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蟠住进贾府后比原来“更坏了十倍”,薛家母女为什么不采取措施?

红楼梦第四回,薛蟠和贾家一干纨绔打得火热,被引诱的“比当日更坏了十倍”,薛家母女是否知情?如果知情,为什么不采取行动止损,比如搬家?就不担心薛蟠以及家族的将来吗?

简单说几句个人看法。

  薛蟠住进贾府后比原来“更坏了十倍”,薛家母女为啥不采取措施?

  在薛姨妈母女眼里,为什么要采取措施呢?

  薛姨妈并不是一个非常有眼见的人物,在她眼里,儿子只要不是杀人放火就行,吃吃喝喝的,根本无关紧要,谁家公子不这样呢?

  薛蟠被柳湘莲打了一顿,想出去闯一闯,薛姨妈怎么说的呢?她希望薛蟠守着她,就和宝钗一样,不出去惹事,当散财童子没什么关系,反正薛家花得起,无所谓。她怕的是薛蟠在外面生了是非,到时候又被柳湘莲这样的愣头青给揍扁了心疼。

  在薛姨妈看来,薛蟠并不是个坏蛋。自己的儿子嘛,总是千好万好的。他都做了什么坏事呢?了不起抢个把民女,和人家打打架,反正薛家有的是钱,赔就是了。何况真要出了什么事,有贾王两府罩着呢,名贴一发,到时候还不就是小菜一碟嘛。

  薛蟠出行,必然是和贾珍等表兄弟一起,在家,有贾政拘着,她自己看着,为什么还要采取措施呢?不用了吧,蟠儿是个好孩子。

  宝钗是妹妹,哥哥的言行,她是知道一些的,也常劝母亲,训哥哥,可是礼法如此,她做妹妹的,能如何待哥哥?何况她虽体恤孤贫,但终究是个贵族千金,在她眼里,哥哥也没惹出什么大事,左右不过多花些银子的事。

  在薛姨妈母女那里,能采取什么措施呢?

  在众多的女眷里,薛姨妈其实算是无能的那类。她除了炮制出金玉良缘这件事,在儿子的教育上,她其实很失败。别说薛蟠在薛姨妈眼里是金疙瘩,就算是她知道薛蟠很无用,她也没办法,想的最多的可能就是让贾政来,让王子腾来,或者拿出宝钗训训薛蟠,期望她改变薛蟠,基本不可能。

  宝钗怎么那么能干?她是大薛公教出来的。她为什么不对哥哥采取措施?她能采取什么措施?逼哥哥读书?薛蟠学校倒是去了,只是去玩了。让哥哥学做生意?薛蟠外出也经过商,又是游山玩水去了。她倒是提醒过很多次,比如柳湘莲出家后,薛姨妈娘俩只顾泪流,感慨,宝钗就提出让哥哥先把自己的事情搞定再说。

  总体来说,她能出主意,但薛蟠不执行,任她大罗神仙也没办法。真要想薛蟠成才,必须得让他吃点苦头,可是薛姨妈舍得吗?不舍得啊。

  平心而论,薛蟠虽比从前坏了十倍,但在贾府,相比视律法于无物的几位贾氏子弟,他还不算坏透了。在坏人成堆的贾府,薛蟠就是那个可以笑百步的五十步吧。

  抛砖引玉,欢迎关注。

薛蟠住进贾府后比原来“更坏了十倍”,薛家母女为什么不采取措施?

感谢您的邀请。

我个人以前从来没有注意过这个问题。借着您的提问,回忆了一下文本内容。也来说说自己的看法吧。

一、薛家为什么来京。

主要原因之一是薛宝钗待选。另外就是薛蟠打死了人。虽然门子把这件事说得轻飘飘的,但实际,薛家也是求助贾家帮忙解决的。

二、薛家为什么暂居贾家

其实,薛家来京住在王家是更好的。因为相比姨母,舅舅在宗法上更近一些。但是,在第四回薛蟠一家上京之时,舅舅王子腾就被升为九省统制,奉旨出都查边。所以薛姨妈只能来自己的姐妹,王夫人这里。当然,也可能是姐妹更近一些。

