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一期生中优秀的人才很多,胡宗南是如何脱颖而出的?
胡宗南,1896年生于浙江宁波镇海,中学毕业后在一所小学当教师。其后因为竞选校长落败,愤而离职。去日后的暗杀大王王亚樵办的湖州团练当纵队长,并和王亚樵、戴笠结拜为异姓兄弟。1924年到广州去考黄埔军校,成绩优异,无耐身高不够1.60米被刷,胡宗南抱着校外的柱子痛哭,恰巧被军校党代表廖仲恺看到,廖仲恺问明缘由,让军校录取了胡宗南。其实此前胡宗南到黄埔前在上海也有一次初试,据说初试时也因身高不足被刷。但上海的主考官毛泽东为其开了绿灯,加之内战时的无做为,这些都成为日后胡宗南被诽谤为共产党内应的原因之一。
初入黄埔,做为黄埔一期学生队的胡宗南不显山露水,与共产党的蒋先云、陈赓、许继慎和国民党的贺衷寒、桂永清等关系都不错,周恩来也曾和胡宗南有过密切接触,但结果却不知如何,留待国共双方机要文件的解密吧!
胡宗南在黄埔大放异彩的时候是二次东征,尤其是第二次东征中,由黄埔学生组成的校军被叛军包围,时任排长的胡宗南挺身而出,抱着一挺轻机枪拼命地向叛军扫射,终于击退了叛军,这一战得到时任黄埔校军第一团团长的何应钦和蒋校长的嘉奖。胡宗南渐入蒋介石的法眼,加之黄埔和宁波老乡的关系,日后胡宗南在军中职务开始飞升。在北伐战争时,胡宗南已是上校团长,多次被蒋介石召见。胡宗南做了个顺水人情,把结义兄弟戴笠介绍给蒋介石,戴笠为胡宗南的飞黄腾达也助力不小。
胡宗南自拥蒋反共清党后,长达五年的时间没有参与对共产党军队的国剿。在此期间,胡宗南所部参与新旧军阀混战,经历了二次北伐、蒋桂战争、中原大战。胡宗南为蒋介石扫除政敌,巩固南京政权卖力。蒋冯阎中原大战前,胡宗南升任旅长,授少将军衔,成为黄埔的第一位将军。1930年3月,胡宗南被委以第一师中将师长。
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名义上是中央政府,实际上却政令不畅,不能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地方实力派与中央政权明争暗斗,各自为政,积习甚深。于是,蒋介石借口"追剿"红四方面军,命令胡宗南乘机进军西北、向西北渗透。
1933年3月,蒋介石借口调解杨虎城与甘肃省主席邵力子的矛盾,命令胡宗南率第一师进驻甘肃天水,接防西北军第十七师驻地。胡宗南率部驻扎天水两年有余,雄心勃勃地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在天水开办了"中央军校西北军官训练班",他严令所部不许踏入民房,打扫街道,修桥铺路,兴修水利,植树造林。参与民众防疫治病,倡导开展文化体育活动。深受蒋介石的赞许。
1936年8月,第一师扩编为第一军,胡宗南升任中将军长,拦截三大主力红军会师。1937年9月至11月,第一军参加了淞沪会战,扩编为第十七军团,虽然损失惨重但英勇顽强,打出了军威。1938年5月,带领所部参加豫东兰封会战,战后回到西北。
1938年8月所部扩编为第三十四集团军,胡宗南任副总司令兼代总司令职权。蒋介石密授其"东御日寇,北制共匪,西防苏俄,内慑回马"十六字战略方针。这时的他羽翼渐丰,已向"西北王"迈进。
1944年,豫西抗战危急关头,胡宗南率部赴河南抗击日军,稳定了战局。1945年升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后,军衔为中将加上将衔。
"双十协定"的签订只换来了几个月的和平,1947年蒋介石由全面进攻转为对陕北与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胡宗南制订了攻占延安的作战计划,他的待从副官兼机要秘书中共地下党员熊向晖看到这份作战计划后,通过组织将绝密计划传给中共中央。
中共指示解放军实施有计划的撤退,1947年3月19日,解放军主动撤离后,胡宗南占领了延安。此时的他到达了事业的巅峰,被大张旗鼓地报道后,胡宗南正式升为上将军衔。此刻的胡宗南才发现他陷入了绝境之中,由于坚壁清野,军队给养无法补充,到处遇到游击队和解放军的袭击。此后的他一蹶不振,被解放军一直赶到大西南,1950年4月,愁怅中的胡宗南离开大西南,飞至台湾。
到达台湾的胡宗南被蒋介石冷落,最后委任为澎湖列岛防卫司令。1962年2月,胡宗南在郁郁寡欢中病逝于台北。纵观其一生,其受到国共两方面的影响,忠于蒋介石的国民政府,为官清廉,虽参与反共军事活动,但反共调子并不突出。在知晓熊向晖为中共地下党后,没有为难他,并将其送到美国留学,这让熊向晖一生感激。
黄埔一期生中优秀的人才很多,胡宗南是如何脱颖而出的?
