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龄反奉为什么冯玉祥见死不救?
郭松龄和冯玉祥的名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俩都曾是张作霖麾下的得力干将。二人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影响力,也可以说是旗鼓相当。虽然是军阀的身份,但是忧国忧民,有爱国主义情操,还都是抗日急先锋。
不过,具体论起个人品质,冯玉祥较之郭松龄就差远了。这事儿还得从1925年郭松龄反奉事件说起。
当时郭松龄对张作霖为一己私利投靠日本,出卖国家主权非常不满,决定联合冯玉祥、李景林定了三人盟约于滦州起兵反奉。
不料冯玉祥临阵背约,不去增援郭松龄,反倒去攻打李景林。三人盟约成了郭一人单打独斗。孤军奋战的郭松龄最终战败被俘,后被杨宇霆残杀于老达房。
有人就说了,冯玉祥这么做,岂止是见死不救,这根本就是釜底抽薪嘛!那么冯玉祥为什么这么做呢?您且听有书君仔细说道说道。
一、冯玉祥见风使舵,明哲保身。
尽管郭松龄起兵反奉是出于爱国的本意,但在奉系内部并没得到广泛拥护。在宣布“反奉倒张”之后,当时就有齐恩铭、裴春生等4位师长公开表示反对,后被软禁了。其他军官也大都是迫于压力签的字。
郭松龄宣称倒戈是要“清君侧”、“拥少帅上位”。可是,奉“少帅”伐“老帅”,这不仅违背了中国传统的基本人伦大道,在策略上也并不高明;而率少帅之兵行逼迫之实,更是自相矛盾。
而且,当张作霖将计就计派张学良前往招抚时,
郭松龄拒绝与张学良见面,这不但让倒戈的号召在无形中化为乌有,反而让自己的司马昭之心,将士皆知了。
郭松龄与其他奉军将领的关系也搞得不好,比如由于个人恩怨擅杀奉系将领姜登选,便是一例。未经审判便枪杀一位陆军上将,让奉军内部人心惶惶,当然也让郭松龄本人很失人心。
再看张作霖,经营东北数十年,有礼于士大夫,有恩于士卒。所以其军心所向,仍在老张家。郭松龄进军途中,不断有部队投奔奉军,便可见一斑。
加上张作霖暗中收买日本人,获得了关东军的支持。而郭松龄的部队久经跋涉,补给不足,在奉军的猛烈进攻下,几近全线崩溃,连后方司令部都已被吴俊升的骑兵包围。冯,李的增援成了他唯一的希望。
在这种情况下,冯玉祥要明哲保身,见死不救,虽说是不够仗义,倒也是可以理解的。
二、冯玉祥为了趁机扩充地盘。
1925年12月初,郭松龄正率大军向沈阳进发,战斗处于激烈的白热化状态,在这个时候,冯玉祥非但不去帮助郭松龄,却突然率军大举进攻李景林的部队。他这样做用意何在?
他是抢地盘去了!为了拓展自己的地盘。他不顾道义,进攻李景林,抢夺了直隶省的地盘,并霸占了天津作出海口。
冯玉祥不是头一次干这种事了。在郭松龄起兵时,镇守热河的阚朝玺拥兵观望时,冯玉祥觉得有机可乘。他就突然出兵,夺取了热河。
郭冯密约的另一位重要人物李景林,不是奉军的嫡系。因常受到奉系将领的排挤,张作霖也不待见他,遂和冯、郭、李一起密谋起兵反奉。
按郭松龄的主张,当时的三人《密约》保证,李景林在反奉成功后拥有直隶的基础上再获得热河地盘。
但冯玉祥心里有他自己的小算盘。当冯、郭初歩决定反奉后,他就感觉这是吞并李景林地盘的绝好时机,并打算在反奉战争 中只是侧翼牵制奉军兵力,然后以极小的代价夺得直隶、热河的地盘。
所以,尽管冯违心地同郭签了保李的地盘的密约,但从他内心可能一开始就没打算要遵守。只要有机会,他还是会先去抢占地盘。
郭松龄兵败后,冯玉祥果然大大地拓展了自己的地盘,东起天津、西迄兰州,长城内外的草原牧场,都成了他冯玉祥国民军的天下了。
郭松龄倒戈反奉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条,但冯玉祥从背后来这么一下子,肯定也是他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互联合的三家,两家先自己打起来了,自然使郭松龄陷入了孤军奋战的境地。冯玉祥的这种做法,也的确是太不厚道了!
