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记载霍去病把酒肉放臭,都不给将士们吃,这是真的吗?
在司马迁写的《史记》中的《卫将军骠骑列传》中记载了卫青和霍去病的生平,备述了他们的功绩。但是,在这个列传里,也指出了他们的缺点。比如在总结霍去病的缺点时,是这样记载的:
然(霍去病)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馀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事多此类。
我们看这个记载,就会先入为主的对霍去病有了不体恤部下的看法。但是,如果真的来分析一下,就感觉这个说法似乎有些偏颇。在这段评述中,都谈到了霍去病的部下缺乏粮食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一是霍去病有粮食吃不完,也要拉回来丢掉。一是霍去病不理睬部下的饥困,自己只顾玩乐。
一、霍去病为什么会委弃粱肉。就我自己的看法,第一个情况是霍去病故意造成的。如果说霍去病自私自利,只顾自己吃喝,不管部下的死活。我们可以对照一下酒泉的名字由来,就可以看出,这种说法的不恰当之处。
当年霍去病进军河西,在大获全胜的情况下,来到了酒泉这个地方。这个时候汉武帝的使者来到军中,不但带来了汉武帝的嘉奖,还赏赐了霍去病一坛美酒。霍去病当即下令,聚会全军,将美酒倒入泉水中,大家共饮。于是,此地被称为酒泉,一直流传至今。
那么,霍去病连一坛美酒都能够和全军共享,他会把成车的粮食和肉放坏了丢掉也不给部下吃吗?我看是不可能的。
那么,真实的情况只有一个。汉武帝从小就喜爱霍去病这个孩子,派他出兵打仗的时候,怕他吃不好就派人送来数十车的食物。这本是一个长辈对小辈的疼爱,无可厚非。
但是,如果我们看看霍去病的战例,我们就会知道,霍去病是不可能带这些装满食物的车辆的。霍去病作战的战术就是奇袭。他的部下大多是收编的匈奴骑兵,自己又擅长骑射,所以他敢于大胆深入奔袭匈奴。
在霍去病的所有战例中,他都是速战速决。在霍去病的闪电作战中,他怎么可能带那些拖累他行军速度的辎重车辆。所以,汉武帝的这些好意,他也只能留在后方,根本不可能带在身边。
由于是快速奔袭,又没有辎重粮草,遇到缺粮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是司马迁所写的实情。但是,在战役结束后,霍去病班师回朝的时候,这个粮食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
霍去病把这些装着粮食和肉的车辆依旧带了回来。一是感谢汉武帝的美意,另外的一个意思是隐含的意思,那就如同当年关羽温酒斩华雄一样,让汉武帝看看,你送给我的粮食还没有吃完,我就扫灭匈奴了。在这个时候,汉武帝能不高兴吗?这说到底也就是少年英雄的一种心态罢了。
二、霍去病为什么会在军中游戏。而第二个情况,则是领兵的将领,提振士气的一种手段。在军队处境困难的时候,士卒都委顿乏力,士气低下的时候,提振士气是将领的第一要务,它关系到军队的生死存亡。
因此,霍去病组织蹋鞠,就是明白的让部下看到,情况并非是那么严重。跟随自己,一切都可以克服。正是霍去病这种蔑视困难的英雄气概,才振发了部下的士气,产生了战胜困难的勇气。
在后世,东晋的将领周访讨伐杜曾的时候,杜曾的士气旺盛,本人也是勇冠三军。周访的部下都心神不安。而周访为了安定军心,便故意在打仗的时候,在军阵的后方射雉鸟来故示悠闲。周访的部下看到主帅如此,也都放下心来,和敌军殊死拼搏。就这样,周访最终打败了杜曾,取得了胜利。周访的所作所为,和霍去病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们从上面的可以看到,这两件事都是事出有因,不能因此就判断霍去病不体恤下属。司马迁这么写,可能是有偏颇的地方。
三、司马迁这么写的可能的原因。如果说体恤下属,那么卫青应该是体恤下属的了。他的部下犯了法,别人劝他杀之以立威,他都不肯。非要把犯人押送给汉武帝处理,从而救了那人一命。可是,司马迁对他的评介却是,“大将军为人仁善退让,以和柔自媚於上,然天下未有称也。”这样一看,就有点让人啼笑皆非了。
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有点鸡蛋里挑骨头的意味。这可能与司马迁的亲身遭遇有关。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说话,遭到了汉武帝的处以宫刑的处罚。这是对他的巨大的侮辱,但是,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承受了下来。
在写到卫青、霍去病和李氏家族的恩怨时,司马迁的笔触自然就有所偏差,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司马迁的《史记》写的还是比较公正的。他只是微言大义了霍去病和卫青几句,对他们的功绩还是公正的记录了下来。
今天,我们对霍去病和卫青的了解,还是主要来自《史记》。在这一点上来说,虽然司马迁有偏颇的地方,只要大家能够正确对待也就是了,没必要大惊小怪。
结语: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虽然对霍去病的缺点有所记录。不过,如果我们仔细的除去历史的风尘,还是能够还原历史真实的一幕的。
霍去病和卫青,为了汉室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也留下了好汉这个名称。他们去世的时候,为了表彰他们的功绩,他们的坟墓一座修得如同祁连山,一座如同庐山,他们的功绩将永远彰显史册。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司马迁记载霍去病把酒肉放臭,都不给将士们吃,这是真的吗?
