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看待国民政府第二次北伐的?

蒋介石深谙权谋之术,每次离开权力中枢之前必然杀人立威,第一次下野前密令杭州警备司令蒋鼎文枪决了北伐军第十军军长、黔军出身的王天培(第二次枪杀了邓演达),公开理由是贪污军饷和徐州作战不力,实际是怀疑王天培与武汉方面勾结反蒋。

然而这一枪让身边同样是贵州老表的何应钦不免有“兔死狐悲”之感,在关键时刻站到了李宗仁和白崇禧的桂系一边,促成了1927年底蒋介石正式宣布辞去本兼各职。

(北伐时期的白崇禧)

由广州革命政府发起的北伐战争,到1927年初已经占领长江中下游地区,北洋军阀吴佩孚被彻底打垮,已无翻身的可能,孙传芳也被赶过长江退守徐州附近。外敌既弱,内争必起,国民党分裂为武汉和南京两大政治集团,武汉的“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以张发奎的粤军和唐生智的湘军为军事班底,南京的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则以嫡系黄埔党军(何应钦)和新桂系军队为支柱,开始争夺国民政府的最高领导权,史称“宁汉分裂”。

但是两方却在“清除异党”一条上不谋而合,分别发动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至南昌起义始,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

所以第一个结语,首次北伐是国共合作打倒北洋军阀的战事,而二次北伐是国民党新军阀和北洋系张作霖、孙传芳残部旧军阀之间的战争,目的是争夺旧中国的领导权,战争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

(第十军军长王天培)

在武汉和南京方面的谈判中,汪精卫与诸多国民党元老给出“宁汉合流”的重要条件就是蒋介石必须去职,事实上各派已经对蒋介石利用军权压迫政权的军事独裁有了警惕。在四大军事集团中,张发奎和唐生智明确支持反蒋,李宗仁开始跟武汉方面眉来眼去,三比一的政治形势使领导黄埔系军队的何应钦成为关键一票,于是在南京方面召开的高级将领会议上有如下发言:

白崇禧(率先发言):“我同意蒋总司令出国休息一些时间,使武汉方面失去东征的借口”。何应钦(先不吭声):“我同意总司令出洋休息的意见”。

李宗仁和李济深等纷纷附议,蒋介石下野自成定局,而唯一站出来反对的是第一师师长刘峙。

刘峙(慷慨激昂):“总司令不能走,关键时刻怎能群龙无首?”

这就是刘经扶为什么抗战爆发后打仗那么菜,蒋介石“不离不弃”的重要因素,门儿清。

蒋介石其实是以退为进,东渡日本以及迎娶宋美龄不提,随着他的离开,新桂系又跟汪精卫开始了争权夺利之旅。李宗仁联络党内各派推举谭延闿为“宁汉合流”后的国府主席,把一心准备当领袖的汪精卫晾在一边,只混了个“特别委员会”委员,感觉上套的汪精卫于1927年9月12日愤而辞职,另外一个大佬胡汉民也拒绝参加“特委会”,桂系在政治上的操之过急立马体现出恶果,蒋、汪、胡的全体不合作,已经使这个“国民政府”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从而使蒋介石汪精卫有机会结成同盟,1928年初联手复职,桂系势头渐弱。

在此国民党内讧期间,孙传芳曾经一度反攻南京,再被击败,即“龙潭大捷”,而张作霖无动于衷,坐失良机。

第二个结语,二次北伐是新桂系与蒋介石貌合神离的开始,一俟张作霖和孙传芳被打垮,蒋介石立即下手收拾桂系,双方开始了20多年的缠斗。

(蒋介石誓师北伐)

1928年4月7日,复任总司令的蒋介石在徐州再次誓师北伐,同样的戏码1926年9月已经上演过了。与此同时,蒋介石以二次北伐需要统一军权的名义将军队进行了整编,弃用何应钦自兼第一集团军司令,以冯玉祥的西北“国民军”为第二集团军,刚刚易帜的阎锡山晋绥军为第三集团军,李宗仁的新桂系军队为第四集团军,总兵力多达40多个军70余万人。

二次北伐对象为盘踞在苏鲁地区的张宗昌和华北地区的张作霖,总兵力约40万人马 ---- 这个狗肉将军名义上是奉系军队,实际已自成体系,对张大帅的招呼可听可不听了。

(冯玉祥、蒋介石、阎锡山)

孙传芳率先全军覆灭只身投靠张作霖,然后是张宗昌被打得落花流水,甚至勾来日本援军帮忙,酿成了济南“五三惨案”,蒋介石选择了忍让,绕道德州继续挺进平津,在三路大军的半月形包围进攻下,张作霖已知大势已去,心说别被蒋介石给收拾了,跑吧。1928年6月3日发表出关通电,结果第二天却在皇姑屯被身后的日本关东军给收拾了。

6月8日,晋绥军商震所部进入北京,傅作义所部接收天津,蒋介石操纵国民政府任命阎锡山为“京津卫戍总司令”,故意把伤亡最多的冯玉祥甩在一边;1928年6月15日,南京国民政府宣布“统一告成”,二次北伐宣告结束。

(最先攻入济南的陈诚与李白合影)

第三个结语,随着其后张学良的易帜,国民党完成了形式上的国家统一,然而在北伐过程中,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的军队实力也迅速扩张,实际上形成了新的军阀割据,为不久以后的“中原大战”埋下了伏笔。

二次北伐成功后,北京被更名为北平,直隶省更名为“河北省”。

(新军阀四巨头在北平西山)

你是如何看待国民政府第二次北伐的?

北伐和二次北伐的区别在于,北伐是国共合作北伐,二次北伐是国民党单方面北伐。二次北伐是国民革命军不断壮大,包括国民革命一、二、三、四集团军,专伐张作霖的奉军。但是二次北伐发生了济南惨案,国内矛盾变成了民族矛盾。以张学良易帜完成了北伐胜利。

你是如何看待国民政府第二次北伐的?

二次北伐,指的是北伐战争的第二个阶段,主要是以蒋介石为首,联合新军阀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发动对奉系军阀张作霖的战争,国民党称称这次战争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继续,所以成为“二次北伐”。我对二次北伐的看法主要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孙中山去世后,1928年老蒋重新上台,再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2月2日到7日,国民党在南京召开二届四中全会,改组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机构,谭廷闿担任国民政府主席,老蒋兼任军事委员会主席。你想,老蒋一跃枝头,不拿出点成就怎么能服众;再者,北伐是孙中山的未竟之事,老蒋作为孙中山先生的继承者,不继续北伐,于公于私都说不过去。所以老蒋之所以二次北伐,就是为了提高其在国民党内的身份,巩固其的统治地位。继续打出“北伐的旗帜”,把自己打扮成孙中山未竟事业的首领,才能笼络人心,以此便可理直气壮,师出有名地号令天下,使国民党各派听命于他,为他效命,壮大自己的实力。

(2)而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新军阀,各实力派,之所以有北伐之意,完全是出于为扩充自己的实力,增加自己的利益,才会与老蒋合作,一致展开对奉系军阀张作霖的战争。

(3)二次北伐,促成了张学良东北易帜,服从南京国民政府,遵守三民主义,从而避免了东北变为小日本的殖民地。从表面上看,可以说二次北伐在形式上南京国民政府完成了国家的统一,但内部新军阀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此起彼伏,国家表面上统一,实则仍是各地军阀,地方割据,一家独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