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人说晴雯眉眼长得很像你林妹妹,我很看不惯那轻狂样,贾母和黛玉各自是怎样想法?
读红楼,最搞笑的一件事就是以讹传讹,对原著曲解的流言满天飞。比如王夫人待林黛玉,80回文本里,明里暗里都找不到王夫人不喜欢林黛玉的痕迹,于是就有人穿凿附会找证据。比如王夫人说晴雯眉眼长得像黛玉,又说了看不惯晴雯的轻狂样,便附会成王夫人不喜欢林黛玉。
为以正视听,我们有必要走进文本,结合前后文,来看看王夫人对晴雯的态度,能不能和黛玉扯上关系。
王夫人说晴雯长得像林妹妹,并说看不惯她那轻狂样,这样的语句出现在第七十四回:
王善保家的道:“别的都还罢了.太太不知道,一个宝玉屋里的晴雯,那丫头仗着他生的模样儿比别人标致些.又生了一张巧嘴,天天打扮的象个西施的样子, 在人跟前能说惯道,掐尖要强.一句话不投机,他就立起两个骚眼睛来骂人,妖妖, 大不成个体统。”王夫人听了这话,猛然触动往事,便问凤姐道:“上次我们跟了老太太进园逛去,有一个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象你林妹妹的,正在那里骂小丫头.我的心里很看不上那狂样子,因同老太太走,我不曾说得.后来要问是谁,又偏忘了.今日对了坎儿, 这丫头想必就是他了。”
为了能更深入地理解这段话,我们先来补充下这段话出现的前因后果。
因大观园出现了绣春囊,王夫人急得乱了方寸,立马赶到王熙凤处责问。王熙凤在撇清自己的嫌疑后,建议王夫人对大观园进行“暗暗访察”,趁机裁员,把“年纪大些的,或有些咬牙难缠的,拿个错儿撵出去配了人”。
王夫人听从了王熙凤的建议,马上成立察访组。她担心人少,于是把正在探头探脑打听八卦消息的王善保家的拉了进来。王善保家的趁机告状,说园里的丫头们“一个个倒象受了封诰似的.他们就成了千金小姐了”,并特别指出了晴雯,于是有了上面的这段对话。
王善保的形容,让王夫人“猛然触动了往事”,想起曾经在园里看见过一个大丫头骂小丫头。为了对上号,王夫人对这个大丫头的长相进行了描述:“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象你林妹妹。”这个描述里,与林黛玉有关的是“眉眼有些像”,也就是面部长相黛玉和晴雯有些像,而前面描述的“水蛇腰,削肩膀”都与黛玉无关。
然后,关键信息来了,“正在那里骂小丫头,我的心里很看不上那狂样子”。王夫人所说的“看不上”,不是看不上晴雯长得像黛玉的眉眼,而是“看不上”晴雯骂小丫头时的“那狂样子”。这个“看不上”,与林妹妹一点关系都没有。如果一定要说有关系,除非林妹妹也和晴雯一样,有过骂小丫头的轻狂样被王夫人看见。
所以,王夫人没有“看不上”黛玉,一定要说看不上看不惯,那就是对这段话的曲解。
接下来,为了验证王夫人和王善保家的说的是不一同一个人,王善保家的提议把晴雯叫过来,让王夫人看看。
巧合的是,晴雯正在病中,听到王夫人要见她,也没怎么收拾,就以病容来见了。
没有人告诉王夫人晴雯是在病中,所以,晴雯那“钗散鬓松,衫垂带褪”、衣衫不整的样子,看在众人眼里,就是“春睡捧心”的风流态。大白天衣衫不整,一脸睡容,她想干什么?这是当时王夫人的心理活动。
王夫人第一次看见晴雯,晴雯在骂小丫头;王夫人第二次看见晴雯,晴雯大白天在睡觉,起床了还是衣衫不整的形象。在王夫人眼里,这都是“轻狂样儿”。所以,王夫人当即对晴雯说:“好个美人!真象个病西施了。你天天作这轻狂样儿给谁看?”
通过验视,不但验证了王夫人所见的轻狂丫头就是王善保所说的晴雯,而且再次看到了晴雯的“轻狂样儿”。这就是晴雯带给王夫人的强烈印象:“轻狂样儿”,而王夫人看不惯的,也是这个“轻狂样儿”,不是与黛玉有些像的眉眼。
所以,王夫人对晴雯的看不上、看不惯,与黛玉无关,自然也不能作为王夫人不喜欢黛玉的证据。
也正因为王夫人对林妹妹没有看不上、看不惯,贾母和黛玉心中也不会有什么想法。如果要有想法,除非贾母和黛玉心虚,黛玉也和晴雯一样,“天天作这轻狂样儿”,于是听到王夫人骂晴雯,就自动对号入座了。
那么问题来了,黛玉有没有和晴雯一样,“天天作这轻狂样儿”,要么骂小丫头,要么大白天衣衫不整?
