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从家中出发时是五岁,到金陵后却十三岁,那么这七年跑哪里去了?
首先林黛玉从家中(扬州)出发的时候是六岁多,不是五岁;她要去的贾府不在金陵,而在京都(北京),她到达贾府的时候,也不可能超过七岁,她没有在路上忽然长了好几岁,这一点基本可以肯定,因为就算黛玉耽误的起,她老师贾雨村可等不急。
《红楼梦》前几回时间衔接十分紧密,直到了到了宝钗进贾府的时候,才出现了黛玉年龄不符之谜,书中虽没有明写,但是我们可以尝试结合后面章节的插叙来寻找答案。
黛玉五岁出场,六岁丧母,离家时不足七岁林黛玉是在书中第二回出场的,她出场的时候是五岁。
标题前半句“贾夫人仙逝扬州城”,说的是黛玉之母贾敏,在扬州病逝。文中提到:
(贾雨村)那日偶又游至维扬地方,闻得今年盐政点的是林如海。这林如海姓林名海,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为巡盐御史,到任未久。……今如海年已五十,只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
偶遇两个旧友认得新盐政,遂将雨村荐进衙门去。这女学生年纪幼小,身体又弱,工课不限多寡,故雨村十分省力,正好养病。看看又是一载有余,不料女学生之母贾氏夫人一病而亡。
这里已经写明了黛玉之父林如海,原籍是姑苏,即今天的苏州,他因为被钦点了巡盐御史,携带家眷到维扬上任。
维扬,就是今江苏省扬州市,明代曾置维扬府,后改为扬州府。庾信在《哀江南赋》曾写到:“淮海维扬,三千余里”。
当林如海来到扬州上任,想请给五岁的女儿林黛玉请一个家教老师,这时候被参奏革职贾雨村,也云游到了扬州,不幸得了一场比较厉害的感冒,在旅店里住了好多天,虽然养好了病,钱也花光了,正想找一份免费吃住还能挣钱的工作,碰上了两个老朋友就把他介绍给了林如海。
贾雨村作本身是进士出身,又曾经做了几年官儿,以他的学问给林黛玉当家庭教师实在是绰绰有余,加上林黛玉身体又弱,贾雨村的教学工作就更加轻松了,晃晃悠悠,一年的时间就过去了。
林黛玉六岁了。
此时林如海夫人贾敏一病而亡,女学生林黛玉奉侍汤药,守丧尽礼,也病倒了,林如海就给贾雨村老师放了假。
这样一来贾雨村更无聊了,没事就出门瞎溜达。
注意,这里有一个时间差,不知道贾雨村已经放了几天假?
毕竟这期间经历了贾敏从生病到请医生治疗,直到亡故,还有办丧事的时间。
预计少的一个月,多则三个月差不多,时间再长了贾雨村估计也不好意思厚着脸皮在林府混下去。
且说,这一天无聊至极的贾雨村出门溜达,碰上了当年做官时候结交的古董商朋友冷子兴,俩人在地摊上喝酒,冷子兴摆了一通龙门阵,把贾家宁荣二府的情况交代了个清清楚楚。
注意,这里冷子兴提到了宝玉的年龄,他说:
(宝玉)如今长了十来岁,虽然淘气异常,但聪明乖觉,百个不及他一个。
这里十来岁与黛玉的年龄差距太大,应该是不准确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中此处冷子兴提到宝玉的年龄应该才是对的,如下:
“说来又奇,如今长了七八岁,虽然淘气异常,但其聪明乖觉处,百个不及他一个”。
俩人刚说完,准备拜拜,结果迎头撞上了一个来给贾雨村报喜的人,正是张如圭。这个倒霉的老张是贾雨村的老同事,是被贾雨村参革一案牵连的,也被革职在家,他是扬州本地人。
这一天老张刚从报纸上看到京城里传来的好消息:说之前被革职的官儿,又可以重新启用了。他正四处找关系准备重返官场,凑巧看到贾雨村,就报了个喜。
抱大腿专业户贾雨村一听,还有这等好事儿,赶紧跑回林府求林如海去也。
黛玉进贾府的时候不超过七岁,宝玉比她大一岁贾雨村一溜小跑回到了林家,把事情跟林如海一五一十说了。
林如海答应的也很痛快,当即表示可以托贾政帮他复职,连上下打点的钱都帮忙出了。
但同时他也有一件事拜托贾雨村:送林黛玉去贾府。
如海道:“天缘凑巧,因贱荆去世,都中家岳母念及小女无人依傍,前已遣了男女船
只来接,因小女未曾大痊,故尚未行,此刻正思送女进京。”
“择了出月初二日小女入都,吾兄即同路而往,岂不两便?”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林黛玉出发之前,贾府派了了男女船只来接。
我们可以确定的是贾府必定是在确切得知贾敏病逝的消息后,才派人来的,这一路上的行程,我们来算一下:
从北京到扬州,明朝时期走京杭大运河大约是1600多公里,当时运河上帆船主要依靠人力
