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隆美尔的“北非之战”为何会失败?

主要还是德国和英国等国的实力问题。

隆美尔及其非洲军团在北非取得了大量的胜利,但是非洲军团一直面临着紧迫的后勤物资补给问题,很多时候连军官的饮水也不能充足保障,更不用说宝贵的武器装备、石油等资源了。非洲军团兵力一直不足,隆美尔也仅有第90轻装甲师、第15装甲师、第21装甲师等少量部队,而对面的英军以及后来的美军则有着充足的部队可用。

当时德国的战争重心还是在苏联战场,很多精锐部队都是在东线作战,再加上北非本来对德国就没有多大的战略价值,能够分配给隆美尔的资源实在是少的可怜。而即使是这样,地中海还是在英军控制下的,德军的物资运输总是遭受巨大损失,难以满足实际需要。

可以这么说,北非战场上,英军一直处于压倒性的优势地位,其在坦克、飞机、火炮、兵力、后勤补给上均要比德军要强得多,对于英军而言,可以承受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但是对于隆美尔,只要一次失败,就会满盘皆输。

比如在最后的阿拉曼战役中,英军就拥有高达1500辆坦克,而此时非洲军团只有100辆左右的坦克可用。后来美军也开始进入北非,非洲军团遭遇两线夹击,在后撤无望的情况下,最终只能选择投降,进而结束了这支部队的二战生涯。

二战时期,隆美尔的“北非之战”为何会失败?

沙漠作战,非常消耗资源,最终打的就是后勤。对德军来说,地中海的制海制空权一直在和英军拼,能有多少物资运抵北非战场真还就是天晓得。而最终盟军在北非战场的获胜一大半是盟军牺牲了远东战场主动权而得来的,这是个全局考量后做出的决定。

二战时期,隆美尔的“北非之战”为何会失败?

北非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主战场,但是军事行动最先是从东非开始的,1940年7月意大利从阿比西尼亚入侵英国殖民地苏丹和肯尼亚,但是双方只是小摩擦,并没有大的动武,但是到了9月,因为英国本土遭遇了“伦敦大轰炸”,于是意大利趁这个机会全线进攻英国殖民地。

图为1942年1月,战场上的意大利炮兵。

意大利以6个师,2个坦克营的兵力进攻埃及,对面的英军只有3个师,寡不敌众英军撤退,因为天气原因和补给困难,意大利军队也没有去追击,于是英国在埃及纠结兵力,并从海军舰队增派力量,战斗机增到1000架,于是在1940年12月一天刮大风夜里英军反扑了意军。

图为1941年北非战场上,澳大利亚部队乘坐一辆装甲车。

英军这次是高歌猛进,意军一路丢盔弃甲,到1941年2月,英军仅死亡不到500人的代价,收复殖民地,歼灭了意大利9个师,俘虏了意军13万人,并将占领区向前推进了700公里,因为战线太长补给困难,所以英军就开始后撤。北非的意大利军队向纳粹德国告急,于是2月6日,希特勒召见了隆美尔,派隆美尔率领德军2个装甲师赴北非援持盟友意大利。

1941年,隆美尔与德军第15装甲师在一起。

隆美尔率兵赶到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时,英军已经撤回埃及大本营,留守的是澳大利亚的杂牌军队,于是隆美尔率领德军和意大利军队反扑,英军中东司令韦维尔没想到德意会即刻进攻,仓促应战,不敌德军队的包围,向后撤退,直到6月25日,隆美尔大败了韦维尔,英军重新回到和意大利对峙的原点,之前3个月的向前推进全部白费,随后英国中东司令被撤职。

1942年,蒙哥马利在前线指挥战斗。

但是此时的隆美尔却是升官加爵,1942年1月,隆美尔获得了栎树叶双剑钻石勋章,升官为非洲装甲总司令,随后升上将,元帅。但是好景不长,英军司令换来了蒙哥马利,纳粹德国正忙于苏德战场,并未给北非战场继续支援和补充,于是隆美尔被击败。隆美尔的失败和非洲沙漠战场有关,一是沙漠作战补给一定要跟上,如果跟不上只能停止前进甚至后退;二是北非的战场受苏德战场的限制,打败韦维尔时,德军粮食弹药补给已经不足,德国又未给远在北非支援,于是隆美尔遭遇败绩,1943年隆美尔被召回德国。

二战时期,隆美尔的“北非之战”为何会失败?