三、这是由冯玉祥一贯的处世方式决定的。
据说,在张学良晚年口述历史中,他认为冯玉祥无论从为人还从做事上,都是非常差劲的人物。
张学良对冯玉祥如此差评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张学良看来,冯玉祥在郭松龄倒戈中扮演了一个很不光彩的角色。
其实,冯玉祥在北洋军阀将领中一直不那么光明磊落。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他本来是与吴佩孚联合,一起对张作霖作战。但当张作霖给他送上大笔的银子时,他却反戈一击,成了奉系的帮手,并回京推翻了曹锟政府。
为了自己的利益,他可以随时倒戈,这和他的生活经历有关。
冯玉祥从小家境贫寒,读书不多,15岁起便开始了军旅生涯。军阀 混战和自幼贫寒、受压迫的经历使冯玉祥不自觉地形成了谋求发展个人利益和反抗外来侵略的意识。
他既有救国民于水火的理想和行动,又有发展个人势力的实用主义权术。他革命、反戈、起义无数次,人送外号“倒戈将军”。
但是,冯的大部分“倒戈”行为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比如北京政变,它推翻了曹锟、吴佩孚在北京的政权,为北伐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不过,他的实用主义权术在郭松龄反奉战争中确实给郭军带来了灭顶之灾,这不能不说是冯一生难以抹去的污点。
综上所述,在1925年的郭松龄反奉事件中,冯玉祥的确是扮演了一个很不光彩的形象。
尽管如此,对于冯玉祥,我们也不应该肆意贬低。毕竟他曾为抗日四处奔走,在民族大义,大是大非面前,他是无可指摘的。
何况,军阀混战,本身就是为了私利,冯玉祥为了个人利益选择倒戈,本来也无可厚非。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郭松龄反奉为什么冯玉祥见死不救?
郭松龄本来和冯玉祥约好,一起反奉,攻打张作霖。可为什么,当郭松龄带着7万人马气势汹汹杀向奉天的时候,有30万人马的冯玉祥却按兵不动。最终导致郭松龄兵败身亡。冯玉祥为什么不守约定呢?
(郭松龄旧照)
一、投身奉军,委以重任。郭松龄年少时,家乡成了俄日战争区。房倒人亡的灾难,给了他很大的触动,促使他为了民族大义走上从军之路。
随后,郭松龄读军校的时候,又接触到了许多民主新思想,于是成为支持共和的坚贞力量。
不过,郭松龄的军旅生涯并不平坦。起先,他跟着陆军统领朱庆澜在四川混。没混多久,便赶上了辛亥革命,清政府亡了。朱庆澜丢了饭碗,郭松龄自然也只能卷铺盖走人,回东北老家。
随后郭松龄追随孙中山投身护国运动。运动失败后,郭松龄不得不再次撤回东北。
适逢张作霖扩充军队,急需人才。郭松龄凭着过硬的军事本领,在张作霖重建的陆军讲武堂担任了战术教官。
在讲武堂任教后,郭松龄教授的第一期学员中,就有张作霖的长子张学良。两人虽是师生,但一见如故,张学良对他的见识、军事等都非常钦慕,受其影响颇多。
张学良毕业后,举荐郭松龄被担任卫队旅参谋长和第二团团长。
在郭松龄的调教下,卫队旅成为奉军中毫无绿林习气,军容焕发的一支新军。
随后郭松龄又在直皖战争和剿匪行动中,打出了几场以少胜多的漂亮仗,很快他便名声大振。这让一直认为他书生气太重的张作霖,也不由得对他刮目相看,破格提拔他为陆军第八混成旅旅长。
直奉战争开始后,张作霖又把他提拔为东路军第二梯队副司令。
第二次直奉战争开始后,郭松龄已身任第三军副军长。
短短几年,郭松龄便像坐飞机一样,很快就升任为奉军主力统帅。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他军事能力优秀;另一方面,也是张作霖为了扶持张学良,有意提拔他。
(张作霖旧照)
二、郭松龄为何要反奉?虽说事业有成,但并不意味着郭松龄很开心,为什么这样说呢?
