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黛玉等都是一群十几岁的小孩子,她们懂得爱情吗?《红楼梦》为何这样描写?

宝玉黛玉等,按现在的眼光看,确实都是一群十几岁的孩子。

比如《红楼梦》四十九回写道:“叙起年庚,除李纨凤姐儿年纪长,他十一个人皆不过十五六七岁”。

再比如《红楼梦》第九十七回,那年王子腾在路途上被人用药毒死,贾府一个月失去了元妃和王子腾两大靠山,加上贾政要外出赴任,宝玉患病要“冲喜”。贾府的统治者们就决定宝玉和宝钗大婚。并用偷梁换柱和李代桃僵之计,哄骗宝玉,瞒住黛玉。结果导致黛玉“泪尽而逝”。

黛玉死时十七岁。根据脂砚斋点评,宝玉比黛玉大一岁,宝钗比宝玉大一岁。那么其时宝玉十八岁,宝钗十九岁。

下面回答“宝玉黛玉等都是一群十几岁的小孩子,她们懂得爱情吗?《红楼梦》为何这样描写?”这个问题:一,从情商角度看这一群“小孩子”。

以探春为例:

探春办事炼达,有管理才华:

第五十六回探春理家,做了三件事,一是不惜与生母赵姨娘发生激烈冲突,秉公执法支付赏银;二是取消宝玉、贾环、贾兰的点心等月例银子和姑娘们的脂粉钱开支,达到了减省开支,裁员节流的作用;三是将园圃、池塘等承包给婆子、媳妇们,开辟财源,而且杜绝了大观园赌博闹事之风,形成了贾府良好的运行秩序。——比之王熙凤以贾母和娘家做靠山,以势压人的做法高明得多!

探春有危机感,有忧患意识:

第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探春说出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我们这样的人家,从外面杀进来,是一时杀不死的,从内部自杀自灭起来,才会一败涂地”的至理名言。——探春所看到的贾府的危机,王夫人、凤姐是看不到的。

要说年龄,探春比黛玉还小,这样高情商的女子,会连爱情也不懂?

这是从关心贾府大局的角度,举例谈情商,假如从另外的为人处事角度看,贾府的一众姑娘,包括袭人、紫鹃、鸳鸯等丫鬟,都有极高情商。她们会连爱情也不懂?

情商源于后天的教育,教养。

二,从受教育程度,看这一群“小孩子”。

大观园内,林黛玉菊花赋诗夺魁首,海棠起社斗清新,怡红院里行新令,潇湘馆内论旧文。

其他姐妹吟诗作对,哪一个不是信手拈来,便成佳句?他们对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哪一个不是如数家珍?

他们的年龄是很小,但他们的知识之渊博程度,今天的大学生,包括中文系的本科毕业生,能达到那个程度么?

虽知识不能决定一切,却能提升一个人的气质、修养,所以这群孩子年纪虽小,但因自小便受启蒙,日积月累中,那难掩的才情,气质和为人处事的情商,就藏在他们读过的书里。

刘姥姥在四十回对凤姐等人说“礼出大家”,贾府无疑是贵族之家,黛玉等人则是娇贵的千金小姐,在一言一行都要恪守规矩的环境里,上流阶层的仪礼、制度都会在她们心里烙下印记,再配上满腹的学问,提高情商便如虎添翼。

我无意厚古薄今,我只是说,《红楼梦》里的这群“小孩子”是在特殊条件下,特殊环境里成长起来的精英。他们的早熟,是不足为奇的。

三,他们所处的时代,决定了他们必须早熟。

《礼记·内则》说“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而所谓豆蔻年华,是指少女十三岁。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

许多朝代都规定男女婚嫁的上限,比如,越王勾践规定男子成婚不得大于20岁,女子不得大于15岁,宋朝则规定男子15岁必须娶亲,女子13岁必须嫁人,明朝规定男子16岁必须娶亲,女子14岁必须嫁人,假如到了法定年龄不婚嫁的要受到处罚。或罚款或坐牢。

《宋书·周朗传》中说:“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就是说女子到了15岁,那么本人犯法,家人连带犯罪。