、畜力和风力行驶,顺流逆流各有差别。,而且在夜间通常是不行船的。
参照乾隆下江南为例自,乾隆第二次下江南,正月十一日车架从京师出发,走京杭大运河顺流而下,二月二十七日到达杭州。三月初六启程回銮,走京杭大运河逆流而上,四月二十六回到圆明园驻跸。
当然林黛玉和贾雨村的船肯定不能跟乾隆的船相比,但是也应该是上好的帆船,林如海有足够的条件提供,应该都是靠人力和风力行驶的。而且他们专注赶路,并不像乾隆一样沿途要走走停停,耽误功夫。而且扬州也比杭州距离北京近不少。那么黛玉坐船从扬州家里辞别父亲弃岸登舟,到达北京,快则两三个月,多则三五个月。
按照贾雨村心急如焚想要复职的心情,这一路上的行程恐怕是慢不了的。
那么,就算黛玉这一路走了4月,加上贾府派往扬州接她的人在路上的1个月,再有等黛玉病愈的时间,就算3个月吧。
再算上贾敏自生病、去世至丧事的时间,也算3个月。
那么这时候黛玉到达贾府的时间,还是在七岁左右年纪。
书中写到黛玉和贾雨村到了北京后就分道扬镳了:
一日到了京都,雨村先整了衣冠,带着童仆,拿了宗侄的名帖至荣府门上投了。
贾政一看是林如海托付的人,极力帮助,等到题奏之日,帮贾雨村谋了一个复职。书中写到:
不上两月,便选了金陵应天府,辞了贾政,择日到任去了,不在话下。
敲黑板,划重点,注意上面这句话,大有文章。
贾雨村打了北京立刻来拜会贾政,贾政答应帮忙,却不是立刻就帮忙而是要等到朝廷规定的时间“提奏之日”才能帮他谋取复职的事情,不到两个月,贾雨村选上了金陵应天府,然后上任去了。
从北京到南京,比从北京到扬州还要远一点点,水流而下,而两三个月足够了
也就是说贾雨村从找到贾政再到去金陵应天府上任,至少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
请留意这里的时间差,后面有用处。
再来说黛玉,她和贾雨村是同时到达北京的。书中写到:
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府打发轿子并拉行李车辆伺候。
从黛玉下船、进贾府、见贾母众人,拜两位舅舅不遇,至晚间见宝玉,宝玉摔玉,黛玉第一次为宝玉哭,都是一天之内发生的事情,见于《红楼梦》第三回 托内兄如海荐西宾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 。
按照上文推算,黛玉此时七岁左右。
按照黛玉的说法:“在家时记得母亲常说,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小名就叫宝玉。”
那么此时宝玉应该不是上文中冷子兴所说的十来岁,而是八岁左右。
正因为都是七八岁的小孩,没有男女大防,所以贾母才让黛玉和宝玉都住在她的屋里,一个在碧纱橱内,一个在碧纱橱外。
另外,关于黛玉见宝玉的第一印象“及至进来一看,却是位青年公子”,这里也很好理解,毕竟贾宝玉从小生活条件好,身高相貌长得出挑是很正常的。
宝钗入贾府的时候是十四岁,此时黛玉应该是十一岁《红楼梦》第三回中写的是贾雨村送黛玉进贾府,黛玉面见贾府众人的事情。
到了第三回末尾,出现了这样一段文字:
(黛玉)次早起来省过贾母,因往王夫人处来。正值王夫人与熙凤在一处拆金陵来的书信,又有王夫人的兄嫂处遣来的两个媳妇儿来说话。
也就是说黛玉进贾府的第二天一大早,给贾母请安后来拜见王夫人,看见王夫人和王熙凤在看从金陵寄过来的书信,注意,这个书信应该是薛姨妈寄来的,告知进京之事。
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也是贾家的原籍,同样也是四大家族的原籍。薛蟠搞出了人命官司,薛姨妈不知道该咋办,就只能写信求助哥哥、姐姐。王子腾家也得了信,王子腾家潜来说话的两个媳妇,也是为了这事儿来的。
黛玉虽不知原委,探春等却晓得是议论金陵城中居住的薛家姨母之子——表兄薛蟠,倚财仗势,打死人命,现在应天府案下审理。如今舅舅王子腾得了信,遣人来告诉这边,意欲唤取进京之意。
这里就非常奇怪了,我们都知道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正是应天府知府大人贾雨村,那么时间就对不上了。
我们上面分析过,贾雨村送黛玉到北京,他和黛玉是同时到达的,上岸后才分道扬镳。
我们也分析了,贾雨村从找到贾政到谋取复职,再到去金陵上任,最少也要两个半月的时间。
而薛蟠打死人的案子从出来,到薛姨妈送信到北京给王夫人,就算通过驿站日夜奔驰也要好几天功夫,那么怎么从黛玉这边看,就是成了一两天的事情呢?