胡宗南,浙江镇海人,出生于1896年。他中学毕业后,当了一名教师。因为生活和事业上都不如意,所以离开了家乡。后来在同学的资助下,来到广州,考入了黄埔军校第一期步兵科。这一年,他已经28岁。生活和事业都不如意,主要体现在:他和同事竞争校长的位置,失败了。家里催婚,不走,就得和没有感情基础的女人结婚。此时的胡宗南,志向远大,年轻气盛,一心渴望有一番作为。但是现实很残酷,都快30岁了,还是碌碌无为。
在校期间,他很活跃,和周恩来的关系也比较好。不过,他在黄埔并不拔尖,名气远不如蒋先云、曾扩情、贺衷寒、陈赓、李之龙等人。也正是在黄埔军校,他认识了校长蒋介石。两人算是老乡吧,至于现在,浙江镇海和浙江奉化都是宁波市下边的区。毕业以后,胡宗南参加了两次东征还有北伐战争。因为作战勇敢,颇有战功,1927年他已经升任第1军第22师的师长。不过呢,黄埔生中的第一个团长和师长,都另有他人,并不是他。
1927年,蒋介石被新桂系的李宗仁等人和中央系的何应钦等人联合逼宫,被迫下野。这个时候,在蒋介石的授意下,一群黄埔生出身的军官来到上海朱绍良的家里开会。这次会议的组织者是曾扩情,联络员是宋希濂。会议的主题则是:黄埔生联合起来,反对李宗仁等人把中央军调往长江以北,让新桂系的军队驻守沪宁杭地区的计划。在蒋介石等人看来,李宗仁的计划可谓借刀杀人,借孙传芳的手,杀蒋介石的嫡系,以扩大新桂系的势力范围。
在这次会议上,胡宗南表现最为积极,也最坚决。他坚决挺蒋,反对新桂系和何应钦的计划。在他的感染下,这群营团长甚至是副师长级别的军官,坚决拥护蒋介石。这一事件算是粉碎了李宗仁等人的计划,也打击了何应钦的威信和影响,为蒋介石的复出奠定了基础。蒋介石也因此记住了这些坚决拥护自己的学生,尤其是胡宗南这样的学生。按照宋希濂的回忆,胡宗南之所以后来能飞黄腾达,在这一会议上的表现是重要原因之一。
1928年,蒋介石校阅军队,此时的军队已经缩编,胡宗南改任为第1师副师长兼任旅长。他的一个旅,因为训练成绩突出,受到了蒋介石的大力表彰。这个旅被誉为模范旅,有个团的成绩则排全军第一。有能力,又忠诚,又实干,又是黄埔生,又是浙江人,老蒋对他的印象越来越好,开始重点培养。30年代,胡宗南则率部参加了著名的中原大战,并且在战后升任第1师师长。1936年,他又升任为第1军军长,是黄埔生中的第一个军长。
在中原大战中,胡宗南担任第1师代理师长,所部是参战的中央军中,表现最猛的部队。至于张治中和陈诚的部队,则差了许多。打到最后,一些友军部队,为了吓唬敌人,甚至打出第1师的旗号。中原大战结束后不久,胡宗南又率部来到了鄂豫皖地区围剿红军。胡宗南的第1师和友军联合作战,在湖北的河口附近打败了红四方面军。红军的军级干部蔡申熙战死,一个师政委被俘虏开枪杀害,还有一些中高级干部或死或伤。
红四方面军的主力2-3万人,面临敌军的重兵围剿,被迫跳出大别山区,转移到了平汉铁路以西。接着,胡宗南的第1师穷追不舍,一直把红军赶进了大巴山区。在徐向前元帅的回忆中,胡宗南的第1师,一直缠住红军不放,而且战斗力不差。如果不是川军的阻挠,胡宗南说不定就率部入川,继续和红军厮杀。我也查了相关的一些资料:第1师长途追剿红军,损失不小,红军也损失不小。胡宗南麾下有多位营团长死伤,红军也战死一位代理师长。
此时的第1师,主要军官随便列下名单:胡宗南 李铁军 李文 丁德隆 罗列 廖昂 罗历戎 刘超寰 张钟麟(张灵甫) 谢义锋 李庞 陈文杞 陈鞠旅 王应尊 ......进不了四川,第1师在陕西和甘肃交界的地方停了下来,开始不断扩军。很快,这个师扩充到四个旅十个团以上,加上直属部队,全师不下3万人。1935年,在川军的请求下,第1师派出部分官兵来到了四川,协助川军对红军作战。红军也曾经杀入了陕南,但是迅速被第1师击退。
