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几万北伐军能打倒北洋军阀?
十万北伐军之所以能打败七十万北洋军,是因为北伐军的真实数目并不止十万人,而北洋军虽然确实有七十万人,但是北洋军却一点都不团结。因此,真实的北伐战争,其过程是反反复复的,并非是想象中的摧枯拉朽式的,一边倒式的战争。
先讲一下北伐战争之前的背景。
孙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后,广东革命政府的内部分成了左、右两派。后来有一些人意识到了内斗是很愚蠢的,毕竟北洋军阀这个大敌都还未除,革命党自己却内斗,这不是在做亲着痛仇者快的事情么?
于是,最后大家坐下来开会,达成了一个正确的共识:咱们先北伐,先打倒了北洋军阀之后再说。
与之同时,北洋军阀方面也是内讧不断,各派军阀之间相互打,一天都没有消停过。
首先是吴佩孚,他是最二的。因为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吴佩孚被冯玉祥给坑了,其部的十几万精锐全部被消灭。因此吴佩孚在湖北东山再起后,便号召北洋系联合剿冯。他的这一号召,立马得到了张作霖和阎锡山的响应。
为什么张作霖和阎锡山要响应呢?当时的张作霖和阎锡山,也比吴佩孚好不到哪去。张作霖在打败吴佩孚后,他与和冯玉祥也有矛盾。当时的情况是张作霖实力略强,冯玉祥的实力稍弱。冯玉祥为了扳倒张作霖,便再次暗中下黑手,拉拢了直系的孙传芳,让他在南方起兵驱逐张作霖的势力。
孙传芳在得到冯玉祥的暗示之后,暗中联合陈调元,二人在江南大败张作霖的奉军,并全歼奉系三个主力师,成功的控制了江浙皖赣闽五省,孙传芳自称五省联军总司令。号称有二十万之众,但是其实都是临时扩充的部队,战斗力并不强。而且,孙传芳只是名义上的五省总司令,其实这五个省,都各自的省督军。
因为被孙传芳这么一干,张作霖在南方吃了大亏。于是,奉系的势力迅速向北回缩,退到了河北一带。岂不料,冯玉祥还有坑张作霖的第二套方案。他在鼓动孙传芳倒奉的同时,还同时策反了奉系大将郭松龄反奉。
到了1925年的年底,郭松龄和冯玉祥开始的合伙的坑张作霖。
郭松龄带兵出关,直取奉天。而冯玉祥则乘机挥师向东,直取河北和平津,把自己的战线推进到了山海关一线。
此时的张作霖,惨不忍睹,他当时连下野的打算都有了。后来是在日本人的帮助下,他才平定了郭松龄叛乱。但经此一战,奉军的精锐也内耗的差不多了。
张作霖受次大辱,他怎么可能不找冯玉祥报仇雪恨呢?!至于阎锡山,他之所以也要反对冯玉祥,是因为张作霖退出关外后,冯玉祥的势力控制了陕西、绥远、河北、河南等几省。只要看地图就明白了,冯玉祥已经将山西省给团团围住。为了自保,阎锡山便选择了与张作霖和吴佩孚合作,三家一起联合打倒冯玉祥。
1926年4月,张作霖、吴佩孚、张宗昌、阎锡山等各派军阀,组成了“讨赤联军”。向冯玉祥的国民军大举进攻。国民军不敌北洋军和晋系联军的夹攻,被迫放弃了北京,撤至南口预设阵地防守。这一下,北方开始了四个月的大混战。
从以上叙述可以看出,北伐军在广东誓师北伐之前,当时的北洋军其实也很惨。
吴佩孚虽然有二十万大军,但是起码有一半都是新兵,没什么战斗力;
孙传芳虽然也有二十万大军,但是有一半以上也都是新兵,难堪大用;
张作霖虽然有三十五万大军,但是张作霖被冯玉祥和郭松龄坑的太惨了,最能打的奉系精锐部队,在奉系内战中,都给耗的差不多了。
并且最最关键的是:北伐军誓师时,当时冯玉祥才是众矢之的,吴佩孚和张作霖都在合伙揍冯玉祥。尤其是吴佩孚这个死脑筋,他就是认准了打冯玉祥,蔑视的认为广东北伐军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对湖南省的防御不做任何有效准备。(这也是为什么北伐军第一站要先攻吴佩孚的原因)
到了1926年7月9日,蒋中正就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一职。北伐军正式北上时,吴佩孚的精锐主力还在北方跟冯玉祥死磕,后院起火了他还不知道。
于是,北伐军也就只用了两个月,就直接拿下了只有北洋军乌合之众把守的湖南省,兵峰直指湖北!
需要注意的是,北伐军誓师时,虽然只有十万人,但是拿下湖南后,北伐军就地吸收投降的北洋军,再加上北伐军的扩充。当时的北伐军兵力,实际上已经不止十万人了。
而吴佩孚由于失策,先丢了湖南,后来又在北方跟冯玉祥死磕时,损失惨重。到了他返回湖北与北伐军交战时,他手上的兵力最多也就十万人。这也就是说:吴佩孚与北伐军在湖北决战时,他的兵力是处于劣势的。
并且,吴佩孚与北伐军干仗时,张作霖和孙传芳都不去救他!他们两人都想让吴佩孚跟北伐军打一个两败俱伤,然后自己再去摘桃子,所以他都不去支援吴佩孚,对湖北的战局采取观望态度。
这个时候的吴佩孚,他是以湖北一省的兵力单挑拥有了广东、广西、湖南三省的北伐军,他要不输都见了鬼了!
