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亮剑》中,孔捷可以笑到最后?

准确的说,孔捷只是活到了最后,真的是笑到了最后吗。看看小说中的最后这段。

战斗结束后,孔捷将军在作战室里独自坐了很久,他想起十几年前南京军事学院丁伟将军的论文,他的重组战略大格局的构想,他的战略预见性。继而想到老战友李云龙早逝,孔捷将军不禁热泪纵横,难以自抑……

身经百战的将军真的会怕死吗,有时候活着比死更难。小说中提到的有李云龙和赵刚的六个孩子都是孔捷抚养培养长大的,孔捷完成了自己驻守边防的职责的同时也没有辜负战友的嘱托。

首先从性格分析。孔捷是个能屈能伸的汉子,看着老实敦厚不露锋芒,但心里明白事儿,服从命令听指挥政治觉悟很高。在军事学院就没有带头闹事,闹军衔事件如果不是李云龙和丁伟带头肯定也不会闹的。

再比如《亮剑》名场面。

李云龙,丁伟:学习,学个屁!

而孔捷:上级让咱们学习肯定有它的道理!可见三人虽都是热血讲义气的汉子,但性格差异也可管中窥豹。

其次,孔捷可以说是晋西北铁三角中打过仗最多的人。三大战役,抗美援朝都有孔捷的身影,更熟悉现代战争。并且孔捷是四野老人,属于林副主席的嫡系人马。还有重要的一点孔捷一直在中苏边境是实权军长,不仅远离运动风暴中心并且承担重要任务。对于这种位置关键,能力强经验足,还是个安分守己的四野老军头,没有人会去动他的。

最后,丁伟因为在庐山会议仗义执言为总指挥说话而被一撸到底,从此杳无音讯生死不知;赵刚为了心中的理想不愿屈服选择抗争而自杀;李云龙也因为尊严不愿逃走而自杀。他们留下的孩子们怎么办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老战友们死的死,没消息的没消息,孔捷为了实现对老战友死前托孤的承诺而活到最后也是可以理解的。死的人一了百了,活着的人,还得沉痛地带着对逝者的思念而活下去。

这就是我的观点,小伙伴们有什么不同的观点,欢迎留言讨论,原创手打不易,您的点赞与关注是我最大的动力!

为什么《亮剑》中,孔捷可以笑到最后?

西北铁三角的去路

再小说中我们可以知道到了授衔之后,大量的将领都被冤枉,而作为再军队中的几个刺头,那自然是被少不了的。

真正的结局

首先是赵刚,赵刚与冯楠结婚后生了一个孩子,但是由于赵刚反对罢免罗瑞卿将军,于是就被诬陷,遭到批判,但是赵刚是个知识分子,同时他也是个将军,所以她有着知识分子的清高也有作为武将的倔强,最终把孩子托付给李云龙之后选择用死亡来反抗,而冯楠本身就与赵刚很相爱,于是看到自己的丈夫自杀于是也追随自己丈夫而去。

赵刚

李云龙的平时在战争时期,虽然常常被人说,但是他的顶头上司是陈赓,还有他与刘伯承元帅与彭德怀元帅都熟,虽然他不听号令,但是上级爱护他,但是那个时候,连彭德怀元帅都被批斗,所以一次不让红卫兵强军火而被批斗,自己一辈子的将军,却被弄成这样也被自杀,妻子也随他而去。

李云龙

丁伟虽然被批斗,但是他被下放到农场,最后忍辱负重,在一个农场病故,至于孔捷则是一直没有被争对,最终将几个人的孩子抚养成人。而段鹏则是在李云龙的指引下,去创办了中国第一支特种部队。

丁伟

原因

我们在评论的时候,总是会说丁伟是帅才,李云龙是将才,而孔捷对于他们两个人其实是略有不足,我们可以在军事院校的论文就可以看出,李云龙与丁伟都是标新立异,丁伟认为中国最大的威胁是苏联,他可以说明他的战略思想是及其高的,而李云龙的就是亮剑精神,而孔捷则是没提,这个时候几人的性格其实已经出来了。

丁伟

首先,丁伟善于制定战略,他的性格中包含着向前看的,如果没有那十年,丁伟肯定是三人成就最高的,但是他的思想在那个时候是要被针对的,所以他的结局是不可能好的。之后就是李云龙,他是典型的将才,只要派任务,没有他攻不下的山头,这预示了他逢敌亮剑的精神,于是着他锋芒太露,他的朋友多,敌人自然会多,所以他肯定会被批斗。

李云龙

至于孔捷,他的才干其实是很厉害的,你会发现他从不张扬,一切听领导的,他能打仗,但是他也能隐忍,他不会去与他人争吵,在学校只有孔捷不参与他们的讨论,并且孔捷一直在学习,他的性格预示他的存活。

孔捷

为什么《亮剑》中,孔捷可以笑到最后?