第1师在西北围剿红军,效果并不好,所部的损失虽然不大,但是经过长途跋涉,官兵极为疲惫,可谓元气大伤。随后,这个师开到了甘肃天水修整。1936年3月重新入陕,驻于潼关,既而派遣第1旅入晋配合晋军堵截红军。抗战爆发前,这个师曾经开往南方,以应对两广的地方军阀,威慑他们。此时的第1师已经扩编为第1军,由胡宗南担任军长。其中的丁德隆师,和东北军的一个军联合围剿红军。由于被人出卖,在山城堡附近损失了两个团。
西安事变爆发了,胡宗南作为老蒋的嫡系爱将,率部入陕,坚决支持蒋介石。也因此,继续获得蒋介石的信任。至于曾扩情、贺衷寒等人,由于立场不坚定,态度暧昧,则逐渐失宠。至于黄埔生中的其他将领,混的好的不过是旅长或者师长。黄埔生中的第一个师长范汉杰,因为曾经在蒋介石下野后,去了非嫡系的部队,回到中央军后,不过是胡宗南的副手,担任第1军副军长。可以说,在黄埔生中,胡宗南名列第一梯队的前几位。
淞沪会战爆发后,胡宗南火速率领第1军的两个师来到了上海。这两个师于于杨行、蕰藻浜、刘行、新泾等地抗击日军,坚持了不下两个月。前后补充四次,损失万人以上。随后,又在苏南抗击日军三昼夜以上。可以说,淞沪会战中,第1军的两个师算是坚持最久,表现最顽强的部队之一。至于胡宗南,在淞沪会战中,不叫苦不叫累,始终不向上级要求增派援军,咬牙坚持到了大撤退。麾下战死了一堆团长营长连长,还有副旅长杨杰。
南京保卫战中,胡宗南的部队未实际参战,主要是在浦口附近驻防,保障主力部队的后方,同时掩护主力撤退。不久,胡宗南军团在豫南参加了武汉会战。胡宗南军团在豫南开始打的不错,歼敌数千人。但是很快,遭到了日军的重兵围攻。这个军团很快伤亡过万,胡宗南担心被日军围歼,未和李宗仁等人打招呼,就率部撤走。李宗仁命令另外两个军来增援,掩护主力撤退,但是未得到回应。也因此,李宗仁恨上了胡宗南。
从豫南撤退到陕西,胡宗南趁机兼并了一些部队,所部发展为一个集团军,他很快担任了集团军总司令。在此前后升任为集团军总司令的黄埔生,还有关麟征。此后,还有李延年 李默庵 李玉堂 王耀武 刘戡 黄杰 宋希濂 范汉杰等人在抗战结束前,升任为集团军总司令。不过,速度最高,位置最高的还是胡宗南。抗战结束前后,他已经升为战区副司令长官,战区司令长官。其他人,有李延年 李玉堂 范汉杰等人升任为战区副司令长官,王耀武升为方面军司令官。
武汉会战结束后,蒋介石感于延安方面向四周不断扩展势力范围,急需一位大将去西北防范和制约延安方面的发展和扩充。这个时候,他想到了胡宗南,毕竟是最信任的学生之一。而且胡宗南的表态和战略目光,令蒋介石非常满意。就这样,胡宗南留在了西北地区,主要任务有:1防范和制约延安方面的扩展和渗透;2保卫黄河防线,作为阎锡山第二战区的第二战线和后盾;3防范日军由绥远和陕北向南发展(延安方面,实际起主要作用);4震慑西北地区的地方军阀......后来又多了几个任务:防范日军由豫西进入陕西和四川;限制和打压新疆某些势力的发展和壮大(1野第5军的前身)……
在西北地区,胡宗南的部队很快由几万人发展到几十万人。一方面不断扩大第1师系统的部队,一方面不断吞并别人的部队,例如陶峙岳部、宋希濂部、钟松部、黄杰部、吉章简部……另一方面,大力拉拢陕北的邓宝珊、内蒙的云王……就这样,胡宗南逐渐走向了人生巅峰。然而,主力部队长期脱离一线战场,战斗力也在逐渐降低。李正先不仅逃避这个问题,而且弄虚作假,应付胡宗南的检查,也因此失宠,离开了第1军—第1师这个核心。其实,来到东北的八路军第359旅,也有类似之处。
补充下,日军曾经集结重兵,进入豫西山区,企图攻入陕西。胡宗南派出李延年将军,率部顽强抵抗,终于击退了日军。其中,陈鞠旅的预备第8师因为表现突出,获得了最高团队荣誉奖—武功状。
黄埔一期生中优秀的人才很多,胡宗南是如何脱颖而出的?