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题目,关于德军在北非战败的原因是可以写一本书了,这里只是简单的说一点。

北非战场在交战双方的地位不同。对于英国来说,北非战场关系着英国本土和海外殖民地联系,英国是殖民地国家,本土虽然有工业企业,但是生产的原料都来自于海外殖民地,如果切断了本土与殖民地之间的联系,那么英国也就是没有了打下去的能力,所以这里是英军不能输的地方,这样英国的各种资源都要向这边倾斜,可以说是这里和大西洋海战一样,事关帝国的生死,不容有失。对于德国来说,北非是一个次要战场,这里的德军只要保证战火不会烧到意大利本土,可以保证意大利的安全就可以,不要投入太多,德国的主要精力是在东线和苏联的血战,那里是投入资源最多的地方。

基于这一点,德军在北非始终投入不多,隆美尔的官衔一直在涨,部队的番号从非洲军到非洲军团,到装甲集团军,但是实际的兵力最多也就是一个大型的师或者小规模的军,兵力很少。隆美尔用这么少的人打出了一个那样好的战场态势,实属不易,不愧为沙漠之狐。但是,这种好的局面也需要大量的资源支撑,而德国是没有足够的资源支撑的,所以北非军始终处于一种底气不足的状态。

隆美尔和大多数的德军将领一样对于后勤保障极其轻视,虽然后来他说出了,战场的胜负在开战前就已经由双方的军需官决定了。可惜的是这句话是在阿拉曼战役以后,从自身的失败中汲取到的教训,而不是在阿拉曼之前。对于后勤的轻视一个是不顾自身后勤的能力,一味的穷追猛打,使得自身的消耗越来越大,超出了德军和意军的保障能力,最终使得德意被赶出了北非,进而意大利推出了战争。

对于后勤的不重视,还表现在对于马耳他的轻视,在保障德军的补给方面,马耳他有些特殊的地位,这个岛处在意大利和北非之间,如果这个岛在英军手里,利用岛上的机场,可以很方便的打击意军的海运线,如果这个岛处在德军的手里,那么首先本方的海运补给有了可靠的空中保障,德军的攻舰能力还是很强悍的,有了马耳他作为基地,英军的地中海舰队就不会那么肆无忌惮的收拾往返于意大利和北非之间的货船队,很有可能会出现美日在瓜岛的局面,德军控制白天,英军舰队只能利用夜战来偷袭,这样隆美尔的后勤状况将会大大改善。

隆美尔在拿下拖布鲁克前后,就是有赖于凯瑟林的航空队对于马耳他的压制,当时马耳他的英军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如果隆美尔在拿下拖布鲁克以后不是一口气打到阿拉曼,而是回头把马耳他拿下来,这样可以很大程度改善自己的后勤条件,同时会对英军的后勤补给完成巨大压力。本身意大利这只地中海里的靴子就深入地中海,现在又加上一个马耳他,这样不说完全切断英国的地中海航线,那也会使英国人很多时候要绕道好望角,毕竟运输船队是很脆弱的目标,为了安全宁可多跑路,这样运输的时间成本就大大增加了,英军的底气也就不足了。

也一点也暴露了隆美尔在战略眼光上的缺陷。诚然,德军也的确缺乏登陆作战经验,之前的克里特岛成了德国伞兵的坟墓,进攻马耳他存在一些风险,但是这个险是值得冒的。

而到了美军参战以后,德意的非洲部队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地位,这一种状态是德国一直要避免的,但是在北非首先发生了,德意非洲军团成了英美两军铁钳中间的核桃,虽然坚硬,但是最终还是会被铁钳夹碎的。

说到底,隆美尔虽然在战术层面上出尽了风头,打到英军有了心理阴影,但是在战略上的短视,是他没有很好把握自身战斗的分寸。在西方军界有一种进攻顶点的说法,就是进攻存在一个顶点,超过了这个顶点,进攻不但会失败,而且之前进攻取得成果也全部会丢掉,隆美尔在北非就是这样。

二战时期,隆美尔的“北非之战”为何会失败?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

  作者:毅品文团队刘伯瘟,无授权禁转!