您可能有疑问,薛家这么有钱,自己又不是没有宅子,为什么在别人的屋檐下生活。他们四大家族的同气连枝,可不同于我们现在的亲戚关系,怕添麻烦。到了所在城市,宁可住旅馆也不住亲戚家。

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薛姨妈是寡居。可不像咱们现在生活这么方便。再者,从薛姨妈能力行事上,与内宅周遭尚可,与外事是没有太多魄力的。还记得,薛蟠第一次走生意回来,还是薛宝钗提点哥哥,奖励伙计的。所以,居住在亲戚家,也能某种程度上震慑伙计的。

三、薛蟠变得更坏了,为什么不搬家

除了基于以上原因不得不暂居贾家以外。要注意到,薛姨妈不是孟母。孟母为了儿子成长,晋升阶级,才努力创造各种条件让孩子向好。天下母亲虽然差不多都是如此,但是,薛家的起点某种程度上,就比孟子高。所以,薛蟠不需要多努力就能承袭财富。也就不至于在学业或者其他上下刻苦的功夫。另外,薛姨妈也说过,就一个男孩,幼时就纵容着,大了更不好管了。

对于薛蟠变得更坏了。其实,怎么说呢。还回到第一个问题上,他是打死人犯过人命官司的。但是你看,四大家族有拿这个说事的吗?所谓的更坏,还能坏过杀人吗?我觉得可能某种程度上,这种坏不是薛蟠以前傻愣愣闯祸的愣头青了。(还记得贾琏第一次看见香菱时说,便宜了那个薛大傻子吗?)而是,在坏上“高级”了些(学到了一点道貌岸然)。让家人察觉不到,至少让内室的母亲察觉不得。

四、薛姨妈和宝钗是否劝过

薛家母女我觉得对于薛蟠行径未必全都知道,但是劝还是一定劝过的。薛姨妈一向纵容薛蟠,劝告也未必劝到点子上,而宝钗呢,虽然对于事事看得清,但是长兄为父,原则上,只有薛蟠教训她,不该她来说薛蟠的。

薛宝钗虽然对此再明白不过,但是到底是自己亲哥哥,在不伤体面和气上,宝钗一定说过不少的。在文本中非常清晰的两次,宝玉被打,有人冤枉薛蟠时,宝钗劝诫哥哥谨慎,虽然给薛蟠惹火,胡乱回嘴,给宝钗气哭,后来薛蟠还是向妹妹道歉,听了妹妹说的;另外就是薛蟠被柳湘莲打了,羞得去做生意,回来后,又是宝钗在关键时候劝他该怎样经商了。

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着对母女为了家族利益对于薛蟠劝解,所能做到得了。贾史王薛已经富贵两代了,某种程度上,他们的危机感已经没有那么深了,除了少数清醒者、看透者,如宝钗,探春等,多数都是抱着富贵大梦不醒的。

所以为什么曹雪芹会说“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

薛蟠住进贾府后比原来“更坏了十倍”,薛家母女为什么不采取措施?

事件发生的背景:

《红楼梦》里面,薛潘因为香菱闹出了人命官司,因此才被薛姨妈带到了贾府避风头。薛潘到了贾府不久,便与贾府的子弟们打成了一片:

谁知自此间住了不上一月,贾宅族中凡有的子侄俱已认熟了一半,都是那些纨绔气习,莫不喜与他来往。今日会酒,明日观花,甚至聚赌嫖娼,无所不至,引诱的薛蟠比当日更坏了十倍。

薛潘到了贾府之后,就如同孤军找到了大部队,融入贾府这帮纨绔子弟之后,品行便更加败坏了。其实薛姨妈失去了丈夫,她何尝不想自己的儿子能够帮助自己撑起这个家呢?结果薛潘却只知道在外面花天酒地,只有薛宝钗帮着薛姨妈料理事物。

薛潘在贾府坏了十倍,看起来薛姨妈母女没采取措施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薛姨妈母女知道薛潘在外的言行:

熟话说‘知子莫若母’,薛潘是薛姨妈的儿子,作为母亲,对于薛潘的为人薛姨妈应该是非常清楚的。薛宝钗也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她应该也知道自己哥哥是一个怎样的人。倘若薛姨妈了解薛潘在贾府变得更坏了也没有采取措施的话,大概原因如下:

1、薛姨妈溺爱薛潘

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中,从小说很多方面,我们都可以看出薛姨妈对薛潘的溺爱。薛潘在抢了香菱之后,薛姨妈竟然还接受了香菱。一方面我们可以看作薛姨妈是通情达理,没有将香菱视作红颜祸水,可是另一方面便可看出薛姨妈对薛潘的溺爱。

一般的母亲见儿子因为某个女子而惹上了是非,并且还使得薛家被迫到京城避风头,换做其他人可能大多都会怪罪香菱并且好好教训薛潘,薛姨妈却没有这样做。当薛潘与贾府的子弟在一起厮混的时候,薛姨妈可能也有听到过风声,但是这对薛姨妈来说并不是什么大事,因此没有出面阻止或是采取什么措施。

薛姨妈对薛潘的溺爱与包庇,也导致了薛潘在外面大胆地胡作非为。对于子女的教育,家长应该要引起重视。很多时候,家人对孩子的溺爱,会养成孩子们许多不好的习惯,比如说有的小孩子会有打人的习惯,家长觉得小孩子打人又打不痛,还会笑着开玩笑说:“你再打呀,反正也打不痛!”,这样的做法就会让小孩子觉得打别人,别人是不会痛的,而且别人也不会生气。

以上的行为就会导致小孩在学校与他人打架,或者说产生校园暴力等。对于孩子,我们不能过分溺爱,错了就是错了,不能说因为他小就觉得无所谓。就像薛潘一般,第一次他打死了人,薛姨妈托关系帮他善后,他便觉得原来打死人并不会负太大的责任,以至于后来他又招惹了官司有了牢狱之灾。

薛姨妈对薛潘的溺爱,也可能是薛潘变得更坏薛姨妈也没有则难薛潘的原因之一。

2、在封建社会礼教之下,没有妹妹管哥哥的说法

薛宝钗是薛潘的妹妹,而且薛家兄妹父亲已经不在了。人们常说‘长兄如父’,都是作为兄长的去管自己的弟弟妹妹,少有听说妹妹还管起哥哥来了的。而且我们在一些影视作品中,也常看到兄长替妹妹做主,将妹妹嫁给他人的场景。在封建社会的礼教之下,更轮不到妹妹去管哥哥。

除此之外,封建社会讲究的是男尊女卑,薛潘作为薛家的男丁,地位其实比薛宝钗要高得多。而且在当时人们的眼中,女儿终究是要嫁出去的,家业始终都得由男丁继承。尽管薛宝钗知道自己哥哥的脾气秉性,但是她对此也无能为力。

如果说薛宝钗管了薛潘的话,可能还会让薛潘更加叛逆。并且让其他人知道了,不单薛潘以及薛宝钗两人会被人说三道四,就连薛家也可能会沦为人们的笑柄。因此,即使是薛宝钗对哥哥的所作所为非常了解,她也不会贸然出面去采取什么措施。

薛家母女可能并不知道薛潘在外面的状况

薛姨妈拖家带口到了京城之后,寄居在贾府可能事务繁忙,她与薛宝钗都还无暇顾及薛潘,因此她们并不知道薛潘在外面都干了些什么。薛家本来是皇商,而薛家的许多事情薛潘都不过问,只有薛姨妈和薛宝钗在打理着这些。

刚到贾府的薛姨妈母女不但要处理家中事物,还要走亲访友巩固关系,打好人情牌。况且薛潘刚才招惹了是非,薛姨妈母女应该觉得经此一事之后,薛潘自己应该会知道收敛吧!哪曾想到,薛潘到了贾府,只不过是又换了一个地方来逍遥快活。

说到这里,在封建社会中,女性是少有出门的,尤其是像薛家这样大户人家的夫人和小姐。探春想要府外的一些小玩意儿,都还是托宝玉去买回来给自己的。薛姨妈和薛宝钗整日呆在贾府中,所了解到的也大多是府中所发生的一些事情而已,可能并不了解外面发生了什么。

