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风华绝代,为何感觉没有很多人去贾府求亲?
《红楼梦》是一部女儿的书。金陵十二钗各个优秀精彩。作为古代女子,婚姻是一生大事,宝黛姻缘和金玉良姻更是《红楼梦》最主要的两个线索。不过令人奇怪的是薛宝琴、史湘云年纪幼小都有了婆家,贾迎春在八十回前也有媒婆上门说亲嫁给了孙绍祖。那么,优秀如林黛玉和薛宝钗为什么没有人上门提亲呢?此事看似小说故意为之,细琢磨还是很有意思。
首先,薛宝琴、邢岫烟、史湘云有婆家各有原因
第四十五回林黛玉长到十五岁,贾家所有女孩子除了惜春和巧姐儿都进入当时的适婚年龄。
史湘云早在第三十一回就已经被人相看好,大喜了。她无父无母定亲早的原因主要是叔叔史鼐即将外放为官,一去几年不回不得不为史湘云早做考虑。多说一句,忠靖侯史鼎绝非湘云亲叔叔,应该是堂叔,所以湘云只和二叔史鼐一起住在保龄侯府,一切大事由史鼐夫妇做主。
薛宝琴是父亲路过京城,与刚刚步入官场的梅翰林订下的娃娃亲。算是一次小官与巨商的政治结合,也是宝琴父亲的一次政治投资。
邢岫烟很清楚,薛姨妈看中的不是她的人,而是邢夫人侄女的身份。既然金玉良姻前途未卜,将薛家与贾家再做一次捆绑也是好的。薛姨妈很看好贾家未来。贾家有爵位,有贵妃,多少有实权的人对爵位梦寐以求而不得!
其次,林黛玉、薛宝钗“无人问津”
林黛玉十五岁、薛宝钗十八岁,二人的年龄早都到了谈婚论嫁。可从来不见人上门提亲,背后当然大有原因。
薛宝钗不用说,商人出身,薛姨妈又不想让她像宝琴一样嫁给五六品的小官,一心攀权附贵。问题是京城这些豪门又有谁看的上他们薛家?薛家再有钱,与这些人家也是门不当户不对。薛宝钗出席舅舅王子腾家的聚会多次无人理睬,就证明京城权贵看不上他们家。
林黛玉的情况特殊一点。有句话叫“养在深闺人未识”。她无父无母被荣国府收养,平时抛头露面机会很少,外人知道的不多。早年年纪小,大一点又有宝黛姻缘的传闻。贾母的心思荣国府早都传遍了,那些官媒婆们消息八面玲珑,谁还会上门自讨没趣。
还有一个原因。林黛玉出身虽不错,但父母双亡孤身一人,注定入不了豪门的眼。她没有父母兄弟家族匡扶,带不来任何利益,豪门不取只能低嫁。可堂堂荣国府的养女,小门小户谁又敢上门提亲?门当户对都想靠女儿联姻增加势力,林黛玉哪怕是天仙也不抢手。
再一个因素,林家一家三口相继死亡,只剩下林黛玉一人身体还不好。这种命格在古人叫做“天煞孤星”,克死了父母兄弟,孑然一身还要自己体弱不得安宁,一旦成亲极可能连累婆家。古人迷信,讲究这些的真心不敢要。
以上观点基于《红楼梦》80回文本为基础,80回后续书仅供参考,不作评论依据。文中观点为君笺雅侃红楼主观理解,线索都为原文所引用见仁见智,多歧为贵。欢迎大家多提意见。
「文/君笺雅侃红楼」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君笺雅侃红楼,每天都有新内容更新。欢迎收藏,欢迎转发,感谢赞赏。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本 ;
《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80回本 ;
《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990/2018 ;
《红楼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红楼梦》绘全本·清·孙温 ;
《红楼梦》程乙本
黛玉风华绝代,为何感觉没有很多人去贾府求亲?
看到这个题目,真是乐死了!
用风华绝代来形容黛玉,这是想毁黛吗?
“风华绝代”这个词,出自《南史·谢晦传》:“时谢混风华为江左第一,尝与晦俱在武帝前,帝目之曰:‘一时顿有两玉人耳。’”形容谢晦这个人的风采(外貌神采)才华冠绝当世。
为什么用“风华绝代”来形容黛玉,就是毁黛呢?
