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武则天和慈禧放在一起评价,谁对中国的影响大?

这个问答真的很有意思,把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女强人放在一起评价,确实有些难度。如果要想对比,首先要从两人施政方式方以及对国运影响的两方面来表衡量:。

一:施政方式:

武则天:上元元年,武则天进尊号为天后,提出十二点建议:

一:鼓励种田养蚕,减轻赋税徭役

二:免除三辅地区的徭役。

三:停止战争,用道德教化天下之人。

四:南,北,中尚署都禁止制作没有实际用处的奇巧之物。

五:减省各种工程费用和百姓的劳役负担。

六:广开言路。

七:堵塞馋言:

八:王公以下都必须的学习《老子》。

九:父亲仍在世,为死去的母亲服丧,着齐衰三年。

十:上元以前的勋官,朝廷已授勋的。不复追查,核实。

十一:京官八品以上的,增加薪俸。

十二:官吏长期任职,才能高地位低的可以进阶升级。

慈禧:在夺取最高权力后,面对内外交困的危难局面,一改肃顺主政时对外强硬立场,任命恭亲王以议政王身份主持朝政:,奉行“守定和约”,即承认列强在华既得权益方针,获取了列强对慈禧执掌最高权力的承认和支持。从而使晚清政权和西方列强进入了一个相对的“和平”时期。对内依赖曾国藩,李鸿章统帅的湘军和淮军,通过“借师助剿”,先后镇压了太平天国,捻军,西北和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的反清起义,使濒临灭亡的晚清政权得以苟延残喘。从这时起,她又依靠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官员,以学习和利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为目的,以维持晚清政权统治为目标的洋务运动,也称”自强新政”。慈禧的这一系列施政手段,使晚清的统治进入了“同治中兴”时期。与此同时,她也支持统治集团的一批顽固不化的官员,对洋务派进行打击和牵制,以确保自己的最高统治地位。

二:对国运的影响。

武则天:

虽然武则天也贪图享乐,为了巩固自己的前期统治,实行酷政,纳男宠,为了沽名钓誉耗费巨资建耗明堂,但是武则天是有原则有度的。如男宠薜怀义高傲放肆,成为政治隐患后,派建昌王武攸宁率领壮士把他打死。在统治基础恐固后,武则天便废除了酷政。

广开言路:垂拱二年(686年),三月初八日,武则天下令铸造铜匣子,并放在朝堂上,用以接受各地的奏章。铜匣子东侧刻着“延恩“二字,供呈现歌颂文章,要求官职人投放。南侧刻着“招谏”二字,供议论朝政得失的人投放。西侧刻”伸冤”二字,供有冤情而不得伸张的人投放。北侧刻着“通玄“二字。供报告天象灾变和军政机密的人投放。指令正谏,补阙,拾遗各一人掌管此事,投放者先找一个保人,即可自行投放奏章。

在维护帝国荣誉方面,武则天是毫不含糊的,只要敌寇犯边,立刻派兵征讨。武周王朝,也是”贞观之治”向“开元之治”过渡的重要节点,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大历史作用。

慈禧:她有一句”名言”,”尽中华之物,结与帝国欢心“。光绪十年,中法战争起伏不断,她为了庆贺自己的寿辰,耗银六十三万两,重修储秀宫作为自己的寢宫。以后,又疯狂的动用筹办海军军费大兴土木,修建三海和颐和园,以供自己”颐养冲和”。光绪二十年,甲午风云骤起,前方的将士与日寇浴血奋战,做为当时最高统治者的慈禧却仍然在忙着自己的六十寿宴,当有人发出反对的呼减声时,她却无比愤怒的说:”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令彼终身不欢。”甲午海战后,各国列强在华掀起疯狂的瓜分狂潮,中华民族陷入空前危机。光绪帝决心实行变法挽救危局。为了保住自己最高统治地位的慈禧发动政变,将光绪帝囚禁在赢台,将一切新政全部作废,进而以训政的名义,重新执掌了最高权力。光绪二十六年,出于发泄西方列强反对他废除光绪的不满,决定招抚义和团抵抗西方列强,趁势实现废除光绪的目的。之后,她又以光绪的名义发布诏书,对列强宣战。战败之后,得知西方列强没有追究她为祸首,便指示奕勖和李鸿章全盘接受西方列强提出的各项条件,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她不仅生前穷奢极欲,死后也极尽“哀荣”,修建陵寢,花掉了当时的三年财政收入,其陪葬品更是难以数计。

在用人方面,武则天和慈禧的政治素养也立见高下。如武则天重用廉洁正直,敢于担当的狄仁杰。而慈禧重用的是贪腐成性,卑躬屈膝,自私自利的李鸿章。

虽然这两个政治女强人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报复心极强,冷酷无情,残忍,嗜血,为了权力,没有不能舍弃的亲情与感情。但是,要是从施政方式,对帝国的国运影响,以及在选用人才标准的方面来说:“如果武则天用勤政爱民”千古流芳”来比喻,那慈禧只能用祸国殃民,遗臭万年来形容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