
(叶挺将军)
(四)抗日战争中表现不俗
经过1926年到1936年十年间的演变和数次反蒋失败,粤军逐渐分化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成为中央军嫡系,一部分以陈济棠为首留在广东自成系统。“两广事变”失败后,陈济棠下野余汉谋倒向老蒋,标志着粤军不再是一支地方军队,因为余汉谋执掌的部队也成为了中央军旁系(嫡系中的杂牌),所以到抗战爆发时,粤军已经基本被“中央化”了,尽管许多部队官兵都是一色的广东籍贯,但整个粤军没有领袖、也失去了独立性。
抗战爆发后,粤军再被分拆为两大部分,其中一部由余汉谋统率在广东地区留守(第62军、第63军、第65军等),一部北上投入华东和华中地区的抗日战场,比如在南京保卫战中正面突围的第66军、第83军,兰封会战中的第64军、在万家岭大败日寇的第4军等等。而粤军将领也屡受重用,毕竟他们当中许多都是广州革命政府时期的老将,资历深厚且在北伐中战功卓著。
解放战争不细说了,粤系部队也比较顽强,淮海战役华野在碾庄围歼第七兵团时,指战员纷纷回忆“黄百韬这个老广不好打啊”,其中的含义,其实不仅仅因为黄百韬是广东籍,还因为其第七兵团中的第63军、第64军也都是粵军部队。
(薛岳、陈济棠和张发奎)
为什么民国时期的粤军那么厉害?
(粤军装备)
说一个民国军阀混战的冷知识:
号称精锐的桂系从来没有打赢过粤军。
白崇禧曾亲率桂系四个师外加一个独立旅进攻广东,结果在白泥被粤军大败。
桂系独立旅被粤军击溃,旅长王应瑜被粤军俘虏;四个师也处于崩溃边缘,师长黄旭初身负重伤。
白崇禧和桂系军队之所以打不过粤军,主要是因为粤军比桂系有钱的多,装备好得多。
陈济棠统治广东期间,大肆采购各种武器,粤军的装备程度是远超民国其他军阀,也只有9·18之前的奉军可以媲美。
以粤军一个连为例,粤军一个步兵连就拥有手枪5支、驳壳枪3支、124支步枪,轻机枪9挺;一个营就配有机枪连以及迫击炮排;全师拥有重机枪72挺,迫击炮24门,步枪6507支、手枪与驳壳枪992支,骑枪250支。
(粤系将领)
这是什么概念呢?
川军一个师也就拥有重机枪1-3挺。
以白崇禧的桂系军队第7军第171师为例,淞沪会战时该师有步马枪4075支,驳壳枪923支,轻机枪216挺,重机枪48挺,迫击炮14门。
要知道第七军已经是桂系最精锐的部队了,而桂系最精锐部的步兵师的装备还不如粤军一个普通师。
更别提陈济棠还引进了当时最先进的德国105毫米以及75毫米山炮生产线,这条生产线比奉天兵工厂所有火炮生产线都要先进。
(105毫米炮)
粤军之所以在民国军阀混战时期显得攻击性不强,实在是其他地区都太穷了,粤军打下来也没有意义。
比如广西,穷的掉渣,GDP还不如广东的八分之一(1935年数据),占下来没有意义;湖南也是同样道理。
换个角度思考,如果粤军战斗力不行,白崇禧早就率领桂系“吞并”广东了。
为什么民国时期的粤军那么厉害?
广东是沿海省份,自近代以来外国势力进入广东,广东民众既抵抗侵略,民族爱国心理强烈又能接触到先进的思想观念,以繁华富庶的广州为中心,接受近代各种外来思想是领先于全国的,推翻满清缔造民主共和的孙中山和不少的民国元勋来自广东。广东是海外贸易的大省,不但有钱,而且也舍得花钱外购武器装备,粤军的武器装备水平在全国的军队里从来都是排名靠前的,对于先进的军事思想也是易于接受学习的。粤军的战斗力当然不会弱了
为什么民国时期的粤军那么厉害?
从辛亥革命以来,广州及粤军就作为一支半独立的军阀力量活跃在民国的历史舞台,尤其是作为广州国民政府北伐的根据地,广东及粤军更是大放异彩。民国时期的粤军都有怎样的经历?为何这么厉害呢?