读书,还是要深入文本,细细体会作者的原意,不要以讹传讹,把别人的曲解当成真理传播,否则就是谬以千里、贻笑大方了。
王夫人说晴雯眉眼长得很像你林妹妹,我很看不惯那轻狂样,贾母和黛玉各自是怎样想法?
王夫人说晴雯“眉眼长得像你的妹妹,我很看不惯那轻狂样”,硬解释起来,确实可以说王夫人只是看不惯晴雯的轻狂样,但是,整体看起来,也确实都不会舒服。
做为读者,做为局外人,我们可以忽略人的感受,只注重字面的意思,可是做为当事人,一定会感到很羞恼。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如果有人把自己与一个臭名昭著,人人喊打的人物放到一起,接着便骂,也不指明哪一个人,自己听了会舒服吗?是不是有一种含沙射影,指桑骂槐的感觉?王夫人的这一句话,其实就起这样的作用。
且不说王夫人确实不喜欢林黛玉,单说这一句“眉眼长的像你林妹妹,我很看不惯那轻狂样"的话,本身就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恶意。因为让黛玉与一个王夫人口里的轻狂的卑微的奴婢相提并论,本身就是一种对黛玉的一种污辱和轻视。 更别说平时王夫人对黛玉比较淡漠疏离,从没有一丝半毫的亲热,总是让林黛玉感觉到一年三百六十日,双刀锋剑严相逼了。
所以,如果贾母和黛玉听到了王夫人的这句话,心里一定是极端难过,贾母还好些,毕竟她可以寻找机会,仗着她作为长辈的优势,寻王夫人的不是。
但是黛玉便惨了,本身便敏感,又心思细腻,是悲春伤秋的性子,再加上她父母双亡,寄人篱下,有一种极端的自卑和极端的自尊,她听到这句话后,一定会悲悲切切,凄凄惨惨,痛苦个几天几夜的。
王夫人说晴雯眉眼长得很像你林妹妹,我很看不惯那轻狂样,贾母和黛玉各自是怎样想法?
黛玉和贾母虽然没亲耳听见王夫人说晴雯眉眼长得像林妹妹,看不惯那张狂样。但是从王夫人对黛玉的态度中,会心有感应。
01大概是王熙凤从别人口中得知第一次喝冷酒的小插曲,她在打趣宝钗黛。
贾母命宝玉道:“连你姐姐妹妹一齐斟上,不许乱斟,都要叫他干了。”宝玉听说,答应着,一一按次斟了。至黛玉前,偏他不饮,拿起杯来,放在宝玉唇上边,宝玉一气饮干。黛玉笑说:“多谢。”宝玉替他斟上一杯。凤姐儿便笑道:“宝玉,别喝冷酒,仔细手颤,明儿写不得字,拉不得弓。”宝玉忙道:“没有吃冷酒。”凤姐儿笑道:“我知道没有,不过白嘱咐你。”
黛玉却不随众人一起劝阻,说明黛玉深感寄人篱下,“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谨慎,不能像众人一样表达自己的心态。
然而,她怂恿宝玉喝酒却是表现对封建专制的反抗精神,也是人性的逆反矛盾心理:
“你们都劝,我反而偏让他喝。你们是一伙的,都不赞同我们。那我就让你们看看,他到底听谁的,我在他心里的位置。”这是恋爱中人特有的复杂心情,明明是为他好,但表露出来又是另一种形态。
黛玉的心里很清楚,无论自己怎么做都不讨喜,索性不劝阻,反而让宝玉喝酒。
这是对大家宣誓自己的爱情主权,有一股“豁出去”的意味。
正因如此,她更被“金玉良缘”的阵线污蔑和排斥。
黛玉的心里是极度悲楚和无依的,才会写出《葬花吟》里“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句子。
02贾母陪刘姥姥游大观园时,潇湘馆的窗纱旧了、王夫人不喝黛玉的茶……以贾母之阅历和智慧难道看不出来王夫人的冷漠吗?
