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德军要造航母,可是戈林却不给舰载机,这是真的吗?

帝国元帅兼空军总司令戈林曾经宣称“任何会飞的东西都由我来管”,天上的鸟归不归戈林管咱不知道,但航空母舰上的舰载机必然属于海军航空兵序列,这将超出戈林的权力范畴,因此戈林肯定是不予支持的。其实,这只是二战期间德国未能真正拥有航空母舰的其中一个原因,航母是超大型水面舰艇,它的建造涉及到许多方面的因素,戈林的阻挠虽然是重要原因,但并非全部。

首先是理念问题,德国在二战时期对水面舰艇的发展是有保留的,希特勒认为面对老牌海上霸主英国,德国的水面力量很难取得优势,因而选择在有限的资源中优先保证陆军和空军的发展。这恐怕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海军的失败有关,在“日德兰海战”等重大海面决战中,拼着老命发展起来的德国水面舰队始终未能夺得制海权,经常被英国舰队封锁在港口和海湾里。

因此到了二战时期,纳粹高层已经放弃了舰队决战的念头,自然不会大力建造水面舰只。我们应该发现,在整个二战期间,德国都没有再与英国发生大规模的海上决战,只有几艘类似“提尔皮茨号”的轻型战列舰在海上打打游击战,常常被皇家海军追的满世界跑。

其次是国家综合实力的短板,德国的钢铁产量虽然不低,但奥地利的铁矿并不能完全满足需求,还需要自北欧进口大量铁矿石,那么要保证陆军成千上万辆坦克装甲车的生产,还要满足空军飞机的生产,以及大量轻重武器的制造,再去建造钢铁巨兽航空母舰,确实有些力不从心。

德国海军大力发展潜艇,搞什么“狼群战术”破坏同盟国海上运输,一方面固然是实际需要,一方面也是资源所限而投机取巧的无奈之举。

还有就是资金预算的问题,脑满肠肥的戈林是唯一的“帝国元帅和大十字勋章获得者”,1935年就是德国空军总司令,赫斯出走后成为希特勒的法定继承人,同时还兼着纳粹德国的经济部长,他虽然不参与空军的具体建设,但重要的工作就是给德国空军争取预算,从1933年到1939年德国的军备发展共动用了640亿马克,其中有40%被戈林弄来用于发展空军,再加上庞大的陆军建设需要,德国海军可以分配来的很是有限,实在捉襟见肘。

戈林作为曾经优秀的飞行员其军事理念还停留在一战时期,还是个“空权主义者”,对现代海军的作用缺乏基本的认识,加之喜欢弄权(还曾想当陆军总司令),因而也对德国海军本能地抱有相当的敌意。

当德国海军因缺乏空中掩护向希特勒告状时,戈林对潜艇部队司令邓尼茨骂道:“你可以搞清一件事情,只要我还活着,或说我还没辞职之前,你们的雷德尔元帅休想得到一支海军航空兵”,这不仅是不支持航空母舰舰载机的问题,而是德国海军就不能建立任何形式的海航部队。戈林是纳粹的二号人物,凭借与希特勒的政治关系,在当时的德国是无人敢与之争锋的,哪怕是希姆莱和海德里希,既然他这个态度,德国海军只能干瞪眼。

从敦刻尔克再到斯大林格勒,戈林的“空权论”和盲目自大几乎成了纳粹军队的灾难。

(雷德尔)

德国海军司令雷德尔经过不懈的争取,总算获准在1935年开始建造德国第一艘航母,1938年完成了舰体部分,被命名为“齐伯林号”,但经验不足的德国人在这艘舰艇的设计上存在很多缺陷,甚至在武器安装上都未能达成一致,再加上戈林拒绝配合,1940年才开始甲板以上的工程,而到了1943年德国再也无力继续完成该舰的建造了,成了烂尾楼,因为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不得不优先满足潜艇的生产需要,德国人的航母梦就此破灭。

另外一艘同级舰仅铺设完龙骨,1940年被迫取消了建造计划。1945年苏军逼近时,未完工的“齐伯林”号被德国人自行凿沉,最终还是被苏联人打捞起来做了战利品,1947年被当做靶船再次击沉。

(邓尼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