有的读者可能会问,难道就不会有一些下人来告状吗?通过阅读小说我们其实可以发现,贾府中很多子弟都是这样成日在外花天酒地,下人们可能也早已习以为常。如果说某个多事的下人去告了状,说不定还会因此受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很多下人可能也就因此对此装聋作哑了。

对薛潘在外忙了些什么毫不知情的薛姨妈母女,可能正在思量着如何与贾府的亲戚们搞好关系,又怎么对薛潘采取措施呢?‘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就算是薛姨妈和薛宝钗采取了什么措施,薛潘也不一定就会老老实实地听她们的话。

结语

薛潘在《红楼梦》中是一个富贵公子哥儿,也非常任性,没什么才干。在与自己的母亲和妹妹到达贾府之后,他对帮助母亲减轻负担没什么兴趣,便将自己扎进了风月场所,也时常在外与他人厮混,是一个十足的纨绔子弟。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薛姨妈和薛宝钗对于薛潘变得更坏没有采取措施,也要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一是薛姨妈母女知道薛潘变得更坏了,但是由于薛姨妈对薛潘的溺爱、薛宝钗作为薛潘的妹妹也不方便采取行动,因此才让读者们觉得她们没有采取措施。二是薛姨妈母女对此并不知情,所以也没有对薛潘的所作所为采取措施。

以上就是我对‘薛蟠住进贾府后比原来“更坏了十倍”,薛家母女为啥不采取措施?’的回答,欢迎大家提出不同的见解,谢谢大家!

注:回答中部分内容引用《红楼梦》原文。

薛蟠住进贾府后比原来“更坏了十倍”,薛家母女为什么不采取措施?

谢谢邀请,文化领域创作者,萌果子来回答这个问题。

薛蟠住进贾府后比原来“更坏了十倍,”薛家母女为何不采取措施?

按说薛蟠是薛家的独苗,他要是变得更坏了,薛家母女怎么可能会无动于衷呢?

薛家母女之所以会无动于衷,不采取措施,主要原因就是:薛家母女并没有觉得,薛蟠住进贾府之后,他比原来变得更坏了。

我们来看看薛蟠到了京城之后,他都学会了【京城纨绔子弟的哪些坏毛病】?

一,包养契弟

薛蟠这个包养契弟,跟我们现代的包养“小三”意思差不多,只不过契弟,包养的对象是男性。见《红楼梦》第九回:

原来薛蟠……不免偶动了龙阳之兴,因此也假来上学读书。不过是三日打鱼,两日晒网,白送血束脩礼物与贾代儒。却不曾有一些进益,只图结交些契弟,谁想这群内就有好几个小学生,图了薛蟠的银钱吃穿,被他哄上手的,也不消多记……

二,包妓女喝花酒

在《红楼梦》第二十八回中,冯紫英请贾宝玉,薛蟠等人喝酒时,请了几个唱曲儿的小厮,锦香院的妓女,以及唱小旦的戏子(蒋玉菡),这些人的出现,就能很好的说明这一场酒宴是花酒。

,还有妓女云儿在行酒令时,说了一句"女儿悲,将来终身指靠谁?”薛蟠就说:"我的儿,有你薛大爷呢,你怕什么?”当云儿又说"女儿愁,妈妈打骂何时休?”薛蟠又接口道:“前儿我见了你妈,还吩咐他不叫他打你呢。”从薛蟠和这妓女云儿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薛蟠和这妓女的关系很是亲密,而且还包养了她,不然他怎么会说出“有你薛大爷呢,你怕啥”这句话来。

三,结交伶人,争风吃醋

《红楼梦》第三十四回中,贾宝玉挨打,薛蟠曾说过这样的说:

别说多的,只拿前儿琪官的事比给你们听。那琪官我们见过十来次的,我并未和他说一句亲热话,怎么前儿他才见了,连姓名还不知道,就把汗巾子给他了。难道这也是我说的不成……

从这几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薛蟠也在学着京城里的人追捧伶人琪官(蒋玉菡),可惜琪官没看上他,倒是和宝玉一见如故。

