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击败百万太平军的湘军,为什么在甲午战争中却无法攻克日军?

太平天国战争中,大清江山一度岌岌可危。湘军挺身而出,救了大清一命。

40年后,甲午战争,大清屡战屡败。湘军再次来救场,但这次大败而归,未能逆转。

其实,在甲午战争中,三湘子弟一如既往的热血霸蛮、可歌可泣。

只不过:除了那不变的一腔热血和霸蛮之气,一切都不同了!

杯水车薪

甲午战争,时人以为是李鸿章一人敌日本一国。

这话夸张,但基本属实。早期与日军作战的主要是北洋系。

直到连战连败时,大清才想到请湘军来救场。

救国,湖湘子弟是从不含糊的!

1894年12月,湘军接到命令。

1895年1月,湘军就已经奔驰数千里,抵达前线。

要知道!这些湘军是魏光焘、李光久等人召集旧部,紧急招募的!

在没有电话通讯、广播传播、铁路运输的时代,1个月时间,湘军完成了由招募到成军,又行军数千里,从湖南步行数千里到东北!

东北前线的天气,天寒地冻;湖湘子弟的报国之情,热血沸腾!

只是:还来得及吗?

2月16日,海城,湘军第一次在甲午战争中出场作战。

4天前,威海卫之战已经结束,北洋水师已经全军覆没!

3月4日,湘军开始血战牛庄。

同一天,光绪召见李鸿章,要他前去议和。

大局已定!湖湘子弟虽空有热情,但也只怕是有心无力了!

物是人非

可是,湘军,已不是当年的湘军了。

自打曾国藩灭了太平天国后,大清就开始卸磨杀驴,裁撤湘军。

湘军大半被裁,唯剩下老湘军(王鑫所组建的湘军,本非曾国藩嫡系)还算完好。

而左宗棠收复新疆之役后,仅剩下的湘系军队(包括老湘军)也都因粮饷问题再次被裁减。

所以···甲午战争时,湘军只能算是一支预备役部队!

因此,湘军的战备状态是非常差的!

当时的整个湖南,都基本上没有后膛枪。雷明顿这种高级货倒是搞了几百支,就是···子弹奇少!

而且,由于平时没有成军,仓促召集,军队毫无磨合!兵将不相习,未经战阵!

这样的军队,就是重新拉回去和石达开、陈玉成打,估计都够呛了!

当年,湘军由曾国藩等人精心打磨、严格训练,又各种装备购置、搭配成型后才成军出战。

如今的湘军,装备垃圾、训练差,除了湖湘子弟的一腔热血和霸蛮之气,他们与当年的湘军已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海城之战:英勇顽强的斗志和不合时宜的战术

湘军抵达前线后,旋即投入了第三次、第四次规复海城之战。

此战,湘军表现出了一如既往的勇气和意志。

日方记载称:“此日之中国兵颇为顽强”,“忠勇力战”,与此前清军表现确有不同。

此战参战部队中,湘军比例并不大,“颇为顽强”,指的是全体清军。不过,湘军的奋勇,对全军都有带动作用。

当然,结果有点丢人···

由于日军已经将作战重点转移到山东战场,海城日军只有第三师团大约半个师团的兵力6000人,清军总兵力6倍于敌。

结果···败得几乎没有悬念。而四次海城之战,日军总共也才伤亡52人!

其中原因颇多。不过,包括湘军在内的清军仍然不合时宜的战术是关键。

海城险要均在城外,城外四舟都是山脉。日军将兵力集中于险要,利用工事和碉堡隐蔽,依靠炮火作战。

清军采取的战术,与镇压太平天国时类似。在上午或中午,列堂堂之阵发起进攻!

可是,对太平天国时期,湘军在火炮上往往有一定优势,能够压制住太平军火力,湘军的堂堂之阵常常能给太平军极大压力,取得胜利。

比如,田家镇之战中。湘军就是依靠此种战法,硬生生从数倍于己的太平军手中夺下半壁山。

可是,日军可不是太平军!

