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黄绍竑离开桂系真的只是投蒋吗?
黄绍竑算是一个有理想色彩和整体利益取向的地方军政要人。他在国民党各派斗争与平衡中,常常由于恪守自己的价值,反而成为都认可的一个人,离开桂系前往国民党中央,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抉择。
桂系分为老桂系和新桂系,黄绍竑、李宗仁与白崇禧三人白手创业,乱世起家,最终成为新桂系三巨头之一。中原大战桂系失败之后,黄绍竑离开广西,但与新桂系的关系一直藕断丝连,并非是彻底闹翻。黄绍竑后来回忆:
“我这次之所以离开广西团体,并不是因为我与团体的中坚分子感情破裂或利害冲突而失意出走的。说实话我仍爱我共同奋斗过的团体,毫不存在想破坏或利用团体之心理,去南京主要是想调和广西团体与中央的冲突,是想实现我的和平主张。”
1930年,黄绍竑离开桂系,前往国民党中央任职,之后担任内政部长,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想调和广西地方军阀与中央—蒋介石之间的矛盾。蒋介石下野,与桂系逼迫曾有关系。
黄绍竑在政治策略上很成功,通过和平手段使得桂系最终融入国民党,成为最强势的一个内部反对派。而他与李宗仁、白崇禧的诉求也一直是比较接近的。李宗仁也曾说:黄氏此去也并非与我李、白有何不洽。离开之际,黄绍竑认为:
“我们搞了几年,结果弄得这个样子,同蒋介石争天下,肯定是争不过的了。我不如趁此借着桂系的影响,凭着自己的手段,到外头去混,一定可以混出一个名堂来,或者对桂系间接有一些帮助。”
黄绍竑选择发展不能拘泥于广西一地,侧身庙堂之上,为新桂系的强盛开创了广阔的政治空间。1949年,李宗仁任职总统,是其战略的成功与巅峰,也是没落。
1930年黄绍竑离开桂系真的只是投蒋吗?
1930年桂系反蒋失败,桂系二号人物黄绍竑军事上出现重大失误,整个桂系团体内部爆发严惩黄绍竑的呼声,特别是本次反蒋除了桂系,还有张发奎的部队,也称桂张联军,张发奎受损严重,惩办黄绍竑的呼声也最大,同时还有当时的桂系三号人物白崇禧暗流涌动。
李宗仁并未说明要处罚黄绍竑,黄绍竑迫于当时的压力,决定离桂投蒋。李宗仁再三挽留,李黄白三人 针对广西的未来,在与蒋是战是和,做出了选择,李白二人选战,黄绍竑选择和,就这样黄绍竑 在向李宗仁保证绝不祸害广西的前提下,李宗仁礼送黄绍竑离开广西。至此 桂系李黄白系统结束,李宗仁随即认命黄旭初为广西省主席,桂系李白黄系统开始运作。
本次中原大战 黄绍竑一开始就不情愿,他提出的口号是,不和老蒋对着来,主要经营好广西就行了。当然这个口号,比起李白的逐鹿中原确实差了很多,但是我觉着黄绍竑是现实的,凭广西一域对抗老蒋不现实。战争失败后追责,这是对黄绍竑最大的不公平,桂系最大的败仗,两湖事变,湖北 平津部队全部丧失,连累广西丢失,谁的责任?此后黄绍竑只身潜回广西,从俞作柏 李明瑞手中夺回广西,功劳最大。李宗仁在追责声中,也没有很好的保护黄绍竑,白崇禧的暗流涌动,让桂系三巨头,出现巨大的裂痕,于是黄绍竑 决定离桂投蒋。
这件事 我认为李宗仁没能及时处理好是一个方面,最为主要的白崇禧暗流涌动让黄绍竑心灰意冷了,加上黄绍竑常年在家,自己的老部队被李白带出去,白崇禧任人唯亲,黄绍竑的人,基本没落了。黄的出走是负气的,桂系李黄二人的本钱,张发奎不过是外人,白崇禧不过是黄绍竑的马仔,追责根本就不成立的……这才是黄绍竑出走的根本原因。李宗仁太纵容白崇禧,这也是桂系以后吃亏的根本。
1930年黄绍竑离开桂系真的只是投蒋吗?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一、黄绍竑的经历黄绍竑,字季宽,广西容县人,1895 年生。家庭为容县一带的名门望族。黄绍竑7岁人私塾,1909年14岁入广西陆军第3中学学习。辛亥革命时,黄参加了“学生敢死队”开赴湖北支援。
1912年入武昌陆军军官第3预备学校第3期继续学业。1914年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3期。1916年毕业后,回广西陆军任准尉见习官。1917 年调任马晓军的模范营 3 连少尉连副。10 月参加护法之役,入湘作战,升任连长。
1921 年,马晓军部扩编为 4 个营,黄绍竑与白崇禧、夏威同升为营长。不久,广西省长马君武委任马晓军为“田南警备司令”,黄又升为统领。粤军撤回广东后,马晓军部被“自治军”看作是广西的“反骨仔”,遭到攻击。在百色城的部队,全部被刘日福缴械,黄被俘。
