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亮剑》中骑兵连长孙德胜没有死,后来参与什么战斗,能晋升到什么样的职位?

在纵横看来,孙德胜这个人物在《亮剑》中存在的意义不大,尤其是李云龙组建的这个骑兵连,也是没发挥多大效用就全军覆没了。

实际上骑兵是独立团重金打造的部队,是李云龙下的血本,在李家坡战斗时都没舍得让骑兵连上,甚至在伙食上都开小灶,结果在1942年反围剿中一战就杀青了,说到底就是李云龙的付出,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

孙德胜如果不死,晋升也好不到哪去

孙德胜最后的表现,完全符合亮剑的主题,狭路相逢勇者者未必胜,但是你连亮剑都不敢那只能是输了。

但是这属于生的光荣,活的憋屈,死得伟大的系列,如果孙德胜不死,其实晋升渠道也好不到哪去,孙德胜的背景就不咋地,孙德胜原本是西北军,这个背景就不太后,没有经历过长征的士兵在后来的晋升中都比较被动,比如粟 裕大将,战绩那是相当强悍了,最后只评个大将,究其原因,纵横认为粟 裕没有参加长征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当然,因为冯玉祥中原大战失败,西北军也被打散了,八路军在陕西收编了很多西北军,这一点无可厚非,关键孙德胜是石友三部的,石友三大家都知道,是前后倒戈多次,最后还投敌当了汉奸,这无疑也让他的部队以后出去的时候没面子。你看人张大彪说自己是二十九军大刀队的,你再说孙德胜是石友三部的,差距一下子就出来了。

实际上孙德胜最开始在新一团的时候也就是个步兵,如果不是李云龙慧眼识英才,用五挺机关枪换了下来,估计孙德胜也就当不了什么连长了。

此外,孙德胜之所以会全军覆没,实际跟他的军种也有关系,骑兵这个军种实际上已经是日落西山了,随着火力的加强骑兵根本就冲不到敌人阵地前,这一点在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就已经展示出来了,以英法联军侵华时的火力必然没有二战日军的火力强,但是与僧格林沁率领的八旗最后的一支铁骑实力绝对是远超抗战中的骑兵部队,因此,拿在二战中骑兵不是一点作用没有,但是对战役基本不起到重大作用。

之所以当时中日两国喜欢骑兵,主要原因,一个是传统的军事思想导致对骑兵特别怀念,另一个就是机械化能力不足的原因,你像德国,基本很少有纯步兵,基本都是装甲步兵啥的,很多士兵还骑自行车呢。

什么样的兵种晋升的机会好?一个是炮兵专业的,一个是机械化专业的,关于炮兵这个在《亮剑》中李云龙对待国军俘虏中就能看出来,一个国军俘虏说,跟着我们干可以,但是得当炮兵,李云龙说,那你得把你们班长教会;看过大决战辽沈战役有一个镜头也很有意思一个长官在那喊“谁会打炮?”“谁会打炮?”深刻反映了我军部队急剧扩张,缺少炮兵的事实。

机械化专业则是随着我军装备越来越好,重要性也日益凸显,所以,骑兵想要有一个好的发展,就是改行当装甲兵,这一点国军将领廖耀湘就是一个例子,廖耀湘在黄埔军校学的是骑兵,到法国圣西尔军校学的是机械化骑兵,回国后就进入中国第一个机械化师第200师担任副师长,后来在解放战争时期,指挥机械化程度最好的新1军和新6军。

有时候就是这样,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选错了专业,悔恨终生啊!

如果《亮剑》中骑兵连长孙德胜没有死,后来参与什么战斗,能晋升到什么样的职位?

孙德胜如果不死,他的军衔也不会高过李云龙吧?

李云龙是个少将,你想孙德胜不死能是什么级别?

总不能超过刑副团长和师参谋长张大彪,也来个大校正师级吧?

解放战争时,李云龙是华野二师师长,一个步兵师最多配备一个骑兵营,所以解放战争时孙得胜,也只能当个骑兵营长,五五年授衔少校罢了。

所以步兵部队隶属的骑兵吃亏,如果在内蒙部队,就有独立的骑兵师编制,黄厚独立团中的白马连,全连清一色白马,黄马连,全连清一色黄马,那才威风,骑兵是“上马团,下马连,结果是个饲养员。”

什么意思呢?步兵部队团级才有马骑,骑兵却人人有马,所以骑兵一上马就如同团级干部。下马连呢?步兵部队连级干部才有军大衣,而骑兵战士都发军大衣,所以不骑马都像个连级干部。但骑兵战士要自己养自己的马。所以弄清楚了,不过是个饲养员。

孙得胜如果能调到内蒙部队,说不定真能升起来。

如果《亮剑》中骑兵连长孙德胜没有死,后来参与什么战斗,能晋升到什么样的职位?

1940年,李云龙担任独立团团长,此时独立团的领导班子是什么样?