尽管海城日军兵力只有清军1/6,但其大炮数量却是清军的3倍!

这种情况下,清军列堂堂之阵,在视线极佳、地形开阔的环境中行军,无异于自杀呀!

最终,海城未能规复!

牛庄之战:荡气回肠、无力回天

接下来的牛庄之战,是湘军最为悲壮的一战!

由于大清统帅的失策。此战从一开始,就几乎是一场必死之战!

四攻海城不克,就在清军商量要不要再打时,日军援军派出第一师团来救。

日军抓住清军必保辽阳的心理,“示形逼辽阳,实将袭牛庄”。

清军统帅果然中计,放弃鞍山之险,移师辽阳,中计了!

当日军逼近牛庄时,牛庄只有湘军魏光焘所率的武威军3300人。

而对面的日军,有12000人!几乎4倍于我!

而且,牛庄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市镇,只是在市街入口修筑了一道土墙,城内只有居民房可以用作掩体!

可以说,兵力不支、火力悬殊、无险可守,这是一场没有希望的作战!

对手兵少、火力弱、无险。或许,在日军眼里,这根本称不上什么攻坚战吧!

日军未经火力准备、侦察,就直接扑向土墙!

湘军伏于土墙之后、河沟之间,不动声色,待日军靠近了发起齐射!

这一波“骤雨”,使日军伤亡惨重。日军“良将之选”今田中弹而死。

日军老实了,老老实实开始布置炮兵阵地,以炮火猛轰牛庄!

同时,日军联队长佐藤正率军在炮火的掩护上进攻。他们唱着军歌,试图靠其实压倒湘军。

火力不如你,湘军认了;气势不如你,那可不行!

湘军在炮火轰击下坚持隐蔽,等到日军进入最佳设计距离再次齐射!

齐射之下,佐藤正中弹,日军伤亡惨重。

可是,毕竟众寡不敌,区区一道土墙在炮火面前何足为恃,湘军还是被迫退入城内。

战争类型中最为惨烈的作战——巷战开始了。

湘军依靠民房坚守,日军每攻占一座民房,都要付出相当代价。

不久,牛庄以东20余里的老湘军2400人赶来助战!

巷战,更为惨烈了!

情急之下,日军做出了两项战术创新。

日军采取了“穿墙”战术,即将墙壁一道一道炸开,突入房间,以减少伤亡。这种战术后来成为各国巷战的常规战术。

同时,日军纵火焚烧街口,使湘军被分割成数块,各自为战,弹药无补充。

战到夜间,湘军已经无力再战,魏、李只有率余部突围而出。

而未能跟者一起出去的湖湘子弟,则仍继续坚守,战至最后!

此战,日军伤亡389人,湘军1400余人阵亡,约300人上伤重被俘。

坦率地说,这个伤亡比例即使放在甲午战争中也不算好。

虽然湘军此战从主将到士兵都展现出了惊人的勇气和斗志,但装备、训练水平、组织能力确实与对手尚有不少差距!

总的来说,无论是太平天国战争还是甲午战争,或者后来的抗战,湖湘子弟,从来没有怂过。

可是,甲午战争时的湘军,所拥有的,或许也就只有霸蛮之气了。

在大清整体腐朽、落后的状况下,只靠霸蛮之气,是不可能力挽狂澜的。

可是,只要霸蛮之气尚在,未来就仍有希望!

能够击败百万太平军的湘军,为什么在甲午战争中却无法攻克日军?

