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日本几近扩张极限,为何清廷不血战到底却选择割地赔款?
不想打也不敢打,如果想和日本拼死一战,必须要大规模武装汉军,无论打赢还是打输,汉人的势力都会膨胀超过满人。看看满清末期编练新军的结局就明白了,这些汉人军队成了满清的掘墓人。慈禧很明白,认输赔钱还是汉人出,被汉人推翻了就死无葬生之地了。
甲午战争日本几近扩张极限,为何清廷不血战到底却选择割地赔款?
新观点,新表述,欢迎关注。
我的答案就是:大清不想打了,只能像以往一样,割地赔款,换一时苟安。
北洋水师被打败,整体败于体系。
一、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出现了很多问题影视剧中的甲午海战
北洋水师为何被打败?说法很多,比如炮弹被掺沙,海军军费被挪用,军舰落后,大炮和炮弹落后等,这是为什么?
为什么日本没有出现这些问题?
很简单,这就是海军体系,大清管制体系出了重大问题。为什么会出问题,根子就在于大清整体落后于日本了。
二、日本在明治唯新后,整体向上进步日本自明治唯新后,整个国家面貌焕然一新,推翻了以往的等级制度,引入了西方现代文明。民众摆脱了旧有的束缚,身份上人人平等,体验到了作为国民的自豪感,每个人无论出身如何,只要努力进取,就可以在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方面,得到改善。
所以,当时日本民众意气风发,积极进取,带动了社会,国家的整体进步。被称为“少年的国度”。
影视剧中的甲午海战
日本的管制体系,海军体系,参照西方国家方式进行建设,日益得到增强。
三、大清麻木不仁,不思进取,整体向下落后大清呢,在世界开始迈向现代文明,东邻日本开始明治唯新的背景下,还是陶醉于过往功绩,狂妄自大,麻木不仁,不识时务,不思进取。
这样,大清的变化就很小,社会等级束缚了民众,民众仍然得不到身份上的平等自由,意志消沉,无所作为。整个社会经济文化没有得到长足发展,固步自封,维持现状。所以,大清在当时显得暮气沉沉,被称为“老大中国”。
大清的管制体系,海军体系,相对于世界,相对于日本,日益落后,差距越拉越大。
四、甲午海战,日本海军体系和大清海军体系对比影视剧中的甲午海战
1、兵员方面,日本采用了世界先进的兵役制,适龄青年都应征入伍。日本推行了现代教育制度,兵员的文化水平较高。日本进行了明治唯新,兵员的战斗意志,战斗觉悟,战斗纪律都很优秀。大清还是落后的募兵制,没有推广现代教育,兵员文化素质低,意志,觉悟,纪律相对较弱。
影视剧中的甲午海战
2、武器装备方面,日本和大清都是向西方国家采购军舰和舰载武器,差距不是太大,各有所长。大清军舰吨位大,日本部分军舰速度较快,部分炮弹威力较强。
3、指挥方面,日本和大清都方式相同,一是派出军官到西方国家学习,一是邀请西方国家海军顾问来本国指导,差别不大。
影视剧中的甲午海战
4、管制方面,日本海军管制科学,规范,军令严格,令行禁止。大清海军这方面薄弱得多,如在军舰上晒衣服,赌博,饮酒,停岸期间在外面打闹,抗命不遵,派别林立等现象,时有发生。
5、后勤方面,日本海军重视后勤,保障充足,克己奉公。大清海军不重视后勤,军费不足额按时拨付,如挪用了海军的军费。
在武器装备和物资的采购,保管,分发方面,各层级人员时有谋私现象。如甲午海战打响时,居然发现炮弹里掺有沙子。
6、国际意识和国际法方面,日本海军强于大清海军。甲午海战初期,大清海军为求稳妥,特意租用了英国商船来运送运陆军。公海上相遇后,出乎大清海军的意料,日本海军竟然开炮击沉了英国商船。在当时,这并没有成为轰动世界的重大事件,说明日本海军熟悉并巧用了国际法。
五、日本很早就有了野心,大清居安忘危甲午海战,并不是突然发生的。日本很早以前,就制定了海战策略,一直在积极备战,加强训练。大清则居安忘危,不思备战。所以,甲午海战打响后,日本海军是充满把握,有备而来。大清海军则是匆忙上阵,措手不及。
影视剧中的甲午海战
所以,在管制体系方面,大清落后于日本。在海军体系方面,北洋水师落后于日本海军。甲午海战中,虽然北洋海军官兵勇敢作战,坚决抗敌,但不足以扭转战局。
甲午海战,大清海军中实力最强的北洋水师战败。大清从现实中了解到两国的明显差距,此时,大清已既无心,更无力再打了。
勿忘国耻,以史为鉴,奋发有为,砥砺前行。
甲午战争日本几近扩张极限,为何清廷不血战到底却选择割地赔款?