赵刚担任团政委,张大彪担任某营营长(后兼任参谋长),孙德胜担任骑兵连连长。

而到了1948年解放战争战场,李云龙担任2师师长,此时这个步兵师的领导班子又是什么样?

赵刚担任师政委,张大彪担任师参谋长。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就明白了,经历了八年的发展和提炼,独立团变成了“独立师”,赵刚和张大彪的职务也分别上了一个档次,由团级领导变成了师级领导。如果参照这样的晋升标准,那孙德胜如果能在抗战中活下来,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他的身份应该是正营职军官,或许更是个骑兵营营长!而这恰恰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步兵师常见的配置。

1940年,李云龙率军偷袭万家镇,收缴的伪军一个骑兵营的装备,结果武器装备刚拉回团部,就被陈赓旅长强行收走了两个骑兵连的装备,独立团骑兵营变成了骑兵连。尽管李云龙在对话中叫苦不迭,但他却明白一个现实问题,那就是他根本养不起这个骑兵营!

不管是古代还是近代,战马的养护和训练所涉及的耗费是相当之大,非战时状态战马的维护费用相当于五个士兵的耗费,如果是战时状态下,马匹长时间的机动运转,马料以及其他物资的养护费用甚至可以相当于十个士兵的耗费。因此,李云龙这个骑兵营所涉及的花费,甚至比独立团一个团的总耗费还要大,维持一个骑兵连的运转已经是极限,剩下两个连的武器装备,他也只能当做顺水人情,送给陈赓旅长。

这也是1940年独立团拥有一个骑兵连,但到了两年之后,独立团仍然只有一个骑兵连,军费开支的羞涩让李云龙扩建骑兵部队,完全成为了一个无法实现的梦!也正因为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不管是欧美军队还是亚洲军队,除非是独立编制的骑兵部队,否则正常的常规部队,其下属的骑兵很难配置到下一级单位,只能向下下一级单位发展。例如李云龙的独立团只能装备一个骑兵连,陈赓旅长的386旅只能装备一个骑兵营,陈旅长所谓的也想装备一个骑兵团,只不过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美梦和玩笑话!

所以到了解放战争时期,这样的问题依旧存在,不管是国军还是我军,至少就师一级单位来说,很多步兵师装备了骑兵营,但根本装备不起骑兵团!例如国民党的王牌部队新一军、新六军、整编74师等,他们下属的每个步兵师有的装备的骑兵营,有的装备了骡马辎重营,但谁也不会将涉及军马的部队升级到团级单位,连这些国军的王牌部队都是如此,装备技术能力远远相差一个档次的我军二师,自然也不可能装备骑兵团,孙德胜如果能活到解放战争,他应该也只是一个骑兵营营长。

按照这样的履历推算,到了1955年授衔时期,李云龙再升一级成为军长,此时的孙德胜成为团级或副师级领导轻轻松松,有可能会是上校军衔。

如果《亮剑》中骑兵连长孙德胜没有死,后来参与什么战斗,能晋升到什么样的职位?

乱世造英雄,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很难根据传统思维去客观判断一个人的晋升高度。尤其像孙德胜这样一个背景比较特殊的人(被收编之前在冯玉祥西北军骑兵师服役)。如果没有牺牲,从其背景和骑兵专业来考虑,后期不会有太大的晋升高度。

如果《亮剑》中骑兵连长孙德胜没有死,后来参与什么战斗,能晋升到什么样的职位?

首先必须承认李云龙还是非常有眼光的,不管是在红军时期还是在八路军时期,共产党的军队装备低劣,在与机械化为主的军队作战中,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将介石为了准备与日本的决战,抗战前期从德国引进了大批的机械化装甲装备,抗战中期从苏联也拿到了一些装备,抗战中后期主要依赖美国的支援。

对于八路军来说,就没有这么便利的条件。因此八路军的部队能有一支骑兵,在局部战役对阵步兵的时候,还是有相当的优势可言的。

虽然骑兵比不上机械部队,但对付步兵还是绰绰有余的。骑兵的速度太快,惯性加上冲击力,再加上平时的训练,对步兵能形成很强的杀伤力。

孙德胜很早以前是西北军的部队,跟着石友三管理骑兵部队。这是一个有血性的汉子,石友三当汉奸后,他就投奔了李云龙,成为了步兵干部。

李云龙偷袭皇协军,得到了一个营的骑兵装备。然后就用五挺机枪把孙德胜换了过来,任命他当了骑兵连长,为自己训练一支骑兵部队。

在1942年日军的大扫荡中,为了掩护李云龙主力部队突围,孙德胜的骑兵连被日军的骑兵联队包围,与日军展开浴血奋战。全军覆没后,断了一只胳膊的孙德胜高喊着骑兵连进攻,在冲锋中牺牲在了日军的枪下。