原因很简单,谢晦是男人,黛玉却是女子。
也就是说,在封建社会,这个词只能用来形容男人,不宜用来形容女子,严格地说,是不能用来形容良家女子。
为什么男女区别这么大呢?这是社会制度决定了,男主外、女主内。
外,不仅仅指外面,也指开放。《说文》是这样解释的:外,远也。好男儿志在四方,男人不怕远离家乡,越是离家远,说明越有出息。比如做官,就常常被形容为“千里做官”,很少有官员是在家乡就职的,往往是远离家乡父母。
正是这种志在四方的特性,所以男人需要声名远播,风采才华的名声传得越远,结识贤人志士的机会便越多,事业机会也就越多。
再说女主内,内,不仅指家里、后院,还指内敛,正好与男人的开放相对。《说文》是这样解释的:内,入也。自外而入也。从外向内,把呈现入外表的东西,尽量往里收。比如天生丽质,长得漂亮,那就尽量不打扮,不彰显漂亮。比如才华横溢,那就尽量藏愚守拙,不轻易让人看出才华。
为什么男人可以让风华的声名远播,女人却必须收敛不让人知道呢?这是因为,男人的风华,会吸引贤人志士,甚至是重才的贵人,但女人的风华,只会吸引登徒子和别有用心的人。这不但是给自己招祸,而且是给家人招祸。比如潘金莲,就是因为被西门庆看到了美貌,便发生了一系列的悲惨故事。
这也是为什么古代娶妻只要求贤,不要求美,贤妻助夫,美妻毁夫。这并不是说女人越丑越好,而是贤女人懂得不让自己的美貌外露,至少家人以外的人不知道她有多美,而只以贤传名。
当然,在某种特殊情况下,“风华绝代”这个词也会用来形容女子。这个特殊情况就是青楼女子。
青楼女子以招揽客人为生,所以需要声名远播,才貌双全的青楼女子,不但身价高,而且所吸引的男人质量也高,通常能吸引到风流才子。
林黛玉的风华确实非庸常女子可比,而且她的风华也因为宝玉不懂事有所外传,比如外面都知道宝玉“喜在内帷厮混”,而黛玉是他厮混的主要对象。还有,宝玉喜欢把黛玉作的诗拿出去炫耀。这些反而造成了黛玉无人求娶,谁家娶妻,都不愿意娶一个风华名声在外的女子,太损面子了。
早在黛玉进贾府的当天,王夫人就善意提醒过她,要她远离宝玉,可惜黛玉没有听进去,奈何!奈何!
黛玉风华绝代,为何感觉没有很多人去贾府求亲?
贾母是黛玉的外祖母,林黛玉在贾府借住,这时林黛玉也就十三四岁,还不到提亲的年龄,而且提亲也应该找林如海提亲吧。
林如海去世后,黛玉成了孤儿,此时黛玉最亲的人应是贾母,贾母疼爱黛玉,一心想让黛玉嫁给宝玉,所以谁敢去抵触老太太说给黛玉提亲的事,有不看眼色的,无意有意说过,碰了钉子,被贾母数落了一番,后来也没人敢再提这事了。
黛玉风华绝代,为何感觉没有很多人去贾府求亲?
你好,我是国风!
这位朋友大概是高估了林黛玉的年龄,因为受了八七版红楼梦电视连续剧的影响,以为林黛玉早已经长成了一位风华绝代的青年女性,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事实上林黛玉死的时候仅仅只有15岁。虽然古代的女性十三四岁结婚的大有人在,但是早婚的多现于贫苦人家的女孩儿。女孩的父母觉得闺女迟早是人家的,放在家里多养一年就多浪费一年的饭食。还不如早早嫁出去,省不少钱。富贵人家的女孩儿很多也是到十七八岁才谈婚论嫁!