后来,北伐军击败吴佩孚,将湖北省会武昌团团包围。吴佩孚见大势已去,便率领余部逃到了河南。准备找河南督军靳云鹗借兵反扑。结果同为直系的靳云鹗拒不出兵,他反而直接派人缴了吴佩孚部队的械,逼走了吴佩孚。
在这种尴尬情况下,吴佩孚根本就无力反攻湖北。所以吴佩孚这一系,与其说是被北伐军打败的,倒不如说是自己的人不团结,自己把自己玩死的。
吴佩孚被消灭后,就轮到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了。他跟吴佩孚一样,虽然号称拥有二十万大万,坐拥东南五省。但事实上,他的政治根基非常浅薄。这一点前面也提过,孙传芳统治的五个省,每省各有督军。虽然名义上听他指挥,然而各省的督军在背地里却是各怀鬼胎。
比如,福建和浙江两省,就非常反感孙传芳的统治,一直都有自治倾向。当北伐军一路东进之时,两省的本土军队望风迎降,直接就向北伐军倒戈了。浙江的本土派,浙江自治运动领袖夏超,甚至直接举兵谋反,接应北伐军进入浙江。于是,浙江和福建两省的孙传芳军,就这么直接崩溃了。
孙传芳见闽浙两省完蛋了,便把自己的主力压在江西,准备在北伐军进逼南昌的时,与北伐军展开决战。结果仗还没开打,孙传芳的长江海军就开始与北伐军秘密媾和,战场倒戈了。
后来,孙传芳精心准备的南昌决战,果然不出意料的以大败收场。而这一大败后,孙传芳在江南地区也就完全站不住了!当时他手上虽然还有江苏、安徽两省的机动部队,然而这并没有什么用。因为北伐军已经控制了六个省,现在的实力对比是:北伐军以六个省的优势,削他区区两个省,北伐军把他吊起来打都可以。
其实说老实话,如果北洋军阀当时能够联合起来,他们实力还是很强的!冯玉祥手握二十几万大军,还不是被他们给群殴了。然而搞笑的是,北伐军北伐时,他们却是不管谁挨北伐军的打,其它两派就是不去救,坐视盟友被北伐军消灭。等到北伐军逐一消灭吴佩孚和孙传芳后,已经坐拥八省之地!下辖的武装编制多达二十几个军,兵力高达三十万之众。区区北洋系,已经不在话下了。
所以说,吴佩孚和孙传芳被打垮。主要是他们不团结,被北伐军分而击破。并且,他们的实力被严重夸大了。这两人虽然号称有四十万大军,但其实精锐不多。而北伐军虽然只有十万人,但实力不可小觑。当北伐军陆续拿下吴孙两人的地盘后,自己的实力也在随之加强。最后,双方的实力差距发生了倒转。
强者变成了北伐军,吴佩孚和孙传芳的北洋军反倒变成了弱者。
之后,北伐军内部也发生了分裂,也就是著名的宁汉分裂。张作霖的奉系乘机南下,武装支援孙传芳。当孙传芳有了张作霖的支持后,北洋军和北伐军的实力再次被拉平。
不过这个时候,天平再次向北伐军倾斜。两股有生力量的加入,使得北伐军的实力再次压过了北洋军。什么力量呢?就是冯玉祥和阎锡山这对冤家。
冯玉祥被北洋联军打垮后,直接就去了苏联找援助。等到北伐军誓师后,他就从苏联立马赶回了西北老家,并在苏联顾问的帮助下整顿军队,改组军队,于1926年9月在绥远的五原誓师,宣布拥护三民主义,国民军全体加入国民党,响应北伐。
他的这一举动,使得北伐军的实力凭空又增加了二十万兵力!
在冯玉祥宣布加入北伐军后,阎锡山也宣布加入国民国民军,山西全省响应北伐。十万晋系盖头换脸,也高举了青天白日旗。
这个时候的实力对比,是以蒋介石和李宗仁为首的两广北伐军,和以冯玉祥、阎锡山为首的北伐国民革命军,四派人马一起围殴张作霖和孙传芳!
这四派人打张作霖,不是吊着打么?
所以总的来说,北伐战争并不是想象中的十万人马对抗七十万大军。双方真实的实力对比没有数据上展示的那么悬殊。虽然北伐军在早期面对吴佩孚和孙传芳时,兵力上确实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北伐军一边打,一遍慢慢补强,兵力是随着战争增加的。而吴佩孚和孙传芳的兵力是越打越少,最后全部被北伐军消灭。
最后等到张作霖登场时,北伐军的实力已经完全压倒张作霖了。于是二次北伐时,北伐军在兵力完全吊打张作霖。奉系仅仅坚持了两个月就败退回东北,根本不堪一击。
另外,北伐军相比于北洋军,还有两个很大的优势。这两个优势是装备和信仰!