这并不是孙德胜指挥无方,而是他必须死死的抵抗日军的进攻,用牺牲自己来掩护全团的撤退。

军人最好的归宿就是战死沙场,马革裹尸,孙德胜死得其所,没有丧失军人的尊严。

骑兵部队并没有那么不堪,就算是在辽沈战役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东北野战军有大批的骑兵部队存在,他们在对敌军进行穿插包围时,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国民党军队有500万之多,真正的机械化部队也并不多。大部分军队的装备也只是比解放军稍好一点,对付这样的部队,骑兵就有非常明显的优势,一个冲击就能把他们打垮。

当然早在清朝的时候,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僧格林沁的骑兵在八里桥战斗中几乎全军覆没。可以说骑兵在热兵器时代的作用已经大大下降,但在中国还有大量使用落后装备的步兵的情况下,骑兵的作用还是有的。

尤其是在追击战中,敌人的机械化部队没办法展开。步兵的速度相对于骑兵而言,跟蜗牛差不多。骑兵部队的冲击力就会发挥很大的优势,迅速击溃,甚至歼灭敌军。

也就是说,如果孙德胜活着的话,不管是在晋冀鲁豫军区还是在中原解放军中,孙德胜的骑兵都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李云龙最后能够胜任军长,以孙德胜比李云龙更久的军人资历,应该可以当一个旅长。

在军队中资历和战功同等重要,相反文化程度才当时并不那么重要。

就算是为国共双方提供了大量的军事干部的黄埔军校,前六期的学生虽然后来很多都身居高位,但就最初他们的学习情况来看,一般都不到一年。并且还要边打仗边学习,他们的那个学历大概也就相当于中专学历。

在1955年授衔的时候,不管是炮兵还是机械化部队的相关军官并没有体现出比步兵更多的优势。上边也提到了资历和战功才是最重要的因素,所以没有必要过分的强调这个条件。

在以步兵为主的共产党部队中,孙德胜的骑兵完全可以担当奇兵,起到类似特务营和特战队的作用。

李云龙能升到军长,手下的弟兄们,尤其是这些得力干将,都会跟着一起升。按照当时在独立团的职务来看,孙德胜如果没有死,到解放战争后担任一个旅长是没有问题的。

如果《亮剑》中骑兵连长孙德胜没有死,后来参与什么战斗,能晋升到什么样的职位?

假如骑兵连长孙德胜没死,在后来的战斗中能晋升到正团副师级干部。

孙德胜的专业技术是骑术,擅长骑兵作战。李云龙在万家镇捞到伪军一个骑兵营的装备,李云龙为什么要弄个骑兵营呢,是因为他早就想组建个骑兵部队。结果装备马匹刚弄到,第二天就被旅长“打劫”了,李云龙只留下一个连的马匹装备。

孙德胜勇武有加,很受李云龙重视。孙德胜最初是李云龙用五挺机关枪换来的,孙德胜原是石友三的部下,因石友三做了汉奸,孙德胜不愿投敌卖国于是毅然弃暗投明来到八路军部队。先是在新一团做步兵,后来被李云龙看中,用了五挺机关枪从丁伟那里换来,接着就当上了八路军独立团骑兵连连长。

孙德胜是一名悍将。在和李云龙与赵刚的对话中说,既然做了军人,就要做个不怕死的军人,国家有难,我们当兵的不上谁上。在后来对战山崎大队时,李云龙本不想上孙德胜骑兵仰攻,怕成为日军射击的靶子。结果孙德胜把骑兵改步兵用,在全团冲锋时还跑在了最前面。

孙德胜是一名勇将。反围剿时,为了掩护大部队突围,孙德胜带领剩余不多的骑兵部队拖住了鬼子一个骑兵联队的人。“骑兵连,进攻”的冲锋号角不断响彻在阵地上,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但是孙德胜没有一丝的退群,就连自己失去一只胳膊的也丝毫没有让他退群,直至自己也倒下。

孙德胜的骑兵部队精准的诠释了亮剑的精神。面对强大的敌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孙德胜在“骑兵连进攻”的冲锋中倒下,令无数观众热泪盈眶。孙德胜牺牲时的职务为骑兵连长,也就是连级干部。

孙德胜和张大彪有共同点,也有不同之处。共同点就是二人都是从别的部队到八路军的,孙德胜是从石友三的部队,张大彪是从二十九军大刀队。孙德胜是勇将,而张大彪智勇双全,所以孙德胜只能当骑兵连长,张大彪却能当营长和团参谋长。

倘若孙德胜没有牺牲,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中,骑兵的作用逐渐被弱化,在大兵团立体化作战的背景下,孙德胜很有可能从骑兵转为其他兵种指挥官。解放战争中,李云龙已经是师长,邢志国是副师长,张大彪是师参谋长,而段鹏也已经是C军B团参谋长。

所以参照段鹏的职务和级别,如果孙德胜没有牺牲,他的职务应该在段鹏之上,也就是正团级或者副师级干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