后经刘宁臣疏通,黄得以释放。马晓军于危难之中,见势不妙,便在部队由南宁向灵山撤退中离开了部队,其残部四五百人由黄绍竑率领。在不断遭到“自治军"的打击情况下,黄绍竑难以立足,而当时李宗仁据有玉林,以陆小同学的关系收编各路队伍,所以黄绍竑也把队伍拉到玉林,李宗仁委任他为第3支队司令。
但不久,黄绍竑又感到玉林的地理形势和李宗仁的关系不能使自己有发展的机会,1923 年他假借投靠沈鸿英,把队伍开驻梧州。同时,他联络在广州养伤的白崇禧,由白崇禧以全权代表的身份晋见孙中山,表示愿意加入革命的行列。同年4月,孙中山即委任黄绍竑为广西讨贼军总指挥,白崇禧为参谋长,下辖3 个团,以俞作柏,伍廷飏、夏威分任各团团长。
白崇禧回梧州后,即与粤军李济深部合作,解决了沈鸿英镇守梧州的冯葆初部,宣布起义讨沈,树起了广西讨贼军的旗帜。同年9月,黄,白又在粤军李济深部配合下,打败了从广州回师广西的独立师陈天泰部,讨贼军的力量大为增强,下辖俞作柏、伍廷飏、夏威 3 个团及 8 个游击队共计 8000 人,统管了整个西江上游各县。
二、黄白李联合组成的桂军黄、白要打败陆荣廷,沈鸿英两大势力,自知其讨贼军的力量不足,必须和李宗仁合作,才能有所作为。于是,黄绍竑派吕竞秋、伍廷飏到玉林与李宗仁商量合作问题。白崇禧也向李部参谋长黄旭初表示:“若李率其所部与讨贼军合作,登高一呼,四方必定归,功劳岂在广西。"
李宗仁经过考虑,为了统一广西,打败陆,沈两军,决定联合黄绍竑,白崇禧共同对敌,他将所部改为“定桂军”,自封为总指挥,以定桂军名义与讨贼军合作。
李、黄、白联合在一起,形成了一股足以与陆荣廷,沈鸿英三足鼎立的势力。根据当时的形势,李、黄、白决定先联沈灭陆,最后铲除沈鸿英,统一广西。1924 年初,黄绍竑派人向沈鸿英表示愿意与之合作,推倒陆荣廷后平分广西,沈鸿英表示同意。4月,沈鸿英与陆荣廷爆发了桂林之战,双方相持不下,并有媾和之意。李宗仁等认为,双方和议如成,则广西仍三分之局,陆,沈还会合谋对付自己,决不能坐失良机。
5 月,他们乘陆、沈和议未成之机,分水陆两路进军,袭取陆荣廷的老巢南宁及左右江各县。李宗仁在攻取了南宁等地以后,深感讨贼军和桂军虽然合作成功,但也存在较深的矛盾,担心会重蹈太平军天京事变的覆辙,于是电请坐镇梧州的黄绍竑来南宁商讨对策。
李,黄都认为,想统一广西,就要彻底消除两军间的嫌隙,而唯一的办法就是使两军合二为一,统一军令和政令。于是,他们决定成立“定桂讨贼联军司令部”,李宗仁任总指挥,黄绍竑任副总指挥,白崇禧任总参谋长兼前敌总指挥。
定桂讨贼联军成立后,兵分 3 路,进剿陆荣廷残部,迫使陆荣廷于 8月 24 日通电下野。1924 年 11 月 ,孙中山明令将“定桂讨贼联军总指挥部"取消,改组为“广西全省绥靖督办公署”,委李宗仁为督办,黄绍竑为会办,白崇禧为督办公署参谋长。下辖 2 个军,第1 军由定桂军改称,军长由李宗仁兼任;第2军由讨贼军改称,军长由黄绍竑兼任。
督办公署增编2个警卫团,团长由郭风岗、陶钧分任;第1 军增建 1 个统领,由封高英担任。第2军增编2个边防司令,由徐启明、龙得云分任;1 个游击司令,由陈先觉担任;2 个统领,由黄桂丹、岑孟达分任;1 个支队司令,由陈济桓担任。
1925 年 1 月,李宗仁率大部移驻桂平,进行讨沈准备。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这时,曾拒绝孙中山的要求,不愿充任大元帅府副统帅的滇系军阀唐继尧,趁广州群龙无首之机,忽然通电就职,准备自滇、黔两省派3 路大军,假道广西,前往广州视事,妄图占据两广。
李宗仁连夜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利用唐军尚在准备的空隙,先讨平沈鸿英,以除后患,再回师合力抵抗唐军。4月,李宗仁兵分3 路对沈鸿英发动突然袭击,经过数日激战,沈鸿英部全线崩溃,李宗仁占领桂林,沈鸿英化装逃走。
当李宗仁消灭沈鸿英之际,唐继尧已令其号称“建国军”的滇,黔两省部队约6万余人,兵分两路东指。一路由龙云为总指挥,率3万余人,1月下旬由云南广南府进发,占领广西百色县,沿江直趋南宁;一路以唐继尧弟唐继虞为总指挥,率 2.5 万余人,由贵州榕江县进人广西,占领三江县、融县、直趋柳州,第一次滇桂战争由此爆发。
由于桂军实力薄弱,李宗仁,黄绍竑便令南宁驻军退出南宁,以保存实力,待机反攻。同时,派人向广州国民政府求援,和驻粤滇军范石生部联络,广州国民政府派范石生率 2 万余滇军援桂。5 月中旬,黄绍竑与范石生合力于昆仑关击败滇军,迫使进犯的龙云部退守南宁。
随后,李宗仁等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首先以部分兵力牵制住南宁方面的滇军,然后集中兵力,在柳州北的沙浦地区与滇军激战,滇军大败。接着又在庆远、怀远之战再败滇军。柳州之唐继虞部只好退回云南。南宁之龙云部由于势孤也被迫于 7月上旬撤出南宁,经龙州、靖西退回滇境。第一次滇桂战争以滇军失败而告结束。