北伐军的的装备水平,整体上比北洋军好太多了。按照当时苏联顾问的统计:北伐军约十万人,装备有九百多支机关枪;北洋军高达七十万,却只有一千多支机枪。
北伐军是拧成一股绳,而北洋军却是分散在各地。这就好比北伐军是一个拳头,北洋军是五根手指头。手指头戳人戳不疼,但一拳头过去立马能把手指头打骨折。
而信仰优势,这个是北伐军独有的,北洋军完全没有。
当北伐军在北上后,利用基层党员,不断的在新占领的省份宣传革命,扩充实力,可谓是越打越强。而北洋军阀仍然是清朝时期的那种老套路,先用巨资砸出一支军队,然后就没有任何的预备兵员了。军队一旦打没了就没了,没有二次武装的能力。
这种军队,被日本人戏称一次性军队……
而北伐军有革命信仰的军队,军队损失了随时刻可以补。新扩编的部队依靠基层党组织的鼓动,兵源没有问题,素质方面也没有问题。这样的进军队,才是近代化军队。
一支近代化的军队打旧时代的军队,这要是打不赢,都是活见鬼了。
为何几万北伐军能打倒北洋军阀?
真的以为北伐只有从两广出发的那几几万人马吗?太天真了!北伐军的数量可远远不止那么几万,还包括了阎锡山的晋军和冯玉祥的国民军。
按照一些资料统计,两广出发的北伐军大概为8个军10万人马,蒋介石为总司令;阎锡山的晋军近30万人马;冯玉祥的西北国民军接近40万人马。这样算下来北伐军的总数不低于80万人。
我们再来看一下当时盘踞大半个中国的北洋三大军阀一共有多少人马。
东北王张作霖大概有35万人马,盘踞中原地带的吴佩孚大概20万人马,孙传芳的五省联军约20万人马。北洋三大军阀的总人马大概在75万左右!
因此除去武器的因素,北伐军和北洋三大军阀在兵力上其实是相差不大的。其实在武器上,各大势力之间应该差距不大,大家打了这么久,谁也没有把谁吃掉,可见武器的差距并不是特别大。
明面上来说,大家看起来是势均力敌,但最终北洋三大军阀却是失败了,北伐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这就得从两方面来分析:
从北洋军阀内部来说,大家谁也不服谁,一方有难,八方围观!北洋军阀虽然同出自北洋一脉,但是内部不团结,袁世凯死后,大家打个不停,客观上给了南方革命军崛起的机会。
当北伐军开始进攻吴佩孚的时候,坐拥东南的孙传芳虽然和吴佩孚同属直系出身,但丝毫没有同门之情,他倒是乐于看到北伐军消灭吴佩孚,只要北伐军不要染指他的地盘就行。
同样,奉系的张作霖对于直系出身的吴佩孚早就看不惯了,现在北伐军要打吴佩孚,他是鼓掌叫好,看热闹不嫌事大的。
也就是说,首当其冲的吴佩孚要同时面对北伐军的南北夹击,迅速溃败。
当北伐军击败吴佩孚之后,兵锋东指孙传芳。这个时候的张作霖还是无动于衷,眼睁睁的看着孙传芳被消灭。
张作霖本来与北伐军是有一战之力的,但是看到吴佩孚和孙传芳相继倒在了北伐军手下,有点害怕了。毕竟他的主力部队还在东北,于是准备回东北老家躲着。
如果张作霖能顺利回奉天,那鹿死谁手还尤未可知。但是很遗憾,日本人策划了皇姑屯事件,炸死了张作霖。继任的张学良远不如他老爹,很快就宣布东北易帜。
从北伐军的角度来说,始终是以多打少!首先有一点,北伐军选取的北伐目标是只有北洋三大军阀,这也是当时国内势力比较庞大的三大军阀。
当时国内四处军阀割据,但是北伐军先是争取了一部分能争取的小军阀,典型的就是湖南地区的唐生智,然后再对北洋军阀动手。
北伐军很聪明,没有同时全面向三大军阀宣战,而是巧妙的利用了北洋军阀之间的不团结,首先南北夹击吴佩孚,打得吴佩孚收尾不能相顾,然后一路开始吞并吴佩孚的力量。说白了,北伐军越打越强大,而北洋军阀则是越大越弱小。
以蒋介石为首的北伐军,实际上也是一个军阀联盟,包括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等人,但是大家还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打下中国这块大的蛋糕,至于蛋糕到手之后怎么分,那是之后的事情了。
而北洋军阀的格局就差远了,他们只想守住自己那块蛋糕,最多也就是抢别人几块蛋糕,根本就没有想过要把整个蛋糕一起打下来!
所以,最终想抢整个蛋糕的北伐军胜利了,只想守住自己蛋糕的北洋军阀失败了。然而,北伐虽然是结束了北洋军阀的统治,让蒋介石的南京政府名义上的统一,但实际上又在最后分蛋糕的时候进入了新一轮的军阀割据!为何几万北伐军能打倒北洋军阀?