(胡宗南将军一家)
当然是靠战功,难道是靠拍马屁?
中原大战以前,所有脱颖而出的黄埔军官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能干,能打。
现在很多人提到胡宗南都认为是无能的“草包”,胡宗南在解放战争时期确实表现很无能,这不假,但是客观评价胡宗南的话,应该要分为抗战前后两个时期。
抗战前的胡宗南,不仅是蒋介石心目中的“黄浦第一人”,就连他军校的周老师1936年在与美国记者交谈时是也认为“(胡宗南)是蒋介石手下最有才干的指挥官,比陈诚出色,内心爱国,倾向抗日。”而且认为对红军造成最大损失的国军将领就是胡宗南。
为什么胡宗南的表现会出现这么大的反差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抗战前胡宗南最高职位不过是一个军长,而抗战期间他从一个军长变成集团军司令,乃至一方重臣,手下军队超过30万,这完全超出了胡宗南个人能力了。
胡宗南抗战前曾经自己评价自己,他认为他指挥一个师是最得心应手的,而当他指挥一个军的时候,就觉得力不从心,但也还可以勉强应付。
我认为胡宗南对自己的评价是准确的,甚至我认为当时民国双方军界都算上,胡宗南也是最好的师长,没有人比胡宗南更胜任师长这个职务,他真的是民国第一师长。
但是,也就仅此而已了,胡宗南在大兵团指挥上是有很大的,几乎不可提升的短板的,所以他是民国第一的师长,也只是一个师长,同时,他也算合格的军长,但是再往上,他就不及格了。
胡宗南军事生涯最辉煌的岁月都在他担任集团军司令之前。
他担任团长时,曾经在南昌城下,以一个团兵力击败孙传芳主力师,光俘虏就抓了8000,还活捉了敌方军长。
在中原大战时,胡宗南担任第一师代师长,沿陇海线迎战西北军悍将孙良诚部,别看孙良诚是冯玉祥爱将,军队人数比胡宗南多,但是在战场上却被胡宗南打的溃不成军。
(北伐时期胡宗南)
而在与红军作战过程中,先后有一名军级干部、五名师级干部牺牲在与胡宗南部作战的战斗中,因此他的周老师才会说“反x战争中大部分战果是他(胡宗南)获得的。”
胡宗南军事生涯荣耀的顶点是在抗日战场上,在淞沪会战时,胡宗南以一个军顶住了日军轮番进攻,足足顶了一个月,第一军伤亡超过八成,营连级军官几乎全部阵亡。
经过补充,胡宗南又率领第一军参加了大场反击战,负责三路大军的左翼,而中路则留给了号称钢军的桂系第七军以下6个主力旅,共计两万三千多人,结果是桂系6个旅阵亡4000,伤亡5000余人就以“遭受重大伤亡”为理由撤出战斗,胡宗南第一军不得不临时接管桂军防线。
(淞沪抗战,不是我要黑桂系,而是桂系淞沪表现还不如川军杨森20军)
而此战,桂系六个旅阵亡4000,伤亡5000余人,损失不足一半;而经过补充的胡宗南第一军在大场战役,再次伤亡超过八成,经过补充的营连级军官又一次近乎全部阵亡。
淞沪抗战第一军打的究竟有多惨烈?