1925 年间,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统一了广西,成为新桂系军阀三巨头,其部队扩编为9个旅。此后,李、黄、白开始整顿内部。李、白负责整训部队,将原定桂,讨贼军及收编的旧桂系部队编成 25 个团,校正陆军教程进行训练。
1926 年初,广州国民政府派汪精卫、谭延闿到广西,在梧州与李、黄就两广统一问题交换意见。其后,李、黄亦派白崇禧到广州具体商谈。3月15日,达成军、政、财统一的三项决议。3 月 24 日,桂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 7 军,李宗仁为军长,白崇禧为参谋长,黄绍竑为党代表。
三、北伐中的桂军1926 年 3 月 12 日,北洋军阀,湖南省长赵恒惕被湖南人民赶走,3月 25 日,唐生智接任湖南省长。4月 19 日,吴佩孚任命叶开鑫为湘军总司令,4月21日,叶开鑫率军向唐生智发起进攻,唐生智连连战败,遂致电李宗仁请求广西出兵增援,并派刘文岛赴桂请兵。李宗仁认为,与其坐视唐军败退入广西,叶军追随入桂,还不如先发制人,出兵援唐,这样一则可保全统一的局面,二则可乘此机会向外发展。
于是,先派钟祖培的第 8 旅先行援湘。7 月 9 日,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第7 军奉命入湘作战。李宗仁以第 3、第 4、第 5 、第 6、第 9 旅等由黄绍竑指挥留守广西,另以第1,第2旅编为第1路,第 7、第 8 旅编为第 2路,分别由夏威、胡宗铎指挥出师北伐。
至8月 12 日,北伐军先后攻占了株洲,醴陵、长沙等地,而后,第7 军编为中央军右纵队,李宗仁率领连续攻占了平江、岳阳后,又在汀泗桥、贺胜桥战役中大败吴佩孚部主力,9月1日攻至武昌城下。李宗仁对武昌发起三次攻势,但未能攻下。
后汉阳、汉口先后被北伐军攻占,9月14日,北伐军司令部正式封锁武昌,使敌军粮草断绝。10月10日,北伐军发起总攻,收复了武昌,吴佩孚的势力基本被消灭。
攻取武汉以后,蒋介石调李宗仁第7 军沿长江东下。1927 年1月,第 7 军隶属江左军编为第 1 纵队,向长江下游进攻。2 月,该军所辖各旅改师。其中,第1师,夏威任师长;第2师,胡宗铎任师长;第3师,钟祖培任师长。5 月,夏威升任副军长,李明瑞任第1 师师长。李宗仁挥师转战于赣皖战场,打垮了孙传芳的精锐部队,1927年 3 月初进驻安庆。
随着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桂系势力也迅速扩大,除了李宗仁的第7 军外,白崇禧组建了第 13 军,白崇禧兼任军长,辖第1 师,熊式辉任师长(后该师脱离第 13 军);第2师,张定璠任师长;教导团,黄瑞华任团长。9月,第7军留守广西的部队组建中国国民革命军第 10 军,黄绍竑任军长,辖第1 师,伍廷飏任师长;第2师,黄旭初任师长;第3师,吕焕炎任师长。
3 月中下旬,蒋介石正积极准备政变,桂系集团亦参与其事,李宗仁向蒋建议,将第7 军主力从安徽调到南京附近,以监视沪宁线的“不稳”部队。4月3日,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参加了上海反共秘密会议。4月12 日,桂系集团配合蒋介石发动反共政变。
4 月下旬,南京方面决定继续北伐。5月1日,南京军事委员会正式发布命令,将所属各部编为3路军,当时,李宗仁任第3 路军总指挥,辖:第1 纵队,叶开鑫任指挥官(辖第44军);第2纵队,夏威任指挥官(辖第7军缺第2师);第3纵队,胡宗铎任指挥官(辖第 7 军第 2 师,第 15 军第 1 师);第 15 军独立旅;第 4纵队,王天培任指挥官(辖第 10 军);第5 纵队,柏文蔚任指挥官(辖第33 军);总预备队,王普任指挥官(辖第 27 军)。
5月上旬,第3路军担任攻击任务的各部相继渡过长江,并迅速攻占了江北的巢县、含山 ,舒城。5 月中旬,第3 路军之第 2,3 纵队大破直鲁联军于杨皋。接着,又在合肥东北的梁园大败张宗昌军马济所部。5 月22日,李部攻克津浦线上的重镇蚌埠。6月2日,占领战略要地徐州,逼使孙传芳退走韩庄,张宗昌由海州转入山东。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蒋介石对于在北伐期间迅速崛起的桂系势力深感不安,准备加以削弱和消灭。4月底,蒋介石密令何应钦解散李宗仁的第7 军,何应钦认为不妥,拒绝执行。此事,加剧了蒋桂之间的矛盾,促使李宗仁对蒋采取不合作态度并准备逼蒋下台。