其一,郭松龄在奉军中是个另类。他既瞧不起张作霖的那些“老派”兄弟们,也看不上以杨宇霆为首的“士官派”。再加上他刚愎自用,心胸不开阔,因此同事关系处得很恶劣。在奉军中,他一直深受排挤。
其二,郭松龄功高无赏。两次直奉战争,郭松龄都有不俗的功劳,其中第一次直奉战争还救张作霖于水火,解了他的围。但张作霖在论功行赏,划分地盘时,却单单没有给他算上一份。这让郭松龄大为不满。
其三,政见不合。好大喜功的张作霖,在直奉战争胜利后,一心想继续攻打冯玉祥的国民军,以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就在众人纷纷应和时,郭松龄却极力主张“精兵强卒,保卫桑梓,开发东北,不事内争,抵御外侮”。这让张作霖很不满。平时和他不对眼的,更是趁机大进谗言,想借此机会挤走他。
其四,不能容忍张作霖和日本人合作。郭松龄到日本考察军事时,发现张作霖为了获得日本人的军火支持攻打国民军,竟与日本人达成卖国协议。郭松龄身上要爱国气节,很不满张作霖的行为。
种种原因,最终促成了郭松龄反奉。
(冯玉祥旧照)
三、冯玉祥背盟。反奉的事,以郭松龄的能力,显然是不够的,于是他找上了冯玉祥,希望和冯玉祥联合反奉。
一直被张作霖压着打的冯玉祥,正愁不知如何瓦解张作霖的势力。郭松龄找上门来了,这让冯玉祥大喜过望。
号称有30万大军的冯玉祥,立刻拍着胸脯表示支持郭松龄。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们还找来了张作霖的旧部李景林。三人就反奉立下盟约,并约定反奉成功后,直隶归冯玉祥,热河归李景林,东北归郭松龄。
有了后盾的郭松龄认为反奉无忧,于是在1925年11月21日夜,举起反奉大旗,倒戈相向,率着他的7万奉军精锐,一路势如破竹向奉天冲去。
由于事发突然,张作霖在短暂的慌张后,立刻故伎重演,向日本人给出了更多的优越条件,争取到了日本人的军事帮助。
面对日本人的先进武器,郭松龄很快就从主动变成了被动。再加上他指挥的本是奉军,一些士兵本不想反。在张作霖和张学良的劝说下,不少人脱离了郭松龄的指挥,又重新回到了张作霖的队伍中。
势态紧急,郭松龄急需冯玉祥和李景林增援。
没想到冯玉祥和李景林已经互掐上了。原来冯玉祥见有机可趁,于是不遵守盟约,图谋李景林的地盘。而李景林当然不肯坐以待毙,于是和冯玉祥斗得不可开交。这二人忙着窝里斗,谁还顾得上郭松龄呢!同时,冯玉祥也想让奉系内部自相残杀,他坐山观虎斗,最后去收拾残局。由此,郭松龄成了炮灰。
(参考史料:《郭松龄反奉见闻》)
郭松龄反奉为什么冯玉祥见死不救?
谢邀。
郭松龄是奉系军阀中的高级将领,备受张学良的信任,但他最终起兵反对张作霖,拉的盟友正是张作霖的对头冯玉祥。
郭松龄的下场是悲剧的,冯玉祥肯定要承担一定责任,但要分析具体情况,悦史君认为,这里面还比较复杂。
郭松龄在多所军校就读,南来北往也干过很多军队职务,履历非常丰富,再次回到东北后,受到奉军张学良的信任,打仗也是屡次立功,张作霖对他也很器重。
但是,奉军内部有一批老资格的将领,他们依靠张作霖的信任,排挤郭松龄,导致郭松龄在立下大功之后,反而没有得到什么奖赏,这让郭松龄非常不满。
再加上张作霖对冯玉祥很忌惮,求助日本人来解决冯玉祥,这让知道内情的郭松龄无法接受,转而与冯玉祥、奉系将领李景林合作,共同反对张作霖。
郭松龄亲自召开大会,宣布反对张作霖,把反对的将领全部拿下,然后率领数万人攻打东北,张作霖也派张学良等人应对。
张学良多次劝说郭松龄,但郭松龄没有回头,还是继续与奉军作战,并且拿下多个城市。
但让郭松龄没想到的是,李景林和冯玉祥都没有及时支持他,冯玉祥更是抓住空隙,进攻李景林,导致李景林把郭松龄的军备扣下,与冯玉祥作战。
在这样的情况下,郭松龄的军队得不到补给,连撤退的后方都没有,还得分兵去防御李景林和冯玉祥的军队。
更雪上加霜的是,日本人趁机在郭松龄和张作霖两边要挟,企图获得更大的利益,郭松龄拒绝了,张作霖胡乱答应了,日本人也帮着张作霖对付郭松龄。
张作霖有了更多的凭恃,郭松龄却陷入了孤军奋战的地步,最后落了个被抓身死的下场。
冯玉祥则在郭松龄与张作霖的内斗中,攻下了更多的地盘,扩大了势力。
可能有人会说,冯玉祥这样做对郭松龄太不公平,但悦史君认为,在军阀混战的民国时代,这样的做法一点都不奇怪,具体可以看看阎锡山、石友三、韩复渠等人的举措,军阀们眼中其实只有自己的利益。
说到底,郭松龄还是高估了自己,轻信了他人,而且没有提出一个让更多人接受的主张,最后成了悲剧,悦史君也觉得很可惜,毕竟郭松龄也算是很厉害的一位将军。
作者:悦史君(资深媒体人,作家,观止读书会发起人 公众号:历史这样说)
写有趣的历史,讲真实的传奇……
我是悦史君,2018我们一起努力!
