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有小兵张嘎这个人吗?

1938年,年仅13岁的燕秀峰加入了抗日游击队伍,没想到这么一个普通的娃娃,令那些日伪军们闻风丧胆,称其“活阎王”,而乡亲们则亲切的称呼他“燕嘎子”。

燕秀峰便是小兵张嘎的原型,13岁便加入了抗日游击队伍,之后更是屡立奇功,先后击毙150余名日军、特务、土匪,与战友一起攻克日军炮楼8个,缴获各类枪支百余支,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而燕秀峰的晚年生活,更是让人钦佩。

身世悲惨,少年便加入抗日游击队伍

1924年,燕秀峰出生在河北省任丘市一个贫困农户里,家里并没有地,靠的就是父亲给地主种地维持生计,然而地主时常欺压雇农,在燕秀峰3岁那年,地主更是无缘无故将他父亲毒打一顿,父亲也因此郁郁而终。两年过后,燕秀峰的母亲也离开了人世。

5岁的燕秀峰便成了孤儿,他是靠着吃乡亲们的百家饭长大的,这也让燕秀峰有了远超同龄人的机警、灵活与心智。而村里的人也喜欢这个善良懂事的娃娃,大家都叫他“燕嘎子”,在当地,嘎子这一称呼代表着一个人勇猛、胆大、活泼而又可爱。而燕嘎子这一名字,也逐渐取代了燕秀峰的大名。

1938年,日本侵略者已经侵入到了燕秀峰的家乡,他亲眼目睹了日本鬼子惨无人道的烧杀抢掠,立誓要加入八路军,将鬼子赶出中国。然而他几次找到游击队,对方都以他身板太小扛不动枪为由拒绝了他,燕秀峰十分不服,凭什么别的人13、4岁就能加入,我就不行。

然而很快,鬼子的扫荡部队便来到了燕秀峰所在的后王约村,鬼子强行将全村老少集中在一片空地,声称里面就藏匿着共产党、八路军,燕秀峰知道自己身旁一个差不多年纪的“小杜哥”就是游击队员,如果被鬼子发现,后果不堪设想。

鬼子开始搜查,燕秀峰却在飞速地思索着办法,突然他灵机一动,扑向旁边的小杜哥,大叫着跟他打了起来。胖墩瞬间心领神会,两人滚在地上打作一团,鬼子看到两小孩打架,不仅不怒反而以此为乐,在鬼子哈哈大笑的时候,燕秀峰突然要了对方一口,随后逃跑,小杜哥也假意追了上去,就这样两人成功跑到了游击队那里报信,而秀燕峰自然也没有理由再回去。

就这样,秀燕峰成功地成为了一名八路军战士,同年他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历任勤务员、通信员,后调区小队手枪班。

枪法出神入化,打的敌人闻风丧胆

1942年,鬼子施行“五一”大扫荡,燕秀峰所在的游击队活动区域内,40个村子就有日军3个据点和11座炮楼,村村都有伪政权,乡乡建立保甲制度、伪军汉奸横行,但是燕秀峰和其他游击队员们并没有任何畏惧,多次深入狼穴,先后拔掉了敌军8座炮楼,缴获枪支几十支。

燕秀峰的枪法极为精准,他可以抽枪射飞鸟,甚至能做到“一箭双雕”,再加上燕秀峰从小锻炼出来的灵活身法,那些日伪军往往还没看到燕秀峰的影子便中枪毙命,也因此那些敌人对燕秀峰又恨又怕,纷纷称其为“活阎王”,四处张贴告示,悬赏1000银票买燕秀峰的人头。

到了最后,那些敌军只要听说有燕秀峰参战,便吓得魂飞魄散,四处逃窜。

有勇有谋,不损一兵一卒令敌军全军覆没

“燕嘎子”的名号传遍了十里八村,乡亲们把他传得越来越神,最后大家都说他是刀枪不入,会飞檐走壁的神仙。但燕秀峰听了却笑着摇头:“都是肉身,哪有刀枪不入之说,关键是要敲打智取”。

有一次,燕秀峰奉命与几位战友化妆成平民去城镇采购食物,不料他们的行动依然被人告密。刚准备返程时,他们便被一对伪军队伍围住,伪军头子直接扇了燕秀峰两巴掌下令将他们全部捆起来。

但燕秀峰反应及时,他当场跪倒在地声泪俱下的求军老爷饶命,看着燕秀峰懦弱的样子不像是装的,伪军头子也有了一丝疑惑:是不是抓错了?就在这一瞬间,燕秀峰已然拔枪,伪军头子当场毙命,剩下一众伪军还没来得及反应,就被燕秀峰连开数枪打得落荒而逃,死的死伤的伤。而几位战士则趁着城里慌乱之时顺利逃脱。