7月,武汉政府派唐生智率部东征讨蒋,李宗仁便以讨唐为名,将第7 军部署在南京以西地区,又联络浙江周凤岐将其第 26 军开到南京周围,形成对南京的包围。当武汉程潜部到达芜湖以西时,李宗仁与程潜取得联系,相约互不攻击。8月6日,蒋介石亲自指挥的徐州战役一败涂地,津浦南线尽失,这不仅使蒋介石企图以军事上的胜利对武汉方面施加压力的愿望破灭,而且使南京政府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困境。李宗仁决定利用这一时机逼蒋下台。8月12日,蒋介石采取以退为守的办法提出“辞职下野”。
蒋介石下野后,桂系控制了南京国民政府。8 月下旬,孙传芳部节节南逼,威胁南京。李宗仁、白崇禧以及何应钦等指挥部队实施抗击,在龙潭一带与孙军展开血战。8月30日,发动全线进攻,大败孙军,共缴获枪械 4 万余支,机关枪、迫击炮各数千门,俘获孙军官兵 3 万余人,使孙传芳之精锐尽丧,也扫除了威胁南京国民政府的严重障碍,保卫了南京。
龙潭之战后,李宗仁的第7军扩编为第2路军,下辖第7军、第19军、第18军。
1927年9月11日,李宗仁撮合宁汉沪三方在上海开会。会上,桂系与西山会议派联合,排斥了汪精卫“正统"地位,把国民党中央的领导大权抢到手,成立了一个由桂系控制的“中央特别委员会”。汪精卫愤而通电下野,暗中策动武汉的唐生智拥兵割据与特委会对抗,又联合张发奎在广州公开另立中央。
桂系早想夺取唐生智控制的武汉和两湖,打通与广西老巢的联系。
趁此机会,李宗仁宣布武装讨伐唐生智,爆发了李唐之战(又称宁汉战争)。1927年10月,李宗仁,白崇禧争取到了与唐生智不和的谭延闿、程潜的支持和配合,又得到冯玉祥、李济深在河南、广东的遥相呼应,率领西征军讨唐。开战不久,唐军纷纷溃败,叛唐附桂。至 11 月 11 日,武汉危急难守,唐生智被迫下野,东渡日本,所部由刘兴,李品仙、何键率部撤回湖南。
11月15日,西征军占领武汉。武汉政治分会被取消,代之以湘鄂政务委员会,程潜任主席。唐军各部相继接受改编,桂系的势力得到进一步的壮大。
此时,蒋介石为了东山再起又与汪精卫联合起来,加上冯玉祥在北方也吁请蒋介石出山,继续北伐。一时间,“拥蒋复职”的呼声四起,桂系也被迫公开表明“拥蒋"的立场。1928 年 1 月 4 日,蒋介石回到南京,1 月9日正式通电复职。2月2日,蒋介石主持召开了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蒋介石又把党政军权集于一身,桂系的发展遭到了挫折。蒋介石复职后不久,即宣布继续“北伐”,因为要借助桂系力量统一北方,所以对李宗仁等暂时采取了忍让态度。
4 月,李宗仁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 4 集团军总司令兼武汉政治分会主席,张华辅任参谋长,白崇禧任前敌总指挥。第 4 集团军由桂系部队和两湖部队所组成,共辖 16 个军和 7 个独立师。
桂系集团势力的迅速膨胀及其咄咄逼人的气势,使得蒋介石寝食难安,为消除后患,他首先向桂系开刀。1929年2月,蒋介石偷运武器给湖南省长鲁涤平,策动反桂。李宗仁闻讯后即与白崇禧、黄绍竑等密商对策,决定与蒋介石对抗。2月 19 日,李宗仁在南京指示负责武汉政府分会的部下胡宗铎,以政治分会的名义罢免鲁涤平的湖南省主席兼第18 师师长的职务,任命何键为湖南省主席,并派夏威、叶琪两军从武汉入湖南赶走鲁涤平,从而激化了蒋桂之间的矛盾。
蒋介石为打击桂系,首先拆散粤桂联盟,将广东省主席兼第 8 路军总指挥李济深“请"到南京处理“湘案”,于 3 月 21 日将李济深囚禁。3 月 22 日,蒋介石下令免去李宗仁,李济深,白崇禧本兼各职及永远开除 3 人党籍。其时白崇禧正在河北,蒋介石派唐生智去策反其旧部,李品仙、廖磊等背叛白崇禧,白崇禧即乘日轮南逃上海。蒋介石获悉后,急电上海警备司令熊式辉,令其派快轮到吴淞口截留逮捕。熊式辉秘书王又庸将此事密告从南京逃入上海法租界的李宗仁,李宗仁通过日本关东军司令宇都宫的帮助,在白崇禧到达吴淞口前将他接往日本。后白崇禧从日本经香港回到广西。
李宗仁也在 3 月 25 日夜间逃离上海法租界,经香港回到广西,与蒋介石展开蒋桂战争。
3月26日,蒋介石下达讨桂令,兵分3路,分别由江西、长江沿岸、平汉路会攻桂系控制的武汉要地。桂系李宗仁也拉开决战的架势,委任何键,叶琪、夏威、胡宗铎、陶钧分别为第1、第2、第3、第4、第5 路军司令,将部队布防在湘东和湖北黄陂一线。1929 年 3 月 30 日,蒋介石下达总攻令,蒋桂战争正式爆发。
四、军阀混战中的桂军
在蒋桂战争中,蒋介石通过离间计,分化瓦解了桂系,导致桂系在战争中失败。李、黄、白兵败后,流亡越南、香港等地,蒋介石任命俞作柏为广西省主席,李明瑞为广西区编遣主任。俞作柏主政广西后,没有执行根除桂系的命令,有使桂系东山再起的预谋,这使蒋介石甚为震怒,密令陈济棠准备发兵广西。
