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独立混成旅和独立支队是一个怎样的建制?

对于日军的独立混成旅团是相对于步兵旅团而言,在抗战初期,日军的师团还是那种4个联队的师团,师团下边是两个旅团,这种旅团叫做步兵旅团,这种旅团人数比较多,比如挽马师团的步兵旅团有7800人,驮马师团的有7900人,但是这种旅团下边只有两个步兵旅团,没有其他的兵种,无法独立作战,如果要独立作战,就必须要加强其他的兵种比如炮兵和工兵,骑兵等。

而独立混成旅团的规模比较小,一般都只有5000人以下,旅团直辖5个步兵大队,一个炮兵队,一个工兵队,一个通讯队。应该说独立混成旅团的人数虽说比步兵旅团少,但是由于各兵种变成均衡,所以独立作战的能力反而比步兵旅团强。这种独立混成旅团由于兵力少,所以出动方便,对付敌后战场的八路正合适,日军成立的独立混成旅团大部分部署在敌后。

随着战争的进行,有很多独立混成旅团都改变成师团,就是所谓的丙种师团,那个师团下辖2个旅团,每个旅团4个步兵大队。而步兵旅团随着4联队师团的改编为3联队师团,已经成为了一个历史名词。

而日军的支队则是一个不固定的标编制,通常是有一部分步兵部队加强炮兵,工兵等部队而成,通常用指挥官的姓来命名,执行完任务以后,各个部队还要归还各自的部队。比如在徐州战役中的日军第十师团变成的长濑支队,是用4.5个步兵大队和山炮兵一个中队,但是到了山东地区,第五师团准备进攻临沂,步兵两个联队,野炮兵第五联队,还有山炮兵1个中队。而到了第10师团,准备进攻台儿庄的日军有几万人,濑谷支队包括33步兵旅团少1.5个步兵大队,野战炮兵第一旅团,2个战车中队,工兵,通讯,汽车,卫生各一个中队。这种支队估计都有万人左右。

日军独立混成旅和独立支队是一个怎样的建制?

二战时日本陆军的规模很大,编制很多,光师团就可以分成三四个等级。不过旅团是日军的基本的战术单位,编组此类部队的任务目标各异,在使用上极少发生跨军级单位的调动。 “独立混成旅团”最开始是在日本的陆军之花——关东军序列中,也是它最开始有这个编制的。1934年关东军组建独立混成第1、11旅团,1938年2月在华北组建独立混成第2旅团始,遂形成定制,是兵员、火力仅次于师团、有固定编制的合成作战单位。战争期间组建(含重组、另组)独立混成第1-136旅团(内有12个缺号),101个独立混成旅团投入亚太战场。有24个独立混成旅团先后扩编或改制为师团,6个独立混成旅团撤销番号。

另有4个以地域命名的混成旅团:桦太混成旅团、仰光混成旅团、中国驻屯混成旅团、台湾混成旅团,后均改制为独立混成旅团或扩编为师团。独立混成旅团一般辖5个独立步兵大队(帕劳群岛独立混成第49旅团辖8个、仰光独立混成第105旅团辖3个),旅团属特种部队包括炮兵、骑兵、工兵、辎重兵。有9个驻海岛独立混成旅团辖独立混成联队、混成联队。 人员编制方面,1934年最开始的独立混成旅团辖5个步兵大队与1个炮兵队、通讯队、工兵队、辎重队等,总人数约5000人。步兵大队辖3个步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4挺重机枪)、炮兵队辖1个山炮中队与2个野炮中队。开始的时候独立混成旅团是主要做为守备用途的,同时具有小规模的野战能力。