四,赌钱

在文中第七十五回,尤氏回去时偷看贾珍聚众赌博的花厅,其中里面就有薛盘在那里赌钱:

……今日薛蟠又输了,正没好气。幸而投第二张完了,算来除翻过本儿来倒反赢了,心中只是兴头起来……

我们看薛蟠来京之后,所做的一切,可谓是吃喝嫖赌样样占全了。但是,他在薛家母女眼里,是不是也同样不堪呢?答案是并没有。

☞证据一:

①,《红楼梦》是以明朝为背景的一部“曹雪芹自传式小说”,这个朝代的背景特点是:明朝以及后来的清朝都是男风较为盛行的时期。明朝的文人胡应麟还曾写过这样一句话:“左携安陵右龙阳,美人翠袖娇红妆。”

这说明什么?说明“好男风,包养契弟,在当时的那个封建社会,是一件很普通,很风雅的事儿,而且,这些事在当时的人们眼里,根本算不得是学坏了。”

②喝花酒,包养妓女,赌钱,更不是什么出格的坏事。因为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男人喝花酒逛妓院,也是件极为平常的事儿。不要说像薛蟠这样的皇商之家,就是普通人,逛妓院包养妓女的都不在少数。

薛蟠的这些儿所做所为,在薛家母女眼中,甚至是,在当时人们的眼中,根本算什么特别坏的事,更何况,薛蟠通过这些儿行为,不仅结交了京城里的一些贵族朋友,还拉近了和贾府的关系。这恐怕还是,薛姨妈喜闻乐见的。

证据2,薛蟠在薛家母女眼中的样子。

薛蟠是个注重亲情,孝顺,又懂事,还知道爱护母亲、保护妹妹的好孩子。

还是宝玉挨打的那一回,宝钗和薛姨妈都误会是薛蟠告了宝玉的状。气的薛蟠一怒之下,说“妹妹相中了宝玉”才处处维护他而冤枉自己。结果把宝钗都气哭了。

然后,第二天,薛蟠就来给宝钗赔不是。还说:“好妹妹,饶恕我这一次罢!原是我吃了酒,回来晚了,被撞客着了,来家里未醒,不知胡说了什么,连自己都不知道,怨不得你。

我们看这时的薛蟠,会因为妹妹哭,受委屈,而向妹妹低头认错赔不是,说明他是一注重亲情,爱护妹妹的好哥哥。

薛蟠生日那天,朋友送了他些珍贵食材,他是怎么做的,他说这些东西,都非常罕见,得来不易,然后赶紧拿出大部分孝敬了他姨娘王夫人和贾母。而自己只留了少许享用。

这样的薛蟠,在薛家母女眼中,就是非常孝顺懂事的。

薛蟠对母亲和妹妹非常好,薛宝钗要吃冷香丸,薛蟠就派人一两年把它配成了。这其中耗费的人力和物力可想而知。

还有在二十五回中,贾宝玉被五鬼魇了,大观园众人乱成一锅粥,那时的薛蟠担心的只有他的母亲、妹妹和香菱。

薛蟠这种种好,薛家母女不可能感觉不到。

总结:除了以上三点之外,薛蟠长大了,不好管束,以及薛姨妈的溺爱都是薛家母女不采取措施管束薛蟠的原因。至于宝钗,“在男子是天”的封建社会,她又能做什么呢?【古人讲究在家从父,出嫁从夫。以及长兄如父的说法。】作为妹妹的薛宝钗就算发现哥哥薛蟠有什么不对,也轮不到她来管。

薛蟠住进贾府后比原来“更坏了十倍”,薛家母女为什么不采取措施?

薛蟠进了贾府之后,简直如鱼得水,因同贾珍贾琏等志趣相投,更加助长了其纨绔行径,比之前有过之而无不及。薛姨妈本意是有贾政的约束,能让儿子上进一些,结果看来不尽人意。

薛蟠的这些行为,薛姨妈又知道多少?或者是放任不管,听之任之呢?