胡宗南在之后给挚友戴笠的信里说“黄埔部队多已打完,无人撑持”甚至与戴笠相见时痛哭失声。
如果胡宗南阵亡在淞沪战场上,那么他可能是民国时最完美的军人榜样,可惜他并没有牺牲在抗日战场上。
淞沪抗战之后,胡宗南虽然因军功受到蒋介石重用,但是胡宗南管理的军队越多,他距离“无能草包”就越近,可惜蒋本人并不知道这一点。
黄埔一期生中优秀的人才很多,胡宗南是如何脱颖而出的?
一是年长。他出生于1896年,黄埔一期毕业已经快30岁了,比林彪大11岁。年纪大,老成,得了先机。
二是忠诚。这人到是老实人,对蒋介石忠心耿耿,不会三心二意。
黄埔一期生中优秀的人才很多,胡宗南是如何脱颖而出的?
胡宗南能够从黄埔一期脱颖而出,一方面是因为他是蒋介石的嫡系,另一方面是因为他有一定的军事才能。黄埔一期共有645名毕业生,这些毕业生都是在各个部队精挑细选出来的精锐,他们有的在入学之前就已经是中高层军官,为了能够提高自己的军事能力,才再次进入黄埔军校深造。例如黄埔一期的范汉杰,他在进入黄埔军校前已经是粤军名将,曾经担任过粤军第六路司令,军衔是正儿八经的粤军少将。少将进入黄埔一期都只能做普通学员,黄埔一期毕业生的质量肯定非常高。
在进入黄埔一期之前,胡宗南并没有任何军事经验,也没有强大的家族背景。胡宗南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幼年时期读过几年书,成年后做过一段时间的教书先生,后来因为机缘巧合进入了黄埔军校。在进入黄埔军校后,胡宗南认识了浙江老乡蒋介石,没有背景的胡宗南从此跟随了蒋介石,成为了蒋介石的心腹。机会对人来说非常的重要,假如胡宗南是其他军阀的亲信,或者胡宗南不是浙江人,那么没有军事经验的胡宗南,恐怕很难能够在黄埔一期脱颖而出。
成为蒋介石的嫡系将领,是胡宗南能够辉煌腾达的重要原因。在完成黄埔军校的学业后,胡宗南的军衔一路提升,在北伐战争开始前,胡宗南已经成为了教导师的上校团长,此时距离胡宗南从黄埔军校毕业还不到两年时间。1927年3月,胡宗南率领军队攻克了上海,军衔也被提升为少将。此时距离胡宗南毕业只要两年零三个月,胡宗南也成为了黄埔军校毕业生里面,第一个获得正式将军军衔的人。
之后胡宗南的仕途一路平坦,蒋介石将“模仿旅”交给胡宗南指挥,胡宗南手下的一个团被评为“陆军第一”团。中原大战爆发后,胡宗南又获得了中将军衔,成为了蒋介石十三太保之首。国民党中的军衔体系非常特殊,中将属于国民党内部最常见的军衔,无论是师长还是军长,军衔基本都是中将,集团军和兵团的司令军衔也只是中将。而国民党军队中的上将非常少,只有军阀和实权派将领才能够成为上将。
西安事变爆发后,胡宗南力主救援蒋介石,蒋介石获释后对胡宗南非常的看重,胡宗南的仕途更加的平坦。抗日战争爆发后,胡宗南先后担任过兵团司令和集团军司令,抗战后期胡宗南担任第一战区代理司令员,并且获得了上将的军衔,成为了黄埔一期中的佼佼者。抗日战争结束后,胡宗南又积极参加了解放战争,战争后期胡宗南部队被解放军全歼,胡宗南也狼狈的跑到了台湾。
当时国民党军队中嘲讽胡宗南:“十个西北王,也比不上一个金门王。”“西北王”是胡宗南的绰号,“金门王”指的是国军名将胡琏。因为胡宗南是蒋介石的亲信,逃到台湾后的胡宗南获得了二级上将的军衔,死后被追封为一级上将。从胡宗南的一生来看,胡宗南的军事能力,只是他能够辉煌腾达的一个次要原因,胡宗南能够辉煌腾达,主要还是因为蒋介石对他的信任。
黄埔一期生中优秀的人才很多,胡宗南是如何脱颖而出的?
在包括一期在内的所有黄埔生中,胡宗南发迹最早、做到的军职最高,有“天子一号门生”之称,所以说胡宗南不但脱颖而出了,还特别突出,极其突出。
1945年,他成为黄埔学生中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战区司令长官;抗战胜利后,他成为黄埔学生中第一个且唯一一个绥靖公署主任;
以战区司令长官及绥署主任之职长期坐镇西安,手中的最高兵力一度超过五十万,胡宗南这个“西北王”具备相当实力。
为何是胡宗南?
