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评价孙立人将军?

文武双全,冠盖满京华,天下第一军军座

一生桀骜不驯,喜欢喷人的李敖曾说:孙将军是国民党集团中最杰出的将领,学历之深,无人可及;练兵之精,无人可及;战功之高,无人可及;身上弹孔之多,无人可及;国际声誉之隆,也无人可及。他为抵御外侮,弃笔从戎,南征北战、创不世之功。

风华正茂、冠盖满京华!

孙立人,这个人,人格魅力犹如天上的太阳,光芒万丈,身上所积聚的每一个元素,与他的同县老乡(舒城县,也是圣明君我的家乡,哈哈)周瑜一样,都羡煞旁人。清华大学毕业、身高185,光这两样就已让我辈仰望不止了。但于他来说却是最微不足道的元素:他英气勃发、写的一手好字(意思就是帅,有图为证),1914年以安徽省理科第一名成绩入读清华土木工程系;在校期间同时担任篮球、足球、排球、手球、棒球队长,率领清华篮球队所向披靡,一路过关斩将、称霸京师,后入选中国国家男子篮球队担任主力后卫,于上海举行的第五届远东运动会击败日本队,为其时的“东亚病夫”中国在国际大赛中获得第一次篮球冠军。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

真是风华正茂,冠盖满京华啊!但这些还不够描述孙将军的万一:1924年清华毕业后,公费留学直入普渡大学三年级,并成为其安徽老乡—中国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学长(24年后邓稼先入读普渡大学)。1925年学士毕业,弃笔从戎,入读全美排名第二有“南部西点”之称的维吉利亚军校,马歇尔、巴顿是其师兄。学成归国,入宋子文旗下组建税警总团,亲自训练一兵一卒,淞沪会战爆发,身先士卒遭日本火炮炮击,弹伤无数,昏迷三日,次年伤愈参加抗日战争阶段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武汉会战,此战全国抗日热潮最盛,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并最终凭战功升任第三十八师师长。

一生的巅峰,极尽殊荣

1942年,随中国远征军远赴缅甸,以不足千人,击溃数倍于己的日军,取得仁安羌大捷,取得自唐明以来第一次杨威于域外的胜利,而名扬四海(中国自唐明以下,李如松出兵朝鲜后近400年已无此胜利了),也是在杜聿明领导的第一次入缅作战中唯一可称道的胜利。其后孙立人与杜聿明闹翻,率军入印度兰姆伽,而杜聿明领军入野人山几近全军覆灭,十万青年埋骨他乡。

1944年第二次入缅作战,势如破竹,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打通中缅边线,与陈纳德飞虎队打通的驼峰航线遥相呼应,因功获青天白日勋章。次年于广东接受日军无条件投降,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邀请其视察欧洲战场,目中无人、心比天高的巴顿将军亲自为学弟当司机并开车门,极尽殊荣!

后记:

下半场我不想写了,比较敏感,就写三点:

1、东北那场与我军及黄埔军校第一战神林帅的巅峰对决精彩绝伦虽争议颇多,但孙立人平生未偿一败,无论对谁都是没错的,但这场战役里面角逐的力量太多了:国共,孙立人与杜聿明,卫立煌与陈诚,还有更重要的美苏。不是重点了,重点是:此为内战,我们彼此会有纷争,但我们从没有忘记真正的敌人是谁,所以中华上下五千年军人的最高成就是开疆拓土、封狼居胥、扬威域外!

2、我军携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之威,百万雄师过大江,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平推海南岛,最终折戟沉沙金门岛了!

3、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有“十里长街送总理”,我们的孙将军也是十里长街送军座的(还有胡适,我以后会写他),弗吉利亚军校与清华大学校旗覆盖其棺,只以区区台湾岛而集十里民众,自愿下跪并痛哭流涕......

好的,完了吗?完了,没有完的只是我们对于十万埋骨他乡的远征军将士与实不符名、实不符名军座的亏欠。

怎么评价孙立人将军?