郭松龄反奉为什么冯玉祥见死不救?
冯玉祥此人,一生也是经历丰富。滦州起义倒戈清朝;反叛曹锟;联合郭松龄反叛张作霖;联合南方革命党反叛北洋政府,发动北伐战争;跟随蒋介石之后又反叛蒋介石发动中原大战;抗日战争之后又投靠了国产党。因为抗日和投诚,他身上有着值得肯定之处,但是私以为此人实在没有原则,有失英雄节操。而且此人治军实在也有点本事,培养出许多名人,比如摸金校尉孙殿英、四姓家臣石友三、抢跑冠军韩复榘……
其实从冯玉祥的的“习惯性”倒戈可以看出来,此人心中对于忠诚度和信用度是比较低的,个人利益看得比较重。1925年,郭松龄和他打成了反奉的秘密协议,郭松龄将所部改称东北国民军,从直隶滦州出发,一路打下山海关、锦州等地,直逼沈阳,将张作霖打得个措手不及。
但是张作霖毕竟根深蒂固,在东北三省的地位不是闹着玩儿的,郭松龄的反奉最终功败垂成。郭松龄夫妻二人在南逃途中被张作霖抓获后杀害,并且命人将二人洗干净换上新衣曝尸三日。当时全国各政治势力,各社会舆论全部倒向郭松龄的反奉,让张作霖恨得牙痒痒,恨不得要撕了冯玉祥。
而冯玉祥在盟友陷入危机的时候做了什么呢?跟李景林为了京畿地盘大打出手,自己忙都忙不过来。
冯玉祥和郭松龄当年能联合起来就是想要扩充势力,理想是美好的,但是在看到郭松龄越来越有压倒自己的势头之时,他又开始犹豫和盘算起来了。他派宋哲元进入了李景林的地盘,想要乘机扩大势力,将郭松龄的后路给截断了,因为一己之私,完全不顾盟友生死。
郭松龄本人也有问题,他本就是个心胸狭隘的人,和冯玉祥这样的人打交道真的没什么情义在内,纯属利益上的共同目标。这样的组合就算现在不破灭,以后多的是让他们翻脸的利益冲突。
不过冯玉祥最后的结局也好不到哪里去,郭松龄死后,他被张作霖追着屁股打,一边忙着撤退一边通电下野。最后跑到苏联去啃面包去了。冯玉祥死于一场大火之中,关于他的死因到底是意外还是谋杀,众人犹在猜测之中。最后还是要感慨一下,这一位在民国的大事件之中都能找到身影反戈将军,一生真是精彩啊。
欢迎关注,祝你幸福。
以上
郭松龄反奉为什么冯玉祥见死不救?
反奉一事,郭松龄被冯玉祥给坑死了。
郭松龄反奉即将成功的时候,被突然跳出来的日本人拦腰斩断,这不仅在于他刻意忽略了日本人的存在,也在于他从一开始便选错了合作伙伴。
对于郭松龄为何会反奉,原因包括好几个方面,有郭松龄自己的原因,有张学良的原因,当然也少不了张作霖的原因。
郭松龄于1905年入奉天陆军小学堂,后来又被保送到陆军速成学堂,1912年入北京将校研究所,1913年转入中国陆军大学深造,所以他的军事理论知识很扎实,只是经历一直很坎坷。
他追随朱庆澜,可是朱庆澜后来自身难保;他远赴广州想要投靠孙先生,谁曾想孙先生自己也成了过江的泥菩萨,所以他只好又黯然返奉,随后入奉天督军署任少校参谋,坐的也只是一张冷板凳。
1919年,郭松龄被调到东三省讲武堂任教官,这才扭转了颓势,因为此时张学良也被张作霖扔到了讲武堂学习,张学良因此成了他的学生。
张学良很赏识郭松龄,两人亦师亦友,此后郭松龄能在奉系脱颖而出也全靠张学良的信任。
虽然郭松龄的路走得颇为坎坷,但实际上他一直自视甚高,这也造成了他虽然在张作霖的手底下吃饭,可却一直瞧不起张作霖,说白了也算是一种嫉妒,凭什么我学习这么好,这么有才能,却只能屈居于一个胡匪的手下?