民国短短38年间,粤军曾先后被六人统领,民国时期的粤军可分为:龙济光所属的粤军、陈炯明所属粤军、许崇智所属建国粤军、李济深所属粤军、陈铭枢所属粤军和陈济棠所属的粤军。
龙济光统领的粤军辛亥革命胜利后,担任陆军第25镇统制的龙济光,在蛰伏两年后,趁二次革命,率军占领广州,担任了广州都督兼民政部长,成为广东的统治者。然而没过几年,龙济光就先后被陆荣廷、李烈钧等人击败,龙济光被迫弃军逃走,龙济光所属粤军也被消灭吞并。
陈炯明麾下粤军1917年,孙中山鉴于护法运动中各军阀把持护法军政府,自己毫无军事力量的弊端,痛定思痛的孙中山利用援闽之际,以警卫军20营为基础,组建了援闽粤军,陈炯明被任命为总司令。
在孙中山的再三催促之下,陈炯明率军东征,占领闽南地区。停战后,陈炯明所属粤军扩编至2万余人,整编成了两个军,分别为陈炯明兼任军长的第一军和许崇智担任军长的第二军。
1920年,粤军击败了占领广东的桂系军阀,建立广东革命根据地。陈炯明也被任命为广东省长兼粤军总司令。有了广东作为根据地后,孙中山力主北伐。但是,虽然是老同盟会员,陈炯明却并不赞同孙中山的主张,反而积极参与联省自治运动。最终两人矛盾激化,陈炯明公开叛变,甚至炮轰总统府。在孙中山组织两次东征后,彻底消灭了陈炯明部,陈炯明被迫下野。
许崇智建国粤军在陈炯明的粤军中担任第二军军长的许崇智,在陈炯明反对北伐之后,孙中山任命许崇智的第二军为主力北伐。并成功光复福州。在北伐军光复福州之后,许崇智的部队被改编为东路讨贼军,许崇智任总司令,而参谋长则更为有名,是大名鼎鼎的蒋介石。
1924年,担任中央监察委员兼国民党中央军事部长的许崇智,被任命为建国粤军总司令。然而,虽然战功赫赫,但许崇智的政治水平显然远逊于他的参谋长蒋介石。蒋介石利用廖仲恺遇刺案,将许崇智软禁,许崇智的建国粤军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和第五军,许崇智因此彻底失去了麾下的部队。
李济深所属粤军许崇智的建国粤军被蒋介石趁机改编为第四军、第五军之后,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的,就是李济深。同时,李济深还是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和黄埔军校的副校长兼训练部主任。
在北伐战争中,以广东子弟兵为主的第四军大放异采,一路势如破竹,所向披靡,为北伐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战功赫赫,第四军也被誉为“铁军”。1926年年底,第四军被扩编为两个军,分别为陈铭枢担任的军长的第11军和张发奎担任军长的第四军。
1929年,由于在蒋桂战争中李济生支持桂系,被蒋介石骗至南京,囚禁在南京汤山。李济深因此失去了对广东及粤军。
陈铭枢粤军“铁军”第四军扩编后,陈铭枢担任了扩编后第11军军长。1928年11月,陈铭枢担任了广东省政府主席。但是,由于和陈济棠的矛盾,陈铭枢嫡系蔡廷锴的第60师、蒋光鼐的第61师被编为19路军后,被陈济棠派往中原参与中原大战,陈铭枢实力大损。1931年,由于两广联合反蒋,支持蒋介石的陈铭枢辞去省主席职位。
“南天王”陈济堂所属粤军1931年,陈济棠、李宗仁联名反蒋,并成立广州国民政府,虽然因九一八事变,广州国民政府撤销,但是,陈济棠的广东依然处于半独立局面,广东的军政大权也完全掌握在陈济棠的手中。一直到1936年,陈济棠麾下的粤军被扩充至15万人,并拥有独立的海军和空军势力,十分强大。1936年,因在两广事变中被蒋介石收买分化部将,陈济棠被迫通电下野,广东也从此失去半独立地位,成为中央直辖的省份,粤军也因此失去了存在的土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