孙立人的名声这些年被很多人洗来洗去,涂涂抹抹,已经越来越离谱了。虽然说他抗战时期确实立了功,但是还没到很多人吹捧的那个程度。他的名声大噪,很大程度上去因为美国人的吹捧,国内一些人只是配合而已。

这其中,比较著名的段子,说他曾经在抗战的时候说,让下面的人去审问抓到的日军俘虏,凡是到过中国的,一律枪毙。这就是典型的网上编出来的段子,实际上根本不存在,没有任何原始文献出处,纯粹是网上一些人编造出来的。

美国人之所以喜欢孙立人,最简单直接的原因,就是他留学是在美国的弗吉尼亚军校,是巴顿的师弟,美国人觉得比较信得过,所以在国军将领中,对他另眼相待。另一个原因则是他在远征军时期曾经在仁安羌之战中救出英军,也让他在英语国家里名声大噪。

但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则是,他更听美国人的话,而没有听委员长的。在缅甸作战失败后,本来委员长要求国军各部都要撤回国内,养精蓄锐,因为当时抽调过去的都是国军精锐,万一有个闪失,委员长舍不得都扔在缅甸战场上给英国人卖命当炮灰。

而美国当时的战略重心都在欧洲战场,抽调不出军队来到亚洲战场上,所以才让委员长成为了中国战区总司令,实际上就是要中国出人,美国出钱出枪进行武装,用这个部队把日军拖住,避免日军抽调更多的军队进攻印度,导致亚洲战场完全失败。

加上本来美国派来给委员长当参谋长的史迪威和委员长的关系越来越紧张,所以美国在远征军缅甸作战失败之后,要求远征军撤往印度,一方面是可以用远征军来阻止日军进入印度,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在印度,美国的装备更容易送来,不必经过远程运输。

史迪威当时还有一个想法,就是要在印度按照美军的方式武装个编练一个强大的陆军集团,以便将来能够在对日军开始反攻的时候,从广州和山东登陆,先消灭华南的日军,再北上消灭在北方的日军。而史迪威本人又是远征军名义上的统帅,所以缅甸失败以后,史迪威和美国都要求国军退往印度。

当然并不是说一定要服从委员长的命令就对了,恰恰相反,再湖南战场上,委员长再衡阳保卫战结束后,也曾命令薛岳撤往湘西,但是薛岳并没有服从命令,而是径直去了江西。后来他给张发奎解释说,之所以这么做,就是想离委员长远一点,鞭长莫及,他就不容易乱指挥了。

但薛岳和孙立人的情况不同。薛岳是在国内作战,他决定去江西,而不是去湘西,是他自己的决定,并不是外国人的命令。而孙立人是在国外作战,她同时接到了委员长和美国人的命令,这时候选择听谁的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军事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了。

对能够决定国军去向的高级将领来说,这时候原则服从委员长得命令,还是服从史迪威和美国的命令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军事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尊严的问题,是一个政治选择。因为这时候的远征军虽然名义上已经交给美国人指挥,但委员长是不可能完全放手的。

杜聿明作为远征军高级将领,虽然也认为撤往印度更为安全,军事上也更合算,但在涉及但国家军事指挥体系的问题上,他还是选择了回国内,即便是最后因为军队在翻越野人山的时候溃散,杜聿明也还是回国了。而孙立人却选择了服从美国人的命令,去了印度。

很显然,孙立人的这个决定是美国人能够在后来比较信任他的嘴主要原因。因为美国人从孙立人的这个决定中看到了,孙立人实际上在感情上更倾向于美国,也更信任美国,而不是信任委员长,和中国人的距离更远一些。虽然孙立人性格桀骜不驯,经常抗命,但后来在印度的时候,缺并没有个美国人发生摩擦,反而是合作相当愉快。

也因此,在国军转进台湾后,美国人试图胖台湾脱离中国,但却发现委员长并不容易控制,心心念念想的都是玩恢复大陆,坚决反对让台湾脱离中国。所以,美国人试图支持在台湾搞一次由中下级军官发动的军事政变,扶持孙立人为台湾领导人。只不过事机不密,被破获了,孙立人也因此而遭到了囚禁。

怎么评价孙立人将军?

孙立人将军被称为“东方隆美尔”,隆美尔与曼施坦因、古德里安并称纳粹德国的三大名将,孙立人获此称誉也说明了他的军事才华。

美国曾经试图扶持孙立人取代蒋介石,虽然他从没有想过要背叛蒋介石,但是最终仍然被蒋介石以“谋反”的罪名囚禁了33年。当时的国民党有陈诚,有何应钦,为什么美国却会选择孙立人?是美国人认为孙立人更好控制,或者是因为美国人认为孙立人更有价值更值得期待?

1975年孙立人熬死了蒋介石,1988年又熬死了蒋经国,随后被台湾监察院反正,在被两蒋囚禁33年后终于获得自由。

孙立人不是蒋介石的浙江同乡,也没有读过黄埔军校,可是最后却被称为“东方隆美尔”,在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的校史馆中更是与马歇尔、巴顿两位美国名将并列杰出校友。但是,孙立人将军又是如何崛起的呢?