  隆美尔的外号隆不在可不是随便就被叫出来的,在北非的关键之战中,隆美尔却不在场指挥战斗,导致输掉了先机。阿拉曼战役中,英军第30军的步兵是1942年10月23日晚上10点开始推进的。24日凌晨2点,第一批500辆英军坦克开始推进。凌晨4点,领头的坦克已经进入雷场。坦克卷起漫天尘土,能见度变得极差。加上德军炮火开始反击,排雷工作进展不畅,堵塞的情况变得越来越严重。日出之后,德军装甲部队开始攻击英军第51师。到下午4点,英军进展仍然很小。傍晚,德军第15装甲师和意大利“里特瑞奥”装甲师从基德尼山脊出发,迎击澳大利亚装甲部队,阿拉曼战役中的第一次坦克会战就此开始。双方一共投入了100多辆坦克,到晚上一共有半数坦克被击毁,而双方仍在僵持。澳大利亚军队与德军装甲部队缠斗,他们左边的英军第51师以步兵抵抗德军装甲部队的进攻。这场战斗持续了两天,英军付出极大伤亡,但最终夺取了基德尼山脊。

  

  (英军坦克的进攻)

  而直到10月24日下午,轴心国军队的通讯系统才恢复。下午3时,隆美尔家中的电话铃急促响起。隆美尔的副官伯尔恩德从意大利首都罗马打来电话:“蒙哥马利昨夜开始进攻了。”刚放下电话,德国国防军最高统帅部又来了电话。隆美尔接起电话,话筒里传来的竟然是希特勒嘶哑的声音。不用希特勒说明战局。隆美尔主动说道:“我的元首,请允许我立即飞往阿拉曼。”

  

  (英军坦克攻势猛烈)

  “您的身体恢复得怎么样?支撑得住吗?”

  “完全可以。”

  “好吧,您先到维也纳新城的机场待命。我要等进一步的消息,看他们是否迫切需要您。”

  

  (英军坦克攻势猛烈)

  隆美尔与妻子露西依依吻别,立即乘车赶往机场。他在机场整整等了一夜,10月25日清晨,隆美尔再次接到希特勒打来的电话。希特勒命令他立刻赶回前线,重握指挥权。清晨7时50分,隆美尔乘机起飞,先于10时飞抵意大利首都罗马,下午2时45分飞抵克里特岛的海拉克利恩机场。德国空军第10军指挥官冯瓦尔道将军在跑道上等候着他。瓦尔道脸色阴郁,将阿拉曼战线的最新报告呈交隆美尔。报告中说战线的北面和南面同时遭到英军坦克的猛烈攻击,施登姆将军死于心脏病突发。隆美尔马上飞往埃及,下午5时30分在飞沙走石的卡沙巴机场着陆。隆美尔换上小型飞机继续向东飞行,天黑时又改乘汽车沿海滨公路向东狂奔。此刻,前方的地平线被炮火映得通红,隆美尔终于赶回非洲军团司令部。10月25日夜间11时25分,隆美尔向非洲军团全体官兵发出告示:“我再次担任全军总指挥。署名:隆美尔。”

  

  (隆美尔坐镇前线,稳定了德国非洲军团的军心)

  回到前线的隆美尔10月26日凌晨匆忙赶往前沿阵地,用望远镜观察英军的调动和部署。他仔细观察了南面和北面英军的动向,当即作出判断:蒙哥马利的主攻方向是战线北面。他把德军第21装甲师和炮兵主力从防线的南面调过来,协调空军全力轰炸英军开辟的通道。隆美尔命令,必须夺回基德尼山脊,那里正挡在英军开辟的通道上,是封堵英军攻势的关键。而蒙哥马利同样决定加强北面的主攻,实施最后的突破。如此,双方都向阿拉曼战线的北部集中兵力,惨烈的坦克大战由此爆发。参考文献:《蒙哥马利的军事生涯》 [英]罗纳德·卢因 《狐狸的踪迹——隆美尔》 [英]戴维·欧文 《隆美尔战时文件》 [德]隆美尔 [英]利德尔·哈特

二战时期,隆美尔的“北非之战”为何会失败?