1945年日军将独立混成旅团的步兵大队改为辖有4个步兵中队、1个机枪中队与一个步兵炮中队,人数达1500人的大编制。旅团炮兵则辖有6门野炮与12门山炮,同时其工兵、辎重部队也予以扩编,改编后的步兵独立混成旅团下辖五个独立步兵大队及炮、工、通讯、辎重队,全旅团约8280人,配备军马1800匹、步骑枪4050枝、掷弹筒120个、轻机枪120挺、重机枪30挺、平射炮10门、山炮20门、野炮12门等武器装备,是具备相当野战能力的作战单位。说白了就是微缩版的师团,当然编制是一回事,实际是另外一回事,但是独立混成旅团的战斗力还是不错的,毕竟老兵能多一些,并且旅团长一般都是少将,要知道一般三单位师团的师团长也是少将军衔。独立混成旅团一般是野战部队,三单位师团大多是警备部队,当过兵的人都知道野战部队看警备部队是什么态度。军衔相同,我鸟不鸟你,那就要看我的心情了。 “支队”是日本陆军具有临时性的特殊编制,为执行特定作战任务而组建,主要由主力野战师团中抽出其编制内的一支旅团或联队级别的部队,作为基于力量并配属给予其他特种部队,形成独立的战役集团,因而也有“独立支队”的说法。通常仅在作战时临时编组,任务结束后支队的部队归建。

如“重藤支队”由台湾守备旅团组编参加淞沪会战,隶属于上海派遣军,这是由大本营下令在不同隶属部队间的调动,战役结束后返回台湾;还有大量在一个军内组编的支队,如1941年9月第二次长沙会战第十一军组编了早渊、荒木、江藤、平野四个支队,而1942年5月浙赣会战第十一军又另组编了竹原、今井、平野、井手四个支队。 支队以指挥官的名字命名,并随指挥官的变动和改变。如由台湾守备部队组成的支队,支队长为重藤千秋,支队即称“重藤支队”。后来支队长先后由波田重一和饭田祥二郎继任,支队也相应地改称“波田支队”和“饭田支队”。 支队的编制规模,多者超过一个旅团,少者只有一两个步兵大队;支队长的军衔,最高者中将,低者中佐甚至少佐。如“安冈支队”支队长为安冈正臣中将,下辖第一战车团(战车第三联队、战车第四联队)、步兵第二十二联队第二大队、独立炮兵第一联队、工兵第二十二联队、自动车第三联队、高射炮第二联队1个中队。“大泉支队”支队长是大泉基少佐,该支队1937年8月6日从关东军第二师团抽调1个步兵大队编成。

日军独立混成旅和独立支队是一个怎样的建制?

首先明确一下,日军有独立混成旅团这一编制,也有“支队”,但并没有独立支队。

在各种抗战剧和抗战神剧中,独立混成旅团和支队是出镜率比较高的日军编制。那么,这两种日军队伍是怎样的一种建制呢?

先说独立混成旅团。仅从字面意思上理解,“独立”代表该部队具有独立作战的能力,而且不在直接隶属于上一级——师团指挥。有“混成”两字,则表明了这个旅团不是单一兵种的部队。

独立混成旅团,最早成立于日本关东军,1934年,为了达到独立作战的需要,日本关东军在普通步兵旅团中配属了炮兵、骑兵、工兵等各兵种,成立了第一、第十一两个独立混成旅团,开始以小型师团的面貌,出现在中国战场上。

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在中国的占领面积急剧扩大。面对装备落后、但极为灵活的八路军等敌后抗日武装,日军开始大量编成独立混成旅团,用于维持占领地。而这样的独立混成旅团,比之最先成立的第一、第十一等独立混成旅团,装备差距十分明显。

用于维持治安和守备任务的独立混成旅团,一般由一个旅团本部、五个步兵大队、一个炮兵队、一个工兵队、一个通讯队、一个辎重队等单位组成,总人数约5000余人。而随着敌后抗日武装的活跃,日军新的独立混成旅团也不断成立,到日本投降时,日军的独立混成旅团已经高达104个。

在黄土岭之役被八路军杨成武率部击毙的日寇“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中将,当时担任的,就是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驻蒙军独立第二混成旅团旅团长。

再说支队。在各种抗战剧中,我们也经常看到日军“支队”这一特殊编制的存在,例如冈崎支队、国崎支队、波田支队、上村支队等等。

我们都知道,日军的编制,从上到下,分别是师团、旅团、联队、大队、中队、小队,并没有“支队”这一编制,因此,支队其实是日本陆军临时性的特殊编制,是为了完成特定的作战任务专门组建。

日军支队,一般都是由师团抽调的一个旅团或联队,配属其他特种部队组成的战役集团。名称也一般由支队长的姓名命名。而且,由于任务的不同,支队的人数也天差地别。

例如安冈支队,支队长安冈正直,为中将军衔,支队下辖部队超过一个旅团。而有的支队,人数甚至不足一个大队。如在百团大战中著名的关家垴战斗,彭德怀围歼的日军冈崎支队支队,人数只有500余人。

日军独立混成旅和独立支队是一个怎样的建制?

