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袭人和金钏都是大丫头、都与宝玉搞了暧昧,结果为什么会一升一死呢?
《红楼梦》中袭人和金钏儿都是大丫头,都与宝玉搞了暧昧,结果一升一死的原因如下:
一,《红楼梦》中袭人与宝玉的暧昧宝玉神游太虚幻境,警幻仙子按荣宁二公的嘱托,用声色警其顽愚,把自己的妹子可卿配与宝玉,密授以云雨之法。宝玉与可卿在仙界胡天胡地之后,来到迷津,被夜叉海鬼拖走。一觉醒来原来南柯一梦。
宝玉回到怡红院,太虚幻境境况尤历历在目,不免要与袭人共效梦中之事,袭人比宝玉大了几岁,不免与宝玉缠绵起来,二人成就了人生第一大事。此即所谓贾宝玉初试云雨情是也!
后来怡红院众人都知道了宝玉与袭人初试之事,想来王夫人也已知晓。当宝玉把袭人当作黛玉,直吐了心曲。袭人听了之后,借机把事情半遮半掩地告诉了王夫人,王夫人直夸袭人懂事,把袭人的工资待遇提高到与姨娘一般。题主说得不错。袭人真是升了。
二,《红楼梦》中袭人与金钏儿的暧昧宝玉来到王夫人的屋子里,王夫人正在睡午觉,金钏儿也在躺着,宝玉上前把香雪润津丹塞在金钏儿口中,金钏儿在口中含着,闭眼又睡。宝玉说,要不你跟了我吧,我找太太要了你。
金钏儿笑道:"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 有你的只是有你的"。
金钏儿这话到底说的什么意思,难以索解。不过金钏儿与宝玉有暧昧嫌疑倒是可以认定了,至于暧昧到什么程度,就说不清了,能肯定的就是没有像袭人与宝玉一样试过。
金钏儿也没有袭人那样好运气。王夫人突然醒来,一声断喝:“不知羞的小蹄子,好端端的宝玉就是你教唆坏了!” 说完抬手就是一巴掌,打得金钏儿原地转了七八个圈子。
时间不久金钏儿投井而死。
三,《红楼梦》中袭人和金钏儿都是大丫头,都与宝玉搞了暧昧,结果一升一死的原因袭人是宝玉的通房大丫鬟,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将来是要给宝玉收房做姨娘的。袭人与宝玉的初试是迟早的事,是正当的。贾母把袭人给了宝玉已有此意。同样,王夫人把袭人“升”了,也有此意。
金钏儿则不一样,金钏儿是王夫人的大丫鬟,她与宝玉不三不四,就是勾引宝玉,就是教宝玉学坏。试想王夫人会眼睁睁地看着身边的丫头勾引自己的宝贝儿子?
不管事情是宝玉挑起的,还是金钏儿主动的,结局都一样的。金钏儿的死与晴雯的死并无二致,在这个封建大家庭里,丫鬟是没有冤屈可言的。
《红楼梦》中袭人和金钏都是大丫头、都与宝玉搞了暧昧,结果为什么会一升一死呢?
袭人与金钏的不同遭遇,其实是现今仍然适用主仆关系问题。现今社会法律面前人人平 等,而且人生选择自由性和自主度,比过去封建社会大得多,基本上不再有固定的人生依附,但作为阶层依附仍然存在的,本质上依然是主仆关系。
主仆关系的要点,仆人的人生是依附主人的人生而存在的,因此仆人的人生是被主人所左右的,只是这种左右影响的程度不同而已。
袭人与宝玉的关系,是贾母与王夫人 都默认的,且袭人将这种主人的默认拿捏很到位,充分理解主人的意图,并努力将主人意图发挥到极致,袭人当然被主人喜爱。
金钏则远不如袭人能干,金钏的职则是扶持王夫人,给王夫人解忧排难,而不是去照顾宝玉。金钏与宝玉的暧昧,表面看是小事,实际上犯了逆主大忌,且是王夫人最敏感又最无奈的大忌,自然成为王夫人含沙射影打击黛玉的契机。
《红楼梦》中袭人和金钏都是大丫头、都与宝玉搞了暧昧,结果为什么会一升一死呢?