谢邀。
这个问题比较有意思,因为这个事情不仅涉及到了霍去病,还跟司马迁有关。且听我细细道来。
霍去病少年英雄,功绩显著。封狼居胥、饮马瀚海历来被人们称赞,而英年早逝也令人扼腕叹息。关于他虐待将士事情,虽然史书有记载,但是却常常被他耀眼的功绩遮掩,所以鲜有人提及。这么这个事是不是真的呢?我们来看史书原文。
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馀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事多此类。——《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这里说霍去病不仅不给将士吃饭,而且还去蹴鞠踢球。这件事应该是真的,我们来分析一下原因。
一、天子赐食。既然食物是天子所赐,那么只能够霍去病一个人吃,就算是吃不完坏掉了,也不能分给别人或者丢掉。因为这是皇恩浩荡,天子赐,不敢辞。在古代皇上的恩赐乃是无上荣耀,要是分给别人,那就是冒犯了皇威,犯了大忌。
二、身份尊贵,少年英雄。霍去病身份有多尊贵?他的姨母是皇后,也就是说汉武帝是他小姨夫。这种身份比皇子也弱不了多少,看不上或者说看不起某些普通士兵在当时的社会也没毛病。霍去病死的时候才二十四岁,那么他出征的时候还是十多岁的少年。现在的人,二三十岁爱玩游戏的大有人在,人家十几岁的小孩踢个球是不是也没毛病?更何况人家还是少年成名,立下赫赫战功的。
我们再说一下士兵挨饿的事。当时汉朝的皇帝是谁?是千古一帝汉武帝!那时候的汉朝有多强大大家可想而知,而霍去病是他媳妇的侄子,他出征,汉武帝会亏待他吗?必然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保证他出征顺利。所以士兵挨饿应该只是霍去病在处罚犯了错的士兵而已。而且针对挨饿这件事我们像两个问题,为什么没有士兵哗变呢?为什么霍去病这样对待士兵还是能够破匈奴、征大宛、降西域,封狼居胥呢??
我个人认为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霍去病有失偏颇。刻意强化了霍去病的某些"坏事"或者说"不良品质"。司马迁对霍去病和卫青应该是心怀不满的。何故?因为司马迁被汉武帝施了宫刑,再展不了男人的雄风,心中肯定是有恨意的。但是司马迁不敢贬低汉武帝。所以他就将不满发泄在了汉武帝宠臣卫青、霍去病的身上。在史书中贬低一番,小小的报复一下。
南宋有个人叫黄震,挺有文化的,他说:
“凡看卫霍传,须合李广看。卫霍深入二千里,声振华夷,今看其传,不值一钱。李广每战辄北,困踬终身,今看其传,英风如在。史氏抑扬予夺之妙,岂常手可望哉?”这意思就是司马迁贬低卫青霍去病,夸大李广,厚此薄彼。所以我觉得霍去病对手下刻薄是假,司马迁报复皇家才是真。
我们现在看历史上的这些事,真觉得挺有意思的,大名鼎鼎的司马迁也忍不了变成太监的痛苦,总要写点什么搞一下皇家的心态。哈哈!
司马迁记载霍去病把酒肉放臭,都不给将士们吃,这是真的吗?
司马迁与李广是至交好友,霍去病杀了李广之子司马迁之侄李敢。司马迁肯定会败坏霍去病
司马迁记载霍去病把酒肉放臭,都不给将士们吃,这是真的吗?