红楼梦中有涉及到婚姻的女孩,比如史湘云,虽然早早定了亲。〈因为史湘云无父无母养在叔叔家,叔叔家又不甚富裕。因此也犯了庸民之私,意图早早的把她嫁出去〉但是真正结婚也已经十六七岁了〈宝玉结婚第三年,史湘云结婚回门两天后赶着薛宝钗生日正月二十二。也就是说史湘云这年正月十八结的婚。而这一年是老太太去世之年,享年83岁。此时宝玉19岁。老太太81岁的时候主持了宝玉的婚事。〉薛宝钗嫁给贾宝玉的时候已经18岁了。探春嫁与外藩,所以早了点,出嫁年龄15岁。老太太去世那一年,大观园中定过亲的女孩,薛宝琴,刑岫烟都因为各种各样的事还没有结婚。这两位都和湘云差不多年纪,也都是十六七岁了!
但说回来林黛玉,不说她常年卧病,难以谈婚论嫁。单纯在年龄上也还不够出嫁的资格。给宝玉提亲之时,王夫人稍了一嘴,也要给黛玉提亲。老太太的回答是:“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再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况且林丫头年纪到底比宝玉小两岁。可见老太太也是出于年龄上的考虑,才没有主动给黛玉提亲!
说到风华绝貌,管怎么与贾家林黛玉并不是贾府的女孩,只是寄寓舅氏。外人即便是起巴结之心与贾府谈婚论嫁,也不可能巴结到贾家的外甥女儿。只可能选择贾府中的女孩(元春探春惜春)所以林黛玉纵有风华,既没有出去推销自己的道理,天下又有几人知道她林黛玉?如何慕名而来而求婚呢?
便是抛却年龄的局限。当时南安王妃有心与贾府求配。彼时看了五个人:湘云,宝钗,宝琴,黛玉,探春。湘云因为有了人家排除在外。宝钗宝琴出身商门对不上门户。余下黛玉和探春门当户对,黛玉还比探春大,却还是选择了探春。可见黛玉的不足外人也是有目共睹的!老太太与宝玉求配都怕黛玉短命,何况别的人家呢!
黛玉风华绝代,为何感觉没有很多人去贾府求亲?
黛玉风华绝代,为何没有人去贾府求亲?这里面的原因很多,如林黛玉虽出身高门,却孤苦无依;如林黛玉孤高自许;如林黛玉养在深闺,声名不显;如林黛玉克父克母,命犯孤煞;父母已逝,无人主张等。但最重要的却是林黛玉被贾府坏了名声。
早在林黛玉初进贾府时,林黛玉七岁左右,而贾宝玉已经八岁左右,两个人早就到了男女大防的年纪。在那个时代,男女七岁不同席,但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却"同行同坐,同止同息″,“在一块儿吃饭,在一张床上睡觉"。这倒也罢了,因为当年年龄小,两个小儿女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纯真无瑕,时间一长,人们也就淡忘了,顶多说贾府没有规矩。
但是贾府为了能拴住黛玉,让林黛玉成为贾宝玉的备胎,却是用了下作手段的。为什么说是下作手段呢?因为如果能够接受林黛玉,那么就明确地把林黛玉定下来,如果不能,或者还在犹豫之中,就要保护林黛玉的名声。但是很明显,这一点儿贾府没有做到。
女孩子的名声如同是女孩子的外衣,都很重要的。而女孩子的婚事对女孩子的名声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早早的传出与其他的男孩子有纠缠,这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基本上女孩子就没有另选他人的机会了。但是贾府却早早的给林黛玉贴上了贾宝玉的标签。
早在第二十五回,当时贾宝玉才十三岁,王熙凤就与林黛玉开玩笑,说林黛玉喝了他们贾家的茶,为什么不给他们贾家做媳妇,而且还指着贾宝玉问林黛玉,贾宝玉无论长相门第家私哪一点配不上林黛玉。第三十回,王继凤开他们玩笑说贾宝玉和林黛玉是鹰抓鹞子扣了环儿了。第五十七回,薛姨妈也说,把林黛玉许给贾宝玉是四角俱全的事情。
贾府给林黛玉贴了贾宝玉的标签,让别人有了贾府已经接受了林黛玉是贾宝玉的未婚妻的错误认知,其他的人谁会来讨这个没趣向贾府求婚呢?而贾府的这一招,从根本上绝了别人像林黛玉求亲的可能。
所以林黛玉一直守在贾府,虽然没名没份,她作为一个孤女,除了听天由命,除了内心煎熬,除了暗地里哭泣之外,一点儿办法也没有。
黛玉风华绝代,为何感觉没有很多人去贾府求亲?