在任丘、文新交界处有个石桥据点,游击队在此不常活动,游击队料定这里的伪军防范肯定松懈。这天,燕秀峰和几名战士假扮成伪军,政委和其余战士则假扮日军,直奔石桥而去。

临近石桥时,一队战士在村子里到处乱放空枪,村民们真的以为是鬼子进村,四处躲逃。而这一消息自然传到了石桥据点伪军的耳朵里。当燕秀峰一行人来到石桥据点门前,报出自己任丘宪兵队的身份时,岗楼上的伪军深信不疑,立即下楼列队迎接。

燕秀峰先是吩咐后面几位伪装的战士:“最近八路活动得厉害,你们赶紧上去帮着站岗,别让皇军遭了八路埋伏。”随后对着这里的伪军头子说:“宪兵队马上就到,你们赶紧准备迎接。”

伪军头子远处一看,果然有一队日军正在接近,立即召集所有伪军集合列队。看此情况,燕秀峰当即与几位战友进入屋内,缴了敌军所有枪械。等那队人马接近,伪装成宪兵队长的政委摘下帽子,伪军们直接吓傻了,但此时他们已经被政委以及燕秀峰和岗楼上的战士包围,只得束手就擒。

这次他们不费一 枪便俘虏敌军27人,缴获枪械11支。

“我宁死,也不干那卖国投敌万人骂的勾当!”

在鬼子扫荡最猖獗的时候,燕秀峰却突然生了一场重病,上级命令他立即在村中休养,乡亲们知道燕嘎子生病了,纷纷把自己舍不得吃的鸡蛋、大米送上门来。

然而与此同时,也有不少汉奸盯上了燕秀峰,其中燕秀峰的一名本家叔叔便跑到他的床前,假惺惺地给他出谋划策:“你到莫州(敌人据点)呆一阵子,凭你的本事肯定能吃的香,将来反过来也一样是革命的吗。”

燕秀峰听完破口大骂:“亏你说得出口,你叫我给日本人做事?我宁死,也不干那卖国投敌万人骂的勾当!”本家叔叔被骂的当场灰溜溜离开。

当然,也有汉奸不时溜到燕秀峰身边,威胁着说道:“就你这样,已经是插翅难逃,现在回家找点活干,兴许能有条活路。”对于这些话,燕秀峰更是冷笑对之:我宁愿站着死,也不会跪着生!

日军曾多次进行突击扫荡,试图抓住燕秀峰,但在乡亲们的协助下,将燕秀峰秘密转换了养病地点,燕秀峰也因此躲过一劫,病愈后成功归队。

负伤后成为普通工人,却从不提及过往事迹

1945年抗战胜利后,燕秀峰随队被改编到冀中纵队第二十三团,担任该团四连一排排长。

1946年,在一场激烈的天津外围战役中,燕秀峰带领一排打头阵,最后牺牲只剩十余人,而燕秀峰也身中两枪,肠子都漏了出来,被战友及时救回送到了后方医院,随后燕秀峰被转移到老家养伤,从此也与部队失去了联络。

燕秀峰的伤情并不乐观,过了几年他才勉强痊愈,但他伤好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天津去寻找部队,但此时新中国已经成立,他所属的部队已经前往了抗美援朝前线,没有办法,燕秀峰留在天津,干起了织布、扫地、装卸工的工作。

枪伤毕竟留下了后遗症,燕秀峰开始力不从心了,组织看他勤勤恳恳却体力不支,就安排他到学校里当了一名锅炉工,此后许多年,燕秀峰一直任劳任怨,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却从未向别人提起过自己的过往。

直到“文化大革命”开始,有人举报说燕秀峰曾与地主家的女儿相恋,怀疑是“叛党分子”。经过对他身份的彻底调查,才终于揭开了燕秀峰光荣的事迹。

1963年,由小说改编的电影《小兵张嘎》上映,嘎子的名号瞬间响遍全国,而作为原型的燕秀峰也成为了人们的焦点,但当人们问起时他却说:“小兵张嘎,是千千万万战士的缩影,我只是做了一个革命战士应该做的事情。”

有些老战友得知了燕秀峰的现状,提议让他向组织反映一下,公开自己的身份,得到应有的待遇,但燕秀峰却摇了摇头,他眼含泪水说:

“跟死难的烈士比,我有今天应该知足了。”

1987年,党组织为燕秀峰办理了离休手续,享受退休干部待遇。此后,燕秀峰进入到机关、部队、学校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2010年5月,燕秀峰老人安详离世,享年86岁。

写在最后

正如燕秀峰老人所说,嘎子这一名号只是千千万万革命战士的缩影。他可以是张嘎,也可以是李嘎,王嘎,但这都是代表着少年为国捐躯的革命精神。

而那个因为年少时曾在电视剧《小兵张嘎》饰演嘎子而被大众熟知的谢孟伟,至今仍在用着“嘎子”的头衔,在网络上博取着流量,捞着一笔又一笔金钱。

嘎子,代表着不屈、奉献、正义、可敬。而这些,他一样都没有。

他可以用自己的名字出现在网络,但嘎子这一称呼,他实在不配。

历史上真有小兵张嘎这个人吗?