冷兵器时代的武将最高战绩是西汉时期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创造的,也就是“封狼居胥、禅于姑衍、饮马瀚海”的战绩,之所以说是最高战绩,是因为霍去病在最短的时间内创造出这份斩敌数量最多的战绩,那么这份战绩有多高呢?
西汉时期最著名的两位军事将领就是卫青和霍去病,如果把卫青和霍去病放在一起比较的话,你就会明白,卫青是西汉的大将军,比霍去病成名更早,活得时间更长,大将军卫青在11年时间中7次出征匈奴,所取得的战果是:斩杀和俘虏匈奴兵5万多人,卫青手下校尉、副将因为跟随卫青作战有功而被封侯的有9个人,因功升任将军的有14个人。
西汉帝国双璧:卫青与霍去病再来看霍去病,霍去病被汉武帝封为骠骑将军冠军侯,从他17岁开始出征匈奴,在5年的时间中6次出征匈奴,所取得的战果是:合计斩杀和俘虏匈奴兵11万多人,逼降匈奴浑邪王率领数万人投降汉朝,手下校尉跟随霍去病作战有功被封侯的有4个,升任将军的有2人。
这么一比较就能看出,霍去病在比卫青作战更短的时间,取得了比卫青更大的战功,而且霍去病更年轻,他出征匈奴的年龄从17岁开始,到22岁结束,如此年轻有为的将领,22岁就取得如此之功的功绩,堪称军事奇才、大汉战神,可就是这么一位大汉英雄,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有关于霍去病对待手下士卒的态度非常不好的记录:
霍去病《史记 卫将军骠骑列传》: 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馀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事多此类。
这话的意思是说:但是,霍去病从少年时代起,就在宫中侍候皇帝,得到显贵,却不知道体恤士卒。他出兵打仗时,天子派遣太官赠送他几十车的食物,等到他回来时,辎重车上丢弃了许多剩余的米和肉,而他的士卒还有忍饥挨饿的。他在塞外打仗时,士卒缺粮,有的人饿得站不起来,而霍去病还在开辟球场,踢球玩乐,他做的事多半就是这样。
霍去病不仅仅是《史记》,在班固的《汉书》中也有同样的记载,既然《史记》和《汉书》都记载了,我们没有理由怀疑真实性,按照记载霍去病应该就是这样一个人,但看待历史人物,不能断章取义,我们得看一看霍去病整个人生。
霍去病是个私生子,他的父亲霍仲孺是平阳县(今山西临汾)的一个小官吏,他的母亲是平阳公主府上的侍女,两人私通才有了霍去病,也就是说霍去病是个私生子,而且霍去病的父亲由于担心自己受到责罚,还不敢承认有这么个儿子,于是霍去病从小就跟着母亲一起生活,缺乏父爱。
即使如此,但你看霍去病是如何对待他的父亲霍仲孺的?
霍去病与卫青霍去病长大后,得到汉武帝的宠信,同时又有了军功,显得大富大贵,后来在才母亲的口中得知自己父亲的消息,在一次带兵出征作战时,霍去病顺道到了平阳县,找到了他的父亲,向这个一生未曾谋面,并且从来不曾养育他的霍仲孺跪下磕头,并说道:去病早先不知道自己是大人之子。
同时,霍去病为自己的父亲购置田地、房产、奴婢,并把霍仲孺的儿子,霍去病的同母异父的弟弟霍光带到自己身边作战和栽培,霍光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汉武帝托孤首要重臣,汉昭帝和汉宣帝时期的权臣,这都是拜霍去病所赐。
霍去病的行为叫什么?叫尽孝。即使对自己没有养育之恩的父亲,霍去病依然尽孝,这事本身就说明了霍去病是一个多情多义之人,绝对不是薄情寡义之人。那他为什么要刻薄对待士卒呢?
霍去病这事只能从军事上来说明,霍去病是外出作战的,而且每次都是长途奔袭,霍去病还有个特点,就是作战喜欢采用的计策就是:迂回+包抄+歼灭。所以每次取得的战绩都比卫青高得多,一是因为霍去病敢打敢冲,二是因为霍去病敢于冒险。
在当时的汉朝,所有的后勤物资都是需要政府统一调配的,但霍去病不一样,因为他长途奔袭的距离太远了,最远的打到了漠北,今天的贝加尔湖,等于是向北穿越了整个蒙古高原,从汉朝边境到贝加尔湖,直线距离超过了7000里,后勤补给根本跟不上,只能依靠自己补给,或者从敌人那里获得补给,否则就得挨饿。
但是从霍去病取得的战绩来看,他赢了,而且还是大胜,如果他的士卒经常会忍饥挨饿,那怎么可能取得胜利呢?如果霍去病作为主帅,自己吃得饱饱的,而士卒们饿着肚子打仗,甚至站都站不起来,那霍去病这个仗有可能打得赢吗?士卒不会对主帅产生怨恨吗?