一
我们先来介绍一下北伐军的主要构成,差不多就明白了为什么打倒北洋军阀了
第一军:主力军是黄埔军校生,军长何应钦。黄埔一期生已担起这支军队的大梁,有不少人升任到营长连长一级。这支军队的中基层干部来自全国各地,都是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有战斗力的四有青年,黄埔就是他们共同的标签,统一就是他们共同的梦想。
第二军:军长谭延闿,主力军是湘军构成。在历次战争中屡战屡败 ,在北伐中基本上就是凑数的。
第三军:主力军是滇军,军长朱培德,毕业于云南讲武学堂,和朱德并称二朱。这是从血与火的内战中崛起的队伍,作战能力中游。
第四军:主力军是广东军人,军长是广西人李济深。广东是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军队中国的中高级将领多是中国著名军校保定军校毕业生,士兵久经战场考验,以广东人为主。在北伐中立上不世战功,被称为铁四军。
第五军:主力军是帮派人士,军长是李福林。早年孙中山为了推动革命发展,结交不少反清复明的黑社会头目,让他们加入革命军。这支军队战斗力一般,打架可以,打仗不行。
第六军:主力军是湖南兵,军长程潜。这支军队作战还可以,但是装备太差,作战能力中游。
第七军:主力军是广西兵,也就是桂系,军长李宗仁。这支军队是广西内战中崛起的队伍,曾打遍周边无敌手。在北伐中立下大功,被称为钢七军。
从以上就可以看出,北伐军大约有七个军8万人,最能打的约有3万多人,也就是第一军、第四军和第七军。这三支军队的军官素质和思想文化水平都很高,士兵的训练和装备都比较先进。
二
接下来,我们来看下北伐军的对手。
吴佩孚,占据了湖南湖北河南,总兵力约有20万人。孙传芳占据长江流域几个省,号称五省联军司令,总兵力约有20万人。张作霖占领东三省,总兵力约有30万。
这三支北洋系的人马总数70万,精锐部队加在一起约20万人。如果加在一起和北伐军打,那肯定是占优势的。
但是北洋系走到今天,已是第三代的北洋将领了,以亲情为纽带的北洋组织模式早就过时了失效了。换言之,这些军队之间派系复杂,相互之间还经常爆发冲突,团结上出了问题,协同性就比较差。因此经常出现“友军危急,我军不动”的情况,这就是北伐军取胜的外部因素之一。
和北伐军对比,我们就会明白,北伐军的主力都是革命军人,又有苏联的先进武器加持,主要干部都是愿意为国牺牲的青年,作战英勇程度是远超过北洋军阀的。北洋军阀的军队是职业军人,来当兵不是来送死的,是来升官发财的,至少也是为了吃饭问题来的,战斗力就相当一般了。
三军相逢勇者胜,这就是北伐军能击败北洋军阀的关键原因所在。
三
北伐战争是按蒋介石的作战方案操作的,先灭吴佩孚,拿下湖南湖北,再向东消灭孙传芳,拿下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后向北消灭奉系张作霖。
1926年5月底,第四军和第七军就开进了湖南。这时北伐军中又多了一个小弟第八军,军长是湖南军阀唐生智,人称和尚将军,战斗力可想而知。到了7月,就攻下了长沙。蒋介石在长沙检阅了北伐官兵,庆祝北伐首战胜利。
等吴佩孚刚刚反应过来 的时候,湖南全境已落入北伐军的手中了。他马上派出重兵守湖北的门户咸宁。咸宁的要地在于汀泗桥和贺胜桥。
这两处是要地,自然多山多水。吴佩孚虽然人多,但局限于地形,无法全面展开,这就是他的不利之处,第四军被称为铁军,就不是吹出来的,战斗力那是绝对的强悍。强攻之下,必有大胜,五天之内连失两桥。
北伐军直抵武昌城下,这是吴佩孚最后的地盘了。他激励全军拼死一战,置之于死地而后生,第四军伤亡惨重。从9月开始,蒋介石下令十月围城。城里那么多人,每天都要吃很多粮食,看你们能坚持多久。
10月10日,第四军在内应的帮助下,攻入武昌城。在此之前,吴佩孚已退向河南,他的主力被消灭,代表他大势已去。
四
孙传芳没有想到吴佩孚会输的这么彻底这么快,他本来的算盘是让北伐军和吴佩孚打的两败俱伤时,自己也来再收拾残局,一举统一全国。
现在友军被灭,孙传芳就只有独自面对北伐军了。
早到9月,第六军程潜部和第一军的一部就杀入了江西,并且进军顺利,拿下了南昌。但随后就被孙传芳的主力给打了出来,蒋介石就亲临江西坐镇指挥,处死了几个逃跑的军官。
这时第七军扬威的时候到了,11月底,孙传芳的主力军15万人差不多全部报销了。北伐军开始逼近南京。同时何应钦指挥广东的留守部队杀入福建,直逼浙江和上海。
北伐形势一片大好,北伐的两面派冯玉祥和阎锡山同志看到北洋军大势已去,就顺应潮流加入国民革命军序列。
从这时起,北伐军的总兵力已对北洋军阀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北伐的胜利就已经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虽然接下来国民党发动了412和715军事政变,内部也分裂成了武汉南京和广州三个政府,但稍稍休整后,在之后的战斗中,第七军还是发挥了巨大的战斗力,打垮了孙传芳的军队,被称为钢七军,从此扬名国内。
五
1928年1月,此前被李宗仁逼迫下台的蒋介石复职,随后就开始准备二次北伐,矛头直指占领河南的张作霖集团。
首先是1928年5月1日,北伐军打败张宗昌,杀入济南。虽然碰上日军的阻拦,但北伐军绕道向北,直指北京。
6月初,北伐军杀入北京城,蒋介石在放置在西山碧云寺的孙中山的遗体前宣誓,北伐成功。随后把孙中山的遗体运回南京,埋葬在了中山陵。北京改名为北平,国民政府定都南京。
6月3日,张作霖在撤退回奉天的路上被日本人炸死,张学良接班。面对日本人威逼利诱,张学良表示国难家仇,不共戴天。在南京政府的支持下,宣布东三省回归国民政府领导,改旗易帜,中国宣告统一。
从此,北洋军阀时代结束,中国正式进入国民政府时期。
为何几万北伐军能打倒北洋军阀?