今天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对小兵张嘎这个人物可能非常熟悉,嘎子这个形象陪伴我们长大,他智擒胖翻译官、和小胖墩打赌等故事情节至今让人难以忘怀。历史上真的有小兵张嘎这个人物吗?

小兵张嘎是河北作家徐光耀塑造出来的一个文学形象,建国初期,徐光耀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平原烈火》,讲述了冀中平原抗日军民的故事,在小说开端写了一个抗日小兵,但后来没有展开。1957年后,徐光耀被打成右派,下放到保定一带劳动改造,心情苦闷之余,将《平原烈火》中的那个抗日小兵形象单独摘出来,结合一些人物原型,以白洋淀为背景,创作了中篇小说《小兵张嘎》。后来小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在全国引起轰动。

说起这部电影来,背后还有一个故事。1960年代初,中苏交恶,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崔嵬接到一个任务,要他拍一部儿童电影,来压倒“苏修”的《伊凡的童年》,崔嵬于是根据徐光耀的小说拍了这部《小兵张嘎》。今天看来,《小兵张嘎》在艺术上非常成熟,无论是演员的表演,还是长镜头的运用,都超过了今天的许多大片。

小兵张嘎之所以给几代人留下深刻印象,有一个关键因素是影片中的嘎子是活生生的孩子形象,当时拍摄的许多影片脸谱化严重,但《小兵张嘎》没有这个缺点。嘎子就是我们身边的一个孩子,有缺点也有优点,比如堵胖墩家烟筒、打赌输了不认账、和胖墩打架等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谈及《小兵张嘎》,再多说一句。建国后关于少年小英雄文艺作品不少,除了徐光耀的《小兵张嘎》以外,还有管桦的《小英雄雨来》,石挥导演的《鸡毛信》,李心田的《闪闪的红星》等,这些作品中的嘎子、海娃、雨来、潘冬子等小英雄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

历史上真有小兵张嘎这个人吗?

《小兵张嘎》是作家徐光耀的小说,追溯历史,可以了解小兵张嘎的原型。没有张嘎这个人。

图/青年徐光耀

徐光耀,河北雄安人,1925年出生,1958年创作了《小兵张嘎》,后被拍成电影、电视剧、动画,轰动开来。

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地点是白洋淀鬼不灵村,讲述了少年张嘎的奶奶为掩护八路军被日本鬼子杀害,张嘎主动要求参加八路军,成为一名小小侦察员。他机智勇敢,历经考验,终成一名优秀的八路军战士。

作品一发表就引起了巨大轰动,小英雄嘎子广受人们的喜爱。

那么嘎子的原型是谁呢?说法不一。

一、赵波

白洋淀抗日纪念馆的讲解员,王木头是赵波的女婿,从他的介绍中得知。赵波生于1922年,安新县赵庄子,1939年参加雁翎队。雁翎队,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里,包含的全是烽火连天、流血牺牲。这支队伍1939年成立,是由水上猎户组成的抗日游击队。

赵波任侦察员,与嘎子的身份一致,王木头与岳父一起生活了35年,他记忆中老人朴素低调,但是人生经历一点也不普通。赵波曾参与70多次战斗,1943年被授予“民兵抗日英雄”称号。

抗战胜利后,赵波依然随军出征,后因负伤回乡任职,1960年曾出席全国农民群英会。电影《小兵张嘎》来到白洋淀拍摄,就服装、武器,赵波曾给过建议。

电影热映后,在白洋淀,人们认为赵波就是嘎子的原型,被邀请去讲述曾经的战斗事迹。赵波2007年去世,生前拒绝搬进城里居住,一直生活在白洋淀的学校旁,可以听到孩子们唱国歌。

图/燕秀峰

二、燕秀峰

在天津,普遍认为小兵张嘎的原型是燕秀峰。

燕秀峰1924年出生于白洋淀边上的王约村,与嘎子的身世相似,父母早亡,小名燕嘎子,1937年参加抗日游击队,1944年,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后因他坚持与地主的女儿相恋,不得不离开部队。他在天津学过织布,做过勤务等很多工作。

80年代,燕秀峰被媒体发现,之后他经常到部队、学校作革命报告。2010年去世。

根据燕秀峰的事迹,作家魏巍也曾写过一篇纪实散文《燕嘎子》。

图/老年徐光耀

三、张沉底以及徐光耀本人

还有人认为嘎子的原型是雁翎队小队员张沉底,后来跟部队走了,没有音信。

也有说作者徐光耀就是嘎子的原型,徐光耀13岁就参加了八路军。

那么对嘎子的原型,徐光耀本人是怎么说的呢?