抗战+解放战争题材的电视连续剧,是根据都梁同名长篇小说《 亮剑》改编,电视剧拍到丁伟、孔捷和李云龙,这三个昔日晋西北战场上国民革命第十八集团军(习惯仍然称“八路军”)抗战时的“铁三角”,在老师长刘伯承担任院长的南京军事学院深造毕业,于1955年9月27日,各自被授予陆军少将军衔以后,全剧就不得不戛然而止。

以后由于丁伟、李云龙包括赵刚少将的命运太过坎坷,涉及到了许多历史上存在的,即便当下仍然回避的敏感事实,实在是拍不下去了,否则,作品肯定不过审,作为我等六十年代过来的读者和观众,是可以理解的。

至于本文涉及到孔捷笑到最后,是离不开都梁的同名长篇小说《亮剑》的,如果当代观众只看电视连续剧,而不看小说《亮剑》的话,其实,对于孔捷笑到最后,可能就会莫名其妙。

孔捷凭什么笑到最后,因为剧中的丁伟、孔捷、李云龙三人,都是在军长(其中李云龙系代理军长)位置上,被选拔到南京军事学院深造的,同时被授予陆军少将军衔而全剧终,都是笑到最后的人物。

丁伟,剧中是第18集团军第28团团长,人物当出场时,是被总部通讯员中途拦截下来,此时刚要去延安抗大学习。

由于李云龙在苍云岭战斗中,不服从总部的命令从日军兵力薄弱处突围,却偏偏要和日军坂田联队硬扛,选择从其正面突围,属于战场违抗军令。

李云龙尽管完成了掩护总部转移,以及率部突出重围的任务,但仍然被总部副总指挥撸掉了新一团团长的职务,发配到军区后勤部被服厂当厂长,由丁伟接替新1团团长的职务。

孔捷,人物出场时,是独立团团长,在日军华北方面军特种作战部队山本大佐率部奔袭第18集团军总部时,路过杨村时,与孔捷的独立团打响了遭遇战,由于惊慌失措以及战场指挥不力,导致1个营的兵力折损大半,而日军仅在战场上遗留了冲锋枪弹壳和1顶不反光的钢盔。

惹得第十八集团军副总指挥大怒,要将孔捷发配到总部喂马,同时将李云龙调过来,担任被打残的独立团团长,细心的李云龙通过对日军在战场上遗留的冲锋枪弹壳和不泛光的钢盔,从地图上判断出日军偷袭的目标是总部,而绝非针对孔捷的独立团。

此时孔捷心情豁然开朗,给总部挡了子弹,哪怕独立团打光自己挂了都值了,打孤军深入李家坡的日军山崎大队时,副团长孔捷身先士卒表现出色,负伤以后离开独立团,此后,成了第129师第386旅新2团团长,与丁伟的新1团、李云龙的独立团形成晋西北我抗日力量的“铁三角”。

李云龙,第129师第386旅独立团团长,此人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却在战斗中成长,善于带兵打仗,但打仗从来不按常理出牌,没少犯错误,因此,常挨上级的骂。

其实,在红四军长征时,李云龙就已经是团长了,由于长征时与兄弟单位抢粮,曾被削去军职,当过马夫和伙头军,但不久又都官复原职,毕竟战争年代,对会打仗的军事干部不用,实在是人才的莫大浪费。

丁伟、孔捷、李云龙,晋西北抗战时期我军著名的“铁三角”,都是打仗的料,一个比一个牛,但谁也不服谁,相比较而言,丁伟和李云龙,都是上级眼中的“刺头”,会带兵打仗,但却也常给领导惹祸添麻烦。

丁伟,在解放战争中,是东野著名的王牌纵队司令员(四野王牌军军长),打了胜仗以后,就进城喝酒跳舞,军队自酿的酒还用来上市换钱。进城喝酒还搂着女人跳舞,在其他纵队司令眼中,就是生活作风和组织纪律的问题了,常有人向野司打其小报告。

具有远大的战略眼光和天才的战术指挥,以及超前的战略眼光的丁伟,从其毕业论文就得出强大的北边友好邻国未来将对中国将形成巨大威胁的结论,让参与论文答辩的其他指挥员目瞪口呆,成了军中被指指点点的对象,幸亏有爱才惜才的刘帅保护,论文才得以顺利通过。