薛姨妈确实对薛蟠在外面的行径了解的不多,再加上爱子心切,些许毛病也就被掩了过去

别说是薛姨妈,就是放到现在,有好多的家长都不太清楚自己孩子在外面是什么情况。

当时那个社会制度下,女性一般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尤其是大户人家的女眷,薛家稍有特别,因为是商人之家,有些生意要打理,而且薛父早逝,有些事情可能需要薛姨妈和宝钗出面,但是这也属个别情况。

深居内院的薛姨妈对于儿子的行为,除了本人回来报告,就是听别人说起,除非发生了天大的事情,才会惊动到薛姨妈,比如打死冯渊一事。

而原本薛蟠是怎样的呢?

这薛公子学名薛蟠,字表文起,今年方十有五岁,性情奢侈,言语傲慢。虽也上过学,不过略识几字,终日惟有斗鸡走马,游山玩水而已。

薛蟠本性如此已非一日,薛姨妈并非不知道,非但没有严加管教,反而是溺爱纵容。这就是薛姨妈对儿子的态度。

到了贾府后,薛蟠终日跟贾珍等一起玩闹,生出许多的荒唐事,这些事薛蟠不报告,小厮们会巴巴的告状吗?即使回来说了,依薛姨妈的性格,只要不出人命官司恐怕也不愿意责备儿子。

比如薛蟠被柳湘莲痛打那次,她只道柳湘莲无理,还执意要抓拿,却不曾想是自己儿子该打,当然薛蟠也不会将实情说给薛姨妈听。

诸如此类的事情应该不在少数,薛蟠也只会捡对自己有利的汇报,其他上不了台面的,断不会讲。薛姨妈又是如此溺爱儿子,就难免偏听偏信,这也是常情。

即使知道,薛姨妈会在意吗?以前或许还会,但是在贾府就不会了。

薛家进京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得到王家和贾府的庇护,为什么这么说呢?薛家虽为皇商,但是终究权势不及贾、王两家,而且家中只剩孤儿寡母,难免有些事不好办。

薛姨妈抱着“背靠大树好乘凉”的想法长期寄居贾家,看中的正是贾府可以照应她这个不成器的儿子,惹下祸事好收场。

薛蟠与贾珍等情同亲兄弟,整日混在一起,是薛姨妈看在眼里的,对于贾珍的为人,薛姨妈也不会一无所知,但是这又怎样呢?

包括贾母在内,其实对于这些公子们的所作所为是默认的,奢糜的生活对于富贵人家来说是标配,不说贾珍之流,即使是贾母这些内眷在生活上不也是今日喝酒,明日观花吗?

在薛姨妈看来这些都是钱财上的小事,况且有贾府这些爷们带着,即使有事,也有人出面料理,自己反而是不担心的。

薛姨妈如果能有管教儿子的心,早就管教了,何苦非要等到了贾府再管呢?因此,薛蟠由富贵公子变成阶下囚,薛姨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薛蟠住进贾府后比原来“更坏了十倍”,薛家母女为什么不采取措施?

薛蟠住进贾府后比原来“更坏了十倍”,薛家母女为啥不采取措施?

这是个好问题,把这个问题理解透彻了,就离理解作者对全书的写作主旨不远了。不过,要透彻理解这个问题,有必要把它拆分成两个问题来解答。先弄清楚薛蟠住进贾府,为何会比原来“坏了十倍”,然后才是薛家母女为啥不采取措施。

顶着杀人犯名头的薛蟠,住进贾府之后,为何会变得比原来“更坏了十倍”?

薛家出场,是通过葫芦案引出来的。从贾雨村任职应天府接到官司开始,层层剥开,那个三岁时被人拐走的英莲成为了这个案件的主角。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吊足了读者的胃口,让读者通过对英莲的同情,从而对仗势欺人、视人命为儿戏的薛蟠恨之入骨。

读书读到这里,读者心中一定会觉得这薛蟠已经够坏了。然而,很快,作者就用叙述的口气,强调一个细节:“谁知(薛蟠)自在此间(贾府)住了不上一月的光景,贾宅族中凡有的子侄,俱已认熟了一半,凡是那些纨气习者,莫不喜与他来往。今日会酒,明日观花,甚至聚赌嫖娼,渐渐无所不至,引诱得薛蟠比当日更坏了十倍”。

