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的集团军群,兵团是军区概念吗,大佐的军衔类似大校还是准将?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历史记载以来,爆发的最大规模的战争,以德意日组成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国,加上匈牙利、保加利亚、斯洛伐克等仆从国为一方,以美英苏中等主要的反法西斯盟国为另一阵营,双方展开了浴血奋战,最终,以同盟国胜利轴心国和仆从国的失败而告终。
集团军群,是二战时期,规模最为庞大的战斗单位,最起码是以两个以上的集团军所组成,兵力有数十万,甚至高达上百万,隶属于统帅部或战区,具有较高的战略地位,往往在起决定性作用的地区投入作战。
作为能独立地遂行数个战役方向或一个战略性战役方向作战的最重要也是最庞大的作战部队,集团军群是陆军最强大的作战单位,苏德战场上德国集团军群最少都有30余个师组成,作战人员40万起步,一直到100余万兵力不等。
德集团军群的主体作战力量由步兵、装甲(掷弹)兵、通讯兵、摩托化步兵、缁重部队、航空兵等组成,满足指挥、作战、通讯、后勤保障支援等作战需求。由于集团军群是军队战时最高的作战单位,因此德军集团军群最高指挥官大都由陆军元帅担任,战争初期投入苏德前线的南方集团军群、中央集团军群、北方集团军群这三大集团军群,都是二战德军最为著名的集团军群,在“巴巴罗萨计划”实施以后,一路攻城拔寨,摧枯拉朽,深入苏联腹地数百上千公里,都取得了非凡的战绩。
二战时期,交战双方并未设置兵团这一作战单位,兵团实际上是中国军队特有的作战单位,抗战时国军设置有兵团,却在解放战争时大行其道,交战双方都各有兵团的建制,大规模的战役往往就是双方数个兵团之间的较量。
所以兵力相当惊人,著名的淮海战役,国共分别投了80万和60万兵力,最终,60万战胜了80万,因此被斯大林誉为“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
一般兵团下辖有3个军左右,事实上兵团相当于抗战时期的集团军,但兵力不等,一般都是以10万人为基数,8万人的兵团也不鲜见,超过10万人也正常。
譬如,淮海战役被歼齐装满员的黄维兵团就由第10、第14、第18、第85军,加上第4快速纵队组成,兵力有12万人;第四野战军第13兵团是王牌部队,由第38、第47和第49军组成,兵力高达15万人,从东北一直打到海南岛,所以四野的兵历来都牛哄哄,因为解放了大半个中国。
大佐,是日本军衔,佐官等同于别国的校官,二战时期,日军军衔是由将佐尉三级九等组成,即大将、中将、少将;大佐、中佐、少佐;大尉、中尉、少尉,因此,日军的大佐相当于别国军队的上校。
大校是苏军和中国军队特有的军衔,设置此军衔目的说穿了就是为了卡少将,毕竟少将军衔在国内属于正军级军官,只有资深的大校正师级干部,才有资格晋升少将军衔,少将不工作了属于离休干部,大校不工作了属于退休干部,关于退休和离休是中国国情,不便评论心知肚明就可以了。
至于准将是西方军队在上校之上少将之下设置的一个职位,有类似中苏军队设置大校的考量,军队内毕竟将军不能太多,所以弄了个准将的军衔,也是为了卡少将,所以和中苏军队一样,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军官,干到大校升到准将,就原地踏步走了,不可能擢升少将了,干到退休干不动了,也就大校和准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