刘姥姥一行来到潇湘馆,紫鹃、雪雁等丫鬟婆子忙着搬凳让座、烧水泡茶。林黛玉先端了一碗茶给贾母,贾母慈笑地接过茶碗,细细地品了几口清茶。林黛玉端着茶盘正要给王夫人等人敬茶,王夫人冷冷地说了一句:“我们不吃茶,姑娘不用倒了。”
之前凤姐打趣黛玉“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不做我们家的媳妇?”
可见,古代吃茶与婚姻大事有关。而王夫人不喝黛玉的茶,潜意识里也是暗拒“木石姻缘”。
接下来贾母借换纱窗的事,问责王夫人,也是心里有刺了。
贾母在贾赦求鸳鸯不得,鸳鸯断发的事件里,故意发作王夫人也不是没有缘由的。
03黛玉是贾母唯一的亲外孙女,血脉相连人,她们的心是相通的。
对于王夫人骂晴雯像黛玉,随后逐出贾府。贾母一番话为黛影辩白:
“这些丫头的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她”。
“只他这种和丫头们好却是难懂。我为此也耽心,每每的冷眼查看他。只和丫头们闹,必是人大心大,知道男女的事了,所以爱亲近他们。既细细查试,究竟不是为此。”
智慧如贾母,然而毕竟不能全权做贾府的主。旁敲侧打,只希望黛玉好过,两个“玉儿”最终能成为冤家。
同时,这也是婆媳两代人在权益上的较量。
王夫人说晴雯眉眼长得很像你林妹妹,我很看不惯那轻狂样,贾母和黛玉各自是怎样想法?
两次用丫环戏子比过林黛玉,一次是宝钗生日宴上用龄官扮相比过林黛玉,造成林黛玉不顾形象和宝钗的感受,愤然离席。这次抄家,王夫人把晴雯来比林黛玉。可见戏子和丫环在封建社会,被视作下九流不入流的贱民。可见林黛玉在贾府是不讨喜的,至少没得到必有的尊重。想邢岫烟和贾迎春这些无父母撑腰,长期寄人篱下的人的待遇,林黛玉的处境可想而知。她不把自己彻底武装起来,恐怕死得更快。而晴雯则是代表贾母想替换掉嬷嬷,为贾府立威,贡献最后余热。和象征着新势力全面接班,过于急功近利,被嬷嬷操纵,与丫头势力全面作对的两股势力斗争的牺牲品。而这次斗争的导火索,却是探春和宝钗力主推行的兴利除弊大观园。探春的规划是好的,她想设立内账房,对嬷嬷管理各地基业有所管理和忌惮。结果宝钗一句不用归内帐,导致嬷嬷像是得了万年基业一样,尾大不掉。而贾母想换掉奶母,嬷嬷的计划落空。嬷嬷势大,挑唆主子,反噬丫环。而挑起全面丫头和嬷嬷打仗却是宝钗丫头莺儿摘花编柳之事,结果宝钗一走了之,搬出园子。导致探春改革半途而废。环环相扣,成为这场权利斗争车轮下的受害者。宝黛爱情也不例外。命运如此,各自再有感受又如何?
王夫人说晴雯眉眼长得很像你林妹妹,我很看不惯那轻狂样,贾母和黛玉各自是怎样想法?
王夫人作为黛玉的长辈,而且是当着下人的面,这么贬低黛玉,实在是太过分了。
王夫人是一个面慈心狠,心机很深的人。
贾母说王夫人像一个锯了嘴的葫芦,可王夫人年轻时并不是这样。刘姥姥曾说过,王夫人未出阁时“着实是个响快人”。嫁给贾政后,王夫人还当了一阵子的当家人。
然而后来,长子贾珠的早逝,丈夫贾政又每天流连在那个粗俗的赵姨娘屋里,这些才是王夫人每日里吃斋念佛的原因,而且这些,也更促使她抓紧了对宝玉的掌控,也就是为宝玉选一个自己中意的媳妇。
古人讲究“贤妻美妾”,所谓贤妻,是像“乐羊子妻”那样的,能督促丈夫努力学习,考取功名的人。这事儿,宝钗行,而且还是王夫人的外甥女,所以,宝钗成了王夫人的“内定儿媳妇”。
贾母可不这么想,宝玉将来能不能考取功名她不在乎,她只想让她的孙子将来能夫妻和美,幸福快乐就行了。黛玉和宝玉从小一起长大,情投意合,黛玉还是贾母的外孙女,再合适不过了。
表面上看,贾母与王夫人关系很好,而实际上,为了宝玉媳妇的人选问题,婆媳二人没少暗地里争斗。王夫人手里虽然有元春这张王牌,可她又不敢轻易的打出来,而贾母毕竟是贾府里的最高掌权者,不但说话有分量,而且这老太太的智商还颇高,王夫人总是有些应付不来。
所以,这次王夫人只是没能控制住自己,情急之下,暴露出了自己长期积压在心里的想法而已。
只是这话,很难传到贾母和黛玉的耳朵里。在潇湘馆,顶多会止于紫娟那里,黛玉本就是个爱多心的人,没事儿还要想一想呢,要是把她舅妈说的这话告诉了她,还不会要了黛玉的命吗?