笔者很喜欢太平天国历史,试做回答。提问者对历史缺乏理解,击败太平军的主力是湘军没错,但是甲午战争中被日军打败的不是湘军,曾国藩这时候早就去世了,主要是淮军,确切的说就是北洋水师。

对手实力不同。太平军天京内讧以后,出色将领就剩李秀成和陈玉成,天王洪秀全不问朝政,《资政新篇》纯属纸上谈兵。太平军基本上枪支弹药全靠走私,湘军一大群人帮助它,有淮军,左军,外国人组建的常胜军,各种围剿,湘军不赢才怪。

日本准备时间很久。日本人发动甲午战争事蓄谋已久的,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也就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实现所谓的“八纮一宇”。而甲午中日战争就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前两个步骤的重要环节。日本国民那时候简直是举国动员侵略中国。

计策失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李鸿章试图以夷制夷,耽误时间,打仗的时候爱惜北洋舰队,自己舰队,出力不足。且北洋舰队的实力比不过日本的舰队,慈禧挪用海军军费,武器装备很久没有更新了。

西方态度。太平军的时候,清方可以“借师助剿”,西方开始中立,后来支持清政府。而甲午战争,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的势力;德国和法国为了趁日本侵华之机夺取新的利益,也支持日本侵略中国。俄国虽然对中国东北和朝鲜怀有极大的野心,但尚未准备就绪,因此对日本采取不干涉政策。列强默许或纵容的态度,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

喜欢文章,请关注“重说中国历史”,谢谢!

能够击败百万太平军的湘军,为什么在甲午战争中却无法攻克日军?

首先击败太平军,不仅仅是湘军的功劳。在江浙歼灭李秀成主力军团的是李鸿章的淮军,消灭李世贤主力军团的是左宗棠湘军。

歼灭陈玉成主力军团的是,湘军鲍超和多隆阿八旗军联手的战绩。从西北回师的太平军最后主力军团陈得才军团20万大军,是僧格林沁消灭的。曾国藩湘军主要是攻克了安庆和天京,湘军只是消灭太平军的清军一部分力量,并不是百万太平军,都是湘军消灭的。

而且在甲午战争战场上,湘军也不是主力军。甲午战争主力是淮军,东北练军,山东新兵,河南练军(毅军50多个营),以及一部分湘军。清军的失败是整个体系的失败,而不是某一个部队可以挽救的。

首先将领都没有接受过完整近代军事教育,比如,聂士成以武童生身份投效庐州绿营,左宝贵出身江南绿营,叶志超乃淮军旧部。他们的近代军事知识,就是在镇压太平军的时候,从洋枪队哪里学到了一些过时的欧洲线式战术。

毕业于天津陆军军官学校1000名学员,只能当教练,不能进入军队野战部队担任军官。清军的理论火力是日军的10倍到20倍,还是停留在洋枪队带来的线列战术。在战场上他们呆板地排成整齐线列,然后在拉栓步枪的火力下一排一排地倒下,而采用新式陆军操典的日军则更多选择俯卧射击。

其炮兵仍旧属于步兵编制,战前临时播发到各炮位,就不用说炮兵集火射击了,起码落后日本炮兵三代。清军本身没有预备役制度和战场救护制度,编制更加落后,只有营级编制,而日军是野战师团编制。这一切都导致清军很难在甲午战争击败20万日本陆军,即便主力全是湘军,最后也是惨败的下场,因为湘军的战斗力并不超过,毅军,淮军和东北练军这些部队。

能够击败百万太平军的湘军,为什么在甲午战争中却无法攻克日军?

好多同学对甲午战争不了解,潜意识里总是认为甲午战争只有甲午海战,而忽略了陆战部分,其实甲午海战虽然是甲午战争中的关键部分,但是根本性的战争还是陆战部分。

海战是从黄海南部一直打到黄海北部、渤海南部,最多夺取大连旅顺港和威海刘公岛(北洋水师大本营)。

其实陆战部分规模也很庞大,日本动员了约24万人,清军动员了约25万人,那是从朝鲜半岛一直打到辽东半岛,清军陆军被打的是一触即溃,溃逃千里,魂飞魄散。

在甲午陆战中一直溃逃的清军主力就是淮军,当时淮军统帅叶志超在平壤战役后,以六天狂奔五百里的速度从平壤逃到鸭绿江边,不久之后又退到辽河以西,这种灾难式的大逃亡,就是电影里都不敢这么演,但是淮军统帅就敢这么指挥。

听闻淮军溃败的消息后,有一些湘军老少爷们一看,这不是到我湘军一展身手的时候了吗?被淮军压制了这么多年,关键时候还不是看我湘军露脸?

