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中李云龙的二师和李粟的五师同属华野,为何军装颜色制式都不同?
小细节折射出大历史,这两支部队军装颜色不同是有历史原因的,因为华东野战军是由“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在1947年2月合编而成,之后才正式改称“华东野战军”,简称华野。山东野战军的前身是罗荣桓元帅领导的山东军区,是八路军第115师主力和山东地方抗日武装相结合发展起来的。
华中野战军则是由陈毅和粟裕领导的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军部发展壮大起来的,也就是说,华东野战军是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八路军一部和新四军大部共同组建的。所以《亮剑》抢仓库战利品这个桥段也比较真实,两支部队毕竟出身不同,有点矛盾也正常。
八路军在抗战后期已经基本统一为灰蓝色制服,因此华野序列中由山东军区编入的部队起初仍然是灰军装,而来自苏北的部队穿的是黄绿色军装。如此看来,李栗的五师应该就是山东八路军出身,而李云龙的二师在中原突围后最先到达的是豫皖苏根据地,肯定是随苏北部队一起换了装。
苏北的新四军主力是“黄桥决战”之前从江南北渡而来的,江北指挥部由陈毅、粟裕分任正副总指挥,经过四年多的发展,到日本宣布投降时已经成为新四军主力(江南发生了“皖南事变”,因此陈毅代新四军军长)。
1945年10月成立华中军区和华中野战军,其中华中野战军由粟裕任司令员,下辖第6、7、8、9共四个纵队约47000人,“七战七捷”就是粟裕指挥华中野战军打出来的,那会还不叫“华东野战军”。罗荣桓元帅率八路军和新四军各一部分赶赴东北后,新四军军长陈毅接任山东军区司令员,也成立了军区下属的“山东野战军”,陈毅兼司令员,总兵力约74000人。随着国民党军队开始进犯苏北、苏中和山东解放区,为统一作战,根据军委的命令两个野战军整编成“华东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任副司令员,战役指挥基本由“战神”粟裕负责。
合编后的第一次大仗就是莱芜战役,消灭李仙洲兵团,气得王耀武骂猪那场战役。由于此后战事紧张,华东野战军没有时间大规模统一服装,直到淮海战役结束的大休整期间,所有部队才统一了军服颜色,但暂时都还没有帽徽,直到渡江战役之前。当然,高级干部是有条件换装的,比如华野五师师长李栗已经穿上了黄色军大衣。
而《亮剑》中李云龙和楚云飞的对决正是发生在淮海战役期间,因此出现各部军装颜色不一是正常的。
1949年2月,根据全国解放军统一序列的命令,华东野战军正式改称“第三野战军”,陈毅为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任代司令员、代政委。《亮剑》中李云龙的二师和李粟的五师同属华野,为何军装颜色制式都不同?
非把文艺作品当作历史,我也没办法。
小说中,李云龙带着一个团协助华东野战军作战,被陈毅、粟裕等人看中,留了下来。淮海战役中,打陈章的第63军,这个团表现突出。战后,李云龙被破格提升为师长。
按照小说中的描述,李云龙在第11纵当师长。这个纵队的前身,是新四军黄克诚部的地方部队。黄克诚带着约三万人去了东北,又留下了两三万地方部队。
李粟,按照描述,是第2纵的师长。这个纵队的前身,是新四军第2、4师各一部,更早点,老底子是新四军第四支队一部。
李云龙师和李粟师,都是苏北兵团的成员。这个兵团包含第2、11、12三个纵队,负责人是韦国清。其实,这三个纵队特别亲,除了老底子不同,其他方面差异很小。服装方面,差别也很小。
如果论历史,刘邓从未舍得把哪个团以上的部队给其他战略区。所以,李云龙团去协助友军作战,被陈粟留下,那是虚构的。
中原突围,皮旅四五千人来到华东,改编为独立师。后来,还是离开了,来到了华北,接着进军西北,进军西南,回到了二野的怀抱,即西南军区。也就是第181师,后来被划入了第60军。
杨苏纵队,奉命进军东北,经过聂荣臻的地盘,留了下来。后来,杨得志留下,部队回到了刘邓麾下。这个纵队和第7纵合并为新的1纵,杨勇担任了司令员。也就是,后来的第16军。
刘邓的部队,有五六万人由徐向前率领,长期征战山西。后来,被改编为第18兵团,来到了西南,回到了刘邓的麾下。
也就陕南军区是个例外吧,后来被改编为一个军,被划入了西北战略区。再后来,以这个军为基础,组建了陕西省军区。再也没有,回到刘邓的怀抱。
《亮剑》中李云龙的二师和李粟的五师同属华野,为何军装颜色制式都不同?