他已经知道社会上出现嘎子的原型有四五个,总体上他是认可这些原型的。他们都曾英勇奋战,为抗日做出了贡献,都可以在他们身上找到嘎子的影子。

徐光耀也解释道,嘎子没有具体的原型,他是一个艺术塑造出来的形象,集众人之特长的典型形象。

创作的时候,徐光耀心中是有一个人的,他叫“瞪眼虎”。1942年到1944年,他在河北宁晋县时,认识两位赵县颇有名的小英雄。一个外号叫“瞪眼虎”、另一个外号叫“希特勒”。两名小小侦察员。

有一回两人被派去村口侦查敌情,敌人迟迟不出现,两人就玩忘了,敌人突然出现又不能马上跑回去送情报,会让人怀疑。于是他俩假装打架,一个哭着往回跑,一个跟着追,顺利送回情报。类似的事迹很多。

徐光耀见过“瞪眼虎”一面,只见他倒挎马枪、斜翘帽檐,彪悍英勇。1950年徐光耀创作《平原烈火》,里面有一个外号“瞪眼虎”的小侦察员,不过故事是别人的,因为不是主角,没有太多展开。

创作《小兵张嘎》时,徐光耀曾写信给赵县武装部,询问两位小英雄的状况,但是没得到回信。嘎子的素菜,也是他所见所闻的积累。

徐光耀也否认了嘎子是他本人,他认为自己是个刻板的老实人,远没有嘎子那般活泼。他很羡慕嘎子灵活机动的性格,平时会注意收集“嘎子”的事。这些事有大人做的,也有小孩干的,有部队的,也有普通老百姓的。

比如:老鸹窝里藏枪是深县一位成年侦察员;给老乡堵烟囱是新中国成立后一位农村合作社社长;扎自行车轮胎是根据剧情需要设计出来的。

“瞪眼虎”确实给了徐光耀许多触动和灵感。在他的日记中,这部作品最初的名字就叫《瞪眼虎》。

90年代,人们开始在赵县寻找两名小侦察员。据说最后证实“瞪眼虎”叫韩志诚,1928年出生,13岁成为侦察员,在当时很有名,后因照顾家庭离开部队,靠倒锡壶手艺生活,1999年去世。

谁是嘎子也许不那么重要,他是那个时代英雄的化身,代表着我们民族不屈的精神。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很多人奉献了热血和生命,幸存者战后归于平凡,也许他们就是村头巷尾的大爷大妈,但是他们的经历却不平凡。

图/嘎子村

作者徐光耀也是一名八路军,在他1944年的日记里写道:已经打了72仗。他不是靠采访,而是自己亲身经历了抗战岁月。那时候人们很少关注个人要求,都在全身心投入与敌人的血战中,连万一牺牲了的身后名也顾不上。

他回忆,夜间行军时,一位战友和他约定,不管谁先死,后死的一定要写篇悼文,寄托哀思昭告后人,这约定就算“私心杂念”了。

他们中很多人牺牲了,连葬在哪里都不知道,他们什么都不图,但是他们构成了民族的支柱和脊梁,是民族的骄傲。

之所以叫《小兵张嘎》,是因为“嘎”在雄安方言里是调皮捣蛋,又可爱的意思,叫“张嘎”是因为姓张得比较普遍些。

90年代,白洋淀开始开发旅游,在景区里建了嘎子宫,里面放有塑像,配合讲解。2000年后,景区建立嘎子村,还原抗战时的面貌。嘎子的形象承载了那个时代的记忆,少年的他们和父兄用生命去终结苦难,为后世开太平。

图/风光旖旎的白洋淀

历史上真有小兵张嘎这个人吗?

不管是否真有小兵张嘎这个人,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就说明中国人民中有千千万万个小兵张嘎。所以,既可以把张嘎看成是文学人物,又可以把张嘎看成是真实人物。

历史上真有小兵张嘎这个人吗?

现在这样问真的是太奇葩了。

很早以前我们就知道张嘎子是有人物原型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