俞作柏感到形势不妙,决定先发制人,并于 9月 27 日通电反蒋。但一经交战,部队便于前线倒戈,俞作柏只得于 10月13日逃离南宁。这时,由于广西境内无人主政,桂系军人及民众团体便呼吁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回广西重整局面。1929年 11 月间,李、黄、白相继返回广西,组建了护党救国军。
李宗仁等人重新主政广西后,适逢粤军张发奎部起兵反蒋,是时决定联合张发奎,东下进取广东。11 月中下旬,李、黄、白的第 8 路军与张发奎的第 3 路军,分别经广东怀集、德庆到清远会合,向广州进攻。蒋介石除了布置陈济棠所属谭道源、余汉谋,蔡廷错、翰屏、李扬敬各师迎战外,还派朱绍良,毛炳文等3 个师援粤,令何键的第 4 路军由湖南进攻广西,并以何应钦为广州行营主任负责指挥。
11月26日,李宗仁到梧州设立了大本营,桂张军分别从横石,洲心圩渡过北江。12月4日,何应钦下令向张桂军反击,双方经过激烈战斗,桂张联军失败,退回广西。粤军追击至广西境内作战,形成对峙。1930年2月,黄绍竑指挥张发奎的第4 军和桂系的第 15 军与粤军主力余汉谋、香翰屏 ,蒋光鼐的 3 个师在北流一带决战,激战4昼夜,桂张联军再次失败。就在这时,粤系首领胡汉民被蒋介石扣留南京,粤桂达成休战协议,粤军撤兵。
在粤桂战争(又称两广战争)结束的同时,北方的阎锡山与冯玉祥又联合起来对抗蒋介石。3 月间,各地反蒋派云集太原,组成了以阎锡山为中心的反蒋联盟。3月15日,由晋军将领商震和西北军将领鹿钟麟等57 人联合通电,拥戴阎锡山为中华民国海陆空军总司令,冯玉祥、李宗仁为副总司令。
4月1日,阎、冯、李分别在太原、潼关、桂平通电就职,中原大战爆发。此时,李宗仁所部桂军被编为第1 方面军,李宗仁任总司令,黄绍竑任副总司令,白崇禧任总参谋长,陈翰誉任参谋长。辖第1,第2,第3路军另4个师。第1路,张发奎任指挥官,第2路,白崇禧任指挥官,第3路,黄绍竑任指挥官。6月,第1方面军取消第1、第2、第3路,直辖 3 个军:第4 军,张发奎任军长,辖第 10 师,吴奇伟任师长,第 12师,薛岳任师长;第7军,杨腾辉任军长,辖第19 师,莫树杰任师长,第21 师,廖磊任师长;第 15 军,黄旭初任军长,辖第 43 师,梁朝玑任师长,第45师,韦云淞任师长;独立第1师,韩彩凤任师长。
5月中旬,桂军倾巢北上,李宗仁、黄绍竑、张发奎分 3 路入湘,唐生智残余湘军周斓、唐生明等纷纷响应,至6月初,桂军先后攻占长沙,岳阳。但黄绍竑部行动迟缓,此时刚进抵湖南零陵,而蒋介石命粤军蒋光鼐,蔡廷锴部已先机占领了衡阳,把桂军截成两段。为解除后顾之忧,李,白,张即放弃长沙,退回来阳,向粤军反攻。7月1日,李、白、张部与黄绍竑部,于衡阳五塘附近与粤军激战,结果被粤军打败,桂军只得退回广西。
五、脱离桂军的黄绍竑1930年10月,中原大战以后,桂系集团发生了分化,黄绍竑因与李宗仁,白崇禧意见相左,同时,也厌倦与蒋介石打内战,遂离开广西到南京附蒋,被任命为广西军务善后督办。而李宗仁、白崇禧仍然留在广西,继续坚持反蒋活动。
1931 年2月,南京国民政府立法院院长 、广东实力派人物胡汉民因反对蒋介石集党权、军权于一身,被蒋扣留。于是,反蒋派人物纷纷南下广州。蒋粤反目再次促成粤桂联合。陈济棠停止了对广西的进攻,与李宗仁握手言和。5 月 27 日,反蒋派在广州成立国民政府,李宗仁出任国民政府委员及军事委员会常委。
此后的黄绍竑脱离桂系,一心从政。桂系三巨头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还有其后的首领之一的黄旭初,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各自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黄绍竑在1949年8月13日,与刘斐、贺耀祖、龙云等44 位国民党高级军政人员发表声明,表示与国民党政府决裂,与中国共产党合作。9月,黄绍竑应邀到北平参加全国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新中国成立后,黄绍竑历任政务院政务委员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常委等职。1966年8月31日,在“文化大革命”中自杀身亡。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1930年黄绍竑离开桂系真的只是投蒋吗?