北伐战争开始时,仅就规模而言,北伐军远远弱于北洋军阀。
当时,北伐军号称10余万人左右。
然而,实际兵力却不足10万:据李宗仁回忆,当时实际兵力约为7、8万人;据李品仙回忆,“可用之兵”不过5、6万人。
而北洋军阀中,吴佩孚20万、孙传芳22万、张作霖35万。如果把各地大大小小军阀算一起,总兵力不下百万!
所以,开战之前,舆论普遍不看好北伐军,甚至连北伐军将士自己也没有足够把握。
然而,仗打起来之后,北伐军却势如破竹,所向披靡,不过7、8个月,就扫定长江以南,“真非始料所及”。
北伐军,何以取胜?又何以取胜如此之快?
兵力对比并没有那么悬殊:不该遗忘的“战友”当时,除了上述兵力之外,还有一个强大的势力:西北冯玉祥。
冯玉祥本就是一个大人物,他常年与吴佩孚、张作霖交手,算是实力最雄厚的军阀之一。
1926年左右时,他开始投向革命阵营。3月,他去苏联学习;5月,加入国民党;10月,五原誓师,加入北伐战争。
冯玉祥的实力就很强了,尽管五原誓师时兵力5万,但很快就联合起西北军20万!
冯玉祥成为“战友”,对北伐的意义是极为重大的。
首先,双方的实力对比发生了转变。
南北革命军,加起来达到30万,与对手的兵力差距缩小到1:2左右。
同时,冯玉祥在西北起兵,与南方北伐军形成呼应,使吴佩孚陷入了遭到南北夹击的态势。
在当时军阀眼中,冯玉祥是比南方北伐军威胁更大的对手,因此,优先将主要兵力用于对冯作战,客观上为北伐军的顺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北伐军各个击破的战略成功北伐战争前,北伐军就明确了作战目标:北伐军的打击对象是占据中国广大地区,收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如此,其他中小军阀,原本就是只求割据一地,并无问鼎之心,因此,原本就持观望态度。
北伐军明确只以吴孙张为打击目标,不但可以避免中小军阀“误判”,甚至可以争取到他们的支持!
实际上,只在北伐军攻占湖南后,贵州军阀袁祖铭、王天培;赣军第4师、湘军第1师等部,都加入了国民革命军。而远在四川的刘湘、刘文辉也通电声讨吴佩孚!
而在打击吴孙张时,北伐军也采取了各个击破的方略。
北伐进行前,众将对进军方略进行过激烈讨论。
最终,大家采取了加仑将军的建议:各个击破!
因此,打击吴佩孚时,北伐军与孙传芳、张作霖做了争取。
攻吴佩孚时,国民政府对孙传芳以承认其“五省总司令”地位为条件,要求其与吴佩孚划清界限。
同时,国民政府又与张作霖谈判,表示要建立反对吴佩孚的联盟。
这些接触中,自然不可能真的达成一致。但是,却收到了极佳的效果。
孙传芳也好,张作霖也罢免,都不看好国民政府的军事实力,更不相信国民革命军能很快击垮吴佩孚。
因此,他们虽都是“反赤联盟”,但也乐见国民革命军削弱一下吴佩孚。
所以,在吴佩孚尚实力雄厚时,他们坐观北伐军与吴佩孚交战,不做支持。
而在吴佩孚陷入败局时呢?墙倒众人推!张作霖直接把吴佩孚老巢河南拿下了···
总体来说,由于国民政府各个击破战略的成功,因此,实际上,每次交战时,国民革命军的兵力都不处下风!
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优势此外,国民革命军在精神和物质上,都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先谈钱。
当时,国民革命军地盘不大,但是,广东有钱呀!
1925年10月-26年9月,广东一省的财政收入就超过8000余万!
有钱以后,革命军官兵的待遇也提高了。
当时,一个国民革命军士兵的月饷10-12元,远远高于其他军队!
当兵吃粮,有钱就有吸引力。
事实上,这也是北伐过程中,各军阀部队纷纷来归附的重要因素。
据白崇禧回忆,当年,他与李宗仁的广西归附国民政府,也与此有关:桂军如不参加国民革命军,就没有能力调整不合理的官兵待遇···
当然,只谈钱是不够的,还得谈一谈精神。
国民革命军数量不多,但他们采纳的事苏联红军的练军模式,尤其是注重政治教育。
因此,当时的国民革命军是由热血青年组成的,为“打倒军阀,打倒列强”不惜牺牲生命!