霍去病要知道古代打仗,士卒吃不饱肚子,随时会引发兵变的,这事在历史比比皆是,再普遍不过,一般情况下,没有将军既能取得战争胜利,又能刻薄对待士兵还不给士兵吃饱的,这事根本不存在,士卒也是人,如果真按司马迁所说的,士卒经常忍饥挨饿,有时候饿得站不稳,那霍去病是如何取胜的呢?至少霍去病取得的战绩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吧。如果霍去病既能取得战争胜利,又不让士卒吃饱肚子,难道霍去病用的是饥饿疗法?那不成神仙了,也不太可能。
只有一个原因:就是司马迁说的情况是存在的,但是少数情况,偶尔发生的,被司马迁记录下来,毕竟霍去病作为一支数万军队的主帅,不可能面面俱到,手下有部分士兵忍饥挨饿可能会发生,但绝对不是普遍情况,这样理解才说得过去。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霍去病身上虽然有些毛病,但是他取得了如此巨大的功绩,再加他如此年轻的年龄,也难免会犯一些错误,看待历史人物,一定要从他对历史的正面影响来对待,至少西汉因为霍去病这样的天才战神,才在对匈奴的战争战无不胜,看看卫青和霍去病去世之后,西汉对匈奴的战争就很少取胜就能看出,不是每个将领都能达到卫青与霍去病这样的功绩,司马迁也不能太苛责卫青与霍去病。
司马迁记载霍去病把酒肉放臭,都不给将士们吃,这是真的吗?
我是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霍去病是西汉时期的名将,皇后卫子夫是他的小姨妈,他也就成了汉武帝刘彻的外甥。
霍去病17岁就跟着舅舅卫青征战大漠,19岁自己带兵横扫河西走廊,立下赫赫战功。关于霍去病带兵打仗,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写下了这样一则故事:
霍去病因为一直住在皇宫里,习惯了高贵的生活,导致他带兵打仗的时候不懂得怎样体恤下面的士卒。他出兵打仗的时候,汉武帝赏给他几十车的食物,等他回来时辎重车上丢弃了很多米和肉,跟随他的士兵却在忍饥挨饿。
《史记》原文:“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司马迁和霍去病是同一时代的人,而且两人都是同朝为官,虽然一文一武,但彼此之间的信息应该不存在阻隔。所以司马迁记载的这些事情,理论上来说应该是真实的,但是从这件事情上来看,我觉得责任不在霍去病。
霍去病的征战生涯从史料记载来看,霍去病17岁任命为票姚校尉,与舅舅卫青两次前往漠南与匈奴交战,这时候他不是主帅,如果“弃肉事件”在此时发生,那应该是他舅舅的问题。
霍去病19岁被封为骠骑大将军,率一万骠骑出征匈奴,与单于的儿子交战。这次战役霍去病大胜而归,歼灭匈奴将近九千人,还收缴了匈奴人用来祭天的道具——祭天金人。
霍去病的这一战有可能发生了司马迁所说的“弃肉事件”,因为之前他与卫青出征立了功,所以这次出征汉武帝赏给他食物也是合理的。但我觉得,一万多骠骑兵的队伍里,再加上后勤人员、其他作战人员,这也是一支很庞大的队伍了。在这支队伍里,肯定会有负责士卒饮食的“粮草官”。
如果汉武帝给他的几十车食物属于他自己的私人物品,那么没有他的允许,粮草官就不能把这些食物分给士卒们。但是,这几十车食物已经列为了私人物品,那么出征时候的粮草肯定会另外有备足的,士卒们又怎么会忍饥挨饿呢?
如果汉武帝给他的几十车食物属于此次征战的粮草,那么就是粮草官的问题了,难道每天开饭还要问将军煮多少米,烤多少肉吗?古代打仗的军队很庞大,随便就几万人,肯定会有详细的分工,什么鸡毛蒜皮的事都找将军,那要累死。
司马迁关于霍去病“弃肉”一事的记载,是缺乏依据的,或许他也是听来的,因为他没有跟随霍去病一起上过前线。
从霍去病的战功来看,如果真的让士卒忍饥挨饿还能够创下如此辉煌的战绩,那霍去病的个人魅力着实不小啊!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
司马迁记载霍去病把酒肉放臭,都不给将士们吃,这是真的吗?