贾雨村作为世俗中人,当然是一天天实实在在的过,但是林妹妹是红楼梦中人,所以恍惚一梦就过去了?
开玩笑,开玩笑,切莫当真。
我们暂且把这里当做一个的Bug,后面一起解答。
反正我们讨论的是黛玉的年龄问题嘛,就算上这三个多月的时间差好了,这样算起来葫芦案发生的时候林黛玉的年龄应该在七岁左右。
还有个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薛蟠打死冯渊的案子,冯家告状告了一年,一直拖到了贾雨村来才又开始审理。薛蟠打死冯渊后不久,就带着母亲薛姨妈和妹妹薛宝钗以及香菱上路,直奔京都而来。
那么也就是说薛蟠他们竟然走了一年?这样的话薛蟠送宝钗选秀真是不怎么赶趟了,是避难才是真的。此处讨论年龄,并不深究。
书中又写到:
在路不记其日,那日已将入都,又听见母舅王子腾升了九省统制,奉旨出都查边。
等薛家到了北京,王夫人这边也受到了贾雨村从金陵传过来的信儿,说案子已经打点妥当了。
按照书中所写:宝钗比宝玉大两岁,与袭人同岁,又是前来参加选秀。那么根据清朝贵族女子参加选秀的年龄为13-17岁,宝钗进贾府的年龄应该最小应该是十三岁。
到了第二十二回就有贾琏和王熙凤商量如何给薛宝钗生日,宝钗进贾府的年龄看似明确起来。
王熙凤说:“薛大妹妹今年十五岁,虽不算是整生日,也算得将笄的年分儿了。”
又有“谁想贾母自见宝钗来了,喜他稳重和平,正值他才过第一个生辰……”的文字。
也就是说,自宝钗进贾府,这是第一次过生日,也就是说宝钗进贾府的时候是十四岁,的确符合选秀的年龄。
那么,按照宝钗比宝玉大两岁,宝玉比黛玉大一岁的算法,书中又有宝钗比黛玉“年纪虽大不多”的介绍,宝钗比黛玉大三岁,也是合理的。
那么宝钗进贾府的时候黛玉应该已经是十一岁,而不是七岁。
可是林黛玉的年龄从七岁忽然跨越到了十一岁,有四年的时间不知道去哪儿了?
这个bug和我们上文提到的林黛玉与贾雨村两条剧情线时间上的bug可以一起用书中这一段情节来解答:
《红楼梦》第二十回宝玉哄黛玉,他说:
“你这么个明白人,难道连‘亲不隔疏,后不僭先’也不知道?我虽糊涂,却明白这两句话。头一件,咱们是姑舅姐妹,宝姐姐是两姨姐妹,论亲戚也比你远。第二件,你先来,咱们两个一桌吃,一床睡,从小儿一处长大的,他是才来的,岂有个为他远你的呢?”
也就是说从黛玉入贾府,到宝钗进贾府,中间是间隔了“从小一出长大的”这一段时间,我们可以试着把丢失的四年时间填补进去。
那一年黛玉进贾府七岁,宝玉八岁,两人两小无猜,青梅竹马。
两人都养在贾母身边,一桌吃饭,碧纱橱内外同起同卧,四年时间过去,一个十一岁,一个十二岁,也算从小一出长大的。
这时候宝钗来了,宝钗正好是十四岁。
又有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后,在第七回遇见秦钟,秦可卿说秦钟和宝玉同年,(程乙本)书中明确秦钟此时十二岁,这样的话正好可以两下里对上了。
我们废了这么大劲,分析了这半天,问题解决了吗?
并没有,这只是一种以宝钗的年龄为参照的得出的推论而已呀!