所以,古人实际婚嫁年龄很小。汉文帝刘恒9岁结婚,到12岁时他跟皇后窦猗房大婚时,已经是三个孩子的父亲。

《红楼梦》成书的清朝,顺治皇帝的第一个孩子牛钮出生时,顺治皇帝13岁。康熙皇帝也是13岁时,他的第一个孩子承瑞出生。

其时,民间婚嫁其实更早,史书有记载,清宣统2年,山西省太原府祁县涧壑村9岁的男童薛子道,跟8岁的媳妇李福珍生下一个男孩。

古时之所以男女婚嫁早,原因很简单,因为那时候医疗条件差,人们平均寿命短。国家要保证人口数量,家族要讲究多子多福、人丁兴旺,所以必须早婚早育。

唐朝诗人杜牧描述女子:“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就是说13岁的女子已经体态美妙,像枝头的豆蔻花一样惹人了。

所以,《红楼梦》里的所谓一群“小孩子”,那时候已经不算小孩子了。

结论:宝玉黛玉等从现代人的眼光看,都是一群十几岁的小孩子,但在当时的时代,特别是在她们所处的特殊条件和特殊环境下,她们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她们懂得爱情。《红楼梦》这样描写是符合实际的。

宝玉黛玉等都是一群十几岁的小孩子,她们懂得爱情吗?《红楼梦》为何这样描写?

巜红楼梦》中雪芹先生塑造了一大批古代小说从未出现过的艺术典型。

而且年龄都是十几岁以上的孩子们,或有存疑这群小孩子怎么懂得什么是爱情?

答案肯定,己经不是小孩子了。

但是,说到小孩子们就绕不开一个年龄问题。

还得拿黛玉刚进贾府的年纪说事,六岁被贾母接来,当时要过年,安排住处,贾母这样安排的”今将宝玉挪出来,同我在套间暖阁里,把你林姑娘暂安置在碧纱橱里。等过了残冬,春天再与他们收拾房屋,另作一番安置罢。”

当时年龄上宝玉比黛玉大一岁。

宝钗来贾府十几岁,好像沒过多久,就说十五岁生日。

还有宝钗关心黛玉给她送燕窝,

黛玉其中说了自己长到十五岁,

竟沒有一个人像宝姐姐用话教导她,年龄上很含混。

《红楼梦》中还有几处在年龄上,前后对不上茬的。

这样要求红学爱好者多读,好多内容拿不准,仔细阅读,反复研究,才能发现作者真正的意思。

作者在开卷时就强调:”假亦真来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从年龄上就看出作者的写作手法似是而非,似非而是,虛虚实实,真真假假。

所以,不必太在意少男少女的年龄。

重要的是从小一起玩伴,长大了成熟了,有感情了,就恋爱了。

非常正常不过的事情,附合人生成长的自然规律。

综上,巜红楼梦》中一群十几岁的孩子,经过从小到大的接触,身心上的成熟,顺理成章的就

恋爱了,比如宝玉和黛玉的爱情。至于作者为什么这样描写,我理解,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艺术至清则无味吧。

我是芬芳,随笔生香。请红学爱好者不吝赐教。

宝玉黛玉等都是一群十几岁的小孩子,她们懂得爱情吗?《红楼梦》为何这样描写?

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大约七岁。到她去世时,也有十来年了,应该是十七八岁的样子。其中贾宝玉大一点,薛宝钗又要大一点。十几岁到二十岁左右的人谈恋爱是没有问题的。

除了薛宝钗来得晚一点,更何况他们基本上是算在一起长大的,就是俗话中说的那种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样子。由几岁到十几岁,再到二十来岁。从小时候的玩伴到渐渐有了感情,到后来有了爱情。这样的感情发展是令人信服的。



另外由于作者的障眼法,故意要把地址模糊,将时间打乱,所以一些关于大观园女儿年龄的算法,也不是很清楚,很规范,只能是个大概数。

再说既无历史年代可考,也不知道女儿们是处在哪个朝代。有研究者说,古人寿命一般比现在的人短,所以开悟得要早些,成人得也早。到了十六岁,都是大龄女了。

我们读杜牧的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枝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那个时候,十三岁就成了杜牧眼中的扬州佳丽了。可见《红楼梦》中年龄这个事情,还确实是有点不好理解的。