当时湖南巡抚吴大澂就向中央上书,表示湖南要重整20营,到辽东战场去一雪前耻,把淮军丢的场子找回来。

当时已经手足无措的光绪皇帝看到吴大澂的上书,以为自己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想要靠湘军力挽狂澜,于是把所有的希望都压到了湘军的身上,当然,淮军都打不了的仗,逐渐被边缘化的湘军更不行了,开赴辽东战场不久就以惨败收场。

有同学就会问了,湘军当年能够击败太平军,为何后来在甲午战争中无法攻克日军?

对湘军和淮军发展历史比较了解的同学肯定也都知道,湘军在镇压太平天国结束后就已经裁撤,到甲午战争的时候,参加反攻日军的湘军大多都是老弱病残。

这其实是只知其表,不知其里的表现,最起码对湘军这种组织形式缺乏了解。

湘军给人的印象就是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以后,清政府的八旗和绿营腐朽不堪,不能一战,最终是湘军的出现才力挽狂澜。

讲到湘军为何会有战斗力的时候,与曾国藩的“儒法练兵”的高科技技术,配合以“书生+山农”的独家配方,最终形成了一股能与太平军正面抗衡的军队。

统治一支军队最重要的地方其实是统治士兵的思想,曾国藩在思想教育方面抓的的确很好,他让读书人担任将领,让思想单纯的农民来当兵,整天以儒家三纲五常的东西来束缚士兵。

同时,曾国藩又发展自主招兵的模式,让营官自己去招兵,招来的兵只服从营官,然后级级如此,利用地缘观念和血缘关系,把士兵维系在一起,上阵打仗的都是亲戚朋友老乡,因此能够紧紧的团结在一起。

这些东西都被看作是曾国藩统练湘军的法宝,其实这些东西也就是曾国藩刚开始练军的时候搞一搞,等到打仗的时候,还是屡战屡败。

凡是曾国藩亲临一线的战事,必定都以失败而收尾,论书生战场指挥能力,那就是扯淡。

读书人说到底学的都是治国的虚道理,你让他到战场上去动真刀真枪,大多数书生都不行,我感觉就是缺乏一股冲劲和狠劲。

所以,这一套“神技”,只在练兵初期用过,到湘军起步之后,谁还听他瞎嘞嘞,士兵也不傻,儒家那一套“白嫖”激励法则人家根本就不上道。

你想要我冲锋陷阵,那就把军饷提上去,只要钱到位,玻璃碴子干细碎。

在湘军体系中最能打的一支应该是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部,曾国藩搞的钱大部分都给了曾国荃,就是想让其立功,为曾氏家族增添光彩。

在具体打仗过程中,曾国荃以挖壕围城最为擅长,很多人可能会认为攻坚是打仗中最难的部分,因此认为曾国荃最能打,其实在当时围点打援的战术中,围点并不难,难的是打援。

最激烈的战况往往都在战场外围,而当时论功行赏制度,谁攻城谁就是首功,打援的往往是费力不讨好。

最让人接受不了的是,谁的部队率先破城,不仅是首功,还是大张旗鼓的洗劫城内的财富。

据说曾国荃部在打下天京的时候,无数金银财宝都被湘军给分了,这哪是打仗,简直就是抢钱啊!谁抢钱不积极?