二战时期,日本陆军的作战单位,一般情况下,军下辖师团,师团下辖旅团,旅团下辖联队,联队下辖大队,大队下辖中队,中队下辖小队。

独立混成旅团,相对比较特殊,遂行独立的战斗任务,既不属于某个师团管辖,也没有联队的编制,大都由5个独立步兵大队、2-3个山炮或野炮炮兵中队、工兵队、通信队等单位构成,总兵力约5-6千人左右。

无论在火力、机动力,还是兵力投放、作战能力上,独立混成旅团都要远逊于野战部队的旅团,大都纯粹是以静态守备为主,是日军的地方守备队,担当地方的治安作战任务。

事实上,二战时期的日军,并无独立支队,但在某些战役中,会临时组成支队,属于非常设作战单位,大都是从师团临时抽调一个旅团、联队、大队甚至中队等规模不等的部队编成支队,遂行某个方向的作战任务,待战斗结束就及时归建了。

譬如台儿庄战役时,就出现了2支日军的支队,即濑谷支队和坂本支队,其中,濑谷支队是其中较著名的一支队伍。

1938年2月上旬,日第2军第10师团先后攻占兖州、济宁、邹县之后,积极准备南进作战,首要目标是攻占滕县,濑谷支队正是在此背景下以步兵第33旅团为基干编成的,旅团长为濑谷启少将。

本文由“国平军史”发布,图片均下载网络,无意侵犯作者版权,特此声明。

日军独立混成旅和独立支队是一个怎样的建制?

日军不是独立混成旅而是独立混成旅团。

日军的独立混成旅团是指由多兵种组成的,单独执行战斗任务而不属于任何师团的旅团。

正常情况下,每个旅团下辖2个步兵联队。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军为了独立作战的需要,将旅团配属骑兵、炮兵、工兵等兵种,成为混成旅团出现在中国战场。

独立混成旅团的多数任务是负责治安和整备工作,到日本投降前日军共编成了104个独立混成旅团。独立混成旅团的人数大约为6000-8000人,其长官为旅团长,军衔一般为少将,少数是中将。如在黄土岭战役中被我军击毙的第二混成旅旅团长阿部规秀就是中将。

日军的独立支队并不独立,而是战时从师团和旅团中抽调出来执行任务,任务结束后要归所属部队的建制。

日军中并没有独立支队这个建制,因为是临时抽调,通常用指挥官的名字来命名,如徐州会战时,日军的濑谷支队。濑谷支队就是以第33旅团抽调的,支队的指挥官一般为少将,少数为大佐(上校)。

日军独立混成旅和独立支队是一个怎样的建制?

二战时期日军独立混成旅团和独立支队就相当于中国的加强旅、加强团,不隶属于某个师团而独立作战,属于满足特殊需求的战术单位。

独立混成旅团和独立支队除了人数有区别之外,其实编制差不多。以独立混成旅团为例主要分为三种:机械化野战旅团、火力强化的野战旅团、地方守备部队。

1、机械化野战旅团。最早出现的机械化野战旅团是1935年长城抗战之后,日本为了加强侵华部队的作战能力编成独立混成第一旅团。除了拥有常规的两个步兵联队之外,还配备有两个战车大队,是最早出现的日本陆军机械化部队。因为日本的国力限制装甲力量非常弱,因此机械化野战旅团很多时候都是为了战役需要临时部署,数量非常少。

2、火力强化的野战旅团。最早的火力强化的野战旅团是独立混成第十一旅团,拥有两个步兵联队、野炮、山炮各一个大队,是侵华战场上的日本主力部队。

3、地方守备部队。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快速侵占大量中国土地,战线拉长兵力不足,因此大量编制担负守卫任务的独立混成旅团。兵力包括5个独立步兵大队、炮兵2到3个中队、旅团工兵队、旅团通信队,一般不超过5000人,看似也挺强大实际上和日军主力相比无论在火力、机动力还是士兵能力上都相当低劣。直到日本投降这种守备旅团一共有104个。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