但是作者曹雪芹是一个多面手,他的作品被誉为百科全书,我相信他对于年龄的把握,和书中人物感情的发展,故事情节的展开,应该是合适的。

从小说里的情节来看,也没有发现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其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猜疑、斗嘴、相思,清虚观打醮后的痛苦,共读《西厢记》时的腼腆,在面对薛宝钗介入时的警醒、无奈,都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

年龄的把握有点难,谈情说爱应该在哪个时候开始,这个没有清规戒律。还是让人的生理和环境来决定好了。否则,早了说是早熟,说是不懂事;晚了,说是大龄剩女,说是违背客观规律,说是禁锢人的情感欲望。

宝玉黛玉等都是一群十几岁的小孩子,她们懂得爱情吗?《红楼梦》为何这样描写?

在中国古代,医疗条件落后,人的寿命较短,所以男女成家早,十几岁就承担了生儿育女的责任。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心理成熟自然也早,已经到了情窦初开的年龄,应该懂得爱情。《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朝夕相处,青梅竹马,情投意合,是懂彼此的人。所以,他们的爱情是真实的、感人的。这样的爱情也合情合理的。

宝玉黛玉等都是一群十几岁的小孩子,她们懂得爱情吗?《红楼梦》为何这样描写?

大概这是个谜。

书上写贾雨村给黛玉当老师时,黛玉五岁。堪堪又是一载的光阴,黛玉六岁了母亲去世,被贾母派人接到贾府。

当时是冬天,并且就要过年了,因为安排林黛玉住处时贾母有说到:“今将宝玉挪出来,同我在套间暖阁里,把你林姑娘暂安置在碧纱橱里。等过了残冬,春天再与他们收拾房屋,另作一番安置罢。”就是说黛玉来到贾府一转年就已经七岁了。

书里所说的年龄应该都是周岁,而黛玉的生日是二月份,宝玉过生日时候,袭人说过黛玉的生日是二月,因为她们俩是一天生气,所以袭人记得清楚。也就是说黛玉从残冬腊月到贾府一转年的二月份,两个月的功夫就满七周岁了,虚岁就是八岁的样子。

宝玉比黛玉大一岁,应该九岁了。

八、九岁的孩子如果放到现在,应该读一、二年级了,之间不会有成熟的爱情,但是肯定会有友情,那种因为要好而排他的特殊感情。但是无论怎样圆说,这样小的年纪谈恋爱也太勉强。

曾经仔细查找也找不到时间上的间隔,自从黛玉到贾府来,每一件事都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接连发生,好像从黛玉来贾府到黛玉的死也就只有三四年的光景,这说不通。

何况在时间、年龄上出现矛盾,漏洞很多。比如宝钗过生日,好像宝钗也就刚来贾府,突然就过十五岁的生日。要知道她比宝玉大两岁,应该是十一才对。后来到了秋天,黛玉因宝钗操心自己的病,还要给自己送燕窝,就跟宝钗掏心窝子说了几句,其中有一句说自己长了十五岁,竟没有一个人像宝钗前日的话教导她。这就奇怪了,这些事可都是按着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的啊!难道不是一年发生的吗?

除非是,黛玉残冬来到贾府,听到薛蟠人命官司的那个次日早晨,是好几年后的次日早晨。黛玉在十五岁闺蜜表白的那个秋天和宝钗过十五岁生日的那个正月不是同一年。也就是说看似一年的春夏秋冬实际上是这年的春,再一年的夏,几年后的秋,若干年的冬,也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不合理中的合理。

还有就是,黛玉六岁来贾府,贾母看雪雁小,只有十岁,一团孩气。也就是说雪雁比黛玉大,还大了四岁。袭人比宝玉大两岁也就是比黛玉大三岁,雪雁比袭人还大一岁,为什么还说雪雁小呢?真是矛盾。

所以说,不必太在意年龄了,总归是一群少男少女,花季里的男女,那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呢!

宝玉黛玉等都是一群十几岁的小孩子,她们懂得爱情吗?《红楼梦》为何这样描写?

应该说初始只是友情,随着年令的增长,到了十四五岁,十五六岁,应该有了爱情的萌动,黛玉去逝时应十七八岁,在古代这个年令应已结婚了,所以说大观园的爱情故事应该是存在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