按事件和时令推算,宝钗黛的年龄都是谜由于红楼梦中的时间真的是乱的让人没脾气,我们现在换个其他的参照人或者按照节气时令来看就又乱套了。
不信,我们就来数一数从第三回宝钗进贾府,到第二十二回给宝钗过十五岁的生日,中间发生的事儿,这绝对不止经历了一年的时间呐:
第五回:因东边宁府花园内梅花盛开,宝玉虽长辈们去玩,中午在秦可卿卧房午睡,梦游太虚幻境。
第七回:凤姐对王夫人说甄家送了来的东西,贾府的回礼交给甄家有年下送鲜的船带回去了。紧接着,次日凤姐,去宁府见秦钟。(冬天过年的时候)
第八回:介绍秦可卿身世,明确说出秦钟此时十二岁(参见程乙本,脂本没有写明是十二岁)。
第九回:就是宝玉和秦钟上学去。袭人说给宝玉包了大毛儿衣服,学里冷,还要记得笼上脚炉手炉。
第十一回:秦可卿病了,书中写到上月中秋节秦可卿还跟着老太太、太太玩了半夜,回家来好好的。到了二十日以后,一日比一日觉懒了。
又明确提到正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到交节的那几日,贾母、王夫人、凤姐儿日日差人去看秦氏。(又一个冬天)
第十二回:同年冬天,贾瑞作死,凤姐设计他冻得半死,加上后来的仙人跳相思局,贾瑞不觉就得了一病各种症状,不上一年都添全了,一命呜呼。
冬底,林如海因为身染重疾,写书来特接黛玉回去,然后秦可卿去世,贾琏此时不在家。
第十四回:秦可卿葬礼,顺便提到了林姑老爷是九月初三巳时没的。二爷带了林姑娘同送林姑老爷的灵到苏州,大约赶年底回来。(又一个冬天)
第十六回:贾元春封妃,贾琏与黛玉从南边回到贾府。
第十八回 :十月份建成造大观园,就算按照黛玉的说法,按大观园建了一年的时间算。贾政奏本,皇帝批了次年正月十五省亲。贾府奉了此旨,一发日夜不闲,连年也不能好生过了。(又一个冬天)
直到次年正月十五元春省亲,正月二十一才是宝钗的生日。
就是王熙凤在二十二回中和贾琏商量,提到的十五岁及笄的生日。
可是,各位看官看看,这就又不对劲了!
虽然秦钟上学、秦可卿之死、贾瑞之死、林如海生病都属于同一时间段的不同故事线,但是这几回过去,中间光冬天就经历了好几个,一年只有一个冬天呀!
别说宝钗过十五岁生日,我觉得比她小三岁的黛玉都快要过十五岁生日了呢。
除了宝钗黛的年龄之外,巧姐的年龄也是忽大忽小,谜之奇特,这里就不细说了。
其实关于《红楼梦》主角们谜一般的年龄设定,咱们可以理解为它就是一个bug,毕竟《红楼梦》的成书过程到现在也是一个没有完全研究明白的谜题不是吗?
我们还可以理解为是作者采用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写作手法,虚虚实实,真真假假,若是您真要较真的话是会很苦恼的哟~
参考文献:
程乙本,一百二十回《红楼梦》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
林黛玉从家中出发时是五岁,到金陵后却十三岁,那么这七年跑哪里去了?
林黛玉六岁从扬州启程,到京城却已十三岁,最多需要走三个月的路,她竟然用了七年,为何这么诡异?
有一种说法,称林黛玉进贾府时,已经是十三岁的小姑娘了,如此一来,就诞生了一个难解之谜,那就是林黛玉进京路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因为林黛玉启程上京时,她才六岁!
书中第二回,明确交代了林如海为女儿林黛玉招来贾雨村做老师时,她“年方五岁”。
林黛玉上了一年学后,“堪堪又是一载的光阴”,她的母亲贾敏便病逝了。林黛玉因为要守孝,所以贾雨村就放了一段时间的假。
也正是在这空档,贾雨村到处闲逛,遇见了冷子兴,在冷子兴那里听完宁荣二府的大概情况后,遇到了以前的同僚张如圭。
张如圭告诉贾雨村“都中奏准起复旧员”,贾雨村回家后马上找来报纸,确定消息后立刻找林如海帮忙。
正巧,荣国府贾母看到女儿去世后,也打发“男女船只”来接黛玉进京,林如海便给贾雨村写了一封推荐书,连打点银子都备好了,让他和林黛玉一起进京。
自贾敏死后的这一系列事情,都是发生在同一段时间的,非常的紧凑,所以林黛玉出发进京时,就是六岁。
那么,六岁启程的林黛玉,怎么到贾府后就长成十三岁了呢?