袭人和金钏都是大丫头、都与宝玉搞了暧昧,结果一升一死,原因有三:
(袭人)
01 都是“大丫头”,得看是“谁”的大丫头——所属有别袭人是宝玉的大丫头。袭人原本是伺候贾母的,贾母见她做事细心又温柔和顺,便把她派给宝玉使唤。袭人还真是没辜负贾母的心意,“伏侍贾母时,心中眼中只有一个贾母,如今服侍宝玉,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连她以前曾服侍过的湘云,到贾府来时,也一定见见袭人,撒撒娇,唠唠家长,有时带小礼物给她,可见袭人伺候人的功力和忠心了。
更关键的一点是:袭人是宝玉的通房大丫头。第五回写宝玉于警幻仙子处习得儿女之事,第六回一开始就写到宝玉强着袭人“同领警幻所训云雨之事”,当时有两句袭人的心理描写:“袭人素知贾母已将自己与了宝玉的,今便如此,亦不为越礼。”于是便和宝玉偷试一番。脂批:写出袭人身份。这里点的就是袭人是宝玉通房大丫头身份。
正因如此,宝玉和袭人云雨初试之事让别的丫鬟知道了,时不时地和他俩开玩笑甚至讽刺带打击,这事儿肯定传到贾母和王夫人耳朵里,但没事儿,就因为这是官的。
金钏就不同了,她是王夫人的大丫头,任务是伺候好王夫人,忠诚于王夫人,并没有与宝玉通房的权利和义务。
(袭人)
02 都与宝玉搞暧昧,但表现形式上——明暗不同袭人与宝玉搞暧昧,是趁着房里丫鬟婆子都不在的情况下偷偷进行的,并且是宝玉强着袭人去试的,羞得不行。
再看金钏,都毁在她的张扬言行上。金钏挨王夫人打耳光之前,我记得书中有一个细节,当时宝玉吓得跟狗遛子似的去见贾政,经过走廊,廊檐下站着金钏儿、彩云、彩霞、绣鸾、绣凤等众丫鬟。金钏一把拉住宝玉,悄悄的笑道:“我这嘴上是才擦的香浸胭脂,你这会子可吃不吃了?”当时我感到特别吃惊,这丫鬟这么个性呢?在众人面前这样说话,脸皮也未免太厚了吧?
后来就是她被打耳光的情节。当然一开始是宝玉招惹金钏的,但也没做太过分的事,金钏正在给午睡的王夫人捶腿,宝玉摸她的耳环,送糖到她嘴里,拉她的手,并说要向太太讨了她去怡红院,并不是像贾环跟贾政说的那样“拉着太太的丫头金钏儿,强奸不遂,打了一顿”,这纯粹是贾环和赵姨娘要害宝玉故意夸大其词的。
我认为,金钏这次说话太不妥当了,且听她当时是怎么说的:
“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连这句话语难道也不明白?我倒告诉你个巧宗儿,你往东小院子里拿环哥儿同彩云去……”金钏的话有两层意思:一是我早晚都是你的,急什么?二是你去捉贾环和彩云的奸玩去吧。
在主子王夫人面前,作为丫鬟的金钏居然这样说话,真是太泼辣大胆、太不知顾忌、太有点下流了,换了谁是宝玉的母亲,也会生气的。
只见王夫人翻身起来,照金钏儿脸上就打了个嘴巴子,指着骂道:“下作小娼妇,好好的爷们,都叫你教坏了。”作为宝玉母亲身边的大丫头,金钏对宝玉应该有一分教导的责任和义务,见了宝玉自然要庄重一些,哪怕在王夫人面前装着庄重一些也好,但她却做得相反,既张扬又没素养,难怪王夫人这样骂她了。
(金钏)
03 袭人为宝玉的前程和名声着想——忠诚悬殊袭人不仅打理宝玉的日常生活,还为宝玉的前途命运操心。
一是表现在她劝宝玉读书上。早在贾宝玉和秦钟一起上学的那天,袭人就以良言相劝宝玉:
“读书是极好的事,不然,就潦倒一辈子,终究怎么样呢?……”在任何年代,读书学习都是提升人生境界的不二法门,特别是宝玉所处的封建时代,时兴科考举士,一考定终身,读书自然能决定人的命运走向。所以在这种通过考取功名出任仕途是最好出路的背景下,袭人劝宝玉读书是很自然的。
二是表现在为宝玉的名声着想,劝王夫人让宝玉搬出大观园。因为袭人心中眼中只有一个宝玉,所以在宝玉把她错当成黛玉诉肺腑后,她意识到宝玉和黛玉之间的情感发展到只差一线的程度,怕的不是事情做实,只怕他们的声名品行会受到小人毁谤,于是思虑再三向王夫人大胆进言,提出防患于未然的建议。
就是从这件事中王夫人看出袭人的忠诚可靠,真心为宝玉的前途名声着想,正是她心目中的好姨娘人物,于是暗中从自己的份例银子中分出二两给了袭人,提前将袭人作宝玉的姨娘看待。
而金钏在这方面就没法和袭人比了,显得没心没肺。她不但不为宝玉的前程和名声着想,还往相反的方向使劲,好像宝玉闹什么笑话都与她无关似的。
袭人和金钏都是大丫头、都与宝玉搞了暧昧,结果一升一死,说到底是素养、忠诚度的不同,行为表现方式的不同而导致的。
《红楼梦》中袭人和金钏都是大丫头、都与宝玉搞了暧昧,结果为什么会一升一死呢?