是什么能比薛蟠杀人更坏十倍的事?作者通过铺垫,又把读者的吊胃口吊了起来,于是去书中寻找答案。

薛蟠杀人,其起因是拐子把英莲卖了两家,双方互不相让,于是互相殴斗。都是十几岁的少年,正处在血气方刚的时候,都不肯退让。于是强者生,弱者死,薛蟠仗着家丁多,把冯渊打死了。

所以,这样的伤人性命,与主动作恶害人性命是有区别的,属于少年的无知。

无知少年有一个显著特点,容易受环境的影响。薛姨娘带着儿女住进贾府,原本是希望得到贾府的庇护,同时希望贾政能帮着管教薛蟠,让他走正道。

然而,薛姨妈没想到的是,贾府的宁府是个藏污纳垢之地,拿柳湘莲的话来说,“只有门口的两个石狮子是干净的”。宁府有哪些不干净之处?“今日会酒,明日观花,甚至聚赌嫖娼”,宁府是京城纨绔子弟的汇聚之地,所有纨绔子弟的不良习气,都在这里充分体现。在他们的影响下,薛蟠很快就融入其中,“不上一月的光景”,就比以前“更坏了十倍”。

一个未成年少年失手杀人(注意,不是有意杀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沾染了各种不良习气,那就是浸在了染缸里不可自拔。

作者通过这样的铺垫,目的是体现宁府已经坏到了什么程度。所以,从薛家进贾府开始,贾府就已经呈末世之象了,“造衅开端实在宁”,薛蟠都能这么快比往日坏了十倍,那么贾府的那些子弟就更不必说是什么样的气象了。

薛蟠比原来“坏了十倍”,薛家母女为啥不采取措施?

前面说了,薛家住进贾府,目的就是寻求庇护并约束薛蟠。谁想到,结果不但没能起到约束作用,薛蟠反而比原来“更坏了十倍”。面对这种现象,薛姨妈母女为何不果断采取措施呢?至少他们可以搬走远离贾府。

这就要说到荣府了。

贾府由宁荣两府组成,宁府的当家人是贾珍,荣府的当家人虽然是贾政,但实际的掌控权在贾母手里。薛姨妈母女的日常,也主要是与以贾母为首的荣府女眷来往。宁荣两府虽然只隔着一条街,但荣府对宁府的实际情况,可谓一无所知。贾母、贾赦、贾政、邢夫人、王夫人等人都不了解宁府每天在做些什么。

略举两例便可知宁府对荣府的蒙蔽:

其一是秦可卿与贾珍的不伦关系,连经常醉酒的焦大都知道了,但贾母却以为秦可卿"是个极妥当的人",“行事温柔和平,乃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

其二是贾敬死后,贾珍因为守孝不能外出,就“以习射为由,请了各世家弟兄及诸富贵亲友来较射”,慢慢发展为“公然斗叶掷骰,放头开局,夜赌起来”。

贾母、贾赦、贾政都以为贾珍一直在“习射”,还安排“贾环、贾琮、宝玉、贾兰等四人于饭后过来,跟着贾珍习射一回,方许回去”。

宁府和荣府简直是两个世界,宁府是男人们的花天酒地,荣府是女人们的风花雪月。那些长期在宁府花天酒地的人,共同保守着秘密,以致于荣府诸人完全不知道宁府已经坏到了何种程度。也正是有着这样保守秘密的习气,贾琏才能在宁府的帮助下偷娶尤二姐。

由此我们便知道,不是薛姨妈母女不对薛蟋采取措施,而是她们根本不知道薛蟋比原来“更坏了十倍”

贾宝玉在外面交结优伶,如果不是忠顺王府找上门来要人,贾政也不会知道,还以为宝玉每天呆在怡红院读书呢。

结合以上两个问题的答案,我们便知道了贾府为何会衰败。一方面是贾府子弟长年累月在聚赌嫖娼,一方面是贾府女眷们在风花雪月里无见无闻。这也是作者在行文上的高明之处,通过薛蟠由“坏”到“更坏”的变化,引出了贾府衰败的根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