反之,北洋军阀的精神就比较尴尬了。
北洋军,依然以传统的“忠义”为核心思想。然而,且不说时间早已到了民国,你吴佩孚、张作霖也并非“君”呀!因此,部队多不知为何而战,常需要大刀队压阵。
北伐军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优势,使其可以越战越强。
军事上的优势而北伐军在军事上的优势,则使他们往往能在硬碰硬中击败对手。
1、地利。
北伐军与吴佩孚、孙传芳的作战,主要是在南方多山地形。
北洋军阀的官兵,多为山东、中原一带的北方人,甚至有一些人连山都没有见过。
而国民革命军的官兵,多为两广两湖人士,多擅长跋山涉水。
因此,吴佩孚军、孙传芳军,都曾试图凭险阻击,然而,善于山地行军的国民革命军,往往能突破天险,出敌之后,打乱敌人的部署!
而且,即便作战不利,国民革命军转身就撤入山中,另寻机会,而北洋军则迷茫不知去向,行动困难,多遭覆灭。
2、中基层军官的素养。
山地作战中,由于地形割裂,很多时候,只能以营、连,甚至班排等小单位各自行动。
这种情况下,对中基层干部的军事素养要求很高。
北洋军的基干多为军校生且具有丰富作战经验,然而,基层干部,素质堪忧。
相比之下,当时的国民革命军中,中基层干部的素养可就非常高了。要知道,林彪、粟裕,当时都是其中的基层军官呀!
因此,看北伐战争的历史,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看到了一个个英勇作战的故事,然后就是胜利了,似乎很难看到复杂的调度、指挥。
这可不完全是煽情!
北伐军英勇的士兵,在素质极高的基层官兵带领下,奋勇穿插,深入敌人阵地,彻底打乱敌人部署,引发敌人的总崩溃,这是北伐战争在南方作战时的常态!
对手失误,使其节奏全乱吴佩孚等人,一开始,就将冯玉祥视为主要威胁。
因此,吴佩孚一开始,就将精锐集结于南口,猛攻冯玉祥。
直到北伐军连战连胜,兵临武昌时,吴佩孚部才现身,但为时已晚,其大势已去啦!
可以说,吴佩孚就是在混乱的节奏中,走向失败的。
同样,孙传芳也是如此。
他一开始只做观望,直到吴佩孚陷入败局,孙才仓促出兵江西。
结果,孙军主力立足未稳,就被北伐军所破,最后,连战连败,几无喘息之机就失败了。
爱国的力量在打垮吴佩孚、孙传芳后,形势发生了变化。
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
由于老蒋得到了江浙财阀及英美的支持,其在军事、经济上的实力进一步膨胀了。
此后,对山东、中原的进一步北伐,国民革命军继续取胜。
然而,以实力论,北伐军要打过山海关,讨灭日本帝国主义支持的奉系,彻底完成北伐,难度极大。
此时,爱国的力量决定了走向!
张作霖虽为反动军阀,但他在民族大义面前,仍有自己的底线。
因此,张作霖与日本帝国主义矛盾渐长,最终被日本军阀杀害!
张学良将军不顾日本帝国主义的威胁,果断“东北易帜”,使国民政府至少在表面上完成了统一,结束了北伐。
同样需要一提的是,尽管各地大小军阀依然割据,纵横捭阖,与国民政府抗衡,但是,他们也大多有着爱国之心。
抗战爆发后,大小军阀,无分南北,多积极参与抗战,为保卫国家不惜牺牲割据利益,值得赞许!
可以说,每一次国家走向统一(无论其统一是“表面上”的还是“实质上的”),都有着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因素,但是,最后能归与一统,归根到底,都源自中国人心中的国家认同与爱国之情!
为何几万北伐军能打倒北洋军阀?