袭人和金钏都是贾府地位了得的丫头。袭人是老太太房里拿一两银子月钱的大丫头,因为工作尽职尽责借给宝玉使唤,而金钏是王夫人跟前拿一两银子月钱的大丫头。两人都是丫头当中混得比较出色的。
金钏平日里常常言语挑逗宝玉,动不动就问嘴上的胭脂还吃不吃,这样的问话别说是两百多年前就是现在有姑娘这样对男孩说话也是够轻佻的。可以说,金钏是轻佻在外。袭人是第一个和宝玉有肌肤之亲的女人。对宝玉来说,袭人身份地位尤其重要。这样两个和宝玉搞暧昧的姑娘,结局大不一样。袭人荣升为准姨娘,金钏一巴掌打到脸上被撵出府自杀身亡。
原因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 与宝玉的暧昧不同金钏挑逗宝玉总来都是在众人跟前,从不避讳人。这是她活泼的一面,同时也是她坦荡的一面。除了言语挑逗,金钏还没有什么过火的表现。
而袭人跟宝玉那次是隐秘的,后来在怡红院不再是秘密也并没有在上层,只是大家心知肚明从没有人在主子跟前明挑着说。所以在主子心目中,金钏是个嘴上没边的人,而袭人还是那个万事稳妥的大姐姐一样的的丫头。
二 两人处事方式不同金钏行事高调,虽然跟着一个不爱讲话的王夫人却没有压抑自己的个性。王夫人对金钏逗宝玉的事也没有过多干涉,导致金钏愈发没了边界感。
袭人是个事事细心上心用心的丫头。做事以保全宝玉以主子名声为准则。跟宝玉的事,她从来没有以此张扬,更没有以此在丫头们跟着做威做伏。除了偶尔在宝玉跟前真情流露,袭人的低调可以说是很好的保护了她。
三 两人个性不一金钏跟了王夫人十来年,一直要核心大人物跟着,却不是一个真正聪明的人。她没有摸清王夫人的喜好,如果知道王夫人痛恨言语轻佻不稳重的人,她还敢对宝玉不老实吗?金钏其实是非常有希望成为宝玉将来姨娘的人选的,她或许从王夫人那里得到过暗示,或许以语言刺激投石问宝玉。总之,王夫人不可能把宝玉交给这样的一个不稳重的丫头。金钏很可惜,本来近水楼台有希望再升一级,可以被自己玩坏了。
袭人,用老太太的话说是个锯了嘴的葫芦。但是袭人绝对是个心中有数也术的高人。她时刻都不忘打好个人品牌。
怡红院里芳官因洗头的事与干娘吵架,袭人派麝月去调解。她说自己不会吵架,是袭人真的口才不好吗?她跟王夫人汇报工作时,由浅入深条理清晰绝对是个高手。袭人只是不想得罪人。
园子里结了果子,下人本想计好袭人,却被袭人说几句这个要先敬上的。小丫头坠儿和小红抱怨没有得赏时说,袭人就算得再多也没有人说什么。可见府里上上下下除了晴雯对她不服,几乎全是好评,这个非常难得。做事稳所稳打,善于弯道超车
本来,老太太有意将晴雯给宝玉做妾。晴雯真给了宝玉,可是袭人的工钱还在老太太屋里拿,可见终有一天是要回去的。未来是暗淡的,所以袭人借宝玉挨打成功入了王夫人的眼,成为得么王夫人首肯的人,一句将来不会亏待你给了袭人定心丸。后来,公开给袭人涨工资,高调回家省亲就等于坐实了袭人准姨娘的位子。
袭人和金钏两个人,一个是太天真玩没了将来,一个心有城府走向了成功。可见起点是什么样并不能决定终点,还要看中间关键的几步。关注小扇,我们一起乱翻红楼
《红楼梦》中袭人和金钏都是大丫头、都与宝玉搞了暧昧,结果为什么会一升一死呢?