在很多人印象中,新桂系首领是李宗仁和白崇禧,而李、白二人的确知名度极高,在近代民国的历史上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实际上,在新桂系起家之时,桂系并非两巨头,而是三巨头,这其中,排名第二的是黄绍竑,大名鼎鼎的“小诸葛”白崇禧还要位居其后。
桂系三巨头不过在1930年中原大战失败后,排名第二的桂系巨头黄绍竑就离开了新桂系,并投入了常凯申国民政府的怀抱。黄绍宏为什么会离开新桂系,投靠常凯申呢?他脱离桂系的行为属于背叛吗?
第一,对于内战的不满和新桂系的失望。李宗仁、黄绍竑和白崇禧三人,从陆荣廷旧桂系的低级军官起家,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席卷整个广西,击败各路诸侯,成为广西的实际统治者,而此时,三个人才不过30出头,可以说,此时的三个人正是踌躇满志之时。
黄绍竑但当三个人野心勃勃的试图更进一步,成为中国的统治者之时,却屡遭败绩。先是蒋桂战争,三人被迫通电下野,随后又在进攻广东和中原大战中接连惨败。可以说,从北伐战争胜利后,一直到中原大战的三年多的时间,新桂系一直处于战争之中,但却在常凯申高超的手腕之下接连失败。
桂军面对如此现状,黄绍竑认为,利用武力击败常凯申,成为中国统治者的可能已经不复存在,新桂系不具有武力统一全国的能力。而接连的战争使得黄绍竑开始疲惫,对于战争也十分反感,他希望采用和平的手段,去解决国内从未停止的军阀大混战。
黄绍竑在回忆录中曾说到:
我觉得这几年的内战是太无所谓了,与国家有什么益处?与人民有什么益处?与自己又有什么益处?于是我决心退出这个内战的漩涡。黄绍竑第二,黄绍竑离开新桂系时,可以说是净身出户,已经将对新桂系的影响降低到最低,所以谈不上背叛。黄绍竑作为新桂系排名第二的巨头,在新桂系的军队中,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力,如果真心决定背叛新桂系,那么他完全有能力和实力将新桂系的一部分军队拉出来单干,这将对新败的新桂系造成根本上的影响,甚至新桂系就此分崩离析,也并非没有可能。
李宗仁和白崇禧但黄绍竑并没有这么做,而是经过了李宗仁和白崇禧的同意。因此黄绍竑离开新桂系,前往国民政府,可以将其看作三人政治理念的不合,与背叛没什么关系。而且到达国民政府之后,黄绍竑虽然曾被常凯申利用,试图取代新桂系,但黄绍竑并没有配合,而在黄绍竑担任各个职务之后,也从未对新桂系采取敌对行为。
第三,则要说到黄绍竑和白崇禧的矛盾。俗话说得好,三个和尚没水喝,三个人合作,本身就容易产生矛盾,而“小诸葛”白崇禧虽然军事才华横溢,但也存在心胸狭隘,自视过高,甚至不自量力等缺点。
白崇禧他先是低估了粤军的战斗力,莽撞进攻广东,不但被粤军击败,反被粤军占据了梧州,而后再进攻湖南的战斗中,白崇禧又将战斗的失败归咎于黄绍竑救援不力,并对黄绍竑大加指责,黄绍竑与白崇禧的矛盾几乎已经公开。因此,这进一步坚定了黄绍竑离开新桂系的决心。
1930年12月1日是黄绍竑37岁的生日,桂系三巨头在一起庆祝完生日之后,黄绍竑就离开南宁,并从龙州出发,取道越南到了香港,在广州短暂逗留之后,随即前往南京,正式脱离了新桂系。
李宗仁在国民政府之内,黄绍竑历任内政部部长、浙江省主席、湖北省主席等职,从未对新桂系采取任何敌对言行。而且在1948年常凯申第三次下野之后,李宗仁能够上台成为代总统,黄绍竑出力很大,这也是自黄绍竑离开新桂系后,桂系三巨头的第二次合作。
1930年黄绍竑离开桂系真的只是投蒋吗?