在贾母那儿,无论是鸳鸯,还是时常来和贾母玩儿的老嬷嬷们,谁也不敢告诉贾母这事儿,这等于是挑拨人家家庭矛盾,真要是闹了起来,这传话的人就别想在贾府混了。
王夫人说晴雯眉眼长得很像你林妹妹,我很看不惯那轻狂样,贾母和黛玉各自是怎样想法?
王夫人、贾母和黛玉之间关系错综复杂,所以我们先从王夫人开始理清思路,了解了王夫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之后才能更好的理解的她的所作所为,并且为何对黛玉有如此的偏见,接着我们再看黛玉和贾母是如何应对。
(1)、王夫人在庞大的贾府里面,王夫人所处在的层次极高,仅在贾母之下,表面看起来没有权势,实际上她做事都在暗处,王熙凤代理的就是她的职务。
在宝玉面前她就是一个慈母的形象,意向吃斋念佛。但实际上王夫人并不善良。
对金钏进行羞辱,逼死了这个小丫鬟。与其天天吃斋念佛截然相反,虚伪。
撵走晴雯,间接导致其死亡。只因为晴雯长的好看,有些像黛玉,冷酷无情。
王夫人对好看的女人格外反感,除了上面的两个还有一个贾兰的奶娘,也有几分姿色,王夫人心里都不舒服。
所以这也就埋下了一个种子,黛玉美若天仙,王夫人势必发自内心的排斥黛玉。
(2)、王夫人与黛玉作为舅母喜欢还是不喜欢黛玉,其实也不是什么事,要不是黛玉和宝玉那么亲密,她才不会把黛玉放在眼里。
不得不提一句,就是贾敏也不喜欢宝玉,她说:“顽劣异常,不喜读书,最爱在內帏厮混,无人敢管”。(那你想贾敏不喜欢宝玉,王夫人不喜欢黛玉,这不是很正常吗?)
如果作为潜在的婆媳关系,理解王夫人和黛玉也就不是难事,黛玉也早就意识到这一层的问题,所以黛玉也尽量避开王夫人,能不有冲突就不发生冲突。
比如刘姥姥参观大观园的时候,黛玉给王夫人倒茶,王夫人说:“我们不吃茶,不用倒了。”黛玉听后就让丫鬟把自己坐的椅子给王夫人坐。
我们看到黛玉对待王夫人的长辈礼节都是非常好的,没有半点的娇惯和怠慢。
反倒是王夫人冷漠,拒绝不给面子。
接下来是王熙凤出来说笑打破尴尬。
贾母当时的态度呢?
贾母表示不走,我就要在黛玉房间喝茶,你能把我如何。
贾母早就看出王夫人的意思了。
(3)、王夫人与贾母贾母爱黛玉强于王夫人,血缘占有一定的因素,毕竟黛玉是亲女儿贾敏的亲女儿。反观贾政是过继来的儿子,更何况是王夫人呢。
贾母强势,王夫人把管理荣国府的事情就让王熙凤办理,能避开就避开。
贾母喜欢谁就喜欢谁,从不看别人脸色。
(4)、王夫人、贾母和黛玉的三位一体婆媳的两次打击,贾母和王夫人的婆媳冲突,王夫人和黛玉的未来婆媳冲突。
贾母和王夫人之间的冲突,贾敏和王夫人的冲突,导致王夫人从根本上不喜欢黛玉。
偏偏黛玉和宝玉是贾母喜欢的一对,黛玉就是未来媳妇,新仇加旧恨,日子不好过,贾母在世的时候还好,不过黛玉还完眼泪也就撒手人寰了,清净。
如果这个回答对大家有帮助, 欢迎大家点赞、转发分享和关注博而化易来支持我吧!朋友的一评一转都是对博而化易最大的肯定和支持,感谢伙伴们的支持!
欢迎大家留言,一起讨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