谢谢悟空小秘书的邀请!
袭人和金钏都是荣国府里的一等大丫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金钏的实力比袭人还强,毕竟她是当家母王夫人身边的一号大丫头,但是这两个人的个性又有着截然不同的面。
如果说宝钗的信条是藏愚守拙,那么其实袭人的人生信条更是藏愚守拙,在王夫人的眼里,袭人是那个沉重知大礼的人,而且是排在第一位的,王夫人认可她,觉得她粗粗笨笨的好,贾母也觉得袭人是没嘴的葫芦,这些似乎都在表明,袭人不善于说话,不善于言语表达,可是我们知道,袭人早在在王夫人面前表过忠心,她曾经提出过一套合理化建议深得王夫人的心,王夫人心想我要的就是这样的人了,知道我要什么。王夫人要的不就是宝玉的将来吗?而袭人恰恰是什么都为宝玉将来着想的那一位,不提升她还提升谁?
反过来再看金钏是什么样的呢?当着王夫人的面,宝玉调戏她也就算了,你作为一个丫头,如果你不能躲避,你就选择忍气吞声,依照王夫人平时的态度,她大概也就不会管,可是她不该说两句话,一句是:“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另外一句是:“我倒告诉你个巧宗儿,你往东小院子里拿环哥同彩云去。”
这两句话的性质是极其严重的,第一句告诉我们,金钏儿以为在这个府里呆着,早晚是宝玉的人,十拿九稳的了,可是,王夫人用响亮的耳光告诉她不是。即便是真的如此,可是当着王夫人的面也不能这么说,这里哪有你一个低卑的丫头说话的份儿?那第二句问题更严重,那完全是唆使的性质。所以王夫人骂金钏“下作的小娼妇,好好的爷们都叫你教坏了。”王夫人说得没有错,虽然调戏金钏问题首先出在宝玉身上,但是金钏说这个话确实是有唆使的味道,在王夫人的眼里就是好好的宝玉给教坏的一个意思。这事儿如果不是王夫人,换成任何一个当妈的,可能都不会觉得自己儿子有问题,而是那个丫头有问题。
贾政打宝玉的时候,王夫人表达过,宝玉是她唯一的希望和依靠。王夫人唯一的想法就是想要儿子好,怎么能容忍一个丫头当着自己的面去唆使儿子去干这种“捉拿环哥儿和彩云”下三流的事情?可忍孰不可忍?不清除你清除谁?难道还留着你在身边继续唆使我的儿子吗?简直是目中无人了。
《红楼梦》中袭人和金钏都是大丫头、都与宝玉搞了暧昧,结果为什么会一升一死呢?
这个问题有意思。表面看,是袭人和金钏运气不同,但仔细分析内在的逻辑,应该说她们的不同命运,体现了王夫人的虚伪。毕竟,题目说的一升一死,都是王夫人造成的。
1.王夫人平素强调不允许宝玉被身边人带坏,但却逼死与宝玉只是简单言语暧昧的金钏,提拔与宝玉有实质关系的袭人。如此言行相悖,反映出王夫人表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的虚伪一面。王夫人平时的形象是不苟言笑,非常严肃的。据她自己说,她平生最恨那些“妖妖调调”之人,最担心的就是宝贝儿子宝玉被身边那些女孩给带坏。
照这么说,她最应该警惕的人当中,至少该有袭人。袭人就是宝玉身边的首席大丫环呀,再没有比袭人离宝玉更近的女孩了。至于金钏,那是王夫人自己的大丫环,平时没事只会跟着王夫人,和宝玉不可能有很多交集,王夫人警惕她干吗?