这主要有四个方面原因,第一是列强持续对民国进行武器禁运,造成吴佩孚、孙传芳部武器弹药缺乏;第二方面是苏联对国民党进行了大量军火援助,使得北伐军在火力上远远强于北洋吴佩孚、孙传芳部;第三个原因北伐军是用民族主义武装起来的新军队,他们拿出了对外敌作战的精神对待北洋军阀,而北洋军阀还是以之前北洋系统内斗的方式对待北伐军;第四,北洋系统内部分裂,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各个坐山观虎斗,被北伐军各个击破。
接下来,我就详细说说这三方面原因是如何影响了北伐战争的走向的。
第一、列强对民国进行武器禁运1919年5月5日,也就是五四运动次日,北京外交团领衔(英国)公使代表英国、美国、法国、日本、西班牙、葡萄牙、巴西、沙俄八国政府照会中国北京政府外交部,声明由于中国南北尚未统一,各友邦反对重滋战端,故在中国成立为各省承认之统一政府前,将约束其国民,禁止向中国输入“军火及制造军火之器料”。
照会还提到,荷兰、比利时、意大利、丹麦驻华公使亦有赞成。其后,列强便不顾北京政府提出的外交抗议,径自管束其国民,令之不得将军火售予中国人。
虽然该禁售协议有很多空子可钻,比如“制造军火之器料”并没有详细列明,非禁运国(德国、捷克)也可以向当时民国输送武器和器材,但是毕竟这几个主要列强对华武器禁运造成了军火在中国价格飞涨。1920年在青岛,一颗步枪子弹竟然卖到了0.63两白银的高价,而在1924年上海,一支法制左轮手枪及百粒子弹能卖150元,是法国马赛原价的十九倍半。
这样高昂的价格,使得北洋军阀军队装备更新换代速度大大降低了,除了奉系在这段时间大力发展军工业外,其他北洋军阀对装备更新换代要求很低,比如直系军阀就坐视自己控制下的汉阳兵工厂技术工人和工程师大量被张作霖挖走。
当然,受武器禁运影响的不止北洋军阀,类似南方陈炯明、桂系这样的军阀同样受影响,比如桂系参加北伐时一个军只有三门火炮,而陈炯明更是窘迫到“用一串纸炮置在洋铁箱内封闭后引纸线燃”冒充机关枪来阻挡国民党军的进攻。
北伐军
因为禁运导致的火力缺乏,尤其缺乏重武器对北伐战争影响非常深远,甚至影响到了解放战争。
由于北伐军的对手火力贫瘠,因此,基于“兰切斯特火力方程”的“人海冲锋”在北伐时期大量使用,白崇禧就精于此道,结果在淞沪抗战时想对日本人故技重施,结果一天之内报销了桂系6个师,白崇禧心疼的连日不吃东西。
“白崇禧作为一位备受世人瞩目的军事专家,却只是凭借着自己过去内战时期的经验,便贸然做出了进攻的决定——内战时期,双方火力都不是很强,勇敢的冲锋不但往往可以奏效,甚至有时候还可以令敌人不战自溃……”
甚至1947年,陈毅在总结己方的不足时也谈到,当时华野还流行使用北伐时期的“人海战术”:“……这表现了我们的英勇,也说明了我们战术战斗的蠢笨与落后,伤亡很大,否则伤亡是可以减少的。直到现在,我们仍保持北伐时期的战术,采用波浪式的集体冲锋。”
从白崇禧和陈毅的总结来看,我们可以确定,北伐时由于北洋军阀火力贫瘠,北伐军经常性采取“波浪式的集体冲锋”战术。
第二、苏联对北伐军的军火支援前面说了,由于当时西方列强、日本都在“军火禁售”协议上签字了,所以列强对北洋军阀几乎采取放任态度:有本事有钱的,你能搞来军火,我们可以不管(张作霖),但是想让我们支援,办不到。
而苏联恰好是非禁运国,于是苏联可以名正言顺对北伐军进行军火援助,根据相关统计,黄埔军校开办时,苏联一次性送来了十支小手枪,八千支完全有刺刀的俄国式步枪,每枪有五百发子弹。
1925年苏联一次运到广州的军火就值56.4万卢布,1926年又将各种军火分四批运到广州,第一批日造来福枪四千支,子弹四百万发,军刀一千把;第二批,苏造来福枪九千支,子弹三百万发;第三批机关枪四十挺,子弹袋四千个,大炮十二门,炮弹一千发;第四批,来福枪五千支,子弹五百万发,机关枪五十挺,大炮十二门。为解决军校经费困难,苏俄政府还资助现金200万卢布。
即使清党后,国民党也不得不承认,“假如没有苏联的物质援助,就不可能有黄埔军校,也就不会有东征和北伐的胜利”。
正如之前所说,北洋吴佩孚、孙传芳部无不缺少军火,饱受武器禁运之苦;而北伐军完全称得上武器精良、弹药充足,而且并不缺少重武器;而反观北伐军的敌人,吴佩孚号称“十四省讨贼联军总司令”,麾下军队号称三十万,然而他三十万大军所拥有的火炮数量和桂系相当,也就是说最少三门,最多不超过八门。
第三、民族主义武装起来的北伐军和旧式北洋军北伐军是以黄埔军校学生为骨干是建立起来的军队,今天大家都知道黄埔军校在军事技能上的培训确实是乏善可陈,比如徐向前元帅就说过黄埔军校没教什么东西,就走正步、放枪什么的,但是,黄埔军校厉害在于它是近代第一所向学生有意识灌输民族主义的军校。
用社科院近代所所长汪朝光教授的话说“黄埔军校毕业出来,少将以上的军官较少投降日本,说他完全靠纪律的约束也不尽然,这跟他整个氛围他有关联……强调反抗帝国主义的民族主义。”
这种民族主义思想武装起来的新军官也许在军事技术上逊色于北洋军阀,但是在牺牲精神上那是远远胜过了,不要以为“人海战术”谁都能玩,没有敢于牺牲的基层军官,是玩不了“人海战术”的。