问题本身就已经错了。日本几近扩张极限,只不过是国人的一种想象而已。其实日本人离极限还远着呢。
一、兵力
日本在战前有七个常备师团,即近卫师团和第一至第六师团。在甲午战争爆发后,日本又增加了第七师团。虽然有八个师团,日军用于战场的最多只有两个军五个师团而已。而且,由于日军非常注意控制自己的占领区域,这些师团只需要控制辽宁东部、辽东半岛和山东刘公岛,最多牵制一个师团的兵力,仍然可以抽出四个师团的机动兵力。日军的计划就是,如果大清不肯割地赔款 ,即用这四个师团约八万人的兵力,登陆山海关,占领天津、北京,迫使清廷接受城下之盟。
日本在甲午时期有二十多万近代化军队,大清呢,是零
当然有朋友就会说了,那就放弃北京,以空间换时间,把日本拖垮。我只能说,你想多了。
甲午战争时候的日本不是后来那个狂妄自大的日本,它非常清楚自己不可能占领整个中国,所以也不会继续深入。甲午战争时期的中国也不是后来那个已经觉醒、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中国,根本没有打持久战的本钱。
搞持久战的话,大清只能用这个来抵抗了
也许义和团会提前出现 然并卵
日军不需要跟着大清皇帝到处跑,只需要牢牢控制住京津,失去了皇帝权威的大清帝国就会慢慢分崩离析,蒙古、新疆、西藏,有的是列强来寻找代理人乘机脱离中国。日本还可以和英国协商,禁止上海、广州进口军火等战争物资,很快大清军队手里就只有抬枪和冷兵器了。东南的富裕省份为了防止日军入侵,必然会宣布自保中立,英国为了自身利益,必然会逼迫清廷尽快妥协。
凭清廷那小身板,扛得住吗?
即使顶得住压力,日军也可以随时组织一支十万人左右的军队(别忘了还有三个师团没动),如果皇帝躲往西安,就追到西安,如果皇帝躲到四川,就追到四川,反正大清已经没有可以战斗的军队了。
二、财政
总有人宣扬大清GDP是世界第二仅次于英国的无厘头观点,其实大清是一个农业国,哪有那么高的生产值。甲午时期大清的年财政收入也就八千多万两白银,支出也有八千多万两,每年只能剩下一百万两左右。所以甲午战争没打多久 大清已经没钱了,只能向外国银行贷款。一旦北京失陷,皇帝逃走,外国银行是不可能再贷款了 因为人家看不到你打赢的可能性啊,那么,财政破产的大清除了求和没有别的路走。
日本政府比大清政府富裕,是今人很难相信的事情,殊不知日本买一艘吉野号巡洋舰的费用 就顶得上清政府三年的财政盈余
而日本恰恰相反,作为一个领土只有大清三十分之一的小国,由于已经迈入工业化,年收入高达八千万日元(六千多万两白银),而且支出远比大清低。到甲午战争前,日本有2亿日元的积蓄,通过发行国债,又募集了2亿元的战争经费。这些钱到战争结束时只用了一半。即使花完了,还可以向外国银行贷款嘛,银行家是很乐意的借钱给胜利者的,因为失败者肯定会赔款嘛。到时候,大清赔款就不是止2亿两了。
甲午战争日本几近扩张极限,为何清廷不血战到底却选择割地赔款?
甲午战争对日本来说是上下一心赌国运,而在清廷这边,是帝后两党在通过这场战争进行博弈,清军战与和完全要看帝后两党的PK结果。
光绪皇帝此时已经亲政,按规矩慈禧应该放权退居幕后了,光绪为了树立威信,在翁同龢等一批朝臣支持下,不顾清军外强中干之实,执意开战,希望通过对日战争的胜利证明自己是个有能力和有魄力的帝王。皇帝有如此决心,慈禧最初也不好公开反对,李鸿章等人更不好说什么了。
军国大事岂是儿戏?光绪一不知海二不知兵,对清军的作战能力也全然不了解, 更别说了解日本了。黄海海战败,辽东败,威海卫败,年轻的光绪皇帝立马有些懵圈了,从强烈主战一下子转变成马上求和, 他担心继续打下去,恐伤及执政根本了。
因为慈禧一直不满意,娘俩估计也没少吵。
日军打赢海城之战后 ,兵锋有前出奉天满洲祖坟的意思,清廷又吵成一团,帝后两党反了过来,慈禧一派认为尚可一战,反而是帝党怂了,坚持要求李鸿章开启和谈。
后党没有坚持阻拦皇帝的决定,毕竟亲政是祖制和慈禧公开承诺的。但由此帝后两党矛盾加剧,光绪也因为甲午之战的先雄后怂失去了许多朝臣的支持,为后来的戊戌变法失败埋下伏笔。
甲午战争日本几近扩张极限,为何清廷不血战到底却选择割地赔款?
一、海战不说了,其实在辽东也进行了陆战,最精锐的淮军也损失殆尽,事实证明打不过。
二、如果倾全国之力和日本死磕,败了日本必然会换代理人;而就算最后能拖死日本,国力也会耗尽,清政府统治也很可能崩盘。也就是说无论胜败,朝廷都是输家,只有求和赔款能苟延残喘。(如此看,慈禧高于老蒋)
三、从日本角度看,其战略目标并非是想彻底占领中国,只是想获取近代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资源,真可以说是日与清一拍即合了。这与八国联军侵华思想和目的基本是一致的。而到了民国时日本全面侵华,妄图吞并中国,真是利令智昏、丧心病狂。虽然此时中国依旧羸弱,甚至还不如清朝时实质统一,但日本的暴行激起全国人民的反抗,中国在一批民族精英的带领下空前团结、同仇敌恺,虽付出了巨大代价却取得了最终胜利。(从这点看,日本的战略眼力还是弱于中国和西方)
所以,这个问题的核心是看战争发起方日本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因为强者一般会掌控战争的发展,而弱者只能被动应付,不过应付的根本目的是保证自己不被消灭。
甲午战争日本几近扩张极限,为何清廷不血战到底却选择割地赔款?
女人当家,房倒屋塌。一个女人,天天在宫廷里,算起这人算计那人。在小圈子里转,她的思维出不去。日本天天在造炮造舰。她却把大把大把的银子拿去过寿。大清国最后被这个女人治理的成什么样。贪官遍地,民不聊生。没国力,没能力,更没有胆量。叫他如何去打。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