刀叔导读:阿拉曼战役,蒙哥马利一战成名,但笔者更尊敬隆美尔。

他一生只爱一个女人,对亡妻的极度痴情让首相丘吉尔也感动得向他敬礼;他总是戴一顶坦克贝雷帽混在士兵当中;他喜欢跟部队官兵打赌,一次竟赢了美军一架轰炸机包括全部机组人员的支配权......作为英国历史上担任将领时间最长的一位军官,蒙哥马利的一生是值得人们尊敬的。

但在阿拉曼战役中,笔者却更尊敬隆美尔。

以今天的眼光看,二战中德军元帅隆美尔驰骋纵横的北非是一个完美的战场。它自成一体,与其他战场几乎完全脱节。

隆美尔一直在渴望着找到这样一个独立的战场,他就是这个战场的主宰。每一位军事指挥官在面对一个新的战场环境时都会潜心思考战略战术的运用,但隆美尔走到了极端,他更喜欢惟我独尊地排除掉客观环境对主观作战意图的影响和干扰。

这使得隆美尔每次在战斗中都能异乎寻常地率领自己的士兵远远冲在整个部队前面。

蒙哥马利和隆美尔两人在北非的交战上,蒙哥马利的军队比隆美尔的军队力量高出一大截。

当时隆美尔只有8万军队,而且有一万不能战斗;而蒙哥马利的军队有19.2万人。

军事装备上,隆美尔只有550辆坦克,而且还是老式坦克,性能很差;蒙哥马利有1229辆坦克,其中还有500辆美式先进的坦克,火力比隆美尔高出了一大半还要多。

再加上隆美尔的军队补给线已经被切断,而蒙哥马利能通过红海得到源源不断的补给。

在实力相差太大的情况下,隆美尔失败是必然的。隆美尔被逼迫的无路可退,就算是神仙下凡也无济于事,只有失败。

在隆美尔败走非洲后,他很无奈的说:“如果我有足够的汽油,今天逃走的就是蒙哥马利。”

造成隆美尔失败的原因不应该直指他的战略眼光,就当时的情形看,隆美尔失败是必然的。没有石油,没有弹药,后备军力又不足,用这样的军队哪位将领又能抵挡装备精良,而且物资充沛的敌军呢?这也正是北非战场隆美尔失败的真正原因。

隆美尔给希特勒发去电报,称现在撤退尚不晚,但希特勒坚决不同意撤退。

1942年11月4日,隆美尔决定把残兵败卒撤下来,但为时已晚,撤下来是带轮子的,抛在身后的步兵只能听任命运摆布了。在15天中,非洲军撤退了1000公里,一直撤到班加西以西,但伤亡20000人,被俘30000人。非洲军成为战争爆发以来第一支向盟军投降的轴心国部队。

第二次阿拉曼战役,既是坦克战、沙漠战,也是后勤战。英军以其海空优势,封锁和破坏德军后勤补给线,使德军难以持久作战。

这次战役的胜利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北非战场的转折点。在战略上,使德国占领埃及,控制苏伊士运河和中东油田的希望破灭。在军事上,保证了盟军从中东通往苏伊士运河供应线的畅通。在精神上,此役对盟军坚定信心有着重要作用。用丘吉尔的话说:“在阿拉曼战役前,我们从未打赢过一仗;但在阿拉曼战役后,我们所向无敌。”

时至今日,阿拉曼战场硝烟早已散去,而二战遗留的地雷仍埋在那片土地......德意军队撤退时为避免盟军追击,埋下了大批地雷——从阿拉曼往西共埋有约1750万颗地雷,当时该地区便有“魔鬼公园”之称。

阿拉曼,作为埃及西北部的一个小镇,却因阿拉曼战役名声大噪。如今在这里,交战各国都建有阵亡将士公墓。

(本文系“刀墓手札”工作室原创出品,全网15亿次阅读的优质原创自媒体)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