我们先来看看林黛玉的路程是怎样的。首先我们可以确定,林黛玉是坐船进京的。书中也说了,贾府“打发了男女船只来接”,黛玉登舟而去时,贾雨村也是坐着另外一只船“依附而行”的,到了京城后便“弃舟登岸”了。
那么林黛玉走的是哪条水路呢?京杭大运河,当时林黛玉出发的地点是扬州,正是京杭大运河经过的一个繁华的城市。在明清两代五百多年里,京杭大运河一直是南北水运的大动脉,自扬州进京的林黛玉,只会选择这一条运河北上。
而自扬州到京城,其水程共计一千公里。
这个距离的水程,需要走多久呢?这其中需要考虑的因素有:
风向:顺风时,将帆张起,船只便可疾驰水面。如果是风不顺,那就很费劲了,因为整个船只全部靠人力来拖动,叫做拉纤,当年康熙、乾隆下江南时,其御舟也是靠拉纤行驶的。那么如果遇到顶头风,那基本就得停下来了,有时候一停,也基本要好几天。
水位:这条运河并非都是天然的河道,有的部分是人工凿出来的,如果遇到水位太浅的,根本无法航行,就只能等开闸放水,如果船只要爬上高位水道,也只能通过闸口调节水位,这调节的过程更是漫长。
河道是否拥挤:运河的宽度是有限的,而因为是南北水运的大动脉,运河航道上的各种船只往来是络绎不绝,各处码头上货卸货熙熙攘攘,一般来说经过这种地方,基本会被堵得走不动,只好又等上好几天。
所以,按照这个水程,如果一路顺利的话,不出一个月也能抵达目的地。但是一般来说这种情况很少,大多数人所用的时间是两个多月的时间。
譬如清人谈迁的《北游录》中曾记过,他于顺治十年自扬州出发,经大运河到达京城时,总共历经八十九天时间。
而这并非是遇到了特殊情况,因为他于第二年从京城回来时,花费了八十八天的时间,和北上时相比仅仅相差一天。
所以,我们基本可以确定,那个时代自扬州到京城,走水路一般要花上八十多天时间。林黛玉进京,基本也是需要这么长时间。
才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六岁的林黛玉怎么突然变成十三岁了?其实在通行本以及多个版本中,并没有明确写到林黛玉进府时的年龄,只有两本是例外,一本是“己卯本”,另一本是“梦稿本”。
在其他版本中的第三回,林黛玉到达贾府后,王熙凤来见到这位表妹后,拉着她各种献殷勤,问这问那,搞得林黛玉不知道先回答哪个好。最后以王熙凤叫婆子们去打扫黛玉房间为结束。
可在这两个版本中,王熙凤在跟林黛玉问这问那的最后,问到了她的年龄:
“妹妹几岁了?”
书中写到:
黛玉回答:“十三岁了”
经过我们前文的分析,我们已经非常清楚地知道,林黛玉启程时才六岁。那么如果她到达时十三岁,就意味着她在路上漂了七年,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事。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失误呢?个人认为,最有可能出于两个原因:
第一:为了合理化人物的外形、行为描写
黛玉进府那天,不仅见了贾母、王夫人等长辈,还和贾府三春几个表妹也见面了。当时三位姐妹被奶妈和丫环拥簇着过来时,只见那贾迎春是”腮凝新荔,鼻腻鹅脂“,贾探春是”削肩瘦腰,长挑身材,俊眼修眉,顾盼神飞。“
贾迎春不说,我们知道贾探春是比林黛玉小的,那五六岁的孩子怎么可能有这么成熟的外形呢?
更有那贾惜春,估计也就四五岁的样子,这个年纪可能还得要大人牵着走路,哪里就能让一堆成年人簇拥过来了?
第二,为了让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合理化
林黛玉和贾宝玉,一见如故,后来的相处中,情愫渐深,直至后来薛宝钗进府,林黛玉都已经会吃醋并且开启防御模式了。六七岁的小儿女,竟然玩起儿女情长,终究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因此,这两版抄本便特别强调了林黛玉的岁数。
然而这种做法却很愚蠢,因为他连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都搞不清楚。
本来,书中已经交代,不仅仅是林黛玉上辈子是为绛珠仙子,连四大家族一众女儿,都是”一干风流冤家下凡“,第三回时,她们初次出场,虽然按照推算的年纪,她们还是六七岁孩童,但是为了给读者一个完整的、鲜明的印象,作者便提前刻画了她们成人后的样子,这也是她们当仙子时的样子。
我们都知道,无论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人物出场时的形象是很重要的,读者、观众以后想起这个人物,可能就是她们第一次出场的样子,就像很多戏剧里,很多重要人物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形象。
所以,即使林黛玉进府时才六岁,但为了让这个人物尽快进入角色,免得行文拖沓,便直接将时空换位,让人物说了后面她们才会说的话,做了后面她们才能办到的事情,其形象容貌也是长大后的样子,
所以,不仅仅是黛玉进府年龄有问题,后文中,如果慢慢推算时间,也会发现很多人物的年龄是有问题的,如果为此而较真,一再文中强调,未免就胶柱鼓瑟了。
林黛玉从家中出发时是五岁,到金陵后却十三岁,那么这七年跑哪里去了?