孙立人于1900年12月8日生于安徽庐江县,字抚民,从他的表字中我们也可以看得出他的志向在何处。孙立人曾在清华大学攻读土木工程,后公费留学美国普渡大学,1926年又入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学习军事理论知识。1928年孙立人回国后在中央党务学校任军训队长和教官,1930年又调到陆海空军总司令部宪侍卫总队任职。

在任侍卫总队副总队长期间,孙立人结识了他人生中的贵人,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宋子文。1930年宋子文将财政部的缉私营改编成税警总团,然后亲手招揽人才到税警总团担任高级军官,当时在侍卫总队郁郁不得志的孙立人也成了宋招揽的目标,1932年孙立人调任财政部税警总团第四团团长。孙立人到税警总团后,开始运用自己所学训练第四团,将之打造成了精锐。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后,蒋介石为了守住上海,连税警总团也派上了战场,这也正合孙立人的意,在战斗中孙立人差点被日军的炮弹炸死。当孙立人伤愈从香港返回后,税警总团已被改编成40师,于是在宋子文和孔祥熙的支持下建立了缉私总队,由孙立人任少将总队长。后来从缉私总队抽调3个团改编为66军新编38师,由孙立人任师长并率领38师开赴缅甸。

1942年4月,孙立人率部参加了曼德勒会战,被蒋介石任命为曼德勒卫戍司令。但是,此时的英军却只想着从缅甸战场撤离到印度,让中国军队作为他们的掩护在后面当炮灰,结果7000多英军反倒在撤退过程中被2000多日军追上并围困在仁安羌,英军不敢突围又不好意思投降,只好向中国远征军求援。在史迪威的施压下,中国远征军总司令罗卓英派38师驰援英军。

1942年4月19日,38师113团率先对日军发起了进攻,战至20日下午,在38师的浴血奋战下,中国远征军顺利攻克仁安羌,成功解救了被围的7000多英军以及社会各界人士600多人。孙立人在这场战役中打出了威名,蒋介石给了他四等云麾勋章,英国人则给孙将军颁发了“帝国司令”勋章。后来,美国将孙立人负责指挥的仁安羌战役选为西点军校的“以少胜多”战术的教材。这场解救英国军队的仁安羌战役,让孙立人闻名世界,以势不可挡的姿态崛起!

孙立人开罪杜聿明,“不听指挥”率部撤往印度,等待他的将会是什么?

英国人在缅甸的表现与在法国的表现太像了,在法国怕德国,在缅甸怕日本,应对策略只有“撤”。

英国人撤了,中国远征军恐怕也不是日本人的对手,所以也只能作暂时撤退。但是当时史迪威是让国军跟着英国人撤到印度,杜聿明因为觉得撤到印度很丢脸,同时也不相信英国人,所以坚持服从蒋介石的命令从野人山回国,孙立人则认为野人山太危险,所以选择去印度,为此两人发生了争执。在撤退过程中,孙立人部断后负责掩护,结果杜聿明带着的人多数葬送在了野人山,孙立人部则仍有7000余人安全撤到了印度。

但是孙立人部到印度后,英国人却要求孙部缴械,全然忘记是谁从仁安羌将他们救出来,简直无耻。后来英国人知道撤到印度的是孙立人的38师后态度方有好转,但是仍然对孙立人作了试探,最后才同意孙部不用缴械。

这边孙立人在印度意气风发地训练中国驻印军,那边杜聿明灰溜溜地回了国,心里是说不出的难受滋味,如果你孙立人跟着我走野人山,我也不会这么丢脸,偏偏你还带着这么多人安全到了印度,我的脸往哪搁?杜聿明与孙立人之间的龌龊因此变得不可调和,杜聿明和孙立人,蒋介石更宠谁呢?毫无疑问是杜聿明,所以蒋在任命杜为东北保安司令、主持东北战场后,让孙立人去了美国参加联合国参谋首长会议。

如果不是杜聿明打不过林彪的话,孙立人还不知道什么才能回国呢。孙立人让林彪在四平栽了跟头,又赢了场德惠战役,他已经不爽杜聿明很久了,这回更不将杜放在眼里,杜聿明可是蒋帝宠臣,哪能容忍孙立人这般羞辱?于是便向蒋告状说孙又不听从指挥了,赶紧升他为东北保安司令部副总司令,让他把新1军交出来吧。蒋介石当然偏向杜聿明,孙立人因此被剥夺了军权,孙立人将军半生戎马,战功赫赫,没有败在战场上,最终却败给了朝堂上的争斗。毛主席曾为孙立人感到惋惜:“孙立人是中国近代最勇敢、最善战的将军,只可惜他生错了地方。”