在中原大战后,蒋介石在最高地位在事实上已经确定,各地诸侯中的部分人纷纷进入中央任职或者纳入蒋介石旗下,比如晋绥军的商震、西北军的孙连仲、桂系的黄绍竑都是如此。在这里,我们仔细分析下黄绍竑与李宗仁、白崇禧和平分手,赞枢中央的原因。
一、蒋介石地位的确立与桂系的困难北伐成功后,蒋介石坐拥东南,有精锐的第一集团军,且政治上有胡汉民的支持。从1929年开始,蒋介石陆续击败李宗仁的第四集团军,两次瓦解西北军的反蒋活动,唐生智、石友三的反蒋活动,在1930年更是通过中原大战击败各路诸侯,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中原大战)
而桂系在1929年从华北到两湖全线失败,李、白、黄勉力支撑广西局面,应付着中央军朱绍良、广西陈济棠、湖南何健、云南龙云的围攻,内部还时有变动,形势非常不好。
二、黄绍竑的几次失败在李、白退回广西后,桂系为打破湖南何健、广东陈济棠的围攻,决定先发制人,1929年5月份率兵东下,虽取得一些进展,但没获得根本突破,白泥会战更是失利告终,全军后撤回桂。
(巅峰时期的桂系地盘)
进入六月,桂军虽回师击败入境的湘军,但投蒋的李明瑞、杨腾辉两师在粤军配合下向广西攻击,在抵抗无望的情况下,宣布下野,流亡海外。
1929年9月,李明瑞反蒋,桂系三巨头借机回到广西,并获得汪精卫的支持,而支持汪精卫的张发奎也率军到了广西,两方结合四万多人向广东攻击,结果再次失败。
进入1930年,一二月份,桂系的形势非常恶劣,基本进入内线作战状态,在桂南、桂北、桂东南先后几次作战,勉强稳住了形势。但是2月13-16日,黄绍竑指挥所部在北流与粤军作战惨败,李宗仁铁杆程思远回忆该战役就说“北流之败是黄绍竑在半年后决定退出桂系的原因之一”。
(桂系三巨头)
五月份,中原大战爆发,李宗仁为了打破局面,决定全师北上攻击武汉。在湖南战场,李部先后破衡阳、长沙、岳阳,兵锋直指武汉。此时黄绍竑的后续部队到达衡阳附近,但衡阳城已经被粤军占领。为此,黄要求前方部队回师破敌,在之后的衡阳战役中,桂军惨败。
客观来说,衡阳作战黄绍竑确实需要承担责任,当时张发奎的第四军更是要声讨战败的负责人。此战也让黄绍竑彻底心灰意冷,在8月21日,宣布主和。与李、白和平分手,与蒋介石开始接触。12月1日,黄绍竑宣布今后行动原则:一不再破坏国家,二不再破坏广西。第二天离开广西。在1931年1月25日,得到蒋介石接见。
(黄绍竑,此时的黄绍竑才37岁)
总结:在北伐开始后,黄绍竑和李济深一样,都是留守本地。相较于李、白,黄绍竑对乡土的热爱更多一点,争霸天下的想法少一点。从1929年蒋桂战争开始后,广西几次三番遭遇兵灾,黄绍竑自然是不愿见到的;再加上自己几次作战的惨败与蒋介石如日中天的威望,更是渐渐产生离开桂系之心,去做中央与地方的缓冲。
参考文献:风月.黄绍竑自述往事[J].工会信息,2017(08):14-16.
付勇.黄绍竑弃新桂系投蒋始末[J].文史春秋,2014(09):55-58.
周明,曹蓉.黄绍竑“离桂投蒋”探析[J].黑龙江史志,2013(19):72+74.
汤黎丽. 黄绍竑与浙江战时经济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1.
胡玮. 黄绍竑主浙时期抗日思想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1930年黄绍竑离开桂系真的只是投蒋吗?