可能有人会说了,胡宗南是浙江人,对蒋校长也忠诚,这就是原因。此说有一定道理,但只是必要条件,非充分必要条件。
其实,多种因素决定了,胡宗南的崛起与发迹就是个必然,脱颖而出的如果不是他,反是咄咄怪事了。
年龄大,心智成熟胡宗南生于1896年,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时候已经二十八九岁了,改小了四岁才符合投考要求的25岁以下这个标准线。
他同期的大部分同学,比如杜聿明、黄维、俞济时等人,基本都是出生于1904年左右,这意味着胡宗南比这些二十岁的毛头小伙子要大上个八九岁,比生于1907年的宋希濂甚至大出了11岁。
当别的同学还都是懵懂少年的时候,胡宗南业已是即将而立的成熟壮年了。心智较为成熟的胡宗南,自然成了黄埔一期生中的带头人。
此外,他还主动结识了张静江、陈立夫兄弟等与蒋校长关系亲密的浙江同乡,以致张静江经常在蒋校长面前夸胡宗南为“浙省后起之秀”,这自然会对胡宗南的仕途产生了不少影响。
有心机,大表忠心黄埔期间,在共产党主导的“青年军人联合会”和国民党主导的“孙文主义学会”之间,胡宗南自然选择了蒋校长更为偏重、认可、扶持的后者。
1932年初,蒋校长第二次复职后,指使胡宗南、贺衷寒、桂永清、酆悌、戴笠、邓文仪等“十三太保”组建了旨在秘密联络黄埔学生控制军事、政治、宣传、特务等各项活动的核心组织——复兴社。
参加复兴社并成为骨干人员,意味着胡宗南已经进入了蒋校长的核心圈子。
另外,在蒋校长1927年、1931年两次下野以及1936年被羁扣在西安的处理上,胡宗南都代表黄埔同学向前者表达了绝对忠诚、绝对支持的意思,并有实际行动。
蒋校长第一次下野后,担任第一师代师长的胡宗南召集黄埔同学开会,号召大家要矢志不渝追随校长,坚决不服从暂时主持军委会的李宗仁、白崇禧、何应钦等的安排。
他不但写信给蒋校长,还亲自跑到宁波奉化当面汇报情况,请校长面授机宜,成为黄埔同学事实上的代表及带头人。
到蒋校长第二次下野,胡宗南和戴笠等人先组织了“锄奸团”,维护校长的地位,制裁反蒋人士,后来又和贺衷寒、康泽等五人一起负责筹备“复兴社”。
1936年底,听闻校长被扣押在西安后,胡宗南立即率275名黄埔将领并“代表黄埔全体7万名同学”发出通电,警告张杨“万一校长稍有差池。。。决不与相关责任人不共戴天。”
如此忠心,又能带领黄埔同学共表忠心的胡宗南,怎能不被校长重用呢?况且,胡宗南早期的军事生涯也表现的可圈可点。
能打仗,偶有发挥胡宗南的军事才能,在早期还是有所表现的。
第一次东征具有决定意义的棉湖之战中,身为机枪排排长的胡宗南表现亮眼,受到了蒋校长、何应钦的嘉奖;
北伐战争前夕的胡宗南,已经升为第一师第二团团长,他率部转战于江西、浙江、上海,到“412”清党时已因战功晋升为第一师副师长、代师长。
胡宗南在中原大战中表现亦佳,率部转战于陇海路、津浦路,战后因功擢升为第一师中将师长,开始步入高级将领行列。
第一师被誉为“天下第一师”,是蒋校长黄埔系的源头。到1936年,扩编为第一军之前的胡宗南第一师辖有二十多个团,实力非常强劲。
从第一师到第一军,再到第17军团、34集团军,以及后来的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胡宗南系就这样一步步形成了。
非偶然,只是必然从以上描述可以大致知道,身为浙江人又具备年龄优势、心智较为成熟的胡宗南,很早就成为了黄埔学生的“带头大哥”,更成为了蒋校长心中的亲信骨干。
一定程度上说,胡宗南所谓的“忠诚”,不仅是他个人,更代表着整个黄埔系。这就是忠诚于蒋的人那么多,而胡宗南能脱颖而出的最重要根源之一。
加之在早期也的确表现出了一定的军事才华,因此说胡宗南的发迹并非偶然,就是个必然。
感谢关注@司马砸光,欢迎交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