有一种说法,黛玉入贾府时,年方十三。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林妹妹自扬州登舟到抵达神京,共耗时七年之久。
荣国府“遣了男女船只来接”,林大小姐乘的是“专船”,有“奶娘及荣府中几个老妇人”贴身服伺,还有贾雨村等人“另有一只船”随后护卫,途中也未闻有任何闪失,即使神京路遥,也断不至于七年方至。况且,贾雨村怀揣黛玉之父林如海的推介信,急着入都中夤缘复职,也绝不容许这般延搁。
《红楼梦》第二回说盐政林如海“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聘游至维扬地面的贾雨村为西宾,紧接着又说“堪堪又是一载的光阴,”黛玉之母贾氏夫人一疾而终,都中荣府贾母念及林黛玉无人依傍教育,遣了男女船只来接。可见,抛父踏上入京路时,林妹妹六岁。
十三减六,掐指一算,正好等于七。林妹妹进京之旅,确实花了七年时间。
当然,如今的通行本《红楼梦》中,并未在黛玉进荣府时提及她的年龄,乾嘉诸多抄本包括所谓“程甲本”、“程乙本”都是如此。但在乾隆二十四年抄本,有“己卯冬月定本”题字的所谓“己卯本”中,却明确记有黛玉当时十三岁。
“林黛玉抛父入京都”一节,王熙凤“又忙携黛玉之手,问:”
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只听“凤辣子”竹筒倒豆子般问个不停,黛玉似乎不知回答哪一问。在“己卯本”中,则记有黛玉的答辞,是在“妹妹几岁了?”后面。
妹妹几岁了?黛玉回答:“十三岁了。”1959年又发现《红楼梦》的另一抄本,因有“红楼梦稿本”题签,称为“梦稿本”。此抄本同样也是“黛玉回答:‘十三岁了’。”
对此,著名红学专家周汝昌先生认为,这属于胡闹乱添,简直荒唐!痛斥其“他笔枉加,谬甚!”现今一般通行选本,都不取这个“十三岁了”的。
那么,让黛玉无缘无故的在船上漂流七年,十三岁了才抵荣府,难道就一些子道理都没有吗?当然也不是。私心揣度,这个“十三岁了”,是为了增加宝、黛二人一见钟情的说服力,毕竟,大体而言,一个十三,一个十四,似乎才说得上情窦初开嘛。
话又说回来,实在说,在《红楼梦》中纠结于宝、黛等人的具体年龄,已经有误入歧途之嫌。因为,我们应该认识到,时间问题,是《红楼梦》作者作了有意迴避的。书中多是“第二年”、“又一年”这些模糊不清的时间概念,谁能分得清?所以,有一派专家认为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初试云雨情时年方十三,有一帮学者则从前后文的关联着手,研究出此时宝玉只有八岁,专家学者又都觉得林黛玉的年龄前后矛盾。
以时间为座标来展开故事、展示人物命运,是文学作品的通常做法。人物无可避免的都生活在特定的时空中,并在时间和空间的交集处留下自己独特的命运轨迹。《红楼梦》的卓越之处在于,它以空间的转换来体现时间的变化,并不倚重线性的时间线索,甚至忽略单一的时间进程,而把为人物提供充满想象力的活动空间作为叙事理念。这无疑是高难度的自我挑战,但《红楼梦》出色的做到了。
宁、荣二府、太虚幻境,不必说,都是成功的空间创造。而“大观园”的横空出世,则堪称鬼斧神工,震古烁今。“大观园”的出现,在宁、荣二府的现实空间和太虚幻境的虚拟空间之外,标出了《红楼梦》的艺术空间,不仅把小说的单线独唱升级为变奏复调,而且为展现人物性格和命运提供了休戚相关的生活平台。这正是《红楼梦》在艺术上的伟大创举。
怡红院、潇湘馆、蘅芜苑、稻香村、栊翠庵、蓼风轩、暖香坞、秋爽斋、紫菱洲、缀锦楼、藕香榭……
凸碧堂、凹晶馆、柳叶渚、绛云轩、杏子阴、芦雪庵、滴翠亭、埋香冢……
还有天香楼、铁槛寺、馒头庵等等,真乃创造力惊人哉!
为什么后来认为高鄂所续的四十回不如前八十回?原因之一,即是在续篇中,空间的转换极少,只能单靠时间的变化来推动情节发展,这与前八十回的叙事逻辑是相悖的。续篇没有能力搭建新的人物活动空间,也让人感到其艺术才华与前八十回相比颇有不及。
所以,关于林黛玉那七岁跑到哪里去了,其实并不重要。《红楼梦》的高明之处,或不在此,而在于彼。
林黛玉从家中出发时是五岁,到金陵后却十三岁,那么这七年跑哪里去了?