新桂系军阀三巨头分别是:李宗仁、黄绍竑和白崇禧。也就是说,在桂系军阀中,黄绍竑至少能排在第二名的位置。
但是相对名气来说,黄绍竑就远远比不上李宗仁和白崇禧了。李宗仁是做过中华民国总统的人,白崇禧号称小诸葛,是桂系最会用兵的将领。
桂系和蒋的这次矛盾,根源就在湖南。当时蒋派鲁涤平前往湖南担任省主席,结果桂系军阀胡宗铎和陶钧合起伙来欺负人,结果把人家鲁涤平给赶跑了。于是蒋桂之战就这么爆发了。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桂系的军队分成了三个部分,李宗仁和白崇禧各自领导一部分在前线与蒋抗争。而黄绍竑则领导另一部分留守广西大本营。
老蒋正面指挥不怎么样,玩阴的那是一把好手。他一边派遣3个军的力量直奔武汉,另一边则花大代价诱使桂系在冀东的4个军集体反水。所以这一战没花多少工夫,桂系就失败了。
一、蒋桂之战的失败,使得李、白盯上了黄绍竑的人马。谁也想不到,仅仅才几天时间,李宗仁和白崇禧就被打得满地找牙。他们当然不服气,认为是老蒋在玩阴谋,不算好汉。
在逃亡香港后,他们又转入了广西境内,找到了黄绍竑。当时李、白的部队被打散了,可黄绍竑的部队建制都还在,这就是机会。
因此本来隶属于黄绍竑领导的军队,现在一下子就有了3个领导。别说大家都是桂系就不分彼此,在权力面前,亲兄弟都要明算账。
这个时候老蒋那边也不罢休,要求黄绍竑把李宗仁和白崇禧押解到南京来法办。黄绍竑是非常讨厌内战的一个人,尤其是他想要团结两广的力量,毕竟当年他们是在中山先生的全力支持下,才夺取的广西。
但是这个时候白崇禧并没有给他这个机会,因为白崇禧已经对老蒋再次发起了进攻。黄绍竑未免新桂系集团内部出现矛盾,做了一个匪夷所思的举动,那就是把自己的军队(第十五军的三个师),全部交给了白崇禧。
在军阀混战的年代,把手里的军队交出去,无疑就是让 别人架空自己。或许黄绍竑知道,自己的那点人马,翻不起什么大浪来。
但是再怎么说,手里唯一的那点权力,都被白崇禧和李宗仁给夺走了,黄绍竑心里当然不舒服。因此在他心里,这个时候就已经埋下了对李、白二人的不满。
结果显而易见,白崇禧并不能挽回桂系战败的局面。最终李宗仁、黄绍竑和白崇禧宣布共同逃离广西。因为他们明白,光靠桂系叛徒俞作柏、李明瑞根本就管不好广西。
所以在他们逃亡期间,俞作柏、李明瑞和老蒋也爆发了矛盾。最终广西还是落在了李宗仁、黄绍竑和白崇禧手里。
二、中原大战的失败,黄绍竑需要负责。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桂系和张发奎的部队联系上,打算一同对付老蒋。这个时候黄绍竑摇双手表示反对,他认为大家一起留守广西不是挺好的嘛!
可是李宗仁和白崇禧的志向远大,他们想逐鹿中原,于是强行出兵湖南,和张发奎部队合作。而留给黄绍竑的任务是攻占衡阳。
黄绍竑风趣地表示:你们俩不要广西了,那把广西留给我不是挺好的嘛!
虽然只是一句玩笑话,但是也可以看得出黄绍竑打心眼里反对这场大战。所以正当李宗仁和白崇禧在前线拼杀的时候,黄绍竑的部队却没有及时前来围攻衡阳。
结果导致整个桂系人马,无法会师中原,共同收拾老蒋。此后桂系军阀遭遇大败,因此大家都觉得黄绍竑的不积极,需要负主要责任。
当时第四军和第七军的大量将领,对黄绍竑十分不满,扬言要清算黄绍竑的消极行为。这就是黄绍竑打算离开新桂系的重要原因。
三、母亲的离世,让黄绍竑心灰意冷。黄绍竑是一位大孝子,但是自古忠孝难以两全,所以黄绍竑总是在外奔波,而将自己的老母亲留在了容县老家交给妹妹照料。
可是伴随着1929年,蒋桂之战桂系战败以后,其实老母亲的日子就过得很不好了。黄绍竑跟着李、白一同去了香港,老母亲也因为这件事开始了漂泊的生活。
不久之后,黄绍竑从香港回来继续主政广西,还特地回家看望了一下老母亲。看到老母亲老态龙钟却还要因为儿子四处躲避的样子,黄绍竑不禁潸然泪下。
谁也想不到1930年,伴随着桂系军阀的再次战败,黄绍竑的母亲再次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因为老蒋的部队已经占领了黄绍竑的家乡容县,甚至还对黄绍竑家里搜捕了一段时间。
也就是这个时候,黄绍竑的母亲凄凉离世,而黄绍竑兄弟一个都不在母亲身边。都说忠孝难两全,黄绍竑可笑自己,这么多年,没混到个“忠”也就罢了,连个“孝”也做不到。
从这个时候开始,其实黄绍竑对自己的政治生涯已经有些心灰意冷了。此后做出离开桂系的事情,也是情有可原的。
总结:黄绍竑觉得新桂系没希望了。不到万不得已,谁愿意跳槽呢?尤其是像黄绍竑这种集团二把手。所以说,当时的黄绍竑肯定是看出了新桂系已经没什么希望了。
张学良的东北军入关,彻底扭转了中原大战的局面,老蒋以绝对优势,压制住了阎锡山和冯玉祥的部队。这个时候也就能腾出手来收拾新桂系了。
在老蒋的安排下,陈济棠带着粤军前往广西梧州,发动对张发奎和新桂系的进攻,贵州的王家烈也带着2万大军进入广西,直逼柳州而来。云南的龙云也不甘寂寞,让手下人带着17个团的兵力包围了南宁。
在这种局势之下,新桂系节节败退,手里只剩下了柳州、桂林和平乐。因此黄绍竑多次表态,自己有打算到“外面”去闯闯的想法。
黄绍竑最终认识到了一点,新桂系没什么希望了。他们仨在广西折腾了几十年,最后还不是老蒋的对手,倒不如趁着新桂系尚有余威的情况下,给自己在老蒋那边多攒点政治资本好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