在《史记》中司马迁曾经记载,霍去病出征之前,汉武帝赠送了他好几车食物。直到打完仗,这些食物都没吃完,以至于有的都放臭了。但是霍去病宁可把这些东西放臭、扔掉,也不给士兵们吃,而且这时候还有很多士兵饿着肚子呢。
司马迁的职业是史官,在我国历史上,史官这个职业是非常讲究操守的,一定要秉笔直书。所以,司马迁对于霍去病这段描写可信度非常高。
另外,司马迁是和霍去病同一时期的人,虽然霍去病英年早逝,但深受汉武帝喜爱。而且,霍去病的家族一直到西汉中期仍然是对国家拥有巨大影响力的大家族。霍去病的弟弟霍光被汉武帝托孤,一直到公元前68年都是西汉权臣,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如果对霍去病的行为瞎掰,霍家和汉武帝肯定都不会放过司马家。
所以,司马迁描写霍去病把皇帝赏赐的食物不分给手下饿着肚子的士兵,这件事几乎可以肯定是真实的。并且,这是从汉武帝到霍家都认可的一事件。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霍去病如此对待自己手下的士兵呢?
霍去病这个人寡言寡语,但是他的治军能力非常强,士兵们都很服他。即使刚刚投降过来的匈奴人,也会对霍去病忠心耿耿,跟着他一起北伐攻打其他匈奴人,而且屡立战功。
霍去病能够得到匈奴人的崇拜和认可,除了打仗厉害之外,还因为他打仗不是毫无区别的对匈奴人进行攻击。霍去病打仗讲的是有理有据,他在攻击匈奴人的时候,如果对方不反抗,霍去病也不会难为对方,而是放过他们去攻击其他部落。
所以,在草原上,别看霍去病转战千里杀敌无数,但也有很多匈奴部落并没有遭到霍去病的攻击。
霍去病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方式,让匈奴人又惊又怕,投降过来之后他们肯定会对霍去病恭恭敬敬,令行禁止了。
霍去病对匈奴人都这么讲究,对自己手下的士兵肯定也不会差,否则匈奴人投降过来干嘛。只有跟着霍去病有更大收益的时候,这些匈奴人才愿意跟着他。
既然如此,可为什么霍去病的军中有士兵挨饿的时候,霍去病宁可丢掉皇帝赐赏的食物也不给那些挨饿的士兵吃呢?
这是霍去病军中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既然士兵中有人挨饿,又不是所有的人都挨饿,其实是体现了霍去病的赏罚分明。
试想一下,霍去病在攻击匈奴人的时候,那些抵抗汉军的部落被攻击,部落中的牛、羊、粮食等成为霍去病军中的补给和战利品。
那么,必然有人拿的多,有人拿的少。
那些拿的少的人肯定就挨饿了,他们挨饿也反映了另外一个事实,那就是在和匈奴人战斗的时候,他们出的力小,没有什么斩获,自然也分不到战利品了。
如果这些士兵依然能够和那些立下赫赫战功的人一样得到充足的补给,这些人在下次战斗的时候,大概率不会去奋勇拼杀,反正打完仗之后挨不着饿,何必去玩命呢!
但是,那些在战斗中立功的士兵,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打完仗之后得到的战利品还要分给那些没有立功的人,这对于士兵们来说肯定会有怨言,下次冲锋陷阵也就不愿意了。
结果就是,这支军队战斗激情越来越差,战斗力也越来越差,补给越来越难获得,最终很有可能被匈奴人围歼在草原上。
霍去病当然没有这样做,从他对匈奴人的态度上就能看出他是一个天生的心理学大师。不攻击恭敬的匈奴人,对匈奴人成功分化瓦解。那么,让那些没有立下战功的士兵饿肚子,对这些士兵既起到了小小的惩罚作用,同时也激励了全军。想要吃饱肚子,就要狠狠地打击匈奴人,战功越大,吃的越好。否则,多余的食物即使扔掉你们也得不到。
于是,霍去病率领的汉军个个如狼似虎。
漠北之战,霍去病统率领5万骑兵攻打匈奴左贤王部,歼敌70400,己方损失只有上万人。
看得出来,霍去病就算是让某些士兵饿肚子,他手下这帮士兵的战斗力那也是杠杠的,1个打7个都没问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