但实际上呢?金钏只是和宝玉调笑了几句,就被怒火中烧的王夫人打了巴掌赶出去,羞愤交加之下跳井自杀。而袭人实打实地和宝玉发生了关系,还是宝玉的第一次,性质不可谓不严重。王夫人不但没有追究她的责任,反而暗中提拔她为准姨娘。“同人不同命”?这是为什么?
是王夫人不知道袭人和宝玉之间的事吗?
不见得。王夫人“雷嗔电怒”地赶走怡红院好几个丫环的时候就说过,虽然她不常到怡红院来,但她的“心耳神意”时时在这里。宝玉也疑惑,平时和丫环们开玩笑说的话,怎么王夫人全知道呢?
几句玩笑话王夫人都知道得那么清楚,袭人和宝玉“偷偷摸摸”做的事,她怎么就不知道?事实上这事压根不算秘密,连晴雯都知道,最忌讳宝玉被丫环“带坏”的王夫人,反而对这么严重的事情一无所知?说不过去。
那么,是袭人和宝玉发生关系属于“不为越礼”,所以王夫人不追究么?
这个观点我也不敢苟同。
诚然,当宝玉要求和袭人初试云雨的时候,半推半就的袭人是这样安慰自己的:
袭人素知贾母已将自己与了宝玉的,今便如此,亦不为越礼,遂和宝玉偷试一番,幸得无人撞见。
问题是,袭人这个“贾母已将自己与了宝玉”的自我认知,站得住脚吗?整本书读下来,没有一个地方明确说明贾母派袭人去服侍宝玉,本意是让袭人将来给宝玉做妾。
相反的证据倒是比比皆是。
王夫人撵走晴雯后,去向贾母汇报,贾母一席话说得清清楚楚,她本来看中的是晴雯,将来想留给宝玉的也是晴雯,压根没袭人什么事。
王夫人自己也是心知肚明的,否则,她暗中提拔袭人的时候,就不会吩咐不要告诉贾母了。王夫人知道显然,袭人并不是贾母选中的人,提拔袭人是违背贾母的意愿的。
还有,贾政有一次听到赵姨娘说宝玉已经有了“屋里人”,感到很错愕,因为他压根不知道这事。他本来还看中了两个丫头,正打算过几年宝玉和贾环大一点了给他们放屋里呢。这也是一个旁证,说明袭人这个宝玉的“屋里人”,根本不是贾府长辈集体内定,而是王夫人的暗箱操作。
退一步说,就算贾母等人有这个意向,但是在明文公示之前,袭人也是得遵循礼教,不能越界和宝玉发生关系的。毕竟没有公开就没有身份,没有身份就不能做不合身份的事。王夫人提拔袭人的时候,还特地和凤姐讨论过要不要给袭人“开脸”“明放在屋里”;贾政暴打宝玉那次,对宝玉和金钏之间的事情就定性为“淫辱母婢”。可见,有没有公开的“屋里人”身份,性质是大不一样的。
在通行本后四十回里,袭人在宝玉出家后被迫改嫁,就因为她一直没有和宝玉“过了明路”,就算要为宝玉守节,也是名不正言不顺,不能执行。那么,之前和宝玉的种种,同样也是不合礼制的。因为她的身份在明面上跟金钏并无二致,就是一个普通的丫环啊。丫环和主人苟且,那就是不守本分。
总之,以袭人的丫环身份,她和宝玉之间的事情绝对是违背王夫人的道德禁令的。如果金钏因为和宝玉调笑了几句就要死,那么袭人和宝玉都云雨过了,得死几回?所以,王夫人对金钏和袭人的不同处理方式,妥妥地反映了王夫人的双标。
双标已经与诚信无关了,而王夫人对俩人态度不同的背后原因,更进一步揭示了王夫人的虚伪与自私。
2.王夫人木讷的外表只是假象,她其实非常懂得变通。她真正崇尚的并非她所标榜的道德礼教,而是实实在在的权力和利益。她衡量一个人的标准不是品行,而是站队选择,看对方是否忠诚于她,能为她所用。王夫人在书里一直都是木讷寡言、敬佛茹素的形象,所谓“木头人似的”。照理,这种样子的人应该比较古板,缺乏灵活变通的意识。但事实上,王夫人作为荣国府事实上的女主人,在处理具体事情时随时会变更标准。
提拔袭人那一次就是很好的例子。在提到袭人之前,王夫人先处理了金钏死后的人员和薪资变动问题。
金钏自杀之后,王夫人身边少了一个丫环,也就是空出了一个"编制”,按照惯例需要补充一个。当王熙凤提醒王夫人这件事时,王夫人却说眼前的丫环已经够用了,不必加人,就把金钏的那份工钱加给她的妹妹玉钏吧。
