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李云龙千辛万苦打下平安县,为何不要了?
平安县城在当时属于敌占区,李云龙的独立团属于有仇必报的类型。李云龙攻打属于敌占区的平安县城无非两个目的,一个为救自己的老婆秀芹;一个为赵家峪被鬼子杀害的父老乡亲报仇。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之后,李云龙的独立团全歼了平安县的敌人,李龙云用意大利炮杀死了自己的老婆和山本一木,但也报了仇。
李云龙虽然是“冲冠一怒为红颜”,但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在当时总的态势还是敌强我弱,况且独立团最擅长的还是游击战和运动战,并不擅长守城。虽然有兄弟部队和友邻的打援,但毕竟不能坚持多久。作为久经沙场的李云龙是非常清楚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以微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在歼灭平安县城守敌之后,自身也有一定损失,此时最好的策略就是赶紧打扫战场,然后在敌人增援部队赶到之前迅速撤离到独立团最熟悉的山里面去。
《亮剑》李云龙千辛万苦打下平安县,为何不要了?
“存地失人,人地两失; 存人失地,人地两存”,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
在抗战初期,德国军事顾问对蒋介石近乎病态的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表示非常的不解,面对炮兵和航空兵占绝对优势的日本军队,在古代大有其用的城深墙高已经完全失去作用,中国军队为此伤亡极其惨重,经常把部队整建制打残或全军覆没。
常德保卫战余程万的第57师、衡阳保卫战方先觉的第10军,把这样的中央军精锐用来守点,最后的结果是王牌部队将很难恢复元气。比较聪明的是太原保卫战的傅作义,所部四个旅又三个步兵团、炮兵近四个团,还指挥着中央军一部,在发现城破后立即组织突围,保存了35军主力,后来成为绥远和内蒙地区抗战的主力。
傅作义是名将,手中握有如此之多的兵力和火炮,也不会坐守孤城,你让李云龙拿什么来守平安县城呢?就算独立团发展到近万人马,但八路军的装备和火力甚至比晋绥军还差了一大截。
就靠两门“TND意大利炮”吗?鬼子一个联队就有大小火炮数十门,还不算飞机轰炸。
如果是为了迟滞日军行动不得不守的城市,也应该在达成任务后立即撤离,以免被日军合围全歼,比如台儿庄战役中的腾县保卫战,武汉会战中的广德保卫战,川军的死守固然英勇,但结果两位中将师长壮烈殉国,两个师再不能成为抗日劲旅,这是很不明智的战法,蒋介石和国军高级将领的军事指挥太成问题。
日军对于战略要点和交通线上的重要城市,是一定志在必得的,平安县城既然日军以有力兵力防守,那么肯定是晋西北的战略要冲,一旦丢失必然反扑,八路军如果坚持死守,将在日军的陆空火力优势下白白耗费兵力,李云龙如何会干这样的蠢事。
发起“平安格勒战役”,战术目标不是夺城,而是消灭山本的“大和魂”突击队,所谓报仇和救婆娘其实是次要的,一种情绪的渲染,重要的是因为这支日军特战队的存在,成为八路军根据地和首脑机关的重大威胁,它可以随时奔袭八路军各部的指挥机关。既然已经达成战术目标全歼特战队轰死了山本,独立团自然应该在打扫战场后立即撤离,免遭日军报复和无谓损失。
说句题外话,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军队尽管兵力占优,却经常被动,就是因为蒋介石太在意一城一地的得失,耗费大量兵力据守城市,从而使机动兵力反而少于解放军。1948年6月华野曾经攻克中原重镇开封,全歼整编66师李仲辛部3万余,随即放弃,直到同年10月战争形势完全倾斜时,才再次彻底解放。
《亮剑》李云龙千辛万苦打下平安县,为何不要了?
因为李云龙如果非要抓住平安县城不放,就要去派兵驻守平安县城,也就限制了部队的机动性。日军随时都可能发兵反补平安县城,这样既消耗兵力,又丧失了独立团的本质。
而且,从《亮剑》镜头中可以看出,李云龙在打完平安县城之后,他本人也因为秀芹得死亡十分伤心,躺在担架上,并向副团长交代了后事,他本人的意志非常消愁不适合继续进行战略防守。
再从日军增援平安县城的力度来看,日军在山西境内仍有非常强的实力。而平安县城建在地势平坦低洼的地带,交通便利,八路军游击战的优势被完全限制,在平安县城进行驻守,一旦发生战斗会非常被动。
况且李云龙的大仇已报,部队也打的非常疲惫,自然会集合班师回根据地。李云龙在开打前就有非常明确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解放平安,而是为了救自己老婆,最终并没能救回秀芹,但手刃了仇人山本,目的已经达到,没有必要再去占领一座没有意义的县城了。
《亮剑》李云龙千辛万苦打下平安县,为何不要了?
李云龙打下平安县城也是为了一口气,对于八路军来就其战略来说守一城而危其主力是不值得的 。而对于日本人平安县城则是重要的战略支撑点与交通要道他们势必夺回,所以弃守是最好的选择,否则如果导致主力受损他还真的提头去见上级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