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日军最高层的参谋究竟有多大的权力?

应该有部分同学对“军令“和”军政”两个军事术语之间的区别不太清楚,所以造成对日军各级参谋在战争中的表现看得糊涂,比如九一八事变中,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垣竟然可以以关东军司令官的名义发布命令,有些作战部队的参谋也经常不把军事主官放在眼里,为什么呢?

所谓军政,是指军队的人事、编制、训练和日常管理,在日本负责陆军军政的单位是陆军省,头头就是陆军大臣,也称陆相。日军各部的军事主官,比如师团长,旅团长等等,都是由陆军省任命的。

所谓军令,是指组织演习和指挥作战、发布作战命令的机构,日本陆军该单位叫做参谋本部,一把手是参谋总长。在和平时期,这个单位权力很小,但是战争中则权力较大了。日军各作战部队的参谋长,是由参谋本部任命的。

顺便说下,日本陆军还一个专门管理军事院校的教育总监,可以成为许多名将的恩师,所以影响力也较大。陆军大臣,参谋总长和教育总监被成为陆军三巨头。

在二战时其它国家都实现了军政和军令的统一,比如蒋介石,高级军官任免归他,仗怎么打的最终决策权也归他,战争时期嘛,免得扯皮掣肘。惟独奇葩的日本军队,坚持二元化领导,即下一级主官对上一级负责,下一级参谋长对上一级参谋长负责,这样,同级军事主官对本单位的参谋长没有任免权,也对参谋缺乏约束力,这就造成了日军一些高级参谋经常越级行事,最典型的是辻政信,一个中佐参谋,却操纵了若干重大战役和事件。

回到提问本身,其实最高层的参谋在东京,上面有参谋总长压着,反而搞不出什么幺蛾子。倒是一线部队中的不少参谋,利用特殊的隶属关系胡作非为,一般只要上级单位参谋长不反对或事后追认,就可蒙混过关。

二战时期,日军最高层的参谋究竟有多大的权力?

日本陆军最高层的参谋职务,是参谋总长。在日本陆军中,最高职位有三个,分别是参谋总长、陆军大臣、教育总监,并称“陆军三长官”。此三者级别相等,在当时的政治体制下,只有这“三长官”是能够单独面见天皇并进言,并且掌握着高级将校的晋升。日本近代军制是二元军制,简单理解就是陆军省主管军政,参谋本部主管军令,至于教育总监,就主管军事学校和主抓军人思想教育了。所以说,虽然三长官平级,但其中权力最大的还要数参谋总长,他即是“帝国陆军”的最高长官,同时也是天皇的幕僚长。

根据《广辞苑》的解释,参谋总长是“旧日本参谋本部的长官。战时与军令部长共同作为大本营的幕僚长参画作战”。《事典 昭和战前期的日本 制度与实态》写道:“参谋本部掌握国防及用兵,参谋总长参画帷幄之军务,参谋将校的统括和教育”。参谋总长大权力还得分战时和非战时,而且权力最大最明显的还得说是战时。

战争时期,天皇当然是形式上的最高统帅,而参谋总长虽然说是“辅弼”,但其实是陆军全部部队实质上的总指挥官。参谋总长面见天皇时要汇报战场情况,比如在哪里要如何进行作战,哪里打赢了,哪支队伍表现好你要表扬一下,哪里打输了,什么时候撤退等等。天皇不太懂军事,基本都听总长的话,但对一些大问题也会提出质疑,总长也需要察言观色。在一些大的作战开始进军或撤退时,都是以天皇命令的名义宣布,而具体的措施则是参谋总长给出指示。所以参谋总长在实质上掌握了最高“统帅权”。

而在非战争时期,参谋总长也不能没事干,他首先要想定个假想敌,对此收集情报,制造或购买武器装备,部署军力,并让军队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比如1907年参谋总长和海军军令部长制定了新的国防方针,陆军平时要有25个师团,战时50个,海军组建“八八舰队”(军舰八艘,巡洋舰八艘,舰龄到八年替换),陆军以俄国为假想敌,海军以美国为假想敌等等。

当然,这些都需要向天皇汇报。参谋总长在向天皇汇报之前,并不需要经过政府的陆军省同意,所以说参谋本部有“帷幄上奏权”,有了“统帅权独立”一说。这样看好像参谋本部还是从属于天皇,但到日俄战争之后,参谋本部就在“统帅权独立”的思想下开始真的想“独立”了。这也是为什么日本人喜欢将二战失败归罪于“参谋”的原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