此后,在庐山会议上,性格刚烈的丁伟,为某元帅仗义执言,被免去了某军区参谋长的职务,并被下放到某农场,就没有了任何消息,人物最终的结局,就不知所踪了。

李云龙,性格脾气非常火爆,战争年代战时吃紧,上级能够容忍此人的脾气,和平年代没有仗打了,就不一样了,没有人会惯着李云龙,因此,升级提拔就非常困难了,以至于到死时,军长前辍仍然有“代理”两字。

此外,李云龙嫉恶如仇的性格,与某些运动就格格不入,肯定思想跟不上了,一根筋的脑子转不过弯来,尤其是昔日同生共死的战友赵刚少将夫妇的自杀,给了李云龙极大的精神刺激,不愿被人侮辱的李云龙,就用当年晋绥军第358团上校团长楚云飞相赠的雄性勃朗宁小手枪开枪自尽。

孔捷,是晋西北“铁三角”中打仗悟性最低的一个,指挥作战能力始终无法和丁伟和李云龙相提并论,尽管成了我军高级指挥员,解放以后,应该晋升到了大军区副职,但仍然保留着农民的纯朴和憨厚。

当然,相对于丁伟和李云龙这两个领导眼中的“刺头”,自然更受上级的抬爱了,因此,即便有运动时,孔捷将军都能顺利过关。

书中的孔捷最终抚养了赵刚和李云龙的子女,毕竟三人在晋西北都是过命的兄弟,孔捷是丁伟、赵刚、李云龙这几个人中,唯一得以善终的人物,人生的结局也是非常完美的,丁伟、赵刚、李云龙三位正直的军人就都非常可惜了,真的让读者唏嘘不已,非常感慨。

为什么《亮剑》中,孔捷可以笑到最后?

为什么《亮剑》中,孔捷可以笑到最后?

性格内敛,相对平庸——这是笑到最后的标配。

为什么《亮剑》中,孔捷可以笑到最后?

《亮剑》作为一部经久不衰的剧,虽说很多情节都是虚构的,但是里面的人物都刻画的非常好,这也能导致到今天我们分析他们每一个人的性格做事风格,以及一些小细节都头头是道的。

亮剑三剑客李云龙,丁伟和孔捷,李云龙作为主角不用多说,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新一团)因为不按命令突围从团长撤到了被服厂,这时候丁伟本要去延安学习被老总按下了,孔捷被战斗小分队突袭而损失严重,甚至一度称为发面团,这时候老总让李云龙出任独立团团长。

孔捷应该感谢李云龙,是因李云龙和129师师长刘伯承求情才让当时出错的孔捷留下来,当时孔捷在旅长的形象一落千丈,发面团三个字就足够代表一切,敬酒旅长都不想接。如果不留下来估计当时就被发配到非战斗单位去了,也不会有后面的辉煌!

孔捷能力是有的,跟李云龙一起参加百团大战并且大败山崎,后来去了新二团当起了团长,在攻打平安县和丁伟心有灵犀般的支援老李。虽说后来因谢宝庆闹了一丝丝不愉快,但是他们之间的友情更为坚固。

看孔捷参加的战役:他隶属于四野,当时他的团几乎参加四野所有的重大战役:三下江南、四保临江、血战四平、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中南战役、海南战役,从松花江一直打到海南岛,最终成了军长。

在学院学习的时候奉命参加抗美援朝,当时战役的苦以及武器装备的落后都曾经在和老李的谈话中透露出来了,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了论文题材。孔捷各方面其实更为均衡,所有他是抗美援朝的人员之一。

后来他们几个人下场就孔捷好,孔捷重感情。在小说中曾经在在和老李写信的交谈过,说老丁有预见性因为当时孔捷在北方守卫国境线,他自己都说自己这边大军压境,一线防御靠孔捷撑着,所以一般人更不可能去找他麻烦。当时的丁伟消失后孔捷派人去找过,这点一般人就比不上。

两人虽说都是在野军军长,但是不同的是一个是防御,而另一个却是实打实的在打仗,在最黑暗的时期谁敢动正在守卫国境线的军长。度过那段时期后面就是一条光明的大道!孔捷无论是资历还是性格都是一个字稳,虽说有时候脾气暴躁,写信的时候都想挥军南下来一个清君侧但是只是过过嘴瘾向自己老友发发牢骚而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