表面看来,王夫人这个做法很好,人够用就行,不必为了门面而维持规定的数量。省下的开支,王夫人没有收回自己口袋,而是用来抚恤金钏家属,也显得很有人情味。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做法无疑是破例的,而王夫人并没有给出破例的理由。
看看她当时和凤姐的对话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王夫人听了,想了一想,道:“依我说,什么是例,必定四个五个的,够使就罢了,竟可以免了罢。”凤姐笑道:“论理,太太说的也是。这原是旧例,别人屋里还有两个呢,太太倒不按例了。况且省下一两银子也有限。”
凤姐已经委婉提醒了:王夫人的做法不是不合理,只是不遵守惯例,总得给个说法。别人都按规矩用着一定数量的丫环呢,王夫人自己反而说丫环不用那么多,自己裁减人员,叫别人怎么看呢?别人跟不跟着减少仆人数量呢?还是不要随便破例吧,反正省下一个丫环的工钱也不算多。
但王夫人我行我素,直接更进一步:省得不多啊?那也不必收回了,那就再破一个例,干脆把省下的这笔工资加给玉钏吧。
像不像随心所欲发号施令的领导?什么规矩不规矩的,我说了算!凤姐还能说什么?只能乖乖去祝贺玉钏加薪。
如果王夫人真是不拘小节、视规矩如无物也就罢了,但紧接着她向凤姐了解各房人员的月钱发放情况,却特别关心有没有按照“定例”如数发放。虽然这时强调要按规矩如数发放,是为了避免赵姨娘等人不满,避免给自己惹麻烦,但前后对“规矩”的态度如此不同,也是双标表现之一了。
由此可以看出王夫人处理问题的真正原则并不是所谓的规矩,而是她自己认为的合适。规矩符合她的心意,那就拿规矩说事;规矩不符合她的心意,那就不照规矩来。
为什么袭人违反了王夫人标榜的道德禁令,却反而被王夫人重用?就因为对王夫人来说,所谓的道德标准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对她有利。换言之,对人不对事。某个人做了什么事情不重要,这个人是不是“自己人”,这才重要。
袭人做的事情虽然不符合王夫人提倡的行为准则,但是袭人这个人符合她的心意啊!既然袭人是王夫人看中的“自己人”,那么袭人自然也无须遵守那些不是“自己人”才需要遵守的规矩。相反,袭人还可以拥有别人不能拥有的特权,比如和宝玉那些不合礼教的亲热。王夫人在提拔她时,实际就默许了她这项特权。
袭人是怎么得到王夫人青睐的?宝玉被打之后,袭人找机会向王夫人“进言”。一番微言大义,让王夫人刮目相看,觉得这个女孩特别懂事,是协助她管好宝玉的优秀人选——说白了就跟宝钗一样,只不过以袭人的身份肯定只能当妾。所以,让宝钗做宝玉妻子,让袭人做宝玉小妾,加上自己,将来婆媳三人齐心协力,务必要把宝玉这个叛逆的性情给扭转过来,让他乖乖按自己的设计走上经济仕途、光宗耀祖之路。这就是王夫人的如意算盘。
袭人此举,其实就是背叛自己真正的主人贾宝玉和贾母,偷偷向王夫人表忠心。王夫人接纳她的方式也很耐人寻味,明明是提拔她,给她准姨娘的待遇,却又以宝玉和袭人年纪还小、贾政不允许、丫环身份更容易劝喻宝玉等这样那样的理由,拒绝向众人明示袭人的“准姨娘”身份。
这样一系列操作下来,袭人就妥妥地成了王夫人的棋子和心腹:工钱由王夫人给,将来的地位由王夫人承诺,但最需要的“名正言顺”的身份,却始终不能落实。
正如袭人对宝玉说的话,“从此以后我是太太的人了”。虽然是半开玩笑,这个定位却不可谓不准确。投诚之后的袭人,哪里还是宝玉的丫环?她真正需要负责的人,成了王夫人,还是私密的那种。
