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中,方立功中校与张大彪参谋长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亮剑》中的方立功和张大彪都是参谋长,参谋长的职责为整理战斗信息,为军事首长提供资料并提出一定的建议;经军事首长授意,向下面单位布置具体的战斗任务。 此二人都深受重用,方立功为楚云飞358团的中校参谋长,张大彪则为独立团李云龙的参谋长。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这二人一直都是李云龙和楚云飞的左膀右臂,尤其是张大彪,刚开始为营长,后来李云龙让他当了参谋长。参谋长和营长的区别是很大的,营长是上前线冲锋陷阵的,而参谋长的位置就不一样,其作用和地位是远高于营长的。

不同点:方立功和张大彪虽然同为团参谋长,后来也当了师参谋长,但二人的出身和性格却是不同的两条路。方立功戴着眼镜,一看就是比较斯文的文人,是正儿八经的科班军校出身,应该是专业素养比较高,和楚云飞一直保持上下级的关系;张大彪则是和李云龙一样是泥腿子出身,投身军旅比较早,早年在宋哲元的西北军29军大刀队干过,虽然没有上过军校,但是实战经验丰富,能当上独立团的参谋长也是靠战功升上来的。张大彪的性格和李云龙相似,二人的感情也比较深,虽然是上下级关系,但是还能称兄道弟坐在一起喝酒。也是一员虎将,冲锋陷阵那是没得说,动不动就仍帽子,不知道要废多少布料啊。

《亮剑》中,方立功中校与张大彪参谋长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我不跟你谈,你军阶太低,和我不对等!” 一身粗布军装没有军衔的李云龙把“土八路”形象演绎的很到位,不过方参谋长的举止还是很得体的,军礼、引屋、让座、奉茶。其实真回到抗日战争年代的晋西北,这个情况断不会发生,无论国民党中央军还是晋绥军,对八路军一般干部都不太尊重,1939年晋绥军甚至杀害了一批八路军地方干部和伤员,关系紧张的很。

方立功是典型的职业参谋军官,气质儒雅,颇具涵养,是国民党军队中比较常见的幕僚形象,大约也应该是军校毕业。《亮剑》 中李云龙打上门去找楚云飞闹事一段,先揍了368团的团部卫兵,又依据军事条令逼着方立功敬礼,好笑之余,其实有点过头了,毕竟事件的主谋是358团团长楚云飞。而张大彪是行武出身,曾是平津宋哲元第29军的中尉连长,与方参谋长都算国民党杂牌军,更擅长冲锋陷阵,待人接物的个人气质则与方立功明显不同。

莫说堂堂358团的中校参谋长,就是个营长连长,也不大会如此惧怕李云龙这样的八路军团长,这跟部队的战斗力无关,是国民党军队的心态使然,用方立功的话说,第二战区只把八路军列为“名义上的友军”,如果是朱老总、彭老总这样的人物与国军将领会面,表面上的尊重确实有的,总理回延安路过西安时,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胡宗南甚至执师生之礼,但是李大脑袋这样的团职干部去国军团部耍横,是不会有这待遇的,何况那是人家晋绥军的地盘。

思虑周密,行事小心,这是方立功等国军参谋长的普遍特点,永远要提醒军事主官什么是“红线”,只提建议不做决断,只谈看法不做结论,上下级关系分的非常清楚,与楚云飞互相之间也是相敬客气,这是第二个不同:李云龙跟张大彪也是上下级关系,经常嘴上骂骂咧咧,但战场上却有兄弟之情,苍云岭突围张大彪被困,李云龙要杀回重围背起张大彪撤退,而楚云飞战地平叛时,只能匹马单枪,因为方立功确实不是个舞刀弄枪的基层军官出身,不过军事专业是精通的,最先通过一些迹象嗅出钱伯钧叛变,说明是个厉害角色。

《亮剑》在抗日战争结束后,方立功没有再出现在楚云飞身边,而小说原著里,到解放战争后期方立功又调任楚云飞中将的第25军少将参谋长,两人共撑危局,最后一起撤到海峡对岸。由此看来,方立功还是深得楚云飞信任和欣赏的,李云龙遇个好政委不容易,楚云飞碰个优秀参谋长也很难,这也是方立功和张大彪共同之处:忠诚。楚云飞很多事情是跟他交底的,尤其是跟八路军的往来,这在国民党军队中是最敏感的。

第358团一营叛变,所有武器装备被李云龙拉走;楚云飞擅自调动部队策应李云龙发起的“平安格勒”战役,所有种种,如果方立功不够忠诚的话,随便上报哪一件都够楚云飞喝一壶的。

方立功的谨慎恐怕也与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有关,苍云岭突围战他跟楚云飞在观战,有句台词是“坂田这个老鬼子不好惹”,无它,忻口会战358团吃过坂田联队的亏,孔捷任独立团长时与坂田遭遇也牺牲了政委,所言非虚,但是与李云龙调教出来动蹴抡起大刀的张大彪相比,张嘴闭口“什么TND精锐”,方中校着实缺乏一股豪气,这也是国共军队的最大气质差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