再说湘军的模式,虽然说是模仿明朝时期的营制,每营五百人,其实跟绿营的形式差不多,并没有什么进步的地方。

差别就在于绿营是世兵制,而湘军是募兵制,至于哪种制度更优越,我感觉还是募兵制要好一些,虽然烧钱,但是至少表面看起来更职业一点。

曾国藩等湘军将领很看不起八旗和绿营,其实八旗和绿营在入关之后能够维持清朝一二百年的国防重任,实力还是有的。

相比之下,曾国藩的湘军,在攻克天京的时候就已经出现暮气,不但军队腐朽、纪律松散,还不听指挥,各种乡会组织渗透其中,最后连曾国藩都感觉再不裁撤湘军,肯定引发后患。

在有关曾国藩的各种资料中,都显示曾国藩在攻克天京后,清廷为了打压曾国藩,通过扶持李鸿章、左宗棠等人来制约湘军,曾国藩为了防止清廷猜忌,主动裁撤湘军,以表明心迹。

其实,这种说辞虽然有理有据,总是让人感觉清朝的统治者不太靠谱,曾国藩跟清廷一直走的很近,进士出身,翰林多年,京官下乡,三朝元老于一身,相对于左宗棠和李鸿章来说,还是曾国藩更靠谱。

另一方面,虽然太平天国运动战事结束了,但是镇压捻军的战事依然很凶险,尤其是僧格林沁战死以后,清廷必然需要更加仰仗湘军。

在这个时候,曾国藩裁撤湘军,多多少少是有争议的,最后朝廷要曾国藩前去剿匪,曾国藩只能率李鸿章的淮军去剿,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还是没有成功。

我们是不是可以大胆猜测一下,在战事还没有结束的时候,曾国藩就把湘军裁撤,是担心晚节不保呢?

在做官这方面,曾国藩的思想很复杂,没有太大的野心,却有自己的小算盘。

可以说,曾国藩的思想过于守旧,只能算作是当时中国近代化转型中的过度人物,李鸿章要比他更洋化一点,在治军思想上,淮军也比湘军更前卫一点。

最后淮军取代湘军并不是曾国藩客套,而是实力所至,尽管现在很多人看不上李鸿章,但是就能力来说,李鸿章相比曾国藩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由湘军孵化出的淮军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个道理,这支军队在战场都一溃千里,一路从平壤跑到北京,那湘军纵有天大的本领也不可能反攻日本成功啊!

军事发展其实就是,你不进步就会被别人超越,这个警示才是我们应该铭记的。

能够击败百万太平军的湘军,为什么在甲午战争中却无法攻克日军?

太平军后期的战斗力很低,跟明治维新后的日军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首先说明一点,甲午战争时清廷参战的主力是淮军,当年曾国藩攻克天京后就把湘军主力给解散了。但淮军和湘军的性质差不多,也可以拿来替换去比较。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一场非常重要的事件,这场运动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它却彻底地改变了晚清的历史走向,为日后汉人掌权以及辛亥革命打下了基础。

太平军在刚刚兴起之初,其战斗力还是非常凶悍的,打得八旗和绿营是哭爹喊娘,以至于清廷不得不启用地方团练。

不过随着战争的进行,以及太平天国的内讧,当年那帮作战凶猛,信仰坚定的“老广西”都渐渐打光了。而太平军在招募新兵的时候也没有太严格的选拔制度,什么社会二流子都能进,这一点跟湘军相比差之甚远。人家曾国藩招兵就非常苛刻,地痞混混之流一概不予录用。而且湘军都是由乡党组成,大家都是亲戚朋友,因此凝聚力非常高,在战场上抛弃战友擅离职守的情况极少发生,高素质兵源帮助湘军愈战愈勇。

到了战争后期,经常是几万湘军追着十几万太平军打。在天京保卫战中,李秀成率领20万太平军愣是没打退曾国荃的5万湘军。而在天京城破之时,城内的太平军战士尚有10万,这个兵力与湘军基本相当,但结果还是被KO。(后期的太平军战斗力真的不行)

实事求是的讲,太平军仍旧是一支传统的农民军,特别是后期太平军简直就是一个流动收容所,里面什么人都有,都是来混饭吃的,其训练水平和战斗意志可想而知,很难和军纪严明的湘军对抗。

但是话又说回来,湘军和淮军难道就是现代军队吗?

显然不是!