李云龙的二师和李粟的五师同属于华野,为什么衣服不一样?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下面,我发现大v们的回答集中在两点上,都认为李云龙二师和李粟的五师分属于不同的战斗序列,所以衣服不一样。一种观点认为,李云龙二师和李粟的五师分属于新四军两部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另一种观点认为,这两个师分属于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两部,所以服装不同。
这两种说法都有可能,但绝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首先说第一种说法,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衣服一样吗?我这里没有资料,但我可以推测一二。解放战争初期,解放区中最发达的地方,就是华中野战军的苏皖军区和山东野战军的山东军区,说不好谁更有钱谁更穷。所以,这两个支部队因为经济状况不同而导致军装制式不同,可能性很小。
再者说,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都隶属于新四军编制下面,存在时间并不长,到1947年2月,双方就合兵一处,合称为“华东野战军”了。这时候距离淮海战役还有一年半不到两年时间。李云龙和李粟的服装,不可能因为那几个月时间的番号不同有太大差别。
第二种说法也不对,如果有人认为李云龙是中野李粟是华野,那就是大错特错。李云龙自己说过,他是中原突围跟着皮定均将军到苏皖的。皮定均的中原军区第一纵队第一旅改编为华东独立旅,早就加入了华野体系。更重要的是,李云龙离开的中原军区,是新四军第五师发展而来,和后来的刘邓大军半毛钱关系也没有。
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中野的武器装备和服装,比起华野来说差的太多太多。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可是大别山早已被白崇禧桂系打造成反共基地。刘邓不仅没有建立稳固根据地,还损失了近一半人马,丢了所有的重武器。如此困难的中原野战军,连被服厂都没有,只好把白布发给战士们,让他们自己缝制军装,自己印染,结果出来后乱七八糟。当中野和华野在河南会师时,中野很多纵队被笑作是“花裤子”队伍。李云龙的队伍装备明显比李粟要好,不可能是中野。
所以,我认为,李云龙和李粟军装不同,主要原因在于解放军经济困难,没有条件统一服装。在战斗中,谁的缴获多,谁的军装就好。谁的缴获少,谁的军装看起来就破旧一些。
更重要的是,国军总是利用不同服装区分嫡系和杂牌,中央拨款多,就是黄军装,没拨款或拨款少,就是绿军装。汤恩伯抗战后期当了“中原王”,嫡系就是中央军的服装,杂牌就是草绿色军装。更重要的是,国军还经历多次整编和换装,每次换装,都只能换装一部分。
(五师的服装,太破了,是因为没有缴获到敌人的军装)
解放军的大部分军装来自于缴获,不同作战任务下,缴获的军装颜色款式不一样,因此自己装备的服装也就不一样。这里要知道,抗战胜利初期,解放军基本没有军装,山西陕西的解放军,还是习惯于裹着白羊肚手巾在头上,衣服鞋子配不齐更是常事。冀热辽军区李运昌部挺进东北时,与苏军在山海关会师。因为没有军装,苏军根本不知道这些拿武器的平民是干啥的。直到政委马凯露出锤子镰刀的纹身,全军唱起来国际歌,才解除了误会。
因此,从李粟和李云龙的军装不同来看,我们不难发现,李云龙在攻坚克难方面很有一套,在争夺战利品上面更有一套。因此李云龙的二师战士,装备好服装新,而李粟明显差了不少。
(李粟穿的豪华版,士兵们却很磕碜,明显是装大头)
反观李粟,军装看起来就有点磕碜了。李粟用了新四军第五师李师长的姓和番号,又用了华野代司令粟裕的姓,还带着东北野战军的标志性狗皮帽子充当主力。这里面的道道可就多多了!李云龙的原型之一钟伟将军,曾带着警卫和老婆孩子从第五师“叛逃”到华中军区,这大概是李粟这个角色的有趣之处吧!
《亮剑》中李云龙的二师和李粟的五师同属华野,为何军装颜色制式都不同?
电视剧《亮剑》中华野部队的颜色制式都不相同,这其中有很多原因。当时是战争年代,部队要求不是十分严格,有时就地取材,有什么颜色的布料就做什么颜色的军装,这是原因之一。
但主要原因还是与华东野战军的组成有关。
陈毅夫妇
抗战胜利后,原来一直在山东活动的八路军115师政委罗荣桓率部从胶东半岛赴东北,新四军军长陈毅来临沂。1946年1月7日,新四军军部与山东军区合并,陈毅出任军长兼司令员,饶漱石任政治委员。与此同时,新四军调入山东的部队与山东军区部队组成山东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黎玉任政委。山东野战军下辖第一纵队(司令员叶飞);第二纵队(司令员罗炳辉);第七师,(师长谭希林);第八师(师长何以祥)。
陈毅粟裕合称陈粟
新四军留在华中一带的部队组成华中野战军,粟裕任司令员,谭震林任政治委员,下辖第六、第七、第八和第九纵队。粟裕的部队主要活动在苏北一带,与在鲁南一带的陈毅遥相呼应。
华野高级将领合影
1947年初,根据形势需要,粟裕的华中野战军和陈毅的山东野战军合并组成华东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兼政委,粟裕担任副司令员。华东野战军下辖12个纵队,共有27万余人,其中主要人员来自原新四军和八路军山东各部队。也就是说,华东野战军是由两支部队合并而成的,所以其军装颜色和制式不同是很自然的事情,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了建国前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