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亮剑》中,歼灭日本观摩团后,李云龙回答了楚云飞一个问题,李云龙的答案有什么深意?
《亮剑》全歼日军战地观摩团的战史原型“韩略村战斗”,着实打疼了日本人,冈村气得命令将韩略村据点的鬼子小队长砍了头,高叫“再牺牲两个联队也要打掉这股八路”,后面大扫荡里“专打386旅”、“专打陈赓”的标语也是真实的。
李云龙阴差阳错干掉这180多名日寇,内附一群军官,战术上还是有可取之处的,而回答楚云飞的问题则是半真半假了,所谓真,是他确实曾经试图调动敌人,并且抗命掌握一营在手里,战场直觉有大鱼;所谓假,是这个“华北战地观摩团”撞进独立团的伏击圈,完全是个意外,八路军没有任何有关情报,日军如此级别的行动自然也是绝密的。
1、李云龙原想吃掉的是虎亭据点的鬼子。
独立团之前派了一个班去白家村征粮,故意要村里根本没有的白面,也准知道该村的汉奸村长会去虎亭据点报信,这个“钓鱼”战斗才是李云龙原本打算给楚团长参观的。不曾料想小鱼没钓来,游来一条大鱼,服部少将的战地观摩团。
2、本能告诉李云龙情况不太对劲。
日寇第1军军长筱冢义男为了给山本特战队搭台,也为了保护战地观摩团,战场展开了两个旅团的重兵,如此数量的兵力足够发动一次中等规模的扫荡了,当李云龙知道这个情报时,指挥员的本能告诉他,日军主力不是针对他这一个营来的,他知道斤两。既然不是,必有幺蛾子,以李大脑袋的性格,一定要看看究竟的。
3、张大彪的一营已经撤不掉了。
日军如抬轿子般前后布控,保障战地观摩团的安全,第一造成兵力分散,第二也使独立团的伏兵无法在大白天撤出伏击阵地,身处敌阵之中,李云龙的选择是正确的,在山上熬了整整一夜。同样,日军也因为摆好了阵势,有些麻痹大意,未曾料到重兵保护圈里,还藏着八路军的一支颇具战斗力的小部队。
4、山本唱的戏吸引了双方重点关注。
从八路军总部到日军指挥机关,目光的焦点都集中在“大和魂”突击队的斩首行动上,客观上为李云龙在敌后的伏击创造了条件,山本和赵刚那里打的越凶,对李云龙的掩护越大,一营好像一条蹲在角落里的狼,在所有人不注意的时候,出来咬鬼子一口。
5、独立团的战斗力的确够强。
王近山中将在韩略村战斗中,实际投入的兵力只有四个连,跟李云龙这个最强的一营差不许多。通常情况下,八路军一个主力团也未必能轻易吃掉鬼子一个中队,何况是一个营而已,所以这180多个鬼子并不好打,并且是在敌人重兵环伺的局面下,如不能迅速解决战斗,必然被敌反包围。从这一层看,李云龙是真的厉害,带出来的队伍作风强悍。
这个仗楚云飞是打不出来的,晋绥军如果在鬼子眼皮底下、在寒冷的晋西北冬天、在山风呼啸的伏击阵地上趴一宿的话,早放羊了。
在《亮剑》中,歼灭日本观摩团后,李云龙回答了楚云飞一个问题,李云龙的答案有什么深意?
没有什么深意,就俩字“装逼”。不过装得确实好,确实不错。
李云龙能够歼灭日军观摩团,有许多偶然性因素。
第一,如果服部直臣能够听从山本的安排,在有敌人重兵屯集的地方休息,肯定不会中了李云龙的埋伏。
第二,如果日军的异常调动没有引起李云龙的怀疑,李云龙也不会带着一个营设下埋伏。
第三,如果不是到了冬天,李云龙的士兵急需冬衣,李云龙也不会策划针对虎亭据点鬼子的行动。
第四,如果楚云飞不来蹲点,李云龙未必会策划这次行动,要获取物资,他多的是办法。
第五,如果不是赵刚带人拼死抵抗,随后又挟持着老总跑掉,总部如果被灭的话,李云龙打掉观摩团还有什么意义?
所有偶然因素凑在了一起,让李云龙捡了个便宜,最后故做高深地来了一句:凭得是他们不知道我的厉害!
这装的,我给满分!厉害了云龙兄!
在《亮剑》中,歼灭日本观摩团后,李云龙回答了楚云飞一个问题,李云龙的答案有什么深意?
或许是说日本人太狂,一百多日本鬼子就能在山地驻扎,没有考虑到中国军队会埋伏,还有没有情报没有指示,或许说这帮日本鬼子运气不好,李云龙运气好,轻松干死了日本人。可能是日本人太狂,或者李云龙太牛逼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