“孙立人案”风波与孙立人结局。

麦克阿瑟曾经专门邀请孙立人去日本东京会面,当时麦克阿瑟的意思已经很明显,美国想要抛弃蒋介石,转而扶持孙立人,为什么?因为美国觉得蒋介石实在是扶不上墙,同时美国有希望能够控制住台湾对中国形成牵制,所以很担心蒋会在以后丢了台。

麦克阿瑟曾经说过“台湾是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这句话恰恰证明了台湾在战略上的重要性,所以不容有失。

事实上,孙立人去东京见麦克阿瑟的事是向陈诚报备过的,从东京回来后又向陈诚作了报告,当时孙立人明确表示不会背叛蒋介石。但是这些在蒋介石看来全部只是孙立人的说辞,谁知道你会不会故意这么说来稳住我,然后背地里跟着美国人搞我?但是蒋介石为了稳住孙立人和美国人并没有因此发作,反而让他担任台湾防卫总司令,只待自己稳定了台湾的局面后再对孙立人动手。

1955年蒋介石制造“孙立人案”,对孙立人进行软禁。

1975年蒋介石去世后,蒋经国并没有释放孙立人,甚至声称要将孙囚禁至死。

1988年蒋经国也先于孙立人去世,此时要求为孙立人将军“平反”的呼声越来越高,事实上早在蒋介石去世后这种声音便已经开始产生。台当局鉴于社会舆论压力,开始展开调查,即所谓的“平反”,后于当年3月宣布孙立人获得自由,此时被囚已经长达33年。

当记者采访孙立人问到对所谓的“平反”作何感想时,孙立人只是表示“从未反过,何平之有”!

1990年11月19日,孙立人在台湾病逝,台各界人士为将军送行。

怎么评价孙立人将军?

又到了“兼听则明”的时候了,我看这个问题下面几乎都在表扬孙立人,那么我就说说孙立人的缺点吧,而且我认为作为军人有这样的缺点,应该是致命的。

孙立人对军队军纪要求太松,可以说是国民党军里“军纪废弛”的代表。这样一个管理松懈的将领,蒋介石居然认为他的特产在于练兵,蒋介石实在是没有知人之明。

我始终搞不明白,孙立人究竟是怎么看待军队军纪问题的,为什么从驻印军开始,他的部队老是出军纪问题?

从印度到广州再到东北,新一军军纪屡屡被人诟病,甚至就连孙立人自己和新一军战士也不得不承认新一军确实存在军纪问题。

首先说说驻印军,现在一旦到驻印军,互联网上都是一片赞扬之声,然而根据海对岸出版的相关史料,比如陈诚信件、电报汇编等等,我们可以发现驻印军从建立那一天开始,军纪问题就十分突出。陈诚在与当时新一军军长郑洞国(孙立人是新38师师长)通信中就多次提到新一军军队内部走私成风,而且训练不积极,更在意待遇等问题,当然这不能说是孙立人一个人的问题,毕竟他当时只是新38师师长。

可是等他担任新一军军长后,新一军军纪并没有好转,比如新一军在广州受降时,在广州口碑就不好,被广州人称为“新日军”,而且当时广州市警察局督察长的练秉彝回忆:“孙立人之新一军部队,军纪废弛”

孙立人则对于广州上下对新一军军纪的不满认为是故意为难新一军,当时人回忆孙立人甚至说“广东人分外刻薄……来到广州要些东西,就说我们军纪不好,岂有此理。”

新一军到东北后,军纪也没有好转,新一军老兵龚日兴讲:“(军官们)没事便……手提文明棍,满街去游荡,打野鸡。……追逐野鸡成了他们每人的课目。”

甚至孙立人自己也不得不承认,新一军军纪废弛,孙立人曾经痛心的谈到“……所有以前良好的名誉和光荣的历史,差不多都给这些不肖份子,完全丧失尽了…现在我接到老百姓,告我们的状纸已有好几十件。”

我不相信新一军军纪是到了东北才开始变坏的,很显然,物必先腐而后虫生,正是因为孙立人一贯管理废弛,对军容军纪不在意,纵容部下才会导致新一军军纪败坏如斯。

一个坐看军队军纪败坏却无动于衷,或者说束手无策的将军,我不认为是一个好将军。

怎么评价孙立人将军?