提问有四个常识错误。第一,林黛玉是七岁进的荣国府;第二,林黛玉是从扬州北上进京不是去金陵;第三,从第三回七岁到第四回林黛玉是十岁,不是十三岁。第四,期间间隔三年左右,不是七年
七岁的林黛玉来到贾家,为什么睡了一晚上,醒来就由七岁变成十岁了?消失的两三年究竟哪里去了?此事曹雪芹在原文有交代,只是很多人不太注意罢了。下面,再聊聊《红楼梦》令人费解的年龄问题。
(第三回末尾)次日起来,省过贾母,因往王夫人处来,正值王夫人与熙凤在一处拆金陵来的书信看,又有王夫人之兄嫂处遣了两个媳妇来说话的。黛玉虽不知原委,探春等却都晓得是议论金陵城中所居的薛家姨母之子姨表兄薛蟠,倚财仗势,打死人命,现在应天府案下审理。如今母舅王子腾得了信息,故遣他家内的人来告诉这边,意欲唤取进京之意。曹雪芹这段第三回片尾的交代,一笔带过很多故事,仿佛只过了一夜,实则已经过了两三年。
林黛玉四岁时,三岁的弟弟早夭,五岁拜师贾雨村,过了一年六岁母亲贾敏去世,在家守孝不到一年,七岁进京,一觉醒来,薛蟠因为香菱打死冯渊的消息传来。应该是薛姨妈派人快马加鞭给哥哥王子腾和姐姐王夫人送信求助,这天上午,接到信的王夫人和王熙凤姑侄还在商议,王子腾已经派人来通知,已经命令薛家举家进京了。可见薛家进京背后主使人,正是王子腾。
不过,薛家进京打的旗号不是逃跑,而是薛宝钗进京候选。清代规定秀女候选的年纪是十三岁,宝钗进京候选时应该十二岁多,堪堪十三岁,这个名额无疑是王子腾帮他们争取,只为逃跑进京巧立名目遮羞而已。她们从来不提选秀,只因空名头而已,让他们选也选不上。薛宝钗年纪明确比贾宝玉大两岁,贾宝玉又比林黛玉大一岁。也就是说第三回到第四回曹雪芹只写了一夜,时间跨度上,却过去了两年多三年左右的时间。林黛玉从七岁多,堪堪到了十岁左右。
曹雪芹在《红楼梦》的时间设定一贯跳跃。主要是《红楼梦》的时间轴是按照春夏秋冬四季推进,不是按年推进。所以林黛玉进了荣国府只隔了一夜就过去了两三年,是曹雪芹的不写之写。不但如此,连王熙凤何时怀孕生巧姐儿也没记录。与此类似的,还有林如海年底病重,贾琏护送黛玉刚走,也只说王熙凤胡乱睡下就梦到秦可卿死后托梦,到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时,贾琏派昭儿回来报告林如海九月初三去世的。算时间已经快过去一年了。所以真不能较真《红楼梦》中的时间,按一年四季和节日节气推进更容易理解。
(第二十回)宝玉听了忙上来悄悄的说道:“你这么个明白人,难道连‘亲不间疏,先不僭后’也不知道?我虽糊涂,却明白这两句话。头一件,咱们是姑舅姊妹,宝姐姐是两姨姊妹,论亲戚,他比你疏。第二件,你先来,咱们两个一桌吃,一床睡,长的这么大了,他是才来的,岂有个为他疏你的?”贾宝玉这番话补足了第三回和第四回之间时间的跨越。薛宝钗来前的两三年中。贾宝玉和林黛玉一个八岁,一个七岁,在贾母房中住了一冬天。二人同吃同睡。贾宝玉住碧纱橱外,林黛玉在内。直到第二年才在贾母院子里收拾了房子,兄妹二人才分开住。但以贾宝玉不避讳的性格,一定会经常赖在林黛玉床上睡午觉,两人两小无猜,青梅竹马,也无可厚非。直到第十九回,贾元春省亲后,贾宝玉十四五岁,林黛玉十三四岁,二者还一床躺着讲故事。古人的“男女七岁不同席”是不适用贾宝玉这人的。否则,贾元春和贾家人也不可能让他与姐妹们搬进大观园。
《红楼梦》的时间跨度认真不得。曹雪芹之所以写林黛玉一觉醒来过去两三年,由七岁变成十岁,皆因期间琐事不用写,让薛宝钗尽早出场是关键。《红楼梦》的巧妙是故意不交代时间跨度,没有说什么“时光如水岁月如梭,转眼过去两三年”之类的无味文字。一言跨过,反倒增加了很多话题性和阅读趣味,这不是曹雪芹没交代清楚,而是有意为之。您说呢?
「文/君笺雅侃红楼」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君笺雅侃红楼,每天都有新内容更新。欢迎收藏,欢迎转发,感谢赞赏。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本 ;《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80回本
《红楼梦》通行本120回本 ;《红楼梦》绘全本·清·孙温
林黛玉从家中出发时是五岁,到金陵后却十三岁,那么这七年跑哪里去了?