再加上他一直得不到张作霖的重用,对张作霖的厌恶和反感也是一日胜过一日,后来又听说张作霖有投日之嫌,更是坚定了他反奉的决心。
张作霖和杨宇霆打压郭松龄,这是明眼人一看便知的事实,可是,张学良对此是何反应呢?
郭松龄在两次直奉战争中都立功不小,可是张作霖在分配利益的时候却屡屡刻意地撇开郭松龄,拿二次直奉战争来说,杨宇霆、姜登选他们一个个当上了督军,偏偏只有郭松龄一个人还被摁在张学良手下当副手,这换了谁能咽的下这口气?
反正郭松龄咽不下,所以他故意去找张学良抱怨,想让张学良去反应反应这个问题,张学良一看郭松龄生气了,只好去找张作霖。
张学良不找张作霖还好,一找还被张作霖给痛骂了一顿,说他想分家。被张作霖一骂,张学良只能乖乖认怂,将帮郭松龄要好处的事抛在了脑后,继续吃喝玩乐去了。
这么一来,郭松龄心里得有多怨恨奉张?
不过,郭松龄最终决定反奉,或许还少不了冯玉祥的忽悠和怂恿。
他曾在1925年被张作霖派往日本观看日本秋操,期间遇见了冯的手下韩复矩,然后和韩复矩吐了不少苦水,韩复矩由此知道了郭松龄的反奉之心,回国后将此事告诉了冯玉祥,由此牵出了郭、冯合作。
冯玉祥不满张作霖已久,此时有对付张作霖的良机当然不肯错过,所以欣然同意和郭松龄合作。
郭松龄不仅拉冯玉祥反奉,也将直隶督军李景林拉下了水,所以,当时的反奉阵营是郭松龄、冯玉祥和李景林,实力也不算小了,对上张作霖的赢面绝对不小。
可是,为什么郭松龄却反奉失败了,更让人惊诧的是冯玉祥为什么对郭松龄见死不救呢?
实际上,当时郭松龄已经接近反奉成功了,将张作霖打得七荤八素的,可在关键时刻张作霖却请出了日本人,郭松龄因此被突然跳出来的日本人打了个措手不及,因为日本人的强势介入,郭松龄最终反奉失败。
他之所以失败,一则没有考虑到日本人,毕竟日本人在东北势力不小,怎能忽视?二则是他选错了合作对象。
如果郭松龄在危难时刻能够得到冯玉祥伸出的援手,也许不至于身首异处,可冯玉祥偏偏选择了见死不救。
冯玉祥之所以选择见死不救,原因不外乎两个,一个是他反奉的目的从一开始便和郭松龄不同,另一个则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
郭松龄反奉是真的想取代张作霖,坐上奉系龙头的位置。
可是,冯玉祥反奉只是想浑水摸鱼,他的眼睛实际上一直盯着直隶,他虽然控制了北京政府,但是却没拿下直隶,这对他来说太危险了。所以他想着的是等李景林出兵相助郭松龄的时候,趁机拿下直隶,只是李景林一直没出手,他只好硬打了过去。
所以,冯将军可没功夫去搭理要死要活的郭将军。
此外,冯玉祥没有出手援救郭松龄的原因,当然也是为了保存好自己的实力,日本人的枪炮已经打过来了,想让这个倒戈倒了一生的冯将军往枪口上撞过去?显然不可能,他还没这么傻,对于他来说,也犯不着为了一个郭松龄去消耗的人。
更何况,他可没有信心打得过日本人。
所以,他干脆眼睛斜向一边,眼不见为净,郭松龄是谁?不认识!凭什么要救他?不救!
也不知道郭松龄临死之际,会不会后悔自己选错了合作对象,选谁不好,偏偏选冯玉祥,真是自寻死路呀!
郭松龄反奉为什么冯玉祥见死不救?