孙立人是国民党在抗战中赫赫有名的名将,号称“铁血将军”他率部入缅对日作战,打出了中国人的威风,打出了中国人的血性骨气,是抗战中军级单位将领中歼灭日军最多的,曾获得英国颁发的不列颠帝国勋章、罗斯福颁发的丰功勋章、蒋介石颁发们云麾勋章和青天白日勋章。后来官拜国民党陆军总司令、总统府参军长职务,陆军二级上将。由于受所谓的“郭廷亮匪谍案”牵连,被蒋介石剥夺所有职务,囚禁达33年之久,成为“第二个张学良”。

在抗战的艰苦岁月,为了配合盟军作战, 1 942年2月,中国成立了远征军,下辖第5军、第6军和第66军。孙立人任38师师长,入缅作战中,他率部浴血仁安羌,解救被困英军,以不满1千的兵力,攻击数倍于己的敌人,救出了友军,轰动全球。在孟关杰布山隘间战役毙敌2000余,孟拱河谷战役击毙日军12000余 ,重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嚣张气焰。升任新一军军长后,连续攻取八莫、南坎,打通了滇缅公路,攻占腊戍、南图、细胞、猛岩,胜利结束第2次缅甸战役,击毙日军3万3千余人,战绩辉煌。

孙立人在抗战中功不可没,是一代抗日名将,有“丛林之狐”、“东方隆美尔”的美称。但他不是抗日英烈。抗日英烈是指在抗战中英勇杀敌、为国捐躯的英雄。

孙立人于1990年11月19日病逝于台中寓所,享寿89岁。

怎么评价孙立人将军?

孙立人,抗日名将,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在第二次入缅作战中,孙立人所率新38师,将号称“丛林之王”的日军第18师团打的丢盔卸甲,死伤过半。因而他被誉为“丛林之狐”,东方隆美尔。

1900年,孙立人出生于安徽省庐江县金牛镇。1914年,年仅14孙立人正式如清华读书。10年后,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紧接着考取公费留学美国,1925年,决意该学军事,并考入美国维吉尼亚军校学习,从此步入军旅生涯。

回国后,在财政部税警团任职。1932年,参从加一二八抗战,身先士卒,战功卓著,身上受伤达13处之多,生命垂危,奄奄一息。被宋子文特批前往香港治伤疗养。

伤病痊愈后,又率部参加了武汉保卫战,并两次立功,从此在军界小有名气。

1941年 ,缉私总队绝大多数官兵编成国民革命军第38师,孙立人出任师长。

1942年2月,中国远征军成立,孙立人率新编38师入缅,开始了他在抗日战争中最辉煌,最耀眼的阶段。

1942年4月17日,西线英军第一师及装甲第七旅被日军保卫于仁安羌,到了弹尽粮绝的危险之地,他们已经做好了向日军集体投降的准备。孙立人奉命派113团团长刘放吾率部昼夜兼程救援被困的英军,18日,孙立人亲赴前线指挥113团,向日军发起猛烈攻击。如神兵天降的113团,打的骄横的日军措手不及,伤亡惨重。很快,便将日军的包围圈撕开一个大口子 ,解了7000英军之围,并救出被日军俘虏英军、传教士、记者500多人。仁安羌大捷是远征军入缅以来第一个胜仗,孙立人以1000多人兵力,打退数倍于己的日军反攻,成功救出7000多英军,一时轰动国内外。几十年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美,特意去看望在美国的113团团长刘放吾,以谢当年新编38师在仁安羌勇救英军的壮举。

后来,由于在缅的英军不辞而别,使远征军腹背受敌,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杜聿明不得不下达全线撤退的命令,为了避免更大伤亡,他选择走人迹罕至野人回国。孙立人并为按命走野人山回国,而是去了印度,使新编38师避免了远征军在野人山付出巨大伤亡,但从此也为孙立人与杜聿明之间埋下不可调和的隐患。

在印度,新编38师接受了美式正规训练,战斗力大大提高。

1943年10月,中国驻印军开始了缅北大反攻。孙立人率领新编38师如蛟龙出海、猛虎下山,可谓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并在缅北大反攻中,将日本精锐第18师团彻底打残打垮。最终,打通滇缅公路,一条中国抗战的救命线。孙立人在缅共歼灭日军33000多人,是远征军在缅歼灭日军最多的部队。

1955年,孙立人遭蒋介石猜忌,认为孙立人是叛变夺权而被软禁,直到33年后才重获自由。1900年,一代抗日名将孙立人在台湾逝世。为他送行的人群丝毫不亚于蒋介石,许多老兵跪在街头,泪流满面,为这位抗日名将送上最后一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