就这一件事看来,王夫人骨子里不仅虚伪,而且自私。她并不在乎自己儿子宝玉的感受,也不在乎这样利用袭人是否道德。反正她自己标榜的道德,对她来说只是随时可以变通的工具而已。什么丫环带坏宝玉,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丫环听不听她的。听她的,即使真和宝玉做了什么,那也不叫带坏宝玉,而是在配合她引导宝玉,比如袭人;不听她的,即使并没有和宝玉做过什么,那也叫带坏宝玉的妖精,比如晴雯。
说到这里就很清楚了,王夫人最恨别人带坏宝玉,这确实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所谓的“带坏”,是指让宝玉保持叛逆和独立,不听她的话。如果谁教宝玉乖乖听王夫人的话,那就不是带坏而是带好。
王夫人做一切事情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儿子宝玉。
金钏之所以和袭人下场不同,自然是因为她没有像袭人一样,对王夫人表忠心。虽然她是王夫人身边的大丫环,但是她显然不如袭人了解王夫人的心意,或者说不像袭人一样,和王夫人的价值观相近。这就导致她的所作所为无意中触犯了王夫人的禁忌而不自知,下场自然好不到哪去了。
金钏触犯的具体是什么禁忌呢?这就要说到王夫人虚伪性情中的又一个体现:爱面子,凡事喜欢暗搓搓,不喜欢公开和明确。
3.王夫人习惯了说一套做一套,认为表里不一、有城府才是成熟稳重的表现。在王夫人看来,面子是重要而且必须的,有些事情可以偷偷做,但不能公开说。公开说就是失礼、丢面子,是需要惩罚的严重错误。实际上王夫人的同道中人不少,宝钗、袭人大致上和她都是一类的。在这类人秉持的价值观里,表面的礼仪、礼制非常重要,甚至比实质更重要。如果面子和里子不能兼得——现实中是很难兼得的——那就舍弃里子选择面子。
如果这仅仅是个人的选择没什么,但通常这种选择隐含着一个前提:面子是给别人看的,里子只需要自己清楚。所以,选择面子就意味着需要别人的配合,需要别人看懂并给予回应。如果别人看不懂,那选择面子还有什么意义?
所以在这类“成熟”的人看来,理想的社会就应该是这样的一群人的聚集:大家都很“懂事”或者说“上道”,熟悉各种心照不宣的隐语,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总之就是自觉维护一套明面上的秩序,这套秩序是有“规矩”可循的,哪怕是演,也得演得投入,让大家在集体场合中都能顺畅表现自己应有的角色表现。
如果有谁因为道行不够、有心捣乱,或者什么别的原因,不遵守这套明面上的秩序,比如说了不该说的话,做了不该做的表情,总之是临时改写了大家习以为常的“剧本”,让人接不下去了,那就是不给人面子了,这问题便是严重的。
所以,关起门来,私下可以是另一个样子,偷偷做些所谓违规的事也不是不可以。但如果要把这种行为带到明面上,哪怕是说一说而已,都是打破固有的秩序,都是严重错误。哪怕是无心的,也要为这样的“过错”承担责任,接受惩罚。
比较麻烦的一点是,这种惩罚往往也是不能明说的。因为在那套表面的秩序里,恰恰是鼓励大家都做道德典范,言行一致、知行合一,事无不可对人言,坦坦荡荡。
听起来很坑是吧?要不怎么说能准确理解并应用的才叫“成熟”呢?用现在流行的话说,你认真就输了,你相信就完了。准确把握“假作真时真亦假”具体的尺度在哪里,才是“上道”的标准。
金钏显然就把握不了这个尺度,所以犯了她自己毫不察觉、在王夫人看来却无可宽恕的错误。
当时王夫人在假寐,金钏一边给她捶腿一边自己打盹。宝玉进来了,对金钏做了一些亲昵的小动作,比如拉她的耳坠、喂她吃一口丹药,说了一些亲昵的话,比如说得跟王夫人开口讨要金钏。这其实都没什么,宝玉这种见女孩子就哄的小把戏,玩得还少吗?