题主这个问题是错误的,实际上冯玉祥按照约定起兵了,但是原本和郭松龄、冯玉祥约定共同反奉的李景林反悔,拒绝冯玉祥部队通过防区,因此冯玉祥没有来得及协助郭松龄起兵。
1925年的郭松龄反奉事件在中国近代史上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历史事件,郭松龄虽然最后兵败身亡,但是也大大削弱了奉系的力量,进而促成了奉系和冯玉祥之间的战争,促成了北洋军阀的大瓦解。确实有不少人像题主一样,认为郭松龄的失败要归咎于冯玉祥没有及时出兵支援,但是其实这个看法并不正确。
第二次直奉大战爆发以后,张作霖利用吴佩孚和冯玉祥之间的矛盾,策动了冯玉祥起兵倒戈,回师攻占北京,囚禁了曹锟。在山海关一线的直系部队军心大乱,最后在张作霖和冯玉祥的两面夹击下全线崩溃。
在第二次直奉大战结束以后,奉军大举入关,抢占地盘,这就导致了张作霖和冯玉祥之间矛盾迅速激化。虽然在段祺瑞的调停下,两个人没有直接开战,但是彼此之间已经形式非常紧张,张作霖一直处心积虑消灭冯玉祥。
但是由于入关以后分赃不匀,奉系大将郭松龄认为自己在击败直系的战斗中出力很大,最后却没有得到任何封赏,因此心中不服,不愿意再给张作霖卖命打内战。而奉系另一个大将直隶军务督办李景林也担心和冯玉祥的战事会影响自己对直隶统治,因此一直挑拨郭松龄和张作霖之间的关系,以从中渔利。
在李景林的鼓动下,郭松龄决定起兵反奉,并派人和冯玉祥联络。最终冯玉祥、郭松龄、李景林达成联合反奉协议:由郭松龄率部直接起兵反奉,而冯玉祥则出兵支援,李景林因为自己家人在沈阳,因此不公开出兵,只是同意冯部过境支援郭松龄。
11月24日,郭松龄按照约定发表通电起兵反奉。但是在郭松龄起兵以后,热河奉军仓皇逃回东北,热河出现权力真空。热河议会等团体担心热河发生兵乱,于是邀请冯玉祥派兵进驻热河,宋哲元随即带兵赶到承德,出任热河都统。
李景林在占据直隶以后,一直有心把势力拓展到热河,结果如意算盘突然落空,就对冯玉祥产生了不满。此时河南岳维峻的国民二军看到郭松龄反奉以后奉系大乱,也乘机出兵抢占了保定。
国民二军在第二次直奉大战时曾经支持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因此虽然此时岳维峻占据河南,割据一方,李景林还是认为岳维峻此举也是冯玉祥指示。加上此时张作霖又让李景林的母亲写信给他,要求他不要帮助郭松龄。天津日本驻军司令小泉也告诉李景林,日本不会允许郭松龄取代张作霖。在这种情况下,李景林迅速改变了态度,转向了张作霖一边。
因此在12月2日张之江率部赶到落垡,派代表通知李景林,自己所部希望能按照协议通过李景林控制的天津时,李景林立即加以拒绝。他一面将郭松龄押送到天津的奉系俘虏全部释放,将他们送回沈阳,一面和山东的张宗昌联合,组成直鲁联军对抗冯玉祥。
冯玉祥派代表赴天津劝说李景林不要撕毁约定,但是遭到李景林的拒绝。面对他的这种态度,冯玉祥也只能下令张之江先进攻天津,打开道路以后再支援郭松龄。天津之战从1925年12月6日正式爆发,到12月24日冯玉祥所部攻占天津,李景林逃到日本租借,战事才告结束。
12月2日张之江赶到天津时,郭松龄部不过在兴城一线。12月6日天津之战爆发时,郭松龄也只到了锦州,而12月22日,郭松龄在巨流河和奉系展开决战,到24日郭松龄兵败逃亡,25日遇害。此时天津之战也刚刚结束,冯玉祥部还在天津,自然不可能赶到前线帮助郭松龄。
从时间上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没有李景林的阻拦,冯玉祥的援兵原本是可以及时和郭松龄汇合的。因此并不存在冯玉祥按兵不动见死不救的事,而李景林突然撕毁约定,冯玉祥的部队无法通过,不得不和李景林交战,最终没能支援到郭松龄。
所以说题主这个问题从一开始就错了。只能说冯玉祥、郭松龄、李景林之间原本就只是出于利益而临时组合在一起,彼此之间缺乏信任,很容易因为各种突发事件而分裂。加上日本对张作霖的支持,最终导致了郭松龄的失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