比如北伐贺胜桥一战,北伐军在失去地利的情况下,硬是欺负吴佩孚军火力贫瘠,用人命堆出来一个胜利,20世纪30年代,吴佩孚还在感叹北伐军基础军官不怕死精神。
反观北洋军阀,他们长期在一种低火力低烈度的战争环境里作战,战争胜利与其说取决于战场不如说取决于牌桌妓院,在这种环境下,北洋军阀军队作战几近儿戏。
第一次直皖战争,双方20万人交战一个月,伤亡才2000多人,但是这已经被英国驻华武官评价为辛亥之后惨烈第一的内战了;而在这次战争中,段祺瑞还公开下令不许部下用重炮对敌,“恐火力过猛,伤亡过重。”
之后,陈毅对北洋军阀混战闹剧也有评价“我说我军切不要像张勋的军队,他与段祺瑞打仗,打了三百多万发子弹,才打死二十八个人。”
而当时英国公使的评价更加的直白“(北洋)基本上是一个对军事体制全然无知的和平的国家。”
一方是敢打敢拼,不怕牺牲的新式军队,一方是把打仗视作“儿戏”,用三百多万发子弹打死二十八个人的旧式北洋军队,从战斗精神上说,北伐军碾压北洋军。
第四、苏联将军的指导和北洋的分裂军事活动不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经验学,如果没有经历过,就算如何天才,也会吃苦头的,比如说白崇禧在淞沪战场一天就报销桂系6个师,这是因为白崇禧本身不聪明吗?不是,他“小诸葛”的名头不是假的,但是他确实严重缺乏近代战场经验,他把国内战争经验运用到近代战场就吃了大亏。
虽然布留赫尔元帅(加仑将军)被朱可夫元帅评价为“完全不知道什么是现代战争”,但是他毕竟经历过一战、苏联卫国战争,他的水平指导北伐军是绰绰有余。
布留赫尔元帅(加仑将军)
北伐之初,国民党根本没有人指挥过几十万人参加的战争,根本不知道如何布置,最初作战计划竟然是8个师在两湖、6个师在江西、6个师在广东,这种近乎于胡闹的布置被布留赫尔元帅彻底否决了。
布留赫尔说服了北伐军上下,执行了他的新计划:集中力量、各个击破“先定三湘、规复武汉、与冯玉祥会师”,最初北伐军应该“打倒吴佩孚、联络孙传芳、不理张作霖”。
正确的计划可以事半功倍,北伐军正是按照布留赫尔的规划一步步打败了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
反观北洋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他们虽然号称团结一致对外,但是其实各自都有自己小算盘,看到友军被打败,第一时间不是想着支援,而是赶紧吞并,比如吴佩孚被北伐军打败,退居河南的时候,张作霖不是想着去援助吴佩孚,而是第一时间让奉军进军河南,逼迫吴佩孚交出军队。这种四分五裂的联盟如何是北伐军的对手呢?
总而言之,天时地利人和、武器火力军心,北伐军每条都占优,而北洋军每一项都是负数,所以,北伐军打败北洋军阀不奇怪,被这样北洋军阀打败才奇怪。
为何几万北伐军能打倒北洋军阀?
北伐军能以十万之众击溃北洋军阀三巨头八十余万精锐之师,主要原因有四点:其一、北伐军是精锐部队,获得了苏联和中共的权力支持,且采取了各个击破的正确战略;其二、北洋军阀内部不团结,三巨头各怀鬼胎以邻为壑;其三、北伐军不断的壮大,誓师时只有十万之众,但是越打越多,冯玉祥、阎锡山等地方实力派也加入了北伐军;其四、东北军首领张作霖被日寇关东军炸死,张学良直接归附北伐军。
北伐军的军官以及士兵主体都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或者在校生,他们战斗素养高,战斗意志顽强!北伐军获得了苏联的军事支持,主要提供了军火和教官,北伐军苏式装备,基层组织都有苏军教官!北伐军是国共合作的产物,共产党的骨干作用在军队中效果明显,叶挺的独立团号称铁军,所向披靡!蒋介石一生戎马倥偬,他在台湾回忆起战争生涯时,最怀念的还是北伐时代,他说那时上下一心、众志成城、一呼百应,战无不胜!
当时北伐军的征伐对象是孙传芳、吴佩孚、张作霖,此三人是当时的北洋军阀三巨头!孙传芳坐拥东南,拥兵二十余万;吴佩孚盘踞华北,精兵三十万;张作霖则雄据东北与直隶,有可战之兵四十余万!北洋军阀貌似强大,但是内部不团结,外部不得民心,中央政府走马观花的更换大旗!直、皖、奉三派内斗十余年,许多名将凋谢在内斗之中,统治区也人心涣散,另外还有欧美日苏等强国干涉内政!因此北洋军阀看似强大,实则就是纸老虎,一戳就穿!
北伐军首先集中兵力在两湖战场打击吴佩孚所部。北伐正式开始后,国民革命军连克长沙、平江、岳阳等地,8月底取得两湖战场上的关键一战——汀泗桥、贺胜桥战役胜利。10月,北伐军进抵武汉,先后占领武昌、汉阳、汉口,全歼吴佩孚部主力!与此同时,在苏联和中共的帮助下,同年9月17日,以冯玉祥为总司令的国民军在绥远五原誓师,宣布全军加入国民党,并率部进军陕西、河南,有力地配合了北伐军攻击河南。接着北伐军击溃孙传芳的主力,张作霖援军也被北伐军击败,张作霖回到沈阳后被日寇炸死,张学良率领东北军全体归附国民政府!北伐战争取得最终胜利,如果北伐军与东北军主力相战,那么鹿死谁手不好说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