事实上,王夫人明明把所有这些都看在眼里、听在耳里,却一句也没有责备宝玉,就足够说明宝玉这些表现压根没什么。如果真的严重,王夫人就算当时不责罚他,过后也要私下说一说的。
但王夫人没有。王夫人只是单方面地迁怒于金钏。但金钏做了什么呢?
金钏只不过回了宝玉几句话。
金钏儿睁开眼,将宝玉一推,笑道:“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连这句话语难道也不明白?我倒告诉你个巧宗儿,你往东小院子里拿环哥儿同彩云去。”
结果,王夫人一个翻身起来,“照金钏儿脸上就打了个嘴巴子”,并伴随一句“下作小娼妇,好好的爷们,都叫你教坏了”。——别说金钏了,估计读者都会一脸懵:究竟金钏说错了什么,值得王夫人如此谩骂?
金钏其实只说了两个事情。第一件:别着急,是你的总归是你的。第二件:贾环和彩云私相授受呢,你现在去找,说不定刚好碰上哦!
金钏说的这些算是带坏宝玉吗?要说算也是可以的:第一,居然暗示宝玉,以后可以回应他的“在一起”的要求;第二,居然教唆宝玉接触男女私相授受之事,不是诲淫诲盗是什么?
问题是,金钏只是回应宝玉。要说金钏带坏宝玉,不如说宝玉带坏她更恰当。贾环跟彩云的事也是真的,怎么也没见王夫人问责他们?
所以,真正让王夫人动气的,不是金钏这几句话,而是她说这话的场合。
她不该当着王夫人的面说这些。
这些内容绝对属于王夫人平日对下人规定的“禁言区”。金钏和宝玉以为王夫人睡着了,肆无忌惮地当着她的面说这些,这对于王夫人而言就是严重的冒犯。王夫人真的不知道这些事情稀松平常到处都是吗?但只要不在她视线范围内,她就可以装作不知道。现在两个年轻人居然当着她的面践踏她平时立下的“守礼”的规矩,她怎么能不处理?
更准确地说,王夫人真正气的是金钏。对于宝玉的不规矩,她选择性地自动忽略了,因为在她心里宝玉地位重要。但金钏就不同了,金钏只是一个普通丫环,在王夫人的概念里,金钏这样的丫环就应该一副循规蹈矩、唯唯诺诺的样子,居然在主子面前和少主人打情骂俏,这是多不把王夫人放在眼里?王夫人不火冒三丈才怪。
反观袭人,虽然和宝玉做的事情严重得多,但是都是“偷偷摸摸”的呀,绝对不会在王夫人眼前流露端倪,让她难堪呀!相反,在王夫人面前,袭人可是有多端庄就多端庄,有多内敛就多内敛,完美配合王夫人所需要的样子。
像她去向王夫人进言那一次,话就说得特别漂亮。明明是暗示宝玉和黛玉暗生情愫,连王夫人都听出弦外之音了,紧张地追问她是不是宝玉和谁作怪了,她还说没有没有,只是自己未雨绸缪的“小见识”——用现在的话说,想多了而已。
还有,自从被王夫人提拔之后,袭人就自觉地和宝玉保持距离了,不再没事老往他身边靠——在怡红院有“心耳神意”的王夫人,会不知道这样的情形么?
这么懂事、这么会说话、这么顾全王夫人面子的袭人,王夫人怎么能不喜欢?
所以,金钏和袭人,一个和宝玉只是轻微的暧昧,却被逼死了,一个和宝玉直接肌肤相亲,却反而得到王夫人重要,不是没有缘由的。这缘由,就藏在王夫人那套礼教秩序的虚伪门面之后。
以上是头条号“海阔天空诗酒花”的回答。欢迎在今日头条APP关注“海阔天空诗酒花”,图文、问答、视频,海阔天空随便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