《红楼梦》里的年龄推敲不得,不光黛玉一人前后矛盾,宝玉、宝钗、王熙凤、贾母等许多人都有各种各样的年龄矛盾问题。
但提问者所问也明显是错误的,贾雨村教授黛玉读书时的年龄是五岁,教了一年,贾敏去世,贾府派男女船只来接时,黛玉已是六岁,所以,黛玉离开苏州的家应该是六岁多不到七岁的年龄才对。路上自然不可能走上几年时间,因为是坐船,走个十天半个月是有可能的。
从小说叙述看,黛玉进贾府的第二天,就交待了薛蟠打死人命、意欲进京的消息。不久薛家举家进了贾府,给人的感觉不过是一两个月内的事。
薛宝钗进贾府的第一个生日就是及笄之年的十五岁,这是小说很明确交待的,也就是说薛宝钗最少十四岁进贾府,她比宝玉大两岁,宝玉又比黛玉大一岁,所以,宝钗进府时,黛玉就是十一二岁的样子了。宝玉也亲口说过,和林妹妹从小一起长了这么大,从来也没有过嫌隙的,而宝钗是后来的。
那么能不能说本来黛玉入府时就已经十一二岁了呢?或者是,黛玉和宝钗进府的时间本来就是一前一后,相隔并不远呢?因为从贾雨村的做官时间看,他护送黛玉进京后,也不过是二三个月的时间就去应天府赴任了。而且一到任,就接了薛蟠打死冯渊的官司。而这时,薛家已经动身进京。所以,从贾雨村这里的时间脉络,仍然感觉黛玉和宝钗进贾府时间相隔并不远。
黛玉六岁到十一二岁,这中间的五六年怎么就凭空不见了呢?
写《红楼梦》这样一部大书,作者是不可能不列年表的,如果仅仅是文学层面的小说,自然不会产生这样漏洞百出的问题。《红楼梦》不同,与其说它是小说,不如说是作者的血泪史,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家族兴衰史。可是作者不可能写成家族传记或者报告文学,在《红楼梦》时代文字狱高压下,曹雪芹为了避祸,在书中几处说到写书的目的:
一、为闺阁昭传,纪念曾经历过的几个别样女子,为大家解闷用的;
二、故事只取其事体情理,并不拘于朝代年纪。说是哪个朝代的事都可以;
三、文字里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并不是伤时骂世。但凡提到伦常之处,都是君仁臣良父慈子孝,都是歌功颂德的。这就是一本大旨谈情的书,对事情也是实录,却不是假拟妄称的。
曹雪芹越是这么说,我们读者知道,这话你必须反着看,反着理解。曹雪芹一边这么说,一边真的害怕读者不理解他的意图。他又说了:这部书啊,是将真事隐去、假预存焉。说我说的都是假语,假语背后才是真故事。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这些还不够,他还要读者明白,此书为他的泣血之作: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写《红楼梦》,通篇都是男女主人公较为成熟的心性,他不能写贾宝玉和林黛玉两个小孩子六七岁,那么宝黛初会的动人和深刻就不容易表达的出来,更加不容易和太虚幻境的那段神话链接起来。那么两个人一见面就是十几岁的少男少女,这样的话,贾母安排两人一桌吃一床睡就太不像话了,元妃省亲,宝玉和姐妹们一同作诗,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群青春的少男少女,所做的诗都是颂圣的应景之作,七八岁的孩子不可能有这样的心智。
可是省亲完之后,正月还没过完,宝玉给黛玉将耗子精的故事,两个人躺在一张床上,你抓我挠的嬉笑打闹,如果摆明了说两个人都十二三岁了,古人男女七岁不同席,再说这样的大家族对子女的教育也太没谱了吧。读者看到这里也会觉得别扭。这都让作者实在不好处理,没法说,只能刻意模糊年龄。
小说从第四回一直到五十四回,宝玉的年龄一直就保持在十二三岁的样子,从元妃省亲的元宵节,就是十七十八回,一直到五十四回贾府又一个年过完,这三十七个回目的内容是在一年之内发生的,可是,黛玉和宝钗二人结下金兰契的第四十五回,黛玉亲口说自己长到十五岁。所以这个年龄是矛盾重重,经不起推敲。
读《红楼梦》,看小说包罗万象的丰富;看几百个形象各异、个性不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看作者的那一份大慈悲心怀;读小说包含的深邃的思想、高超的艺术手法、伟大的文学价值;唯独对于年龄的严谨性,曹公放弃了,读者也放弃了吧。
林黛玉从家中出发时是五岁,到金陵后却十三岁,那么这七年跑哪里去了?
林黛玉抛父进京时六岁多。
贾雨村在林黛玉五岁时担任了黛玉的私塾先生,书中写到,林如海【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
【堪堪又是一载的光阴,谁知女学生之母贾氏夫人一疾而终。】贾敏去世,黛玉已六岁。又林如海说,【因小女未曾大痊,故未及行。】因此,待等林黛玉进京时是六岁多。
林黛玉籍贯是姑苏,但因林如海任淮阳巡盐御史,所以是从从扬州出发的。扬州到南京才多远?因此,她到了金陵贾府时,仍是六岁小童而已。
之后,书中并没有详细写林黛玉每年的情况,只用【如今且说林黛玉自在荣府以来】一笔带过,根本没交待几个主人公谁多大年纪,何来“十三岁”之说?
补一句。其实我对主人公的年纪不好奇,而好奇林黛玉的大名叫什么。书中说了,黛玉仅仅是乳名而已。她的大名叫什么好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