湘军和淮军同样是两支封建军队,这种军队打打农民军还可以,但要是真的碰上现代军队,那就歇了。而甲午战争时的日军正是一支现代军队,其单兵素质,战斗纪律,战斗意志都远胜于湘淮两军。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在平壤之战时,淮军和日军的兵力基本相当,武器也基本一致,而淮军还有坚固地平壤城墙做依托,明显是战友优势。(甲午战争时期的淮军)

而当时日军的水平也很一般,其战法就是猛冲,无脑式猛冲,这种冲锋式作战方式一直持续到日俄战争时代。日本所谓的军神乃木希典就特别喜欢这种霸气冲锋,而现在我们管这种作战方式叫“千里送人头”。(甲午战争时期的日军)

日军的狂热冲锋肯定是杠不过淮军的子弹,几轮冲锋下来日军被打得是七荤八素,遭受重创。可就在日军束手无策之际,淮军突然撤出了平壤城,这让日本人都蒙了,幸福来得太突然了!随后日军便伏击了撤退的淮军,取得了平壤之战的胜利。

那么淮军为何在占有优势的情况下突然撤退呢?

因为子弹用光了。

其实淮军在战前准备的弹药还是比较充足的,但是由于训练不到位,淮军士兵的射击精度贼差劲,使用子弹也没有节制,完全就是用弹雨压制日军的数次冲锋。如此一来淮军的弹药消耗飞快,仅一天时间,七十多万发子弹就几乎打光了。

假设淮军有免费续杯的子弹,那么即便把全国男子都填进去,日本人也拿不下平壤城。但子弹毕竟是有限的,于是在子弹告罄之前淮军只得仓皇撤离。

当然,现代军队的定义不只是训练,其综合保障体系也涵盖其中。要知道在甲午战争时淮军的粮食都需要自筹,朝廷是不管的。至于弹药和军饷也差不多,都是由地方分摊,这很容易出现扯皮的情况,极大地影响军队战斗力。

试想这样一支军队怎么可能是日军的对手?

能够击败百万太平军的湘军,为什么在甲午战争中却无法攻克日军?

平定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后不久,曾国藩就主动向朝廷申请裁撤湘军。

用他的话来说,一方面湘军锐气已尽,毕竟老对手敌人已经完蛋了,而且兵将打仗后每次胜仗后一顿抢,现在都发财了就没有拼命的勇气了;

二是心照不宣的和朝廷的默契,打仗少了而重臣手握重兵既耗费兵马钱粮,还威胁朝廷统治,成为统治者心腹之患,这也是给自己和手下找到一条安稳后续之路。

而且,师承曾国藩的李鸿章手下的淮军日渐成长发展,完全可以取代湘军的作用,和左宗棠的楚军成为朝廷依靠的汉人武装。

所以,甲午战争时期,虽然很多军队师承可以上溯至湘军,有些兵将也是原来的湘军系统,但是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主力其实已经是淮军和其他。

回到甲午战争中,战线有两条:一条是海上 ,即众所周知的甲午海战。

北洋水师损失巨大,邓世昌等海军精英战死,其领导者包括丁汝昌等都是李鸿章的淮军体系,而李鸿章都是师承湘军创立者曾国藩,但是这时候的北洋水师以及淮军已经和湘军平定太平天国首都南京的顶峰时期相去甚远,对比日本国家对日本帝国舰队的全力扩建引来的迅速发展,上下一心,组织力和后勤补给,现场的战斗力和运气,北洋水师战败的结果可以说大概率的;

另一条战线则是在路上,日军从朝鲜半岛一路挺进,叶志超望风先逃,即使有少量将领英勇抗争,仍然无法挽回溃败的大局面,大连,旅顺等相继陷落。

此时的日军陆军虽然相比后来抗日战争时期,对中国军队的火力和战斗力的领先程度还没那么大,但也是学习西方强国建设的现代化陆军,而中国军队的领导力和组织,兵器水平,战斗素养等等完全是两个时代的军队之争,以工业化的日军打农业化的中国军队,优势自然非常之大,清军战败的结果也是大概率的。这和英法等国在亚非拉等地的代差战斗一边倒的胜利是同样的原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