大家好,我是小白,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在《红楼梦》里,黛玉确实是美的,她的美让宝玉对她死心塌地,她的美让薛蟠对她神魂颠倒。林黛玉不仅美丽,并且很有才华,其书香门第的出身,也是极好的,但为何这样一个优秀的女子,没有人来想贾府提亲呢?这里面,有两个最大的原因。第一:黛玉名花有主
宝黛二人的爱情,贾府上下无人不知,而贾府以外的人,如果真心想来贾府求亲,他们也自然会先打听一下林黛玉在贾府里的情况。
这一打听之下,发现这个优秀的女子同荣国府的宝二爷早有意思,他们自然不会再开这个口了。
黛玉名花有主,是理想化的,也是贾母的一厢情愿,但也因此,黛玉的名誉受到了严重的损害。俗话说大家闺秀,封建时代的女子未出阁时是不能随便与外男走的太近的。黛玉和宝玉,他们二人因为彼此视对方为唯一,他们可以无视他人的看法;但在世俗人的眼中,她同贾宝玉过于亲热的相处是非常不和礼仪的。
比如他们一起躺在一张床上,比如他们坐在一起嬉笑打骂、哭闹,这样的感情确实让人羡慕;但在礼仪之家的封建社会,这样的行为是很让人不耻的。
贾母掰谎记说,像这样的才子佳人的故事都是骗人的,就是因为在礼仪之下,一般的小姐和公子不可轻易接触。
《西厢记》中,张君瑞问红娘,你家小姐经常出来吗?红娘大骂,说亏公子还是读圣贤书的,难道不知道,“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视”吗?可见,闺房中的女子,未出阁前是不可见外男的。所以,黛玉的爱情在那个时代对她的名誉是一种极大的伤害。知道他们的人,明白他们在一起不过打打闹闹;不知道他们的外人听到他们白天黑夜的在一起,会怎么想呢?
所以,黛玉这样的女子,虽然美丽,但却并不会有人向她求亲;在这一点上,她或许连薛宝钗的优势都没有。
第二:黛玉不合符古代优秀女子的标准
在古代,一个优秀的女子起码要具有两个特点。
其一:女子无才便是德
在贾府里,上到贾母,下到王熙凤,都是大字不认识一个的,她们都是严格遵守“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教育。这样的女子,才是一个好女子。而林黛玉,大观园里的第一大才子,才华横溢,虽然在贾府众姐妹这一群人里,她很受欢迎,但在外人眼里,尤其在像王夫人这样古板的封建礼教维护者的眼里,她是异类。
其二:优秀女子最基本的能力:针线活
针线活,是古代衡量一个女子最基本的要求,相传,古代男女订婚时,婆家会让未过门的媳妇为她未来的丈夫做一双鞋,这一双鞋的好坏,将直接决定这个女子日后在婆家里的地位。因此,针线活是封建社会女子最基本的手艺。
但显然,林黛玉不具有这样的能力,一来是因为她身子弱,没有这样的经历长期的训练;二来,是因为她一门心思想着谈恋爱,想着看书做诗,所以,她荒废了针线活。
试看史湘云,在叔叔家时,做针线活要到凌晨两三点才睡;试看薛宝钗,有事没事也是忙于针线活的;试看晴雯,为何会受贾母的喜欢,其一手绝好的针线活就是她最大的本钱。
小结: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在我们今天看来,她的敢爱敢恨,她的才华横溢,是非常让人欣赏的,但如果放到那个封建的社会,她又并不能称得上一个优秀的女子;尽管她漂亮,家世好,但她名誉受损;尽管她聪明,善良;但她没有一个优秀女子最基本所具有的能力,一手好的针线活,所以,外人是不会来贾府向她求亲的。其实在《红楼梦》里,有一个人想娶她,那就是薛蟠,但薛姨妈没同意。为何?这里面既有贾母的原因,而更多的是,薛姨妈同王夫人一样,看不上黛玉这样另类的女子,况且她还是一副病殃殃的样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